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政策”遇冷现状下浅谈其社会利弊
摘 要 本文简要梳理了近几十年来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的发展和影响,交代了我国“单独二孩政策”出台的背景,着重分析了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单独二孩政策”实施遇冷状况下的社会利弊。
关键词 计划生育 单独二孩政策 老龄化 生育成本
基金项目:西南石油大学第14期大学生课外开放实验重点项目资助(项目编号:KSZ17143)。
作者简介:舒晟、谢悦佶,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王也喆,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C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2-165-02
从宏观上来看,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主要经历了两个时期四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以阶级斗争为纲、计划经济的背景下,计划生育首次作为一般性政策被提出,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宣传阶段和工作阶段。宣传阶段始于50年代初,以1953年《农村发展纲要》首次写入计划生育内容为标志,部分地区开展了节育措施的试点宣传;196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要求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计划生育。从1971年开始,进入工作阶段:“晚、稀、少”和“间隔生育”等相关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出台。第二个时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提出并在全国推行。这个时期也经历了两个阶段:控制人口增长阶段和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1980年党中央发文提倡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子女,以此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并将计划生育归入了《宪法》;1991年以来中央三次作出《决定》,连续15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召开座谈会,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落实提供保障。为了稳定低生育水平,国家倡导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20年后,要围绕提高人口素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口现代化阶段。
自计划生育正式施行以来,30多年已经过去,在此期间我国生育状况基本可以保持“低水平,略有降”的状态,我国的人口数量迅猛增长的态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育水平实现了低稳定。我国坚定不移地执行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全国共少生4亿多人,创造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人口抚养费用比较低、储蓄率较高的人口红利条件,有效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极大地改善了国民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中国人口控制已基本上超过了预期。但计划生育政策仍然是一把双刃剑,长期的实行也产生了一些反面影响:我国家庭规模不断缩小,独生子女家庭超过1.5亿户,家庭的生育、养老等基本功能不断弱化,也使得我国慢慢进入了老龄化的国家并且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也随之逐步下降;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长大成人,他们面对沉重的养老负担,常感到力不从心、独力难持;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独生子女意外死亡产生了众多的失独老人,他们的养老问题只能由社会来担负;大量的青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外出打拼,留下年迈的父母独守在家,留守老人问题日渐突出。
随着我国逐步完成了“小康”的要求,在计划生育政策长期实行的弊端影响下,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社会形势的改变,开放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终于从呼声变为了现实。 在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应运而出,“单独二孩”政策正式实施。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我国开放“单独二孩”政策对缓解当下“一个孩子”所产生的诸多社会及家庭问题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一、有利于减轻当下独生子女的养老压力
自從“独生子女”计划实行以来,我国妇女的生育率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国家计生委的网站《专访国家卫生计生委王培安单独两孩政策如何实施》一文指出,我国妇女生育率最近几年一直维持在1.5%到1.6%,很多家庭甚至开始选择不生育。这样的生育率会使得未来的劳动力出现一个很大的缺口。如果“单独二孩”政策能够有效实施,我国妇女生育率过低的社会现实将在一段时间内得到有效缓解。
二、为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创造相对更好的条件

“养不起。”在众多新闻调查中,大多数夫妻给出了如是的回答。虽然中国已经全面迈入了小康社会,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普通家庭的生活压力依旧不小,特别是涉及孩子的各方面。生产、奶粉、上学、升学、就业,这些成长阶段所累加起来的养育成本似乎是个无底洞,填补一个已实属不易,又怎敢考虑第二个?因此,大多数的家庭面对新政策选择了望而却步,或者说是观望。
另一方面,几十年的独生子女模式已使不少国人产生了“4-2- 1”思维定式,满足于一家一个孩子的现状,没有充足的再生育想法和动力。夫妻向往更加自由轻松的生活,老人们带小孩的热情下降。且不少的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4+2”的模式中,习惯了众星捧月、唯我独尊,展现出“小皇帝”式的霸道任性,为了不失去家庭中心地位,他们想尽办法阻止父母要“二孩”,甚至不惜离家出走、以死相逼。去年以来,这样的新闻时有发生,这也使得不少“单独”夫妇在处理生第二个孩子的问题上慎之又慎。
简单地说,“单独二孩”的实施会增加家庭的生活成本、生活压力以及生活负担,对于家庭关系还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在一些传统思想严重或者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里,对于男孩的选择倾向依旧是十分严重的,往往第一胎生女孩的家庭会比第一胎生男孩的家庭更向往生第二胎。若“单独二孩”被“重男轻女”所用,将会导致我国男女比例的进一步失调,有碍和谐社会的构建。
倘若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夫妇的集中生育,必然会对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承载力带来波动性和周期性的影响,各级政府在未来安排公共事业支出时都务必考虑到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
再者,老年人口绝对数的增长并不会受到“单独二孩”政策的影响。出生人口的增加能减缓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但是对于缓解年轻人將来的养老问题并不是最有效的方案,相反可能会加重他们的赡养负担。因为到时候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生育了二胎,一方面孩子的抚养负担以及双方父母的养老重担会不断压垮这一代的独生子女,可能或许在经历一代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或者是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进入他们的老年之后,我国的养老问题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近日,中共十八大五中全会宣布了中国将全面开放二胎政策。根据媒体的报道来看,基本从“十三五”期间,也就是2016年开始实行“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单独二孩”政策之前的遇冷状况下,我国全面开放了二孩政策,这一举措将不仅仅限于独生子女的夫妇了,而是面向更广大的年轻人。但是这也不一定意味着“单独二孩”的政策就会马上退出历史的舞台,这一政策还须承接起计划生育政策向全面开放二胎政策的过渡作用,并且笔者也认为计划生育将依旧是我们的基本国策,而“二孩”政策也一定会是其十分重要、十分关键的一部分。无论是“单独二孩”还是“全面二孩”,要想更加顺利实施,除了加大政策宣传,还需完善相关制度和基础设施,打消符合标准的夫妇的顾虑和担忧。
参考文献:
[1]姚从容、吴帆、李建民.我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调查研究综述:2000 -2008.人口学刊.2010(2).
[2]茅倬彦、罗昊.符合二胎政策妇女的生育意愿和育行为差异-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研究.人口研究.2013(1).
[3]张亮.城市居民的二胎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
下一篇:情洒这片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