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心得体会 >

竹文化心得8篇

|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竹文化心得

  

  文及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设计:黄双玉

  教学目标

  知识及能力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过程及方法:

  1.讨论本文记人散文的结构内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文中阐发的“胸有成竹”“心手相应”的道理。

  2.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

  教学重点难点:

  1.感悟文章主旨,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2.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以诗引入,激发兴趣

  苏东坡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古人颇得竹的灵气,植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竹及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及梅、兰、菊成为“花中四君子”。植竹、赏竹、写竹、画竹,竹及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即以画竹为线索,本文就是通过作者和文及可谈画竹来表现表兄弟之间的深挚友谊及缅怀悼念之情的散文。

  二、整体感知,了解背景

  1.从题目入手,初步感知文章

  提问:从《文及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个题目中,你读到了什么?

  明确:文及可

  ——

  人

  画筼筜谷偃竹

  ——

  事

  记

  ——

  文体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人、记事、记物或写景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

  2.梳理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章

  明确:

  心手相应

  “学”

  得意亦得法

  特别强调“学”和“实践”。尊重生活,师法自然。必须对客观事物反复观察,仔细研究,不断观察,不断积累,最终做到“胸有成竹”“心手相应”。我们平时的学习也是这样。

  提问四:本文记人、叙事和说理融为一体,作者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明确:

  说画竹理

  “亲厚无间”

  记画竹人

  抒

  情

  叙画竹事

  形散

  神聚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苏轼散文,信笔挥洒则姿态横生,文笔似闲散,义脉却流畅完整。

  “文及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自画法说起,而叙事错列,见及可竹法之妙,而公及及可之情,尤为厚也。笔端出没,却是仙品。”

  ——邱浚

  四、寄言同学,延伸探究

  “画竹亦在画人,做人亦如作画”,人世多艰,事务繁杂,凡事做之前需全面考虑和安排,做起来才会沉着冷静,胜券在握,在汹涌的社会竞争洪流中奔腾不息,立于不败之地。胸有成竹,成功的机会就大了;

  人生之路上,有恩师导航在前,有父母助澜在后,谆谆教诲切记,声声叮嘱莫烦,明白了他们讲的道理,赶快付诸实际行动,心手相应,成功的机会就多了。

  五、布置作业:

  1.自行梳理本文文言基础知识,课后检查。

  2.完成《学海导航》作业。

  附:《文及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言知识整理

  (一)

  文言通假

  1.及可没及陈州:没,通“殁”,死亡

  2.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

  3.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

  (二)

  古今异义

  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

  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也许

  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

  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作;今,认为

  5.发函得诗:发,古:打开;今:发送

  6.而读书者及之:及,古:赞成;今:给

  7.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

  (三)

  词类活用

  1.形容词做动词

  (1)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养老

  (2)

  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3)

  及可厌之:厌,厌恶

  2.名词作状语

  (1)

  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

  蜩腹蛇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

  3.意动用法

  (1)

  初不自贵重: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四)

  一词多义

  A.文言实词

  1.熟

  执笔熟视:仔细

  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2.语

  今语士大夫:告诉

  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

  3.过

  不学之过也:过错

  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

  B.文言虚词

  1.然

  自视了然:……的样子

  予不能然也:这样

  然二百五十匹绢:然而

  2.以

  以追其所见:来,从而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把,表对象

  及可以书遗予曰:把

  吾将以为袜:把……当作

  3.之

  竹之始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寸之萌耳:结构助词“的”

  生而有之也:代词,指代节叶

  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

  士大夫传之:代词,指代及可之言

  而读书者及之:代词,指代轮扁讲的道理

  4.于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对,表对象

  及可没于陈州:在,表地点

  5.焉

  而节叶具焉:助词

  而临事忽焉丧之:无义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兼词

  6.其

  乃见其所欲:代词,代“画家”

  以追其所见:代词,代“画家”

  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

  岂独得其意:代词,代“文及可”

  7.而

  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

  生而有之也:就,表承接

  废卷而哭失声:

  表承接

  三、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庖丁,解牛者也

  (3)轮扁,斫轮者也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二)省略句

  (1)

  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及可曰

  (2)

  吾将以(之)为袜

  (3)

  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

  (三)倒装句

  1.定语后置

  (1)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2.状语后置

  (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3)足相蹑于其门

  (四)固定句式

  (1)岂复有竹乎:岂……乎:哪里……呢?

  (2)世岂有万尺竹哉?:岂……哉?:哪里……呢?

  附:相关成语

  兔起鹘落

  稍纵即逝

  庖丁解牛

  可往求之

  “胸有成竹”的出处即为本文

  苏轼及画竹名家文及可同为“湖州画派”的代表人物。“胸有成竹”这一成语就是苏轼称赞文及可的话,说文及可在画竹子之前,在内心已有画好的竹子了。

篇二:竹文化心得

  

  绍

  兴

  “竹

  文

  化

  ”

  综

  合

  实

  践

  案

  例

  兰亭镇中心小学

  许万根Xuwg8056@163.COM

  一、活动背景:

  我国素有竹国的美誉,经科学考证竹的种类就有150多种。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先民利用土生土长的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远古神话。远在7000多年前,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文物中,发现先民已学会了使用竹子编制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秦朝,人们用“竹简”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东汉,人们用竹造纸。至少在3000年前中国人已使用竹筷。早在唐以前就把竹笋视为食中珍品。竹还可制酒,古代有竹酒,如庾信诗云:“三杯竹叶酒,一曲鸠鸡鸣。”中国的音乐与竹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古称音乐为”丝竹“,有“丝不如竹”之说。乐器演奏者为“竹人”。竹更是中国绘画、书法和诗文的重要题材。从《诗经》开始,咏竹的诗文历代皆有佳作。文人画竹,唐代已趋成熟。清代的郑板桥,集古今画竹之大成。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外尚虚心”。竹,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和情操。中国人对竹有特殊的感情,中国文化深深浸透了竹的印痕。

  至今,竹文化旅游,竹生态研究,竹产业开发已经成为时代的乐章,竹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娱乐、饮食、审美、地方经济的发展更是密不可分,并被广泛的、逼真的、艺术的编入各学科教材之中(详细列举见后)。

  绍兴是竹的乐园,人们举目抬头处处可见悠悠翠竹,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竹与绍兴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何充分挖掘本地竹文化资源,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充分体现竹文化综合实践的教育功能,培养一大批能开发一方资源,造福一方人民的后继人才无疑是一项紧迫和艰巨的教育任务。

  二、活动目标:

  1、知竹篇:知道竹的种类、分布、生长习性和基本用途(建筑材料、造纸、工艺品、生活用品、食物、中药)等。体验竹文化旅游,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画竹篇:学会用国画、工笔画、剪贴画、版画、油画的技法画竹,了解历代的画竹名家,提高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崇尚美的能力。

