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党团工作 >

名家亲情散文6篇

| 来源:网友投稿

名家亲情散文6篇名家亲情散文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归有光亲情散文探析汉语言文学归有光亲情散文探析前言: 在浮华焦躁、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心灵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名家亲情散文6篇,供大家参考。

名家亲情散文6篇

篇一:名家亲情散文

论文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归有光亲情散文探析 汉语言文学 归有光亲情散文探析 前言:

 在浮华焦躁、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们迫切需要一个心灵安宁的归处,许多人将目光投注于文学,因而至真至诚的亲情散文风行于世。亲情散文属于抒情散文的一类,是以亲情为写作题材的散文,主要的写作对象为自己的亲人。2009 年中国散文年会主打亲情散文牌:阎连科和余光中不约而同的选择亲情写作,分别荣获“2009 年度中国百篇散文奖”的第一名和第三名。

 早在明朝时期就有一个抒写亲情的高手,他就是被黄宗羲誉为“明文第一”的归有光。归有光的这类“事关天属”的散文,明清两代即为人欣赏并仿效。现代以来,这类文章更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符合受西方影响形成的纯文学观念,一直颇受推崇。因此,研究归有光这类散文,既有助于对归有光其人、其文的理解,也有助于对中国古代散文特点的总结与借鉴,同时也为现代的亲情散文创作提供参考。

 正文:

 本论文文题为“归有光的亲情散文探析”,为了准备这个论题,查阅了一些有关归有光散文的古典文献及相关著作和已经发表的论文,主要是从宁波大学图书馆借了一些著作,也上网查阅了宁波大学图书馆数据库列表中的 CNKI 期刊中的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全文和中国期刊全文等数据库中的大量论文,而且咨询了对归有光散文有一定研究的导师。

 回顾前人对归有光亲情散文特点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主题(包括题材和主旨)和风格两方面。

 从题材上来说,研究者普遍认为归文的长处在于取材家庭琐事。如晚清古文名家林纾,在《春觉斋论文·述旨》中认为,《项脊轩志》特点在于“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 钱穆也认为“家庭琐事”“日常生活”的描写,是归有光“成为明代最好的一位散文家”的关键所在。现代文学史家也充分注意到归有光散文往往取材琐事这一点。如陈柱《中国散文史》、宋佩韦《明文学史》、钱基博《明代文学》、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等对此皆有论述,但他们对这一特点的评价却颇有差异。正面肯定者居多,也不乏持贬抑态度者。还有一部分学者更进一步,将琐屑题材作为寄寓作者深情,达到特定主旨的手段来理解,即认为归文之所长在于能借琐事来表现深情。如文学史家钱基博就在指出归文有意识选择家常琐屑题材的同时,还揭示出归有光突破前代大家、独树一帜的秘诀在于家常琐屑中蕴涵至情,而“极挚之情”又出之“极淡之笔”。散文研究专家郭预衡在《归有光文章别解》一文中也表达了类似于钱氏的观点。

 归文的风格之美往往被描述为用笔平淡,不加雕饰。姚鼐便认为,平淡的语言描写,奠定了归有光“为文家之正传”的地位。夏咸淳《明代散文流变初探》也在与唐宋派的其他作家散文风格的比较中强调了归文的这一特点。多数文学史于此看法一致。如杨荫深《中国文学史大纲》说归文“冲淡俊逸,不事涂饰”。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说归有光抒情、记事一类散文“能以清淡朴素之笔,描绘平凡琐事,抒情真挚,记事生动,不事雕饰,而风味超然。” 此外,郭预衡和陈建华等人指出归氏抒发的家人父子之情,只是基于封建伦常观念,没有逃出封建道德制定的范围。

 笔者认为这些学者抓住了归有光亲情散文中最主要的特点。因而,整合前人的观点,笔者又在归有光亲情散文写作技法上进行探讨,得出该类散文的主要特点在于一、持了“文以载道”的文通传承,主要表现在文中贯注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内涵,宣扬忠孝仁爱的儒家伦理规范等方面。二、饱含深情的笔墨些生活琐事和普通人。三、细节传神,善于白描。四、风格自然平淡,悱恻动人。

 不少研究者探讨了归有光文章风格的渊源,往往把归文风格追溯至《史记》、《汉书》,也有讲他和唐宋八大家关系的。归文借用了史书笔法是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姚鼐在《与陈硕士尺牍》中认为归有光对《史记》风格深有所会:“归震川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此乃是于太史公深有会处,此境又非石氏所易到尔。文家有意佳处,可以着力,无意佳处,不可着力,功深听其自至可也。” 黄宗羲、杨荫深、钱穆等也只提到归文对《史记》的借鉴。黄是从“一往情深”,“纡回曲折”来说的;杨则从 “冲淡俊逸,不事涂饰”方面进行肯定。钱穆主要从取材家庭生活及文字表达方面谈归有光对《史记》的学习、模仿。

 陈建华认为:“归有光所以能写出《项脊轩志》、《先批事略》等感人至深、久诵不衰的作品,正与他对道是‘天下之至情’的认识有关。如此注意日常琐事的描写,已包涵着对人生的新理解。”。在他看来,归有光对情感认识有与众不同的一面,即归有光的“惟匹夫匹妇以为”的“至情”,是归有光将普通人情和生活琐事拉入“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古文中的原因,也是这类文章能够动人的原因之一。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也有类似的观点:“正因为归有光肯定‘匹夫匹妇’至情’,他一部分散文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写得相当感人。” 有许多研究者都将归有光的亲情散文与他的不幸遭遇联系起来考量,认为归会创作出如此丰富的亲情作品与他的身世关系密切。钱穆认为“归有光在政治上不得意,一生过的多是平民日常的生活。他因此最擅长在家庭中生活方面的描述,如《项脊轩志》、《思子亭记》等。”贝京在她的博士论文《归有光研究》中也提出“归有光为什么会如此与众不同地写作大量事关天属的抒情散文呢?这和其人生经历,及他对感情的看重密切相关。他对亲情的强烈感受与依赖又与他科场失利有很大关系。” 复旦大学教授邬国平在《论归有光散文创作的两个主题》中也提出,归有光之所以集中写这两个主

