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欣赏课的多元化
摘要:美术教师应深入分析利用欣赏课的多元化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了解艺术家高超的创作手法。同时,美术欣赏课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审美教育,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
关键词:多元化;欣赏课;美术欣赏;素质教育
根据素质教育的课程新理念,美术教师应深入分析利用欣赏课的多元化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1.欣赏课中爱国主义教育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及其文物散失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了勤勞智慧的祖先们为人类做出的巨大的贡献,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在民间工艺品方面,如技术高超的玉雕、牙雕和独具特色的京剧脸谱,丰富多彩的剪纸艺术,还有编织、刺绣等,体现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品德高尚,勤劳智慧,坚毅乐观的审美素质,都可集中向学生进行爱国高义教育。彩陶是我国文明的一颗明珠,经教师对其造型、色彩、纹样、历史的介绍,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由衷地感到中华民族之伟大。
再如德国纳粹空军轰炸了西班牙北部的小镇格尔尼卡,杀害了数千名无辜的平民百姓,立刻引起国际上的强烈抗议。毕加索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即决定创作一幅作品,表达对法西斯势力的憎恨,毕加索用了象征性的艺术手法,以不安、冲撞得动势和强烈的视觉形象打动着每一个观众。
2.欣赏课中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得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着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欣赏艺术的能力。这种欣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就是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要通过艺术欣赏的实践。对于艺术作品看得愈多的人就愈能欣赏艺术。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的“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讲的这道理。“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多欣赏一些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3.欣赏课中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境界
欣赏活动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因此欣赏者通过艺术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的过程,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同于纯粹抽象的理论教育或某种带有强迫性的法纪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就是对人的思想情操的陶冶过程。例如,美术实验教材第六册中《艺术与科学》中古埃及的金字塔使人觉得宏伟壮观。迪15册中封二页画《春之中的维纳斯》使人感受到优美和崇高,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和商周的青铜器艺术,以及其它许多巧夺天工、光彩夺目的工艺品,使人深深感到我们祖国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从而不断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至于中外历史上一些有争议的美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通过比较欣赏夜可以使我们具体地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应当肯定、什么应当鄙弃,这对人们的思想感情也是一种很好的陶冶过程,其本身就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
4.欣赏课中的知识
欣赏课可以帮助学生们开阔眼界,扩大学生知识面。借助于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接触到许多个人生活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以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美术品为例,上至五六千年前的彩陶,中经历代的许多绘画、雕塑、工艺品和各种建筑艺术,直到现代反映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鼓舞人民奋发向上满足人民艺术享受的各种美术作品,都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从中了解到许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生动而丰富的知识。至于外国古代和现代的美术作品,那就更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个陌生而有趣的广阔世界,所以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帮助学生周游世界,漫步历史,极大地扩大知识面。
因此,美术欣赏课可以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们高超的创作手法,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审美教育,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上一篇:鄂温克人与驯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