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的角落心得6篇
阿勒泰的角落心得6篇阿勒泰的角落心得 非常人生坠塑!!!!!!型兰坐月月9日,李娟在博客上晒出一张照片,文弱瘦叶小的她站在领奖台两排人的中间,别人都抱着奖杯、证书,端正地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阿勒泰的角落心得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阿勒泰的角落心得
人生坠塑! ! ! ! ! ! 型兰坐月月9日,李娟在博客上晒出一张照片,文弱瘦叶小的她站在领奖台两排人的中间,别人都抱着奖杯、证书,端正地看着镜头,只有她拎着个大包向左扭着脸,似乎在看着身边的陈丹青。配合的文字是小女子发出的亲昵般抱怨:莫非这就是迷路的最高境界?还有,包包这么大,用了l 2年居然都没人提醒我j 都交的什么朋友啊?这张照片是4月2日在广州举办的“ 20l 4花地文学榜” 颁奖典礼现场拍摄的。与李娟同获此奖的还有贾平凹、艾伟、多多、陈丹青、陈楸帆,李娟凭着她的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获得散文金奖。李娟自嘲自己在文坛是“ 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 ,但她却被凤凰卫视专业荐书人梁文道在其节目<开卷八分钟》中大加推介:“ 我想说的是,李娟绝对是我最大的发现之一。” 并称其作品为“ 本世纪最后的散文” 。对悲苦的态度像孩童远在新疆阿勒泰的李娟,对于公众来说一直是神秘而飘忽不定的。很多人都知道,她从不希望受到打扰,也很少出面做签售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更不接受任何媒体电话采访。大多数人只能从她的书中拼凑出一些她生活的碎片。李娟说,自己不见网友,不见读者,交流仅限网络。在自己的博客中,她也公开道:供职喀纳斯,住在红墩乡。谢谢你喜欢我的书,但是求你别来找我。“ 我并不是故意要行踪飘忽的,若以我的本性,巴不得宅死在家里才好。但生活所迫,注定得不停地四处奔忙,这也没有办法。不过往后会渐渐安定下来的。”李娟说,“ 至于和公众的距离问题,倒真是本性为之。深感力量单薄,性格有缺陷,无力维持太大的人际关系。再说自己也不是往台上一站就出口成章的人,加上还有口吃、健忘、腿发抖的毛病,便自觉地克制自己,没事少出去丢人现眼。”至于为什么要写作?李娟说:人长大必须得干一件什么事情。你说我能干什么呢,学习也不好,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身体也不好也不能当兵,也不愿意种地,想想看啊呀,想学画画吧,又太花钱了,哈哈,要买纸什么的。只有写作。当然这不是最大的原因,主要还是喜欢,喜欢写点什么东西,喜欢看书。”李娟的世界就在阿勒泰,这个在疆北辗转迁徙的小女子,作过小裁缝、开过家庭小杂货店、中间也出门打工、然后又返回来。于是,她周围随处可以成为她笔下话题的生活和人物,他们和她一样都是极其平凡天真和充满对世界美好向往的。“ 我写的就是我自己的生活。” 她说。“ 有一天我从睡梦中醒来,感觉那个清晨比以往任“ 从小我就知道了,孪娟在世界最角落吟唱阿勒泰口文/本刊记者呼东方李娟的出现,是—个奇迹。众多文坛大腕认为,她的散文为灾难病痛提供了一种全新解读。有人说她是” 在孤寂中迸发天才的力量,以浑然天成的笔触抒写生之爱恋” 。对于李娟来说,她只是用笔记录了自己周围生活的种种,写作,只是欢喜随意而至性。于是,我们通过她的眼睛,重见这世界肌肤深处的秘密。工万方数据非常人生垦! 塑! 型! ! ! 型生坐▲ 李娟的书何一天都要寒冷,光线也格外明亮。起床一看,原来昨晚我们睡着的时候,房子塌了。” 李娟在<这样的生活>中这样写道:“ 也许妈妈说的对。那一天,当我们顶着寒流和巨大疲惫,走很长的一截路回家,哆哆嗦嗦推开门之前,房子已经塌了。”在李娟的作品中,外婆、妈妈、牧民、酒鬼、孩童、牛马、骆驼、河流、森林,还有饥饿和寒冷,都在她笔下为世人一一展现开来。她用诗一般的句子细碎地描述着:养鸡、卖杂货、做裁缝、种葵花、剪羊毛、去森林采木耳,以及哈萨克形形色色有趣的人物。在阿勒泰零下四十多度漫长的冬天,大雪堵住了窗户,房间阴暗。李娟得花整整半天时间,在重重雪堆中挖开一条通道,从家门通向院门,再接着从院门继续往外挖,挖了两三米就没力气了。漫长一个冬天,谁也来不了,一个脚印都没有,这个姑娘就开始写字。在她的笔下,艰苦的条件都变成轻松的感受,“ 门缝里飘进的雪花,掉落在睡在门边木板上她的脸上,她还会起身探看门缝里又大又圆的大半个月亮。” 贫穷本身没有任何浪漫可言,李娟只是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习惯而安静地生长。她说:多,但大多都默默无语。大约越是悲苦的生活,越是得投身其中吧。自怨自怜实在是很丢人,很虚弱的事。”柴静采访完李娟后,在自己的博客“ 世上受苦的人很中感喟道:她像一切孩子一样。贫苦孕育出的花朵童年的李娟为了配合妈妈的流浪,一直不肯长大。妈妈说:“ 你要是永远那么小就好了,从来不让人操心,上火车只需轻轻一拎,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根本意识不到身边还带着个人。整天也不说话,静悄悄的。给个小凳就可以坐半天一动不动。困了倒头就睡,睡醒了继续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李娟则说:“ 妈妈、妈妈,我只是为了配合你的流浪,才那样的瘦小。我为了配合你四处漂泊,才安静无声。”幼年的李娟就这样,一会儿被妈妈拎回四川老家,一会儿又拎回阿勒泰。李娟的父母是在新疆兵团长大的。“ 外婆带着年幼的妈妈去到新疆,是为了投奔已经生活在那里的大儿子,因为那几年老家没有吃的了。”1979年,李娟出生在一个叫车排子镇的地方,这个镇子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乌苏市,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3团驻地。婴儿时期,李娟就被外婆带回四川I老家,她在作品中记录了频繁来回往返于川疆两地的情景。在四川,她和外婆还有外婆的养母祖孙三人一起,生活在乐至县南街的一个天井里。那是个怎么样的家呢?房子是年代久远的木结构建筑,墙壁是竹篾编的,糊了薄薄一层泥巴,面积不过七八个平方。老外婆的床支在角落里,李娟和外婆睡的床则白天收起来,晚上才支开。除了床以外,所有的家具是一只泡菜坛子、一只大木盆、一只陶炉,老外婆床下有几十个蜂窝煤球、十多斤劈柴,还有老外婆的木马桶,床边靠着她坐的竹椅,再旁边是一把小竹几、一只木柜子,此外还有一把板凳。外婆一直拾破烂赚钱,凡能塞点东西的地方,都塞满了从外面拾来的瓶瓶罐罐和纸头破布。当时的李娟从来不觉得这些有什么不好。她们住的那个天井里,其他人家差不多也都是同样的情形。大家都贫穷而坦然地生活着,沉默着劳动,仔细地花钱,能得到则得到,能忽略则忽略。她在欢乐的童年中奔跑,在对薄荷糖和兔子灯笼的向往中呼啦啦地长大。她惟一的噩梦就是户13。每当老师说“ 没有户n的站到一边去! ” 她就在众目睽暌中站到一边,孤零零地远离大家。后来,她在《小学坡》中写道:我发现除我之外,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被抛弃了。上中学时,学校拒绝接收她。“ 80岁的外婆努力地解释、哀求老师,四处奔走,到居委会开证明,到原校开介绍信,在学校一个劲儿地磨叽。” 高一那年,薪疆的妈妈失去一切,回到了四川老家,’ 可做的生意却都赔了。没法在四J Il 待下去了,决定再回到新疆重新开始。”这次回新疆,家人带走了一切舍不得扔下的东西,锅碗瓢勺、坛坛罐罐,“ 大大小小十几个箱笼、背兜,上下火车的时候,一家人相当瞩目。” 李娟直到现在也没能想明白,那么多东西,连缝纫机、锁边机、自行车这样的东西都带着,“ 咋弄回了新疆,还倒了那么多趟车呀! ”李娟转学到富蕴县二中,但家庭的拮据,让敏感而悲哀的她实在开不了口和妈妈要书本费,于是她退了学,开始跟妈妈学裁缝。在县城,她们的生意仍然很不好做,于是妈妈决定跟着乡下的哈萨克牧人转场。20岁的时候,李娟到乌鲁木齐打工,当过地下服装厂的流水作业的缝纫女工、超市的售货员、声讯台的传呼小姐之后,认识了《丝路游》杂志一位负责人。“ 我意外地发现了她写的那篇《马桩子》,开始关注李娟。” 后来这位负责人请李娟去当编辑。一个受惊的鼹鼠,黑豆般的眼睛,藏在用胶布裹着的断了腿的近视眼镜后面,滴溜溜地转着。随时都处在警惕、观察、判断中。”受到很多看过她早期作品的人的诸多肯定后,从l 999年开始,李娟决定发挥她的写作特长,开始投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而且很快就开始出书了。“ 一家人“ 当年的李娟像46 I口靳州部N EWW ESl ’万方数据2014q" :6J ]