 题且佳篇迭出,是个人的遭遇和经历使然,与他精神和心理的剧痛有密切关系。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从社会情况来看,明中叶中国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在思想文化领域,随着平民阶层的出现 ,人们的民主意识、平等思想开始孕育 。人们开始重视个人、普通人之间的真情实感。特别是当时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的心学是归有光提出“至情论”及归有光散文内容世俗化的重要原因。此外,归有光的亲情散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如《项脊轩志》、《祭外姑文》、《世美堂后记》、《王氏画赞》、《畏垒亭记》等出现悼念亡妻的内容。因而,笔者通过对中国悼亡文学的研究,认为归吸取了一些优秀悼亡作品的精华。

 在归有光对后世的影响上,崔衡在《试论归有光对晚明小品的启迪》中指出归有光的文章受心学的影响而将描写生活琐事的题材用以载道的古文中;体制日趋短小灵活,在文中突出了情、真 、趣的审美特质而这些新变因素,或直接影响了晚明小品文,或者由于历史的必然趋势,而在晚明小品文中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清代的桐城派作家极力推崇归有光的文章并加以学习模仿。笔者还将从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方苞切入论述归有光的亲情散文对其的影响。最后,笔者将在大量阅读朱自清、贾平凹、刘墉、阎连科等人的大量现代亲情散文的基础上,提出归氏亲情散文的影响。

 小结:

 总之,历来研究归有光散文的学者较多,对归有光抒情散文加以鉴赏肯定的论述、著作也为数不少,但是从亲情角度切入的较少。特别是笔者的最后一部分阐述归有光的亲情散文对后世亲情散文创作的影响有较大的新意。

  主要参考文献:

 [1]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32~875 [2] 林纾,论文偶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43-47 [3] 夏咸淳, 明代散文流变初探[J]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3):23-25 [4] 杨荫深,中国文学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 398-390 [5]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019-1023 [6]陈建华,中国江浙地区十四至十七世纪社会意识与文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297-298 [7]钱谦益,胡怀琛选注.归有光文[M]北京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4,128-131 [8]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4-97 [9]张国俊,中国艺术散文论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31-243 [10]郭预衡,历代散文史话[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120-125 [11]熊礼汇,明清散文流派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23-256 [12]季羡林,明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45-154 [13]吴永萍,归有光的“至情论”及其散文创作[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4) :12-14 [14]姜丽华,略论归有光怀人散文的艺术魅力[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1):9-13

  [15]邬国平,论归有光散文创作的两个主题[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12-18

  [16]李绍雄,自然平淡,悱恻动人——论归有光家庭散文的风格[J],云梦学刊,2004(2):23-26 [17]高芳,呕心沥血救人伦,淡雅疏放情义深——试论归有光的传记文[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4):23-25 [18]冯艳,论归有光抒情小品中的史记精神和史记笔法[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5(2):14-17 [19]赵伯陶,归有光散文简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23-27

  [20]马晓妮,论归有光抒情散文的创作特色及其成因[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4):28-30 [21]黄湘金,归有光与心学关系初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15-17 [22]赵燕,学古而不泥古 ,尚情而不纵情——归有光抒情散文折射出的现实精神[J],文教资料,2010年2月号中旬刊:23-6 [23]武春媛,论中国古代悼亡文学的情感表现形式[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4):18-20 [24]贝京,归有光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32-38 [25] Carlitz, Katherine. WANG SHIZHEN AND THE MYTH OF GUI YOUGUANG[J], Ming Studies, 2007(5):34-74 [26] GUORONG YANG ,

 WANG YANGMING’S MORAL PHILOSOPHY:INNATE CONSCIOUSNESS AND VIRTUE [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 2010(1):37

篇二:名家亲情散文

朱自清《背影》的语言特色

 【摘要】朱自清的《背影》通过父子二人在浦口车站分手时,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事情来表现浓浓的父子深情。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文本的语言特色:朴素隽永, 独具匠心,返璞归真而又意蕴丰富。

 【关键词】《背影》;语言特色;父子

 《背影》这是一篇记实叙事散文,写于 1925 年 10 月,写的是 1917 年冬天,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朱自清接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与父亲同路奔丧回扬州,办完丧事,父亲为了谋生,匆匆前往南京谋职,作者也要回北大念书,因而与父亲同行去南京,父子二人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事件简单,是平常百姓之家常发生的故事。)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伤、或温厚、或幽默的人伦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如《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但寻常之事在朱自清笔下却成为文学经典。

 《背影》脍炙人口,历来是作为名家名篇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之所以如此,除了散文所表现的父爱子、子爱富的感人画面——人伦亲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外,文章精巧的构思,多样的手法,,别样的线索等也是散文流芳的重要原因,尤为突出的是朱先生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早期散文的风格也曾华丽典雅,后期转向了朴素隽永,质朴清新,这是他散文创作成熟的标志,是其艺术个性的体现。《背影》是他后期文风特点的代表作。朱自清在《背影》序里曾说:“我是大时代中一名小卒,是个平凡不过的人。”他在散文里的自塑形象就是其本色的表现。语言的风格也就当然的质朴自然。这种质朴是语言的洗练而不是叫花子般的寒怆,看似信手取来却又恰到好处,是与时代背景和作者心境相通联,与表现日常亲情相一致,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的结合。叶圣陶在评价朱自清先生的用词特色时说:“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德熙也曾这样评价:“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是的,作为诗人的朱自清,《背影》一文的词语没有华丽的词藻,不是精心的雕琢,而是用平白的字,朴素的词,连缀成文,恰能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就像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般恬淡朴素,却意蕴丰富,达到了语言的最高境界——返璞归真。

篇三:名家亲情散文

  简介

  随笔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的记录。生活如浩瀚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率性而为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随手拈来不拘形式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随笔精品这也造就了文笔奇妙的随笔大家。

