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党团工作 >

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理论10篇

|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总6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三疑三探”课改应用中的思考

  重阳镇芦沟小学

  田文阳

  一、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1、强化的含义

  强化理论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及行为主义科学家斯金纳的理论中最重要部分和基础。30年代,通过斯金纳箱的实验,斯金纳得出了一个结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会主动采取作用于环境(杠杆机构)的行为(如踩压),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如得到食物或水),就会重复这个行为,不利时,就会收缩、减弱以至消退停止这个行为。他据此提出了着名的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任何能够提高一个特定反应出现概率的事物都是强化,强化在有机体条件反应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强化决定了动物的行为是否会发生变化,新的行为模式要练习多次才能形成,以及形成后能保持多久。强化是斯金纳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

  2、强化的分类

  期金纳认为,有机体——人或动物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取得了好的、积极的结果,使目标实现,需要满足,就会自发重复,如果及时给予肯定、认可或奖励,这些行为就会保持、巩固,叫正强化。比如说某个学生表现特别好老师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会让学生表现更好。而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加行为反应概率则是负强化。例如学生们这次作业做得都特别认真,老师为了想让这种行为继续保持而决定今天晚上不布置或者少布置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只要是强化就是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22率。正强化是用于加强所期望的个人行为,负强化是为了减少和消除不期望发生的行为。

  3、惩罚

  惩罚是指在消极性行为发生后,给予其不愉快的待遇,并使这种行为以后尽可能少地发生。

  4、自然消退

  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于某种组织不希望发生的行为,除了直接的惩罚措施外,还可以“冷处理”或“无为而治”,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

  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教学的意义

  强化理论对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强化,教师可以修正学生的行为方式,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教师不断地强化,引导其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老师可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奖惩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努力刻苦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老师在进行学生管理中,运用不同的强化手段和方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达到学生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强化理论在三疑三探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正强化的应用

  正强化一般是也应该是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斯金纳认为儿童新行为产生的基本前提是强化,强化是塑造学生行为的一33种重要方法。那么老师可以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化,从而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学生良好的行为给以积极强化,表扬是老师进行积极强化的一种方法。也是三疑三探课改鼓励和提倡的方法。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老师要对学生提出要求,如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劳动,热心帮助同学,尊敬师长等等。一旦学生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出色,老师就可以给予其赞许的目光和微笑的面容。同时教师也可以用抚摸学生的头、轻抚学生的肩膀等肢体语言表示对学生的赏识与赞许。老师的这些做法可以使学生得到极大的鼓励,容易在今后做出相应的积极行为。而且作为老师来讲,要采用合适的表扬方式,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使用。积极的奖励方式有助于孩子良好行为的养成。物质奖励是对学生的积极行为进行强化的常用方式,这种奖励的初衷是好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过于依赖物质奖励有可能会适得其反。直接用物质、金钱去刺激学生,去鼓励学生,就会使学生为了小礼物去积极劳动,去帮助同学,使他们在认识上出现偏差,容易导致拜金主义。学生行为的动机往往变成是为了获得物质,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就被物质诱惑所取代了。因此物质奖励只能暂时有助于塑造学生的行为。若想使学生形成稳固的、长久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精神奖励也必不可少。学生的成长过程需要奖励,单纯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都无法达到最完美的强化效果,对学生的奖励要做到“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双向结合,要两手抓。

  44斯金纳认为,只有及时强化才能有利于某一行为的巩固与发展。因此,当学生做出良好的行为后,要予以及时强化,否则,这种行为容易消退。哪怕学生有一点小小的进步,老师也要给予及时强化,使学生的良好行为进一步发展起来。在对学生进行强化的时候,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强化方式。同时也要谨记,积极强化要恰到好处,否则就会过犹不及。运用表扬和奖励过多,学生就会屡见不鲜而麻木不仁,会沾沾自喜而不思进取,最终使表扬和奖励失去意义,使积极强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负强化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如果单纯使用正强化,容易使学生只看到优点而看不到缺点,从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因此适当采用负强化措施,当学生表现不好时,老师也可以不给予批评和惩罚,只是撤销对他原有的奖励或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感悟,从而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例如,我班有一个同学,经常上课不认真听课,并且作业拖拉,屡教不改,我就警告他,如果这种恶劣情形持续下去,会加重对他的批评,并且还会告诉他的家长,但是他如果能改正缺点,我会当做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学月过去了,这个同学确实痛改前非,上课认真听讲了,作业也基本上能按时完成,本次其中考试成绩也大幅攀升,语文、数学都考到了95分以上。我也按照约定,对他既往不咎。并且还在班级把他作为典型进行了表扬。