非常人生坠坚型坐坐■ 』堡一这是李娟并没有料到的。告诉我们何谓浑然天成李娟的横空出世,深深触动了中国文坛的“ 神经” 。作家王安忆说:“ 她的文字一看就认出来,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大,时间很长,人变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现的东西。那里的世界很寂寞,人会无端制造出喧哗。”王安忆给梁文道介绍了李娟的书。梁文道说:“ 朱天文又跟我说,她听了王安忆的介绍去看李娟的作品,她也觉得真的是非常的好。我没办法用太多的话去评论她,但我想说的是,李娟绝对是我最大的发现之一。”作家舒飞廉则如此评价李娟:的出现,就像当年的萧红一样,是天才的出现。李娟和阿勒泰的关系,就像萧红和呼兰河的关系。”李娟自认为自己受影响最深的就是新疆作家刘亮程。启发,就是给我打开一扇门,而不是我顺着他的脚印一直走下去。” 李娟说,刘老师性情淡漠、洒脱,文字却异常执着,黑暗而优雅,具有强烈魅力,曾深深影响过写作初期的自己,仍是我真心钦佩的作者。”李娟对刘亮程一直心存感激之心:“ 10多年前,我去编辑部投稿,惶恐又孤独。编辑部里有人问我,写的是什么?我回答散文。他说,散文给刘亮程。就这样,我开始了写作之路。感觉运气实在很好。”2003年,李娟的第一本书作为乡土文学出版,刘亮程诚挚地推荐道:我为读到这样的散文感到幸福,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已经很难写出这种东西了。“ 只有像李娟这样不是作家的山野女孩,做着裁缝、卖着小百货,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一个人面对整个的山野草原,写出不一样的天才般的鲜活文字。”2004年,李娟开始在《南方周末》《文汇报》开设专栏。对于很多人说她是写作天才,李娟轻微地辩解:“ 我的写作有着漫长而明显的进步过程,我不是天才。再说,“ 她“ 他对我,是一个“ 至今,他▲ 4月2B,李蝇现身在广州举办的“ 2014花地文学榜” 颁奖典札,与贾平酗等知g作家一起站在领奖台上,她对自己提着一个大包包的形象显然不大满意:“ 奠菲这就是迷路的最高境界?”三十多岁的天才,也实在说不过去。”《人民文学) 杂志主编李敬泽说:“ 李娟重新界定了写作者的身份,那是一个在大地上和风雨中跋涉的人。”我觉得我是很华丽的写作2003年,李娟开始在阿勒泰地委宣传部工作。“ 工作之余陆续写出了一些文字,并贴到网上。渐渐引起一些网友的注意,得到了一些前辈的认可,最终在2010年获得出版机会,这就是<阿勒泰的角落》。” 这本书为她带来了无数的荣誉和关爱。对于自己被誉为“ 文坛清新之风,来自阿勒泰的精灵吟唱” ,李娟笑着回“ 都说我的文字很纯洁、很轻盈、很干净和真诚,真诚倒是我努力做到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不觉得我的文字有多么的朴素,我觉得我是很华丽的写作,一点也不朴素。”2010年1 1月号《人民文学》“ 非虚构写作” 专题中刊发了李娟的作品,随后她签约《人民文学》“ 非虚构写作计划” 。作品《羊道》获201 1年度人民文学奖“ 非虚构奖” 。在李娟的笔下,阿勒泰的生活很纯朴很美好,好像没有被任何现代化的潮流沾染的一种田园和游牧的生活,令很多读者为之神往。李娟说,其实在阿勒泰这么多年的生活里,也有很多愤怒的、失望的、伤心的事,应道:“ 但是你想想,在哪儿能没有这样的事?人间的生活就是这样子的。更多的我觉得那些所谓的让你伤心的让你失意的事情,它不重要,它很快就会过去,完了以后你能记住的还是这些让人感觉有希望的事情。” 所以,她的作品避免去写“ 它只是让我本人感到不舒服,但是对别人来说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在阿勒泰地委宣传部工作5年之后,李娟辞了公职,又开始了动荡的生活,写作成了她主要的收入来源。<冬窝子》就是她与出版商签订的写作计划。“ 《羊道》是我自己给自己写的,因为是我喜欢写的东西吧,也是我个人的一个目标,原计划一年写完,结果写了好几年。以前在宣传部上班的时候,因为很想脱离那种生活,但要脱离的话,就得靠写作来维持生话,我得拿出作品来呀,于是每天努力地写,就写出了《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对于全部作品都来自阿勒泰,会不会有一天让读者厌倦的疑问,李娟说:“ 我觉得那是读者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除非是我的文字里透出倦意了,否则别人怎么会厌倦呢?除非我喋喋不休地说来说去,可能也是我的问题吧,反正我尽量用不厌倦的心态去写。”4, 91日,《南方人物周=F LJ 》微博公布,李娟被列为201 4中国青年领袖候选人。日新J Il i 部N EWW EST2014{1:-6H 口l 47万方数据
李娟在世界最角落吟唱阿勒泰李娟在世界最角落吟唱阿勒泰作者:呼东方作者单位:刊名:新西部(上旬刊)英文刊名:New West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呼东方 李娟在世界最角落吟唱阿勒泰[期刊论文]-新西部(上旬刊)
2014(6)2014(6)
篇二:阿勒泰的角落心得
推荐——《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 一、内容简介 《阿勒泰的角落》是作者李娟在阿勒泰生活多年,陆陆续续写下的散文合集。它以天然而纯真的笔调描述了她在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日常生活点滴趣事。它是关于新疆的最美的文字。这个时代,如果还有一个地方有传说,就是阿勒泰。而李娟正是这个传说被人所知的传播者。二、推荐理由 《阿勒泰的角落》让读者有机会伴随李娟走过羊道,熬过冬牧场,回到她写作的原乡。她的文字重新唤起我们几乎要遗忘的“天真”、“纯净”之美,也让阿勒泰从一个地理和精神上双重的偏远角落,变成大家所熟识的文学地标。与其说她是用细腻的情感和质朴的笔致描述了个人的生活,毋宁说,她是透过私人的感触呈现了新疆的历史脉动,在那自然素净的文字背后,是新疆广裹土地上世世代代不息的精魂。在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寂寥,时间很绵长,而人变得很小很小。
三、读书感悟 防控疫情期间,在同事那借了一本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上网课之余或夜深人静的闲暇时光里,我静静地读着,深深地着迷。那一篇篇动人的故事、自然的风景从作者李娟笔下活脱脱地蹦出来,清凌凌地显现出来,优美、诙
谐、生动,妙不可言!