  人的生命形态主要由许许多多细小的琐事组成大多平平凡凡寻寻常常随处皆是这是生活的常态。只有那些专于注寻常琐事并热心于生活的人才能在其中体味出无尽的趣味他的心境才不至于枯涩他的心泉才不至于干涸他一旦弄笔写作便会自然容易找到感觉很快进入境界并能挥洒自由。对于琐事总不放在心上的人在平常生活中发现不了诗意的人其情感自然会干枯无趣其心灵自然会顽劣粗糙当然就很难对生活充满情趣和热爱他的生活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和苍白无力。

  因此我们必须要注意生活的点点滴滴或许那就是我们生活的浪花。

  只有当你在生活中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时候你才能从平常的生活中获得共鸣才能生发出启迪心智的哲理也才可能与写作结下一份良缘。其实妙语神笔嘉言华章是天地间早就有了的它在随笔式的自由写作中最容易呈现出来只是它需要凝神遐思、用心体味才能妙手偶得才能浑然天成。

 写作和其它艺术一样只是人的一种生命享受与精神自救。用一颗善良之心、真诚之心去贴近平常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触摸时代的脉搏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并忠实地将其诉诸笔端这就是随笔的绝妙之处。

  为了使广大读者领略精品散文的神韵 我们特地编写了这套 “当代名家随笔精品”丛书包括 《鸟兽通人性·动物卷》 《草木孰无情·植物卷》 《好景春常在·景物卷》

  《万水千山情·游记卷》 《万物亦通灵·物品卷》 《万里诗书路·文化卷》

  《沧桑人间道·人物卷》 《记忆如拾零·琐事卷》共册。本套丛书精选了鲁迅、夏丏尊、许地山、郁达夫、朱自清、郑振铎和戴望舒等数十位我国散文大家的随笔作品以及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霍桑、布封等国外著名文学大师的随笔精品这些作品都十分关注深层的历史、思想、文化以及生活等问题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大至社会世情、人生哲理小至身边琐事、风花雪月、鸟兽虫鱼、学习心得、书籍品评、亲情友情等等它简洁而又精练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 博大中闪耀着智慧 凝聚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精华是我们阅读体味的最佳范本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第一篇

  1.上景山

  许地山

  无论那一季登景山最合宜的时间是在清早或下午三点以后。

 晴天眼界可以望到天涯底朦胧处雨天可以赏雨脚底长度和电光底迅射雪天可以令人咀嚼着无色界底滋味。

  在万春亭上坐着定神看北上门后底马路从前路在门前如今路在门后 尽是行人和车马路边底梓树都已掉了叶子。不错已经立冬了今年天气可有点怪到现在还没冻冰。多谢芰荷底业主把残茎都去掉教我们能看见紫禁城外护城河底水光还在闪烁着。

  神武门上是关闭得严严地。最讨厌是楼前那枝很长的旗竿侮辱了全个建筑底庄严。门楼两旁树它一对不成吗禁城上时时有人在走着恐怕都是外国的旅人。

  皇宫一所一所排列着非常整齐。怎么一个那么不讲纪律底民族会建筑这么严整的宫廷我对着一片黄瓦这样想着。不说不讲纪律未免有点过火我们可以说这民族是把旧的纪律忘掉正在找一个新的咧。新的找不着终久还要回来底。北京房子皇宫也算在里头主要的建筑都是向南底谁也没有这样强迫过建筑者说非这样修不可。

 但纪律因为利益所在 在不言中被遵守了。

 夏天受着解愠的熏风冬天接着可爱的暖日只要守着盖房子底法则这利益是不用争而自来的。所以我们要问在我们底政治社会里有这样的熏风和暖日吗

  最初在崖壁上写大字铭功底是强盗底老师 我眼睛看着神武门上底几个大字心里想着李斯。皇帝也是强盗底一种是个白痴强盗。他抢了天下把自己监禁在宫中把一切宝物聚在身边以为他是富有天下。

 这样一代过一代 到头来还是被他底糊涂奴仆 或贪婪臣宰讨瞒偷换到连性命也不定保得住。这岂不是个白痴强盗在

 白痴强盗底下才会产出大盗和小偷来。一个小偷多少总要有一点跳女墙钻狗洞底本领有他底禁忌有他底信仰和道德。大盗只会利用他底奴性去请托攀缘自赞赞他禁忌固然没有道德更不必提。谁也不能不承认盗贼是寄生人类底一种 但最可杀的是那班为大盗之一底斯文贼。

 他们不像小偷为延命去营鼠雀底生活 也不像一般的大盗凭着自己的勇敢去抢天下。所以明火打劫底强盗最恨底是斯文贼。这里我又联想到张献忠。有一次他开科取士檄诸州举贡生员后至者妻女充院本犯剥皮有司教官斩连坐十家。诸生到时他要他们在一丈见方底大黄旗上写个帅字字画要像斗底粗大还要一笔写成。一个生员王志道缚草为笔用大缸贮墨汁将草笔泡在缸里三天再取出来写。

 果然一笔写成了。

 他以为可以讨献忠底喜欢 谁知献忠说“他日图我必定是你。

 ”立即把他杀来祭旗。献忠对待念书人是多么痛快。他知道他们是寄生底寄生。他底使命是来杀他们。

  东城西城底天空中时见一群一群旋飞底鸽子。除去打麻雀逛窑子上酒楼以外这也是

  一种古典的娱乐。这种娱乐也来得群众化一点。它能在空中发出和悦的响声翩翩地飞绕着教人觉得在一个灰白色的冷天满天乱飞乱叫底老鸹底讨厌。然而在刮大风底时候若是你有勇气上景山底最高处看看天安门楼屋脊上底鸦群噪叫底声音是听不见它们随风飞扬直像从什么大树飘下来底败叶凌乱得有意思。

  万春亭周围被挖得东一沟西一窟。据说是管宫底当局挖来试看煤山是不是个大煤堆像历来的传说所传底我心里暗笑信这说底人

 们。是不是因为北宋亡国底时候都人在城被围时拆毁艮岳底建筑木材去充柴火所以计划建筑北京底人预先堆起一大堆煤万一都城被围底时人民可以不拆宫殿。这是笨想头。若是我来计划最好来一个米山。米在万急的时候也可以生吃煤可无论如何吃不得。又有人说景山是太行底最终一峰。

