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下中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 中学生是一个人从未成年人走向成年人的重要阶段,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思维比较活跃,思想正快速形成,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与否缺少正确判断,存在一定的迷茫,这些深刻影响着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加之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已渗透到中学生的方方面面,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们的道德取向。为此,本文对互联网下中学德育教育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 中学德育 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由未成年人到成年人成长的关键时间节点,对人生真善美恶的鉴别正逐步形成,因此,做好中学生道德教育不仅对一个个人比较关键,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显得尤为关键。可如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其核裂变一样的威力冲击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像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指出的,“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网络的发展,给中学德育教育带来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对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学德育教育工作进行了深思与探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学校要提高认识,班主任擅长因势利导
几乎百分之百的同学的生活和学习在和互联网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联网在给学们生带来便利的同时,出现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占用学习时间、负能量的消息、各种网络游戏的诱惑,也包括行为偏好的改变。学校层面要清醒的提高认识 。
在校园里,作为接触学生时间最长的班主任必须学会从常规化的教育方式里走出来,不断探索互联网下新途径、新方法。班主任可以建立与家长互动的微信群、微博、QQ群,家长带动学生可以通过上述渠道向老师反映自己真实的想法,坦率地对班级、年级和学校管理,对教学提出意见建议,对课文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看法。因为这样交流不是面对面的,有一定的私密性,学生都可以开诚布公地和教师交流。
二、坚持正面引导为主,让网络为教育服务 。
要按照《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纲要》规定的要求:“中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因此,中学生德育教育内容都要遵循这一规定,弘扬主旋律,倡导正能量。
在实际德育教育中要努力遵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基本准则。班主任老师要充分利用班级宣传栏、网站、广播、网络知识图片展览等形式,进行安全上网知识宣传,形成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德育引导,如开展了“绿色上网”、“远离网吧,文明上网”等各种主题班队会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们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出现本身无罪,问题是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信息资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诚实交友,不侮辱欺诈他人;增强自护意识;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等。
三、尝试让高年级的中学生自我教育。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同辈群体相互之间的影响更大,这种影响在今天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显得格外的突出,它不仅突破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而且也改变着我们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一般是建立在家长和老师所认同的价值标准上的,师长所建立的这套标准,往往过于成年话、理想化,很少能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感受。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世界观去批评他们,我们应该对他们的这种价值观进行积极的引导,加以修正,使之成为激励学生的正能量,让学生们产生共鸣,进而进行扩散。 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学生自身群体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总之,高度发达的的互联网时代,学校围墙再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也没有必要去阻隔。作為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及时更新德育教育观念,优化德育教育环境,拓展德育教育新模式,建构适应互联网时代特点的中学生德育教育框架。要与时俱进,把互联网下中学生德育教育做得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