由于作者一家常年做着牧民们的生意,卖一些杂货、日用品。哪里牧民多就搬去哪,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要重新搭一次“家”,用铁皮、木椽、帐篷布,再用木板搭货架。于是,阿勒泰的美景就因移动的“家”而不断地铺展开来。或静谧、冷冽,或明媚、生动,帧帧映入眼帘。
“我们家帐篷出门左手边那片草甸紧连着一个绿茸茸的青草小坡,山坡冲我们这一侧躺着好几块白石英的大石头。石头雪白,草地碧绿,上面的天空蓝得如同深渊……多么干净清澈的一幕风景,干净清澈得逼近人心中最轻微地颤抖着的感觉。” “可我只想说巴拉尔茨的月亮——当我一想起巴拉尔茨的月亮……我的身体就被洞开,通体透彻。鱼在我的身体里游,水草舒展叶片,无论是什么,触着我的身体就会轻轻下沉……” 其实,在阿勒泰那个地方,自然条件并不好。作者李娟一家所住的,也算不上像样的房子。下雪时,雪积太厚,融化了房顶的泥土,直接可以把房子化出一个窟窿,凛冽的寒风只往屋子里灌。那样冷的天,那样破的房子,她们一家却温馨无比。一切是那么的洁净,没有阴霾,更没有喷洒消毒液的迷雾。一切都是春天就要来了的样子,包括那里纯真的小孩和迷人的可可托海。
你再看作者笔下的动物们:音乐一般的鸽子、长着翅膀的鱼、幸福的老鼠、嫌东嫌西的羊、自由自在的猪……它们都诗意的生活在人与自然之间,可爱而诙谐,似乎和人一样拥有自己感情与想法似的。
“大多数时候,鸽子是一种很感人的、音乐一般的鸟儿。尤其在天空很蓝很蓝的清晨里,它们在天空反复地盘旋,反复地飞呀,飞呀。仿佛正在无边无际地找寻着什么,仿佛要在天空那一处打开什么……飞呀,飞呀,越飞天越蓝。” “幸好老鼠们从不曾知晓过人的情感(从来不知自己原来竟是“坏家伙”……),而一无所知地幸福着,单纯美满地苟活着,并由此而永不会产生对“生”的厌恶,而愿意继续生机勃勃地繁衍下去。” “猪生活在桥头真幸福,不用整天待在臭臭的猪圈里,也没人管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会儿逮着鸭子猛追一趟,一会儿再“扑通”声跳到水渠里游两圈。一天到晚,尽在村子里到处乱窜,不时凑在别人家门缝上或趴在院墙上往里窥视。” 在那个广袤无垠,人烟稀少的地方,无疑是孤独的。但作者笔下的动物们却自得其乐,幸福洋溢。我想,李娟在那样孤孤单单的生活中能活得那么有趣,心态很重要。如何在防控疫情的当下,寻求内心的从容安静,最终是由自己决定的。
窗外下着小雨,路上行人稀少,白衣战士们站在风雨下、冲进疫情中,时时刻刻守卫着我们的生命健康……疫情已在我们掌控之中,根本没有必要烦躁和恐慌。前线的战士们用生命在为我们负重前行,就让我们好好在家“闭关修行”吧。心静了,世界也就清净了。
读着《阿勒泰的角落》,跟着这些洁净、明亮的文字,我也爱上了阿勒泰。并于细微之处发现生活的美好、温柔、善良、有趣,让人几乎忘了那就在我们身边的防疫事宜。而此时此刻的她就坐在对面,生动而真实地分享着生活中每一件好玩的事,我仿佛可以看到她脸上微笑的神情。这些文字像是一只温暖的手,抚摸着我的心。我的心一下子从干瘪的状态获得充盈,像盛满勇气的球,柔软而富有弹性,并无端地坚信:阿勒泰的角落没有疫情!
篇三:阿勒泰的角落心得
募蕾泊圃 《 阿勒泰的角落》 的腰封上,是包括王安忆、 陈村 、 李敬泽 、 刘 亮程等在内的二十多位文坛大 腕的鼎力推荐 , 他们在上海为这 位名不见经传的新疆青年作家 李娟召开了一场作品研讨会 , 盛 赞其作品为“天籁之音” , 更有陈 村推荐语“这样的文字是教不出
来的” ⋯ ⋯ 凤凰卫视中文台的梁 文道在《 开卷八分钟》 里介绍此 书 , 节 目最后一句是“李娟 , 是我 今年最大的发现”。
跟着 中央电视 台科教频道 李潘的《 读书》 节 目, 我也知道 了《 阿勒泰的角落》 和李娟。
《 阿 勒泰的角落》和李娟与课外阅 读有关系吗? 当然有 ! 我们来看看李娟笔下那些 让人动心动情 的文字吧 。那些 文字因真实而感人,因自然而 清新 , 因朴素而干净, 就像她所 处的阿勒泰的广袤的天空和草 原。
没有装腔作势, 没有八股范 儿, 也没有玩世不恭的调侃, 是 那 么 自然 而然 流 淌 出来 的淳 朴,又总是在关键处蹦出一些 凝练睿智的词句。
我相信陈村所说, “ 这样的 文字是教不出来的” ,同时我也 相信没有广博的阅读垫底, 作者 也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
李娟从未受过任何专业文 学训练, 她是在新疆阿勒泰哈萨 克游牧地 区迁徙辗转 中成长的 女子, 她所在的阿勒泰是无比偏 僻的边疆, 估计那里的老师们也 不知道外面天天出新的各种教 学法, 学生们的作文课也没有什 么特别的套路。
如果老师教了写 作的套路, 那我们也就读不到李 娟的 《 九篇雪》 《 阿勒泰的角落》
《 我的阿勒泰》那些清新自然的 文字了。
有评论说 , 李娟的文字 ,
那种特殊的气息 , 除了归为天地 所养, 很难找到其他的传承。李 敬泽老师也说, 我们能从很多作 家的作品中找出他是受了哪位 前辈的影响, 而李娟的作品真是 找不出受了l郧位作家的影响。
难 道真是天地所养? 我想 , 其实这 方天地就是课外阅读吧。
李娟的妈妈曾经做过收废 纸的工作 , 于是 , 李娟得以看 到 许多书——旧书。因为是 收来 的旧书,就不是专门挑选的获 奖作品或名家名篇,她只是读 着 自己喜欢的那些书。由此我 想到,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是否 应该考虑—— 让孩子自由自主地阅读 我们在李娟的散文里看到 的是虽然贫穷 ,但 自在而快乐 的生存状态 。她的妈妈是个热 爱生活的 、与她像朋友一样相 处的可爱的人, 就像在《 带外婆 出去玩》一段中读到的有点小 淘气小狡黠 的妈妈。
自己也总 是有点贪着玩 的妈妈 ,是不会 追着女儿做作业,也不会对女 儿的阅读横加干涉的。
于是, 李 娟 就可 以 自由 自主地 阅读 , 就 可以不为别的只为想读而读 。
这样的读是一种发自内心渴望 的读 , 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读, 是 跟着兴趣去读。我们都知道兴 趣是最好 的老师 ,然而又总是 用我们所谓 的“教育教学 法”去 干 涉 孩 子 的兴 趣——读 什 么 书, 怎么读, 读前读后要做些什 么, 一一布置好了, 孩子却兴趣 峨 移 ? 金 刊
zol
圄荫 沼
麓
⋯
索然了 , 因为这是被动阅读。
克拉生教授在 《 阅读的力 量》一书中强调 FVR 阅读, 也 就是 自由自主地阅读 。FVR 是 放弃阅读一本不喜欢的书.另外找一本喜欢 的来读 ⋯ ⋯ 如 果 让 阅读能力 跟不上 的学生 ,
写更 多的作业和练习 ,只会让 这些孩子更加难以逾越阅读的 鸿沟。每个人能理解多少新知 识取决于他先备知识的多寡。