  553、惩罚的应用

  事实上,惩罚造成的效应往往是负面的,教师应谨慎选择采用。一方面,它只告诉人们什么不该做,却不告诉什么是该做的。人们为逃避惩罚,有时会造成新的不良行为。正如斯金纳所说的那样:

  “受过惩罚的人,并不会就此改弦更张,充其量只不过是学会了如何免于惩罚而已。”

  另一方面,过分的惩罚容易使人产生挫折感,损伤人的自尊和自信,使人背上制度的枷锁,丧失其独立性和灵活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谨慎采用惩罚的手段。特别是青少年的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富于幻想,精力旺盛,热情活泼奔放,兴趣爱好广泛,求知欲望强烈,观察力、理解力迅速发展,想象力、记忆力达到顶峰。他们不再受困于经验思维的束缚,喜欢独立思考,喜欢革新创造,喜欢怀疑争论,喜欢追寻事物的根由,喜欢理性地论证问题,敢于向传统观念和旧习惯势力挑战,敢于大胆提出新的假设、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在新领域进行新的探索、新的尝试。换句话说他们也正处于叛逆期,情绪很容易有较大的波动,老师需要记住的是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而且惩罚一定要恰如其分,否则达不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对抗抵触情绪和攻击性行为。从近几年发生的师生惨案可以得出教训,某些悲剧就与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与学生的承受理解能力有关。

  4、自然消退的应用

  66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于某种组织不希望发生的行为除了直接的惩罚措施外,还可以“冷处理”或“无为而治”,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当今社会,家庭离婚率居高不下,这些同学来自单亲家庭,在家中缺乏父爱或母爱,往往很自卑,脾气怪异,朋友很少。还有些同学由于父母亲长时间工作、出差在外,得不到应有的关爱。有时他们会故意在老师上课时违反纪律,其目的就是吸引老师或同学的注意。如果老师采用负强化的手段强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那就正好落入了他们的“圈套”,不仅难以制止不良行为,相反可能强化了这种行为。遇到这种情况,老师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自然消退的方法,不予理睬,最后让学生自己觉得无趣而终止其行为。当然,我们知道学生那样做的原因,也应该采取适合的方法来解决。对于这种学生,课堂上教师们对其不予理睬,但可以在课下,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多与其沟通,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而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

  总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给我们教育事业带来很大的启示,对我县的三疑三探课改工作也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到斯金纳强化理论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加以合理的运用,把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加灵活、生动,帮助学生们点亮他们心中那盏美丽的灯,使他们能够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77

篇二: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理论

  

  斯金纳强化理论

  斯金纳强化理论(Skinner’sReinforcement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素·斯金纳(B.F.Skinner)提出的一种行为学理论,它建立在操作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认为行为是由环境刺激和内在条件反射所决定的。斯金纳强化理论认为,行为会受到外部环境中的强化和惩罚所影响,人们会更有可能重复收到强化的行为,而避免收到惩罚的行为。

  斯金纳强化理论认为,行为是一种反应,它是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而产生的。斯金纳强化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行为会改变,因为外部环境中的强化和惩罚会影响行为的发展。斯金纳强化理论认为,一个行为被强化后,它会更加有可能被重复,正如一个行为被惩罚后,它会更加不可能被重复。因此,斯金纳强化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行为治疗、教育以及经济学等多个领域,以改变行为和改善绩效。

  斯金纳强化理论的一个特点是,它把行为的变化归因于外部环境的因素,而不是内在的因素。斯金纳强化理论也认为,行为的改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有在不断的强化和惩罚的作用下,行为才会发生变化。斯金纳强化理论指出,环境中强化和惩罚的因素可以影响一个人行为的改变,而不是个人内在的倾向。