 这也是瞎说。

 从西山往东几十里平原可怎么不偏不颇 在北京城当中出了一座景山若说北京底建设就是对着景山底子午 为什么不对北海底琼岛我想景山明是开紫禁城外底护城河所积底土琼岛也是垒积从北海挖出来底土而成底。

  从亭后底栝树缝里远远看见鼓楼。地安门前后底大街人马默默地走城市底喧嚣声一点也听不见。鼓楼是不让正阳门那样雄壮地挺着。它底名字改了又改一会是明耻楼一会又是齐政楼现在大概又是明耻楼吧。明耻不难雪耻得努力。只怕市民能明白那耻底还不多想来是多么可怜。记得前几年“三民主义” “帝国主义”这套名词随着北伐军到北平底时候市民看些篆字标语好像都明白各人蒙着无上的耻辱而这耻辱是由于帝国主义底压迫。所以大家也随声附和唱着打倒和推翻。

  从山上下来崇祯殉国底地方依然是那棵半死的槐树。据说树上原有一条链子锁着 庚子联军入京以后就不见了。

 现在那枯槁的部分还有一个大洞当时的链痕还隐约可以看见。义和团运动底结果从解放这棵树发展到解放这民族。这是一件多么可以发人深思底对象呢山后底柏树发出幽恬底香气好像是对于这地方底永远供物。

  寿皇殿锁闭得严严地 因为谁也不愿意努尔哈赤底种类再做白痴

 的梦。每年底祭祀不举行了庄严的神乐再也不能听见只有从乡间进城来唱秧歌底孩子们在墙外打底锣鼓有时还可以送到殿前。

  到景山门回头仰望顶上方才所坐底地方人都下来了。树上几只很面熟却不认得底鸟在叫着。

 亭里残破的古佛还坐着结那没人能懂底手印。

  2.世界公园的瑞士

  邹韬奋

  记者此次到欧洲去原是抱着学习或观察的态度并不含有娱乐的雅兴所以号称世界公园的瑞士本不是我所注意的国家但为路途经过之便 也到过该国的五个地方 在青山碧湖的环境中 惊叹 “世界公园” 之名不虚传。

 因为全瑞士都是在翠绿中 除了房屋和石地外全瑞士没有一亩地不是绿草如茵的平常的城市是一个或几个公园瑞士全国便是一个公园就是树阴和花草所陪衬烘托着的房屋他们也喜欢在墙角和窗上栽着或排着艳花绿草房屋都是巧小玲珑雅洁簇新的因为人民自己时常油漆粉刷的农村中的房屋也都如此 。墙色有绿的有黄的有青的有紫的隐约显露于树草花丛间真是一幅美妙绝伦的图画

  记者于八月十七日下午十二点离开意大利的米兰 两点钟到了瑞士的齐亚索便算进了“世界公园”的境地。由此处起便全是用着电气的火车瑞士全国都用电气火车非常洁净 在火车上遇着的乘客也和在意大利境内所看见的“马虎”的朋友们不同衣服都特别的整洁 精神也特别的抖擞 就是火车上的售卖员的衣冠态度也和 “马

 虎”派的迥异这种划若鸿沟的现象很令冷眼旁观的人感到惊讶。由此乘火车经过阿尔卑斯山  下的世界有名的第二山洞 此为火车经过的山洞工程艰难和山洞之长列世界第二 气候便好像由燥热的夏季立刻变为阴凉的秋天。

 在意大利火车中所见的东一块荒地西一块荒地的景况至此则两旁都密布着修得异常整齐的绿坡赏心悦目 突入另一种境界了。

 所经各处 常在海平线三四十尺以上空气的清新固无足怪远观积雪绕云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峰矗立俯瞰平滑如镜的湖面映着青翠欲滴的山景无论何人看了都要感觉到心醉的。我们到了琉森湖

  

  的开头处的小埠佛露哀伦 已在下午五点多钟 因打算第二天早晨弃火车而乘该处特备的小轮渡湖须三小时才渡到琉森城即该湖的一尽头 所以特在湖滨的一个旅馆里歇息了一夜。这个旅馆开窗见湖面山设备得雅洁极了但旅客却寥若晨星大概也受了世界经济恐慌的波及。

  这段路本来可乘火车但要游湖的也可以用所买的火车连票乘船渡湖不过买火车票时须声明罢了。我们于十八日上午九时左右依计划离佛露哀伦乘船渡湖。这轮船颇大是专备湖里用的设备很整洁船面上一列一列的排了许多椅子备旅客坐。我们在船上遇着二三十个男女青年自十二三岁至十七八岁由一个教师领导大家背后都背着黄色帆布制的行囊用皮带缚到胸前手上都拿着一根手杖这一班健美快乐的孩子真令人爱慕不置他们乘一小段的水路

 后便又在一个码头上岸去大概又去爬山了。最可笑的是那位领导的教员谈话的声音姿态完全像在课堂上教书的神气又有些像演说的口气和态度大概是他在课堂上养成的习惯。在沿途各站在湖旁岸上沿途设有船站也可说是码头 设备也很讲究上船的游客渐多大都是成双或带有幼年子女而来的。有三个五十来岁发已斑白的老妇人也结队而来背上也负着行囊手上也拿着手杖有两个眼上架着老花眼镜有一个还拿着地图口讲指划兴致不浅。这也可看出西人个人主义的极致这类老太婆也许有她们的子女但年纪大了各走各的路 和中国的家族主义迥异 所以老太婆和老太婆便结了伴。这种现象我后来越看越多了。

