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网络诈骗论文7篇
防网络诈骗论文7篇防网络诈骗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浅论新型电信诈骗违法犯罪预防专业法律本科年级 14秋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论文完成日期2016年10月 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防网络诈骗论文7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防网络诈骗论文
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浅论新型电信诈骗违法犯罪预防专 业 法律本科年 级14 秋学 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论文完成日期 2016 年 10 月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课题审批表教学单位(盖章)课题名称专业 法学 学生类别填报时间开放教育本科浅论新型电信诈骗违法犯罪预防2016 年 8 月 31日课题内容简介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各类新型电信诈骗违法犯罪案件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总体呈现出针对性强、产业链成熟、跨国境突出、手法隐蔽等特点,防范难点在于更新快、处置慢,部门合作存在障碍,防范成本高。预防对策在于源头管控,数据甄别,部门协作,针对宣传,完善立法等。电信诈骗犯罪属于智能型犯罪 ,犯罪分子反侦查意识强 ,犯罪手段隐蔽性技术性强,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往往造成“取证难、抓捕难、定性难、追赃难、打击难”。
根据电信诈骗罪犯的客观要件,刑法通过两个罪名来予以规制:即第 266 条规定德诈骗罪和第 279 条规定的招摇撞骗罪。但事实上,现有的刑法规定已经滞后,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很大的问题。预防电信诈骗犯罪是一项立体综合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提高民众防范意识,健全法律规范。一、 我国新型电信诈骗犯罪的现状二、 新型电信诈骗犯罪的成因和特点三、 新型电信诈骗犯罪的预防问题四、 新型电信诈骗犯罪的预防对策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意见市校审核意见储海平 参加学生姓名 14 秋法本陶亮审核部门盖章:
年 月 日
浅论新型电信诈骗违法犯罪预防(南京电大溧水 法学专【内容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各类新型电信诈骗违法犯罪案件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总体呈现出针对性强、产业链成熟、跨国境突出、手法隐蔽等特点,防范难点在于更新快、处置慢,部门合作存在障碍,防范成本高。预防对策在于源头管控,数据甄别,部门协作,针对宣传,完善立法等。电信诈骗犯罪属于智能型犯罪,犯罪分子反侦查意识强,犯罪手段隐蔽性技术性强 ,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往往造成“取证难、抓捕难、定性难、追赃难、打击难”。
根据电信诈骗罪犯的客观要件,刑法通过两个罪名来予以规制:即第266条规定德诈骗罪和第 279 条规定的招摇撞骗罪。但事实上,现有的刑法规定已经滞后,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很大的问题。预防电信诈骗犯罪是一项立体综合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提高民众防范意识,健全法律规范。【关键词】电信诈骗 预防 完善法律
目 录一、 我国新型电信诈骗犯罪的现状和种类(一) 电信诈骗现状------------------------------------5(二)新型电信诈骗的种类-------------------------------6二、 新型电信诈骗犯罪的成因和特点(一)、电信诈骗的成因---------------------------------7(二)、电信诈骗的特点--------------------------------9三、新型电信诈骗犯罪的预防问题(一)更新快,处置慢---------------------------------11(二)部门间利益冲突,合作存在障碍-------------------11(三)危害面广,防范成本高---------------------------11四、新型电信诈骗犯罪的预防对策(一)源头治理,严控公民个人信息收集管理-------------12(二)大数据甄别,摧毁作案话务平台-------------------12(三)部门协作,提高侦查处置效率---------------------13(四)加强对易害人群的重点宣传-----------------------13(五)完善相关立法,倡导刑民并重---------------------13
第一章 我国新型电信诈骗犯罪的现状和种类一、电信诈骗现状(一)电信诈骗的社会现状近年来,随着通讯、网络媒体的日益发展,电信诈骗犯罪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多出现,而电信诈骗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直呈现出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作案手段更趋隐蔽,诈骗手法逐步升级,相关部门虽然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但打击破案率较低,电信诈骗案件在社会中仍呈高发态势。电信诈骗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成为社会治安的热点、难点问题。虽然公安等部门不断加大防范和打击力度,通讯信息诈骗却陷入“打不胜打、越打越多”的尴尬,当前信息诈骗手法翻新速度加快,发案数量急剧增加,范围覆盖全国,数百万、上千万甚至数千万元的大案屡有发生,诈骗数额屡攀新高。《经济参考报》推出关注电信诈骗上、下篇,以透视电信诈骗现状,揭秘诈骗团伙犯罪利益链。在上海、天津等多地,通讯信息诈骗发案居高不下。
2011年、2012 年、2013 年全国通讯信息诈骗分别发案 10 万起、17 万起、30 万起,年均增长 70%以上。近三年来,每年通讯信息诈骗发案约 20 多万起。据不完全统计,2013 年,北京因通讯信息诈骗犯罪导致群众经济损失 13 亿元,浙江近 8亿元,上海为 5 亿元,重庆为 3 亿元,天津为 1.8 亿元,长沙为 1.16 亿元。电信诈骗发案率始终居高不下,但破案率和赃款追回率却极低。目前各地通讯信息诈骗的破案率不足 5%,在被破获的案件中,赃款追回率同样不足 5%。违法成本低,导致诈骗分子肆无忌惮、猖狂作案。
360 互联网安全中心统计显示, 2013年,我国被用户标记的诈骗电话高达 7596 万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预防打击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孟建柱等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采取综合措施,重拳出击、严厉打击,切实遏制电信诈骗犯罪蔓延趋势,有效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因此,分析此类案件特点,研究预防对策,对整个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电信诈骗的种类
1、以涉嫌“洗钱、银行卡透支、包裹涉毒”等幌子实施诈骗。不法分子一般会冒充“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拨打电话进行恐吓,引人入套。比如假冒“公安局民警”的名义群发手机信息或直接拨打你的电话,以事主涉嫌“洗钱,银行卡恶意透支、包裹夹有毒品”并已经在某公安局立案为名义,要求事主把账户内存款转到骗子提供的所谓“安全账户”实施诈骗。
2、盗用 QQ 借款诈骗。犯罪分子通过黑客手段,盗用某人 QQ 后,分别给其QQ 好友,发送请求借款信息,进行诈骗。有的甚至在事先就有意和QQ 使用人进行视频聊天,获取了使用人的视频信息,在实施诈骗时有意播放事先录制的使用人视频,以获取信任。
3、虚拟绑架诈骗。你的通讯工具会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称为你的亲人(多数是孩子)被人绑架,并有一名犯罪分子在边上假冒事主亲人大声呼救,要求你速汇赎金。对手会给你提供一个账户,并且不让你挂电话和核实情况时间,要求你立即打款,否则将会。。。。。如果你信以为真,把钱打到账户上,你就上当了。
4、虚构“紧急情况”实施诈骗。诈骗分子会冒充部队领导、医院医护人员、学校教职工等人员,打电话谎称你的亲属,如:在异地上学的孩子,遭遇车祸、突发疾病“紧急情况”,要求紧急汇款,一旦汇款,就上当受骗了。
5、在网上以“购物、购车票”等实施诈骗。嫌疑人在网上设置“钓鱼网站”,以假冒“淘宝”或提供虚假的网站链接,在你操作网银后,不法分子乘机盗取你的网银账号,从而转走你的钱财
6、中奖信息诈骗。犯罪嫌疑人群发大量彩票中奖、电话号码中奖、QQ 号码中奖等信息,要求中奖人打“兑奖热线”电话,以先交纳“个人所得税”、“公证税”、“转账手续费”等为借口,诈骗钱财。
7、谎称熟人诈骗。诈骗分子通过不正当途径获取受害者的电话号码和机主姓名后,打电话给受害者,让其“猜猜我是谁”,随后根据受害者说的人名冒充该熟人身份,并声称要来看望受害者,当受害者相信以后,过几个小时或第二天
再编造“嫖娼被抓”、“交通肇事”等理由,向害者借钱,很多受害人没有仔细核实就把钱打入不法分子提供的银行卡内。目前,该类犯罪经过升级,呈现出新形式:嫌疑人冒充公务员或企事业的单位领导,以急需用钱、疏通关系、职务晋升等为由,要求事主给“领导”汇款。第二章 新型电信诈骗犯罪的成因和特点一、电信诈骗的成因电信业务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一方面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另一方面也滋生了各种新型的电信诈骗犯罪。这些利用手机、网络等通信手段实施诈骗的犯罪形式,已经涉及全国各个地区、各个阶层、各个行业,对于此类犯罪的成因,应该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主要原因,进而为电信诈骗的预防做好基础性工作。1.高回报、低成本电信诈骗之所以能有如此快的发展并快速蔓延是因为电信诈骗的成本低,却有着高回报。对于电信诈骗而言,犯罪分子只需要一台电脑和一个短信群发器,发一条几分钱的短信打一通几毛钱的电话就可能让受害人倾家荡产,相比那些传统的抢劫、盗窃类犯罪而言,电信诈骗所拥有的隐蔽性、非接触性、作案手段专业化等特点,使得电信诈骗犯罪比那些传统的犯罪高出几倍、几十倍甚至成百上千倍的“回报”。2.被害人的原因电信诈骗的快速蔓延、高发案率以及诈骗成功率较高跟被害人不无关系。被害人在贪图利益的驱使下,轻信中奖、退税等电信诈骗电话,进而因小失大,上当受骗。被害人安全意识薄弱,对于冒充公检法、银行、国家工作人员等电信诈骗,没有认真核实信息的真实性有很大关系。3.行业监管不到位
第一、 电信行业监管不到位。电信运营商为了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轻视对行业的监管,犯罪分子运用短信群发器大规模发送诈骗短信,使得诈骗短信满天飞,这种情况下,电信运营商也并未做出有效管理。从 2010 年 9 月起,工信部就宣布手机电话用户开始实施实名制登记制度,直至 2015 年,由电信诈骗引起了多起学生自杀事件才开始真正加强号码实名制的要求。第二、 金 融 行 业 的 监 管 不 到 位 。
在 绝 大 多 数 电 信 诈 骗 中 ,在犯罪团伙将所骗来的钱进行拆分转移时,银行卡往往是唯一的转账工具。犯罪分子为了躲避追查,在赃款转移时就需要大量的银行卡转移赃款,所以在警方对电信诈骗案件的侦查中,常常伴随着大量银行卡的查处。例如,2013 年 2 月,广东佛山一被害人被“猜猜我是谁”的诈骗方式骗走 35 万,而在警方侦查中发现,这个犯罪团伙手中持有 2900 多张银行卡用来转移赃款。
①4.存在法律盲区和执法上的困难第一、 存在法律盲区。《刑法》第 266 条、285 条、286 条等,以及 2011 年4 月 8 日开始实施的最高法、最高检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均对网络犯罪、诈骗犯罪等做出了相关规定。2000 年 9 月国务院出台的《电信条例》对电信诈骗防控也由积极作用。虽然这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不断在完善,但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电信诈骗犯罪的法律法规,加之电信诈骗犯罪手段不断翻新,一些新的网络诈骗、手机网络诈骗在定罪量刑时仍沿用传统的诈骗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使得现有的法律法规依然存在盲区,不能满足惩治此类犯罪的需要。第二、 存在执法上的困难。执法上的困难也是造成电信诈骗发案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电信诈骗犯罪执法困难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相关法律条文缺乏可操作性。例如 2011 年 4 月 8 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诈骗短信以及诈骗电话的定罪量刑均做出了数量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诈骗短信、电话的界定,对于是否有虚构,是否给接受者造成了损失的界定很难具体断定。二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打击电信诈骗的法律规定。例如,一些电信诈骗嫌疑人大量发送诈骗短信,其诈骗范围广,危害性远大于一般诈骗,但由于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这类案件即
使侦破往往也只能做一般诈骗案处理。三是办理电信诈骗犯罪案件的执法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四是被害人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5.个人信息泄露严重个人信息在网上被贩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公开的秘密”。“电话信息 50元 一 条 、 房 产 信 息 500 元 一 条 、 车 辆 信 息 50 元 一 条 ”等信息在网络黑市上已经不稀奇。信息泄露的现象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严重影响了社会诚信。个人信息泄露严重也为电信诈骗分子提供了最有利的犯罪条件,是导致电信诈骗犯罪迅速发展、快速蔓延主要原因之一。二、新型电信诈骗的特点近年来持续爆发增长的电信诈骗案件, ② 花样不断翻新,欺骗性不断加大,归纳起来,这些电信诈骗都可以概括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手段发送欺诈信息,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依据电信诈骗的基本概念,在分析大量的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出新型电信诈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诈骗形式新,针对性强在诈骗内容方面,因为近年来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严重,犯罪分子通过对诈骗目标信息的收集分析,其犯罪手法已经从过去的“乱枪打鸟,漫天撒网“向根据目标具体特点,有针对性的诈骗转变。其诈骗内容更是根据某一类目标人群量身定制,从而使得犯罪成功率大大上升。在诈骗手段方面,对于网络通信手段,犯罪分子有专门研究,其作案工具包括伪基站、VOIP 网络电话、400 捆绑电话、ATM机等。犯罪分子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利用网络变号技术,冒充公职人员的电话号码进行诈骗,在公安机关破获的 “11.30”特大跨国跨境系列电信诈骗案中,犯罪分子通过准确陈述受害者的身份及银行卡信息,以涉嫌洗钱犯罪为由,让受害人将钱款打入其所谓的安全账户。(二)产业链成熟电信诈骗犯罪团伙,往往有一套严密的组织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产
业链,总结产业链的上下游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倒卖个人信息阶段,犯罪分子从淘宝卖家、小区物业、政府机关信息管理人员等各种渠道收集公民个人信息分析研究;二是话务平台搭建阶段,通过分析研究收集来的信息,对诈骗目标进行身份总结,...