  总之,斯金纳强化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行为是如何改变的,而且能够提供有效的行为改变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对外部环境因素的分析,以及对行为的强化和惩罚。因此,斯金纳强化理论是一个有效的行为改变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改变无用的行为,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改善生活质量,实现个人的目标和愿望。

篇三: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理论篇四: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对于学前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运用 裴 茜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学前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强化是塑造和培养学前儿童行为的重要手段和常用方法。因此,在 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可运用强化理论来培养和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纠正和消退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

  关键词:斯金纳;强化理论;行为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1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文章编号:1672—5832(2017)11—0246—01

  进行强化从而达到更好的强化效果。第二是要主意随机强化,也 1.1强化理论的概念。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是基 就是当儿童偶然做出某种良好的行为时,成人需要善于发现他的 行为并立即给予积极强化并当他再做出同样行为时也立即给予肯 于操作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他将条件反射分为两类,一类是应 答性条件反射,也就是巴普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另一类是操作 性条件反射,其中最经典的实验就是斯金纳的斯金纳箱,小白鼠 在箱中偶然触发杠杆获取食物,若干次重复后就形成了一种强化 反射。所以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模式是有机体的某种反应得到强化 这一循环的过程。而强化就是指增加或减少某种刺激以使某种反 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过程。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的 结果后,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行为,任何习得 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儿童的行为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 或改造。

  1.2强化的分类。强化根据作用来分首先可以分为“正强 化”和“负强化”。正强化也可以称为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某一 想要的或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负强化又称为消极强化,是通过减少或取消某一厌恶性或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总之,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作用都是为了增进强化反应的 效果。

  而根据强化时间我们可以分为间歇强化和连续强化。间歇强 化就是通过控制强化的时距来强化有机体的行为,而这个时距可 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可变的。连续强化就是连续强化有机体的某 个行为,从而巩固其初始行为。

  2强化理论对于学前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2.1强化理论是塑造儿童行为习惯的前提。儿童的行为习 惯不论好与不好并不是先天的,而是通过各种复杂因素的参与而 慢慢形成的。而行为习惯的养成一般是因为无意识的,不自觉的 重复动作行为而形成的;或是通过后天的有意识的重复的练习中 养成的。基于强化理论的前提,如果成人需要培养儿童某一方面 的能力,就可以针对性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训练,就可以运用强化 理论对儿童行为练习进行指导,从而对儿童行为培养达到更好的 效果。

  2.2强化理论在儿童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行 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反复的训练,而如何更好的在行为培养过程 中进行训练也需要良好的运用强化理论。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间 隙强化的行为相比于及时强化的行为来说很难消退,所以正因为 如此儿童不良行为难以改正,如果只要儿童不良行为一出现,成 人立即做出反应长此以往这种行为就会被抑制,如果只是偶然想 起来就进行强化是不起作用的。所以如果想要巩固儿童的某一良 好行为,就必须在儿童做出该行为后给予强化,否则这一行为就 可能会消退。 3 强化理论对于学前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运用 3.1把握强化时机,强化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把握好一个 准确的强化时机对于儿童行为的养成也是非常重要的。把握强化 时机第一是要注意及时强化,也就是当儿童做出某种行为后,成 人立即对其行为作出反应进行强化。若成人的强化行为出现延迟,儿童可能很难将成人的这种强化与先前自己的行为联系起来,并 且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儿童出现了不好的行为,很有可能会强化这 种不良行为,所以成人在儿童出现良好行为时需要立即对其行为 定,从而强化其行为出现频率来巩固他的良妊行为,形成习惯;

  反之,当儿童偶然出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成人要及时的给予批 评,从而减少该行为出现的频率直到该行为再也不出现。

  3.2用消退代替惩罚,消退儿童不良行为习惯。斯金纳将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他认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控制行为,斯金纳反对用惩罚的方式来对待儿童,负强化是增强行为的发生 频率,是痛苦的去除,而惩罚是为了减少行为的发生频率,两者的目 的是不同的。并且惩罚不是每时每刻都会有效的,惩罚通常是发生在 不良行为之后,只能让儿童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应该发生的,却没有 让儿童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它只是暂时压制了儿童的不良行为 但不能很好的消退该行为。同时惩罚可能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它 可能会导致儿童的消极情绪,甚至逆反心理。

