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史的书籍都有哪些6篇
关于四史的书籍都有哪些6篇关于四史的书籍都有哪些 项脊轩轩志明明••归有光归有光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四史的书籍都有哪些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关于四史的书籍都有哪些
脊 轩 轩 志明 明• •归 有 光 归 有 光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 归道隆 曾在江苏太仓县的 项脊泾 住过 , 作者自号 项脊生 , 又把自己题解:项脊轩志“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县的 项脊泾 住过 , 作者自号 项脊生 , 又把自己的书斋取名为“ 项脊轩 ”,有 怀宗追远 之意。
解题:• 志, 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如《三国志》。。如地方志,墓志,如《三国志》。• 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 ,旧时多用于书斋茶室。
如 , 潮 。
饭馆名 。
如朵云轩 , 潮人轩 。• 项脊轩,作者书斋名。
命名之由有多种说法:1、因作者远祖(宋朝)曾在太仓县有多种说法:1、因作者远祖(宋朝)曾在太仓县 项脊泾住过,为纪念先祖而名。2、住宅窄小,如同在人的住过,为纪念先祖而名。2、住宅窄小,如同在人的 颈脊之间,故名。3、宅不起眼,项在头下,脊在背后,都在不显眼的地方,故名。之间,故名。3、宅不起眼,项在头下,脊在背后,都在不显眼的地方,故名。
归有光(1506——1571年),1571年), 字熙甫,号震川 ,明朝 昆山 人,著名散文家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 《 史 》 汉 和三史 ( 《 史记 》《 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 ),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
•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讲学20余年 ,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
•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 ,颇。
后 受委屈 。
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 太仆寺丞 ,留掌内阁制敕房 ,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
• 在文学上,他博览群书,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在文学上,他博览群书,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 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 , 风格朴实 , 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 ,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 ,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 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真挚自然 ,语言 朴素流畅 ,细节 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著有《,有诗一般的意境。著有《 震川文集 》,代表作除《项脊轩志 》外,有《 先妣事略 》、《 思子亭记》、《 寒花葬志 》。• 其散文对清代的 桐城派影响很大。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影响很大。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姚鼐认为,归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认为,归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
归有光简历1506年(1岁)
生于江苏昆山1510年(5岁)
开始读书1513年(8岁)
丧母1528年(23岁)
娶妻魏氏1506年(1岁)
生于江苏昆山1510年(5岁)
开始读书1513年(8岁)
丧母1528年(23岁)
娶妻魏氏1533 年 ( 28 岁 )
丧妻1540年(35岁)
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1565年(60岁)
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1568年(63岁)
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1570年(65岁)
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15711540年(35岁)
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1565年(60岁)
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1568年(63岁)
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1570年(65岁)
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1571 年( 66 岁)
去 世归有光(1506—1571 )
《 震川文集》书景 明万历二十七年刊
渗漉 修葺垣葺垣 墙 栏 楯偃 仰 冥 然迨 异 爨shènlùqìyuán dàishǔnyǎnshǔnyǎn听课文录音,正音。míng迨 异 爨老 妪 先妣呱呱 阖妣呱呱 阖门象门象 笏 扃牖dàicuàn yù bĭgūhéhù jiōng y yŏ ŏu u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___________二 ( 两 )______ 间小屋种感情间小屋种感情三___________四__________世变迁个女人世变迁个女人
古人的评价清• 黄宗羲一往情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书写生活琐事 抒发个人情感• 明 明 王锡爵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外。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外。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淡 语言质朴清淡 饱含真情实感
余 稍 为上 漏 。
前 辟为 修 葺 , 使 不辟 四 窗……
又 杂 植 兰 又 杂 植 兰 桂 桂旧 时 栏 楯 , 亦 旧 时 栏 楯 , 亦 遂 遂桂 桂 竹 木 于 竹 木 于 庭 庭 , ,遂 遂 增 增 胜 胜。
。
垣 墙 周 庭 ,日 影 反 照 ,以 当 南 日 ,室 始 洞 然 。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 ;而庭阶寂寂,小 声 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先 是 , 庭 先 是 , 庭 中 中迨 诸 父 异 爨 迨 诸 父 异 爨, ,内 内墙 往 往 而 是 。
墙 往 往 而 是 。
东 东庖 而 宴 , 鸡 栖 庖 而 宴 , 鸡 栖 于 于篱 , 已 为 墙 , 篱 , 已 为 墙 , 凡 凡中 中 通 南 北 为 一 。
通 南 北 为 一 。内 内 外 多 置 小 外 多 置 小 门 门 , ,东 东 犬 西犬 西 吠 吠 , 客 逾 , 客 逾于 厅于 厅 。
庭 中 始 为 。
庭 中 始 为凡 凡 再 变再 变 矣 矣 。
。
吾 儿 ,何 竟 日 默类 女 郎 也久 不 见 若 影 ,默 在 此 , 大?
后 五 年 , 吾 妻 来 后 五 年 , 吾 妻 来 归 归从 余 问 古 事 , 或 从 余 问 古 事 , 或 凭 凭妻 归 宁 , 述 诸 小 妻 归 宁 , 述 诸 小 妹 妹姊 家 有 阁 子 , 且 姊 家 有 阁 子 , 且 何 何归 归 , 时 至 轩 中 , , 时 至 轩 中 ,凭 凭 几 学几 学 书 书 。
吾。
吾妹 妹 语 曰 :
“ 闻 语 曰 :
“ 闻何 何 谓 阁 子 谓 阁 子 也 也 ? ”? ”
庭死今庭死今有 枇 杷 树 , 吾 妻之 年 所 手 植 也 ,已 亭 亭 如 盖 矣 。有 枇 杷 树 , 吾 妻之 年 所 手 植 也 ,已 亭 亭 如 盖 矣 。
语音轩 漉葺 垣迨 爨妪 妣轩 漉葺 垣迨 爨妪 妣xuān lùqìyuán dài cuàn yùbĭ闺 扉呱 阖笏 扃牖闺 扉呱 阖笏 扃牖ybguīfēi gūhéhù jiōngyŏu
第一段字词解释• 方丈:一丈见方。
容:容纳。• 下:向下。名作状。
顾视:左看右看。• 北向:向北。
昏:昏暗。• 修葺:修补。
垣:矮墙,亦泛指墙。• 当:阻挡。
胜:光彩。杂;错杂。• 偃仰啸歌:或俯或仰,大声吟诵。• 万籁有声:外界的各种声音都能听见。• 寂寂:非常寂静。班驳:纷杂错落。• 明月半墙:明亮的月光照着半个墙面。• 姗姗:舒缓轻盈。
第一段译文• 项脊轩,是旧日的南阁子。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历经百年的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直往下滴;每当移动书桌时,环顾四周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一过中午室内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补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用矮墙把院子四周围上,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
第一段译文• 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我或俯或仰,大声吟诵,有时静默端坐,自然界各种声音都能听见;庭院台阶显得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来啄食。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纷杂错落,微风吹拂,花影摇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
第一段内容理解• 写项脊轩中可喜之事。• 对项脊轩环境介绍,修葺前后对照着写。着墨不多,却清晰勾勒出书房概貌。写书房外部环境,更写出轩中幽静气氛。• 景物中处处渗透作者感情。写项脊轩旧状和新貌,把一间极普通的斗室写得那么可爱,正是作者喜爱这间书房的感情反映。
• “借书满架”写的是书房陈设,“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写读书之乐。特别是“庭阶寂寂---姗姗可爱”几句诗意般的描写,更是情景交融,流露作者“居于此,多可喜”的感情。而作者写喜又是为下文写“可悲”作铺垫。
屈原以兰桂喻美德,宋代人以竹喻志节,文中“屈原以兰桂喻美德,宋代人以竹喻志节,文中“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一句表明”一句表明 作者品格高洁,志趣高雅。“ 万籁有声 ” 乃是 以动衬静 笔 法 , 因 各种声音都能充盈于耳,反倒显得周围之寂静。深得唐人王藉“种声音都能充盈于耳,反倒显得周围之寂静。深得唐人王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之意境。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为本文文眼,结构上承上启下。
作者对小屋的 喜 爱之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狭小百年老屋 , 尘泥渗漉 ,破漏修缮前后的项脊轩:修缮前修缮后修缮前修缮后稍为修葺,使不上漏。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不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明亮修 修百年老屋 , 尘泥渗漉 ,雨泽下注。破漏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阴暗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室始洞然。明亮杂植兰桂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杂植兰桂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幽雅多可 喜 鲜明对比缮 缮