  3、吹竹篇:学会吹竹笛、竹萧等乐器,知道五种以上竹制乐器的发源地、音色特点、发音原理,了解有名的竹曲及相关演奏家。

  4、烹竹篇:了解各种竹笋制品的加工步骤及要点,学习各类竹笋的烹饪技术。如酶笋的制作、油蒙笋的烧法等。

  5、品竹篇:能品味竹那虽高竿凌云,却虚心劲节的高尚情操:品味竹那奋发向上,坚不拨的意志品格,品味竹那四季常青,永不言老的青春气息。从小树立永不言退的科学进取精神和献身精神。

  6、竹俗篇:尝试傣族人民烧吃香竹饭的风俗习惯;体验其他少数民族住小竹楼,正月里摇竹祈求平安和跳竹竿舞等风土人情。

  7、竹史篇:探寻中华竹文化的渊源历史,探究“竹简”的历史内涵,探索竹在人民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和历史变迁。了解竹产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8、竹艺篇:欣赏、学习竹工艺品的编制技艺;学习竹雕、竹刻的传统工艺;学习用竹造纸的工艺流程。,尝试竹生态研究。

  9、竹技篇:如建立竹园与土壤,气候与竹,竹笋的增产增收等小课题,指导学生去实验,去摸索。

  又如通过组织参观、让学生了解现代竹制品加工厂的先进技术和科技含量,体验科学园区的管理、培植及经营之道等。

  10、竹汇篇:把所画的各种竹画汇编成《竹谱》,把所写的科普小论文编辑成《竹经》,把竹笋的各种烧制方法编成《竹笋菜谱》,把自制的竹工艺品进行展评等。努力通过以上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活动内容

  1、调查感觉实践。中华‘“竹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结合本、地竹资源优势,联系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用“请、听、看、查”的方法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调查。

  请:请竹家具制作能手观察现场表演竹床、竹椅、竹席的制作过程;请农家老手现场编竹篮、竹畚箕,制竹篇担、竹扫帚;请工艺竹匠现场编制竹工艺品。

  听:听“竹文化”研究员讲解竹的历史,竹的文化,竹的知识;听当地老农讲解有关竹的故事,竹的传说,竹的歌谣。

  看:让学生参观竹园,体验茂林修竹的优美画卷。让学生看竹楼、竹桥、竹篱笆,体验田园生活乐趣;让学生参观竹制品加工厂,体验竹经济浪潮。

  查:到科技博物馆、图书馆查阅有关“竹文化”的书籍。了解竹的历史文化,摘录竹的诗句,学习竹的知识。

  2、教学感知实践。千百年来竹也人们的生产、生活息自相关,无形中在历史文化中处处留下了竹文化的积淀,就小学教材而方,在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教材中,时时可见竹文化的精粹,现初步罗略,以便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接受学科“竹文化”教学实践的熏陶。

  学科

  语文

  数学

  科学

  音乐

  美术

  生劳

  体育

  班队

  写字

  3、创新感悟实践。教材中涉及的“竹文化“内容与现实中的”竹文化“相比,无疑是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为了进一步挖掘”竹文化“的内涵,延伸”竹文化“R外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

  2册数

  九册

  二册

  七册

  十一册

  九

  册

  七

  册

  内容

  《

  竹

  签

  》

  综合实践要点

  感受竹乡孩子编竹笠勤工俭学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百以内数的认识》

  通过数竹棒的形式,初步认识竹的用途。

  《竹》

  认识竹的种类和用途,培养热爱竹乡的思想感情。

  竖笛练习《茉莉花》

  学习竖笛的演奏技巧,认识竹在声乐方面的独特作用。

  《熊猫乐园》

  《自制笔筒》

  学会竹的国画技法,认识竹在现实生活中的审美作用。

  学会用竹制作笔筒,认识竹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一至六年级

  《呼拉圈》(竹圈)

  积极参加呼拉圈运动。认识竹的健身作用。

  一至六年级

  烧香竹饭

  一至六年级

  刻字临摹

  学会烧香竹饭,体验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学会在竹上刻字、临摹,认识竹的书写功能。

  综合实践

  一、二年级

  竹文化旅游等

  三、四年级

  探究竹产业发展史

  五、六年级

  进行竹生态研究

  语文

  1、竹字集词比赛

  2、猜竹谜

  1、“家乡的竹“征文

  2、背竹诗

  1、讲竹的故事

  2、写竹的科普论文

  数学

  百以内数数棒比赛

  科学

  认识竹的种类(10种)

  音乐

  制敲敲板,学唱快板

  美术

  学会竹的剪贴画技法

  数棒拼字游戏

  认识竹的用途(10种)

  制横笛、竖笛,学吹笛

  学会竹的板画技法

  数学趣味等式赛

  制作五种竹叶的标本

  制道勤,学唱道勤

  学会国画的画竹技法

  生活

  劳动

  制作数棒、制“弹钓”

  挖鞭笋、制酶笋等

  种植竹、管理竹

  体育

  骑竹马游戏(注)

  班队

  举办竹制品声乐大赛

  制竹圈(呼拉圈)

  开展“百笋宴”活动

  学跳竹棒操

  举办“竹制品”博览会

  写字

  竹刻——在竹上刻写名家诗句。

  竹雕——用竹雕刻名家书法作品。

  竹简——制作竹简“兰亭序”

  4、交流感化实践。理论源于实践,在学生广泛实积累一定情感和理

  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丰富“竹文化”的内涵,交流“竹文化”的理念,探究“竹文化”研究新兴之路。

  如:1、把所画的优秀习作编辑成《竹谱》进行交流。2、把所写的科普小论文编辑成《竹经》进行交流。3、把所制的竹笛进行音高、音强、音色、音质的比较。4、进行竹笋烧制方法的比较。5、进行制作竹制品的心得对白。6、进行竹园管理的经验对白。7、把收集到的竹制品资料进行汇总。8、把所制作收集的竹工艺品进行展评等。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调查感觉阶段(活动准备)

  1、查竹乡竹资源分布情况和竹资源开发、应用现状,制订学科“竹文化”系列活动教学方案,宣传学习到人。

  2、调查走访对象(竹农、竹制品厂、竹农技师),举办“竹文化”知识讲座,组织学生用“清、听、看、查“的方法深入社会调查,初步感觉“竹文化”。

  3、建立中队“竹文化”资料图书角,出好班级黑板报,落实组织领导人员。

  第二阶段:教学感知阶段

  1、根据教材中有关“竹文化”的内容,结合年级、学科特点,编好相应的乡土教材或教案。

  2、根据教材或教案,做好课堂实践教学的有关准备。如竹雕用的小刀、刻刀、油漆,体育健身运动的呼拉圈等。

  3、在各年级,各学科中广泛、深入地进行“竹文化”课堂教学实路活动。

  第三阶段:创新感悟阶段

  1、结合学科年级特点,挖掘“竹文化”的内涵,制订完善相应的创新实践内容。

  2、组织落实创新实践活动的场地、时间、人物、器材、行程、内容和安全教育。

  3、深入开展学科创新实路活动(详见创新感悟实践活动内容表)

  第四阶段:交流感化阶段

  1、编辑《竹谱》、《竹经》、《竹工艺品大全》、《竹文化简报》。

  2、举办“竹制品博览会”、“竹制品声乐大赛”、“百笋宴评比活动”。

  3、个人小结,班级评比,学校表彰。

  五、活动方法:

  1、科学实验法:用所学知识科学分析气候、土壤、病虫害对竹生长的影响。如用PH试纸化验竹园土壤的酸碱度,用撒播石灰的办法加以酸碱中和。又如用冬天在竹园土壤上加盖米糠保温的办法,促成竹笋多产、早产。

  2、参观调查法:教师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竹工艺加工厂、竹农家参观、访问,体验竹经济的浪潮,体验竹农的生活,体验竹的综合功能。

  3、综合实践法: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即要知竹(知道竹的种类、用途、作用),又要学生能画竹、吹竹(竹笛)、写竹(科普小论文)、种竹、管竹等。

  4、收集组合法:就是将不同的事物、方法按一定的分类加以组合,从而新生一个整体。如让学生把所画的优秀习作编辑成《竹谱》,把有关的科普小论文编辑成《竹经》等。

  5、实践锻炼法:即通过实际操作获得技能、技巧。如让学生参加挖笋、买笋劳动,在生产经营,生活劳动中培养意志品格,增长知识长干。

  6、信息引导法:信息包括各种资料、数据等,是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的重要手段。学生可根据提供的“竹文化“资料加以学习研究,用以增长知识,提高综合分析应用知识的能力。

  7、继承发展法:将传统的技巧、技能、技法继承下来,加以丰富和发展,使它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出新,更好的发挥作用。如把好的书画作品结合现代审美情趣,用竹雕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创造美、丰富美。

  8、直观辅导法:通过现场指导、辅导、教学的方法,让学生直接掌握有关竹的知识,技巧、技法。如教师课堂教学,竹工艺现场编制竹工艺品等。

  9、展评观摩法:把学生的经验体会,竹制品劳动成果,“竹文化”学习成果用博览会的形式加以观摩、展评,评出优秀成果奖,激励学生的积极性。

  六、问题研讨:

  1、实践基地问题:实施“竹文化”综合实践,在解决传统的文本教材或方案的基础上,尤其重要的是必须向学生提供学习、探究、实践的基地,要不然,竹文化综合实践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或脑海中,这就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如:竹文化博物馆的建立、建设与开放问题,图书馆的开放问题,竹文化旅游基地的确立,竹文化生态研究科研基地的扶植,竹产业的各类车间无偿向学生开放,社会向学校提供竹园以便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等。只有建立了“竹文化”综合实践基地,才能使该活动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条不紊的开展。

  2、学科协调问题:中华“竹文化”源源流长,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使它涉及面极其广泛,渗透到音乐、美术、艺术、劳技、旅游、生态研究等各个领域之中,这就要求各部门、各学科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相互协调,步调一致,分工不分家。决不能相互推委,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3、政策层面问题:(1)没有建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执行情况的监督评价机制。学校虽把课程安排进了课表,实际却形同虚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随意被学科课程占用的现象普遍存在,教育局在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督导评估时,只监控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课程,导致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忽视。(2)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配备、安排比较随意,教师的培训力度与研训面明显不足。(3)地方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机制没有得到有效尝试和落实。

  4、教师层面问题:由于许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系统的培训,甚至没有参加过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盲目。(2)一些教师缺乏研究意识,遇到具体问题不会通过理论学习、合作研讨、实践反思的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凭个人经验处理,导致指导过程中出现偏差。(3)由于工作任务重,参与新课程研究与实施的积极性不高,消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象在个别学校教师中存在。(4)缺乏高水平的、及时的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速度缓慢。

  5、课程开发问题:首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的学科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将综合实践活动变成学科拓展活动;其二,以学科教学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在教室“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三,课程内容教材化,教师对“预设性教材”的依赖性太强,有许多教师与学生围绕“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过程中,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相同的重视。此外,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学生开展的主题活动过于单一,虽然经历了若干主题活动,但由于没有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学生始终在重复某一种类型的活动方式。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教师代替学生选择主题的现象严重,也导致了学生研究的主题有社会化和成人倾向。

  6、教学过程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目前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出现灌输式教学现象,忽视学生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而背离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活动方式单一,不能保证学生对研究主题或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分析与体验;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方法意识和操作规范,这与教师的指导方式有关。

  7、评价机制问题:对学生发展的评价过分地强调结果评价,忽略活动过程评价和学生对问题解决基本能力的评价。过分地偏重过程体验,而对学生发展的实际程度关注不够。缺乏具体评价指标,由于教师缺乏将综合实践活动总目标具体化的能力,导致指导教师不明确学生发展评价的具体指标,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发展评价的依据不足。

  七、资料链接:

  《竹笋菜谱》——张遵强编著2005年2月

  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

  《竹笋食疗妙方》——节选《千家食疗妙方》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竹子研究汇刊》——浙江省林科所编(月刊)

  《墨竹画谱》——刘福林编著2003年8月

  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

  《怎样画竹》——任书博编著1997年6月

  上海出版社出版发行

  《怎样吹笛》——节选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乐器大全》

  《笛子曲选》——中国音乐家协会编1998年10月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竹诗——唐、宋、元、明、清历代诗词选

  竹景——兰亭风景旅游区(内有竹园、竹楼、竹桥、竹雕、竹排等景点)

  竹工艺厂——山阴峻发竹制品开发有限公司

  注解:

  数学趣味等式举例——移动一根数棒,使算式正确。4+2=7正确的算式是4-2=27+5=7正确的算式是7-5=2骑竹马游戏——把竹棒伸入跨下跑步,跳跃。

  弹钓——指七八十年代以前用竹叉制成的捉鱼工具。

篇三:竹文化心得

  

  传统文化观后感中学生范文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也在伴随着人们不断地传承与发展,与时俱进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源源不断的人影响后世深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传统文化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传统文化观后感1在民俗文化村里有很多民间传统的手艺,如:剪纸、泥人、扎花……但我最喜欢的就是糖画了!

  糖画是用糖来作画,艺人们把糖稀倒在大理石板上,倒出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来到民俗文化村,准备亲眼看看制作糖画的过程。刚刚踏进民俗文化村的大门,就看见一群孩子围坐在一张桌旁,我也赶忙跑到那里去看看。只见一个身穿长袍的伯伯端坐在桌旁,手里拿着一个盛满糖稀的勺子,正在作画呢!

  我兴奋不已,只见他双手熟练地倒着,好似胸有成竹,作画时没有参照,全凭自己独特的想象。他的手腕灵活自如,操纵着糖稀有秩序地落在石板上,我在一旁紧紧握着拳头,也深深地为艺人捏了一把汗,但艺人却丝毫不紧张,还谈笑自如。

  糖稀渐渐倒完了,艺人的手也渐渐慢下来了,作画完毕时,我被震惊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张飞映入眼帘:他手握一把兵器,两眼怒视前方,咬紧牙关,蓄势待发,这个人物好像穿越到现实生活中,让我更加佩服他了。我思绪万千,突然听见孩子们的大叫声,这才回过神来。只见一个孩子高举着张飞的糖画,乐滋滋的,周围的孩子们也一拥而上,抢着细看这栩栩如生的人物。

  糖画艺人不仅善于塑造人物,小动物们在他们的手中也是活灵活现呢!我忍不住也买了一个糖画———一只可爱的小公鸡。我发现糖画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晶莹剔透,像玉石一般极具穿透力。我忍不住把嘴巴轻轻凑上去,用舌尖小心翼翼地舔了一下,顿时感觉舌尖上的每一个细胞都跳动起来,那麦芽糖的味道久久在嘴里回荡。

  糖画给了我快乐,每当想起它,我都会忍不住流下口水,我会一直记住那幸福的味道!

