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特点
摘 要: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课题组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量表》对全国6000多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实施测查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此考察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状况和发展变化的特点。结果发现,体艺类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要明显高于理科类和文科类大学生,城市来源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要明显高于农村来源大学生,而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素质水平的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特点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07)04-0129-04
一、引言
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身体特点,这些心理品质和身体特点影响或决定着个体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水平既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又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因此,探索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特点,有利于增强心理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但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研究存在以下两点不足:(1)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两个概念相混淆,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代替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研究;(2)目前尚无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发展特点的系统研究。鉴于此,天津师范大学沈德立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课题组在科学理解心理健康素质的概念并客观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的基础上,精心编制了具有较好信效度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量表》。本研究运用该量表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实施测查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系统考察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在年级、性别、专业类型和家庭背景4个社会人口统计学资料上的差异,进而探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在全国选取了6000多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被试人数分布情况。
(二)工具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课题组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量表》进行调查。该量表由适应分量表、人际素质分量表、个性素质分量表、动力系统分量表、自我分量表、认知风格分量表、归因风格分量表和应对风格分量表等8个分量表构成,共243个题项。各分量表的具体构成情况是:(1)适应分量表包含生理适应、情绪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社会适应和生活适应等6个因子,共22个题项;(2)人际素质分量表包含人际交往能力、人际调控和人际知觉等3个因子,共21个题项;(3)个性素质分量表包含内外倾、意志、冒险、乐观悲观、责任、耐挫折和独立等7个因子,共44个题项;(4)动力系统分量表包含缺失性动机、成长性动机、知行脱节性动机缺失、认知歪曲性动机缺失、利己性利他动机和利他性利他动机等7个因子,共42个题项;(5)自我分量表包含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两个维度,共30个题项;(6)认知风格分量表包含认知决策、认知方法、认知加工、认知行为和认知倾向等5个因子,共23个题项;(7)归因风格分量表包含内在外在性、持久暂时性、可控不可控性和局部整体性等4个因子,共16个题项;(8)应对风格分量表包含注重问题的应对策略、注重情绪表达的应对策略、理智一合理化策略、针对情绪的身体策略、躲避和求助策略、否认一压抑策略、独自宣泄、忍耐和顺从策略和针对情绪的行为策略等八个因子,共40个题项。本量表各分量表及因素的一致性信度在0.60~0.90之间,总量表的一致性信度为0.94说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经多位专家对本问卷题项与因素的拟合性情况的考察,表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本量表通过相关分析也获得了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年级差异
在整体上,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年级差异不显著,这与已有的相关研究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在年级变量上被试构成很不均等所致。但是,在适应、个性素质、动力系统、归因风格和应对风格等几个维度上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的变化趋势(动力系统除外),呈倒“U”型,多重比较表明,大一与大二、大三、大四之间有显著差异,大二与大三、大四有显著差异。在人际素质、自我和认知风格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性别差异
在整体上,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已有的关于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女生整体上高于男生,大学生则相反。樊富珉等对北京地区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发现,大学生个性特征的性别差异十分明显,女生性格外向、富有激情和幻想,但是情绪不稳定、多愁善感、抑郁或焦虑感强、缺乏耐力,心理健康整体不如男生。这与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素质、人格本身有区别,这种区别导致了他们在发展特点上的差异。但是,在人际素质、个性素质和认知风格三个维度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在动力系统维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专业类型差异
在整体上,三个专业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体艺类>理科类>文科类的变化趋势,多重比较表明,文科类与理科类、体艺类有显著差异,理科类与体艺类有显著差异。各个因子的变化基本一致。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家庭背景差异
研究主要考察家庭背景与心理健康素质水平的关系,从表5中可以看出,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素质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城市来源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均高于农村来源的大学生,表现为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农村的变化趋势。
四、讨论
