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摘要:当今信息社会,信息素养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应从相应三个方面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信息素养、信息道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曾率先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并在1992年更明确地定义信息素养:能够认识到精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前提,确立信息目标,提出信息需求,定位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有效检索方案,从信息源获取并批判地组织信息用于实际,并与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
王吉庆教授认为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信息伦理的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及信息能力。
它们都强调了信息素养包括:掌握信息技术与技能、批判合理准确地利用信息、形成良好信息道德观。信息素养可通过信息技能的有效发挥得以体现,信息技能发挥的优劣却和信息常识密切相关。
这就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信息技术课程义不辞的责任。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能仅限于信息素养概念中的一项或两项,而是缺一不可。通过教学,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
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1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良好信息道德观
众所周知,火药的发明对于人类是把双刃剑,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一种工具的出现,在为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造成某些负面的影响。如网络病毒、网络色情、网络黑客等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对信息的分析识别能力不强,而且自律抗诱惑能力较弱,Inter网对他们的冲击会很大,因此信息道德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网络德育,成了突现在面前的德育大课题。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全过程中,不要忽视信息素质教育,要彻底改变信息技术教学就是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改变把信息技术教育褪变成单纯的工具化教学,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信息道德,有以下一些做法和设想。
1)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文明安全的上网环境。安装“防火墙”或过滤软件,给学生们推荐可靠网站或中学生专用站点;也可以自建虚拟网络,下载优质学习资源到学校机房的服务器上,利用校园局域网进行网上学习,从而防止学生受到不良影响。这样,学生的网络环境会相对单纯、安全些。
2)教育学生要批判地看待接纳网上的信息。其实,任何一种新生工具的出现,对于社会的进步是促进还是阻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用工具的人。一味地控制工具不如对工具的使用者给以正确引导。网络上包含着海量的信息,其来源渠道更是多种多样的,完全禁止学生的上网是不可能的,如大禹治水,可疏不可堵,严禁学生上网是不明智的,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批判性地看待和接纳网上的信息。
3)教育学生遵守法律、道德。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则及法律规范同样应用于网络。当在网络遨游时,要遵守法律、遵守道德,不做任何不负责任的事情。告诉学生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安全意识更重要。
2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中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常识
信息常识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应以教材为基础,适当向外扩展。比如:在学习中央处理器CPU时,联系信息技术市场介绍AMD、酷睿等的性能与报价;学习计算机的发展史时,介绍一下莫奇利、肖克莱、巴丁、布拉顿;说一说最新的3Q大战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与行业垄断,相信在引进一些趣味生动的讲解后会投石引玉,大部分学生都会跃跃欲试地想尽快尽多地从网上搜寻他们感兴趣的计算机常识方面的图片和知识。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或根据兴趣征订适合中学生的IT刊物。学生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懂得越多,求知欲越强,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越浓厚。
3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中学生的信息能力
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特有的现代精神。信息社会的现代精神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创新精神;二是合作精神;三是实事求是和坚忍不拔的学习工作精神。
基于对中学生进行上述现代精神的培养,要求老师在教学中采用这样两个方面的教学策略:首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过程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现代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多创设研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敢于表达个人意见,并善于掌握学习方法,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形成,从而培养中学生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特有的现代精神。
根据信息技术教学特有的可操作性的优势,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索性合作性学习习惯的养成。据此,设计了以下教学模式:
1)确定主题:结合实际选定某一主题作为学习活动的主线,最终以该主题所涉及的操作技能的验收评价为结束。
2)提出问题:围绕主题,提出本节课学习的中心内容,布置操作任务。
3)自主探索: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让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去查询、获取、处理资源,尝试探索不同的操作方案及达到的不同、相似或相同的操作结果。协作学习:将全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3-4个人,小组成员可分工、互补、互助。
4)成果验收:选各组代表展示本组操作成果。
5)评价及反馈: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小组评价为辅,收集好小组意见体会,反馈教师,以供课后调整补充。
通过以上教学模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培养了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又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不仅掌握了所学操作技能,相关的操作也能学到了很多。
除以上教学模式外,还可举办各种信息技术小竞赛,如打字绘图比赛、信息技术常识竞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协作性和动手能力大大提高。相应作为信息素养教育任务之一的信息能力的培养也得以更好的实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应拘泥于信息技术考试,而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信息素养培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摸索、不断提高,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吉庆 《信息素养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1
2.覃征收 《网络应用心理学》 科学出版社 2007.6
3.霍福广 《信息德育论》 人民出版社 2008.1
4.李豫颖 《信息技术教学论》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8.11
上一篇:网址顾问看家,安全网站任你行
下一篇:初中生家庭网络安全教育的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