环保旅游新体验
如今,全社会都在倡行低碳环保,那么旅游是否也能跟得上潮流呢?2010年以来,北京市科委以建设“绿色北京”为主题,以环保生态建设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城市生态涵养区可持续发展之路。重点开展了生态与环保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低碳社会与低碳经济建设、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就让记者带您来体验一下本期的“科技环保游”,您会发现,在科技的保障下,北京将会变得更加宜居。
跟随垃圾去“旅行”——
“垃圾的归宿”环保科普公园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扔垃圾,可垃圾最后到了哪里?又经过什么处理?许多人并不清楚。如果想弄清楚答案的话,那就和记者一起到“垃圾的归宿”环保科普公园,跟随垃圾一起去“旅行”吧!
“垃圾的归宿”环保科普公园是由北京环卫集团一清分公司依托小武基大型固废分选转运站和北神树卫生填埋场,建立的开放式城市垃圾综合处理科普教育基地,2011年被北京市科委命名为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每周四是设施对外开放日,市民都可以通过先进的体验式和科学、生动的科普传播方式,直观、深刻地感受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必要性。
在转运站副站长卢兆奎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垃圾进站后的整个处理流程。没有看到想象中的臭气熏天、蚊蝇乱飞等状况,看到的则是全封闭的运行和先进的自动化工艺。原始垃圾进站后,首先进行称重计量,然后在板式输送机和皮带机的输送下,通过手选、滚筒筛筛选、磁选、弹跳分选、风选和破碎处理等分选处理工艺,分选出废铁、塑料、大件料、焚烧料、有机料和填埋料等6种主要物品。其中,废铁可回收再利用,废塑料经过深加工处理制成塑料制品重新投放到市场。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填埋量和废塑料对环境的长期污染,实现了减量化;另一方面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
在精分选车间,一套色彩鲜艳的设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卢兆奎告诉记者,这是进行小区分类垃圾精分选的光电分选设备。高速传输皮带将垃圾输送到光学识别器下方,高速计算机在1/3秒内就可以完成分析识别、指令输出、高压气流喷吹等所有动作,将需要选出的物质喷吹至相应的位置,实现不同垃圾的准确识别、精确分选。
据一清分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王春庆介绍,北京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1.84万吨,若用装载量2.5吨、车长7米的清运车辆排成一列来运输这些垃圾的话,全长为47.8公里,相当于绕北京三环路一圈。若按全年计算,全长17500公里,相当于绕六环路近百圈。而小武基转运站目前主要以北京市东南部生活垃圾的处理为主,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的密闭式垃圾转运站,也是我国第一个实现大型自动化运行的固废分选处理设施。该转运站设计日处理垃圾2000吨,实际处理垃圾约1800吨。
工业化分选的处理方式符合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产业化发展需要;其处理过程实行密闭自动化、工厂化的生产,全套设备的运行均由中心控制室计算机操作监控,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环卫设施之一,也是北京城市固体废物处理的重点设施,为创造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观完转运站,记者一行来到距小武基转运站13公里外的北神树垃圾卫生填埋场。如果不是门前醒目的“卫生填埋场”标识,你很难想象眼前这片郁郁葱葱的绿地群就是使用了13年之久的垃圾填埋场。
需要填埋的垃圾在小武基转运站处理后,由垃圾转运车直接倾倒在这里,经摊铺压实等工序达到指标要求后,每日进行覆盖。随着堆体的不断升高,填埋场进行坡度为1:3的边坡修建。“为了使场内的作业车辆顺利到达填埋地点,我们还特意在填埋区内修建了盘山路,这在国内堪称首例。”工作人员指着山上的柏油路向记者介绍。由于采用了特种作业车辆,所以干净的柏油路上并没有任何垃圾遗撒。
引进先进的设备将填埋气体进行焚烧发电,是填埋场再生资源利用的又一举措。目前填埋场发电能力可达500千瓦/小时,除了满足场内设备的正常运转之外,填埋场还计划将剩余电力造福周边百姓。
为了将设施异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填埋场采用车载移动除臭、调节池加盖等措施将臭气引入生物除臭塔处理,并采用人工和机械相结合喷洒药物的方式进行灭蝇处理。为防止白色污染,填埋场还在填埋堆体上设置了防飞散网,并有专人负责处理塑料袋。诸多保障措施,让“卫生填埋场”的称谓变得实至名归。
都市中的美丽“荒野”——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日的京城被高温笼罩,而在京郊顺义区杨镇,却有着这样一片美丽的湿地:这里,大片荷花、睡莲竞相开放,远远望去,三三两两的黑水鸡躲在荷花下觅食;到处可以看到游人们穿梭的身影,高大的杨树林下,五颜六色的帐篷错落有致;游人们围坐在里面或打牌、或聊天,享受着夏日里难得的清凉。
这就是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
从2003年起,顺义区投资2000多万元,启动了一系列湿地保护、恢复措施,改造、加固湿地环湖路,疏挖防火隔离带;为吸引更多珍稀鸟类,建起了鸟岛和观鸟台;在建设荷花塘和多彩睡莲区的同时,复壮芦苇40公顷,完成湿地周边绿化等工程建设23.3公顷。通过有效水质改善和植被恢复工程,汉石桥湿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汉石桥湿地是目前北京市唯一现存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此外,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北京地区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的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四季鲜明,景观十分独特:春天莺飞草长,鱼翔浅底,生机无限;夏季碧波如潮,凉风徐徐,蛙声一片;秋天苇浪摇荡,水天一色,群鸟翔集;冬天芦花飘扬,白雪茫茫,玉树银装。