  传统文化观后感2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我最喜欢的就要属过年了。每到春节,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现在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都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一年的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当时全村的乡亲们正在收拾行装,谁也没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婆婆走过去给了他一点粮食说:“快逃吧!年兽快要来了。”老伯伯笑着说:“婆婆如果让

  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能把‘年兽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他,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有撇下他,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里,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便向老婆婆家扑了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劈里啪啦”的炸响声,“年”吓坏了,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于是,乡亲们一起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

  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作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祝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子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过年的习俗除了上面所说的外,还有很多,比如:贴窗花,贴年画,吃饺子,压岁钱等。我最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放鞭炮,晚上我早早的吃过年夜饭,就拿着鞭炮就朝门外奔去。伴随着我们的欢呼声,一个个烟花飞到了空中,点亮了美丽的天空。还有一个传统也是我们最喜欢的了,那就是春节,我们都会收到长辈们给我们的红包,预示着来年我们都会顺顺利利的过着每一天。

  “过新年,穿新衣,开开心心过大年……”我们唱着欢乐的歌谣,迎接新的一年来到。

  传统文化观后感3秋天不知不觉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校园里又开始沸腾了。只要一下课或到了休闲活动,到处都可以看到同学们踢毽子的身影:有男生,也有女生;有高年级的,连刚入学两个月不到的一年级小朋友也不例外……

  咦,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踢毽子呢?踢毽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上网去查阅了有关资料,也向爸爸妈妈请教,心中的疑问才解开了。

  我从网上了解到,踢毽子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一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深受小孩子的喜爱,妇女也十分喜欢。有位词人曾赞美女子踢毽子比踢足球还巧妙,比下棋还有趣味。

  古代的毽子制作非常简便,用一小块布,包上一枚铜钱和一小截下端剪成十字形开口的鹅毛管子,用针线缝牢,成为底座,再在未剪开的鹅毛管子上端里,插上七八根鸡毛就做成了。现在商店里或地摊上也有现成的毽子卖,不过,其底座往往是橡皮的,弹性大,踢重了稳定性比较差。而我们爸爸妈妈小时候踢的毽子是用纸做的,把废纸片剪成细细的长条条,在中间一扎,一个球形状的纸毽子就做好了。听妈妈说,踢起来可稳了。有趣的是,我们现在踢好后,地上留下了一地鸡毛,爸爸妈妈小时候呢,地上留下的是长长的白条条。秋风一吹,它们都会飘飘悠悠。

  踢毽子还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特色体育项目呢,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小朋友都要达标过关。我从进入茅小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练习踢毽子了。刚开始,我踢一脚,毽子就飞得老远,再也接不住第二脚了。我不放弃,只要有空就练。别人踢的时候,我暗中观察他们的脚法。过了一个多月,我终于能连续踢十几个了。我们班

  的一个女生那时已经能连续踢一百多个了。在一次踢毽子比赛中,一位五年级的大哥哥连续踢了一千多个,打破了我校的吉尼斯记录呢!我非常羡慕。妈妈说:“只要多练习,熟能生巧,你也行的!”

  踢毽子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培养毅力,还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乐趣。我想,这项活动一定能流传很久很久。

  传统文化观后感4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直到如今的二十一世纪

  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而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中,还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

  在这么多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还记得去年那个春节,大大小小的街道都挂上了红红的大灯笼,家家户户在除夕那天早早的起床来,吃了早饭便开始将早就买好的对联、“福”都拿出来,一家人开始贴对联、贴“福”字

  。我揉着自己朦胧的双眼,看着忙碌的大人们,希望自己帮上一点忙,我看见茶几上的几张“福”字,便拿了一张,用胶布小心翼翼的贴在窗户上。妈妈进来拿东西时,看见了我贴的字,便走了过来,我正等着妈妈夸奖我呢,但妈妈却将我贴的字撕了下来。我满腹疑惑的问道:“干嘛撕下来?我好不容易才粘好的。”妈妈却将手中的“福”字倒了过来对我说道:“这个福字应该是倒过来贴的,不可以正着贴。”“为

  什么?”我更加不解了。“因为倒‘福’,表示‘福到’的意思。”妈妈边贴边说“倒福”边回答道。我这才恍然大悟一般,点了点头,嘴巴成了圆形,说:“哦~”到了早上八点,就会从屋外传来一阵一阵的鞭炮声,原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起得很早啊。等到一大家人都坐在一起准备吃饭时,已经中午十二点过了,长辈们都往我这边塞着红包,妈妈提醒我要说谢谢。我连忙对家里的长辈们一个一个地道谢。就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完了一顿午饭。

  到了下午两三点,我睡过午觉起床了。一走进厨房,便听到一种“咕噜咕噜”的声音,我心想:肯定又是爸爸在烧水准备泡茶了。我对着客厅喊道:“爸,你的水烧开了!”爸爸便马上跑过来,说:“来了来了。”我对爸爸说:“爸,你跑那么快干什么?小心摔一跤。”爸爸却一边拿出那套他专用的青花瓷茶具,放入适量的茶叶到茶壶中,对我说:“这个是你不懂了吧,我们中国的茶是很有讲究的,茶叶的数量,热水的多少包括连水的温度也是由要求的,要泡一壶好茶,可真的不容易。你以后真该多了解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连这点知识都不知道。”我看见爸爸又开始说教了,连忙说道:“知道了,知道了,您专心泡茶,我出去玩一会儿。”

  在春节这样一个热闹非凡的节日里,怎么可以少得了鞭炮呢?我和几个约好一起出来玩儿的小伙伴儿们凑了十几块钱的零花

  钱,到小区的商店去买了好多擦炮,一个人拿着几盒,道一片很大的空地上玩儿,因为大家都是女生,就每次都扔好远好远,生怕伤到自己,到了夕阳落山,我才依依不舍地回了家。这顿丰盛的年夜饭吃了好长时间,大人们都在喝酒,我拉了拉妈妈的衣角,对妈妈说:“妈,你真该叫爸爸少喝一点酒了。你看爸爸喝得满脸通红。”妈妈听了之后笑着说:“你还知道关心人了?你爸爸知道轻重,而且有长辈在,他也不好不喝呀。”我点了点头,有些担忧地望了望爸爸通红的脸。

  在第二天的夜晚,我随爸爸出门去了热闹的广场,爸爸带我去了一个人群围着的小铺,我一看,原来是猜灯谜呀。我积极第去到前排,开始踩。在我答不出时,爸爸在一旁提示我,最后,我得到了一个很小的娃娃作为奖品。经过努力之后的成果,最让人开心了。