  当儿童的行为不符合期待和要求时,成人应该对该行为采取 消极强化或不强化,例如,在和父母逛街时,儿童希望拥有某玩 具而父母认为不应该买,而表现出大哭大闹,不愿离开。这时,家长的不予理睬会使他们明白哭闹这种方式是无用功的,那么儿 童的这种行为也就会因为没有得到强化而自行停止和消退。如果 家长在此时买下玩具,就会使儿童产生自己哭闹可以换来玩具的 强化刺激,这种就是对儿童行为强化的误用。并且在消退过程中 要注意不要中断消退程序,这样会加剧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例 如,父母坚持不给儿童买玩具,这时儿童的行为即将被消退,但 突然爷爷奶奶出现指责父母的行为并给儿童买玩具,这样会使消 退程序中断,从而可能使儿童以后会把哭闹当作达到自己不合理 要求的手段而经常使用。同时,成人在使用消退时要注意,消退 儿童的不良行为并不是忽视该行为。例如,儿童喜欢咬手指,但 是成人希望消退这种行为时,采用消退的手法不是视而不见该行 为,而是应该采用其他方法减少这种行为的产生直至停止。

  3.3注重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强化。之所以对于儿童的行 为进行强化,是因为我们最终需要的是塑造儿童的行为习惯。而 每一个儿童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拥有不同的个性及气质,所以不 一样的孩子塑造同一行为时,可能我们需要不一样的方法手段去 强化其行为,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需要从儿童自身作 为切入点,注重个体的差异性,灵活的运用强化手段,根据其年 龄和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进行不同方式的强化,真正以儿童为 主,使强化的效果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史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1997.

  [2]

  韦彦,庞丽娟.论强化在儿童社会行为发展中的作用-9运 用[J].中国教育学刊,2000,(2):53—55.

  [3]

  王颖.儿童习惯养成原则略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l,(4):86.

  [4]

  刘洪霞.浅谈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中国教育 探讨与实践,2010,(5):45.

篇五: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理论

  

  斯金纳强化理论

  斯金纳强化理论(Skinnerianreinforcementtheory)是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B.F.Skinner)发展的一种学习理论,它强调行为与它们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斯金纳认为,行为是受外部奖励和惩罚的影响而产生的,而不是内在的欲望或本能的作用。斯金纳强化理论是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采用的,他们认为,有效地控制和引导学习者的行为可以通过强化他们的行为来实现。

  斯金纳强化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只要行为被正确的强化,它就会被重复。根据这一理论,可以认为,行为可以被正面地强化,以鼓励某种有利行为,或者可以被负面地强化,以抑制不利行为。此外,它还提出,强化可以被维持、衰减或消失,而这取决于奖励或惩罚的持续性。

  斯金纳强化理论被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认为是有效的行为模式,他们认为,通过正确使用强化,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引导学习者的行为。因此,它被广泛用于学校和实验室的教学实践中,以促进学习者更好地实现其学习目标。

  总之,斯金纳强化理论是一种有效的行为解释和控制模式,它可以有效地改变学习者的行为,使他们更加乐于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其学习目标。

篇六: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经过对人和动物的学习进行的长期实验研究,提出了强化理论,又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他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

  产生

  “强化”这一观点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的试误理论中都曾提到,但真正对“强化”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则是斯金纳

  。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刺激物之后的无条件刺激的呈现,是一个行为前的、自然的、被动的、特定的过程

  。在桑代克的试误理论中,强化的思想充分体现在效果律——凡在一定情境中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该情景发生联系,如果在遇到此情景,这一动作会比以前更容易出现

  。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提出的一种理论。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

  一,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

  强化在行为中的作用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强化贯穿其中,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操作性行为的建立

  斯金纳利用斯金纳箱对白鼠的操作性行为进行研究,从中得出操作性行为建立的规律,即“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行为的关键在于操作及其强化依随。

  比如:孩子偶尔叫一声“妈”,妈妈便报以微笑和爱抚,于是孩子学会了叫“妈妈”。

  操作性行为的维持

  维持就是行为的保持。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后,为了永久保持所获得的行为,应当逐渐减少强化的频次,或者使强化变得不可预测。

  比如:一个学生每次解答完数学题,老师都给予表扬。根据维持原则,如果逐渐增加解答题数才给予表扬,并且以随机的时间间隔给予表扬,那么他就可能在老师没有给予强化或给以很小的强化的情况下,仍能够长时间解答数学题。