如果用 I 代表一个人 的先备知 识 ,用 1代表一个人接受 到的 输入 ,那么理解 的模式就是 I+ 1。先备不同, 接受必定存在个 别差异 ,教师无法确定每个学 生 的 l 在哪里 ,也就无法准确 确定 适合 每个孩 子读 的书 , 给 孩子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图书和 选择图书的自主权 ,他们才可 能 找到 属于 自己 I+l 的书 , 读 漫 画书也可 以成 为孩子爱上 阅 读和学会阅读的途径 。虽然轻 松的阅读是不够的,但它可以
带领孩子通往更深的阅读。克 拉生博士主持、参与和关注的 许多阅读实验项 目证明:读漫 画的高手往往也是阅读高手 ,
学业成绩同样优秀。
, 再 让孩子 因兴趣而持续默读 2011年 4 月有幸见到著名 阅读专家克拉生博士, 问及如何 让孩子们掌握阅读方法, 教授回
答 :
持续默读。而且不要使用奖 励的方法鼓励阅读 ; 不要测试学 生们读了什么; 不要求写读书笔 记。
阅读后的任务要求降至最低 或为零 。只要有充分的、 可接触 的能激发阅读兴趣的资源; 学生 具备足够的阅读能力 , 鼓动学生 们去阅读就能奏效。
童书阅读推 广者阿甲在《 克拉生博士总结 的 实施持续默读活动的指导方针》
的博文中介绍了克拉生博士持 续默读的指导方针:
每天做一点 ,而不是一周 次做很多(分散时间, 而不是 过于集中 )。
少一点会更 好 ;安排持续 默读的时间,比你期待学生们 能坚持的时间再短一些 ;如果 你觉得他们能坐下来坚持读 1
5 分钟 , 那就读 10 分钟。不要在 乎时间长短 ,而要在乎孩子们 的关注效率 ,阅读也需要常常 有一点“饥饿感” 。实际上真正 “饥饿 ” 的孩子会想方设法挤 时 间获得满足。
对学生所读的审查应降低 到最低限。《 朗读手册》 的作者 崔利斯认为审查并限制学生的 阅读 内容将严 重损伤 阅读热 情 。好 的读者不会将注意力放 在书中所有细节 。学生不必一 定要把每本书都从头读到尾 ,可以不读完 。
可 以为持续默读增加一些 帮助理 解和 提升兴趣 的活动 ,
比如大声朗读 、 阅读分享 、 讨论 辩论等 ,以保证学生因兴趣 而 持续默读,而不是因为奖励或 考试 。用奖赏来鼓励 阅读传递 出的信息是 :阅读是件不愉快 的事, 没有奖品就不值得阅读。
一 让 孩子因热爱 阅读而热爱 写作 阅读是吃进去 ,写作是吐 出来 。吃得多了 自然 而然就想 要吐了, 而且是不吐不快 。
读 的 越 多 的孩 子 越 没 有 写作 的恐 惧 , 读得好的孩子也写得好 , 因 为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好 的 写作方法。写作不是从写的过 程 中学的 ,甚至可能不是有 意 2
2_小 学 语 文 教 学
金 刊
22_小 学 语 文 教 学
2 I 避
荸 1
Q) 识地学习而得 ,大部分是 “ 吸 收”来的 , 是在 阅读 中潜移默化 地获得的。不 阅读或者很少 阅 读 ,单单靠增加写作的量是难 以提高写作的质的。但是写作 可以帮助思考 ,写得多了又会 促进更有效的阅读。
李娟的《 阿勒泰的角落》 被 誉 为关 于 新疆 的最 美 丽 的 文 字 , 现代版的《 呼兰河传》 。
最近 我们读到的清新 自然的 《 民国
小学生作文》 , 让我们欣喜地发 现居然能读到朱 自清 、徐志摩 的影子。李娟生长在阿勒泰那 个无 比偏僻 的地方 ,估计她 的 老师并不知道外面天天出新 的 各种教学法 , 因此 , 她的作 文课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套路,于是 李娟就可以不按 固定 的套路去 写八股 ; 民国时候 , 估计老师们 不 必纠结 于各种新 的教学法 ,
作文 课 也 没有 什 么 特 别 的 套 路 , 于是 , 学生们就写 出了每颗 不同的心 , 每双不同的眼 , 每片 不同的情 。
我想 ,当孩子们写不 出好 东西了 , 不是孩子傻 了, 是教师 的过度教 学设 计给教傻 了吧 ? 大道无形 ,教无定法 。做教师 的,把那些琢磨课堂把戏的时 间拿来 多读些书 ,再把让 自己 动心 、 动情 、 动思 的书与孩子们 分享,让孩子们如你一样地爱 上读书 , 爱上思考 , 也许孩子们 便会聪 明起来 ,便会写 出令人 欣喜的文字来了。
希望更多的教师朋友能从 《 阿勒泰的角落》 看出些课外阅 读的道道 ,看出些孩子们 的快 乐阅读。
( 作者单位 :
广 东深圳市南 山区后海小学) 责 任 编 辑张 碧 原
篇四:阿勒泰的角落心得
32卷 第 1期 2017年 2月 景德镇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gdezhen University Vo1.32 No.1 Feb.2017 寂寞中的喧哗 — —论李娟散文《阿勒泰的角落》 邱 良云,朱 曦①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昆明 650000) 摘 要:李娟的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一经发表,凭借作品中对北疆阿勒泰地 区风物人情的独特刻画,赢得 了大陆、台湾两岸 文坛的一致赞誉,被誉为“天才的出现”,她的文字也一度被拿来和三毛、萧红比肩。本文试图通过对李娟《阿勒泰的角落》一 书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从作品的内容及语言出发 ,再从作者的主观态度和文化观念入手 ,挖掘李娟散文 中的个人特色,探 究李娟散文备受关注的内在依据。关键词 :日常生活;口语化 ;生活态度;文明审视;独创境界 中图分类号:110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699(2017)01-0014—05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部 ,是个多民族 的聚集 地 ,其中哈萨克族约 占人 口总数的一半 。“阿勒泰 ” 在突厥语 和蒙古语里都有 “金 子”的意思 ,但事实 上如今的阿勒泰地 区非常 贫穷。李娟一家之所 以 选 择 来 阿 勒 泰 ,也 是 因 为 当 时 家 中所 有 的钱 只够 用来在一个偏远的地方租房子做生意 。她们到达 阿勒泰的第一站是喀吾图 ,在喀吾图开 了一家裁 缝 店 ,之后又转行开杂货铺 。因为做生意的缘 故 , 李娟一家不得不跟随牧 民在夏牧场和冬牧场之间 辗转 迁 徙 ,流 动 的 生 活 让 她 走 遍 阿 勒 泰 的 各 个 角 落 ,见 识 到 生活 在这 片 土地 上 各 式 各样 的人 。而 当 时眼睛所看 到的 ,耳朵所听到 的 ,都挥之不 去 ,慢 慢 便有 了 《阿勒 泰 的 角落 》一书 。