篇二:防网络诈骗论文
国 家 开 放 大 学法律事务 专业毕业论文
浅析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成因与防范
姓
名:
学
校:
学
号: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
浅析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成因与防范
摘要: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实现网络空间健康、安全、有序发展亟待引起重视和实际解决,本文分析此类案件的犯罪特点及发案原因。
关键 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隐蔽性;复杂性
目
录
一、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主要特点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一)跨地域性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二)隐蔽性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三)反侦察性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四)非接触性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五)发案率高,危害性大 .................................................. 2
二、电信网络诈骗的成因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一)电信网络涉及范围广、危害大、社会宣传不足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二)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的内外因素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三)电信企业和银行的责任缺失 ............................................ 3 三、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措施 .................................................... 3 (一)加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风险和成本,加大社会宣传 ...................... 3 (二)妥善保管个人信息,提高金融安全意识 .................. 错误! ! 未定义书签。
(三)加大打击力度 ........................................................ 5 (四)强化公安、电信企业与银行的合作 ...................................... 5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8
1 浅析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成因与防范
当前,电信诈骗犯罪依然呈现高发态势。此类犯罪手段多样化、作案过程非接触化、受害群体不特定、涉案范围广、侦查难度大、证据收集困难,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
一、电信网络诈骗 案件的主要特点 电信网络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采用虚假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网络诈骗具有以下特征:
( 一 )
跨地域性
这是互联网跨地域性的特点决定的。犯罪嫌疑人只要拥有一台联网的电脑,就可以通过因特网到网络上任何一个站点实施诈骗活动。由于这种跨国界、跨地区的作案隐蔽性强、不易侦破,涉及面广,危害大。
( 二 )
隐蔽性
网络诈骗一般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可以通过网络大幅度跨地域远程实现,其罪源可来自全球的任何一个终端,随机性很强。犯罪嫌疑人在接受网络中的文字或图像信息的过程是不需要任何登记,完全匿名,因而公安机关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也就很难倒查。
( 三 )
反侦查性
该类案件单打独斗的少,组织化程度高,犯罪分子以诈骗为常业,有固定的诈骗窝点,作案时分工明确、组织严密,且大都使用假名,呈现明显的团伙化、职业化特点。并且使用虚假身份信息开设银行账号、手机卡、固定电话、
2 租用网络空间,建立诈骗网站。这些人并非临时简单拼凑,而是相互间具有老乡、亲友等较为密切的身份关系,且有明确分工。
( 四 )
非接触性
犯罪分子以电信为平台实施诈骗的形式多种多样,手段也日益翻新。主要有以下形式:1.首先让被害人猜其身份,冒充被害人的朋友,后编造生急病、嫖娼被抓等事由骗取被害人财物;2.冒充公证处人员,以中奖为名骗取财物;3.冒充被害人家人的朋友,以被害人家人在外地生急病、发生车祸等意外急需用钱,或称被害人家人被绑架索要赎金为名,实施诈骗 (五)
发案率高,危害性大
该类案件的犯罪分子往往以诈骗为职业,借助电信具有群发性的特点疯狂连续进行诈骗犯罪活动,诈骗范围广,诈骗数额大,使受害人蒙受巨大财产损失,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二、电信网络诈骗的成因 (一)电信网络诈骗涉众范围广,危害大,社会宣传不足
以往电信网络诈骗多发生在经济较发达城市,如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和一些相对发达的省会城市。近年来,二三线中小城市的电信网络诈骗发案率直线上升,这些地区的人往往防范意识小,警惕性低,尤其是在校学生和老龄群体更是如此。
犯罪嫌疑人通过短信、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诈骗,蔓延性非常强,波及面也非常广。受害人众多,造成的损失总量也很大。而且多数受害人的经济状况往往都不太理想,一次受害就有可能倾家荡产,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社会宣传不足,更体现在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的持续性不强。很多时候,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都是统一集中在一定日期,很少可以长期持续性地
3 开展宣传。并且这种宣传多是利用线下的方式,在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发传单和制作宣传展板等方式明显落后于时代。
(二)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的内外因素
1.公民个人的警惕性较低是案件高发的内因 电信网络诈骗高发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公民个人警惕意识较弱,对于陌生号码轻易产生信任。同时,由于公民个人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的一些防范措施了解不足,以及较少关注相关方面的信息,也增加了受骗的可能。另一重要的原因是过分的自信,有一部分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者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由于对自身受教育水平的自信,而一时大意成为受害者。上述的几种情况都是公民自身的防范意识过低的结果。同时,受害者中还有些存在侥幸心理,在接到电话后,没有意识到是电信网络诈骗的电话,却盲目相信犯罪分子的说法。在日常生活中,公民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没有足够的重视,也给犯罪分子的违法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总的来说,公众自身防范意识的薄弱既是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诱因又是电信网络诈骗分子屡屡得手的内在原因。
2.电信网络诈骗的成本低、高收益性是犯罪的外在驱动力 电信网络诈骗通常依靠的是电话或网络,一般只需要依靠短信群发器等设备就可以实施犯罪,而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将所有成本回收并可以骗取大量钱财。而且由于电信网络诈骗具有隐蔽性,并且对时间要求不高,于是很多时候犯罪分子身份确定就很困难,犯罪分子受到法律惩罚的可能性较低,违法成本低,由于目前法律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的处罚力度也较弱,公安机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行动威慑作用有限,综合以上原因,犯罪分子在高利益、低风险的前提下,会更加倾向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这也直接导致了电信网络诈骗频发。
(三)电信企业和银行的责任缺失
很多时候,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都是利用从电信企业或是银行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进行电信网络诈骗。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或是因为电信企
4 业和银行监管不利,亦或是因为追求利益而故意售卖,但法律之中并没有对其的明确责任规定,在电信网络诈骗发生之后,电信企业和银行通常也依法律条例为借口逃避舆论。电信企业和银行对于电信网络诈骗分子未采取积极行动,也是电信网络诈骗高发的另一重要原因,因此对于电信企业和银行的责任认定应当明确。
三、电信网络诈骗的预 防措施 (一)加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风险与成本,加大社会宣传
根据犯罪经济学理论,犯罪成本是指犯罪者实施犯罪行为进行的各种投入,包括经济的投入、时间和机会的投入能力和精力的投入的,是犯罪活动的支出。要有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把损失降低在最小范围,就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犯罪成本:如通过各种方式向名全民宣传,防范网络诈骗;针对网络诈骗的重灾区,比如金融、保险等行业,增加业务流程的技术含量及访问权限的技术识别;建立健全网络犯罪的法律体系,提高犯罪的风险;加大犯罪行为人投入的机会成本,如为实施网络诈骗,而失去的其他正当收益等等,从而使电信网络诈骗从“低风险、高收入”行为变为“高风险、低收入”行为,从而打消犯罪行为的犯罪意念。
增强群众防范意识是源头治理的方法,是根源性的解决方法。首先,各级行政机关应增强自身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宣传活动,使得群众对工作流程有所了解,一方面可以增强群众对行政活动的了解,不给犯罪嫌疑人可乘之机,另一方面通过避免被电信网络诈骗案作为诈骗手段,可有效提高行政部门的社会公信力。其次,要同时利用新型媒体,受骗者应及时报警,并披露被骗情况,及时挽回损失,且可以为其他群众作出警示。针对较易受骗的群体老年人、文化水平较低等特殊人群进行集中式的宣传教育,可以通过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宣传。
同时,要发挥基层派出所和村委会以及居委会的作用,在群众日常生活中就要做到时时宣传,并可以定期对居民和村民进行回访和调查。在一些公众场
5 合可以播放宣传片、新闻媒体上滚动播出相关新闻、绘制宣传画和发放宣传手册。学校方面也要加大相关信息的宣传,考核学生对一些典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预防措施的掌握情况等。
(二)妥善保管个人信息,提高金融安全意识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个人信息的泄露、贩卖的现象突出,已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黑色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金融消费者应把好信息保护的第一道关口,从源头杜绝隐私外泄对于避免财产损失至关重要。例如,要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家庭住址,职务等重要信息;不将身份证照片或号码保存在手机中;再如,要保管好个人账户信息。在相关网站输入账号、手机号码、查询支付密码等重要信息前要谨慎核实域名真实性,不点击可疑链接,不连接来历不明的无线网络,不扫描非正规渠道获取的二维码,谨防钓鱼陷阱。
同时受害人金融知识不足或风险意识薄弱,是多数电信网络诈骗最终得逞的直接原因。因此,提高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认知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是金融消费者,防骗避损的核心应对之策。特别是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人群更加广泛,逐渐从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低群体向中青年、高学历、高收入人士蔓延,加强金融知识学习,已经成为每一位金融消费者的必修课。例如,金融消费者应密切关注媒体报道和网络曝光的诈骗案件,全面了解近期出现的作案手法,并提醒家人,亲友提高警惕。对电信运营商通过短信,推送的安全提示信息,以及公安机关通过网站公众号不定期发布的风险防范要点,要认真研读并牢记。另外,银行也会利用各种渠道开展金融知识宣教活动,这些宣教活动,系统性、针对性强,对资金安全保护大有裨益,金融消费者应当予以关注。