  这些便是体现在传统节日中的传统文化:灯谜、茶、酒等等。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古代发展而来的,从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中,还体现了古代人民社会中的精彩画面。这是中华明祖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观后感5历来中国便有“制扇王国”之称,中国的扇文化文化底蕴深厚,与竹文化、儒家文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传最早的扇子是虞舜所制,称为“五明扇”。晋代《古今注·舆服》记道:“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由此可见中国的扇子起初并不用作纳凉,而是一种权力的象征物,那时的扇子多见于皇宫中,所以扇子又叫“宫扇”。

  东汉时,人们常用丝或绢制作扇子,当时的扇子多为椭圆,也有梅花、六角等形状。绣上图案,被人们称为团扇。隋唐之后,羽扇与执扇大量出现。文人墨客常常执扇吟诗,不少有名的诗,如白居易的《白羽扇》,唐怡的《咏破扇》等也在此时出现。

  到了清代,扇文化得到更大的发展,扇子不仅频繁出现在文人官员手中,更成为了不少社会底层的人的袖中之物。

  即使在今天,许多传统都被人们渐渐遗忘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中却仍然充满了扇的身影。平时用来扇风纳凉的是扇,被收藏家竞相追逐的是扇,就连跳广场舞的大妈大爷手中拿的,也常常是扇。扇它贴近人们生活,又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难免受人们所喜爱。

  扇不仅历史文化悠久,还常常用作人们情感的寄托。

  扇子常作为爱情的信物。东晋的桃叶——据说是王献之的爱妾,写下《团扇歌》:“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郞却耽暑相忆莫相忘。”立下了对爱人永不相忘的誓言;汉朝的班婕妤,一首《怨

  歌行》;“新裂齐执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长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她怕自己就像不合时节的团扇,遭了君王的厌弃,在对自己悲惨命运的感慨中又流露出对“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爱情的渴望。

  扇子也常常用作人们对朋友的祝愿。扇谐音“善”,古人常在扇面上题诗作画,赠予朋友,互相祝愿,互相勉励。所谓“执扇在手,开合自如。开之则用,合之则藏。”大概也有进退自如,逍遥自在之意吧。

  扇子还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流的使者。据说在乾隆时期,广州的工厂曾专门生产过欧洲贵妇爱好的象牙折扇。尤其是在17世纪和18世纪,折扇已成为欧洲国家宫廷中订婚、结婚、舞会等重要礼仪场所的常用品。

  在源远流长的岁月中,扇子渐渐凝聚了中华人民的智慧,凝聚了工艺美术之精华。这使它融入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成为独具一格的艺术瑰宝。它既是中国人民智慧的体现,又是中国人民情感的载体,更是我们应该保护发扬的一种文化,一种中国的象征!

  传统文化观后感中学生范文

篇四:竹文化心得

  

  浅析佛教宗教景观中的竹文化

  作者:王悠悠

  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2期

  摘

  要:本文以佛教宗教景观中的竹景为研究对象,深度发掘传统文化中佛教诗画里的竹和现存佛教寺庙园林里的竹景,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竹不仅可以绿化环境,还可以帮助佛教寺庙营造幽静的禅意空间,对于佛教宗教景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佛教;景观;竹文化

  在佛教宗教景观中,竹是不可或缺的造景元素之一,这不仅是因为竹的外在条件,竹所具备的内在条件也与佛教息息相关。首先,竹清新脱俗的外形与佛教宗教景观所要营造的氛围相契合;其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竹文化与佛教文化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密切关系。本文将通过佛教诗画里的竹和寺庙园林中的竹来研究竹文化在佛教宗教景观中的运用。

  1.竹与佛教诗画的共生

  佛教自古就传入到我国,并以融入到了我国传统文化之中,佛教思想与我国传统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相融相生,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禅宗文化。禪宗是中国化后的佛教,它将佛教的思想与道家的自然主义哲学与人生态度以及儒家的心性学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理论与修行解脱观。禅宗思想是以心性论为基点,通过心性修持获得心性升华的心性学说,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其本质内容是自然、内在与超越。而竹文化自古也是文人士大夫所推崇的,那么在古代佛教的诗画中,竹自然是文人描绘的必要主题之一了。

  1.1竹与诗

  自唐代起,禅宗思想盛行,许多文人士大夫便将诗歌与禅宗思想紧密的联系起来,因此,禅诗也是佛学思想境界的一种表现形式。禅诗中以竹为主题的有很多,主要涉及禅理、禅境和禅趣,正所谓“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唐·李嘉祐)。如唐代白居易《池上竹下作》中的“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宋代王安石《钟山即事》中的“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元代萨都刺《赠白云》中的“时从修竹里,相伴一僧还”;明代孤松秀上《仙岩山居(三首)》中的“花竹殊无恙,茅茨未有邻”;清代郑燮《题画竹》中的“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等。这里通过以竹为主题的诗歌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来证实竹诗与佛教的关系。

  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谢灵运曾润饰《大般涅槃经》,对佛理有一定的见解,他的诗歌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竹也是文人谢灵运诗歌中所描绘的主题之一,他的《登石门最高顶》就是一

篇五:竹文化心得

  

  有关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600字范文

  有关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600字范文

  历来中国便有“制扇王国”之称,中国的扇文化文化底蕴深厚,与竹文化、儒家文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接下来是为大家有关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600字范文,希望大家喜欢!有关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600字范文1皮影戏是中国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随着时代变迁,这门艺术日渐淡出人们视线。

  然而,在我的家乡—巫山县骡坪镇,残存着当地最后一支传统皮影戏班子,坚持给村民的文艺生活增添古色古香的味道。说起皮影戏,我可是情有独钟。

  记得那一次是仲夏的一个晚上,我们正在吃饭,爷爷说:“大坝里来了个皮影剧团,吃完饭我带你去瞧瞧。”皮影对我来说是一个新鲜物,不知啥样。我扒了几口饭便要去。路上我又蹦又跳,不一会儿,我和爷爷来到大坝里,只听见锣声、鼓声、喝彩声吵作一团。演皮影戏的场地被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包得严严实实,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只见那儿摆着一个一米来高的木架子。框架上绷着一块半透明的驴皮,驴皮上武松把老虎摁在地上挥动着铁锤大的拳头向老虎头上猛击,大老虎咆哮起来,不住的扒着地下的什么东西。老虎一用劲翻身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武松,劲儿先泻了一半。武松随手拿起身边的哨棒,一阵乱打,老虎倒下了。锣声、鼓声、喝彩声更响了。接着又表演了《哪吒闹海》、《西游记》、《葫芦娃》……精彩绝伦。

  半夜节目结束了,我意犹未尽。我走到架子后面发现了许多带木棒的图片,爷爷见我好奇便给我讲:“这是用牛皮做的,在上面做了彩绘,很精致。这皮影共有十一个关节是仿照人得关节制作而成的。这让我越来越喜欢皮影了。

  皮影戏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它历经多少年才流传至今。虽然现在有了电视、电脑等高科技给我们的视觉享受,但皮影始终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深层的文化内涵。