  船上有一老者又把我们当作日本人 他大概有搜集各种邮票的嗜好问我们有没有日本的邮票结果他当然大失所望

  我们当天十二点三刻就乘船到了琉森城这是瑞士琉森邦瑞士系联邦制有二十二邦的最为游客所常到的一个城市在以美丽著名的琉森湖的末端。我们上岸略事游览即于下午四点钟乘火车往瑞士苏黎世邦的最大的一个城市也名苏黎世人口二十万余人 一小时左右即到。该城丝的出产仅次于法国的里昂布匹和机械的生产很盛是瑞士的主要的经济中心地点同时也是由法国到东欧及由德国和北欧往意大利的交通要道。该处有苏黎世湖我们到后仅能于晚间在湖滨略为赏鉴于第二日早晨我们这五个人的小小旅行团便分散除记者外他们都到德国去。记者便独自一人于上午十点零四分提着一个衣箱和一个小皮包乘火车向瑞士的首都伯尔尼进发

 下午一点三十五分才到。在车站时因向站上职员询问赴伯尔尼的月台国外车站上的月台颇多以号码为志 他劝我再等一小时有快车可乘我正欲在沿途看看村庄情形故仍乘着慢车走。离了团体一个人独行之后前后左右都是黄发碧眼儿了。

  团体旅行和个人旅行各有利弊。其实在欧洲旅行有关于各国的西文指南可作游历的根据只须言语可通经济不发生问题团体旅行有许多可省处 个人旅行所得的经验只有比团体旅行来得多。记者此次脱离团体后即靠着一本英文的《瑞士指南》 并温习了几句问路及临时应付的法语便独自一人带着《指南》 按着其中的说明和地图东奔西窜着倒也未曾做过怎样的“阿木林” ...

篇四:名家亲情散文

愁》余光中 授课教师:泉州四中 吴晓榕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诗作,了解作者的一腔赤子之情。

 2、 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诗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的主观感受是如何表达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师生共赏歌曲《乡愁》 。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词是谁写的吗? 生:余光中 师:很好,大家都有去预习,这首歌的歌词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

 二、简介作者——余光中 1、 学生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介绍余光中先生。

 2、 老师介绍(看屏幕)

 :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47 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9 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 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 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 《等你,在雨中》 《乡愁四韵》等,诗集有《灵河》 《石室之死》 《余光中诗选》等,他被尊称为台湾诗坛祭酒。

 三、诵读 师:欣赏诗歌,首先要反复朗读吟诵,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走进解读诗歌的艺术殿堂。

 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认真听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让同学观看《乡愁》动画)

 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忧郁深沉)

 师: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

 余光中《乡愁》

  《乡愁》教学方案

  【指导思想】

  1、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

  2、尝试让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语文学习。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内容,积累一些知识。

  2、进行读诗方法的训练。

 3、对学生进行一点文学上的熏陶。

 【教学创意】

  全课的教学分四个步骤:

  1、深情地诵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的联读。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探究】

  发放问卷,请同学们深入探究,自主完成。

 余光中《乡愁》诗“探究式学习”问卷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

  二、这首《乡愁》诗, “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见自读提示),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 、 “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下面抄下这些比喻句(见课后练习)。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见课后练习),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

 请你任选一个角度, 用这样的句式写话:

 “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 。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 ,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六、请你从古诗词中查找几句抒写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及题目。读一读,背下来。

 [补充阅读资料]

  一、诗人简介

  余光中,1928 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 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

 1948 年发表第一首诗作, 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

 1953 年 10 月参加 《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诗作有《乡愁》 、 《白玉苦瓜》 、 《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 、 《石室之死》 、 《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 、 《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二、背景说明

  余光中祖籍大陆, 也出生在大陆。

 他 1928 年生于南京,1949 年在香港, 1950 年去台湾。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极其钟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特别的,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自然而浓烈地流露出来。

  三、有关余光中《乡愁》在体裁风格上的“模仿”(承继和借鉴)。

  虞 美 人

  [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用“四读法”来学习一首诗——余光中的《乡愁》(板书) 所谓“四读法” ,是阅读诗歌的一种方法。我把它写出来,也请同学们记下:

  “一诗四读:1、深情地诵读;2、细腻地品读;3、优美地解读;4、丰富地联读。

 ”(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将“问卷”拿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探究。

  第一个教学板块:诵读。

  1、试读、范读。先点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嘱学生笔记):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然后教师示范朗读。

  2、教读、学读。教师从以上三个方面教读第一节,指导学生在诗中标记节奏、重音。然后学生学读。

  3、练读、点读。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4、 赏读。欣赏著名主持人陈铎的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 。

 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朗诵带选自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中国名家诗文精品欣赏——舟子的悲歌》 )

  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

  1、简析课文,教师示例。

  课文在“提示”中说, “余光中的《乡愁》 ,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 ,课后练习又问“作者用了哪此形象来比喻乡愁” ,还问其“结构美”和“音乐美”表现在哪里„„等等这些都点示出这首诗具有多方面的“美” 。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 ,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

 “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

 ,例如

 。

 ”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2、学生发言,教师评点。

 (从赏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

  3、教师小结,归纳整理。

 (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

  (一)从整体结构上,①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②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二)从构思立意上,③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④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⑤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三)从词句运用上,⑥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⑦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⑧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四)从思想感情上,⑨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

  ⑩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图画上。

 第三个教学板块:解读。

  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学生读一节诗,教师读这节诗的解读文字。配乐:二胡演奏曲《江河水》)

 生(读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读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 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

 11 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 ,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生(读诗):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师(读文):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看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他在遥望着什么呢?是回忆起大红灯笼中迎娶新娘的喜庆, 还是想起离家奔波外出谋生的辛酸?是回忆起夫妻聚首恩爱团圆的甜蜜,还是想到一次次独自登船时,妻子朝雾中的挥手别离?„„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生(读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师(读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他在一座新坟前跪伏着,哭拜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

 忘不了啊,幼儿时靠在母亲温暖的怀里贪婪地吮吸她的乳汁;忘不了啊,孩童时玩乐得忘了回家,母亲在村头暮色中声声焦急的呼唤;也忘不了,成人后离家闯荡时,母亲那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咛和慰藉„„

 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生(读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 (读文):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

  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你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你大喊一声:

 “母——亲!”