(三)加大打击力度
公安机关等职能部门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活动,要保持一定的力度和持久。在全社会形成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高压环境,并要对电信网络诈骗分子的技术工具来源进行追溯。同时,对于社会影响较恶劣的典型案件,要加快破
6 案速度并通过社交工具和网络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也可定期开展相关宣传活动。公安机关还要提升技术水平,加大对于网络环境和电信环境的监控,提升公安部门的预警和出警机制,并根据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新变化及时调整,要联合社会群体和企业开展合作化治理,打破以往公安部门独立工作的状态,同时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依法严处,并强化对于犯罪嫌疑人的感化教育和技能培训,争取犯罪分子不再继续开展违法行为。
同时,公检法等司法机关应协调配合,建立专门的专案组,加强相关电信高科技人才的运用,从最新的高科技下手,开展全方位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犯罪分子的技术新,我们要求更新,跟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打一场高科技战,全面打击和控制电信网络诈骗。一手抓防范,一手抓打击,特别是对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始终保持高压打击态势,依法从严、从快打击、惩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四)强化公安,电信企业和银行的合作
电信网络诈骗分子通过电信企业获得公民的个人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取得公民信任,并通过银行转账等诈取钱财。电信诈骗的犯罪模式大致为此种类型。由此可以看出,电信网络诈骗的预防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加强。首先,公安机关需要和电信企业以及银行形成联动机制,在发现电信网络诈骗的趋向时要及时出警,或是向电信企业和银行提供预警信息;其次是,电信企业需要加强对自身员工的管理和信息的保密,一方面杜绝用户个人信息外泄,另一方面,及时向用户发布公安部门的预警信息。同时,电信企业需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于电信网络诈骗频发的信号员,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要严格贯彻实名登记制度;最后,银行作为诈骗资金流动的桥梁严把资金关,当涉及可疑资金时,银行部门要快速反应,采取措施留住受害人的资金,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银行职员也应在日常工作中向客户宣传电信网络诈骗的相关防范措施,三方互相协调合作才有可能最大程度的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7 结论 当前,互联网+犯罪正处于活跃期和上升期,其势能正在集中释放,增长空间仍很大,对社会治安的危害日益加剧。并且伴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社会人...
篇三:防网络诈骗论文
河南省委党校 2012 级领导干部在职研究生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 :
论网络诈骗犯罪的类型及其防范 学员 姓名 :
学
号:
2012030095
专
业:
法律
导
师:
二○ 一五年五月
论网络诈骗犯罪的类型及其防范
内容提要
互联网的日 益推进和迅猛发展已为我们建立起一个快捷便利的虚拟世界。
互联网已深度介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网络购物、网络炒股、 网络银行、 同时, 也给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 固定通话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实施诈骗等犯罪活动提供了 可乘之机。
随之而来的网络犯罪层出不穷。
其中, 网络诈骗成为网络犯罪活动的主要形式, 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实施的诈骗案件日 益增多, 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 巨大的经济损失。
当前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遭遇帐号或密码被盗、 消费欺诈等网络安全问题以及各类信息泄露事件的曝光,严重影响到网民的网络安全感觉。
对此, 应大力宣扬网络安全, 不断增强广大网民网络安全意识, 并营造网络安全人人有责、 人人维护网络安全的网民意识。
还应不断创新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和管理方法, 坚持依法治理、 源头治理, 共同努力为我国网民营造出安全、 稳定、 可靠、 有序的网络环境。
网络诈骗犯罪是在信息网络时代出现的新形式诈骗, 是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诈骗犯罪, 是一种有别与普通诈骗的高科技犯罪, 其隐蔽性强、 渗透性强、 危害范围广的特点也决定了 应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而我国对其的立法缺失及其配套设施存在诸多问题, 使得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难以操作, 不利于网络诈骗的控制与预防。
为此, 我们有必要对网络诈骗犯罪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归纳其方法和特点, 找出防范和打击网络诈骗犯罪的对策。
因此, 有必要从立法完善、 执法改善、 技术加强、 社会各方协调等方面来构建网络诈骗的预防体系, 以便更好地预防网络诈骗, 减少经济损失。
本文从网络诈骗犯罪与传统诈骗犯罪的相同及不同之处入手, 结合我国网络诈骗犯罪形势及执法现状, 剖析了 网络诈骗犯罪的犯罪构成, 分析了 网络诈骗的类型、 特点及原因, , 最后给出了 网络诈骗的防范策略。
并从我国对网络诈骗犯罪的刑法规定出发, 提出了 我们必须明确刑法关于网络犯罪的规定, 强化网络监管与监控, 提高公众预
防网络诈骗的自 我保护能力与水平, 以有效遏制网络诈骗犯罪。
关键词:
网络诈骗
网络监管
网络安全立法
防范对策
内容提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一、 网络诈骗犯罪概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一)
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二)
网络诈骗犯罪的犯罪构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犯罪主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2、 犯罪主观方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犯罪客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犯罪客观方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三)
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二、 网络诈骗犯罪的类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一)
普通型网络诈骗——网络虚假信息诈骗 . . . . . . . . . . . . . .
61、 虚假中奖信息诈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 虚假购物信息诈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二)
技术型网络诈骗一网络钓鱼手段诈骗 . . . . . . . . . . . . . . . .
81、 伪造网站站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 木马程序盗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3、 电子邮件钓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三)
特别型网络诈骗一网络非法传销诈骗 . . . . . . . . . . . . . . . .
9( 四)
其他形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一)
构建网络道德体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1、 建立网络道德规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2、 强化网站道德自 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 二)
加强网络技术防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1、 防火墙技术防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2、 数字签名 技术防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三)
完善网络刑事立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1、 国外有关计算机诈骗的法律规制 . . . . . . . . . . . . . . . . . . .
152、 完善我国现行刑法规定的相关建议 . . . . . . . . . . . . . . . . .
17( 四)
加强互联网国际合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1、 加强国际合作预防网络诈骗犯罪之必要 . . . . . . . . . . . . .
182、 完善网络犯罪领域国际合作的相关建议 . . . . . . . . . . . . .
20( 五)
强化个体防范意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1、 提高个体识别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2、 遵守正确交易流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四、 结束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致
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一、 网络诈骗犯罪概述 ( 一)
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 关于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 我国现行的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仅仅规定了 诈骗罪的概念, 并未专门规定网络诈骗罪或者计算机诈骗罪这种专门的罪名 。
而在日 本和德国等国家的刑法典中曾经对使用计算机进行诈骗的行为做过专门的界定, 并将其作为刑法中一般诈骗罪的补充条款予以特别规定。
如在日 本刑法中规定有“使用电子计算机诈骗罪” :“除前条规定外, 向他人的处理事物用电子计算机输入虚假信息或者不正当指令, 从而制作出有关财产权得失或变更的不真实的电磁记录, 或者提供有关财产权得失或变更的虚假电磁记录以供他人处理事物用, 因而获取财产性不法利益或使他人获取的, 处十年以下惩役(第 246 条之 2) 。
处罚其未遂(第 25 条) 。
” “并且在日 本刑法中若要成立该种计算机诈骗犯罪, 必须发生获得财产性不法利益的结果。
在德国刑法典中对诈骗罪的规定则更为具体, 德国刑法典第 22 章专门规定“诈骗和背任” 犯罪, 其中关于诈骗罪除了 有普通诈骗罪的罪名 以外, 还细分了 计算机诈骗和补助金诈骗、 投资诈骗等其他类型的诈骗犯罪。
德国刑法典第 263 条 a 规定的就是计算机诈骗:“行为人以使自 己或者第三者获得违法的财产利益的意图, 通过程序的不正确形式、 通过使用不正确的或者不充分的数据、 通过无权地使用数据或者其他通过无权地作用于操作过程而影响数据处理过程的结果, 从而损害他人财产的, 处五年以下的自 由刑或金钱刑。
”国内曾有学者认为, 网络诈骗可以分为“纯粹的网络诈骗” 和 “不纯粹的网络诈骗” 两种。
所谓“纯粹的网络诈骗” 是指以其他有权人的身份, 通过互联网进入特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在该系统中进行一定的信息操作, 将有权人所有或占有的虚拟财产划拨到自 己的账户 上的行为。
所谓“不纯粹的网络诈骗” 是指以互联网为工具, 发布虚假信息, 骗取特定或不特定的受害人的行为。
该观点认为,“不纯粹的网络诈骗” 仅仅是传统诈骗在行为手段上的翻新, 网络并不是其实施诈骗唯一的手段。
而“纯粹的网络诈骗” 则只能通过互联网络才能进行。
笔者认为, 尽管网络诈骗犯罪是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产生的一种比较新颖的犯罪, 但是从其本质特征来看, 网络诈骗无非采取了 与传统普通诈骗不同的“沟通” 方式, 它变传统普通诈骗犯罪从“人—1
1柳静薇;《论网络诈骗犯罪法律规制》 , 载《法制与社会》 2011 年第 24 期.
