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忏悔录阅读心得感受(全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忏悔录阅读心得感受(全文),供大家参考。
忏悔录阅读心得感受五篇
卢梭的一生都是那么的曲折动人,从一出生,母亲的离世到父亲 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他乡,他的人生都是被考验着。下面是小编为大 家整理的忏悔录阅读心得感受,喜欢可以分享一下哟!
忏悔录阅读心得感受 1 我从不打算也不愿意看一本很厚的书,即便这个作者或者主人公 多么吸引我兴趣。我买了很多书,一直都堆在书架上,有很长一段时 间,它们就被我弃置一旁,独自安静的呼吸着,并且不断被新的尘埃 或阳光覆盖。然而某天周末,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我闲着无事,重 新站在书架前,迫于一些奇怪的念头,我拿出了一些很小的就喜欢的 书,这其中就有一本卢梭的《忏悔录》。
我最喜欢卢梭的原因,莫过于他敢用坦率的风格写自传,从不刻 意隐瞒或回避自己身上的恶跟缺点。在他的思想里,人都是具有自己 本性的,他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 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他显然并不把坦露自己的缺点过错视为折 磨,他深信这一个创举将会把人的思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让我 们从新审视自己,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从而改变自己,是自己更加优 秀。
读完这本书,感动之余,我想如果我们不结合自己的那些不敢外 泄的秘密来理解卢梭那种敢于承认的勇气,是决不会看懂的。有人批 评卢梭是一个极其神经质的人,是一个大男子主义者,是一个思想不 切实际的、糊涂的思想家。但就是这样一个神经质的人创造的财富和 所闪现思想火花,却不断地影响着我们。它让我想起了许多过去已经 忘却的人和事,正如此文中的一句话:可能当时我们并不会为了自己 做下的卑鄙之事而感到痛苦,我们会说服自己的良知,但随着时间的 推移,它们终将会让我们的内心饱受煎熬。也许我们不敢承认自己的 罪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拥有一片光明,用善和爱 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灵去给予别人更多的温暖,我想这个世界 就会充满阳光。
你如果想了解他那些不幸的岁月中最为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那就 从这本掺合着心酸的书开始吧。
忏悔录阅读心得感受 2 刚看完《忏悔录》时,我想的是一个人怎能用如此欢快的心情来 叙述自己生命中悲惨的事情,怎能把平淡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写成精 彩有意思的故事。不懂。
昨天老师出了个关于自传事实、传记事实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 的题目,我突然想到,其实所谓的“敢于批评自己、揭露自己”、 “最真实”的《忏悔录》,很有可能也有很大程度的艺术创造的成分。
所有,我们还是要有所保留地看此书,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对不 对? 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从他笔下看到一个近似真实的世界——贫民、 富人共存却泾渭分明的世界。不论是朴实的农民、热心的小店主、出 色的阿奈、善良的麦特尔等平民,还是猥琐的神父、彭维尔、西蒙等 人,好好坏坏,都是很真实很鲜活的人物。社会的这一面,或许也只 有卢梭这般阅历丰富、感情细腻的人能写出来了。
