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武陵山区油茶产业衰落的社会成因探析
摘 要: 武陵山区素有“油茶之乡”之美誉,油茶产业曾是当地重要经济支柱,历史上长期处于兴盛状态。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此派生的茶林长期管理权碎片化,违背了发展油茶产业封闭管理、连片经营、长周期投入、综合利用等属性,诱发了武陵山区油茶产业的逐渐衰落。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发掘并激活其相关本土知识和技术技能,将是复兴武陵山区油茶产业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武陵山区;油茶产业;本土知识;社会成因
中图分类号: S7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21X(2017)03-0022-10
中国的茶油与橄榄油、棕榈油、椰子油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素有“东方橄榄油”之美誉。武陵山区是我国茶油生产的重要基地。据权威资料统计,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每年出产茶油高达30多万吨[1],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3大木本油料作物年产油量基本持平。然而半个多世纪后的2015年,其他3种木本植物油的年产量,都分别上升到了300多万吨[2]。而我国茶油产量却是不升反降,武陵山区茶油自然产量也是如此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在武陵山区的多个县市调研时了解到,茶油市场售价由20世纪中期的3.5元左右1斤飙升到50-80多元1斤。即便茶油单价大幅提升,农户们还是相继放弃发展油茶产业而进城打工,致使大片油茶林无人管理,以致本该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日益衰落。油茶产业衰落之余,使得相关民众沦落为国家的扶贫对象。武陵山区成为全国14个连片特困区之一[3]。同时,也严重冲击了油茶种植的生态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武陵山区在历史上凭借着发展林副业经济,并严格遵守其封闭管理、连片经营、长期投入及综合利用(农林牧的复合化经营方式)的林业经营等属性,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属于林副产业的油茶产业则是其中之一。
考虑到在武陵山区发展油茶产业的自然生态基础与文化基础依旧坚实。同时,国人对木本食用油的需求热情未曾降低。可见武陵山区油茶产业的衰败,不是历史原因和自然原因,而是其社会成因。只要找准油茶产业衰败的关键社会成因,那么便可为复兴油茶产业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这样一来,不仅可复兴武陵山区油茶产业,也可助其脱贫致富,生态建设也能一并完成。总之,只要油茶这一支柱产业得以复兴,便有可能助推武陵山区辉煌发展。
一、 武陵山区油茶产业盛衰的历史过程
武陵山区素有“油茶之乡”的美誉,油茶种植历史悠久。光绪《古丈坪厅志》卷十六《艺文志·下》载:“吾乡之中,贫寒日甚,生产不繁,土地皆瘠,山广田少,……惟桐茶此地方之一大利也。”“茶”,即指油茶。(同治)《永顺府志》卷十《物产续篇》亦载:“油茶,永顺县多,保(靖)、龙(山)、桑(植)三县间有之。” 等由此可见当今湖南省所辖的古丈县、永顺县、保靖县、龙山县、桑植县都曾经大面积种植过油茶树。这样规模的油茶林,所带来的经济利润也甚丰厚。(光绪)《古丈坪厅志》卷十一《物产志》载:厅境“林牧副业,经济林以油桐、油茶为大宗”。又载,“桐茶油之利,利之最广者,其他则蜡树”。由此看来当时政府决策已注意到了油茶产业的巨大经济价值,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该产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武陵山区油茶产业还是地方财政的主要税收来源。(康熙)《湖广通志》卷十八《田赋志》载:“驿站项下,排夫脚马、红船水手、江济等银,除巴东县新増战船水手银二十两四钱,系桐油茶税内支给,不在地丁之内。外共银五千一百八十一两四钱九分一厘二毫五忽,内除荒芜无征银四千八百四十七两三钱一分六厘七毫七丝三忽三微五尘六纎一,漠四,实征银三百三十四两一钱七分五厘四毫二丝六忽六微三尘三纎八六茫。”巴东县地处武陵山区东北部,是油茶生产的重要产地。资料表明油茶是当时地方政府重要税种来源,且税收量极大。然因“三藩之乱”,破坏了当地稳定生产环境。油茶税收额度由原来的5 000多两白银,才骤降至300来两白银。一个小县油茶税收额度1年可达数千两白银,足以证明武陵山区油茶产业的兴旺发达,更可佐证油茶产业的繁荣兴盛。还更加说明,油茶产业在封建社会时期的管理体制下,只要社会稳定,无战争扰乱,便可得以兴盛发展。
油茶籽榨出的茶油,在武陵山区经济活动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是当时主要流通商品之一。如《湖南省志·民族志》(第二十四卷)载:“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水陆交通沿线形成商业市场。酉水流域的永顺王村、保靖县城、龙山里耶为当地物資集散地。改土归流后,江西、福建、广东、武汉、长沙等地汉族商人,由沅水,酉水,澧水经桃源,常德,澧县及湖北来凤等地进入土家族聚居区进行购销活动。他们贩运铁制农具和布匹、食盐等生产、生活资料,收购桐油、茶油、土碱、土靛、黄蜡、白蜡等土特产品,运往外地销售。”[4]由此看来,武陵山区的茶油是当时主要货物流通之一,畅销全国各地,从中也可看出茶油深受全国各地民众喜爱,市场广阔且需求量之大。从而可以看到,当时武陵山区油茶产业的繁盛之状,茶油贸易的兴盛之状。
更有文献记载,茶油不仅是我国地方经济贸易活动主要交易物,而且是地方政府向朝廷进贡的重要“贡品”。如(同治)《咸丰县志》“物产”项中“油茶”被做为大宗物产列出。该书《杂记》又载:“茶油,色清味香,自咸丰三年始,年数十担,贡奉朝廷。”(民国)《咸丰县志》载:“其种自山林者,冬季摘实可榨出油,味较菜油、婴粟油尤香美。清为税贡之物,至光绪庚生年止。”① ① 数据来源于http://news.21food.cn/35/666036.html. 事实上武陵山区所产的茶油列为朝廷贡品由来已久, 清代典籍记载不过是茶油进贡的尾声而已。单凭这些记载,足可窥见茶油在武陵山区经济生活中的独特地位。
需要强调的是,人们为了提升油茶的经济效益,必将扩大规模实行连片生产。税种与贡品一经确定后将长期执行。再有,油茶树进入盛产期后,只要修剪得当将实现数百年的丰产。由此带来长久而丰厚的经济利润。故而促使地方政府与百姓长期投入油茶产业。还有,百姓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将对油茶林与油茶籽进行综合利用,以实现油茶产业经济价值的最大化,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这无意中便遵守了油茶产业发展的四大属性,促使武陵山区油茶产业进入兴盛之状。
上一篇:外资在中国的“远东阴谋”
下一篇:长三角严控“涨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