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密码,龙袍
活动或接受朝拜时才穿的礼服。礼服的尺寸都比较大,衬托了皇帝的高大威严,行服比礼服短一尺。
据故宫专家宗凤英介绍: 龙袍的制作过程很繁复,据清宫档案记载,龙袍一般是由皇帝直接提出制作要求,然后交派内务府下的如意馆,依据穿着人的身份和《大清会典》的规定,设计式样并绘制出重彩工笔的小样,然后呈贡皇帝御览认可。 样式确定之后,分别发往苏州、江宁、杭州三处的织造司制作匹料,其中苏州织造主要负责刺绣工艺,江宁织造主做状花工艺。待各织造完成匹料的制作后,经将水路将这些半成品运入宫中,再由宫内造办处下的织绣作坊承做缝制为成衣,随即交予皇帝穿用,一系列流程通常会用时接近两年之久。学界也通常认为“清代的帝后服饰是传统礼制趋于高度成熟的产物”。而故宫收藏的近两万件清代帝后服装是我国最为完整的清代服饰收藏。
织绣之极致
一件龙袍就要耗时两年,所耗费的银两自然只有皇家承担的起。根据清宫织造档案的记载,以缂丝工艺或是刺绣工艺制作龙袍需要用去白银1,000多两。为了体现龙袍的尊贵气质,我国闻名于世的三大织绣工艺,都被古代的织绣工人运用在了龙袍的制作上。特别是缂丝和状花工艺的使用,让龙袍上的纹饰花纹呈现出了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
由于工序繁杂且又要请示皇帝。自乾隆朝开始,龙袍上的纹饰开始遵循十年一换的原则进行变化。以在位60年的乾隆皇帝的龙袍为例,在纹样上先后变化了6次。其中龙纹是基本不变的,改变的只是云纹等辅助纹饰。
清朝人审美讲究“画必有意、意必吉祥”,帝王的服饰上绣的自然更是色彩艳丽的纹饰图案,如:龙纹、凤纹、蝙蝠纹、富贵牡丹纹、十二章纹、吉祥八宝纹、五彩云纹等等。这些图案只为封建社会里的帝王和少数高官所服用,并不普及。比如龙、凤纹向来是帝、后的象征,除了帝、后之外任何人不得使用。十二章图案,自它在中国图纹中出现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专有纹饰,一直到封建帝制的灭亡,只应用在帝、后的服饰和少数亲王、将相的服饰上,从未在民间出现过。
价值尚未回归
而在当今的收藏市场,龙袍和各种织物往往被统一划归在“杂项”、“织绣”门类,没有自己专属的收藏品类与学术划分,和宫廷书画、皇家玉玺这些皇室用品相比,龙袍在艺术品市场上的价格更是远远没有回归到它的本位。作为最重要的中国皇家文化符号之一,古人用“黄袍加身”赋予龙袍最重要而独特的政治意味,当今人领略到它艺术况味,市场价值的回归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