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指责教师与一味埋怨环境
《教师报》上有一篇文章说有人调查了学生对什么样的老师不满意,什么样的老师不受欢迎,学生提出的前五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的老师,拖堂抢课抢时间的老师,以分数论学生的老师,不尊重学生的老师,缺乏微笑的老师。
一位教师网友据此写了篇文章《都是老师的错吗?》,这位老师指出:《教师报》上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这句话没错,但是,同时,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师。教师,有的时候就像是一头被绳子牵着鼻子的牛,绳子往哪里牵,他们就会往哪里走。
接着他说,教师满堂灌,与我们对教师这个职业有没有足够的激励措施有关。言外之意,多给教师一些“激励”,他们就不满堂灌了。关于以分数论学生,作者指出,老师为什么会以分数来看待学生?因为有人会以分数来看待领导,所以领导又只能以分数来看待老师。关于不尊重学生,作者说,当整个社会都对教师多一些信任和尊重时,教师就尊重学生了。这等于说,人家尊重我,我才能尊重学生,有讨价还价的意味。关于笑,作者说,谁不喜欢笑?但是,当老师每天都累得疲惫不堪的时候,当老师每天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当老师严重睡眠不足的时候,即使笑,也是皮笑肉不笑。
最后作者总结道:有些老师做得不好,可能是其自身的原因,但是,我们也不要一味地去指责他们。要知道任何教育表面现象的背后,都有着一系列深层的原因。
这篇文章有些奇怪。
记者询问学生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学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请问学生的这些要求合理不合理?如果承认其合理,努力去做就是了,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如果认为不合理,应该论证为什么不合理。作者却不直接批驳这些要求,而大谈教师的苦处,一条一条又一条,结论似乎是:教师都想让学生满意,这五条本来都不难做到(错,骗了自己),可惜大环境使我们做不到。其逻辑是:环境逼得我照本宣科,环境逼得我拖堂抢时间,环境逼得我以分数论学生,环境逼得我没有了笑容。总之一句话——不赖我!请不要一味指责老师。愚以为这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事实。
学生并未“一味指责老师”,学生也根本没说这些问题“都是老师的错”,他们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而已,有何不可?而且这些要求都是合理的,并不过分。他们是小孩子,他们并不知道老师为什么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也不能要求学生分辨这些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属于大环境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属于教师自身素质问题。但是教师自己心里应该有数。当我们反对别人“一味指责教师”的时候,同时也要警惕很多教师“一味埋怨大环境”。事实上,不搞满堂灌的教师很多,不拖堂、不与人争时间的教师也很多(他们工作效率高),尊重学生的教师也很多,经常面带微笑的教师也很多,只是不以分数论学生的教师少了一点,但这也是可以逐步改进的。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教师都是环境的奴隶,再说,也不能认为大环境起的都是负面作用。
把自己看成是被别人牵着走的牛,是非常不适当的,这是典型的主体性丧失的症状。但全文的思路也就因此得到合理的解释了。既然我是被人牵着走的,我只管提供腿部运动,脑袋不在我身上。于是无论走成什么样,就都不是我的责任。据此我们可以把“爱埋怨”看成一个人缺乏主体性的明显标志。据此我们也可以推断,爱埋怨的人多半是不想独立思考、不会独立思考的人。
这种情绪和思路肯定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越爱埋怨别人的人,越难于提高自己。借口大环境不良而掩盖自身的素质不够,已经成了很多教师的自动化思维模式。这类文章我在网上见过很多,有的还义愤填膺,而其中所揭露的大环境问题却毫无新意,而且有些问题(如应试)谁都知道一时难以改变。作者们的揭露并未深入一步,也提不出解决方案。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老拿这些说事呢?恐怕只有一种解释,就是转移大家注意力,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这倒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是吃止疼药,去不了病,反而使人日益萎靡不振。愚以为,还是提高自身素质要紧。而要提高自身素质,摆脱埋怨主义是前提。这就是我为什么不厌其烦地批评这类文章的原因。当然,我不指望人家都接受我的意见。事实上这类埋怨(即所谓“替教师说话”)很容易引起共鸣,它生命力极强,前赴后继,实际却弊大于利。
我不是教育行政官员的“托儿”,也并非站着说话不腰疼,更不想为应试教育保驾护航。我只想说,上级和下级,环境和个人,各有各的账,要具体分析,谁也别想把自己的问题解释成别人的毛病。
(摘自《班主任》2011.6)
培养想象力,要有时间和宽松的环境,如果同学们每天忙着上课,习题都做不完,是没有这个时间的。有想象力才有灵感,有灵感才有创造力。
——中科院院士简水生日前在与陕西省中小学生交流时这样回答学生关于如何培养想象力的问题。
上一篇:敏感的“哥德巴赫猜想”
下一篇: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