《阿 勒泰 的角 落 》依 据 李 娟先 后 到 过 的不 同地 域 ,分为 “在 喀吾 图 ”、“在 巴拉 尔茨 ”、“在 沙 依横 布 拉 克 ”、“在 桥头 ”、“在红 土 地 ”五个 章 节 ,有 写在 阿 勒泰生活 的人 (我的老外婆 、看 我拉面 的男人 、喝 酒 的 人 、我 的妹 妹 ),有 写 阿勒 泰 独特 的 景 (天 上飘 过 的云 、地 上流 淌 的河 、阿勒 泰 的秋 天 和 戈 壁 ),也 有 写 阿 勒 泰 独 特 的 生 活 方 式 (点 豆 子 、冬 窝 子 、坐 爬犁 、去拖依 ),纪录的都是平凡普通的 日常生活 。
虽然 李娟 在 评 价 自己 的文 章 时 说 :“如 果 其 中 (《阿 勒 泰 的 角 落 》)有 几 篇 漂 亮 文 字 ,那 倒 不 是 我 写的有 多好 ,而 是 出于 我描述 的对 象 自身 的美 好”。①但是所描述对象 自身的美好 ,却并不能作为 解释李娟作品获得文坛盛赞的原 因。不可否认 ,李 娟 呈 现 给 我 们 的 阿勒 泰 ,的 确 是 一 个 我 们 在 生 活 中很 少 接 触 的世 界 ,但 如 果 仅 仅 是 凭 借 着 异 域 风 光博人 眼球 ,李娟 的作 品绝对不会有如此大 的吸 引 力 。
一、 日常 生 活 的 口 语 化 书 写 仔细 阅读 李 娟 的文 章 不难 发 现 ,与 当 代很 多作 家 喜 欢关 注 时事 不 同 ,李 娟 的 笔 下 诉 说 的 都 是 日 常 生 活 。
“叶 尔 保 拉 提 一 家 ”、“河 边 洗 衣 服 的 时 光”、“门口的土路”、“外婆的早饭”、“补鞋子的人” 诸 如 此 类 ,都 可 以 成为 李 娟 书 写 的 对 象 ,也 可 以 看 出李 娟对 1 3常 生活 书 写 的倾 心 。创 作 源 自生 活 ,但 因为当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趋 同 ,情感越 来越单 一, 文学创作也有 了趋 同化倾向 ,而李娟对 t3常生 活 的 重 新 发 现 ,仿 佛 为 趋 同 化 的 文 学 创 作 开 启 了 一个 崭新 的 世 界 。
“喝酒 ”就 是 被 重新 发 现 的事 物 之 一 ,起 初 李 娟 也觉得喝酒实在是件很无聊的事情 ,在卖酒的过 程 中 ,她 逐 渐 可 以分 辨 出人 们 对 喝 酒 抱 有 的 不 同 ① 收稿 日期 :2016—10—08 作者简介:邱良云(1994一),女,江西宜春人。在校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研究。
通讯作者 :朱曦(1958一),男,云南昆明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学与文化 、西南联大与现代中 国方 向研 究。
2017年第 1期 邱良云,朱曦:寂寞中的喧哗——论李娟散文《阿勒泰的角落》 15 态度 ,有的人喝酒愿意孤独地喝 ,有 的人把酒 当作 好 东 西慢 慢 品尝 ,而 有 的 人 只是 因 为酗 酒 。李娟 非 常 欣 赏 第 二 种 人 ,对 于 酗 酒 的人 ,李娟 开 始 也 不 能 理 解 ,觉 得 喝醉 了酒 既 容 易 出尽 洋相 而 且 还 费 钱 。
但慢慢地 ,李娟也明白当地牧 民喝酒的原因 ,“艰 苦 的生 活 太 需 要 像 酒 这 样 猛 烈 的 ,能 把 人 一 下 子 带 向另一种极端状态的事物了”,并 由喝酒想到一 日三 餐 也 是 粮 食 和 水 的 组 合 ,引 发 了 关 于 人 生 也 是 一 场缓 慢 的 酗酒 过 程 的思 考 。
而 这 种对 日常 的书 写 ,通常 是 通 过 口语 化 的对 白实现的 。李娟的散文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清新 灵动 ,没有太多的形容词和铺垫 ,故事是怎么发生 的 ,她就 怎么写,娓娓道来。《阿勒泰 的角落》中几 乎 每 一 篇 都 会 有 大 量 的 口语 和 对 白 ,而 这 种 对 白 又因为源 自 日常生活 ,使得读者十分容易进入当 时的情景 。在《尔沙和他的冬窝子》这篇文章中,描 写 “尔沙讲起汉话来 ,上一句和下 一句之间 ,起 码 隔着三个 逗号 的停 顿 ”,李娟就 真 的用 了三个逗 号 ,“冬窝子 嘛 ,,,羊 ,,,快快 地 度下来 ,弱 的 羊 ,,,就 ,,,要快 快 地 杀掉 ,一 定要 ,,,让羊 群整 齐 的 ,,,冬 窝 子 草 少 得 很 ,,,羊 ,,,可 怜 得 很 ,,,走 得 远 远 的 ,,,也 找 不 到 一 点 草 吃 ⋯⋯ ”,尔 沙 说 话 时 憨厚 的样 子立 刻 出现在 跟 前 。
李 娟 的 口语 化 书 写 产 生 的另 一 个 效 果 就 是 幽 默 ,看李 娟 的 散文 总 是 让 人 忍 俊不 禁 ,虽然 故事 的 主题 或许并不 滑稽 ,但 李娟却总能在严肃 的地方 找到轻 松的成分 ,让读者不会一直被忧郁 的气氛 笼罩。李娟 的这种幽默 ,不是鲁迅那种凝重的 “含 泪的笑 ”,李娟的幽默恰恰是对生命纯真的赞赏 。
在喀 吾图 ,当地的哈萨克族儿媳妇和婆婆来裁缝 店做 裙 子 ,没有 钱拎 着 三 只鸡 来 做抵 押 。李 娟这 一 段 的描 写也 用 了大 段 的 对 话 ,“家里 鸡 少 了公 公 看 不 出来 吗 ?⋯‘看 不 出来 。”“家里 鸡很 多吗 ?”“多 得 很 。”“五 十 只?一 百 只 ?”“七 只 。⋯‘啊 —— ”太 不 可 思 议 了 ,“七 只 鸡 少 了 三 只 ,你 公 公 还 看 不 出 来 ?”“看不 出来 。”因为 贫 穷做 不 起裙 子 ,本来 是 一 件十分悲哀的事情 ,但李娟的对话 ,不经意问就 把 这种悲哀化解了 ,让读者忍不住对小媳妇的聪明 才智加 以赞叹 ,而这种对 日常生活的 口语化 写作 往 往 能够 让 短 小 的文 章 变得 余 味悠 长 。
二 、安 贫 乐 道 的 生 活 态 度 “散 文是 主 观 的王 国 ,这是 一 个 内在 的世 界 ,一 个 孕 育 着 的并 且 保 持 其 孕 育 状 态 而 不 外 显 的 世 界 。在 这 里 ,散 文 家 的个 性 占主 要 地 位 ⋯⋯散文 家 在 表 现 生 活 时 ,他 不 用对 现 实 生 活 中的人 和 事 、场 景 作 太 多 的典 型 化 加工 ,他 的个 性 没有 被 虚 构 的 帷 幕 隔 开 ,因而 他 的 主观 感 情 表 达最 为直 接 ,个 性 流 露也 最 为鲜 明 。”u 巴赫 金也 有 过 类 似 的 言论 :
“相 对 于 小 说 而 言 ,由于 散 文 作 者 卸 掉 了小 说 化 的 叙 事 伪 装 ,散 文 也 就 成 了作 者 这 一 说 者 形 象 的 品 性和特性 ,直接决定着作品魅力的文体 ”[2】。《阿勒 泰 的 角 落 》一 书 的成 功 ,在 一 定 程 度 上可 以说 是 作 者 李娟 个 性 的成 功 。
