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的课堂教出“语文味”
【摘要】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五花八门,重模式轻教学本质,因此本文就教师基于本身素质,用好语文书,读出语言美进行了浅谈。
【关键词】返璞归真;语文味
机缘巧合,我有幸亲临现场听了高龄79岁,被誉为中国小学教师“四大金刚”之一的贾志敏老师的一节语文示范课。虽然他拄着拐杖走路颤颤巍巍,但他精神抖擞,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精准有内涵,且极富激情。他说:“我就一本书,一支笔和一张嘴,教育上,我一辈子都只在做这四件事——教学生学会说话,学会写字,学会阅读,学会写作。”①贾志敏老师把做好这四件事称为“真”教育。而我却认为能心无旁骛地做好这四件事的老师是“真”老师。他就是这样一位有能力有魅力有风骨的小学语文“真”教师。简短的一节40分钟的课,贾志敏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如听话复述的概括能力,表达要完整清晰明白的说话能力,写字坐姿要端正的书写习惯……他实实在在,结结实实地把养成教育渗透到每一个细节。而我们的小学语文不正是需要这种“真”教育和“真”教师吗?少些“花招”,多些朴实的“语文味”。然而,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上都陷入了一个怪圈,总爱绞尽脑汁追求花样,包括我自己,每次接到上课任务,总想用什么花样看起来繁花似锦,上起来精彩纷呈,却往往忽略了教育教学的本质。五花八门的教学模式看上去很绚丽,可到底带给学生什么?我想还是应该将教学返璞归真。丢掉让人目不暇接的教学模式,简简单单地从教,用好语文书,写好中国字,品读语言美,写出语文味。
一、夯实自身能力
求简存真的教学,其实对教师的文化底蕴有更高的要求,朴实的课堂要有教师的满腹经纶来填白依靠十八般“武艺”达到的教学效果。师者是传道者,而传道必先闻道也。也就是说教学生前要先提升“自我”。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素养,教学上能妙语连珠,收放自如。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解释者,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它需要语文教师旁征博引,出口成章。
如今的孩子,思维跳跃快,问题多,如果在课上,一个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样的语文老师显然很难有学生崇拜,也确实失职?还会成了学生的笑料,更是误了正值求知若渴的孩子们。所以我们要苦练读写说的基本功,要博览群书,天文地理各通晓一点,使你在面对学生各种问题时不至于满腹空空,语言干煸匮乏。“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即便是简单的从教也会让你的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让人赏心悦目。
二、用好语文书
课前抛开一切杂念,仔细阅读文本,深入解读语文书是对文本的尊重。能随心所欲地善用语文书,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章作者的心灵沟通,就需要非常认真地反复地阅读教材分析,语文书。可如今很多教师却脱离文本进行表面热闹的教学。曾听过一位老师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让学生扮演桃树杏树,给他们设计了一组情景对话,并着重演练,先小组排练,再推选代表竞赛,而表演时学生还是各种忘词,动作也不到位,底下的同学笑成一团,这一环节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没得到什么实质的教学效果。作者的本意是通过色彩,声音,气味体现秋天的美好,而不是去展示桃树杏树见面的情景。这种毫无意义的表演到底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是不得其解,仅仅是为了课堂看起来更热闹吗?还有些老师喜欢借助多媒体帮助教学,既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又能通过动画,影片,图片等再现课文的场景。一位老师在教学《美丽的西沙群岛》时,利用多媒体,给孩子上了一节动画课,萌萌的动画形象,绘声绘色的对话,让孩子先入为主地给西沙群岛定义为“萌宠总动员”。作者的本意是赞美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教者剑走偏锋,误读作者意图,脱离语文书,进行避重就轻的变味语文教学。这样的教学与文本背道而驰,只徒留热闹,而毫无意义。我认为“返璞归真”的课堂教学就应该回归文本,以文为本。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语境辩词析句去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对比品析,理解文意
课文原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②
改句:黄黄的叶子扇走了夏天的颜色。
哪句好?好在哪?紧紧扣住文本对话学生。(第一句形象具体,把叶子的动作立于实物。)
2.抓住关键字延伸
贾志敏老师在教学《推敲》一文时,紧扣“推敲”,延伸出推敲的动作,推敲一语双关的含义,常用语句的推敲,还对文本进行了推敲,让整节课平实又精彩。
课本原句: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③
让学生反复推敲看是否有语病,进而引出正确的说话:“贾岛”和“诗人”调换顺序。这是值得致敬的老师,把语文书研透,用到极致。能做到如此,还怕丢掉音乐,影片等手段就上不好语文课吗?
三、诵读,感受语言美
现在的语文课堂可谓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小游戏,一项又一项的活动,泛滥的讨论充实整个课堂,唯独缺少形式多样的朗读,熟读,诵读。教师对朗读的忽视,使得现在的孩子不会读,不愿读。经常上课会看到学生不愿开口,不愿大声朗读,咬字不准,没有节奏,更没有情感。有声有色的诵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语感。我认为教学中应当舍弃繁多的活動和讨论,多训练孩子各式各样的朗读,感受中国文字的语言的优美,让孩子乐读,爱读。朗读有很多形式,而我常用的有以下两种。
1.声情并茂的朗读
我平时在课堂上比较重视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自己先范读或者让学生听录音,让学生。这样通过情感,语感的朗读,可以使一些枯燥无味的文章变得如诗如画,有血有肉,使得平日不爱读书的也能琅琅上口。整个课堂读声琅琅,简单又有浓浓的语文味。
2.角色互换朗读
文化程度,年纪,角度不同的人朗读同一句话,会呈现不同的朗读效果。在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时,残疾青年撒谎对妹妹说:“别饿坏了那匹马。”如果换成当时不知情的妹妹来说该怎么读?换成羞愧的“我”又该怎么读?通过对比读,从不同角度可以读出残疾青年帮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这远比其他花样繁多的活动更能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隐藏在文字里的情感。
四、总结
朴实,应该是常态下的语文教学模式。作为教师要舍弃繁杂的“花枝招展”,用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简单从教,回归文本,让学生辩词品析,朗读会意感受祖国的深厚文化底蕴,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充满语文味!
参考文献:
[1]贾志敏.中山“名思教研—全国小学语文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语文正本清源创新课堂观摩研讨会”活动中所做的演讲.2017.5.
[2]秋天的雨.人教版2001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1课
[3]推敲.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9课
下一篇:用智慧激发灵性,用灵性启迪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