  操作性行为的消退

  如果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行为发生之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它的力量就会减弱。行为消退的关键也在于强化。

  比如:学生某一良好的反应未能受到老师充分关注和表扬,学生最终便会放弃做出良好反应的努力。

  操作性行为的分化

  分化是指通过安排强化动物条件反应的某个特征,如速度、持续时间等,动物可逐渐形成有选择性的反应。分化的关键因素也是强化。

  比如:斯金纳在训练白鼠的压杆力量实验中,先是强化动物任何理量的压杆行为,然后制定一个较低的力量标准,只有超过这一标准的反应才予以强化,低于这一标准便遵从消退原理而消退。此后逐步提高压杆力量标准,分别予以强化和不强化,如此可以训练动物以较强的理量做出压杆反应。

  分类

  强化与惩罚的区分

  按照强化物的性质来分

  据强化物的性质,可以分为积极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和消极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也可以叫做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或正强化和负强化。

  积极强化是指由于一刺激物在个体作出某种反应(行为)后出现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积极强化物。

  消极强化是指由于一刺激物在个体作出某种反应(行为)后而予以排除从而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概率,该刺激物称为消极强化物。

  不论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都可以增强该行为(反应)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使该行为得到增强。

  人类行为受强化影响的程度

  根据人类行为受强化影响的程度,把强化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是指满足人和动物生存、繁衍等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一级强化物如食物、水、安全、温暖、性等。

  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物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二级强化物如金钱、学历、关注、赞同等。

  值得注意的是二级强化物起初并不具有强化的作用,而是由于它们同诸如食物、性欲之类的一级强化物相匹配而具有了强化的作用。

  根据行为和强化间间隔时间来分

  根据行为发生与强化物出现间隔的时间,把强化分为连续式强化(也称即时强化)和间隔式强化(也称延缓强化)。

  连续式强化是指对每一次或每一阶段的正确反应予以强化,就是说当个体作出一次或一段时间的正确反应后,强化物即时到来或撤去。

  间隔式强化是指行为发生与强化物的出现或撤去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或按比率出现或撤去。间隔式强化分为时间式和比率式。时间式又分为定时距式强化和变时距式强化。比率式又分为定比率式强化和变比率式强化。定时距式强化就是每次过一定时间间隔之后给予

  强化;变时距式强化就是指每次强化的时间间隔不等;定比率强化是指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呈一固定比例;变比率式强化是指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比例是变化的。

  应用

  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塑造新行为

  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所谓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反馈帮助学生达到目标。即通过对趋向于所要塑造的行为的方向的行为不断地给予强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为。但要注意的是:学生必须在他们能力所及的行为范围内得到强化,同时这些行为又必须向新的行为延伸。

  2.行为矫正

  斯金纳把他的强化理论成功地运用于对儿童

  不良行为的矫正工作。认为只要成人注意不论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都不去强化儿童的不良行为,那么,这种不良行为就能得到矫正。

  比如:一个孩子总是不好好吃饭,要家长追着喂或总是饭前饭后要零食吃。如果家长在他不吃饭时不管他,饭前饭后也不给零食吃,每天总是按时进餐,那么,孩子由于受饥饿的驱使,就不得不按时好好地就餐了。

  3.程序教学

  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将知识学习细分为一系列过程,每下一个过程的复杂程度都比上一个过程深,每一次学习的知识量都是比较合适的。依照这种安排,学生每次学习的量不大,学习由易到难,学习内容环环相扣,这样循序渐进使得学生学习起来不会

  出现过多的困惑,对于和学习材料对应的各种问题

  (按照复杂程度的顺序编排),学生作出正确反应的比率也会比较高,这样下去就可以逐步强化复杂的反应。

  4.普雷马克原理(PremackPrinciple)

  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如“你吃完这些青菜,就可以去玩。”如果一个儿童喜爱做航空模型而不喜欢阅读,可以让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之后去做模型等等。

  5.合理运用强化程式

  连续程式的强化在教新反应时最为有效。间隔式强化比起连续程式具有较高的反应率和较低的消退率。定时距式由于有一个时间差,随之以较低的反应率,但在时间间隔的未了反应率上升,出现一种扇贝效应(见图)。学生在期终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就证明了这一点。定比率式对稳定的反应率比较有益;变比率式则对维持稳定和高反应率最为有效。