在李娟的笔下 ,我们经常可 以看到一种在现代 社会几近绝迹的生活方式——赊账 ,牧民在杂货铺 赊 账 ,在 裁 缝 铺 加 工 衣 服 赊 账 ,酒 鬼 喝 酒 也 是 赊 账 。赊 账 当 然 是 因 为 没有 钱 ,有 钱 谁 会赊 账 ,当地 的 牧 民 “春 天 上 山之 前 ,刚 刚 离 开 荒 凉 的 冬 牧 场 , 羊 群 瘦 弱 ,手 上 都 没 有 现 钱 ,生 活 用 品 又 急 需 ,不 欠 债实在无法过 Et子 ”。在杂货铺赊账 ,只需要在 本 子上写下赊账人 的名字 ,牧 民来年春天就会主 动 找上 门来 还 账 ,看 着 本 子 上 他 们 的 名 字 划掉 再 放 心离 去。“在喀吾图 ,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 字 就 能 紧 紧 缚 住 一 个 人 。” 牧 民们 的生 活 固然 贫 穷,但每个人都坚守着 自己的信仰 。
当地 人 又很 重 礼 节 ,相 互 之 间 问候 往 来 很 少空 手 上 门 ,正式 的 拜 访和 赴 宴 更 是 要精 心准 备 礼 物 。
而 礼 物 一 般 都 是 一 块 布 料 ,这些 布 料 在 小 小 的喀 吾 图流 转 ,送 出 去 的布 可 能 好 几 次被 送 回 自己家 , 直到某天被送 进裁缝铺 做成衣服 。但布被送进了 裁缝铺 ,付不起 加工费 的却大有人在 ,物质 的贫穷 也 抵 挡 不 住哈 萨克 族 族 女 子爱 美 的天 性 ,她 们 拿 不 出钱 ,就从 家 里 拿 鸡 做 抵 押 ,实 在连 鸡 也 拿 不 出 来 的 ,仅仅 是 看 着 做 好 的 衣 服挂 在 墙 上 ,也 会 感 到 欣喜。李娟又何尝不是如此?裁缝铺的店面只有十 来个平方 ,前半截做生意 ,后半截睡觉 、吃饭 ,中间 拉 块帘 子 隔开 ,吃饭 都 要 挤到 外 面 去 。这 样 的环 境 作 者依 然 觉 得 房 子 温 暖 和 平 得 让 人 没 法 不 深 感 幸 福 ,墙 皮突 然 掉 下 来 一 块 ,也 想 象是 被 锅 里 炖 的风 干羊 肉溢 出 的香气 酥 下 来 的 。
“盐 碱 地 、风 沙 、蚊 虫 、荒 凉 寂 寞 、酷 暑 严 寒 交 相凌迫 ,夏天动辄零上三四十度 ,冬天动辄零下三 四 十 度 , 出 门 放 眼 看 去 全 是 戈 壁 滩 和 成 片 的 沙 漠 ”。外 面 的 女 孩 子都 不 愿 意 嫁过 来 的地 方 ,李 娟
16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17年第 1期 却 能 在 这 片红 土 地 上 自得 其 乐 ,撮 合妹 妹 的婚 事 、 在一阵刮过的大风 中感受幸福 ,在 点豆子 的繁复 劳动中感 悟生存之道 ,这大概也 只有李娟 了吧 。
“一箪 食 、一瓢 饮 ,回也 不 改其 乐 。”是 颜 回 固 守 的 “道”,又何尝不是李娟践行的“道 ”。阅读李娟的文 字 ,除了会察觉其中浓厚 的生活气息之外 ,更能发 现李娟与生活的坦然相处 。她不发 表关于生活 的 意见 ,她感受生活 。在李娟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的 是一种生活的姿态 ,这种姿态就 是对生活的坦 然 与欣喜。明明住的是 四面透风被人遗弃的房子 ,还 乐滋滋地想着 自己住的可是一套大房子 。之后又 住进一间用收购的土块盖起一问小房子 ,也依然 会 觉得 温 馨 无 比 ,这 样 的 生 活 状 态 怎 么 能 让 我 们 不 为之 感 动 。
三 、现 代 性 的 审 视 阿勒泰地区属于传统的游牧文明 ,那里的生活 方 式 很 难 被 在 现 代 文 明 中成 长 起 来 的 人 所 理 解 。
李 娟 作 为 一 个 生 活 在 少 数 民族 聚 居 地 的 汉 人 ,可 以说是 一个 “异乡人 ”,然 而又 因为长期 生活在 阿 勒 泰 ,熟 悉 那 里 的 生活 方 式 ,就 某 种 程 度 而 言又 是 一个“故乡人”。
由此李娟对阿勒泰地 区的叙述 ,
就拥 有 了双 重 视 角下 的观 照 。一 方面 ,现 代文 明观 照下 的游 牧 文 明 ,显现 出物 质 上 的 落 后 和 贫 穷 ,另 一方面 ,游 牧 文 明 审 视之 下 的现 代 文 明 ,精 神 上 的 缺失仿佛更多 。这也是李娟为什么既会对游牧民 族落后的生活方式感到震惊 ,又 自觉不 自觉地对 那些秉持着这种传统生活方式的人施以 同情的因 由。
喀 吾 图 裁 缝 店 做 裤 子 的 传 统 方 式 是 :“先 从 布 上 裁 下 来 两个 长 方 形 ,再 在 长 方 形 一 则 估 计 着 剪 掉两个弯儿——就成 了”、“腰一定要做够两尺六 , 殿 (臀 )围越大越好 ,膝盖那儿窄一点 ,裤脚大小看 着办 ”。虽然不够舒适 也不够合身 ,但是却可 以满 足牧 民最基本的需求 。反观李娟家秉承现代文 明 经营 的裁缝铺 ,做一件衣服 ,从最开始 的量身 、排 料 、剪裁 、锁边 ,到之后的配零件 、烫粘合衬 、合缝 ,
简直 是 没 完没 了 。最 后 因为 做 裁缝 太折 腾 人 ,就算 裁缝铺生意很好 ,李娟一家还是改行 ,开 了家经营 起来更为轻松的杂货铺。
李娟也看到了在城市 里 ,尤其是大城市 ,裁缝 店 是 越 来 越 少 了 ,“店 里 买 来 的 衣 服 又 便 宜 又 有 款 ,在城 乡接合部 ,成衣批发 加工 的小作坊东一家 西 一 家到处 都是 工业 缝 纫机 马达 通 宵达 旦地 轰 鸣 ,三 四 个 人 一 晚 上 就 可 以弄 出上 百 套 一 模 一 样 的流行款式 。更别说大厂家 ,大公 司了”。现代文 明 确实带来 了方便和快捷 ,但她也产生 了怀疑 “那些 在 大街 上匆匆忙忙走着 的人们 ,真的需要那么多 的衣服吗?衣服的大潮汹涌进入人群 ,一场又一场 的流行 ,最后产生 的恐怕只有一堆又一堆对垃圾 吧⋯⋯”而与喀吾 图当地人 “衣服没有了就买 ,买 了就 穿 ,穿坏 了再 买 ⋯⋯”相 比 ,现代文 明真 的那 么 优 越 吗 ?在 喀 吾 图 “衣 服 买 回 去就 是 用 来 穿 的 ,
于是就穿 ,和穿别 的衣服没什么不同 ,看起来 一点 儿 不 也 会 格 外珍 惜新 衣 服 。似 乎 预见 着 这衣 服 变 旧的 样子 来 穿它 似 的 ”。
现代社会 的 目标就是追求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 的前提 ,就是商品不断被 生产出来 ,人不 断去消 费 ,商 品经济的发 展 ,放大了人 的欲望 。当我们去 消费一件物品的时候 ,越来越少考虑到生存需要 , 美其 名 日我们是在追求 “美 ”,为了让生活更 有质 量。但是 ,物质的极度...