第二段字词解释• 迨:等到。东犬西吠;东家的狗冲着西家叫。
西 :名作状。• 庖:厨房。
宴:赴宴,吃饭。名作动。
乳:名作动。抚:对• 每:常常。
待,款待。
过:看望。
竟日:整日。效:奏效。
朝:上朝。瞻顾:瞻仰回顾。
第二段译文•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和围墙,门和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和围墙,门和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 , 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 , 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
第二段译文• 老婆婆常对我说:“这里,曾是你母亲站立过的地方。”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老婆婆常对我说:“这里,曾是你母亲站立过的地方。”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 “ 我的孩子 , 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 , 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收到功效,这孩子的成功,那是可以期待的吧!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收到功效,这孩子的成功,那是可以期待的吧!”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第二段内容理解• 写轩中怀旧。先用“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作承上启下的过渡。“先是”转入追叙,写了三件可悲的事:一是叔伯分家,大家庭分崩离析,零落衰败:二是乳母的深情回忆和指点,引发对亡母的怀念:三是祖母生前对自己的爱抚、教诲和期望,历历在目。
第二段内容理解• 三件事都写悲,感情表达却很有层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是在客观的记述中寄予感叹。“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还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令人长号不自禁”,感情如压抑不住的潮水,汹涌而出,失去了控制。
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多回忆母亲:娘以指扣门扉曰 :
“ 儿寒先妣尝一至思 念 、 思 念 、回忆祖母:“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篇二:关于四史的书籍都有哪些
人:XXX汇报时间:20XX让新时代“ “四书” ”的清香溢满人生,宣传四书教育★ ★
党史学习教育用书出版座谈会暨专题宣讲动员会3月15日在京召开,四本“指定书目”亮相——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学习了以上书目来谈谈学习感悟和收获。前言导读/QianYAN
目录C O N T E N T S01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0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0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04《中国共产党简史》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部分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自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至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40篇文稿,约18万字。其中有16篇文稿是第一次公开发表。特别是书中收录的总书记在全国各地视察工作时的讲话,十分珍贵。概括起来说,本书的文稿主要有下述四个类型。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这些历史节点,是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增强信心、鼓舞斗志的重要契机。比如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大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座谈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七十周年大会、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大会、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三十周年大会、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等等,约16次,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进行总结概括、对开创未来向全党同志提出了新的要求等等。一是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16次在重要历史节点的有关讲话。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二是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些重要场合的讲话。在重要场合总结历史,显得更加厚重。本书收入的文稿,有十九大报告的内容,也有在中央全会(如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两次)、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等重要场合的讲话等。这些讲话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分量很重,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悟。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三是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各地视察考察调研工作时,特别是在革命老区、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等地考察调研的讲话。在本书收入的文稿中,除了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各种活动时的讲话外,在全国很多地方视察时深刻论述了我们党的历史的文稿,大约有19个省区市,有的还收入了两次去同一个省考察的讲话。如,在河北、山东、上海、陕西、山西、江西、广西、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重庆、安徽、甘肃、河南、福建、云南、贵州、湖南等地考察工作时的讲话。还包括在参观《复兴之路》等展览时的讲话、专门带领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时的讲话、视察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时的讲话等。这些场合的讲话,现场感历史感都很强,历史与现实连接得更直接,更能引起全党同志的深入思考、产生共鸣。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四是对于一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但又不好单独成篇的重要主题的文稿,采取集纳的办法予以反映。这样的文稿在本书中共有八篇。比如,关于知史爱党爱国、学好四史的重要意义和要求、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弘扬革命精神、发扬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崇尚学习关爱英雄、从总结历史经验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传承红色基因等等。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总结★在本书收入的文稿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回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入总结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刻阐明了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展望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这些重要论述,高屋建瓴、视野宏大、思想深邃,是我们学习好党史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学习好党史、开展好党史教育,首要的要求就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论述学习好、领悟透。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第二部分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本书精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就中国共产党历史发表的讲话、报告、谈话、批示和书信等重要文献,共计141段论述,内容涵盖对我们党不同时期的历史回顾,特别是对党史上重要人物、重要会议、重大事件的纪念及总结,如《关于十五年来党的路线和传统问题》《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战四周年纪念的指示》《新中国四十年历史的基本结论》,以及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庆祝建党七十周年、八十周年、九十周年,庆祝建军七十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等内容。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站在新时代高度,面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行选编。比如,全书开卷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有关“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的论述,突出了党的领导在群众中的作用,既观照历史起点,又体现新时代要求。01:突出政治站位,体现时代特色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本书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重点反映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比如,本书有针对性地选取关于抗美援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事件、重要会议的论述,以及关于艰苦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伟大精神的论述,充分反映了我们党的光辉历程、理论成果、宝贵经验和伟大精神。02:围绕主题主线,反映主流本质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本书内容选自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选、文集、文稿、年谱和重要文献汇编等文献资料,还发掘和公开了一些重要档案资料。