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供”背后的腐败
企业忙贴“创可贴”
市民近日在超市购买食用油发现,曾经以“人民大会堂宴会用油”自居并大肆宣传的鲁花花生油的包装上却将相关字样遮盖起来。而记者昨天从市场发现,不仅是鲁花,椰树的火山岩、三元牛奶等都开始纷纷“弃用人民大会堂”字样。
众多企业纷纷放弃“人民大会堂”字样,源自政府相关部门的一项整顿工作。今年9月1日-10月31日期间,国家工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四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特供”、“专供”等标识清理整顿的专项行动,重点对白酒、葡萄酒、啤酒、茶、食用油、乳制品、饮料等日用消费品领域重点排查,要求责任者停止发布违法广告,采取收回、覆盖、粘贴、替换等方式,撤除市场上流通的违规商品包装、标签,消除不良影响。
“人民大会堂专用”的由来
“专供”的标识从何而来呢?最早的特供产品要追溯到1155年的英国,当时被称为皇室专用,是一种颁给商人和某些专门服务业者的荣誉。按照“皇家商人认证委员会”的规定,商家著是想得到这个头衔,它必须连续服务皇室成员至少五年,方可具备入围的基本资格。而之后的选拔就不用说有多激烈了。
那如今商家怎样才能获得“人民大会堂专供”的字样呢?鲁花集团是这样解释的。
鲁花:人民大会堂委托给一家广告公司来使用的,然后我们这边再跟他们协商使用的这个时间。
将“人民大会堂专用”等字眼用于商业宣传,追根溯源已有十多年历史。从1995年开始,北京华堂国际广告公司就独家得到了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授权,从事该广告业务。商家只要从华堂国际广告公司取得了“证明”,获得一定期限授权后,就能在期限内将“人民大会堂”字眼用于商业宣传。鲁花集团就是从此处取得。
这些真假难辨,鱼目混珠的销售广告,借用“人民大会堂”的噱头叫卖劲十足、产品质量却有待考量。对于这些商贩滥用商标的行为,早在2004年,国家工商总局就发布了相关通知,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商业广告中使用国家机关的名义,包括使用党和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名义,使用人大、政协等名义发布广告。2008年9月,三鹿奶粉问题事件曝光,震惊全国。紧接其后的10月14日,国家工商总局发布通知,具体指出,广告中出现某某某国家机关专供,专供某某某国家机关内容的均属于违法,应依法从重处罚。
这次四部门的联合行动,给众商家来了次突然袭击,在打击了那些滥用标识的伪劣商品的同时,也给这些运用正规标识的商家也来了个当头棒喝。
授权“人民大会堂”一年500万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特供、专供产品均可花钱购买,而叫价最高的便是授权“人民大会堂”特供、专供,一年要花500万元;其次的如“钓鱼台国宾馆”专供,一年叫价300万元左右。只要有企业愿意出钱,还有不少专门运作特供项目的公关公司提供一条龙服务,一年收入可达数千万元。
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政府机关一般不会与使用者直接接洽,主要是国家机关下属或关联公司或公关广告公司运作。这些公司从中抽取20%以上的提成费,并向特供牌的使用单位开具发票。使用单位获得特权牌后,提价更方便,也便于招商,而真正为这笔巨额使用费埋单的仍是购买产品的消费者。
“在快速消费品领域,一个特供产品市场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话,200万元授权费分摊到单件产品的费用占该产品零售价的8%。”上述知情人士说。
快速消费品行业营销专家肖竹青告诉记者,其实去除特供、专供等字样对其他企业来说是一个公平的事情,“国家的公信力被部分企业花钱利用,并不公平。”
肖竹青表示,要彻底杜绝特供、专供产品,从根本上来说是教育消费者树立正确理性的消费观。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严格执行《广告法》,把好商标注册关。最终让厂商和消费者认识到,决定品牌价值的并非各种虚名,而是靠国际认可的质量认证。标签背后暗藏着挥霍浪费和腐败
“特供”、“专供”产品泛滥,不仅欺骗(不少产品其实只是增添了“特供”、“专供”的名字就将价格抬高数倍)和误导消费者(一些消费者以能用上这样的“特供”产品为荣),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些,无论是《广告法》还是《反不正当竞争法》,都有明确禁止性条款。更重要的是,一些以政府机关等冠名的“×××专供”、“特供×××”的产品,还严重地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因为“特供”、“专供”都是以巨款埋单、铺张浪费甚至是腐败为前提的。日前有媒体报道,配置、功能相同或类似的电子产品,被供货商贴上“专供政府采购”的标签后,竟比市场同类产品价格高出不少,显然,这一采购背后暗藏着挥霍浪费和腐败。
《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特供”、“专供”的禁止性条款早已有之,但这样的产品却有增无减,不仅各地有这样的“特供”、“专供”产品,就连不少国家相关也频频被印上了这样的产品的标签。而“被特供”和“被专供”的国家相关部门,也能从中获取巨额利润。如对于“人民大会堂”字样的使用,消费品营销专家肖竹青表示,双方是品牌合作,“‘民大会堂’也是一个高端品牌,有专门的一个广告公司负责此事。”无怪乎对于“特供”、“专供”产品日渐增多现象,相关监管部门一直没有采取措施,很重要的原因或许正是国家相关部门能够从中大肆渔利,以致于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
无论是“低调种菜”的国家部委农产品特供基地,还是最近被曝光的浙江一些部门借助权力开辟的农产品“特供渠道”,“特供”商品的背后,正秉承着特权崇拜的逻辑——只有凌驾于公众之上的特权,才有机会和资格享受此珍品。就此而言,这几年“宫廷御用”或“领导专供”商品市场的盛行便不难理解。“特供”商品既是品质的保证,更难得的是,还具有其他商品所不具有的魔力——能在芸芸众生中,清晰地对外昭告你我在权力体系中的地位身份。
不加强权力监督机制的改革,不打破权力部门化和利益集团化的怪圈,“地沟油流进深圳官员餐桌”依然只能是黑色幽默式的奇闻。而让官员和百姓同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同吃一样的食品,更永远会是一句口号式的空话。
推荐访问:腐败
上一篇:2011年十大医疗卫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