人” 的诈骗对话方式为“人—计算机(网络) —人” 的诈骗对话方式,网络只是成就网络诈骗犯罪的重要工具和载体。
因此无论是从其客观上的表现形式看还是从其实质上的内容看, 网络诈骗犯罪都没有脱离诈骗犯罪的本质特征。
所以, 在现阶段对网络诈骗犯罪的认定也应以我国现行刑法典为基础, 一般的诈骗罪, 目 前国内刑法学界通说认为是 “以非法占有为目 的, 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 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 , 因此, 本文认为网络诈骗犯罪即以非法占有为目 的, 通过计算机网络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从而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网络诈骗犯罪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是传统普通诈骗犯罪通过计算机网络这个载体进行的一种新型诈骗方式, 计算机网络在整个网络诈骗犯罪的过程中起到了 重要的工具作用和媒介作用。
( 二)
网络诈骗犯罪的犯罪构成
从宏观角度讲, 侦查的目 的是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 其具体任务包括查明案情、 收集证据、 查缉犯罪嫌疑人, 侦查有关涉及财产犯罪的案件时还需要追缴赃款赃物。
网络诈骗案件的侦查任务是快速、 准确地锁定诈骗犯罪嫌疑人, 并在此基础上缉捕犯罪嫌疑人, 收集相应的证据, 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了 诈骗犯罪行为, 及时追缴赃款, 使之受到应有的刑事惩罚。
前文已经说明网络诈骗案件绝大多数属于刑法分则 规定的诈骗罪范畴。
因此, 网络诈骗案件的侦查必须围绕着刑法分则对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展开、 收集能够证明满足其犯罪构成的证据。
在侦查阶段只有证明了 犯罪嫌疑人的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才可以按诈骗罪进行审查起诉、 接受法庭审判。
只有这样, 网络诈骗案件的侦查工作才算完成了 相应的侦查任务。
诈骗罪,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 的, 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 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数额较大” , 是指个人诈骗公私财物在 2000 元至 4000 元以上的, 具体数额根据当地经济水平有所不同。
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简而概之包括:
第一, 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第二, 犯罪主观方面是以非法占有为目 的的直接故意; 第三, 犯罪客体侵犯的是财物所有权; 第四, 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以隐 瞒真相、 虚构事实等手法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网络诈骗案件的侦查任务就是把构成诈骗罪的犯罪构成的四个方面全部调查清楚, 但是类
2施晅;《论网络诈骗的司法认定》 [D];南昌大学;2012 年. 2
似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 刑事责任年龄等犯罪主体方面的构成要素, 通常侦查难度不大, 本文不再单独讨论。
计算机网络属于 QQ 诈骗案件的犯罪工具, 属于犯罪构成中的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形式多变、 种类多样, 是侦查的重点, 主要包括作案手法、 诈骗金额以及确认犯罪嫌疑人就是诈骗行为的实施者。
网络诈骗案件的侦查难点也正是由于其犯罪工具利用了 计算机网络引 起的。
因此, 在侦查此类案件的过程中, 查清犯罪客观方面是侦查工作的重点, 也是本文后续的重点论述部分。
1、 犯罪主体 网络诈骗犯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 然人。
根据我国的司法案例及有关部门的统计来看, 网络诈骗罪的主体年龄普遍不大, 且青少年网络诈骗的现象正在迅速增加。
单位也能构成网络诈骗犯罪。
一般来说, 网络诈骗的犯罪主体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 1)
低龄化。
网络诈骗的犯罪人年龄较轻, 精力旺盛,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 同时, 基本脱离家庭的教育和约束, 行为完全由自 己控制, 使用网络的条件便利, 法律和道德意识的薄弱;
( 2)
智能化。
网络诈骗是一种高智能型犯罪, 犯罪主体计算机专业技能较强, 有的能...
篇四:防网络诈骗论文
电信诈骗论文增强防范意识论文共享平安生活论文 预防电信诈骗, 增强防范意识, 共享平安生活 随着我国金融、 通信业的快速发展, 虚假信息诈骗犯罪迅速蔓延,特别是近年来, 利用电信发布虚假消息, 从事诈骗犯罪活动猖獗。人民群众深受其害, 反应非常强烈, 从某种程度上讲电信诈骗已经成为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 成为社会的公害, 有的群众被骗得倾家荡产,给人民群众造成很大的损失, 人民群众非常痛恨。
本文从电信诈骗的手段、 预防电信诈骗的措施等方面谈一点看法。
一、 电信诈骗及手段 1. 什么是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 是指通过固定电话、 手机、 电脑等通信工具诈骗钱财的犯罪形式。
电信诈骗犯是一类新型的犯罪方式, 犯罪成本低、 收益高, 侵害面广, 犯罪手法变化快, 打击难度大, 受害人防不胜防。
此类案件特点是点多、 面广、 战线长, 绝大部分案件均是跨省, 甚至跨境、 跨国作案, 调查取证十分困难。
2. 电信诈骗的手段 ⑴“电话欠费” 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电信局工作人员向受害人拨打电话告知其电话欠费, 谎称受害人身份信息可能被冒用捆绑登记了欠费电话, 并声称帮助受害人联系报案。
随后假冒警务人员接听或打来电话, 称受害人名下登记的电话涉嫌洗钱、 诈骗。
接着, 不法分子便谎称为确保受害人不受损失, 让受害人将银行存款尽快转移到所谓安全账户进行保管。
⑵“刷卡消费” 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手机短信"提醒"手机用户,
称该用户银行卡在某地(如××百货) 刷卡消费 4880 元等, 如用户有疑问, 可致电××号码咨询。
在用户回电后, 其同伙即假冒银行及公安局工作人员谎称该银行卡可能被复制盗用, 要求用户到 atm 机上进行所谓的更改数据信息操作, 或是根据其电话指引进行所谓的加密操作, 逐步将受害人引入“转账陷阱” 。
⑶“退税退款” 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受害人资料后, 以短信、 拨打电话或电脑语音提示的方式, 冒充税务局、 邮电局、银行等部门的工作人员, 谎称要进行退税、 退款等活动。
不法分子以方便从银行 atm 机上转账操作退还费用为由, 要求受害人将钱转存到其指定的银行卡。
⑷“虚假中奖” 诈骗。
不法分子往往以公司庆典或新产品促销抽奖为由, 通过拨打电话或手机短信通知的方式通知受害人中了大奖,一旦受害人相信后回复查询, 不法分子便称兑奖必须另外交纳所得税、 公证费等各种名目的费用, 否则不予兑奖。
⑸“低价购物” 诈骗。
不法分子主要利用受害人贪图便宜的心理, 向受害人发送出售二手车等虚假信息, 待被害人想要购买时, 不法分子提出必须交订金、 托运费等费用。
⑹“汇钱救急” 诈骗。
不法分子在掌握受害人的家庭成员信息后, 首先通过反复骚扰或其他手段骗使受害人手机关机, 再以医生或警察的名义向受害人家属打电话, 谎称受害人发生意外, 要求汇钱救急以实施诈骗。
⑺“引诱汇款” 诈骗。
不法分子以群发短信的方式, 将“请把钱
存到××银行, 账号××” 等短信内容大量发出。
有的受害人碰巧正打算汇款, 收到诈骗信息后, 未经仔细核实, 就将钱汇到不法分子提供的账户上。
⑻“网络视频及假冒熟人” 诈骗。
不法分子或者通过网聊、 电话交友等手段获取受害人朋友联系方式, 再通过网络电话任意显号手段拨打电话或进行 qq 聊天, 冒充受害人的熟人向受害人借钱。
⑼“彩票特码” 诈骗。
此类诈骗犯罪中, 谎称可为彩民、 股民提供准确的中奖或内部信息, 只需向指定账户汇入钱款, 即可得到中奖号码或内线消息, 以此骗取钱财。
目前此类诈骗在城市已无市场, 但在城乡 接合部或农村地区仍有较大的诱骗性。
同时此方式的变种已出现。
犯罪公子选中奖概率较高的彩票类型, 将 1000 种组合发至不同对象, 对与中奖号相同的发信对象实施透码型诈骗。
⑽“猜猜我是谁” 诈骗。
此类诈骗犯罪中, 不法分子通过网聊、电话交友等手段获取受害者的领导、 同事或亲戚朋友的联系方式后,通过网络电话任意显号手段拨打电话或进行 qq 聊天, 冒充受害者的熟人向受害者借钱。
此处, 不法分子打电话给受害者, 让其“猜猜我是谁” , 随后根据受害者说的人名冒充该熟人身份, 并声称要来找受害者, 当受害者相信以后, 再编造“嫖娼被处理、 ” 住院急需钱“等理由, 向受害者借钱。
⑾骗取话费“诈骗。
此类诈骗犯罪中, 不法分子通过拨打“一声响” 电话:
响一声即迅速挂断的陌生电话, 一旦受害人回拨该号码,就产生高额的话费; 或以短信形式发送“您的朋友
13×××××××××为您点播了一首××歌曲, 以此表达他的思念和祝福, 请你拨打 9××××收听” 。
一旦回电话听歌, 就可能会造成高额话费或定制某项短信服务, 造成手机用户的财产损失。
⑿“冒充领导” 诈骗。
此类诈骗犯罪中, 不法分子通过电话询问、上网查询等手段, 详细收集基层企、 事业单位以及上级机关、 监管部门等单位主要领导的姓名、 手机号码、 办公室电话等有关资料。
获取资料后, 不法分子即假冒领导、 秘书或部门工作人员等身份打电话给基层单位负责人, 以推销书籍、 纪念币、 划拨款项、 配车、 帮助解决经费困难等为由, 让受骗单位先支付订购款、 配套费、 手续费等到指定银行帐号, 实施诈骗活动。
⒀“高薪招聘” 诈骗。
此类诈骗犯罪中, 不法分子利用通过群发信息, 以高薪招聘“公关先生” 、 “特别陪护” 等为幌子, 要求受害人到指定酒店面试。
当受害人到达指定酒店再次拨打电话联系时, 犯罪分子并不露面, 声称受害人已通过面试, 向指定账户汇入一定培训、服装等费用后即可上班。
步步设套, 骗取钱财。
二、 怎样防范电信诈骗 1. 大力开展电信诈骗防范宣传活动 通过网络、 电视媒体、 流动字幕等形式将电信诈骗手法予以公布,提醒广大群众熟悉该类案件特点、 作案手法及发展趋势。
组织民警通过走访、 召开广播会、 在人员密集场所张贴警示标语等形式, 向群众宣传电信诈骗防范常识。
通过移动、 电信等通信单位群发提示短信的形式提醒广大人民群众增强防范意识。
制作防电信诈骗警示专题节
目, 进一步增强群众防骗拒骗的能力, 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
2. 提高全民的防骗意识 ⑴不要轻信陌生人的电话和手机短信, 也许会有人以你在外发生意外情况为幌子, 将你的亲人哄骗外出, 或冒用你的名义骗取财物。接到可疑电话、 短信时, 应保持冷静, 切勿慌张, 与家人、 亲友多商量, 向当地派出所、 银行网点、 电信营业网点工作人员当面询问。
⑵诈骗电话号码多为“0 开头” 的虚假号码或隐藏号码, 来电显示为“0019” 等开头的号码为从境外打来的电话, 对此类电话应提高警惕并注意识别, 不要相信和拨打不明来电告知的所谓“公安局” 、“安全中心” 的电话, 更不要透露个人资料信息。
如遇类似可疑行为可拨打 10000 等咨询核实。
⑶不法分子通过软件可以任意设置来电号码, 不要轻易相信来电显示号码。
犯罪分子提供的所谓的"固定电话"很可能是捆绑了犯罪分子手机的虚拟电话。
记住, 任意显号软件不支持回拨, 即使犯罪嫌疑人来电的时候显示的是 110 或者 10000 号, 但只要你回拨过去就会打不通, 或者转接到真正的单位。
⑷不要轻易尝试使用自己不熟悉的银行业务, 如 atm 机转账或网上银行功能, 如确有需要可咨询银行网点工作人员。
⑸不要轻易泄漏你的银行卡密码。
不管对方是谁, 只要问及个人隐私, 请务必留神。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 公安机关在侦办案件时, 不会通过电话询问群众家中存款账户、 密码等隐私情况, 如果涉及案件情况必须查询的, 必须出具工作证件及有关法律文书, 到相关金融机
构查询。
另外, 公安民警、 税务局工作人员不会打电话指导被害人如何转账、 设密码, 公安部门也不可能提供所谓的“安全账户” 。
