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菜农的两块地
深入田间地头,得知农民的心声:现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毒性越来越大,不但能毒死害虫,也能毒死人畜。农民迫切希望科研部门尽快研制无毒农药来替代目前市场上的剧毒农药;希望在农药使用说明书中注明中毒急救方法;希望政府加大农药打假力度;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定期清理整顿农资市场,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字里行间,都是农药,农药能把害虫杀死,连虫子都不敢吃的东西,人敢吃?
2007年《沈阳日报》记者尚志文的《狠下农药催黄瓜,岂料自己先中招,菜农两次肝中毒》文中写道:老刘家里种植大棚蔬菜,第一次发病就是因为老刘向大棚里喷洒了过量农药,导致吸入性肝中毒。11月6日,刚刚出院5天的老刘戴着一个口罩,又来到大棚里,这次他要给喷完农药的大棚放味。老刘万万没有想到,他又被农药熏倒。老刘说:“我家大棚里种的是黄瓜,为了快点见钱,我就狠放了催熟剂,没想到,卖黄瓜钱没赚到手,我先把自己给放倒了。”
农民、菜农没有文化,但是他们要生活,要过好的生活,只要能卖个好价钱,无知者无畏,只要求知道这些化学物质能起什么作用。购买的时候,这些标示通俗的化学药品,让农品看得直观简单。只要不毒死自己,就敢在你的饭桌上分布含量不同的农药化合物。
我们暗访了太原市郊区的一位农民,他这样告诉我们:我们自家院里种的菜就不上化肥,地里种的粮食有一块不上农药。我们也知道上农药不好,可是不上农药不好卖,卖不出来好价钱。这年头,谁还管这么多!
记者看到,在他们自家的院子里,种着专供自家人吃的长得不好看但没洒过化肥与农药的青菜,看到上面的虫眼,顿时觉得很亲切。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江苏基地主任张湘宁曾指出,目前一些商家打着“绿色”旗号吸引消费者,以没有施用农药作为卖点,其实是在误导消费者。在农业生产中,农药不可或缺。人类早期对农药(当时主要是有机氯农药)的认识有一定局限性,仅考虑其防治虫害功能,而忽略了对哺乳动物和环境生物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残留高、难降解等。随着认识提高和社会进步,人类对农药的内涵开始深入了解。国外从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对研发的新农药,无论是化学农药还是生物农药,在作为新品种进入市场前,都必须进行大量复杂而严格的药理实验,并制定了严格的安全综合评价标准,这就为农药对人类及环境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农药研发也逐步走上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道路。
目前,我国农药尽管还是以生产仿制品种为主,但绝大多数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大量施用的高效安全品种。近年来,国内也开始自主创制了一些新农药,但在作为新品种进入市场之前,必须进行与国际上完全一样的严格药理试验。前些年,国内确实还在生产和施用某些高毒品种,主要是国外在五六十年代开发生产并沿袭下来的、以甲胺磷为代表的有机磷品种。这些品种尽管毒性高,但也具有杀虫谱广、见效快、成本低、降解快(10~15天)和降解物对环境不产生危害等特点,受到农民欢迎。但国家对这些农药的施用范围一直有明确规定,一般只允许用于生长周期较长的水稻等大田作物的某些特定生长期。不过因施药方法不当和在某些作物上的违禁施用,也会引起急性中毒。从2007年1月1日起,全面禁用甲胺磷等五种高毒有机磷品种。目前,我国生产的农药大多属于LD50值在500mg/kg以上、绝大多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在大量施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品种,一般用药量仅为十几克至1克有效成分/亩次,有的甚至更低。
通过我们的暗访,可以看到农民和菜农有时为了省钱,用一些低价、高毒性的农药,所以当务之急是强调科学合理施用农药。不同的农药品种,具有不同的防治对象和作用方式,应该对症下药。如现存的某些有机磷品种,适用于生长周期较长的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而不能用于蔬菜等生长周期较短的作物;菊酯类农药对人畜毒性较低,但对水生动物高毒,因此这类农药适用于旱田作物而不适用于水稻;还有些农药对蚕毒性较高,应禁用于桑树,但用于小麦、玉米等作物就没有问题等。当然,影响农药施用效果的还有药械落后、农民用药水平有待提高等因素,因此加强对农民的用药指导和技术服务十分重要。
记者呼吁:虽然不能盲目地把一切罪过都归于农药,但是为了真正保障我国食品安全,保证我国农药工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我们还要更多的理解、关注、关怀农民朋友,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一定是建立在社会重视和对农民尊重的基础上。
上一篇:建立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探索
下一篇:农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或将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