  扇贝效应

  运用强化程式原则:

  (1)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

  (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

  (3)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不要坚持一开始就做到完美。不要强化不希望的行为。

  在管理中的应用

  强化效果图

  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应用强化理论来指导安全工作,对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可起到积极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关键在于如何使强化机制协调运转并产生整体效应,为此,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应以正强化方式为主。在企业中设置鼓舞人心的安全生产目标,是一种正强化方法,但要注意将企业的整体目标和职工个人目标、最终目标和阶段目标等相结合,并对在完成个人目标或阶段目标中做出明显绩效或贡献者,给予及时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强化物),以求充分发挥强化作用。

  2.、采用负强化(尤其是惩罚)手段要慎重。负强化应用得当会促进安全生产,应用不当则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可能使人由于不愉快的感受而出现悲观、恐惧等心理反应,甚至

  发生对抗性消极行为。因此,在运用负强化时,应尊重事实,讲究方式方法,处罚依据准确公正,这样可尽量消除其副作用。将负强化与正强化结合应用一般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注意强化的时效性。采用强化的时间对于强化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论,强化应及时,及时强化可提高安全行为的强化反应程度,但须注意及时强化并不意味着随时都要进行强化。不定期的非预料的间断性强化,往往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4、因人制宜,采用不同的强化方式。由于人的个性特征及其需要层次不尽相同,不同的强化机制和强化物所产生的效应会因人而异。因此,在运用强化手段时,应采用有效的。强化方式,并随对象和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

  5、利用信息反馈增强强化的效果。信息反馈是强化人的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应用安全目标进行强化时,定期反馈可使职工了解自己参加安全生产活动的绩效及其结果,既可使职工得到鼓励,增强信心,又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修正所为。

  评价

  贡献

  强化现象是人类行为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斯金纳在对此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理论,这是对人类学习理论研究的创造性贡献。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所揭示出的有关强化的规律,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还丰富了现代管理科

  学,行为科学等的内容,并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的各项管理中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不足

  强化是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学习是不是一定要有外显行为(反应),强化是不是要直接作用于学习者等,斯金纳没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带有明显的机械论色彩,人成了环境和形形色色的强化作用的消极的承受者。

  斯金纳把从动物实验中得到的有关强化的结论直接应用于人,而没有考虑到人的特殊性。

篇七: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举例

  1.正强化:给予被试奖励性刺激,以提高行为发生的概率。

  正强化例子:

  例1:教室的地板上有一片小纸屑,小林主动地把纸屑拣起来放到垃圾桶内,这时教师恰好看在眼里,立刻对这一行为进行赞赏:“小林的卫生习惯真好,大家都看到了,小林主动地把地上的纸屑仍到垃圾桶内了!”这样,小林下一次遇到地上留有纸屑,拣起来的机率会大大增加。

  例2:班级上课之前,有的同学在悄悄说话,有的同学在摆弄小东西,有的同学在看课外书,这时,老师看到小婷坐姿端正,静静地等待着上课。老师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表扬小婷同学,上课之前地准备工作做得很好!”这样,小婷的这种行为得到强化,同时,也给其他没有准备好的同学一个示例。

  例3:小榆平时沉默寡言,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和聊天,甚至不愿意和老师进行交流。有一天,她意外地把自己的一个简报拿来给老师欣赏,问老师觉得简报怎么样?“简报上既有丰富的文字,又有清晰的照片和图片资料,而且简报的主题非常鲜明,每一个字都写得认真、漂亮,老师觉得你做简报时花了很多工夫,我很想让全班同学都看看,欣赏一下你的作品!”这时,我意外地发现,小榆第一次在我面前展露了她灿烂的笑容。之后,小榆经常会拿一些自己的作品给老师看,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也渐渐地向老师和同学们开启自己的心灵。

