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界有关文化自信若干问题研究述评 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近年来学界有关文化自信若干问题研究述评 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近年来学界关于文化自信若干问题研究述评
童灵玲
(南京农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5)
【摘要】文化自信的研究呈现迅速发展的良好趋势,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本文从基础理论、研究价值、实现路径三个方面,对学界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接下来的文化自信研究中,学界需要加强集成创新研究、深化学理性研究、丰富研究方法和拓展多维视角。
【关键词】文化自信;基础理论;研究价值;实现路径
近年来,文化自信问题成为学界的热点议题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国知网,以“文化自信”为篇名的检索,显示2015年是146篇,2016年增至892篇,2018年则达到4571篇,截至2019年9月底,高达5650篇,充分展现了强大的学术关注度。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重要场合反复提及和强调文化自信,可以预见,文化自信将在较长的时间内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有必要在详细梳理的基础上清晰阐释文化自信的基础理论,客观评价文化自信的价值意义,深入探索文化自信的实现路径。审视当下学界在相关研究中的不足,并寻求破解路径,将成为进一步深化“文化自信”研究的关键。
一、文化自信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研究文化自信,首先要明确其内涵。自文化自信提出以来,学界从不同视角对文化自信的内涵进行过规定和揭示。
一是文化心态论。这种观点认为,“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确信和肯定的稳定性心理特征”[1],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基础之上
[2],是一种相信和认同自身文化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3]。二是文化发展比较论。这种观点认为,文化自信具体表现在文化发展和对比中,是两种以上文化在交流和竞争中“面对其他文化而形成的一种意识状态”[4]。“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在历史与现实的权衡中、在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比照中形成的文化立场、文化心理和文化选择的总和”[5]。理解文化自信,要从古今文化、中外文化、文化主客体的关系辩证看待[6]。三是文化即“人化”论。这种观点认为,“文化自信是一种主体心态、价值诉求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新向度,是人的一种深度发展,是人在文化上增进自我、扩展自我的表现”[7]。文化自信是人类特有的具有超越性的文化生命机能,是反映人类实践基础上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高级文化结构,应当在伦理理性与知识理性构成的主体语境下阐释文化自信的深层理论框架[8]。
综上,文化自信具有价值观念的心理表征,但本质是一个富有实践性内涵的价值导向问题。文化自信就是在文化传承和跨文化对话中,实践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生命力的自觉心理认同及积极践行。文化自信关涉的主体是中华民族每一个个体,目的是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文化自信的特征
文化自信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遵循其独特的演进规律,彰显了自身的特有属性。学界分别从文化自信自身规律、文化自信的本质属性、文化自信的时代特征提炼其主要特征。
一是从文化自信的发展规律揭示文化自信的主要特征。雷家军认为文化自信具有遵循依靠广大群众的人民逻辑、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逻辑及文化内在发展要求的和谐逻辑的特征[9]。孙代尧、李健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认为文化自信呈现如下特征:其一,传统文化自信具有形式上的同一性和追求上的超越性;其二,革命文化自信具有意识形态功能的统合性;其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提供终极价值的精神归属性[10]。二是从文化自信的本质属性提炼其主要特点。刘林涛从人的实践活动与主体性功能的关系及人的需要和价值发展维度两方面论述了文化自信的主体性特征,从历史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价值选择性的有机统一阐明了文化自信的指向性特征,从文化的价值符号特征揭示了文化自信的象征性特点,从自身文化与异质文化的交流、
学术之窗
南方论刊·2020年第3期
39
推荐访问: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 述评 学界 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