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波普中心怪诞的魅力
深圳华侨城LOFT创意园中,隐藏着一个神奇有趣的“秘密基地”——负波普青年中心。这个乍看上去无厘头的名字其实有着深刻的内涵,“它与古老的东方哲学和佛陀的教育是分不开的”,负波普的创始人Peter如是说。这个辞去了稳定工作、立志打造一门新青年文化的“怪咖”,骨子里的韧劲儿令人惊叹。短短的时间里,他把“负波普”从一个怪诞的概念,具化成了一个以怪诞为主题的综合性生活空间,不仅成功赢得了各界的关注,更是创造了独特的商业价值。
是奶茶,也是包着糖衣的药
提起“负波普”的诞生,Peter很感慨。“之前做城市规划师的时候,我发现蛰居在城市狭缝间的人们越来越像蝼蚁,紧绷着神经,不停地输入产出。”其后,随之而来的种种社会问题让他觉得,现今的城市并没有让生活真正美好。“大多城市很雷同,要么挤满了各式泛滥的购物天地、星级酒店、美食街,要么抓住几个历史故事反复炒冷饭玩城市文化,无聊至极。”于是他渐渐领悟:原来我们所在的空间之所以沉闷,是因为缺乏有趣的精神去支撑。
为了寻觅这股有趣的正能量,他辞掉了收益丰厚的规划师工作,“我觉得一个规划师的力量太小了,要改变某些社会现实,可能就得像鲁迅先生那样,从文化做起。”因此,“负波普”问世了,Peter为这一青年文化概念贴上了便利、信仰与想象力的标签。“我想用便利的潮流方式,比如像开便利店一样,向大众兜售普及这些精神营养。”
于是,他首先想到了用漫画这种直观的形式传递他的理念。尼采、九阴真经、相对论……这些晦涩难懂的素材,经过他的头脑和画笔糅合,生成了离奇又好玩的精神食粮。这个怪诞的品牌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文化衫、博物馆、创作场等等就这样纷纷浮出水面。
最初,Peter独自一人统筹着负波普的文化概念、作品与产品的设计。然而,一个人的冒险虽然刺激,但难免也会疲倦。好在这种风味独特的文化形式,不仅赚足了年轻人的共鸣,也为他吸引了从事文化创意的其他伙伴。很快,设计师Michelle、动画师小陶以及漫画助理泽鑫等热血且有古怪力的“小天才”纷纷加入了负波普的团队。
崇尚灵魂,不意味着排斥商业
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可爱狡猾的微笑——这个快乐的小胖子是负波普中心最具代表性的面孔。它出现在插画印刷品、定制T恤,以及大大小小的挂饰玩偶上,自成一格,是负波普文化忠诚的传教士。
“我们一直在设计充满古怪‘生活力’的作品。曲高和寡的艺术很美好,但是更容易打动大众的,常常就是画人们自己的生活。”Peter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常陷入一个艺术的极端,创作出来的作品晦涩难懂,只能局限在小众的消费圈。负波普打的是另类流行牌,所以在产品研发上,也逐步朝着实用性强的包包、文具甚至于地图方向在走。它所生产的《怪诞深圳地图》曾一度成为热销品,不仅是绝版的收藏品,更是一本货真价实的旅游指南,俏皮的画风和调侃的文字,让深圳这座遍布冷机械气息的城市立马变得生动起来。紧接着,负波普中心又推出了一款以包装家用电器的纸皮箱为原型的包包产品,再一次改变了市场的流行风向标。
最初的时候,因为负波普中心的主色调偏暗,有人认为它是冷漠的,也是不易接受的。为了增加它的认可度,工作室调整了设计,将主色调的方向定位为偏暖色调的光明。Peter和他的团队希望负波普这个“孩子”能像kitty猫、teddy熊一样,是自然的精灵,也是人类最cute的伴侣。“新奇古怪、好玩而有信仰是负波普的出发点,而终极定位是做一个文化平台。但在近期,我们更愿意把这个创意品牌做好。”
建造一个怪幻的城中乌托邦
去过负波普中心的年轻人都会被深深吸引,觉得这是一个足够奇怪而过瘾的场所,因为Peter和他的团队为每一个“好奇宝宝”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创意活动,把人类头脑中诞生的奇特玩意儿混入现实生活进行翻炒。比如泡面画展——邀请普通人像制作泡面一样快速制作艺术画展;极限科学展——罐子中的奇怪物品收藏是一个个独立的小世界;互动创作教室——共同进行负波普文化的漫画创作等。最近,他们又承办了深圳独立电影协会的一次独立电影展。
除了café吧、百货商店、迷你画廊、电影区此类常规项目,这座号称“城中乌托邦”的特色中心还有诸如创作台、漫画角、迷你博物馆、负波普文化小课堂等招牌菜。“中心最有特色的应该是创作台。我对这个平台的设定是‘每一个人的工作室’。希望来到负波普中心的人,不仅仅是负波普的阅读者,更是负波普的创作者。”
最近他们在策划一个叫做“负波普奶茶店”的项目,奶茶店有负波普内容装置,也有常规的画廊和创意百货便利店,是一个综合的文化便利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