  这时我们要注意,我们地赞美一定要具有建设性,而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夸耀上。

  例4:小杰是班里一位偏差行为比较严重的学生,课堂注意力水平、与同学的交往等等都有一定的障碍,但是,你可以发现,该学生的每周周记都写的非常仔细。有一次,当该学生偶尔认真地写过周记后,老师对其周记进行了认真的批改,而且指出其很多的优点,好词好句,并赞赏他作文水平的确不错。结果第二次周记,该生写的更加认真,虽然有些小毛病,但老师始终给予一种承认和鼓励的态度,并且在班级上表扬该生的这一优点。如今,该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周记习惯,而且作文水平不断上升。

  2.负(消极)强化:通过中止不愉快的条件来增强反应概率。

  负强化举例:

  例1.一个小孩很喜欢看天文学方面的书,但是他的爸妈不希望他向这方面发展,所以不给他钱买天文学方面的书。如果通过某种途径让他爸妈想通后给他看这方面的书,他会对天文学越来越感兴趣,会喜欢看更多这方面的书。

  分析:他爸妈不给他钱买天文学方面的书是不愉快的刺激(条件),某种途径让他的爸妈想通后给他看这方面的书消除或中止不能看天文学书这个不愉快刺激(条件),之后他会看更多有关这方面的书,增加了他看天文学书的概率。

  例2:我们班里有一个学生,作业速度非常慢,常常拖拖拉拉,做做停停,爸爸妈妈对于孩子这个缺点无可奈何。但是孩子又非常喜欢看电视,常常因为看电视又影响做作业的质量和速度。结合这两点,我告诉家长,以看电视作为惩罚的刺激物,只有当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或者只有孩子完成作业后才可以看电视,否则无论如何都不会给他看电视。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完成作业的速度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例3:班级里有几个同学总是养不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当同学们都在认真朗读时,他们都会在一边摆弄小东西,或者独自做其他事情。老师观察到这种情况之后宣布,如果被老师发现你没有读书,就会在下课时取消课间休息时间,抄写课文的规定段落。而且不和学生讨价还价,一旦发现,课下及时进行惩罚,多次之后,这些学生为了逃避课下的段落抄写,课堂上读书的自觉性和意识逐渐提高。

  ●

  使用负强化注意要点:

  A、必须与惩罚配合起来使用。没有相应的简单明确的惩罚措施,孩子逃避惩罚的行为就不会出现,也就不可能形成负强化。

  B、必须应用于良好行为的建立

  很显然,负强化比惩罚更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不仅可以使个体表现良好行为,以避免厌恶的刺激;同时还使犯错者改过自新,表现出良好行为。因此,负强化主要针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的出现或维持。

  C、负强化如果想收到预期效果,必须建立在客观、一致的情况下。就是无论任何时候,我的惩罚都是一致的,而且对待任何同学都是一样的,对待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出现的行为都是一样的。

  D、负强化同时要求具有及时性,不能在间隔一段时间后才给予相应的惩罚。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如果能够及时执行既订处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不良行为”与“处罚”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才能在孩子的观念中建立起逃避惩罚的反应意识。

篇八: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理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儿童行为培养中的应用

  作者:吴绍铭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25期

  摘

  要: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儿童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儿童新行为的出现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都是强化的结果。因此,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学校、家长和社会可利用强化理论来培养和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纠正和改造儿童的不良行为表现,使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本文详细论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强化理论,包括强化与强化物、强化物的来源和选择、强化的程式等,进而分析其在儿童课堂行为以及生活习惯培养中的应用。

  关键词:强化理论

  儿童行为

  培养

  一、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作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最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是斯金纳箱。在此实验中,食物的出现是小白鼠无意反应后的结果,它增加了小白鼠按压杠杆行为的频率。由此,斯金纳认为有机体行为的形成和塑造主要是强化的结果,行为发生在刺激之前,行为的后果影响着有机体随后的行为。

  1.强化的含义和分类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指增加或减少某种刺激以使某种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1]在操作性条件中,强化是最主要的自变量,它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根据其含义中的增加或减少某种刺激可知,强化主要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指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斯金纳箱实验中,当饥饿的白鼠按动开关时给予食物而增加白鼠按动开关的频率,这种程序就是正强化,这种愉快的刺激即食物就是正强化物。负强化则指撤销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这种厌恶刺激就是负强化物,如噪音,强光,寒冷,电击等。如当处于电击状态下的白鼠按动开关时就停止电击,以增加白鼠按动开关的频率,这种程序就是负强化,电击在这里就是一种负强化物。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他们的结果都是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是刺激对反应的结果而不是刺激本身的性质决定这种刺激是否是强化物。