汉石桥湿地采取的水质改善工程,是将杨镇中心区的雨水和污水分别通过管道收集。被收集的污水进入中水厂处理后排入湿地,雨水直接排人湿地。这一工程不仅解决了湿地的水源问题,同时又解决了杨镇镇区的水污染问题。
茂密的芦苇塘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形成了京郊平原独有的荒野景观。而在京郊朝阳区金盏乡,记者将带您一同体验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循环经济理念。
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是北京市第一批循环经济园区类试点单位。园区以废弃物处理处置、节约资源为目的,于2002年开始建设,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项目为:高安屯卫生填埋场及配套设施、高安屯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金州安洁医疗垃圾处理厂、高安屯餐厨垃圾处理厂等。其中,高安屯餐厨垃圾处理厂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生化工艺最先进的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同时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农用微生物产品工业化固体发酵生产基地。其采用的核心技术
装备、自动化生产工艺均由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独立设计研发,是北京市2008年、2009年节能节水减排重点推广技术,也是第29届奥运会期间为奥运村提供餐厨垃圾就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服务的最先进的环保技术之一。
园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以普及和宣传各种垃圾处理工艺和过程及如何实现垃圾的变废为宝为主要内容,让来访者亲身感受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的实际效果,在寓教于乐中掌握垃圾处理知识,培养低碳环保生活习惯,提高绿色环保责任意识,增强对垃圾处理行业的理解和支持。
污水也能变清流——
顺义新城温榆河水资源利用工程
在全国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内,有一座国内首家以介绍治理水污染、保护水环境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教育场馆,它就是北京排水科普展览馆。
展馆以“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加剧及水处理知识”为主线,通过详实的文字资料、图片展板、实物模型、光电显示、游戏互动等形式,全面、具体、生动地介绍了关于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短缺、日益严重的水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人们为控制水污染、保护水环境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展馆内还设有环保课堂、电子触摸屏等,深入介绍水资源、水污染和污水处理基础知识,是对展览内容的补充与延伸,从而加深观众对污水处理行业以及北京市污水处理成果的了解和关注。
在关注完水污染和水资源浪费问题之后,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个污水净化再利用的示范工程,有了先进的处理技术作保障,污水也能变清流。
潮白河是北京重要水源地和东部生态屏障,由于持续干旱,断流多年,直接影响了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周边生态环境。而温榆河是北京北部地区的主要排水河道,常年有水。温榆河为劣V类水体,而潮白河要求达到地表Ⅲ类水体标准,顺义新城温榆河水资源利用工程(简称“引温入潮”)是通过修建引水工程,将温榆河的水经净化处理后引入潮白河,以改善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周边及顺义新城的水环境。
“引温入潮”工程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把温榆河劣V类水体净化达到地表Ⅲ类水体标准,通过13公里压力输水管线,调至顺义城北减河,进入潮白河。工程于2007年11月竣工运行,日处理污水能力10万吨,在潮白河和顺义城北减河形成约300万平方米的水面,相当于1.5个昆明湖。
“引温入潮”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工程,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净化非达标河水并实现跨流域调度的调水工程,是我国最大的净化水质达到地表Ⅲ类水体的污水资源化工程,也是北京2008奥运最大的水环境改善工程。
“引温入潮”工程能够充分利用科普没施和高新污水处理技术的现场展示,向公众介绍节能减排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宣传保护水资源理念。公众通过参与科普活动,亲身体验和直观了解节能减排过程,让参观者置身于节能环保的氛围中,增强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的使命感和自觉性。
办公楼节能化改造的典范——
北京节能环保中心
在地铁5号线、10号线惠新西街南口站,一座普通的小楼淹没在众多的楼群中。然而就是这座看似平凡的小楼却处处内藏“玄机”,包括太阳能光热技术、光伏技术、太阳能光纤引入技术、外墙保温、风光互补发电、节能门窗技术、变频空调技术等10个系统近20项技术,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让北京节能环保中心节能示范楼成为北京市首座综合性节能改造示范楼。
历时9个月的改造让这座上世纪80年代初建成的6层小楼面貌一新,新增加的节能设计还让“节能环保中心”从此更加名副其实。同样是节能改造,位于天坛东路9号的红桥市场屋顶花园则体现了人们对“城市绿洲”的渴望。
将屋顶花园作为城市绿化新载体的城市建设理念,已经走过了数十年的历程。如今,屋顶花园不仅仅象征着人们对“城市绿洲”的向往,也开始承担起了在城市中为人们提供休闲空间的使命。红桥市场屋顶花园采用国内自主产权的新型排蓄水板、超轻量无机种植基质和新型人造塑石等,尽可能地降低了绿化荷载值,实现了国内屋顶绿化最新技术成果的集成。踏上屋顶平台,不仅可以俯瞰天坛,还能近距离地观赏美丽的绿色植物及人造景观。
上一篇:浅析消防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安全
下一篇:科技馆常设展览开发管理标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