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利工程的现状与思考
五河县地处淮河中游下端,为五水交汇之地,有洪水走廊之称,洪涝旱溃灾害频繁。在我县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显得尤为重要。但随着我县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农村“两工”的取消,农村水利建设面临着投入持续减少、基础设施老化失修加剧两大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到粮食的安全生产和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1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堪忧
1.1 沟河淤积严重,引撑调蓄能力下降
现有的大中沟均为20世纪60~7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开挖兴建的.到目前已近半个世纪.由于80年代群众开荒种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目前大中沟淤积深度达1.o~2.0m。昔日的大沟变成了低洼地,排涝时一片汪洋,灌溉时沟可见底,旱时引不进,涝时排不出。
1.2 农水工程老化失修,亟待更新改造
调查统计,我县范围内所有的机电排涝站,配套桥涵及灌区均为上世纪60、70年代兴建(黄淮海项目治理片除外)。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工程设施老化,有些涝区排涝模数只达到o.3,部分渠系的利用系数只有o.5左右,甚至有些渠系和配套桥涵已被完全破坏,严重制约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农村稳定。加之部分圩堤不达标,险工险段依然存在,始终是防汛抗灾的心腹之患。
2 农村水利建设投入举步维艰,
2.1 农村“两工”取消后投入锐减
根据调查的数据,税费改革前的2000年度,“两工”投入折资约5000万元,2003年度折资2000万元,“两工”取消后的2005年度折资约1000万元。2003年和2005年,农村水利建设投劳折资分别比2000年减少3000万元和4000万元。
2,2 乡(镇)村普遍负债
目前,我县大多数乡(镇)、村都负债,一般的乡(镇)负债超过百万元,多的乡(镇)村超千万元。许多乡(镇)、村的“一事一议”筹劳筹资主要用于还债,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农村水利建设。
2.3 投入政策执行难到位
税费改革后,国家和省加大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扶持的力度,但各级政府对水利投入政策没有执行到位,各级财政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微乎其微,并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同时水利工程项目都要求地方配套,有的配套资金比例高达50%左右,而县、乡财政没有财力安排配套资金,使农村水利补助工程成了“烫手山芋”。
3 几点建议
3.1 加强宣传发动
应充分吸取1991年特大洪涝和2003年防汛抗灾的经验教训,宣传发动群众,组织力量,大搞农田7爝U基本建设。各级领导应正确处理好搞农村水利建设与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增强信心,迎难而上,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水利保障。
3.2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落后地区,农民是弱势群体,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该得到公共财政的支持。各地应用足用好财政的投入政策,确保上级水利项目补助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3.3 创新“一事一议”制度的实现形式
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群众参与度高的综合性系统工程,除村内微小型水利工程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外,要千方百计创新“一事一议”制度的实现形式,特别是对跨村、跨乡水利工程亦要按照“一事一议”制度来加以实施。一是政策引导。用政策说服教育和引导农民放弃一时一户的小利益,树立长远意识和大局观念,也可录用“推磨转圈,轮流受益”的办法,由县、乡政府出面组织和协调。二是政府要加大前期投入的引导资金,进而调动农民群众的投入积极性。三是注重效益,珍惜民力,先易后难,尽量多办 “事半功倍”的事情。四是民主决策。在遵循“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策、上限控制”的原则上,按照水利部门的统一规划,年初上交县、乡人代会进行审议,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由县、乡政府批准后实施。
3.4 建立“民办公助”的稳定投入机制
对农民在农田水利规划区内自主建设和维护水利设施的工程给予不同比例的财政补助,引导和调动农民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3.5 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强化农村水利建设的督查考核工作。主管部门对“一事一议”筹劳筹资的使用情况要加强考核;水利、财政部门对农村水利项目的实施、上级项目补助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到位情况要加强考核;审计部门要对农村水利建设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跟踪审计,确保有限的投入力好每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