  我爱我家乡的皮影戏!有关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600字范文2今天是大年初二,妈妈带着我去中国民俗文化村游玩。中国民俗文化村是国内第一个荟萃各民族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园的大型文化游览区,它从不同角度反映我国多民族的民俗文化。游客在园内可经看到云南石林、海南椰林、千手千眼观音、民俗音乐喷泉。

  首先,我和妈妈来到了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居住的地方。蒙古包是用布做成的,它的顶是圆形的,建筑得比较矮,连我这样的小孩进去时还必须弯下腰来。蒙古包内设备非常简单,在蒙古包的中央,摆放着一张小方桌,在桌子的四周,摆放着几把小椅子,在每张椅子前,都有一杯香浓的奶茶,让人们品尝。墙壁上,挂着蒙古族人民打猎用的弓和箭,还有他们非常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我和妈妈坐下来,一边品尝着香浓的奶茶,一边欣赏着蒙古包,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着,我和妈妈来到了摩梭人的木楞房。那里的摩梭族人民为旅客们讲解了摩梭族独特的母系社会。在母系社会,家里男人们每天晚上都要到自己心爱的女人家去过夜,早上再回到家,这叫做走婚。男

  人和母亲家族生活在一起。就算男女双方结了婚,男女双方也不能生活在一起,也必须生活在各自母亲家里。

  如果这两个人生了孩子,这个孩子便留在女方家里,由他的母亲和舅舅照顾,而孩子的父亲却回家照顾他姐姐或妹妹的孩子。家里由女人掌权。时间过得可真快,不一会儿,便7:30分了,天色已经很晚了。我和妈妈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中国民俗文化村。通过今天的游玩,我知道了中国很多民族特有的风情,真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样有意义的活动。

  有关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600字范文3中华传统文化

  汉字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点,横,竖,撇,捺,每一笔都至关重要。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写一手中国字。小时候吧,用铅笔写字,我不是班级中写字好的。那是我经常抱怨:这可恶的汉字这么难写。长大一些觉的这想法似乎有些大逆不道,况且用上了钢笔,字歪的不那么厉害,也就不那么讨厌了。现在,我爱汉字,虽然我的字仍旧歪歪扭扭不好看,虽然老师已经让用可擦及中性,但是我仍旧喜欢用钢笔,因为钢笔可以练字。汉字在整整一天都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早晨起来读着课文,我爱课本上的汉字。中午,打开练习册,做着题,我爱练习册上的汉字。晚上,打开电视,我爱电视上的汉字。整整一天,我都爱汉字!追遂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有8000多年的历史。至于汉字的个数,没有人细细的统计,但是可以从古代的调查中看出问题。从秦朝的《仓颉》、《博学》开始,一共有

  3300字。有人统计过十三经(《易经》、《尚书》、《左传》、《公羊传》、《论语》、《孟子》等十三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汉字在时代的不断变化中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大致可以分为改革和自然流变。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从繁体字到简体字,汉字经历了多少蜕变啊!我爱汉字。因为它飘逸,它整齐。我爱汉字。因为它轻盈,它欢快。我爱汉字。因为它就像中国人,坚韧不拔,端端正正,因为它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不但要牢记历史的耻辱,更要感谢祖先为我们创造了汉字。做一个中国人写一手中国字!有关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600字范文4我的家乡在顺德,赛龙舟是顺德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过去,由于顺德河涌水道纵横交错,以农业耕种、种植业、饲养塘鱼为主,顺德农民习惯了“开门见山,举步登舟“的生活,逐渐演化成赛龙舟的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平时深埋河涌下的龙舟装扮一新,各乡各镇击鼓游龙。顺德的男女龙舟队实力显赫,享誉国际,十多年来在国内外大赛中,多次勇夺桂冠。

  去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我也随妈妈去马岗管理区观看当地的赛龙舟。

  一大早的河岸边,早就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热闹非凡了。此时,人声鼎沸,呈现出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场面。每条彩龙颜色各异,千姿百态,它们都张着犄角,睁着眼睛,显得神采奕奕。

  “预备,开始!”随着裁判员的一声令下,各色各样的“龙”如箭离弦,顺流而下,欲争群龙之首。它们都在你追我赶,力争上游,谁也不甘落后,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催人振奋。顿时,乐声响彻江面,鼓声咚咚,锣声当当,号子高亢。龙舟上的健儿们如同出征的战士一样,个个神采奕奕。他们狠劲猛划,奋力冲刺,岸上山呼海啸,滚起阵阵“加油”声浪。

  看龙舟赛,作壁上观,每一条龙舟都牵动着观众的`心,我的心犹如大海里的波涛,时起时伏。健儿们果然不负观众所望,他们沉着、冷静、镇定,挥动着肌肉鼓鼓的臂膀,拼命地划着。终于有一条龙舟遥遥领先,成为了群龙之首,岸上的人欢呼雀跃、击掌喝彩。

  就这样,赛龙舟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但那催人奋发的锣鼓声仍在我耳边回荡,那拼搏向上的情景常在我眼前闪现。朋友,请到我们家乡来,来看看这富有民族特色的赛龙舟吧!有关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600字范文5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让梨”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至高无上的美德,更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之都。但是中华美德在今天,仿佛早已被人们忘却,人们对它不管不问,正所谓:此道今人弃如土。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也不例外。而中华美德

  正是所有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我们都是中国人,自然要理所当然地继承我们祖先给予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礼物,就像我们是中国人,就要说中国话一样,和谐的社会需要中华美德来构建,来填充这个空虚的世界,否则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这正是中华美德给予我们的,一颗中国心。

  想想这句名言吧: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如果你真的对中华美德弃而不管,你就等于背叛了中华民族的祖先,虽然这是一个愈发进步的社会,但是不是因为进步了,就可以把中华美德像扔垃圾一样遗弃呢?然后再去盲目地追求外国文化,而自己家乡的文化却遭到冷漠呢?那么,你到底还是不是龙的传人,还是不是一条地地道道的.中国龙?如果是的话,你又怎能甘心,做一只外国驴呢?啊!让我们保持一颗纯正的中国心吧,并且是一颗有着中华美德的中国心!要永远记住,你是个中国人,要学习中国文化,中国美德!雷锋叔叔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因为他身上有许多我们所没有的中华美德。中华美德人人都可以拥有,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拥有,团结同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谦虚好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也拥有了中华美德……中华美德就在细微之处,只有你用心去做了才能发现它。

篇六:竹文化心得

  

  中华竹韵读书心得体会

  中国人之爱竹,最著名的是东晋王子猷。王子猷是东晋时代以风流雅趣著称的名士,其父王羲之和兄王子敬是书法史上的“二王”。王子猷爱竹成命,即使暂时借住朋友家中,如果无竹,也要命仆人种上。他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读《红楼梦》,最可怜惜之人,当是林黛玉,而黛玉最怜惜之物,却是竹子。在大观园中,她居住的是“有千竿翠竹遮映”、“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竹林精舍“潇湘馆”;她在贾宝玉送来的手帕上题写情诗三首,第三首是:“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大观园中办诗社,探春为黛玉取的别号是“潇湘妃子”,探春说:“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探春一言成谶语,在宝玉和宝钗成婚之夜,悲痛伤病的黛玉,焚诗断情而亡。黛玉的精妙高洁、痴情悱恻,苦泪香痕,实与湘妃竹互为形神。

