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为什么停了9篇
新青年为什么停了9篇新青年为什么停了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院系:生命科技学院班级:生物技术101学号:20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青年为什么停了9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新青年为什么停了
的先进分子为什和怎样选择了马 克思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和怎样选择了马 克思主义
院系:生命科技学院 班级:生物技术 101 学号:20100134127 姓名:王欢欢 院系:生命科技学院 班级:生物技术 101 学号:20100134127 姓名:王欢欢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摘要:从 19 世纪开始,中国饱受列强的侵略与压迫,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先进的中国人对中国的未来展开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从太平天国起义到辛亥革命,经过屡次失败打击后,他们停下脚步开始重新思考。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他们把目光转向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又让他们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他们由此开始了新的探索,民族未来又有了新的希望。
从公元前 5 世纪到 1840 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1840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最终清政府战败,1842 年 8 月 29日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就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并使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加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对中华民族未来探索的脚步。
从 1840 年至 1919 年的 80 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但都以中国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这引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1851 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要求推翻清政府。1853 年 3 月,起义军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的建立。1856 年天京事变爆发,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64 年 6 月,洪秀全病故。7 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19 世纪 60 年代初,一场地主阶级自救性质的洋务运动开始兴起。洋务运动历时 30 多年,虽然兴办了一批企业,建立了海军,但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战争中,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1898 年,中国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进行了戊戌变法,仅经历了103 天就夭折了。究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维新派具有突出的自身局限性: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再次,惧怕人民群众。戊戌运动失败如此之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1905 年 8 月,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年 11 月,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1911
年 10 月的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1912 年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中华民国。1912 年 2 月 12 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1912 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1917 年俄国爆发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到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
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工人在斗争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个事实,给予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使他们开始融入到群众中来。先进的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这样,五四运动就为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总结历史可以看出能够在苦难和黑暗中拯救中国的就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最终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实践和历史必然的结果。
篇二:新青年为什么停了
案例 1 1 :“从 从 0 1840 到 到 1901 ”【案例呈现】1840 年 6 月,集结在澳门沿海之外的英国舰船出发北上,入侵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以割让香港岛、赔款 2100 万银圆等为主要内容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迈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14 年后,危机再次从海上袭来。这一次,侵略者直接逼近了大清国的首都。1960 年 10 月 18 日,侵入北京的英法联军焚毁了清朝皇帝的离宫——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中国人的记忆里烙上了深深的伤痕;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未能御敌于海上,这支在洋务运动中装备起来的舰队最终全军覆没。《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1900 年,列强再次侵入北京,这一次是八个国家的铁蹄践踏中国国土。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款 4 亿 5000 万两白银,相当于当年清政府财政收入的 5 倍。从1840 年鸦片战争至此,清政府的战争赔款总数高达 7 亿 2450 万两白银,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条款等总数达几百个之多。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一个对内不能保护国民尊严、对外不能捍卫国家主权的腐朽没落的政府,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完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料来源: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解说词)【案例点评】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战祸和灾难,使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通过野蛮的侵略战争,不但操纵了近代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首要因素,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近代中国所遭受的最大的压迫就是来自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也就成为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首要前提。【教学建议】案例可用于第一节第一目“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或者第二节第一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的教学。教师可运用其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同学们能更直观深切地了解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帝国主义是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教学案例 2 2:
:
五四运动为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案例呈现】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1919 年 1 月起,协约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也派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然而,中国代表提出的合理要求不但遭到拒绝,而且会议竟然规定德国在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使中国人民积蓄已久的反帝爱国情绪如火山般爆发出来。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大学等 13 所大专学校的学生 3000 余人齐集天安门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以学生斗争为先导的五四爱国运动由此爆发。运动很快发展到全国的各阶层,6 月 5 日,上海工人自动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几日之间达到了六七万人。随后,北京、唐山、汉口、南京、长沙等地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运动的主力由学生转变为工人,波及全国 20 多省的 100 多个城市。在国内群众运动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代表没有出席 6 月 28日巴黎和会签字仪式。五四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这也正是五四运动与以往的农民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是由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而五四运动之后,虽然革命的任务仍然是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统治,革命的对象也仍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但革命的领导者已经不再是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既然如此,五四运动之后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就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地向西方学习,并且经历了从学“器物”学“制度”再到学“思想”的转变。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不久改名为《新青年》),它以青年群众为主要的读者对象,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当时,西方各种主义和思潮纷纷涌入中国。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在中国传播,但既没有得到正确的阐释,也未为人们所重视,即使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少数知识分子,也仅将之作为西方的一个学术派别来看待。五四运动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发生的。在此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际遇就大不一样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革命成功的俄国,在政治经济上与中国有着许多相同或接近的
地方,而它在革命胜利后又以反对帝国主义相号召,并且主动宣布废除帝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样,中国的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特殊的好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先进分子的代表李大钊、陈独秀等,满腔热情地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不遗余力地对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加以宣传介绍。在这个过程中,不但他们自身完成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到初步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而且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也使一批和他们有着共同理想的先进青年,如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周恩来、刘少奇等等,集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于是有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这一群体。对于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毛泽东有过形象的比喻:“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总之,那时我没有看到过,即使看过,也是一刹那溜过去了,没有注意。”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一九一九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在这以前,哪个晓得提这样的口号呢?不知道!这样的口号,这样明确的纲领,从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了自己的先锋队——共产党起,就提出来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就开始意识到组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五四运动后期工人成为运动的主力,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走上中国政治的舞台。五四运动的另一结果,是使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他们脱下长衫,来到工人中间,了解工人的悲惨生活,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开办工人夜校,提高工人的文化知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感情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实现了知识分子的工人阶级化。同时,一部分工人由于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而提高了阶级觉悟,这就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准备了思想和干部条件。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直接推动了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就有了自己的先锋队,中国革命就有了新的领导核心力量,这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最根本的特征。(资料来源:《学习时报》,2020 年 6 月 8 日)【案例点评】通过案例,我们看到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过程,以及五四运动带来的划时代意义。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走上中国政治的舞台,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思想感情也发生转变,从而走进工人群众中去,这也进一步促
