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侏罗纪
主题公园的主创人哈蒙德博士把恐龙再生看成是一种赚取利益的方式,将恐龙们变成动物园中的一员供游客们观赏,而科学家们经过实地考察之后却对这个游乐园项目忧心忡忡。事实上,戏剧之外的现实生活也经常如此,在利益的趋势下,人们为了一己之私而改变自然规律、改变社会秩序,致使后果不堪设想,结局往往以灾难和毁灭收场。在斯皮尔伯格的镜头中,恐龙的屠杀是人们自取的恶果,他想要对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说:尊重自然,是我们的底线,滥用科技,只会招来灾祸。
那些栩栩如生的恐龙和一个个惊险刺激的场景让我们难以忘怀,相信在人们心中,多多少少也留下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和关于科技的思考,甚至成为一些青少年对古生物学探索的启蒙。
虽然影片中还存在着不少BUG和不合理的情节,但这些早期的“硬科幻”电影无疑为后来的好莱坞“科幻大片”开出了一条前路。
暴虐来袭
当斯皮尔伯格转身成为制片人,携新一部的《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侏罗纪世界》出现时,据第一部电影上映已时隔22年,而在影片中的时间设定也恰巧是22年后。
在去年上映的电影《侏罗纪世界》中,故事又重新回到了那个小岛,管理者和企业家们还是如愿以偿地建立了偌大的“侏罗纪世界”主题公园。恐龙们的威胁性降低,除了被人们用来消遣娱乐之外,科学家们更加疯狂地致力于基因重组,制造出了将各种优点集于一身的“暴虐霸王龙”。它拥有迅猛龙的智慧和霸王龙的凶猛,不但会躲避人类的监控器还拥有敏锐的嗅觉和热感应,它的出现似乎预示着一场灾难即将上演。
在《侏罗纪世界》中,科技与自然之间的碰撞更加激烈,无论是从影片形象上还是剧情故事上来说,《侏罗纪世界》里的恐龙早已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恐龙了。
戏外,影片制作组的特效师们为了迎合市场和观众们的审美,将沧龙比例放大,将霸王龙的嘶吼声特殊处理,还将许多恐龙的眼角做得更加上吊、爪子更加锋利、身上的鳞甲更加光滑等,塑造出了更加凶残狰狞的恐龙形象,让回到“新生代”的恐龙带给人们更具有冲击力的观影体验。戏里,科学家们将基因重组,创造“混血恐龙”推进科学发展,也顺便推进“收益”发展。从“吴博士”的口中我们也突然意识到,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其实只是人类组装重建的基因怪兽,有人利用它们来赚取利益,还有人想将它们打造成战争机器,一只只“新恐龙”的诞生亦是一份考验人性的试卷。《侏罗纪世界》里讨论的不再是人类欲孽的“该不该”,而是当罪恶已经孕生时要“如何收场”。
复原恐龙是《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的主线,但其核心要传达的理念是基于科技之下人们对自然界动的那些“手脚”,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改变了这个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一部部科幻片“预演”着我们的明天,即使是戏剧大于真实,它们也依然具有很大的讨论价值——如何面对未来,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必须去重视的问题。
上一篇:灭绝动物有可能复活吗?
下一篇:惊蛰户外教育活动的开发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