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甲:探寻郑和的足迹
材料,哪怕是一砖一瓦,都是从中国运来的。庙内香火旺盛,庙门口有一对金色的狮子,周身金光耀眼,只是狮子头顶部的金色已脱落,原来到这里拜访的人认为,经过狮子身旁,抚摸它的头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运。
三保庙后不远处有一座小山,就是三保山,又叫中国山。相传郑和当年常到此登山散步,远眺海天,于是后人就在郑和驻足之处修建了一座三保亭,这座山也被称作三保山。三保山下的三保井,据说是郑和下西洋时开凿,而且自从三保公喝了这口井里的水,井水才变得如此清澈。传说喝了这口井的水,出门远游或下海捕鱼,遇到风浪会逢凶化吉。井水味道甘美,天旱不涸,在通自来水之前,是整个马六甲城唯一的饮用水来源。如今,它被誉为“许愿井”,只要将一枚铜钱投入井内,以后将会重游此地。
小号子:哇哦,好神奇的三保井,我也扔一枚硬币试试,也许以后还有机会再来哩!
尽管马六甲先后沦为葡、荷、英的殖民地,但是从19世纪以来,华人人数一直在不断增加,到20世纪初,已达到2万人。这些华人入乡随俗,和当地人和睦相处,繁衍生息,但始终保持着中国传统习俗并代代相传。尤其是老人,喜欢聚族而居,不忘过中国节日,仍旧用中国器具,建中国式住宅,阅读中文书报等等。这些习俗在古色古香的中国街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国街也称唐人街,不太长,只有400多米,也不算宽,只能容两辆汽车并行,主要居住着华人。街两侧多为两层小楼,大多都有百年历史,亦商亦住,不少门楣上都嵌有“同发”“丰顺”等店号的名字。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保留着浓郁的华夏习俗,如每逢新春佳节,贴春联、挂红灯、放鞭炮、穿新衣。再如,清明祭祖扫墓,端午赛龙舟、吃粽子,中秋合家团聚共赏月。
在马六甲的老城区,有一条马六甲河,是郑和船队靠岸的地方。沿河街道上至今还矗立着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城隍庙,庙内供奉着关公、观音和妈祖。15世纪初,一些原籍福建或广东的明朝商人来到马六甲的前身——满剌加王国及邻近地区,其中也包括当年跟随郑和下西洋的一些船员。他们与当地马来人通婚并生下子女,男性称为“巴巴”,女性称为“娘惹”,统称为“巴巴娘惹”。巴巴娘惹构成了马来半岛原住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身上体现了两种文化的融合。
色彩鲜艳的庙门、精雕细刻的黑木家具、长方形的木窗、花纹华丽的墙砖等,都散发着浓浓的中华才情和华夏遗风。巴巴娘惹世代生活在马来半岛,不论是语言、饮食、服饰还是婚嫁仪式,都表现出两种文化的融合。比如,娘惹菜以中国的烹饪手法,加上南洋特有的食材和香料,别具风味;娘惹服饰既有中国传统的大红和粉红,也有马来人喜爱的绿色;他们所讲的语言则混合了福建话和马来语。
在那个“大航海时代”,当别国派出强大舰队去征服马六甲的时候,郑和带去的是和平与友好。早期华人移民与马来原住民的通婚给两个族群带去了自然的交往,前者的主动融入与后者的坦然接纳,造就了两种文化的水乳交融。
下一篇:产业激活,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