在适应维度上,年级差异显著,表现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的变化趋势。适应性是在人格基质(认知和个性)的基础上,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大学生的适应性水平比其他基本的心理健康素质维度,更有可能受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和经历的影响。在个性维度上,年级差异显著,表现为大二>大一>大三>大四的变化趋势。究其原因,大学生正处于情绪波动的高峰期和自我意识发展的新时期,大一的新生活和学习环境的适应问题,大三对学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困惑,大四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定向问题都会暂时使大学生进人情绪和自我意识的低谷。在归因风格维度上,年级差異显著,表现为大二>太一>大三>大四。这说明大二学生更倾向于内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归因风格,而大四的学生更倾向于外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归因风格。其原因可
能是大二学生已经熟悉了大学生活环境,也适应了大学阶段特定的专业学习和生活节奏,他们的学习生活会尽量避免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同时他们对把握未来充满着自信。这里应当指出,在该维度上得分的高低只能得出个体较为稳定的一种归因风格,并不能作为判断其心理健康素质水平高低的依据。在应对风格维度上,年级差异显著,表现为大-->大四>大三>大一。应对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评价各种应对方式的适应意义,因此对于大多数人的应对方式,不宜笼统地说成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关键要看它是否有利于适应和心理健康。总的来说,在上述几个维度上呈现出来的倒“U”型的发展趋势与王滔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在动力系统维度上,年级差异显著,表现为大一>大三>大二>大四。究其原因,大一新生充满着对现实的喜悦与对未来的憧憬,为了尽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总的动力水平很强,而大四学生已基本完成了自己的大学学业,对未来发展也做好了规划,故动力水平较弱。郑希付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也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动力素质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学生的心理动力水平最高,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一致。概括起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成长经历和发展环境的影响,这为我们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在人际素质维度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原因可能是男生的情绪情感比女生更为稳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比较容易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故人际交往的能力更强。王玉莲等对医科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也发现,女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不如男生。在个性素质维度上,已有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有差异,男生的个性素质要显著高于女生,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原因可能在于男生相对于女生的社会交往较为广泛和频繁,同时社会对男生的期望值和要求较高,无形中促进了男生个性素质的发展。在认知风格维度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原因可能是男生更喜欢独立思考,并且喜欢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从全局考虑来解决问题,即更擅长于发散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同时,男生还更具有冒险性的认知倾向,而女生则相对保守。在动力系统维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原因可能是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和现代社会仍然存在的一些重男轻女的观念的影响,女生面临的学习和就业的压力普遍要大于男生,因此他们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在专业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大学生对专业类型的未来职业前景的期望投射到大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和日常行为中,并最终影响到对自身心理健康素质的评价。从现实情况来看,体艺类(体育、音乐、舞蹈、美术等)的职业前景要好于理科类,而理科类(数学、物理、生物、计算机等)要好于文科类。另一方面,从学科性质上看,相对而言,理科专业要求大学生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体艺类专业要求大学生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及进行更多的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文科类介于两者之间。文科类大学生第一是面臨较大的就业压力,第二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又不如理科类大学生深入和扎实,第三是较少地参与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故其心理健康素质水平最低。这点与已有研究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原因应该是,随着社会的转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以前文科类的外语和法律等专业是热门,就业相对容易,但是现在已经基本饱和;而要实现现代化,理科类人才是不可或缺的;体艺类大学生由于总量相对较少,且具有专业特殊性,其就业压力不大。
目前已有调查研究表明,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农村来源大学生不如城市来源大学生。鉴于心理健康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这一结论与我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家庭背景差异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之所以存在家庭背景的差异,原因也许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受过去成长环境的影响。很显然,农村来源大学生无论是学校教育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和家庭养育环境,在某种程度上都不如城市来源的大学生。因此,这种心理健康素质整体上的城乡差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个性素质与归因风格两个维度上,较少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其原因可能是个性素质是指个体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其形成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归因风格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不同的归因风格并不能直接代表不同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
五、结论
(1)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水平存在显著的专业类型差异,体艺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要显著高于文科类和理科类的大学生,理科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要显著高于文科类大学生。
(2)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水平存在显著的家庭背景差异,城市来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要显著高于小城镇和农村来源的大学生。
(3)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水平的性别差异与年级差异不显著。
上一篇:美国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