03:资料来源丰富,重视披露新史料比如,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政治局委员要懂得一点历史”“从乌龟壳到共产党这一段历史应该总结”的内容,是从档案中发掘并首次公开的。又如,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来源于《中办通报》等档案资料。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总结★本书的出版发行,必将对广大党员学习和了解党的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第三部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以下简称《问答》)以问答体的形式,全面系统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要把《问答》作为重要辅助读物,进一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真正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经”。这次编写出版的《问答》,内容通俗易懂、形式新颖活泼,注重图文结合,多以“小切口”展现“大道理”,努力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生动展现了时代气息和理论之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要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把学党史和悟思想贯通起来,学好用好《问答》,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引向深入,切实筑牢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简史》第四部分
《中国共产党简史》 《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简史》(以下简称《简史》)是为配合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央宣传部组织、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单位编写的党史读本。
充分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精神。充分反映了中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充分反映了百年党史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历史。
充分反映了党的光辉历史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充分反映了党的光辉历史是一部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历史。《简史》篇幅不长,夹叙夹议,有质有文,陈言务去,新意迭见,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是一部思想深刻、通俗易懂的学习读本。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XX让新时代“ “四书” ”的清香溢满人生,宣传四书教育★ ★
篇三:关于四史的书籍都有哪些
中国古代经典书目导读前言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精神财富。
经典是人类精神宝库中最灿烂的组成部分, 它们凝聚了作者对人生、 社会和时代的思考, 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不应错过的精神驿站。
世代中国人通过经典阅读而汲取了多方面的营养, 传承了中华文化, 创造了新的生活经验。
阅读经典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 从而为走向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典阅读在今天仍然是我们提高自身素质、保持民族自信的一条有效途径。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 不能一一赘述。
这里精选了几部有代表性、 流传较广、 影响较大的作品, 通过“必读理由” 、 “作者简介” 、
“内容提要” 、 “名家汇评” 、
“延伸阅读” 等栏目帮助读者多角度解读经典, 为深入阅读提供指导。
使读者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 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文化熏陶。
馆藏中国古代经典书目 1. 《周易》 ——群经之首, 大道之源。
索书号:
B22/120
馆藏:
社科书库 2. 《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索书号:
I222. 2/19
馆藏:
文学书库 3. 《尚书》 ——纪言述事之祖。
索书号:
B22/9
馆藏:
社科书库 4. 《春秋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 左丘明 索书号:
K225/57
馆藏:
社科书库 5. 《国语》 ——我国现存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春秋) 左丘明
索书号:
K225/52
馆藏:
社科书库 6. 《战国策》 ——我国第一部记录策士谋臣言行的专集。
(西汉)
刘向
索书号:
K231/22
馆藏:
社科书库 7. 《孙子兵法》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春秋) 孙武 索书号:
E892/11
馆藏:
社科书库 8. 《论语》 ——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作品。
索书号:
B222/171
馆藏:
社科书库 9. 《孟子》 ——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战国)
孟轲 索书号:
B22/121
馆藏:
社科书库 10. 《荀子》 ——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和散文集。
(战国) 荀况 索书号:
B222/169
馆藏:
社科书库 11. 《大学 中庸》 ——儒家经典, 列入 “四书” 。
(春秋) 曾参、 子思 索书号:
B222/523
馆藏:
社科书库 12. 《墨子》 ——中国逻辑学的代表作。
(春秋) 墨翟 索书号:
B224/22
馆藏:
社科书库 13. 《道德经》 (《老子》 )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被誉为“万经之王” 。
(春秋)
老子 索书号:
B223/72
馆藏:
社科书库 14. 《庄子》 ——推进道家思想而具有集大成意味的著作。
(战国) 庄周
索书号:
B223/75
馆藏:
社科书库 15. 《韩非子》 ——历代帝王必学之书, 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
(战国)
韩非 索书号:
B22/101
馆藏:
社科书库 16. 《晏子春秋》 ——我国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
(战国) 晏婴 索书号:
B220/11
馆藏:
社科书库 17. 《楚辞》 ——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战国)
屈原 索书号:
I222. 3/14
馆藏:
文学书库 18. 《吕氏春秋》 (《吕览》 )
——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
(秦)
吕不韦 索书号:
K225. 04/2
馆藏:
社科书库 19. 《山海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地理名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索书号:
I276. 5/7
馆藏:
文学书库 20. 《淮南子》 ——综合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 对研究秦汉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汉) 刘安
索书号:
B234/66
馆藏:
社科书库 21. 《礼记》 ——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儒家经典之一。
(西汉)
戴圣
索书号:
K892/41
馆藏:
社科书库 22.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西汉)
司马迁
索书号:
K204/1
馆藏:
社科书库 23. 《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东汉)
班固
索书号:
K204/2
馆藏:
社科书库 24. 《后汉书》 ——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前四史”
之一。
(南朝宋)
范晔 索书号:
K204/3
馆藏:
社科书库 25. 《三国志》 ——记载三国历史的断代史, 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晋)
陈寿
索书号:
K236/14
馆藏:
社科书库
26. 《论衡》 ——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东汉)
王充 索书号:
B234/9
馆藏:
社科书库 27.
《说文解字》 ——我国第一部字典。
(东汉)
许慎 索书号:
H161/27
馆藏:
社科书库 28. 《文赋》 ——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
(西晋)
陆机 索书号:
I206/195
馆藏:
文学书库 29. 《诗品》 ——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批评专著。
(晋)
钟嵘
索书号:
I222/378
馆藏:
文学书库 30. 《陶渊明集》 ——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作。
(东晋)
陶渊明 索书号:
I222/179
馆藏:
文学书库 31.
《搜神记》 ——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志怪小说。
(晋)
干宝 索书号:
I242. 1/89
馆藏:
文学书库 32. 《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古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
(南朝)
刘勰 索书号:
I206. 2/113
馆藏:
文学书库 33. 《世说新语》 ——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
(南朝宋) 刘义庆 索书号:
I242. 1/77
馆藏:
文学书库 34. 《文选》 (《昭明文选》 )
——我国第一部诗文汇编。
(南朝梁)
萧统 索书号:
I262/78
馆藏:
文学书库 35. 《玉台新咏》 ——中国古代诗歌总集。
(南朝陈)
徐陵 索书号:
I222/346
馆藏:
文学书库 36. 《水经注》 ——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
(北魏)
郦道元 索书号:
K928/752
馆藏:
社科书库 37. 《李白选集》 ——唐代“诗仙” 李白经典作品选集。
(唐) 李白 索书号:
I214. 2/24
馆藏:
文学书库 38. 《杜甫选集》 ——唐代“诗圣” 杜甫经典作品选集。
(唐) 杜甫 索书号:
I222. 7/103
馆藏:
文学书库 39. 《白居易选集》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经典作品选集。
(唐)
白居易
索书号:
I214. 2/25
馆藏:
文学书库 40.
《苏轼选集》 ——宋代杰出词人苏东坡经典作品选集。
(宋)
苏轼
索书号:
I222/60
馆藏:
文学书库 41.
《辛弃疾选集》 ——是辛稼轩艺术风格和人格的展现。
(宋)
辛弃疾 索书号:
I214. 4/18
馆藏:
文学书库 42.
《资治通鉴》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宋)
司马光 索书号:
K204/45
馆藏:
社科书库 43.