⑹切勿相信汽车退税的说法, 目前我国购车退税只有三种情况,一是购买的车辆出现质量问题退回销售厂商; 二是购买的车辆不符合相关要求在车管部门无法登记注册的; 三是国家规定的免税车型先征后退, 这种情况需要车主携带相关证件到税务部门当场办理, 不可能通过电话远程操作。
3. 筑牢防范密诀:
牢记“三不一要”
⑴不轻信:
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 不管不法分子使用什么花言巧语, 都不要轻易相信, 要及时挂掉电话, 不回复手机短信, 不给不法分子进一步布设圈套的机会。
⑵不泄露:
巩固自己的心理防线, 不要因贪小利而受不法分子或违法短信的诱惑。
无论什么情况, 都不向对方泄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 存款、 银行卡等情况。
如有疑问, 可拨打 110 求助咨询, 或向亲戚、 朋友、 同事核实。
⑶不转账:
学习了解银行卡常识, 保证自己银行卡内资金安全,绝不向陌生人汇款、 转账。
⑷要及时报案:
万一上当受骗或听到亲戚朋友被骗, 请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可直接拨打 110, 并提供骗子的账号和联系电话等详细情况, 以便公安机关开展侦查破案。
三、 立法惩戒电信诈骗 防范电信诈骗犯罪, 要从源头抓起:
在未修改刑法的前提下, 通
过降低立案标准, 加重刑罚幅度, 以强化对电信诈骗犯罪的惩治; 公安部门还可通过行政惩治措施和管控方法, 对电信诈骗以及违规行为予以打击; 电信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电信行业的监管力度, 严查不具有市场准入资格的短信公司等, 对合法的电信运营商等要加强监管。
立法滞后也是打击电信诈骗的一大阻碍。
可以借鉴外国法律规定。
在刑法中增设电信诈骗这一罪名, 配合以较高的法定刑, 规范和惩治这类行为。
总之,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关注与共同努力, 才能彻底铲除电信诈骗这个“毒瘤” 。
共享平安生活, 共建和谐社会。
篇五:防网络诈骗论文
士学位论文M ASTER’S TH E,SIS内容摘要现代互联网技术不仅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但互联网的产生也滋生诸如网络诈骗犯罪等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财产安全。我国网民人数高居世界第一,网络诈骗犯罪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认真研究网络诈骗犯罪的含义、特征和表现形式,深刻剖析网络诈骗犯罪产生的原因和社会危害,科学阐释网络诈骗的犯罪构成和刑事责任,沉着应对打击网络诈骗犯罪面临的各种问题,深入探寻遏制网络诈骗犯罪的各种对策,不仅对维护广大网民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极为重大的社会现实意义,而且对进一步完善我国有关打击网络诈骗犯罪的刑事立法与司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由此,本文以“ 网络诈骗犯罪问题研究”作为研究选题,企盼能为我国打击网络诈骗犯罪的立法与司法实践有所裨益。本文除导语和结语外,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网络诈骗犯罪概念之阐释,论述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特征和表现形式。所谓网络诈骗犯罪是指行为人通过计算机、通讯等技术手段,或者利用其所处的地位,在网络环境中实施的侵害或者威胁法律所保护的财产和利益的行为。网络诈骗犯罪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犯罪过程极具隐蔽性:犯罪方法简单化;犯罪手段多样化;犯罪主体专业化;犯罪成本低廉化;犯罪后期难以取证。目前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网络购物诈骗、网络中奖诈骗、网络交易诈骗、网络彩信诈骗、“ 无风险投资诈骗” 、冒充身份的网络诈骗、网络“ 钓鱼” 诈骗等。第二部分,剖析网络诈骗犯罪产生的原因和社会危害。网络诈骗犯罪的产生既有现实原因,也有网络本身的原因。其现实原因主要有: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不法经济利益的驱使,不良文化的影响,思想道德因素等。网络本身的原因则主要有:网络诈骗具有隐蔽性强、风险低、犯罪成本低廉、犯罪收益高等,所有这些足以驱使一些不法分子凭借其网络专业知识,实施网络诈骗犯罪性行为。第三部分,主要论述网络诈骗的犯罪构成和刑事责任。网络诈骗犯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网络诈骗犯罪的主观方面乃故意犯罪,且绝大多数为直接故意;网络诈骗犯罪的客体是为法律保护的而被网络诈骗犯罪行为人所侵害的一切社会关系,具体而言,此种犯罪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它既破坏了网络上信息交流与共享得以正常进行的公共秩序,侵害了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护制度,也侵害了国家和公众的财产安全;网络诈骗犯罪的客观方面则表现为:违反国家对计算机网络相关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造成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受损的社⑨会后果;网络诈骗犯罪的刑事责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分别定罪量刑:“ 第一,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第二,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第三,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l O 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一硕士学位论文M ASTER’S TH ESI S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打击网络犯罪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防控对策。目前打击网络犯罪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案件受理难,国际司法协助滞后,侦查取证难,部分受害者不愿意作证,破案成本居高,案件侦查难度大等。遏制网络诈骗犯罪应当采取以下基本对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司法打击力度;加强网络警察队伍的建设,推行“ 虚拟警察"执勤巡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范,增强系统自我保护能力;加强打击网络诈骗犯罪的国内相关部门间的协作和国际协助;加大网络安全宣传力度,增强网民网络防骗意识。关键词:网络;网络诈骗犯罪;刑事责任
AbstractThe m odem Intem ettechnol ogynotonl ym akepeopl e。Sw ork andl earni ngagreatconveni ence,butpeopl e" s l i fe—styl e.Butthe Intem et al sobreedi ng groundform anynewsoci alprobl em s,such as fraudw hi chi s aseri ous threat topeopl e" s property.Chi nahasthe w orl d" s hi ghestnum ber of Interactusers,netw orkfraud i sparti cul arl y prom i nent.Therefore,w eneed acarefulstudyon the netw orks fraud toanal ysi sthem eani ng, thecharacteri sti cs and theform s of netw ork fraud.W e al so need aprof ound anal ysi snetw ork fraud and thedi sadvantagesof thesoci ety.Interpret consti tutes of the netw orkfraud and the Cri m i nal responsi bi l i tyi n a sci enti fi cw ay.Todeal 、析mvari ous i ssuescausedby the netw ork fraudcal m l y, w eneed to expl orethe vari ous contai nm entm easures of netw ork fraud i ndepth.Itnotonl yhasvery i m portant si gni fi canceof thesoci alreal i tytosafeguardthesecuri tyofpropertyfor i ntem et users and soci al order andstabi l i ty.But al so has theoreti calsi gni fi canceon thel egi sl ati on fi ght agai nstInteractfraud rel ated cri m e andj usti ce.Basedonthi s,take the” cri m e of Intem et fraud¨ as thetopi c,hopi ngi t i s hel pful for ourti ght agai nstnetw ork fraudl egi sl ati onandj udi ci alal sogreatl y i m provedthepeopl e’ Sl i fequal i ty, even changed m anyon the causes of thepracti ce.Leadand Concl usi on In addi ti on tothi s,them ai n i s di vi ded i nto thefol l ow i ngfourparts:n圮fi rstpart, i nterpretati onof theconceptof netw ork-based fraud, di scusses them ai n features and m ani festati ons of netw ork fraud.The SO —cal l ed netw ork fraud i s theperpetratorof threatagai nstthepropertyand i nterests w hi ch l aw sprotected by com puter,com m uni cati ons and other techni cal m eans,oruse of i tsuni queposi ti oni n the netw orkenvi ronm ent.N etw ork fraud has the fol l ow i ngm ai nfeatures:Si m pl i sti c approachtocri m e;cri m ei nvari ousw ays;l owcost ofcri m e;speci al i zati onofcri m i nal subj ect;conceal m ent of cri m i nal process;anddi ffi cul t to obtai n evi dencepost-cri m e.nem ai n form s of N etw ork fraud al e:onl i neshoppi ngfraud,Interact fraudw i nni ng,” ri sk-free i nvestm enti denti tyof Interact fraud,onl i netransacti onfraud, thenetw ork” phi shi ng” seam s.ne secondpart,anal ysi sthe causes andthedi sadvantagesof thesoci etyerasedbythe netw ork fraud.N etw ork fraudhas bothpracti cal reasons and reasonsfor the netw orki tsel f.The real 玎誓峪。璐are:rel evant l aw s andregul ati onsa北notperfect, dri ven byfraud, ” the netw ork M M Sfraud,i m personati ng the
