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庞:古生物学能做什么
科庞的节目成功秘诀首先在于,作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他的号召力非常大。其次,节目声情并茂,通过史前景象电脑模拟以及真人模仿猿人影片,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了史前人类的生存状态。
“科庞、科庞还是科庞”。作为国际最著名古生物学家之一的伊夫·科庞,他的名字已成为了法国电视收视率的保障,这位法国科学家最近被众多媒体评选为2004年度“法国风云人物”。
伊夫·科庞在研究人类起源方面颇有建树。他讲求实干,多次参与考古实地发掘,发现了著名的南方古猿阿法种“吕西”;他善于思考,提出了多种关于人类和猩猩的学说;他敢于质疑,发现问题后,反思自己提出的人类起源“东边故事”论;他走上电视,把艰深的人类学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普及给大众。
科庞在法国电视3台主持“人类探索节目”,在5000多万人口的法国创造了870万观众的收视纪录。此外,他每周一在法国广播电台录制的讲解节目几乎家喻户晓。科庞的这些纪录连一些影视明星看后都要汗颜,而这仅仅是他社会价值的一个侧面。
青年时代:背着行囊走四方
科庞生于1934年,从童年起就对史前历史有浓厚兴趣。进入中学后,他开始参加一系列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
22岁时,科庞被法国最大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录取,主要研究第三纪、第四纪的远古历史。除了研读书本上抽象枯燥的理论,年轻的科庞背上行囊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布乍得、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毛里塔尼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
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自然博物馆聘请他为讲师,同时请他担任人类博物馆的副馆长。1965年,他在乍得恩加马附近发现了一个距今约100万年的头盖骨,这个人种可能非常接近后来的直立人。
9年后,科庞和同伴唐纳德·约翰逊、莫里斯·泰以伯在埃塞俄比亚东非大裂谷东部发现距今32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据分析,这些头骨属于一只身高1.06米的雌性古猿。他们给这只古猿命名为“吕西”,灵感来自“披头士”乐队演唱的一首歌曲《钻石天空中的吕西》。
“东边故事”论:奠定权威地位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对东非人科大量考古新发现的基础上,科庞断定人类起源于东非大裂谷以东,并认为由于环境变化,猿猴开始离开树木站立行走,正是在大峡谷的东边,大猩猩与猿人分道扬镳,各自走上演变的道路。科庞由此提出“东边故事”理论,并因此成名。
科庞发表文章,指出距今300万年以上的人科化石的地点,都是在大裂谷东边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发现,没有例外;而在这个时期里,这个地区却没有发现任何有关大猩猩和黑猩猩的化石。他的解释是裂谷形成以后,西边由大西洋来的气流照常带来雨量,而东边则由于上升的西藏高原西缘的阻碍,形成季节性的季风。因而原先的非洲广大地区,分为两种不同的气候和植被。西边仍旧湿润,而东边则变得干旱;西边保持着森林和林地,东边则成为空旷的稀树草原。由于这种情况产生的压力,人猿的共同祖先也发生了分裂。
科庞认为,这些共同祖先留在西部的后裔适应于湿润的森林环境,成为两种大猿;而这些共同祖先留在东部的后裔中的一支则相反,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对空旷环境适应的新生活,成为人科成员。这种假设被叫做“东边的故事”。
1982年,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授予他金奖。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他颁发了卡林加奖。
2001年,法国古生物学家米歇尔·贝鲁内领导的法国——乍得联合考古队在乍得的沙漠中发现700万年前的人类头盖骨化石“图迈”,打破“东边故事”论的“霸权”,从时间和地点两方面扩大了对人类早期进程的研究。
随着“图迈”和南方古猿“阿贝尔”的发现,科庞开始反思自己的“东边故事”理论。
超级老头:人气直逼明星
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是个复杂而枯燥的学科。不过,在金字塔尖进行理论研究、发表著作的同时,科庞也走向民间,用轻松活泼的方式让读者、观众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每当科庞这个白胡子胖老头拨弄着猿人头盖骨化石,出现在电视节目中时,无论老少都会聚精会神地观看。科庞也似乎成了电视台的一个品牌。
2002年,法国电视3台拍摄了一部介绍人类演变的纪录片,名为《人类起源》,科庞和长期合作的搭档法兰西学院的帕斯卡·皮克担任主持人,大受欢迎。此后,他又担任几部相关主题纪录片的指导。他最新参与的纪录片名为《现代人》,将在2005年播出。
科庞的节目成功秘诀首先在于,作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他的号召力非常大。其次,节目声情并茂,制片人投巨资制作的史前景象电脑模拟影片以及由知名导演指导的真人模仿猿人影片,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了史前人类的生存状态。一个个恐龙,猿人惟妙惟肖地表演掩饰历史进程,让人们看到了另一个新奇世界。另外,一脸白胡子的科庞镜头感很强,他能说会道,可以把很复杂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释清楚,观众的好奇心由此得到极大满足。除了讲解人类身世,他还讲解猛犸象以及各种有关古生物新发现的内容。
由于做学问和主持节目都很成功,法国最大报纸之一的《费加罗报》将科庞选作2004年“法国年度风云人物”。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媒体也在年初将其列入2004年重要人物名单。
作为科学家,科庞的神奇之处在于他有精力把电视科普节目也做得引人入胜,而他同时还不断地写书,在电台每周录制节目。他甚至到北京与中国同行共同商讨如何修复北京猿人遗址,并担任这一中法合作项目的顾问。
科庞频频成为媒体的报道对象。电视上,他的人气甚至直逼一些电视明星。科庞在接受媒体的一次采访中曾这样说:“谁说科学家光有名,没人气?”
人类身世:说不完的故事
“人类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一直是人们探究的热点。关于人类的诞生地,自从19世纪以来就有非洲和亚洲两种观点。
1929年底在中国北京附近的周口店发现了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由此被作为人类起源于亚洲的证据。但是,从1924年起,先是在南非汤恩发现了南方古猿的化石,以后在南非的其他几个地点也发现了同类的化石。特别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东非发现了多种南方古猿类的化石,70年代以来被人类学界一致承认是属于人的系统,是人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它们的形态远比亚洲的猿人更为原始,年代远比后者为早,从而又提出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点。
由于非洲的早期人类化石主要发现于东非,加上一些基因研究表明人类很可能起源于非洲,“非洲起源论”相对于“亚洲起源论”占有了优势。然而,争论并没有就此停止。现在,随着更多新的考古发现,包括科庞在内的许多科学家也不认为人类全都一定起源于非洲。
科庞认为,与基因证据相比,化石证据更能说明问题。他认为亚洲的现代人与亚洲的古人类之间确实存在连续演化关系,因为他在中国看到的各个时期的亚洲人化石都有一系列共同特征。科庞本人表示,他也很难相信“我们现代人都起源于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