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谬误”纠偏求真谛
总结诱导公式的规律,教给学生一句口诀:“纵变横不变,符号看象限”。但前提是需把角看作“锐角”再用公式。比如,用错公式falsecos(-α)=cosα的概率是很大的。常见下面类型的错解:
cos(-2π/3)=- cos(2π/3)=- cos(π-π/3)= cosπ/3=1/2
第一步就出现了不易察觉的错!本例中cos(π-π/3)的角π落在横轴上,属于“横不变”,即函数名称不变。但在“符号看象限”时忽视了把角-2π/3看作“负锐角”,而生搬硬套sin(-α)=-sinα这样的同象限角的三角函数公式。正确的解法应是:
cos(-2π/3)=cos(2π/3)= cos(π-π/3)=- cosπ/3=-1/2
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有关符号的方向性意义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如:
抛物线由抛物线平移得到,下列平移正确的是( D )
A. 先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
B. 先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
C. 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
D. 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
观察力又是逻辑思维和推理的技能,学生对题中符号的观察无疑是第一反应。
从算术数扩展至有理数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处处受到“负数”及“减号”的困扰。加之数轴的方向性指引,一直以来,形成了顽固的思维定势,生搬硬套使此题的解答正确率低。而此题正确的选项却是( D ),令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教师要教懂他们需颇费一番周折。
3 偷龙转凤调包计
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对学习数学至关重要。然而观察力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各项学习能力发展的基础。如:
例1. 一副三角板如下图叠放在一起,则图中∠α的度数为 ( )
75° B. 65° C. 60 D. 55°
初见本题,因它没有显性条件,似乎思路找不着北。进入思考后却发现内有乾坤。它考察了低年级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与外角定理的熟练应用程度。是一道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好题!
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始,学生开始接触几何证明规范的书写形式,关注题设与结论的因果关系。三角形全等中系统的判定方法是平面几何证明的重要内容,在几何证明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般三角形全等有四条判定方法:“SSS”, “SAS”, “ASA”, “AAS”.此模型提供了明确的因果关系。在许多题中,给定的题设及图形并不具有明显的全等条件,这就需要我们细致的观察、认真地分析。根据图形的结构特征,挖掘潜在因素.使学生能进一步深入探究。
例2.如图,若点D在AB上,点E在AC上且∠AEB=∠ADC则无法判定
△ABE≌△ACD的条件是( )
A.AD=AE B.AB=AC
C.∠B=∠C D.BE=CD
(例1) (例2)
图形隐含的条件是公共角∠A.考虑各组判定方法的条件必考虑此公共角.此题有已知条件∠AEB=∠ADC,公共角∠A ,若再选择∠B=∠C,因“角角角”定理不存在,三对角对应相等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经以后的学习才知“角角角”只能判三角形相似。
任何数学命题均由条件与结论构成。学生在解题时忽略条件,重视结论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实,结论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产生的。对条件既不能遗漏,也不能外加;对条件存在的范围既不能缩小,也不能扩大。更不能把一般的条件特殊化。
要善于在审题时发现隐蔽条件,而这样的条件极易被忽视。
为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及定理的理解,教师往往精选一些相关的题型巩固新学的知识成果。如推出反比例函数自变量的值与函数值大小关系的比较题:
例3.已知,,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的三个点,
且,则的大小关系是 ( )
A. B.
C. D.
我们可从图象上观察到:分布在不同象限內的点的横坐标的大小比较与性质
却截然相反。丢弃性质“在每个象限内”的前提,就实施了偷龙转凤调包计。
习题错解警示:对概念当理解本质;对结果要追本穷源;对知识须灵活运用。
在学生五花八门的解题乱象中,对症下药,从谬误中求真谛,是教学的必要环节!
数学已然不是数字的运算!它的触角涉及广泛:从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的互逆变形;由各类方程到不等式,把等量关系又扩展至不等关系;多变的函数使数学由静态过渡到动态。数学世界,七彩缤纷,别有洞天。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大千世界处处皆几何;三角形、矩形、菱形、圆形…。图中的逻辑关系阐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社会铁律!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精辟的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
三尺讲台,数学教师任重而道远。在课堂我们激发灵感、鼓励置疑、抛砖引玉,引领蛮荒的大脑迸擦出智慧的火花。在课余我们致力于题型的发掘、教法的探讨,为提升学生智能殚精竭虑。本文拓延——更应运用归因理论,激发学生积极的归因动机。以导激学、以学促智。拟开展的主题研究:
(1)迷惑型,发掘学生批判选择的能力。
(2)类比型,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发散型,引导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
作者单位
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齐抓共管,减少“网虫”
下一篇:晒成功不如晒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