  2.强化的来源和强化物的选择

篇九: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理论

  

  教育心理学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教育学考研311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的“强化理论”是一个高频考点,本文将结合历年考研真题,进行详细解析。

  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

  1.强化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指的是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加其行为出现的频率,例如,考试成绩好父母就给予孩子奖励。负强化指的是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频率,例如,如果考试成绩好,父母就免除孩子做家务。

  正强化还和负强化的目的:增加行为出现的频率。

  2.惩罚

  惩罚指的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该反应。例如:一名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老师让他站到教室外面。

  惩罚的目的:减少行为出现的频率。

  3.消退

  消退指的是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例如,当一个两岁的孩子在杂货店里向妈妈要糖果而哭闹时,妈妈都拒绝买糖果,将来再到商店时孩子逐渐不再哭闹。

  【历年真题】

  1.某小学生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而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其行为背后的作用机制是(B)(2007.全国)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解析:由“认真完成作业”可知,行为是增加了,属于强化,又因为“为了避免父母的斥责”是消除厌恶刺激,因此,属于负强化。

  2.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B)(2009.全国)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塑造

  解析:由“越加越多的表现出类似行为”可知,学生的行为是增加了,应该属于强化,又因为“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是消除了厌恶刺激,因此,属于负强化。

  3.当儿童改正了不认真做作业的行为后,家长取消了不准看动画片的禁令。这种做法属于(B)(2014.全国)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解析:家长的目标是“希望儿童可以改正不认真做作业的行为”,通过“取消了不准看动画片的禁令”后,这种目标行为概率增加了,因此属于强化,并且,"取消了不准看动画片的禁令”是消除了厌恶刺激,因此,属于负强化。

篇十: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理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儿童行为培养中的应用

  作者:吴绍铭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25期

  摘

  要: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儿童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儿童新行为的出现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塑造都是强化的结果。因此,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学校、家长和社会可利用强化理论来培养和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纠正和改造儿童的不良行为表现,使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本文详细论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强化理论,包括强化与强化物、强化物的来源和选择、强化的程式等,进而分析其在儿童课堂行为以及生活习惯培养中的应用。

  关键词:强化理论

  儿童行为

  培养

  一、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作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最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是斯金纳箱。在此实验中,食物的出现是小白鼠无意反应后的结果,它增加了小白鼠按压杠杆行为的频率。由此,斯金纳认为有机体行为的形成和塑造主要是强化的结果,行为发生在刺激之前,行为的后果影响着有机体随后的行为。

  1.强化的含义和分类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指增加或减少某种刺激以使某种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1]在操作性条件中,强化是最主要的自变量,它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根据其含义中的增加或减少某种刺激可知,强化主要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指呈现一个愉快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斯金纳箱实验中,当饥饿的白鼠按动开关时给予食物而增加白鼠按动开关的频率,这种程序就是正强化,这种愉快的刺激即食物就是正强化物。负强化则指撤销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这种厌恶刺激就是负强化物,如噪音,强光,寒冷,电击等。如当处于电击状态下的白鼠按动开关时就停止电击,以增加白鼠按动开关的频率,这种程序就是负强化,电击在这里就是一种负强化物。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他们的结果都是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是刺激对反应的结果而不是刺激本身的性质决定这种刺激是否是强化物。

  2.强化的来源和强化物的选择

推荐访问: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理论 强化 理论 儿童

热门排行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篇1我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篇1为切实提高支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夯实党建基础,挖掘支部党建特色,创新支部党建工作做

七言绝句古诗精选【十首】

【 能力训练 导语】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篇120xx年度我校新党员发展工作已经开始。根据学校党委3月21日会议精神,今年新党员发展

统计工作如何为企业管理服务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作用,它为企业的经营

乡镇创建无毒社区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以禁吸戒毒为中心,全面落实禁毒工作责

四年级我家菜园日记500字

菜园子,就是种菜的地方。种菜的时候为了防止家禽进入菜地,于是农夫用篱笆或者栅栏将菜地围起来形成的一个

哈尔移动城堡电影观后有感范本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篇1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健全党的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