  第四个教学板块:联读。

  1、余光中《乡愁》在体裁风格上的“模仿”(承继和借鉴)。

  虞 美 人 [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讨论:

 《乡愁》相对这首古词,有哪样一些“模仿点”?

  (时 间:少年——壮年——而今(老年):

 空 间:歌楼——客舟——僧庐;

  托物寄情:听雨——悲欢离合„„)

  2、请你背出几句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点学生背,领全班背。)

  3、欣赏《乡愁》的诗朗诵和歌曲演唱。

 (选自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同一首歌•望明月盼

 统一》光碟)

  4、课后发放“余光中《乡愁》知识积累卡” ,布置作业。

  余光中《乡愁》知识积累卡

 一、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重音(•)、读出感情。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二、品读:用“余光中的《乡愁》美在

 ,例如

 。

 ”的句式说话。

 (一)从整体结构上:

  1、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行对应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2、 美在一唱三叹的...

篇五:名家亲情散文

家散文读书笔记

  名家散文读书笔记

 导语: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那么接下来就是本站为大家提供的关于散文的读书笔记,希望大家能喜欢。

 名家散文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顾名思义,是指早上的花虽然已凋谢,但在黄昏时仍然拾起来。本书记录了鲁迅回顾少时的故事,并借这些故事,间接讽刺当代社会的黑暗。

  初读《朝花夕拾》不觉得这像一本名著,反而觉得像是一个朋友在与你闲聊家常,原来这才是这本书的独特之处。

  说实话,读完全书,我有一种莫明其妙的感觉,因为我读完后,都不知道,它到底想说什么。但是,里面有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我是能读懂的,因为它是我们的一篇课文,老师也和我们探讨了,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再把这种思想代入全文,似乎又能理解一点了。

  于是,我怀着这样的心情,重新领略的一下这本书,并在写下这篇读后感之前,又百度了一下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

 文集《朝花夕拾》。

  我最喜欢《狗猫鼠》这篇,虽然取了三个动物的名字,可我认为,它主要写的是“猫”,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时而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在读朝花夕拾之间,我随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追忆以往的好友。然而,童年已离我们越来越远,留下的只是些鲜活的印象,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名家散文读书笔记

 《朝花夕拾》是一部出自鲁迅先生的记录时事的散文集,记录了鲁迅先生儿童时期的各种经历的事情。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对一个人运用了许多描写,那便是带领鲁迅先生的女工“长妈妈”,她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还要对她说:“阿妈,恭喜恭喜!”等等。有一次她踩死了我最喜欢的老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虽然到这里我

 们肯定会认为“阿长”是个粗鲁的人,但她有善解人意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很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因为“阿长”所做的一切,鲁迅先生十分感动在‘阿长与《山海经》’结尾表达了他对长妈妈的爱。

  这一个人物,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受尽压迫,到起来反抗,经历了多少次改革与战争。现在,我们可以愉快地生活这,有着良好的生活环境,有着高科技的电脑,家里有电视电话,有的还有,电器设备和自由的生活,我们不用遭受黑暗社会的压迫,不用吃苦。这都是无数革命烈士用自己的先躯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光这些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百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马上去那儿饱饱眼福。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伙伴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从这也能看出鲁迅先生向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反对当时社会的压迫。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名着,表达了鲁迅先生

 对当时社会的反感与不满,表现了一个想让民族进步,想让社会安定的一个思想。

 名家散文读书笔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八年级的语文并不是想以往般简单,而是了解过去,体会亲情。在接触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文章时,一篇文章深深的吸引了我。

  每天我们都会和自己的家长在一起,所以对于《背影》这篇课文时体会不到那种离别的情感。《背影》是描述作者怀念父亲的背影,而全文也是围绕着背影来写的。了解这篇文章之后,脑海里也浮现出一个人的背影--我爸爸的背影。

  我爸爸是一个三轮拉客的人,他每天几乎是扛着沉甸甸的电池。我和爸爸之间聊话很少,可以说是没有真正的安静坐在一起聊聊家常,聊聊学习的。爸爸在回家的时候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爸爸留下的只是一个微微弯曲的背影。爸爸每日风吹日晒的拉着乘客,无论多么的远。正因为如此,爸爸的皮肤变得粗燥,黝黑。

  记得有一次,爸爸载着我和弟弟回家,我看着很用力踏着脚踏车,汗流浃背的爸爸,洁白的衬衫被汗水透湿了,露出那黝黑而微微弯的腰。说道这里,我从未认真的看过爸爸的样子,即使有也记不住,只记得爸爸的背影。因为每次写作业的时候,爸爸偶尔会进来换电池,即使在家最久的时候,也就是新年,或是煮饭菜的时候。其余留下的就是那深沉的

 背影。

  爸爸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他很少笑,即使笑了,那也是伪装的。爸爸从不会夸奖我们如何如何好,只会说说其他孩子如何如何好。让我们对比一下,我知道那是为我而好,让我们做到最好,不骄傲。可是我并不喜欢这样子。

  天下父母心。我相信爸爸是爱我们的,即使他留下的是一个背影。就像《背影》中的父亲为儿子买橘留下的背影般。

篇六:名家亲情散文

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 (20

 届)

 归有光亲情散文探析

 归有光亲情散文探析

 II目 录

  中文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英文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 1 一、归有光亲情散文的创作特色 ................................................ 1 (一)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写生活琐事和普通人情 .............................. 1 (二)细节传神,善于白描 ................................................ 2 (三)“风格自然平淡,悱恻动人” ......................................... 4 二、归氏亲情散文特点形成原因 ................................................ 5 (一)个人不幸遭遇促成:家庭变故和事业淹蹇 .............................. 5 (二)自身思想立场的影响 ................................................ 7 (三)

 “至情论”在其散文创作中的实践 ................................... 8 (四)学习司马迁、韩愈、欧阳修等古文名家 ................................ 9 (五)悼亡文学的影响 ................................................... 10 结束语 ..................................................................... 12 参考文献 .................................................................... 1 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i

 【摘要】归有光“事关天属”的亲情散文有着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分析了归氏亲情散文的主要特色及其形成原因。这类散文艺术上的特色大致归纳为以琐事叙亲情,白描、细节传情,风格平淡自然、悱恻动人。而这些特色产生则与归有光的个人际遇、思想立场、文学主张、对古代优秀作品的学习和继承等密不可分。

 【关键字】亲情散文;主要特色;成因分析

 归有光亲情散文探析

 ii 【ABSTRACT】Gui Youguang’s family essays have a stirring emotional power and high artistic value, which should be studied in depth.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 main features of prose and its causes.Broadly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t is expressing family with trivia,line drawing, detail teaser, simple and natural style.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inseparable with his personal fortune, Ideological position,literature ideas, learning and inheritance ancient outstanding works.