篇五:阿勒泰的角落心得
类号:密
级:
学
号:
107622014210652
单位代码:
10762
新疆师范大学
6 2016 届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阿勒泰的角落》翻译实践报告
A Report on the Translation of Corner of Altay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姓
名: : 孙
峰
学科专业: : 翻译硕士
研究方向: : 英语笔译
院系年级: : 外国语学院 4 2014 级
指导教师: : 杨惠馨副教授
新疆师范大学
6 2016 年 年 5 5 月 月 0 20 日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新疆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新疆师范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新疆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全文电子版同意提交后可在校园网上发布,供校内师生浏览。
本人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I 中文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有着重大而久远的意义。文化乃一国之软实力,而新疆文化又具有多元性和民族性。当前,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期,实施新疆文化“走出去”战略,不仅可以让世界认识一个当代的新疆,一个发展中的新疆,还可以促进新疆自身的不断成长,壮大力量,扩大影响,让新疆文化成为丝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次翻译任务是对李娟的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进行的汉译英翻译实践,此书以清新、生动、朴实的语言介绍了新疆的风土人情,记录了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众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本书的翻译属于文学类的散文翻译,对其进行的翻译实践报告的撰写主要是基于此书第一部分“在喀吾图”中的前四篇散文的翻译实践。本实践报告以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为主线,叙述了翻译实践任务的背景、意义及内容;讲述了整个翻译过程的前前后后,介绍了此次翻译实践任务的指导理论,并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了翻译过程中所用方法与技巧。最后,笔者对此次翻译实践任务进行了总结。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主要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采用了直译、意译、音译加注、语态转换、结构重组等翻译策略,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风格对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通过与功能对等理论的结合,这次实践可以为日后有关新疆文化的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丰富和提升了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学翻译。
关键词: 《阿勒泰的角落》;翻译实践报告;功能对等;翻译策略 万方数据
II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well as the increasingly frequent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ltural “going out” strategy is of great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Culture is the soft power of a country, and the culture of Xinjiang is characterized by diversity and nationality. At present, we should seize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and carry out the “going out” strategy of Xinjiang culture, which can not only let the world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mporary and developing Xinjiang but also can promote its continuous growth, gather its strength and expand its influence, and make the culture of Xinjiang become a bright pearl on the Silk Road as well. The task is to translate the Li Juan’s anthology of essays — Corner of Altay —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In this book, the author described the customs in Xinjiang with fresh, lively and simple language and recorded the day to day life of Kazak people in the area of Altay bit by bit.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book belongs to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its practice report on translation is mainly based o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four pieces of prose in front of the book. The report described the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and content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as well as the whole translation process, introducing the guiding theory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through concrete examples. At last is a summary of the repor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ion mainly took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s a guide, with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 plus annotation, transformation, restructuring and othe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report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from the lexical equivalence, syntactic equivalence, textual equivalence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he report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Xinjiang culture, and enrich and improve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of minority culture in Xinjiang.
Key Words: Corner of Altay, Report on Practical Translatio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Strategy for Translation
万方数据
III 目
录
1 翻译缘起
........................................................ 1 2 翻译任务描述
................................................... 2 2.1 翻译任务背景及意义 .......................................... 2 2.2 翻译作品介绍 ................................................ 3 2.2.1 作者介绍 .............................................. 3 2.2.2 内容介绍 .............................................. 3 2.2.3 语言特点及难点 ........................................ 4 3 翻译过程描述
................................................... 5 3.1 译前准备 ................................................... 5 3.2 翻译过程 ................................................... 5 3.3 译后事项 ................................................... 6 4 翻译实践中的理论依据
......................................... 7 4.1 “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 7 4.2 “功能对等”理论的适用性 ................................... 8 4.3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 ........................... 9 5 功能对等理论在《阿勒泰的角落》第一部分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11 5.1 词汇对等 ................................................... 11 5.1.1 完全对等 ............................................. 11 5.1.2 部分对等 ............................................. 12 5.1.3 多元对等 ............................................. 13 5.1.4 零对等 ............................................... 14 5.2 句法对等 ................................................... 15 5.3 篇章对等 ................................................... 17 5.4 风格对等 ................................................... 18 6 翻译任务总结
................................................. 20 6.1 取得的收获 ................................................ 20 6.2 待解决的问题 ............................................... 21 6.3 今后努力的方向 ............................................. 21 参考文献
........................................................ 23 附录
............................................................. 24 致谢
............................................................. 58
万方数据
翻译缘起
第 1 页 共 58 页 1 1 翻译缘起
本次翻译任务是对新生代作家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进行的汉译英翻译实践。《阿勒泰的角落》是一本介绍新疆风土人情的散文集结册,作者以清新淳朴的文字,把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民众日常生活刻画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本书属于文学类中国当代散文作品集,2010 年 6 月由辽宁万卷出版公司出版发行了第一版,出版三年,共计销售五万册。正是凭借这部作品,李娟得到了刘亮程、王安忆、朱天文、李敬泽、陈村等诸多文学大家的推崇,也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获得 2010 年第二届在场主义散文奖。2013 年此书又推出了新版,由北京新星出版社出版,2013 年 9 月第一次出版印刷,2015 年 3 月第四次印刷。全书字数共计 19 万 5 千字,共 281 页,同时,此书获得了 2013 年第四届天山文艺奖。
译者翻译实践报告的撰写主要是针对该书第一部分“在喀吾图”中的前四篇散文的翻译实践进行的,字数达一万多字。
译者选择《阿勒泰的角落》进行翻译实践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译者认为汉语文本更容易理解和把握,虽然汉译英翻译实践难度相对较大,但是译者对所选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更有利于翻译实践,所以就选择了汉译英翻译实践。
第二,译者对文学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翻译《阿勒泰的角落》,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译者的文学奖赏和写作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文学翻译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出于译者对阿勒泰地区自然、人文环境的向往和对这里生活的人们的敬佩。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端,阿尔泰山南麓,阿勒泰市是新疆最北部的城市,由于阿勒泰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腹地,远离海洋,气候干旱,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尽管如此,这里的人们依然不屈不挠、顽强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且他们的生活也充满着无尽的欢乐。《阿勒泰的角落》的英译将为热爱新疆文化和向往阿勒泰的外国读者和游客深入了解阿勒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译者希望通过这个英译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阿勒泰旅游业走向世界的步伐,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因此,译者想提供其相应的英文译本,让英语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阿勒泰,了解新疆。
第四,经互联网和其他多方查找,译者发现目前《阿勒泰的角落》一书尚未有人翻译过,译者属于首译。所以,选其作为翻译实践材料,并由本译者独立来完成汉英翻译任务。
万方数据
翻译任务描述
第 2 页 共 58 页 2 2 翻译任务描述
本章是此次翻译实践的任务描述,主要介绍了翻译任务的背景和意义,以及翻译作品的作者、作品内容和语言特点及难点。
1 2.1 翻译任务背景及意义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地理中心,是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核心地区。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地区的软实力,而新疆又具有精彩纷呈的多元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实施新疆文化“走出去”战略,让世界认识一个当代的新疆,一个发展中的新疆。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期,大力实施新疆文化“走出去”战略,勇敢地参与国际文化竞争,不断壮大力量、扩大影响,让新疆文化不仅能在丝路上璀璨,也能在更加遥远的地方落地生根!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大量新疆文化精品的翻译是不可或缺的。对新疆文化精品进行有质量的翻译,才能更好把新疆文化推介出去。
阿勒泰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阿尔泰山南麓,东部与蒙古接壤,西部、北部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交界。阿勒泰是我国著名的牧区,这里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在这片广阔的草原上,牧民一千多年来一直沿袭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年年随着大雪进退,举家转进各季草场,每年跋涉几百公里。尽管在贫瘠的阿勒泰生活充满艰辛,但是这里生活的牧民们都有他们自己的信仰,淳朴善良,不卑不亢,知足常乐,感恩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
所选文本《阿勒泰的角落》详细生动地...
