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腺瘤的MSCT诊断分析
胸腺瘤起源于胸腺上皮,是前上纵隔内最常见的肿瘤,约占前纵隔肿瘤的50%,包括非侵袭性与侵袭性胸腺瘤[1]。影像学的正确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CT是公认的早期检出及诊断胸腺瘤的最佳方法。对收治的22例胸腺瘤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胸腺瘤的CT诊断准确性,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5年2月~2011年5月收治胸腺瘤患者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18~72岁,平均45岁;其中非侵袭性胸腺瘤14例,侵袭性胸腺瘤8例;非侵袭性胸腺瘤中出现重症肌无力3例;侵袭性胸腺瘤中2例伴重症肌无力,胸痛2例,咳嗽1例。
方法:使用设备:采用sensation16层螺旋CT,行胸部平扫及增强扫描,由胸廓入口扫描至横隔。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20mA,层厚5mm,扫描完成后进行2mm层厚重建。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佛醇300mgI/ml),剂量按患者每千克体重15ml计算,肘前静脉快速团注法注射,速率25~30ml/秒。
结果
本组病例中手术及病理诊断非侵袭性胸腺瘤14例,侵袭性胸腺瘤8例,其影像学表现如下:14例非侵袭性胸腺瘤均位于前中上纵隔,最大直径25~7cm,边界光滑,肿瘤平扫为均匀软组织密度,CT值35~55Hu,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肿瘤与心脏、大血管间的脂肪间隙清晰(图1);8例侵袭性胸腺瘤均位于前中上纵隔,其中1例累及下纵隔,最大直径4~13cm,外形均不规则或分叶,肿瘤密度不均匀,5例可见坏死、囊变,1例伴有钙化,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肿瘤与心脏、大血管间脂肪间隙均消失(图2),侵犯大血管4例,侵犯心包2例,胸腔积液2例,肺转移1例。
非侵袭性胸腺瘤CT增强扫描轴位纵隔窗显示前上纵隔占位,肿块呈圆形,均匀强化,边界光滑,与周围大血管间的脂肪间隙清晰。
侵袭性胸腺瘤CT增强扫描轴位纵隔窗显示前中纵隔占位,呈分叶状,不均匀强化,与周围大血管脂肪间隙消失。
讨论
胸腺瘤的病理与临床特征:胸腺瘤是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属胸腺上皮源性肿瘤。以前将累及胸腺的一大类组织学不相关的肿瘤统称为胸腺瘤,现在只将起源于向胸腺上皮细胞分化的,并且不是明显异型性的一类肿瘤称为胸腺瘤,呈现明显恶性细胞学特征的则称为胸腺癌[2]。胸腺瘤主要由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构成,在组织学上分为3型:上皮细胞型、淋巴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影像学根据肿瘤的形态学和生物特性,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确定胸腺瘤良恶性通常依据是肿瘤的侵犯范围。文献报道将胸腺瘤分为皮质型、髓质型和混合型[3]。髓质型是良性的,其发病年龄较晚,不危及生命。皮质型胸腺瘤,通常发病年龄较小,5年死亡率50%。这种分类对预后有显著价值。胸腺瘤一般45岁以上多见,早期症状大多轻微甚至无症状,多数由常规体检发现,随着肿瘤长大,压迫牵拉周围组织出现胸痛、胸闷、咳嗽、气短,如果肿瘤压迫喉返神经则产生声音嘶哑,压迫食管产生吞咽困难。重症肌无力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其发生率10~308%[4],本组病例227%,胸腺切除后,重症肌无力常能得到明显改善。
胸腺瘤的CT表现及分析:非侵袭性胸腺瘤:肿瘤多呈圆形或卵圆形,大部分有包膜,边缘光整,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均匀强化,与邻近结构间的脂肪间隙清晰。本组14例非侵袭性胸腺瘤均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显示良好。侵袭性胸腺瘤:肿瘤形态不规则或分叶改变,边缘不清,密度不均匀,易发生坏死囊变,少数肿瘤内可见钙化,肿块常较大,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周围脂肪间隙常消失,常发生种植播散,侵犯邻近胸膜、心包及大血管,亦可通过淋巴、血行转移至肺、肝和骨骼。本组8例侵袭性胸腺瘤均呈分叶状卵密度不均匀,5例可见坏死囊变,1例伴有钙化,侵犯大血管4例,侵犯心包2例,2例胸膜转移,1例肺转移。其中,胸腺瘤均侵及同侧心包和胸膜,很少侵犯对侧[5]。本组8例侵袭性胸腺瘤周围脂肪间隙均消失,是提示肿瘤具有侵袭性的主要特征之一。病理学家亦认为,有无包膜及邻近组织浸润或种植为侵袭性与非侵袭性胸腺瘤鉴别诊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