  清代画家郑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他以竹为人生最佳居友。他说:“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板桥题画·竹石》郑板桥许多题画诗表现了他对竹子的独特感识和寄托。“湘娥夜抱湘云哭,杜宇鹧鸪泪相逐。丛篁密筿遍抽新,碎剪春愁满

  江绿。赤龙卖尽潇湘水,衡山夜烧连天紫。洞庭湖渴莽尘沙,惟有竹枝干不死。竹梢露滴苍梧君,竹根竹节盘秋坟。巫娥乱入襄王梦,不值一钱为贱云。”(《为黄陵庙女道士画竹》)这首诗也以“娥皇女英泪渍斑竹”为典,但写出的却不是黛玉式的苦泪香痕,而是郑板桥的持节倔强。因此,在他的笔下,无论与秋兰相伴,还是立身于峗崖,竹均以其瘦劲孤高之形,展豪气凌云之志。

  近日读到范景中教授著《中华竹韵》,方知自《诗经》以来,一部中国文化史,在数千年中始终吟咏描绘着竹的风采神韵。《中华竹韵》全书上下两册,共五章,分别是:第一章,有物曰竹;第二章,竹谱;第三章,爱竹者;第四章,艺术;第五章,竹屋。在书中,竹的物性、竹的史籍、文人墨客爱竹的轶事、竹在艺术史中的变迁和竹的民居艺术,都得到了丰富别致的表现。无疑,将此书作为一部认知和欣赏中国竹文化史的引导来阅读,是很有趣味的,读者一定会有“气象万千,精彩纷呈”之感。就了解中国竹文化的知识而言,我在“有物曰竹”、“竹谱”和“艺术”三章中获益良多;而就对竹的情趣韵致的感知、品味而言,“爱竹者”和“竹屋”两章则给予我许多滋养和启发。

  清代学者符曾说:“凡花之妙,在于香色。而竹则无色无香,独妙于韵。盖香色易知而韵难知,宜赏韵者鲜矣。”(《评竹四十则》)这是我所见对“竹之为物”的至为精妙的评断。我以为,无论以中华审美风尚的精髓而言,还是以竹所给予中国文化史的精神意蕴而言,识竹都当从一“韵”字着眼。在汉语文化中,以竹为题的论著,数以

  千记,20世纪后期以来,以“竹文化”为题的著作也有多种,然而,在文化层面以“竹韵”为题的,仅见范景中的《中华竹韵》一例(中国国家图书馆网搜索结果)。范景中教授此著,虽然全书分为五章,各章材料论题有别,但我们在阅读中会感受到,作者的思路和语言都始终围绕着“竹韵”二字纵横开合。因此,这部书就超脱了一般介绍中国竹文化的图书所泥于知识、义理的板扎拘束,读起来就有一种仿佛置身千古沧桑的竹林中,聆听这“非草非木”的天物的长歌短咏。

  《诗经》有言“有物有则”,唐代孔颖达诠释说:“有物有则,即是情性之事物者;身外之物,有象于己则者;己之所有法,象外物。”(《毛诗注疏·诗谱序》)孔颖达的解释,简而言之,“有物有则”是指人的情感精神与自然事物如两面镜子一样互相印照比拟。中国文化的“竹韵”,实则就是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历代文人墨客与竹共同居处生息而体会提炼的诗意结晶。因此,文人墨客爱竹写竹画竹吟竹,与竹共同歌舞呻吟,不仅是对竹之为竹的“物性”有深刻精妙的认知和领悟,而且是他们将自己的性情念想,甚至于家国历史情怀,都投射到一竿翠竹的枝节叶梢上了。“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气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竹其有知,必能谓余为解人;石也有灵,亦当为余首肯。”(《郑板桥全集·补遗》)所以,“中华竹韵”,若谱为曲,不可方物之处,绝不止于竹之为物的神异幽妙,而且还在于中国文化所投射于竹枝竹节竹叶竹捎的那宇宙之光的灵明。

  范景中先生的《中华竹韵》之特别出色处,就在于将“有物有则”的中国文化精神彰显在“竹韵”的鉴赏和表现中了。该书从东晋的王子猷到清代的郑板桥,涉猎到了历史上重要的以竹为生、以竹为诗和画的文人墨客,勾画出了一个群星灿烂的“竹韵”世界。在该书“说人写竹”中,作者不仅扣紧写这些“竹中人”对竹的挚情深趣和他们赋予竹的诗文艺术,而且对如苏东坡等重点人物,更将他们的人生舒展在书中。这样,不仅丰富了竹文化的人生层面,而且赋予“竹韵”意味深长的人生基调。更可嘉许的是,书中不时在中西文化对比的层面展开对传统竹文化的解读,这就让读者以竹为焦点,开拓对传统中国的自然意识和生命精神更深广的领会思考。

  当然,《中华竹韵》一书还有可拓展的空间;在文章细节中,也还有可斟酌处。比如:其一,五章之间,内容分割似有纠结处,不够明晰;比如,在“第四章艺术”中,放进董小宛的故事,似不如放在“第五章竹屋”一章更妥帖,因为董小宛并未对竹的艺术有何探讨贡献;其二,文中引入中西文化对比,是有意义的,但是,就贴切“竹韵”主题而言,又嫌漂移了些;与中国人的竹文化相对,或可谈西方人的玫瑰文化?这当中的差异关连,是否多有可探讨处?其三,作者是美术专家,书中对于竹的美术的梳理、阐述,似乎限于篇幅而不得从容舒展,读来颇有意兴不尽之感。这自然是我苛求于作者的说法,竹韵幽微,千古从来谁说尽?

  许江先生说:“从中国人与竹相伴相居的现象,到中国竹的人格化倾向,再到中国墨竹成为人格化的可感可见的载体,进而成为中国

  人相忘其中的眼光和心境,竹包涵了中国人独特的现实与心灵的周遭,孕育了一个民族历史的疏影清魂、持贞守节的文化品质,并形成了一个天人相合的隐秘的文化通道。”(《中华竹韵·序》

  许江先生此言,不仅揭示了该书的主题所在,而且也对当代审美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启示。当代审美,凭高新技术的制造和控制力,以对物象的肆意宰割和占有为能事,结果不仅导致物象资源的可怕耗费,而且造成物象的无意义化和无趣味化嬗变。然而,自然物的风彩神韵必须在人与物相居相伴、性情往来中才会被感触、生发。读《中华竹韵》,如我们能得此启发,则可从当下对物象的贪欲追逐中解放出来。如此,眼前只是一竿枝叶扶疏的翠竹,你亦可感悟到拨动你人生琴弦的无尽神韵。

篇七:竹文化心得

  

  南山竹海秋游心得

  秋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之一,也是旅游的最佳时节。近日,我和家人一起来到了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的竹海景区,感受了一场别样的秋游之旅。

  竹海景区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蛇口半岛,是一个以竹子为主题的自然景区。景区内有大片的竹林,还有各种各样的竹制品,如竹编、竹雕等,让人感受到了竹文化的魅力。