《乐府诗集》 ——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 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宋)
郭茂倩 索书号:
I222/71
馆藏:
文学书库 44.
《沧浪诗话》 ——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
(南宋)
严羽 索书号:
I207. 22/15
馆藏:
文学书库 45.
《西厢记》 ——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
(元)
王实甫 索书号:
I237/10
馆藏:
文学书库 46.
《窦娥冤》 ——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 元杂居代表作。
(元)
关汉卿 索书号:
H319. 4/637
馆藏:
社科书库 47.
《牡丹亭》 ——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明)
汤显祖 索书号:
I237/31
馆藏:
文学书库 48.
《徐霞客游记》 ——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
(明)
徐宏祖 索书号:
K92/99
馆藏:
社科书库 49.
《三国演义》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明)
罗贯中 索书号:
I242. 4/307
馆藏:
文学书库 50.
《西游记》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明)
吴承恩 索书号:
I242. 4/304
馆藏:
文学书库 51.
《水浒传》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战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明)
施耐庵 索书号:
I242. 4/305
馆藏:
文学书库 52. 《金瓶梅词话》 ——古今艳情小说中灿烂的一朵文化奇葩。
[明]兰陵笑笑生 索书号:
I242. 4/384
馆藏:
文学书库 53. 《封神演义》 ——神魔小说中一部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
(明)
许仲琳 索书号:
I242. 4/165
馆藏:
文学书库 54. 《菜根谭》 ——一本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处世智慧的经典文献。
(明) 洪应明 索书号:
B825/276
馆藏:
社科书库 55.
“三言” ——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高峰。
(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 索书号:
I242. 3/40、 《警世通言》 索书号:
I242/83、 《醒世恒言》 索书号:
I242. 3/36)
馆藏:
文学书库 56.
“二拍” —— 市民意识高度集中的杰作。
(明)
凌蒙初
( 《初刻拍案惊奇》索书号:
I242. 4/272、《二刻拍案惊奇》索书号:
I242/96)
馆藏:
文学书库 57.
《儒林外史》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堪称讽刺小说的艺术典范。
(清)
吴敬梓 索书号:
I242. 4/308
馆藏:
文学书库 58.
《聊斋志异》 ——我国第一部由作家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标志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顶峰。
(清)
蒲松龄 索书号:
I242/9
馆藏:
文学书库 59. 《桃花扇》 ——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历史剧。
(清)
孔尚任 索书号:
I237/27
馆藏:
文学书库 60. 《长生殿》 ——是明清传奇的一部“压卷” 之作。
(清) 洪昇 索书号:
I237/32
馆藏:
文学书库 61.
《随园诗话》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
(清) 袁枚 索书号:
I207. 2/463
馆藏:
文学书库 62. 《红楼梦》 ——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
(清)
曹雪芹 索书号:
I242. 4/306
馆藏:
文学书库 63.《官场现形记》——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 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社会现实的风气 。
(清) 李伯元
索书号:
I242. 4/281
馆藏:
文学书库 64.《老残游记》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
(清) 刘鹗
索书号:
I242. 4/347
馆藏:
文学书库 65. 《孽海花》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也是晚清讽刺小说的一部代表作。
(清) 曾朴 索书号:
I242. 4/271
馆藏:
文学书库 66.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
(清) 吴趼人
索书号:
I242. 4/289
馆藏:
文学书库 67. 《古文观止》 ——是迄今为止对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写作名篇较精的一本古文书。
(清) 吴楚材、 吴调侯
索书号:
H194/49
馆藏:
社科书库 68. 《人间词话》 ——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批评著作之一。
(清)
王国维 索书号:
I207. 2/304
馆藏:
文学书库 69. 《阅微草堂笔记》 ——为清朝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是一部笔记小说集。
(清) 纪昀 索书号:
I242/58
馆藏:
文学书库 70. 《弟子规》 ——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 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
(清) 李毓秀 索书号:
H194/61
馆藏:
社科书库
《周易》
一、 必读理由 《周易》 , 一部充满神秘色彩的经典。上古的卜筮文化, 精微的象数义理, 神奇的六十四卦符号, 隐奥难解的卦爻辞, 几千年来让人如醉如痴。
《周易》 是群经之首, 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 谋略中之谋略。
从《周易》中, 哲学家看到辩证思维, 史学家看到历史兴衰, 政治家看到治世方略, 军事家可参悟兵法, 企业家亦可从中找到经营的方法, 同样, 芸芸众生也可将其视为为人处世、 提高修养的不二法宝。
二、 作者简介 《周易》 的作者, 是《易》 学史上争论已久的重要问题。
争论要点, 在《经》及《传》 。
八卦的作者, 《系辞下传》 认为是伏羲, 取于古代较早的传说, 前人多信此说法而不疑。
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认为, 《周易》 不过是此于伏羲, 作者不能直指伏羲。
在黄帝、 神农以前, 伏羲还不是最早的老祖宗, 以前还有天皇氏、 地皇氏、 人皇氏, 慢慢才到伏羲。
而伏羲造八卦, 为“伏羲八卦” , 即亦“先天八卦” ,所以前人皆以为作者是伏羲。
《玉海》 引《山海经》 证之:
“伏羲得河图, 夏人因之, 曰《连山》 ; 黄帝得河图, 商人因之, 曰《归藏》 ; 列山氏得河图, 周人因之, 曰《周易》 。
”
《周礼》 中有春官大卜:
“常三易方法, 一曰《连山》 , 二曰《归藏》 , 三曰《周易》 。
其经卦皆八, 其别卦皆六十四。
”
众所周知, 古人曰《周易》 便是指《连山》 、 《归藏》 、 《周易》 三书之合,称“三易” 。
但《连山》 、 《归...