当然,我们还能看到一个近似真实的卢梭——回首往事、不甚感 慨、忏悔、抗议、极想为自己辩解的卢梭。很多地方,甚至直白、深 刻得让我一时不能接受。就像他关于自己风流韵事的描写,或许代表 了一个典型的男性的心理?我不敢确定。
开篇时卢梭就说:“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 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
这个人就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他的勇敢、坦诚都很让我 敬佩,可我还是有时会觉得,他晚年写这《忏悔录》时或许也一定程 度上被他的记忆欺骗了,他的记忆展现给他的、通过他的著作展现给 我们的,或许也有很多渗透了他本人意愿的经历和事实,所以才会如 此生动、鲜活、震撼。
我知道,卢梭是伟大的、《忏悔录》是伟大的,而我只是茫茫时 间长河中一粒微不足道的比微尘还小的`粉末,所以我不敢对巨人、巨 著妄作评论,我只是因为要交作业写一些自己的真实想法。请见谅。
忏悔录阅读心得感受 3 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义的了。
在本书的开头,奥古斯丁点明了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寻找自我,寻 找上帝。人之所以悲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 去自我,乃是因为失去了上帝;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在寻找上帝的过 程中发现真正的自我。
记忆和期待的意义就在于,只有通过记忆和期 待,人才能实现这一双重的'寻找。实际上,这双重的寻找可以归结于 一个问题:人和上帝的关系。这不仅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更重要的 还在于人的心灵乃是上帝的形象。只有认识到人和上帝的关系,才能 理解作为人和上帝之中介的心灵——上帝的形象;而心灵作为上帝的形 象,恰恰就是人最真实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讲,《忏悔录》的写作 目的,就是在自我身上寻找上帝的形象。
如何寻找?既是通过记忆,也是通过期待。奥古斯丁对自我的记忆, 不仅追溯到常人无法记得的幼年,甚至提出“在出生之前,自我是否 存在,存在于何处”的问题, 而且通过对生平的追忆,奥古斯丁细致 入微地揭示了自己身上的罪性,以及向善、向恶的两股力量作为对立 的意志在他心灵内部的长期争斗。他认为,从婴儿时期开始,人就充 满了罪性,终其一生都无法彻底摆脱;然而同样真实存在的,是一种不 断求善的意志,要求人朝向上帝,按照上帝的诫命生活,同自己的罪 性斗争。对生平的记忆,就是为了不断确认这股引人朝向上帝的力量; 而记忆不仅要追溯到生命的初始,甚至要越过生命,往生命之前无限 延伸,就是因为这股力量最终来自先于一切生命的上帝。其实,这股 向善的力量就是内在于心灵的上帝形象,它是上帝在创造人的初始所 赋予人的恩赐。在《忏悔录》的每一章开始叙述或者讨论之前,以及 在全书行文的各处,都充满了奥古斯丁对《诗篇》的引用。布朗 (Peter Brown)在他撰写的传记《希波的奥古斯丁》中指出,《诗篇》 的祈祷语言,是奥古斯丁所能找到的,能够表达他写作《忏悔录》的 深沉动机的唯一语言。而祈祷语言所呈现的正是一种期待的姿态。奥 古斯丁的记忆和忏悔,始终处在一种朝向上帝、朝向永恒幸福的期待 的指引之下;《忏悔录》的全部写作,都在这种期待中获取力量。属尘
世的记忆和期待之所以显得虚无,是因为所记忆和所期待的,顶多是 短暂而相对的善好;更不用说,如果记忆和期待的对象是罪的快感给心 灵留下的影像,那么人将在时间中彻底沉沦,无法摆脱罪的习惯对心 灵的桎梏。但是,对上帝的记忆和期待却不同,因为这时记忆和期待 的对象乃是最为真实的存在——上帝。上帝是比人的心灵更加内在的 本质,是比人的自我更加真实的自我。在这个意义上讲,正是对上帝 的记忆和期待,把时间中的人和永恒的上帝联系起来。在对永恒上帝 的记忆和期待中写作《忏悔录》的奥古斯丁,虽然仍然处于时间之中, 但是他难道不是真正幸福的吗?
