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悦背后的彷徨
从国家首次提出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到社区医疗零差销售药品,到现在的企化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社区医疗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在这些步步紧跟的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举措背后,却是大医院“一床难求”、社区服务中心“门可罗雀”的现实景象。两年时间里,社区医疗究竟经历了多少彷徨?
2006年2月,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这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其中首次提出:“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
2006年底,国家卫生部在全国推广双向转诊制度,旨在真正实现老百姓“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便捷服务。“社区首诊”与“双向转诊制”的实施让社区医院、百姓看到了看病不再难、看病不再贵的希望。
2008年为了配合社区医疗服务的开展,扭转药价居高不下而廉价药品生产低缓和消费终端消失的现象,国家大力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未来对目录中的产品,实行“定点生产”、“统一配送”、“零差价销售”的模式。
2008年10月16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到,要进一步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这些致力于解决社区医疗实际问题的举措步步紧跟,而身后却依然一边是大医院人满为患,看个感冒得排一上午,药费动辄上百元;一边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可罗雀,人才匮乏、设备落后的现状,但这些现实已经不容忽视了。
中国社区医疗困境调查
据了解,在山东省青岛市社区卫生覆盖率达到全市城镇居民的91.7%;长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社区覆盖率已达90%;海口市社区医疗覆盖率达80%;呼和浩特市社区医疗服务站全市覆盖率达94%……在这些可喜的数字背后却是大部分的社区医院依然“门可罗雀”,家门口的医院好像离我们还很远。究竟社区医院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之所以不愿到社区医院看病,最主要原因是认为“医生医术水平低”(33.6%),23%的居民是因为“医疗设备陈旧不全”,24.5%的居民因为“医疗服务项目有限”,23.1%的居民认为“药品品种不全”。
市民信任度低
“居民有了头痛发热,虽然社区医疗站就在眼前,可他们宁可合近求远去大医院,也不去‘小医院’。”日前,一位社区医疗站的医生在论坛中诉说自己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以广州市为例,中山医院住院大楼、急诊大楼和康复大楼有编制床位946张,却已经加床到1092张,医院已经尽力解决重症病人,但还是供不应求,仍然有不少病人在排队等待住院。对比大医院的“一床难求”,社区服务中心显得十分尴尬。据卫生局统计,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的患者仅占到10%左右。广州市内每条街道都会设置一个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及若干医疗站,本是卫生部门提出的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不少市民却依旧反映,大医院每日仍门庭若市,不少社区医疗站却少人问津。大多数市民有了头痛发热一类的小病,情愿走远路排长队到大医院看名医,也不“光顾”家门前的社区医疗站。家住东华西路的童先生说,他到一家省级大医院看一次感冒,药费虽然高达98元,即便这样,童先生也表示宁可多花钱也要买个平安,因为大医院的牌子有保证,其他医疗单位他信不过。但家住一德路的李女士说她退休数年,平时多到附近的一德路社区医疗站看病。她说,到医疗站去看感冒,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开中药或西药。若开中药,通常一次开三副,每副六七元钱,加上挂号费也不到30元。如果服用西药,加上抗生素及针水,药费640元左右。
通过广州市的随机调查,在自费求医的情况下,只有两成市民表示会考虑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超过七成市民表示,即使小病也要去大医院看,其中第一医院、中山医院为首选;超过一半的市民表示,即使不去第一医院、中山医院,也应该去思明区医院、一七四等大型综合医院;并且,有一成的市民表示,绝不去社区医院看病,“不信任”是主要原因,愿意到社区就诊的70%~80%是老年人。
人才缺乏严重
尽管90%居民认为在社区看病方便,60%居民认为社区价格更便宜,但70%居民认为社区医疗机构医疗质量不尽如人意。现有社区医疗中心卫生人才流动性较大、队伍水平较低。416名医师中,执业助理医师78人,占18.7%,副高以上职称主要是离退休医师,每个“中心”副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80%以上是外聘人员,属于中心的在编人员很少。
对比大医院,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社区服务中心都十分尴尬。例如最普通的X光机,社区服务中心都没有。曾有病人发烧来就诊,怀疑肺部感染,可是社区就连给病人拍片分析都做不到,病人只好到大医院。
如果说硬件设施不足可以靠资金投入来缓解,人才却是社区服务中心燃眉之急。比较大医院“博士满地跑,硕士像根草”,高素质医务人员在社区服务中心极度缺乏。短期内要缓和这种情况,下派义务人员是关键。相关人员表示说:“有人担心,这样做,大医院人才就被挖空了,人才资源短缺了。实际上,社区医院‘解决’了看小病的病人,大医院的负担也可以减轻。”
社区医疗的春天
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医疗的政策和资金投入
北京市2008年要在城八区改扩建和新建2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在10个郊区县改扩建133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和改扩建399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虽然北京市已建成2600余家社区服务机构,但是,从多年来的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发展的状况来看,成效并不显著。社区卫生站因医生经验不足,加上硬件设施不齐全,造成很多社区群众对卫生站不信任,很少到社区卫生站就诊。公众对社区医疗的信任度已经成为改革成败的关键。
政府部门不仅要从理论上高度宣传社区发展的重要性并做出区域规划和建设安排,更重要的是给予社区医疗事业发展足够的体制和政策支持;各级财政部门应制订足额预算,尤其要确保人力资源经费及时到位;政府更应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应当履行的具体责任;政府应当包揽社区医疗机构除医疗成本以外的全部支出费用,并充分满足社区医疗机构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