篇四:关于四史的书籍都有哪些
建党 0 100 周年党史学习教育“四史系列”党课汇编 6 6 篇目录 1.“四史”学习的政治意义和理论价值 ................................................... 1 一、学史明志:坚定理想,忠诚信仰——学习党的创建史,传承红色基因、坚守初心使命.... 3 二、知史明道:增强自信,守正创新——学习新中国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信心.. 6 三、品史明智:感悟情怀涵养智慧——品读“四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10 2.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担当作为中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14 一、为什么要强调担当作为......................................................... 15 二、共产党员如何做到担当作为..................................................... 16 3.学习党的百年历史................................................................... 19 4.中国共产党重视历史学习的经验启示................................................... 24 一、历史的回顾................................................................... 24 二、经验启示..................................................................... 28 5.从百年党史看党的自我革命........................................................... 33 6.学习百年党史强化党性修养........................................................... 42
“四史”学习的政治意义和理论价值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和研究历史。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提出,要改造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强调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对待学习,把学习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他在党的十八和十九届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专题学习班开班式上的两次讲话,主题都是讲学习研究历史。一次是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强调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及其
2 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一次是讲党的建设要一以贯之,强调学习研究古今中外执政的历史经验,把握执政规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两次讲话,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学习研究历史的方法论,为全党学习研究历史提供了基本遵循。
开展“四史”学习,是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提出来的。2019 年 7 月,中央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发出通知,明确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2019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勇担在肩”。2020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显然,开展“四史”学习,既是主题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迎接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政治要求。
全面把握、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学习的讲话精神,一是要牢牢把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把“四史”学习同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相结合,就是要以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全党要“更加崇尚学习、积极改造学习、持续深化学习”,不断创新我们的学习制度、形式和方法,把我们党百年来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和红色资源作为学习“四史”的生动教材,讲活历史故事,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让党的革命基因在血脉中传承,让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活在党员干部的心中,使全党的学习教育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更加贴近党员干部;三是要把“四史”学习与研究现实问题、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能量,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3 一、学史明志:坚定理想,忠诚信仰 —— 学习党的创建史,传承红色基因、坚守初心使命
学史明志,就是要通过学习党的历史,进一步明确和坚定革命志向,坚定理想,忠诚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我们党 90 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所以,学习“四史”,首先要学习中共党史,因为党史贯穿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四史”的核心和灵魂。党史的逻辑起点是党的创建史。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学习党的创建史,更好地“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铭记党的奋斗历程时刻不忘初心,担当党的崇高使命矢志永远奋斗。” 学习党的创建史,首先要从理论上深刻把握中共一大选择在上海召开的社会历史原因,即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历史必然性。第一,政党的产生,需要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中国“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发祥地,最早产生于 19 世纪中叶外国在沪企业,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官办企业以及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逐渐发展壮大。上海工人阶级“特别能战斗”,力量较强。第二,思想基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上海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重镇,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有众多的最早和“第一”。《万国公报》最早提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东方杂志》最早介绍列宁的生平,《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有《新青年》《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和《共产党》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还有像上海商务印书馆这样中国唯一跨越三个世纪的资深出版机构。1919 年至 1922 年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书籍有 20 多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码头”。
4 第三,人才骨干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要有先进分子去宣传和发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要有先进的骨干去筹备、联络和组织,先进知识分子既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中坚,也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创建的积极分子和骨干力量。上海集聚了陈独秀、陈望道、李达、李汉俊、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邵力子等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在上海创办或担任《新青年》《前锋》《向导》等刊物的主编或编辑工作,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积极酝酿筹建党的组织。第四,组织基础。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的早期组织。1920 年 8 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法租界老渔阳里 2 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并定名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实际上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由此可见,上海为党的创建提供了多方面的基础性准备,她成为党的诞生地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其次,学习党的创建史要充分重视红色资源的运用,不断创新改进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四史”学习更加具体形象、生动可感。上海有党的一大、二大会址和四大纪念馆以及党中央早期领导机关遗址,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同志在上海的革命活动地,有陈云、张闻天、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故居。据统计,我们党在上海的革命遗址遗迹有 600 多处。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党成立后党中央机关长期驻扎上海。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上海已于 2016 年分两批公布了 50 家红色教育基地。随着上海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深入和红色教育资源的进一步开发,红色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正在不断地增长和优化。上海红色教育资源的重要价值特点:一是为寻求救国真理而开放的眼界和勇敢的探索精神;二是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敏锐性和思想鉴别力;三是知识分子同工人阶级相结合的历史主动性,以及正确的群众观、历