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不幸的根源在于失去上帝和自我,幸福的关 键在于重新获得上帝和自我,而这又以理解上帝和自我的关系为前提。
记忆和期待之所以能够指向幸福的实现,就是因为对上帝的记忆和期 待是自我和上帝最为恰当的关系。记忆上帝,意味着承认上帝是先于 自我的创造者;期待上帝,意味着认识到上帝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善好。
而人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人的心灵是上帝的形象,拥有 和上帝相似的三位一体,其中,对过去的记忆对应于人的存在,对现 在的关注对应于人的理性,对未来的期待对应于人的意志或爱。人的 堕落在于其三位一体朝向了错误的方向,而人的得救在于他对三位一 体的正确运用。存在、理性和意志并不是心灵具有的三个功能,而是 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心灵的不同描述。犯罪后的人背离上帝的后果 既体现为存在于时间中的虚无处境,也体现为理性的孱弱,更体现为 意志的错误追求。因为心灵的整体堕落,人的存在是悲惨的在死,人 的理性无法把握时间的本质,而人的意志无法朝向真正的善好,反而 沉迷于尘世的善好甚至罪的快乐。而人的得救,则在于心灵恢复和上 帝的关系,从爱尘世、爱自己转向爱上帝,从理性的骄傲变成真理面 前的谦虚,而人的存在也将由时间中的虚无转变为朝向永恒的幸福。
忏悔录阅读心得感受 4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 卢梭想要透过对自我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
“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
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我的内心, 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一样;甚至我敢自信全 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 们不一样。”他对于自我“与众不一样”的认识是正确的。
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 忆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 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 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 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 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 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 为了肯定自我所特有的道路,他务必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卢梭写 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 此刻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这本书,鉴于看完之后完全没有摸到门路,个人感受和通常对于 本书形成的定论大有出入。我决定买一本以后慢慢翻看。
忏悔录阅读心得感受 5 我顺着书架,一格一格的搜索着,寻视着。最后,我拿起了它— —卢梭的《忏悔录》,哪样的心灵,又是怎么样的人需要厚厚的一本 书来写自己的忏悔?这是一本写有 556000 个的字的书,厚厚的一本。
每天看一点,中间又因为太冗长停了下来,几度想放弃,却在要 归还的时候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这本书可以说是忏悔又实在不是, 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呐喊。
在这本书里,卢梭说:“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 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 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请你 把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 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 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这一个“好”字是如此震憾人的心灵,又是如此悲哀。这本是不
得已之作,为了避免自己成为一个千古罪人,卢梭在晚年逃亡的路上 断断续续的完成这本书,否则他不会写这样以忏悔为书名的自传的。
卢梭就如同一个手术室里持刀的医生,先是细细的搜寻,搜寻带 有病症的毒瘤。再为了防止它扩散,连血带肉的又挖又切,撕裂般的 疼痛,再缝合,再切开再挖。最终却没有找到人们所说的毒瘤,只是 寻找到一些发炎,或是红肿的地方,实在不用如此动大手术。可是为 了证明这件事,却又必须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着一场手术。
卢梭事无巨细的诉说着自己生活的每一件事,能想到的每一细节。
从小到大,接触的人;如何处的事,如何一点点的成长;详细的写他受到 的恩惠,受到的陷害;写他的思想,他的成就,他的做法,他的无奈;写 他一生坎坷的人生。
卢梭是瑞士裔的法国思想家、哲学家、作家、政治理论家和作曲 家。是 18 世纪法国在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 一。他在法国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音乐中都起到了不可忽略的 作用。他从一个钟表匠的儿子取到如此成就,他完全可以自傲自大, 可是他却没有。却以极其自卑的语言来形容他的成绩,讲他的音乐, 讲他的文学,缓慢而又坚难的成绩,他是如此的谦逊。
这是一本自我曝露的自传,卢梭写他的不光彩的经历和一些肮脏 的想法,勇敢而真实的评判了自己。
当今社会,你会遇到越来越多的人自恋,自萌,自我,自曝。可 是同卢梭比起来就如同一粒尘土浮在空中,那么渺小,风一吹来便消 失的无影无踪。而《忏悔录》却受到人们的长久景仰,流传千史。
当你心有愧疚,心有疑惑,心有不安,心有秘密,去看一看《忏 悔录》,相信这本书总会给你的心灵一定的触动。
下一篇:2023年度廉洁过节心得体会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