  我们一进入景区,就被那翠绿的竹林所吸引。竹林里的空气清新,让人感到非常舒适。在竹林里漫步,听着竹叶的沙沙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在竹海景区,我们还参观了竹制品展览馆。展览馆内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竹制品,如竹篮、竹席、竹椅等,让人大开眼界。我们还看到了一些竹雕作品,如竹鼠、竹熊猫等,非常可爱。

  除了观赏竹林和竹制品,我们还品尝了当地的美食。南山区的海鲜非常有名,我们品尝了当地的海鲜大餐,味道非常鲜美。此外,还有一些当地的小吃,如烧麦、虾饺等,也非常好吃。

  总的来说,南山竹海景区是一个非常适合秋游的地方。景区内的竹林和竹制品让人感受到了竹文化的魅力,而当地的美食更是让人大饱口福。如果你想要一场别样的秋游之旅,不妨来南山竹海景区走

  一走。

篇八:竹文化心得

  

  教育探索┆教育教研161摘?要:幼儿园竹文化活动的开展要用画竹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竹之美,从而热爱竹文化。教师要组织学生与竹子玩在一起,在游戏活动中锻炼身体,训练大脑反应能力等;要让学生用竹子开展创意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坚持以文化为引领,用文化启迪,让一棵好幼苗得到阳光雨露的哺育滋养,在文化的浸润中打开心灵的窗户。本文从画竹、玩竹、用竹三方面进行了幼儿园竹文化活动的开展及对策研究。关键词:幼儿园;竹文化;活动;开展;对策幼儿园竹文化活动的开展对策福建省晋江市紫帽镇中心幼儿园?李华英的动手能力,在全园开展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制作手工竹艺品活动。另外,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去自然中感受竹子。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周围的生活环境。例如,寻找竹笋是一门技术活,先找到开裂突起的小土坡,或者运气好笋尖已经出来了,才能顺利找到笋宝宝。总之,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在玩竹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得锻炼,让孩子感受自然、锻炼体能的乐趣,也避免孩子们产生厌学的情绪,促进幼儿园的文化教学向着正确的方向良好发展。竹子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形象,古人将“梅兰竹菊”视为四君子,有关竹子的食品、游戏、诗词等也是纷繁多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在幼儿园内推行竹文化活动,那么幼儿就会更早接触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对生活中的文化内涵有初步的感知。一、画竹——感受爱与美三、用竹——训练幼儿思维幼儿园竹文化活动的开展要用画竹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幼儿园竹文化活动的开展要让学生用竹子开展创意活竹之美,从而热爱竹文化。画竹要从简单的绘画到有内涵的转变,例如,画竹之初可以进行简单的中国写意画尝试,孩子们学着使用毛笔、水墨进行竹子绘画,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感受到中国水墨写意画的魅力。孩子长大一些后,就要将竹子与爱结合起来,例如主题绘画活动“我爱家乡”,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他们眼中绚烂又奇妙的“美丽家乡”,并且将竹子与家乡的美景结合起来,形成爱的感受。“竹资源”课程活动的深入开展,让幼儿园处处充满浓浓的竹文化气息,让该园师生和家长深深感受到竹的魅力,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保护好家乡美好环境的情感。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了喜悦,更收获了成长。总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教育资源充分运用到幼儿园教育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使命所在,而在竹文化的感悟过程中,让孩子们感受到爱与美才是关键。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的思维训练方式就让孩子们用竹子进行创意,例如,让孩子们设计有关竹子的时装,并且举办一些时装展示活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需要了解竹子笔直、翠绿的特点,让孩子们能够用这些特点来进行时装设计,而且在时装展示的过程中可以训练孩子的舞台表现能力,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孩子用竹子进行手工制作活动,例如用竹子制作乐器、用竹子制作玩具、用竹子制作小模型等活动。在这样的手工制作过程中,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想象力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请一些特色教师进行教学指导,例如可以聘请竹编老师现场教小朋友们制作竹编中国结,一挑一压,竹片在老师的指尖交相互压却整齐有致,从未接触过竹编的小朋友们都感到十分新奇,纷纷上前动手尝试,虚心求教,一起制作竹编作品。二、玩竹——游戏中锻炼四、结语总之,幼儿园竹文化活动的开展要用画竹的方式让学生幼儿园竹文化活动的开展要组织学生与竹子玩在一起,感受竹之美,从而热爱竹文化。要组织学生与竹子玩在一起,在游戏活动中锻炼身体、训练大脑反应能力等;要让学生用竹子开展创意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坚持以文化为引领,用文化启迪,让一棵好幼苗得到阳光雨露的哺育滋养,在文化的浸润中打开心灵的窗户。参考文献:在游戏活动中锻炼身体、训练大脑反应能力等。有关竹子的游戏还是有很多的,例如竹子操、夹竹跳舞、竹竿骑马等。大班的小朋友们随着音乐跳起竹球操,一个个竹球成了小朋友们手中的漂亮花环,随着小朋友们弯腰、转身、跳跃,教师们也在旁边跳着,给小朋友带队指导。这些活动多数与体育运动相关,可以在游戏过程中训练孩子的体能,形成体育运动的趣味化转变。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区域活动”,例如设置“玩竹区域”,设计滚竹圈、投竹筷、挑竹担、夹弹珠等游戏,让孩子尽情地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玩竹区域”的创设可以利用家园合作,教师与幼儿将竹材料加工、整理投放到区角中供孩子游戏。为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和提高孩子[1]王慧莲.幼儿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2]秦芳玲.幼儿园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电脑迷,2018(07).[3]李松达.我国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现代交际,2019(01).

推荐访问: 竹文化心得 心得 文化

热门排行

构建亲清关系心得体会思考建议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是什么意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构建亲清关系心得体会思考建议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是什么意思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构建亲清

区委巡察组巡察工作心得体会_2020 巡察组个人工作小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区委巡察组巡察工作心得体会_2020巡察组个人工作小结文章,供大家阅读参考。

违规宴请饮酒六项规定心得体会公安民警4篇

违规宴请饮酒六项规定心得体会公安民警4篇违规宴请饮酒六项规定心得体会公安民警篇1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国家烟草专卖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赵洪顺被“双

部队枪弹安全心得体会(共7篇)

部队安全事故心得体会部队安全事故心得体味(一)安全防事故工作是部队建设中的一项经常性、综合性的基础工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心得体会8篇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心得体会8篇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心得体会篇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展现了宏大的历史

学习了四级政法会议检察长会议精神个人总结体会

近日,我院组织学习了四级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两极检察长会议精神和刘达生检察长在全院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扶眉战役纪念馆心得体会12篇

扶眉战役纪念馆心得体会12篇扶眉战役纪念馆心得体会篇1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自此,中华民族开启长达20__年的浴血奋战。大半个中国被践踏

共青团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9篇

共青团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9篇共青团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篇1“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是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就同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一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重要讲话心得体会15篇

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重要讲话心得体会15篇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重要讲话心得体会篇1“今天上午,我观看了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

2021年七月一号建党一百周年体会感想5篇

2021年七月一号建党一百周年体会感想5篇2021年七月一号建党一百周年体会感想篇1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