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级医院医疗质量现状及提高措施
【摘 要】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也是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健全管理组织,保障制度落实,加大检查力度,强化质量意识,制定医疗质量的创新战略,建立有效的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机制,对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和促进医院的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医院管理;医疗质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802-01
1 当前二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1.1二级医院内部运行和管理体系抑制着质量提高。二级医院通常实行院科两级管理模式,由院方统一制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下达各科室完成,实行科室主任负责制,使医院整体管理缺乏直接信息支持,难以真正保证整个质量的落实。医院现有的分配是以科室为结算单位,个人业绩、医疗安全、质量管理、科研成果未能真正与个人收入挂钩,或多或少存在平均分配现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1.2二级医院的治疗水平和过高的医疗期望值激化了医患矛盾。 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带动了医学事业的发展,医院环境、设备、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也有了相应的提升,这种提升与人们的就医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少数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够,医疗安全意识差,医疗法规淡薄,出现问题时不是积极查找原因便于规避或提高,而是报侥幸心理蒙混过关,人为降低水准导致患者失去原有的信任,常常导致医患关系的矛盾激化。
1.3医疗体制改革引发了医疗市场的全面竞争。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机制也渗入了医疗行业,各地区同级卫生行业之间、地域内医院之间、公立与私立医院之间、医院各科室之间以及医院药房与社会药店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竞争。二级公立医院的管理层级多,市场效率低,远远不能适应规范化发展的需要,而民营医院只有一级,很容易满足就医需求,相对来说服务质量变成了市场竞争的核心,这种激烈竞争将转变医院医疗服务理念。
2 新形式下提高医疗质量管理的措施
2.1大力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医疗质量的好坏取决于人的技术水平,医务人员是服务质量的主体,思想决定着行动,职业道德影响着职业行为,实践工作当中好多医疗服务质量问题大多不是技术因素引发的,而是由职业道德引发。
2.2要加强人才培养,用事业留人。制定符合医院实际状况的人才培养规划,落实培训经费,开展技术培训和再教育工程。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之良好机遇,考虑采取定向培养大学生的方式,为二级医院输送“用得上、留得住”的专科医生;采取在职继续教育的方式,让现有医生接受高等医学教育;采用进修培训的方式,重点加强对急救、传染病预防、妇幼保健、影像医务人员的培训。
2.3 完善社会保障,用待遇留人。采取特殊岗位特殊津贴等方式提高二级医院医务人员的收入,尽量缩小与同地域医院医生之间的收入差距;放宽放活职称评任等各方面政策限制,实行医院根据医务人员技术水平能力素养直接评聘医务人员;对于外地人员在子女进城就学和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2.4要加强思想教育,用感情留人。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党团建设、院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工作,大力宣传二级医院处于发展的瓶颈,医务人员要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救死扶伤等高尚医德,及时表扬周边群众和治愈患者给予的肯定和赞誉,坚定他们勇攀医术的信心,善于总结归纳医务人员个人业务上进步的点点滴滴,适时选树本院良好白衣天使形象,为医院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景波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J】重庆医学2006.35.
[2] 易学明,杨宝林 对医疗质量本质的再认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3)
上一篇:泗东小学安全工作制度实施细则
下一篇: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