5 史观;四是忠诚信仰,为理想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关于理想信仰教育的红色资源,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馆值得一提。其实它是一个全党全国性的重要红色教育基地,在那里牺牲的不只是上海的共产党员,许多是当时党中央的高级领导干部,党的优秀儿女。有在新中国诞生前夕为理想、信仰而血染黎明的许多烈士。此外,纪念馆展示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五卅运动、反抗蒋介石国民党右派“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壮烈的红色故事。先辈们从不同的角度谱写演绎了理想、信仰的深刻内涵和震憾人心的历史篇章,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信仰是红色的,那是理想之光;信仰是热烈的,那是革命之情;信仰是执着的,那是品格之坚;信仰是强大的,那是意志之刚;信仰是朴实的,那是务实之道;信仰是甘甜的,那是精神之味;信仰是悲壮的,那是崇高之美;信仰是无私的,那是奉献之歌。通过学习这些红色教材,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名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 第三,学习党的创建史,就要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守护好党的精神家园。2017 年 10 月 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瞻仰时指出,毛泽东同志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这个比喻很形象,我看这里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2020 年 1 月 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又重申,“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守护好党的精神家园,必须认真地解读初心、不忘初心、坚守初心。一要准确地解读和传承建党精神,这是我们党的精神之源,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奋斗、不断前进、永远年轻的根本动力。二要经常重温入党誓词,这是经常回忆初心、
6 不忘初心的重要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入党誓词字数不多,记住并不难,难的是终身坚守。每个党员要牢记入党誓词,经常加以对照,坚定不移,终生不渝。”重温入党誓词作为一种政治仪式教育,有利于激发党员干部的政治使命感、神圣感、崇高感,以洗涤和净化灵魂,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先进性和思想纯洁性。三要重点抓好“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党走向未来,始终做时代先锋、民族脊梁的根本保证。作为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的上海,还要结合上海城市史的学习,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锤炼“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擦亮上海的文化品牌,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为上海加快实现全球卓越城市发展目标,扩大世界影响力增添精神力量。
二、知史明道:增强自信,守正创新 —— 学习新中国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信心
“善学者究其理”。学史不能浅尝辄止,满足于听故事。必须深入探究并弄清楚、搞明白历史现象和历史成就背后的道理和规律。我们强调学新中国史,因为它也是中共党史、中国改革开放史和跨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缩影和象征,是“四史”的综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新中国 70 年,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可按逻辑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一是创建新中国以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阶段;二是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和发展阶段;三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阶段。
7 知史明道。一是要明白,新中国的创建和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是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人民经过 28 年的艰苦卓绝奋斗得来的,是通过创立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新民主主义独特道路取得的,是 2000 多万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所以要倍加珍惜。同时,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几十年,正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风起云涌时期,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也是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二是要明白,新中国 70 年,党和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和改革开放,创造了世所罕见的辉煌成就和伟大奇迹。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路程,在一个贫穷落后、一盘散沙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建立起系统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试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人造卫星,各项事业飞速进步。国家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巨人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此我们倍感自豪,充满自信。三是要明白,在新中国 70 年期间,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曲折和风波,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遭受了更大的挫折和灾难。然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劈波斩浪,急流勇进,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所以我们要倍加努力地坚持和发展。四是要明白,在当代中国,坚持党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篇五:关于四史的书籍都有哪些
2018 年第 5 期·文献学研究·嘉业堂“四史”研究陈 郑(湖州市总工会 浙江湖州 313000)摘 要:嘉业堂所藏“四史”是镇馆之宝,刘承干还专门开辟“四史斋”用于存放。文章从“四史”的购买时间、鉴赏品评和校勘刊刻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对嘉业堂“四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关键词:“四史”;购买;鉴赏;校勘;刊刻中图分类号:G258.83 文献标识码:AStudy on The Four Great History Books in Jiaye LibraryAbstractThe Four Great History Books are the treasure of the Jiaye Library, which are specif i cally preserved in the Study of The Four Great History Books by Liu Chenggan. This paper is to promot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n The Four Great History Books in Jiaye Library based on a rough research from aspects of consumption, appreciation, emendation and inscription.Key words
The Four Great History Books; consumption; appreciation; emendation; inscription蜀大字本《史记》、白鹭书院本《汉书》、一经堂本《后汉书》和大字监本《三国志》,合称“四史”,是刘承干所藏宋椠中的翘楚,刘承干专门开辟了“四史斋”来存放。其在《嘉业藏书楼记》中有所提及:由池而上,有楼七楹,中一楹为大门,东三楹为宋四史斋,以置宋椠“四史”;西三楹曰诗萃室,以置先府君及余编《国朝正续诗萃》,斋、室均北向,斋楼多旧钞精校各本,室楼皆宋元椠本。再进,亦楼七楹,左右缭以两庑;庑各九椽。楼下为嘉业厅事三楹,分列甲乙两部。上为希古楼,庋殿本、官印,而内府秘籍亦在其中。楼东西上下各二楹,杂置书五百余箱。左、右庑则各省群县志,庑楼均为丛书,约二百余种 [1]1406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嘉业堂为存放一种或一类书籍而专门开辟的斋室只有“四史斋”和“诗萃室”。“诗萃室”因“置先府君及余编《国朝正续诗萃》”,因为是“先府君”的著作,其地位当然不一般,专门开辟一室存放是书无可厚非。为存放宋椠“四史”而专门开辟“四史斋”,且和“诗萃室”一样,同是三楹,可见刘承干对宋椠“四史”的重视程度。宋椠“四史”可谓是嘉业堂藏书精品中的精品,是嘉业堂的镇馆之宝。1 “四史”的购买时间“四史”中,蜀大字本《史记》和大字监本《三国志》是得自于费念慈的后人;白鹭书院本《汉书》和一经堂本《后汉书》,则是郭嵩焘的旧藏。虽然“四史”的来源十分清楚,但其购买的时间却有待进一步考证。(1)蜀大字本《史记》的购买时间。刘承干得到《史记》的时间比前后《汉书》略早,其在一九一三年十二月初六日的日记中写道:余是晚在家宴客,所邀之沈子培方伯早已至矣,未几杨芷夝来,均在新斋坐,余出所购宋元椠本,请彼讨论之。据子培云余与费氏所购之《史记》,为海内孤本,若以影宋刊之,可以压倒一切椠本矣 [2]137 。此时刘承干已在家宴客,讨论其所购“海内孤本”《史记》。可见,在一九一三年十二月初六之前,刘承干已经购得了《史记》。(2)大字监本《三国志》的购买时间。关于大字监本《三国志》购买的时间,我们也只能从其写的序跋中窥探出一些端倪:万方数据