 【KEYWORDS】

 family assay; main features; causes

  1前言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号震川,明朝著名的散文家。归有光一生留下的文章数量颇丰,但其中文学成就最高,最为几百年间世人称道的则是感怀亲人、抒写亲情的亲情散文。归有关的亲情散文主要有《项脊轩志》、《王氏画赞并序》、《先妣事略》、《世美堂后记》、《祭外姑文》、《寒花葬记》、《女如兰圹志》、《女二二圹志》、《亡儿 曾羽

 孙圹志》、《思子亭记》、《请敕事略》等作品。现在这类文章因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符合在西方文艺理论影响下形成的纯文学观念,一直颇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誉。因而对归有光这类散文的研究,既有助于对中国古代优秀散文特点的总结与借鉴,又有助于现代的亲情散文创作提供参考。在本文中我们将要初步归纳归有光这类散文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色,较为深入的分析形成这些特色的主要原因。

 一、归有光亲情散文的创作特色

  作为明朝最为杰出的散文家之一,归有光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为数不多的“事关天属”类的抒情散文倍受推崇,特别是其中《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抒写亲情的文章让人印象深刻,为人津津乐道?或许我们可以试着分析这些亲情散文在艺术、思想内容方面的主要特色,解开这个疑惑。

 (一)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写生活琐事和普通人情 归有光的亲情散文多数取材于平常家庭生活琐事,描写作者记忆中印象深刻的亲人的音容行迹,与亲人的生离聚散,抒发寄托在这些人事上的浓厚亲情。正因为这些普通人物、寻常人情,贴近人们的生活,使人能轻易的将自身代入文中,感同身受,所以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亲情散文的写作对象就是自己的亲人,家是他们与作者发生联系的主要场域,家庭生活是他们共同经历的主要内容和情感交流的载体。家人间的亲情就是每天从这样那样的生活琐事中散发出来的,在不知不觉中浸润渗透作家的整个心灵。同时,家人、亲戚中,成名成家的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是平凡无奇的普通人。这样,作者能够记忆深刻的,有真切情感体验的,也就是那些生活琐事。而作家们大多是敏感而善于体察生活细节的,注意观察亲人的言行,将它们默默记在心上,叙写在反映亲情的文章中。

 归有光的亲情散文中,最常叙写的、最为光彩的是一群普通的家庭妇女形象,勤劳贤惠的母亲、温柔娴淑的妻子、慈爱的祖母、活泼可爱的女儿·······这些人物一如普通母亲、妻子、祖母,并无轰轰烈烈的事迹可供震撼人心。但是,归有光确实能化腐朽为神奇,撷取

 归有光亲情散文探析

 2令人印象深刻、包含浓烈亲情的生活琐事,展现出这些人物的鲜明形象,使她们如春风细雨般浸润人心。

 归有光的母亲十六岁出嫁,二十五岁撒手人寰,一生短暂匆匆。她基本上是一个生儿育女 、勤劳持家的传统而平常的家庭妇女。在她离世之时,归有光年岁尚幼,他对于母亲的印象是模糊的、邈远的,而他追忆记叙的一二事,也只是勤俭持家、缝补不辍、关爱子侄、督子读书等家庭生活琐事。在《项脊轩志》一文中,也只是选取母亲过问儿女吃穿这件生活小事 ,来展现关怀备至的母爱。在感怀先后两任妻子时,无论是在《项脊轩志》中展现的夫妻情深,还是在《世美堂后记》中吐露的王氏的贤惠聪颖,都是通过夫妻相处的生活点滴中折射出来的,所选取的事例也只是寻常的孝顺公婆、体贴丈夫、关爱儿女。

 归有光在亲情散文中娓娓道来的生活琐事,读者不认为其浅薄,反而喜爱到反复咀嚼的原因在于作者在这些小事中灌注的真挚感情。如在著名的《项脊轩志》一文中,所记的是有关伯父、叔父辈分家的琐事,有关母亲、祖母、妻子的生活小事,似乎都不起眼。但归有光就在这不起眼的生活小事、不紧要的话题中,将深埋于心底的重重哀伤悲痛展现的淋漓:家道中落,大家族分崩离析是一悲;母亲早逝,不能尽情享受母爱是一悲;功名未就,有负祖母重望是一悲;与深爱的妻子无法相守终身,又是一悲。归有光将如此多可令作者嚎啕的悲情纳入小小轩室之中,深埋于不紧要琐事里。传情何必要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平凡无奇的生活片段,照样能传神写照,风神摇曳。归有光的这些怀念亲人 、抒写亲情的文章 ,之所以如此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实是一个重要因素。毕竟真实、真情是文学永恒的生命。

 (二)细节传神,善于白描 在文学作品中,亲情往往是难以表现的,因为亲人之间的体贴、关爱一般比较含蓄,常常在不言之中。而亲情散文之所以为人喜欢,就在于它能将普通到难言的情感表现出来。优秀作品之所以能够感人,就在于作者根据情感产生的规律,用种种艺术手法写出许多人已感受到而难于言传的情思。归有光的亲情散文用动人的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传难言之情。他信手拈来,常在人不经意处落笔,细细碎碎,万分亲切、真实,寥寥数语就能传无尽之意。最重要的是,在这些看似寻常琐屑细节里,简洁传神的描写中灌注了他对家人的珍重和眷顾。

