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诱剂放置距离和高度对桃园梨小食心虫的影响
摘要:性诱剂不同放置位置对梨小食心虫诱杀效果差异显著,最佳配置是间距10m与高度1m,其次是间距15m和高度1.5m、间距10m和高度1.5m。从虫枝率来看,间距10m与高度1m虫枝率最低,其次是间距15m和高度1.5m和间距15m和高度1m,这几种配置能有效控制梨小食心虫。综合比较研究得出:当性诱剂放置间距在10-15m、高度1-1.5m时,性诱剂对桃梨小食心虫诱杀效果良好。
关键词:性诱剂;梨小食心虫;影响
中图分类号:S436.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108-1
0 引言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果树产业也日新月异。社会对高品质水果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加之近期水果价格增幅较大,会促进我国果园面积迅速增加。那么幼龄果园的管理是当今面临的重要问题,除适宜的土肥水管理外,病虫害防治是首要的任务。其中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是病虫害防治的重点之一。梨小食心虫Crapholithamolesta(Busck)是世界性害虫,主要分布于亚、欧、美、澳各洲,在我国分布也较为广泛,对桃树主要危害新梢[1]。传统的农药防治不但费时费力,而且污染环境,不符合绿色农业发展的需要。利用昆虫性诱剂对害虫进行测报和防治,不仅成本低,而且使用方法簡便易行[2],还可以较好地解决无趋光性害虫成虫诱测预报的问题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天敌,是生产无公害果品的一项较好措施[3]。近些年,对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有效成分及在预测预报和防治的应用上[4]。本试验通过明确幼龄果园害虫防治有效范围,选择性诱剂诱杀害虫放置的最佳间距和最佳高度,从而为性诱剂在果园间有效测防桃园梨小食心虫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梨小食心虫性诱芯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害虫无公害防治项目组提供。供试地点为山东省蓬莱市潮水村,地理位置为东经120°35′,北纬37°25′,丘陵山地,属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1.7℃,年平均日最高气温28.8℃,平均日最低气温-2.3℃,年均降水量664mm ,全年无霜期206天。地势平坦,集中连片,灌溉方便,土质壤土,交通便利,离工业区较远。试验面积30亩,主栽桃树品种为春雪,二年生, 株行距2 m×5 m。小区桃树连片种植,其栽培条件和管理水平相对一致。
1.2 试验处理与调查方法
2010年5月1日至8月30日,放置高度为1.5m。性诱剂装置间距分别为10m、15m、20m。采用对角线五点式摆放法。每个间距处理将诱芯距地面高度分别设为1m、1.5m、2m三个小区,共27个小区,各小区半径范围外设0m高度的性诱剂装置,作为对照,共9各小区。将诱芯悬挂于直径25 cm的诱捕盆中央,盆下沿1cm处钻2-3个排水孔,盆中加清水及少量洗衣粉,用铁丝穿过幼芯小头,大口向下,固定在盆口上,离水面0.5-1cm.。每2天捞出盆中死蛾并记录诱蛾量,对其它昆虫一并调查记录。两天补水一次,每周或雨后补加洗衣粉。每月更新一次诱芯。于8月20日对每个小区分别于半径5m、7.5m、10m随机选300个顶稍,记录梨小食心虫虫梢率。
1.3 数据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DPS软件对性诱剂不同放置位置对梨小食心虫诱杀量进行研究,试验方差分析采用xijk=μ+αi+βj+(αβ)ij+εijk模型,其中:xijk表示观测值、μ表示总体平均数、αi表示放置间距的主效应、βj表示放置高度的主效应、(αβ)ij表示间距和高度互作效应、εijk为随机误差[5]。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诱剂放置对诱杀数量的影响
性诱剂不同放置位置诱杀梨小食心虫数量差异显著,最佳位置是间距10m与高度1m,诱杀数量是1580只,其次是间距15m和高度1.5m、间距10m和高度1.5m,诱杀数量分别是1482只和1381只。当放置高度为2m和0m是诱杀数量均少于1000只,其中高度在0m时,诱杀数量少于100只。因此,从性诱剂不同放置位置对诱杀数量影响的比较研究中可以得出:当性诱剂放置间距在10-15m、高度1-1.5m时,性诱剂对桃梨小食心虫诱杀效果显著。
2.2 性诱剂放置对虫枝率的影响
不同处理虫枝率总平均值是61%,低于平均值的有5个处理,分别是B、C、F、G,其中B处理虫枝率最低,为41%,其次是G处理和C处理,分别为42%和52%。虫枝率由低到高依次为:B 2.3 讨论与结论 性诱剂性信息素分子从释放源到达梨小食心虫主要是通过介质空气传递的,气味分子在空气中扩散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布朗运动而进行的扩散作用;另一种是由于介质流动而引起的传导作用。据报道,在静止的空气中,只有10%的分子量为100-300的分子在1秒钟内能移动1cm。 性诱剂不同放置位置诱杀梨小食心虫数量差异显著,最佳位置是间距10m与高度1m,其次是间距15m和高度1.5m、间距10m和高度1.5m。当装置较近时,装置高度不可太高。随距离的加大装置高度应有所提升,上层空间风速大,有利于性信息素的传播,但是要根据果园的具体环境来确定。从虫枝率来看,间距10m与高度1m虫枝率最低,其次是间距15m和高度1.5m和间距15m和高度1m,这几种配置能有效控制梨小食心虫。综合比较研究得出:当性诱剂放置间距在10-15m、高度1-1.5m时,性诱剂对桃梨小食心虫诱杀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韩学俭.梨小食心虫及其防治[J].中国农村科技,2005, (5):19. [2] 刘英智,孙亮,王荣.性诱剂在苹果害虫预测预报上的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2006,(4):57-58. [3] 焦瑞莲.运用性诱剂防治苹果害虫[J].农药市场信息, 2006,(13):32. [4] 王飞高,易为,樊建庭.性信息素诱杀山地果园梨小食心虫效果比较[J].中国森林病虫,2010,(2):41-43. [5] 唐启义,冯明光.DPS数据处理系统——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M].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