嘉业堂“四史”研究90余曩刻《史记》、《前》、《后汉》,颇欲觅斯志佳本,足成四史。搜访既久,始获是帙,勘正通行本,谬误悉符。所见宋刻而行欵并刻工姓名,与适园藏元本无异,惟点画波磔圆活刚劲,谛审再四,知为元椠祖本,其为天水朝所刻无疑 [1]1362 。序跋撰写的时间为丙寅年(1926年)清明节,其购买的时间应当是这个时间或前几天。这个序跋也说明,《三国志》和《史记》一样得自费念慈的后人,但购得的具体时间却晚了很多。(3)白鹭书院本《汉书》和一经堂本《后汉书》购买的时间。相对于《史记》和《三国志》,前后《汉书》下定洋和到手的时间则十分清晰,其日记为我们完整地呈现了前后《汉书》从下定到最终购得的细节:1914年十一月初七日 王锡生来,与购定《汉书》,先付定洋三百元,此书郭氏珍重异常,不肯派人送来,必须此间派人往取,而余处无人可派,锡生素不知其浅深,亦未便径将巨款付之。再四磋商,乃请俞子青持洋前往,遂与约定于明晚动身,同赴长沙也 [2]206 。1914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俞子青从湖南归,与郭筠仙侍郎家所购之前后《汉书》,已经携到,检阅之,的系宋椠鹭洲书院本,共计一百六十三册,每十册函以木匣,其书除《前汉》补配明刊两本外,余则仅钞配四叶耳。惟卷中有割去数字,并挖割图章数处,殆可恨恨 [2]209-210 。从上述的日记可知,刘承干购入白鹭书院本《汉书》和一经堂本《后汉书》,其中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郭嵩焘即将出售书籍的消息传出后,藏书界闻风而动。而此时刘承干以雄厚之资,大肆搜购图书,几有海涵之势,于是书估王锡生主动从中牵线,上门求售。看过王锡生带来的样册之后,刘承干允诺购取,先付三百定洋。然郭氏认为两书珍重异常,生怕途中有任何的闪失,因此不肯派人由长沙送书至上海,要求刘承干派人赴长沙取书,而此时刘承干亦无人可派,书估王锡生虽然与之有过几次购书的经历,但不知其深浅底细,加之购书款三千元亦属不少,贸然将此事托付王锡生似有不妥,于是购书事项一下子陷入了僵局。思之再三,刘承干最后决定请俞子青持洋和王锡生同赴长沙购书。从下定洋到最终俞子青不负众望,顺利将书从长沙取回,中间只经过了15天的时间。一九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刘承干将全部前后《汉书》购入。前后《汉书》最终归于嘉业堂,是书估王锡生从中牵的线。刘承干在十一月初二的日记中写道:“王锡生来,所云宋椠前后《汉书》已取到数本,共计一百六十册,《前汉》系覆刊两册配入,索价三千元。”[2]205 此时,王锡生已经取到了宋椠前后《汉书》的数本,也报出了主人出让书籍的心理价位,可见,对于购买前后《汉书》一事,书估王锡生已经在原主人郭嵩焘和刘承干之间往返了多次。此前,刘承干多次在日记中提及王锡生,购买前后《汉书》一事应该是两人交谈的重要内容。2 “四史”的鉴赏评论“四史”因其极高的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刘承干一经购得,就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刘承干也利用家宴、消寒会等机会,与遗老们一起品评鉴赏,不少学人甚至登门嘉业堂,一睹宋椠“四史”的风采。一九一三年十二月初六,刘承干在家宴客,邀沈子培鉴赏所购宋元椠本,沈子培认为蜀大字本《史记》“为海内孤本,若以影宋刊之,可以压倒一切椠本矣”。一九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也就是俞子青从长沙拿回全部前后《汉书》的第二天,刘承干就借举办消寒会的机会,鉴赏前后《汉书》:傍晚以消寒第三集由余主席,在惠中宴客,特偕醉愚前往,计到者为缪筱珊、吴子修、钱听邠、戴子开、刘语石、喻志韶、章一山、潘兰史、陶拙存、杨芷夝、恽季申、谨叔、周梦坡、张石铭、沈醉愚,邀而未至者为汪渊若、吕幼舲以病,吴仓硕以妻病,均未至。题则以宋椠《前》、《后汉书》征索题也 [2]210 。刘承干组织参与的消寒会是遗老们相互抒发感慨的场所,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性。他们借古讽今,利用评判历史事件或人物之机来委婉地抒发自己心中的忧愤,以表达对现世社会的不满。消寒会的主要形式是同人雅集、赋诗唱和的集会。如壬子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拟题为“雪后坚匏庵消寒第二集和苏文忠公聚星堂禁题诗韵”,甲寅年十二月初四日“丹徒李氏三女殉孝诗”,应该说,组织消寒会的初衷是遗老借诗歌发泄心中的不满 [3] ,和古籍的品鉴没有什么关系,但因为刘承干身份的多重性,参与消寒会的人员中也有相当多的是古籍鉴定方面的专家,因此,在消寒会万方数据
912018 年第 5 期上鉴赏品评古籍也在所难免。在这次消寒会上,刘承干还以宋椠前后《汉书》向大家“征索题”。十二月二十二日,刘承干再次在家宴客,传观前后《汉书》:余今夕在家宴筱珊及诸公,未几杨芷夝、章一山、禇礼堂陆续至,筱珊与叶菊裳亦来,出宋椠《前》、《后汉书》,互相传观,良久始入席,益庵、醉愚亦在坐,邀而未至者则朱古微而已 [2]214 。一九一五年,刘承干又在日记中记叙了家宴上评证“四史”的经过:余是日宴刘幼云、胡漱唐两年丈于家中,程平园、章一山、杨芷夝、吴子修先后至,陶拙存、李梅庵两年丈以来,出宋椠四史及覃溪《四库全书提要》手稿,互相评证,良久乃入席,席散后又小坐逾时而去 [2]232 。从上述记录中我们可以想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品评鉴赏“四史”已经成为了刘承干与诸人社交中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购得“四史”之后,刘承干通过各种形式与遗老鉴赏,不少学人甚至登门嘉业堂,一睹宋椠“四史”的风采。在刘承干下定洋购买《汉书》之后,俞子青赴长沙取书之前,吴子修听闻刘承干已经拿到前后《汉书》首本,便迫不及待地登门阅看,其后登门索观者更是络绎不绝。登门索观者如表1所示。表 1 学人索看《四史》一览表 序号 内容 索看人1午后吴子修来,阅看余所购之宋椠前后《汉书》首本,长谈而去[2]208 。吴子修(光绪十二年进士)2章一山偕郭复初来访。余因王考家传前为汤蛰仙年丈所撰,本生父亲及余均嫌其文不甚佳,因托复初重撰,其节略已于日昨托一山交去,今复当面谈定。索观宋椠《史记》、宋刊《三国志》及覃溪《四库提要》手稿,长谈而去[2]218 。章一山(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慈善家)、汤蛰仙(清末民初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3徐晓霞偕其西席林卓如来,欲观宋椠《前》、《后汉书》,因出示之,小坐而去[2]220 。徐晓霞(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4午后李梅庵偕胡漱唐来,出宋椠《前》、《后汉书》示之,瞻览良久乃去[2]231 。李梅庵(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胡漱唐(著名藏书家)5午后傅沅叔(增湘)来,由菊生介绍来看书籍,出《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各宋板书,及各种宋元版本视之,伊且阅且录,其于目录之学,可谓勤矣。看至晚而去[2]254 。傅沅叔(近代著名教育家、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考古学家。)对于刘承干收藏的《四史》,学人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刘翰怡招晚酌……出奇编共赏,见南宋本班范两书,……疏行大字,雕印甚精,目录后有墨图记云“甲申岁刻于白鹭洲书院”。明有项子长藏印,本朝自艺芸精舍(有汪士钟、汪振勋、梅泉三印)归于郭筠仙侍郎(嵩焘),翰怡专人辇金至长沙载归,真惊人秘笈也[4] 。有“甲申岁刻于白鹭洲书院”的墨图记,刘承干又专门派人从长沙载归,是白鹭书院本《汉书》无疑。叶昌炽载刘承干组织的宴会上看到是书,便发出了“真惊人秘笈也”的感叹。3 “四史”的校勘刊刻刘承干“所获既富,遂发刊辑丛书之愿”,“使古来秘书旧椠,化身千亿,流布人间”。其时,宋椠旧椠日少,已经成为藏书界收藏的重点。叶德辉《书林清话》说:“自钱牧斋、毛子晋先后提倡宋元旧刻,季沧伟、钱述古、徐传是继之。流于干嘉,古刻愈稀,嗜书者众,零篇断页,宝若球麟。盖已成为一种汉石柴熏,虽残碑破器,有不惜重资以购者矣”。对宋椠的迷恋,甚至成为一种病态的存在,藏书家一旦收得宋椠,往往自秘把玩。然刘承干既得宋椠“四史”,不是深秘,而思影印出版,“与海内好古之士共之”。但刊刻“四史”谈何容易,刘承干所购的“四史”本身就存在缺失的情况。《前汉书》购入时就已经缺失两本,郭嵩焘补配了明刊两本,因“卷中有割去数字,并挖割图章数处”,刘承干自己也“钞配四叶”。这些情况的存在,需要在刊刻之前对“四史”进行认真的校勘。在缪荃孙的介绍下,刘承干得以和叶昌炽结识,并邀请叶昌炽下榻其宅,任校勘事。(叶鞠裳)自苏州赴上海,馆于爱文义路八十四号刘承干家,为之校刻宋版四史。其先,刘承干延陶子麟刻仿宋四史,即:英蜀大字本《史记》、白鹭洲书院本《汉书》、《后汉书》及宋大字监本《三国志》。先生谓刘氏,既花大笔财产刊刻此书,应该进行认真校雠,附以校勘记。刘氏采纳了先生意见,即聘先生为之撰校勘记。先生在其家除校四史外,还为之鉴别购藏古籍。尤以鉴别卢氏抱经楼书为大宗。自六月初八起,始以校《史记》为日课 [5] 。从一九一六年五月十六日起,叶昌炽正式为刘氏开始了“四史”的校勘。叶氏对《史记》的校勘,是以万方数据
嘉业堂“四史”研究92嘉业堂所藏宋蜀大字本《史记》为母本,以《震泽王氏本》《嘉靖李元阳本》《南北监本》《评林本》《汲古阁本》《鄂局翻王本》《陈明卿·钟伯敬评本》《柯维熊本》《江宁局本》等为之互校,嗣后又借得潘氏宝礼堂所藏宋大字本《史记》互为校勘。但毕竟叶氏年事已高,最终还是没有完成“四史”的刊刻。但即使在病危之际,叶鞠裳还是想着“四史”,“差陆升特送宋椠《史记》到申,以病卧垂危,深恐不测,致散佚史书,故特送来耳”[6]321 。叶鞠裳留下了“有负垂诿,抱惭入地”之语,含恨离世,这对刘承干、对“四史”的校勘,都是一大损失。虽然叶氏没有完成“四史”的校勘,但“应该进行认真校雠,附以校勘记”的建议被刘氏采纳,并贯穿于“四史”校勘的全过程。番禺潘明训得有蜀大字本,与是本板式相符,知出一手,有“琅邪王敬美收藏印”及“毛晋秘箧”、“汲古阁世宝”、“隐湖毛扆”诸印,盖本王氏世懋旧藏,后归汲古毛氏者。假归一校,遇有钞配,依是橅刻,始成完袠 [1]1359 。校勘《史记》,刘承干用的是向番禺潘明训借得同是蜀大字本、板式相符之本,且一借就是三年,为此,刘承干“极不忘其雅意”。《前汉书》用宋景文公本校定,每卷后又标明将监本、杭本、越本及三刘、宋祁诸本参校,其有同异,并附于古注之下 [1]1360 。《前汉书》更是用“将监本、杭本、越本三刘、宋祁诸本参校”。予之《三国志》,当时小珊丈谓恐是元本,拟借紫谷之本影写刻之,托孙恂如介绍其岳钱选青向说,慨然允许,嗣知其所藏之宋本大字《三国...