 在《项脊轩志》一文中,作者巧妙的借老妪的口,截取一个生活细节,将母亲的形象细腻描画,“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

  3为应答。”1 “儿寒乎?欲食乎?”短短一句问话,六个字,再简短不过,但却包含着一份身为母亲最为诚挚和深切的关怀和担忧,总是忧心着孩子是不是吃饱,穿得是否暖和。孩子的事,总是想事必躬亲;无奈之下假手于人,也总是时刻记挂,稍有一丝风吹草动,就坐立不安,心有惴惴。我们不难想象其母焦急地站在门口,耳中传入小女儿的声声哀泣。薄薄的门板挡住了她担忧的视线,她叠声相询,不给人留下回答的空隙,将自己的牵挂一股脑儿倒出。母爱被这样刻画的细致入微,然而这样的生活场景又是这样的平凡无奇,这样的母亲可以站在归氏祖屋的那扇木门前,也可以站在你家的窗户边,他家的阳台上。归有光母亲的手指轻轻的扣在门上,也同样重重扣在归有光的内心,即使文中母亲倾注爱的对象是作者的姐姐并非是作者本人。但也让过早失去母爱的归有光,在追抚旧迹时,不禁随着老妪的述说撒下男儿泪。

 《世美堂后记》是一篇以世美堂为线索,记念归于光第二任妻子王氏的作品。作者主要抓住了日常生活中的几处细节,表达了对聪明贤惠、善解人意的继配的深深怀念: “余适读书堂中, 吾妻曰:‘君在, 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2 从语言描写中侧面写出出身书香门第的王氏知书达理,至少读过《诗经》,与熟读经史、博文广记的归有光能有夫妻共同言语,精神世界和谐融洽。“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3 在为丈夫访求书卷的行为中,展现王氏与归有光的心灵相通和对丈夫的支持、体贴。

 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寒花葬志》中对婢女寒花的细节描写。“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4 肖像描写,从外貌打扮、衣着服饰中传递出一名稚气未脱的少女的纯真可爱。“煮荸荠,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5 从动作和神态描写中将寒花的活泼、单纯、天真自然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归有光对侍女寒花的疼惜怜爱,对如此青春美好生命过早陨殁的哀恸,就在几个传神的细节中无可掩盖的展露出来。

 归有光亲情散文所抒发的生活感受和人伦亲情,就因其生动的细节、深挚的情感,因而才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因而才有了晚清古文名家林纾对归此类文章的盛赞:“琐琐屑

 1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29 2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23 3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23 4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36 5 归有光《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36

 归有光亲情散文探析

 4屑 ,均家常之语 ,乃至百读不厌 ,斯亦奇矣。”1 。

 (三)“风格自然平淡,悱恻动人”2 2

  艺术作品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体裁的驾驭、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归有光散文的艺术风格大多被研究者们描述为自然平淡。如夏咸淳在《明代散文流变初探》中,在将归有光的文章风格与唐宋派其他成员的比较时,强调了的这一特点:“归有光是一代散文大家,他的文章既无王、茅的气势,又无顺之的洒脱,却有平淡朴素之美,不事雕饰,而风调悠然。”3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说归有光抒情、记事一类散文“能以清淡朴素之笔,描绘平凡琐事,抒情真挚,记事生动,不事雕饰,而风味超然。”4 作为归文中最为出彩的亲情散文理所当然的具有了这一艺术风格特征。

 “自然”一词的本义是指天然的,不经人力干预的。文学作品都是由作家精心选取生活材料,经过艺术加工而成,本不可能有完全天然的作品。因而这种自然,恰恰反而是作者反复锤炼、字斟句酌归的产物。在这里说归有光的亲情散文美在自然,并不意味着抹杀归有光在字词琢磨、篇章构思方面的努力。归有光一些亲情散文中,人工雕琢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的。例如他的《项脊轩志》大量运用“明月半墙”“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等音韵和谐、形象生动的四字句,就是刻意为之、颇费思量的。只不过这种斟酌的结果能给人以浑然天成的美感而已。再说说平淡,平淡不是寒伧,而是要有思致,能够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所谓妙语天成,没有雕琢的痕迹,这是对平淡的严格要求。它看似没有雕琢,实是雕琢到令人看不到痕迹。

 归有光亲情散文平淡自然的风格首先表现在其选材上——叙述平常事件,表现平常人情。这一点在上文中以展开过论述,在这里不再过多的涉及。只是强调一点,正是由于归有光选取的是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片段,才给人天然而成,记录的就是原样生活的错觉,忽略了作者有意识的择取,苦心造诣的加工过程。

 与其所选取的平常事件、普通人情保持一致,归有光的亲情散文的语言体现出一种朴素美,清淡中有细腻,朴质中见真情。归有光在描述对亲人深刻的记忆时,并没用华美的辞藻,浓墨重彩的渲染刻画,从不晦涩难懂,一切都是如聊家常般得娓娓道来,明白如话,但将一

 1 林纾《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 43 2 李绍雄《自然平淡 悱恻动人——论归有光家庭散文的风格》[J]《云梦学刊》:2004(2),34 3 夏咸淳《明代散文流变初探》[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

推荐访问:名家亲情散文 名家 散文 亲情

热门排行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篇1我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篇1为切实提高支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夯实党建基础,挖掘支部党建特色,创新支部党建工作做

七言绝句古诗精选【十首】

【 能力训练 导语】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篇120xx年度我校新党员发展工作已经开始。根据学校党委3月21日会议精神,今年新党员发展

统计工作如何为企业管理服务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作用,它为企业的经营

乡镇创建无毒社区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以禁吸戒毒为中心,全面落实禁毒工作责

四年级我家菜园日记500字

菜园子,就是种菜的地方。种菜的时候为了防止家禽进入菜地,于是农夫用篱笆或者栅栏将菜地围起来形成的一个

哈尔移动城堡电影观后有感范本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篇1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健全党的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