econom i ci nterests,negati vecul turalreasons for the netw ork i tsel f al e:Interact fraudi S conceal ed,l ow -ri sk, l O Wcost and thei nfl uences,i deol ogi caland m oral factors.nehi gher proceedsof cri m e.Al l thi s al eenoughtOdri ve som eof thesecri m i nal s,w i thi tsnetw ork ofexperti se.11硷nl i rdpart di scusses the cl i m e consti tutes and the cri m i nalfraud.111esubj ectof netw ork fraud i sgeneral l ythe m ai nsubj ect.Ei theranaturalpersonit can bel egal .M aj ori tyof cri m essubj ectal e on theageof aboutage.Interactfraud i s a del i be:rate cri m e on thesubj ecti veaspect,andthevastm aj ori tyal el i abi l i tyof netw orkor14yearsto 40yearsdi rectprotected byl awand w ereagai nst bythe netw ork of fraudcri m es.Speci fi cal l y, suchacri m e hascom pl ex obj ects.It destroyedthe order on the netw ork w hi ch m akes thenorm alconduct of i nform ati onexchangeandshari ng.W hi ch agai nstprotecti on system .Andal soagai nstthe state andpubl i c property.O ntheobj ecti ve aspectInteract fraud i s m ani fcsted:vi ol ati on of statem anagem entofcom puternetw ork—rel atedl aw s andregul ati ons,resul ti ngi ndam ageto thecountryand thepubl i c.Interactfraudcan be di vi ded i nto thefol l ow i ngthree casesto be convi cti on and sentenced w hi ch are:Fi rst,com m i tthi scri m e,andat 3yearsofi m pri sonm ent, cri nl i naldetenti on or control ,ori m poseafm e;Second,l arge am ounts,orother seri ous ci rcum stances,andat 3ycal sto10years i m pri sonm entand afi ne;Thi rd, the huge am ount, or otherespeci al l yseri ousci rcum stances are i nvol ved,m orethan l Oyearsi npri sonand afi ne.们1e fonl l Part di scusses m ai nprobl em s fi ght agai nst cybercri m eandthepreventi onand control m easures.司1e currentm aj or probl em sonfi ghti ng agai nst cybercri m e are:Di ffi cul ti n accepti ngcases,i ntem ati onali nvesti gati on, som evi cti m s rel uctant totesti fy, the hi ghcost ofdetecti on, i nvesti gati onand other di 伍cul t cases.N etw ork fraud shoul d be taken under control w i thfol l ow i ngbasi cm easures:Im proverel evant l aw s andregul ati ons;strengthenthej udi ci al ;Bui l d the netw ork pol i ceteami m pl em enti ngenhance netw orksecuri tyandprotecti on, toerl hancesel f-protecti on system ;effortstocom batIntem etfraud cri m esrel atedsecuri ty and propaganda, toenhance netw orkaw areness of anti.fraud.i ntenti onal .1f11eobj ectsof netw ork fraudareal l soci alrel ati onshi psw hi chthecom puterj udi ci alassi stancel ags,hard evi dencethe” vi rtual pol i ce仆patrolduty;to dom esti ci nter-sectoraland i nternati onalassi stance;i ncrease netw orkusers’Keyw ords:Interact;N etw ork fraud;Cri m i nal
⑨硕士学位论文M ASTER’S TH ESI S导语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普及的日益加快,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地发展,网络规模持续扩张,网民总数持续攀升。2008年,我国网民数量就曾达到2.53亿,一举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近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 N 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2011年中国网民数量已达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了1494万人①。目前,随着我国三网( 即电信网、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 融合政策的相继出台,网络已经不仅仅指代传统的互联网,而是被赋予了更新的含义,其范围将越来越广泛。以下如没有明确说明,网络均指代互联网。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网络时代。然而,网络诈骗犯罪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其罪恶的蔓延,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危害。2010年,由美国联邦调查局与美国白领犯罪中心、私人反欺诈组织“ 网络犯罪举报中心” 合作调研的( 2009年度网络犯罪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中指出,2009年网络诈骗令美国民众损失将近5.6亿美元,比上一年翻了一番;该《报告》显示,举报中心2009年收到33.6万余件网络犯罪举报,较2008年增加逾20%;网络诈骗案涉及金额由2008年的2.65亿美元增至5.597亿美元,个案涉及金额少到不足30美元,多到超过10万美元;损失最大的受害者群体年龄在40岁至49岁之间,人均损失700美元,其次是30岁至39岁群体,人均损失600美元o。在我国,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t 1年上半年,有8%的网民在网上遇到过消费欺诈,该群体网民规模达到3880万。其诈骗范围之广,诈骗金额之多令人瞠目结舌。网上消费诈骗极大地降低了用户对网络商务类应用的信任,影响了网络商务的应用,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同时,随着三网融合的加快推进,手机短信诈骗、电话诈骗、电视广告诈骗等案例也开始出现,且受害群体有年轻化和老年化的趋势。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集中治理力度,网络安全问题虽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安全形势依旧严峻。因此,深入研究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与形式,认真剖析网络诈骗犯罪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其犯罪构成、管辖及刑事责任,认识打击网络诈骗犯罪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m .cnnic.net.cn/dtygg/dtgg/201107/t20110719 22132.htm l .毋网易新闻:‘ 美国网络诈骗“ 敲走” 5.6亿美元>,httO ://new s.163.co皿/10/0317/02/61UO I-16N PO O O l 46BB.htm l .·I
⑨并提出防控对策,对于研究网络诈骗犯罪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现实意硕士学位论文M ASTER’S TH ESIS义:一方面,深入研究网络诈骗犯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认识网络诈骗犯罪的性质和类型,能够促进网络诈骗犯罪理论的完善;另一方面,对网络诈骗犯罪的理论研究,可以进一...
篇六:防网络诈骗论文
算机与网络安全新技术》报 告 题 目
网 络 诈 骗 论 述
2011
年
5
月
25
日 学
院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专
业 生物医学工程 学生姓名 学
号 任课教师
耿立宏 09282005 李
勇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新技术》课程报告
1 网络诈骗论述
[摘要]
计算机的诞生无疑是当今世界最为激动人心的高新技术之一,依托于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生活正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网络为人类建构起一个快捷、便利的虚拟世界网络交易日趋频繁当前我国的网民数量已居世界第二位 形形色色的网络犯罪给这场变革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网络诈骗正是其中之一。本文简单介绍了网络诈骗的基本种类、特征、以及防范措施等内容。
[前言]骗子是自古就有的互联网的诞生更是让这些骗子发现了新的行骗途径 关于互联网有句笑话: “在网上 你不知道跟你聊天的是一个人还是一只狗” 更何况对方是一个能说会道的骗子?低犯罪成本、高隐蔽性、高渗透性决定了网络诈骗比传统诈骗更能吸引骗子。截止到 2011 年中国的网民总数为亿人。在我国的网民中大专学历以上的占 86%"。中国互联网使用的主要人群是青年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中大学生为涉案的主体之一大学生们痴迷于网络对各种游戏、软件等兴趣甚浓容易被不法分子欺骗。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百分百上网 有网上交易行为的占总上网人数的百分之十;上当受骗的人数是有网上交易行为的百分之七。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本文通过对网络诈骗的基本种类、特征、以及防范措施等内容的介绍一方面总结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另一方面为广大大学生提供一点网络诈骗的基本知识增强大家的防范意识并提供一些防范措施望大家以后能够放心安全地在网上交易。
一.简单定义 网络诈骗又称“网络钓鱼” 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拟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正是由于网络诈骗犯罪可以不亲临现场的间接性特点表现出形式多样的网络诈骗犯罪。
二网络诈骗基本种类