篇六:关于四史的书籍都有哪些
于“四史”学习,你应该知道这些“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深入学习“四史”
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
先进的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
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
从百年传奇中感悟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力量
那么关于“四史”
你还需要知道些什么呢?
01 什么是四史? “四史”,就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02 “四史”教育是如何提出的?
2019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专门指出,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勇担在肩”。
2020 年 1 月 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
2020 年 5 月 21 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向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四史”教学工作。
通知指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四史”教学的重要性,把“四史”作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四史”教学,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检视初心、滋养初心,巩固和升华理想信念,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政治品格,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03 为什么学习“四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不忘初心才能更加自觉,担当使命才能更加坚定”、“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下称“四史”)结合起来”。
一、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党,在百年实践中不断总结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统筹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成长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具有强大政治领导能力的成熟政党。中国共产党也遭遇过历史挫折,但都能正视和解决实际问题,使自己变得更加正确、更加强大,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之无愧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实施改革开放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大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二、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
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己任,带领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逐步建立并巩固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推动制订和实
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引领新中国走上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正确判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三、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的一次伟大革命,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洞察,党中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抓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以经济体系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快速提升了国家综合实力,有效抵御了“苏东剧变”对我国的负面冲击,不断推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
重点加强了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了司法体制综合改革,深化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了国防和军队改革,建立了国家监察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挥了重大作用。
四、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
中国共产党一直是社会主义发展史最重要的参与者和最强大的引领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与苏联社会主义等进步力量一道,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和伟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有生力量,是支持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反帝反殖民、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坚强后盾。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摆脱了模仿苏联模式的传统思路,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入低谷。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长期稳定,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竞争中所处的被动局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扭转。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体现出显著优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当下,中国共产党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为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做出更大历史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贯穿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导性实践逻辑。党员干部在系统研读“四史”材料时,要准确把握党的领导这一主线,不断深化“四史”学习教育,切实增强在实践中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04 具体学什么?
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章
《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有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论述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新中国 70 年》等
相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书籍
05 “四史”学习不能简单断代 解放日报 作者:上官酒瑞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但是,“四史”在时间上跨越 500 多年,在内容上任何“一史”都是大部头、大容量。
因此,有效推进“四史”学习教育,不能简单地断代,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花真功夫、下大力气,抓住重点、区分层次。要从依次递进的历史知识、历史经验、历史精神、历史方法四个方面,在认知、情感、意志、行动四个层面。
学好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认知
历者过也,史者事也。历史通常是以时间、事件、人物、关系、环境、思想、影响等知识要素对过去的叙说。“四史”学习教育最直接的就是对相关信息的了解、掌握和认知,首要的是学习重大历史节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环境、历史思想、历史影响等。
比如,党史和新中国史的学习,就少不了新文化运动、1921 年党的创建、1935 年遵义会议、抗日战争胜利、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四史”虽然各有特色、各有“知识点”,但不能简单认为它们是孤立的、割裂的。通过学习教育,既要清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之间的区别,更要明白它们在历史、理论、实践逻辑上的密切关联。
以 1949 年为起点的新中国史,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走向多种形态的历史;改革开放史既是党史、新中国史,也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深入发展的历史,即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
这样联系起来学习,可以更深刻地体会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进一步明白我们是谁以及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学好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认知
如果说“四史”的知识是“一点一点”的,那么将点串起来,由点到线,就构成了“一部一部”的历史。
这样的历史从来都不是直线演进的,而是螺旋上升的。在人类从民族史进入世界史的条件下,更是如此。这样的历史是人们在不断认识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基础上曲折前进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四史”学习教育中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基于知识学习,更清楚地洞察历史发展中的合价值性与合规律性,更好地把握历史进步规律与发展趋势。
“四史”中也有经验和教训。苏联在建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并在与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的对比中彰显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但是,这一体制没有随着时代和环境变化而进行适应性改革,无法进行自我革新,尤其是无产阶级政党逐渐背离了人民立场,结局是政权丧失、国家解体。
中国共产党善于在历史学习中总结经验、认识规律,不断前进。这表现在很多方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结合起来,适应时代变迁与社会变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深化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国家治理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
“四史”学习教育就是以史明志、以史为师、以史为鉴,就是学习历史大道、把握历史大势,就是基于历史经验、理性和规律把握现实,必将有助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四个自信”。
传承历史精神,坚守历史使命
伟大的历史无不沉淀为精神,精神又无不是历史的。党的精神建设融汇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并成为我们的一种独特政治优势。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力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物质力量。如果说历史事件是过去的、会定格的,历史经验也可能是有局限的,那历史精神就是“永恒的”,可以传承并发扬光大的。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历史精神的学习传承。他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可以说,真正学好历史精神,用历史精神感召人、陶冶人、教育人,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历史担当、情怀、责任、信念,让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正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精华所在。
树立历史观念,用好历史方法
树立正确历史观、学好历史方法论,是知识学习、经验和规律学习、精神学习的实际运用与行动,也是“四史”学习教育的高要求。
历史是连续的,不能简单地断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要打通起来,并与上海地方史、浦东开发开放 30 周年等身边的历史贯通起来。通过学习教育,树立大历史观,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等。
历史是整体的、多彩的,不会完美无缺、没有瑕疵,不能用现实切割历史,也不能用历史否认现实。要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反对任何形式的历史虚无主
义、文化虚无主义,反对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英雄模范,或歪曲党的历史、新中国史、人民军队史的言行。
历史是合力形成的、“多线的”。要全面、辩证地...
推荐访问:关于四史的书籍都有哪些 都有哪些 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