篇六:阿勒泰的角落心得
017 年读《阿勒泰的角落》有感,读后感范文大全读后感范文大全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并不是每个人都在世界的中心,大部分人是生活在边缘或是角落里。所谓偏安一隅大概如此吧。下面小编推荐:2017 年读《阿勒泰的角落》有感,读后感范文大全。欢迎阅读。
2017 年读《阿勒泰的角落》有感,读后感范文大全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真是很喜欢,她用淳朴、清新、自然的文字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滴生活,在她的文字里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都是一种享受、一种美,她享受着贫穷和艰苦。
李娟陪着母亲迁徙于新疆阿勒泰偏僻而辽阔的游牧地区,和妈妈、外婆、叔叔、妹妹生活在一起,以开杂货店和裁缝为生活,在阿勒泰长达半年的冬季牧场里,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温馨,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幽默、能干、聪明,对生活充满信心,永不服输的妈妈;老实能干的叔叔;朴实、憨厚的妹妹;一个个人物都像在眼前一样,历历在目。
李娟的文章里更多地记录了牧区普通人,牧民们的淳朴善良、孩子们的单纯与寂寞的童年。李娟不仅对牧区的牧民有着深深的热爱,更是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在她的眼中,阿勒泰的宁静、它的河滩、河边的林子、各种的小动物、甚至一望无垠的荒滩戈壁都是美好的,生活的艰苦不但没有让她失去信心,反而让人对她那种闲散、安静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二)
从作者的笔下,我惊喜的看到一片还没有被外界文明所侵扰的极荒僻壤。那里的人有本能的笑泪爱痛,完全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正如她所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这应当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宇宙间平衡有序的生命形态。那里的自然狂野直率,没有被城市文明所加工,生长在这样的天地间,或许她理所当然就被浸润出一副与天地浑然一体的性灵和情怀吧。他们不一定懂得文化是什么,但是他们对美和对美的表达却有着先天的自觉,而且这种自然而发的美比之经过文明浸染和艺术加工的美更具震撼力。即使你没有与他们共通的语言,也能产生文化的共鸣,而心生感动。
如果不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我无法想象在茫茫天地之
间还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群寂寞而卑微的人,艰苦却欣欣向荣的生活着。我不能不赞美他们的隐忍、坚毅、乐观。但他们自己不这样认为,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当然,他们之中也不乏一些对生活充满热望而对现实无比绝望的的人。他对认识世界、改变人生是有主动意识的,对过上富足、文明、温暖的生活是有愿望的,但却没有改变这种贫穷的能力。于是就形成了独特的一群——酒鬼。作者对这些人的描述总是奇妙而且诙谐,使他们的人性在固执、可爱中透出巨大的悲凉。我们笑过之后,实在不能不承认,他们除了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孤独的灵魂,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有时他们甚至会因为十分荒诞的思维、怪异的僻好而做出令她无法忍受的举动。假设我们有一个或数个这样的邻居,肯定会天下大乱。而作者的眼晴却能透过她宽容的人格,去看待这些人,而且走进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体谅他们。因为她自己也是这样寂寞无望。她把他们描述的滑稽有趣又可爱可亲,使你笑中带泪,为他们如此真实的活着,又活得那样寂寞、那样苦辛而感叹。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
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
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三)
对于这本书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给我的感觉就是优美、清新,有回归自然的感觉,李娟用朴实的文字将我们带进了她的阿勒泰生活。生活给人的感觉是千头万绪的,而在李娟的世界里,是一种清净、自然的生活。阿勒泰的风景在李娟的笔下让我向往,而我正生活在一个充满喧嚣的世界里,到处是人流与汽车的轰鸣,每天有缕不尽的烦恼,这些在李娟的生活中似乎很少见到,似乎她的生活永远那么美好。
看完了这本书,发现李娟写的最多的事就是睡觉了。库委是个好地方,到处是一望无际的草场,加上李娟平时也不用太管小卖部的事,所以总喜欢一个人来到山野里,往草场上一躺整个人陷入大地。我想,那种闲适是每个生活在喧嚣中的人所向往的。可是那终归太过孤单,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想李娟或许是已经适应了那种生活,如果让我们去到一个语言不通,没有多少朋友交流的场所,我们能过静下来,在草地上睡上几天吗?她那些优美的文字或许就是在睡觉的时候蹦出来,跳到了她的日记本上。
哈萨克族人的友善与质朴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可爱迷人的江阿古丽、漂亮温和的麦西拉、天真活泼的努尔楠。生活对于他们来说那么平静,玩的时候,高高兴兴的穿上漂
亮的衣服,弹起优美的冬不拉琴音,跳起热烈的哈族舞蹈,干活的时候,换上旧衣服就会夯起土坯或是骑上大马牧羊。哈族人的生活很简单,简单给人的感觉是美与幸福,没有那么多的烦劳,没有那么多生活中的琐事,不用担心下岗,不用担心失业,不用担心什么时候会涨工资。当一年工作完成的时候,族里的人们可以聚起来办一场盛大的拖依,让欢快的舞蹈与琴音消除一年中的疲劳。
李娟一家人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有所感,三个女人,包括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新疆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为生活拼搏确实很不容易,但是三个人却从没有被任何困难打倒。虽然小卖部赚的钱并不多,但是一家人生活的却很快乐。书中写道当她们一家人随牧民转场来到沙依横布拉克,刚到的时候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天还下着连绵不绝的雨,帐篷刚搭起来就被掀翻,夜晚雨水会灌进被子,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她们一家人还是坚持下来了。我想只要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快乐的生活,那就是幸福了。
李娟的文章我还会继续读,感受她平静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推荐阅读
《阿勒泰的角落》是 2013 年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娟。
作者以天然而纯真的笔调描述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日
常生活点滴趣事:做裁缝、可爱的孩子、来来去去的陌生人。她刻画的不是一组有关新疆的异域风情,她刻画的是我们内心的牧歌:白雪和阳光,青草和白桦林,优美、明亮。
1. 2017 年读《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有感,读后感范文大全
2. 2017 年读《爱和自由》有感,读后感范文大全
3. 2017 年读《爱之链》有感,读后感范文大全
4. 2017 年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有感,读后感范文大全
5. 2017 年读《垓下之围》有感,读后感范文大全
6. 2017 年读《习仲勋传》有感,读后感范文大全
7. 2017 年读《盗墓笔记》有感,读后感范文大全
8. 2017 年读《诺曼底登陆》有感,读后感范文大全
9. 2017 年读《女心理师》有感,读后感范文大全
10. 2017 年读《活着真好》有感,读后感范文大全
1 2 下一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