1.利用网上购物实施诈骗
在网络上贩卖低价的商品或二手商品吸引消费者购买 而当消费者按照诈欺者的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新技术》课程报告
2 提示将钱汇入其账户后却收不到所购物品或者收到的是完全不能使用的物品。
近两年 在网上以发布低价邮购信息为诱饵设臵骗局的案例举不胜举骗子们利用人们期望价格便宜的心理用价格优惠诱人上当。
2利用“网络老鼠会”实施诈骗。
“老鼠会”是一种有相当历史的非法传销活动。
“网络老鼠会”与传统传销所不同的是“网络老鼠会”利用了因特网。近几年非法传销中的金钱游戏漫游到了互联网上而且成为了一种风潮。“网络老鼠会”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利用“注册会员”的形式发展下线。
“网络老鼠会”实际上就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多层次销售和传销的诈骗犯罪劣活动。如今这种诈骗活动是五花八门有的利用网络电话兜售一些非法或欺骗性的投资产品;有的则把定价过高的为房地产提供保证的风险债券作为风险普通的一般债券来推销;也有的在网络上刊登启事要求应征者花大笔的钱买回某种生产资料生产出商品后公司负责回收却又以“质量不达标”等这样那样的理由拒绝回收从而使许多投资者损失惨重。
3.利用“网络钓鱼”实施诈骗 “网络钓鱼”的诈骗方式近来在网上电子商务交易中时常可见也屡见不鲜。骗子们惯用的手段是首先向公众群发垃圾邮件然后利用虚假的“优惠”、“打折”等诱饵将受害者引导去登录一个看似熟悉的电子商务或在线理财网站(比如花旗银行网站等)。由于网站“克隆”得非常逼真粗心的用户很可能稀里糊涂地输入信用卡账号、密码被骗子获取。诡计多端的骗子们已不再满足于做愿者上钩的姜太公 他们最新“发明”的“钓术”不再只是简单地发送假链接和仿冒站点而是“移花接木”--直接利用真实的站点行骗让人防不胜防。新的骗术将普通的“网络钓鱼”与跨站点脚本技术结合起来 通过诱饵邮件中的包含嵌入脚本的链接触发。用户只要点击了邮件中的此类链接除了会被带到一个正常的银行站点 同时恶意脚本还会在用户电脑上弹出一个小窗口--酷似网上银行的登录界面。除了用假冒窗口来骗取用户输入账号、密码恶意脚本同时还很可能在后台下载木马并运行;从而将用户信息发送出去 并在以后做进一步的窥私窃密。
4.利用 Modem 拨叫国际长途的诈骗犯罪
犯罪行为人诱使上网者下载一个“浏览工具”或者“拨号器” 以便免费登陆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新技术》课程报告
3 成人网站。而所谓“拨号器”就会悄悄切断 Modem 的当前连接转而通过拨通一个国际长途号码连接上互联网。这样用户会在不知不觉中损失一大笔电话费。
5.利用互联网骗取信用卡的诈骗犯罪
有的网站允许你免费在线浏览成人图片,不过你必须提供信用卡号码以证明你已经满 18 岁。然而当你打开它却有一大堆你意想不到的东西是收费的。《环球时报》2001 年 3 月 20 日报道了美国新月出版社集团利用旗下的网站以免费浏览做幌子 骗去网民 1.88 亿美元。
而主要用的行为就是骗取网民的信用卡号进行诈骗。
6.利用互联网提供特许权的诈骗犯罪
犯罪行为人在向投资者提供经营特许权时有意隐瞒相关情况进行诈骗。通常以其中商业机会和特许产品展览做诱饵。譬如说有的提出低价出售数以百万计的电子邮件地址名单而有的则提供收信人的代理服务器号码但实际中提供代理服务器的号码是违反网络规定的而所谓的电子邮件地址不是失效的就是错误的。
7.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旅游休假以及医疗保健商品及服务的诈骗犯罪
犯罪行为人宣称“你可以参加一次豪华旅游并提供许多打折的附加服务” 。实际上这全是谎言就算成行的话你也得因为那些“附加服务”损失不少钱。而所谓“一般药店没有的东西可以包治百病”的医疗保健商品。你相信吗不过对于那些身患绝症生命垂危的人就不一样他们可能会相信的哪怕一点点希望。但这不过是一个骗钱的老把戏而已。
除以上几种网络诈骗犯罪外还有里用互联网进行的中大奖诈骗犯罪以及利用互联网提供商业机会投资的诈骗活动。针对网络诈骗的种种方法类型网络诈骗就有了自己的一些新的特点。
三.网络诈骗犯罪的特征 与传统诈骗相比较网络诈骗的犯罪主体呈现智能化、年轻化犯罪客观方面呈现隐蔽性、连续性、跨地域性和高危害性等特点。网络诈骗罪和其他类型的诈骗罪取的财物的方式不同一般的诈骗活动行为人与一定自然人之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新技术》课程报告
4 间有一定的意思沟通即“人——人对话” 而网络诈骗罪则不然行为人更多通过“人——机 对话”的方式达到初步目的。正是由于人机对话的技术特点决定了网络诈骗罪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1. 作案手段智能化、隐蔽性强容易得逞
大多数的计算机犯罪都是行为人经过狡诈而周密的安排运用计算机专业知识所从事的智力犯罪行为。进行这种犯罪行为时犯罪分子只需要向计算机输入错误指令篡改软件程序作案时间短且对计算机硬件和信息载体不会造成任何损害作案不留痕迹使一般人很难觉察到计算机内部软件上发生的变化。另外有些计算机犯罪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犯罪行为才能发生作用而达犯罪目的。如计算机“逻辑炸弹”行为人可设计犯罪程序在数月甚至数年后才发生破坏作用。也就是行为时与结果时是分离的这对作案人起了一定的掩护作用另外由于互联网的无边界的特性行骗人往往选择异地“鱼儿”行骗受害人上钩后一般不会直接到异地去找行骗人。即使到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办理异地的案件周期也较长。这就使计算机犯罪手段更趋向于隐蔽。所以整个犯罪过程没有多少风险且容易得逞。
2.社会危害性极强极其广泛增长迅速
据统计在美国已经有 5700 万成年人受到网络诈骗邮件的攻击其中冒用至少 122 个知名企业的招牌。
截至 2004 年底 大约一半的此类攻击含有间谍软件或者其他木马程序。
3%的美国人相信自己曾经经历过假冒在线银行的欺诈180 万人曾被吃站点要求提供个人信息。大约 30000 人曾经接触过自称来自eBay 公司的电子邮件29%曾经访问过假冒的 PayPal 的站点14%访问过假冒花旗银行站点其他被假冒的知名站点包括美国在线、微软、EarthLink、雅虎、南方贝尔、Fleet 银行等。调查还发现与有过在线购物经历的人数相比经历过网络诈骗的人数要高出三倍。比如去年 54%的人曾经经历过各种形式的网络诈骗。目前世界各国的网络用户数以亿计到 2006 年 12月底仅中国网络购物用户就达 4310 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与日增长。
通过互联网进行比传统方法进行诈骗不管是金额还是人数都多得多由于这些犯罪的受害者分布广泛造成了极重的社会危害。网络诈骗犯罪的发展与互联网一样特别迅速日本 2000 年计算机与网络犯罪的检举状况中利用互联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新技术》课程报告
5 网诈骗的2000 年为 19 件到 2001 年增到 671 件到 2002 年剧增到 2013件是所有网络犯罪中增长最快的一种。
3. 犯罪成本低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
犯罪行为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形式极为精美的电子信息诈骗他人的财物并不需要投入很大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着手犯罪的物质条件容易达到。
而且借助互联网的方便是传播速度相当快传播范围也及其广。
4. 渗透性强网络化形式复杂不定性强
网络发展形成一个虚拟的电脑空间即消除了国境线也打破了社会和空间的界限使得行为人在进行诈骗他人财物时有极高的渗透性。网络诈骗的网络化形式发展使得受害人从理论上而言是所有上网的人。而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伪装性及其高诈骗者可以在实施诈骗后马上下线然后又以另外一个身份进入在网络上根本无法辨认。所以它具有很强的不定性。
5. 诈骗者和被骗者多为青少年 网络世界精彩纷呈无所不能。和“网络”接触最多的可以说是目前的青少年一代而且青少年涉世未深容易相信别人给诈骗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很多网络诈骗者也是青少年一代。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很强 而且由于年龄的问题 很多人都不知道 其严重后果。
英国一位少年的行骗历程始于 13 岁。
他利用 1.6 万英镑的遗产购买有关犯罪的书籍专门攻读各种骗术随后在自己的卧室中成立“工作室” 创建网站假装以大大低于市场水平的折扣价出售等离子屏幕电视机。在短短三年时间内累计诈骗 26 万英镑成为英国最大的网络骗子。
6侦查取证困难破案难度大 据统计99的计算机犯罪不能被人们发现。另外在受理的这类案件中侦查工作和犯罪证据的采集相当困难。
四、网络诈骗防范措施 对于政府 第一重视网络诈骗加大对其的打击力度。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新技术》课程报告
6 第二建议公安机关联合文化部门以及有关部门单位对网络公司网站网吧进行严格监控使得建立完整的安全系统和管理系统从源头上杜绝此类犯罪的发生。
第三应对青少年此类犯罪的增加建议在电视广播。网络以及学校开设网络诈骗专题从思想上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第四未成年的好奇是此类犯罪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建议对未成年人从金钱观人生观上加强教育。当然应坚决杜绝未成年人上网这一问题既是家长的也是学校的更是社会的 对于个人 应该明确网络诈骗是性质很恶劣的犯罪。
我国现行刑法第 287 条和第 266 条规定犯基本罪的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犯重罪的处 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犯极重罪的处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我们不应该抱着侥幸的心理涉足其中而后悔莫及。
对于消费者 网上交易越趋频繁我们应该做好防范措施来降低自己被骗的可能性。
1、核对网址看是否与真正网址一致 2、妥善设臵和保管好密码不要选诸如身份证号码、出生日期、电话号码等作为密码 3、做好交易记录对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等平台办理的转账和支付等业务做好记录定期查看“历史交易明细”和打印业务对账单如发现异常交易或差错立即与有关单位联系 4、管好数字证书避免在公用的计算机上使用网上交易系统 5、对异常动态提高警惕如不小心在陌生的网址上输入了账户和密码并遇到类似“系统维护”之类提示时应立即拨打有关客服热线进行确认万一资料被盗应立即修改相关交易密码或进行银行卡、证券交易卡挂失。
6、消费者要对所购买的物品。目前市场的价格有所了解。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 如果卖家所出价格远远低于...
篇七:防网络诈骗论文
电信诈骗现象的探究论文在信息社会逐步成熟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于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与广播电视网络相融合,新型的信息犯罪也接踵而来,电信诈骗犯罪就是其中危害较大的一种新型诈骗犯罪形态。近五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信诈骗事件可谓是花样迭出,涉案数目逐年递升。尽管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重点防控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是从根本上来看电信诈骗犯罪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抑制。对于电信诈骗犯罪的研究,我国学术界根据电信诈骗罪犯的客观要件,刑法通过两个罪名来予以规制:即第 266 条规定的诈骗罪和第 279 条规定的招摇撞骗罪。但事实上,现有的刑法规定已经滞后,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拟从电信诈骗犯罪的特殊性进行阐述,对电信诈骗罪进行研究。我们小组认为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因此,在召集齐组员后,我小组开始了对电信诈骗现象的探究。
我小组先搜集了若干个典型案例:
【案例一】今年 2 月 15 日,上海警方接到 69 岁的虞女士报案:去年 7 月 24 日,她在青浦区徐泾镇的家中接到一个 400 开头的电话,自称是顺丰快递客服,对方核对了她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说她有一份快递寄往香港,里面有 100 多张信用卡,虞女士说没有邮寄过这样的快递,顺丰客服就给了她一个号码为 57823618 的电话,说是松江分局的电话,要她报警。虞女士连忙拨打这个电话,电话中一名自称江峰的警官告诉虞女士:调查显示虞女士与一个名叫“高强”的男子
一起涉嫌通过招商银行洗黑钱218万元, “高强”分给虞女士21万元,现在需要清查虞女士的财产。这位警官随后又给了虞女士一个法院网站,虞女士登录后发现上面竟有自己的“通缉令”,大惊失色,连忙按照对方要求开通了自己工商银行储蓄卡的网上银行,问清虞女士存款后,江警官又为虞女士找到一家房屋抵押公司,让她将徐泾镇房屋抵押,并将房屋抵押钱款 48.9 万余元也转入这张工商银行储蓄卡内。去年 8 月 22 日至今年 1 月 20 日,江警官电话指挥虞女士在家中不断通过网上银行方式转账汇款,每笔人民币 199985 元,在此期间,虞女士又将自己的积蓄 850 万余元分多次转入这张工商银行储蓄卡,随后也被转走。江警官告诉虞女士今年 2 月 12 日会将钱款退回,但直到 2 月 15 日一直未见退还,虞女士这才发觉被骗,连忙前往派出所报案。此时,她已经先后损失人民币 1482 万元,其中包括向亲朋好友借的数百万元。
【案例二】今年 2 月 14 日,上海警方接到 29 岁的杨女士报案:去年 10 月 9 日下午,她在陆家嘴的公司内接到号码为 021-95588 的工商银行电话,说她在广州办理的信用卡有恶意透支行为,并将电话转接到了“广州市公安局”,接线员让杨女士自己查询广州市公安局刑侦队的电话。随后,杨女士通过 114 查询了广州市公安局刑侦队的电话号码,没想到她刚放下电话,就接到号码为 020-83333397 的电话,来电显示与查询的号码一致,对方也自称广州市公安局刑侦队,说杨女士名下有一张建设银行卡涉及一桩大型诈骗案,很可能身份被人冒用,并发送了一个软件让杨女士登录所谓“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站。
杨女士登陆后输入自己的护照号,果然查询到自己被通缉的信息,信以为真,于是听从对方指示将钱转入“国家安全账户”里进行调查。去年 10 月 10 日,杨女士按照对方要求办理了一张工商银行卡并开通了网上银行,随后通过家中电脑,被“广州的警官”以远程控制电脑的方式汇款 5 万元至对方账户。此后一直到今年 2 月,杨女士不断协助对方利用远程控制的方式,通过工商银行卡向“安全账户”交纳“保证金”,当对方告知她因涉嫌诈骗必须交足 600 万元保证金时,杨女士表示个人资产不够,提出用父亲的汇丰银行账户代缴,后协助对方把账户绑定到对方的手机上。此时,对方告知杨女士“保证金”已缴足,开始资金回流,要求她配合工作不要上网查询。
今年 2 月 4 日,对方告诉杨女士自己有事会有几天无法联系,后杨女士因长时间未接到对方电话,于 2 月 12 日查询父亲汇丰银行账户时发现卡内资金已被全部提走,先后损失人民币 50 万元和美元 411 万元,于是向警方报案。
【案例三】昨日,电白公安局一名警员透露,最高峰时,麻岗、树仔两镇同时有上千部手机在不停往外拨打诈骗电话,一部手机一天少则 50 通,多则 300 通,内容多为“明天到我办公室来一趟”。因此,有许多网友戏称电白一个县的电话网络繁忙超过华尔街。为了打击电话诈骗,当地专门撤掉了“重灾区”麻岗镇附近的一个通讯基站。该警员告诉记者,在已确定的电白籍电话诈骗数百名嫌疑人中,90%以上来自这两个镇。麻岗镇后官田村,因为做得最早,出“师傅”最多,目前被通缉的电话诈骗逃犯就有几十人。最夸张的时候,在麻岗镇可
以买到全国各地的手机号码卡和银行卡,还有人专卖贩卖写着电话、名字、职务、住址等信息的公民信息资料。
【案例四】明星也上当。新民网 2014 年 1 月 12 日报道 1 月 11 日,新民网记者了解到,内地知名女艺人汤唯 11 日在上海遭遇电信诈骗,被骗走 21 万余元人民币。汤唯事后已向松江警方报案,记者从警方获悉,警方已介入调查。记者了解到,目前汤唯正在松江车墩拍戏,当日下午,汤唯接到电话后,被骗约 21 万元人民币。发现被骗后,汤唯立刻通过电话报案。记者看到,11 日 19 时,微博实名认证为“交通银行松江支行职员”的网友@黑 Y_Y 是聪明的 nana 称,汤唯来交行办卡,本人好低调好美。记者了解到,这是汤唯在被电信诈骗后到银行办理业务。
【案例五】2012 年 11 月初,王伟、杜飞龙携带电脑、猫池等作案工具到四川成都市,在被告人彭辉的租住房内测试拨打“网间”电话成功后,以彭辉的名义在成都市租下一套住宅并安装了宽带,作为拨打网间电话的工作室。2013 年 5 月至 7 月,彭辉负责看管设备和拨打网间电话,其与王晶晶先后对王伟提供的中国移动成都分公司的715 张 SIM 卡进行了修改密码、取消增值业务、修改套餐、停机保号等业务操作,并将卡插在猫池上用拨号软件拨打哈尔滨的语音电话,透支中国移动成都分公司话费共计 635293.25 元。2013 年 7 月至 8月,王伟、王晶晶在“淘宝网”上先后从他人处购得定西移动公司投放市场的 30 元面额移动家园 SIM 卡 2059 张,二人与李勇通过登录到移动网上营业厅修改 SIM 卡的密码并取消了增值业务,再将 SIM 卡的
资费变更为全球通 888 元套餐,办理了停机保号业务。7 月初,王伟、王晶晶伙同杜飞龙在兰州市盛帝商务酒店的客房内架设了电脑、猫池等作案工具。同年 8 月 1 日至 8 月 27 日,王伟与杜飞龙将 SIM 卡申请开机,同时办理了三方通话业务,王伟指使杜飞龙将定西移动公司的1699 张SIM 卡(含李荣测试的1张)先后插在猫池上,通过拨号软件给哈尔滨等地的 488 个语音电话连续拨打通话,造成定西移动公司资费损失合计 1917069 元。
【案例六】新电信诈骗方法:京警方提示:防范“订购‘无线 TV’业务”诈骗短信 “您以成功订购中国移动无线 TV 业务,标准资费 118 元/月。如需退订请编辑短信‘HK0D0011550629116’到 10086。中国移动”近期,北京警方接到多名群众咨询,称手机接到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对此,北京警方提示,该短信为诈骗短信,市民不要按照短信要求进行操作,如果已经操作的,请立即前往移动营业厅办理补卡业务。
【案例七】在这里,我分享一个最新案例:高考,在我国是改变学生命运的一次人生大考,社会各界需共同努力,让高考更公平合理,近日,警方抓获了一批犯罪分子,其谎称有高考试题,并以高价售卖,警方最终查处这起案例,判处嫌疑人 7 年徒刑。我国今年将各种高考作弊行为列入刑法。
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可以对电信诈骗下一个宽泛定义: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
账的犯罪行为。
但是为什么电信诈骗为何屡屡有人中招?每年全国各地都会发生大量的电信诈骗案件,使受害群众蒙受大量的财产损失,其实骗子的手段往往并不高明,但是为什么有那么的人民群众上当受骗呢?总结一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防范知识和防范意识不强。由于对电信诈骗的手段的不了解,导致人民群众的受到犯罪分子的电信诈骗时,往往是蒙在鼓里,看不清庐山真面目。
那么我们就需进行更深的研究。通过开篇介绍的案例,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以下几类手段:
1 、法院传票
假借法院的名义,电话通知市民要出庭应诉。此类诈骗电话一般打到当事人家中或单位的固定电话,要求接电话的当事人领取诉讼传票。电话内容均由一段电话录音播出,并指示当事人按电话键进入下一级内容。进入下一级后,有冒充法院的工作人员先以事主涉案为由进行恐吓,最后以提供“公证账户”为由,要求当事人将名下存款转入其提供的诈骗账户。
2、购车退税
冒充税务等国家工作人员,让你提供银行卡号,通过银行 ATM 机转账获取税款。当你到银行准备用 ATM 机时,犯罪分子让你按照犯罪分子电话提示操作,然后借机划走你的钱。
3 、猜猜我是谁?
先拨通你的电话,让你“猜猜我是谁”,当事人便在熟人中猜测对
方身份,此时犯罪分子顺势答应,并称近期要来看望当事人。次日再谎称,来看望当事人的途中出车祸,或嫖娼、吸毒被抓等,向受害人借钱,让当事人汇钱到指定账户。
4、 短信直接汇款
“请把钱直接汇到××银行账号就可以了……”犯罪分子往往大批群发此类短信,撞大运,骗一个是一个。
(如:此时正好有一笔业务汇款要办,加上自己业务繁忙,可能会疏于防范,未对汇款的真实身份进行核实,上当受骗的可能性很大。)
5 、无担保贷款
通过手机短信或报纸、网站发布信息,如果你与之联系,对方会声称贷款必须先付保证金或部分利息,并要求你自己办理一张银行卡,先打一笔钱到“企业验资款”账户上,证明企业的还款能力,然后开通电话查询功能供其查询。而实际上,犯罪分子利用新办银行卡的初始密码,就把钱转走了。
6、 盗用社交工具冒充熟人
通常是冒名顶替,向事主的 QQ 好友、微信好友等借钱。需要您特别当心的是一些冒充熟人的网络视频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盗取图像的方式,用“视频”与您聊天,您可千万别上当。
7 、虚假中奖
通过邮件、网络等途径,向你随机发送虚假中奖信息(刮刮卡),当你拨通电话号码后,会有人千方百计说服你缴纳“手续费、保证金、税费”等。
8 、“入会”服务
“电脑预测彩票中奖号码,推荐代炒股票保证盈利,不赚不收费。”犯罪分子利用你的投机心理,花言巧语劝你“入会”,借机收取会员费、服务费等。
9 、钓鱼网站
在购物网站放置精美的商品图片,低价售货,一旁设置各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链接图标,当你点击时,就进入了跟上述机构一模一样的假冒网页,你的网银账号和密码即被盗取,紧接着被盗的是你的钱。
10 、恐吓敲诈
“我是黑社会的,受人之托,要你身体的某个部位,要想消灾,汇笔钱到……”犯罪分子随机拨打你的手机,恐吓你破财免灾。
11 、编造亲朋事故
打电话谎称你的孩子被绑架或在外受意外伤害、突发急病等,要求你汇款。许多家长往往救子心切,未经核实,便把钱汇到诈骗嫌疑人指定的银行账户上。
12、 网络和电话交友
利用网络和报纸等刊登个人条件优越的交友信息,吸引事主,在网络和电话沟通中,甜言蜜语蒙骗事主上当。
13、假称在银行的账户涉嫌犯罪
告诉当事人的身份信息被他人冒用,所申领的电话已欠费。随后再由一名自称是公安局的工作人员接听电话,称当事人名下登记的电话和银行账户涉嫌洗钱、诈骗等犯罪活动,为确保不受损失,需将本人
存款转移至一个“安全账户”,并且频频催促当事人赶紧通过电话或就近转账,不然损失更大。
14.手机陌生电话拨打,响一、两声就挂。
遇到这样的情况,千万不要回电话,因为犯罪分子通过拨打你电话,让你误认为你熟人电话,诱使你回电话,如果你一旦回电话,就会被迫支付高昂的电话费。
15、包裹藏毒。(最新型的电信诈骗方式)
不法分子给受害人发送领取包裹的手机短信,对方冒充警察称邮寄的包裹内藏有毒品,对方称要事主协助破案,要求事主按对方指示到银行柜员机上进行银行卡存款转账,等事主转账后,卡内存款就被转走。(温馨提示:市民如果收到邮局包裹短信,请与邮局相关部门联系,切勿相信不法分子所谓包裹藏毒的说法,如有疑问请拨打 110。)
同时,我们也总结出以下几条可能导致犯罪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从 2000 年开始,我国兴起了电信诈骗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蔓延起来,从时间上来看,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差距扩大,拜金主义盛行引起来的,这个原因成为电信诈骗犯罪的原始动因;再加上为犯罪嫌疑人提供了犯罪条件的通信业和金融业在新技术的出台、成长直至成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运行过程中必然存在诸多安全漏洞,这是通信业和金融业的负面作用;以及电信诈骗的低成本投入、高回报率刺激了犯罪分子内心的私欲。总的来看,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因素是引起电信诈骗产生、发展和蔓延的根本因。
(二)法制因素
导致电信诈骗犯罪快速发展和蔓延的重要原因是法制因素的缺位和滞后。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法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与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是分不开的,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超前于法律制度的发展,特别是现在电子信息时代的兴起,现有的法律不能够调控和规制利用计算机、移动、电信等新型工具犯罪的经济社会,所以我国法律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上一篇:喜迎二十征文姥姥10篇
下一篇:银行开展养老诈骗问题排查报告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