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部分工人由于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而提高了阶级觉悟,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准备了思想和干部条件。【教学建议】本案例可用于第一节第一目“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中关于“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问题的讲解。通过对“五四运动”爆发的学习,了解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具体原因。
教学案例 3 3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案例呈现】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农民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要阵地,三者紧密结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它是毛泽东在总结 1927 年至 1930 年各地农民武装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1928 年 10 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由毛泽东起草的《湘赣边界各县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总结了湘赣边斗争的经验,初步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问题。这个决议中的一部分内容是《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后来,毛泽东对此作了文字修改,并把标题改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中,阐明了在反动政权的包围之中,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建立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这些原因和条件主要是:(1)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半封建性的地方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使反动统治集团内部长期分裂和连续不断的战争。(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3)全国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5)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毛泽东指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毛泽东进一步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对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各个基本问题,如土地革命中如何争取中间阶级的问题,政权建设中如何推行民主制度的问题,建党问题上如何纠正非无产阶级思想的问题等,作了明确的解释和解决。毛泽东指明了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积聚力量,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一个标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里程碑。(资料来源:人民网,2020 年 6 月 16 日)【案例点评】通过案例,我们看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的背景原因、具体内容成及其重大意义。成立仅仅 6 年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江西井冈山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教学建议】
本案例可用于第一节第二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中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部分的教学。在讲述本案例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等内容进行交流讨论,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学案例 4 4 :孔祥熙敛财【案例呈现】孔祥熙(1880—1967 年),字庸之,山西太谷人,投靠蒋介石后,历任南京国民政府工商、实业、财政等部部长和行政院院长等要职。孔祥熙主管财政达十一年之久,被称为国民政府的“聚敛之臣”,孔家又是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典型代表,他的聚敛反映了官僚资本的恶性发展。孔祥熙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各种正当的名义之下,假公济私,营私舞弊,大发横财。时人给国民党四大家族概括为“蒋家天下陈家党,宋氏兄妹孔家财”,不无道理。孔家的经营以独资为多,以商业为主。早期的商业活动是从一战期间倒卖铁砂开始,继而创办祥记公司和裕华银行,后又创办了广茂兴、晋丰源药店。抗战中,他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投机贸易,孔家的实业迅速地膨胀起来,又创办了庆记纱号、强华公司、恒义升贸易公司等独资企业。在工业方面,孔祥熙有与刘鸿生合办的中国火柴厂、中国毛纺织厂和西北毛纺织厂以及与盛萍臣合办的华福烟草公司。此外,孔祥熙投资与四川军阀合办中国兴业公司。在该公司中,孔氏父子的投资占 80%,以后逐年增加。到 1943 年,孔家占该公司资本总额1.2 亿元的 95%。1944 年,“四行”在给工业贷款的 1.5 亿元之中,中国兴业公司一家就占了 7000 万元。孔祥熙还接办过《时事新报》、《大晚报》、英文版《大陆报》和《申时通讯社》等文化方面的企业。孔祥熙财产到底有多少,没有准确数字,但综合国内外人士的估计,大概在十亿美元以上。但仅凭孔祥熙办的企业,远不能成为“孔家财”。他之所以成为富翁,主要依靠各种不正当手段和途径取得的。军火贸易,获取回佣金。孔祥熙赚大钱是从购买军火,获取巨额回佣金开始的。早在1932 年,孔祥熙奉命以考察实业特使名义前往欧美洽购军火时就开始大捞回佣金。1933 年孔祥熙充任中央银行总裁后,就完全掌握了购买军火的大权。1935 年孔祥熙成立了隶属于中央银行的中央信托局,专办订购军火事宜,孔祥熙自兼该局的理事长,掌有实权。抗战中,中信局设在香港的通讯处,实际上成了总局,他派其子孔令侃任常务理事代行理事长职权,专办接运军火转口海防事宜。在多年的战争中,孔氏父子独霸军火交易,这是孔家开始暴富的重要途径。操纵外汇,伺机谋利。1938 年 3 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外汇清核办法,规定由政府控制外汇,审批大权握在孔祥熙手中。这便为孔家套取大量外汇,进行倒卖提供了方便。债券舞
弊,谋取暴利。早在抗战前,担任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整理旧公债,发行新公债,就发出了“此举意在停息”的谣言,致使公债价格惨跌,孔祥熙暗中派人将旧公债购入,几天后,他再出面辟谣,债券价格立即暴涨。仅孔祥熙一人在这一入一出间就获利 3000 万元之巨。抗战中,他借推销 1 亿“同盟胜利美金公债”之机,将未售出的 5000 万美券侵蚀瓜分,这一丑闻传出后,激起了爱国人士的义愤,蒋介石只好亲自过问,孔祥熙被迫辞去了中央银行总裁职务,答应分期偿还。走私贩私,囤积居奇。在抗战期间,国民党统治地区物资奇缺,孔氏家族乘机走...
篇三:新青年为什么停了
秀为何信共产主义【他从“新文化运动” 统帅, 到中国共产党“开山鼻祖”, 到头号“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再到中国“托洛茨基派” 首领, 大起大落。
创办《新青年》 时, 他决心“不谈政治”, 希望以“思想和文化的启蒙” 为使命, 从改造国民性入手, 把国民改造成有“独立自主人格, 自由平等权利” 的新青年。
他高举“德先生” 与“赛先生” 两面大旗, 呼吁:
“国人而俗脱蒙昧时代, 羞为浅化之民也, 则急起直追, 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这以后, 他回归到“不隶属于任何党派” 的独立思想者。
在生平最后一次开创政治局面的尝试受挫后, 他退回书斋, 对政治理论进行新的探索和反思, 重新评估他曾信奉过、 追随过、 批判过的“理论和人物”。
这些思考总结成他“最后的政治意见”。
最后, 他远离了马克思主义, 摒弃了托洛茨基主义的核心——“无产阶级专政” 理论,退回到五四时期他所高举的“民主” 和“人权”。
纵观陈独秀的一生, 随着世界政治大势和国内政局动荡变幻, 他反清、 反袁、 反军阀、批孔、 批党、 批“国际”, 走了一条由改良——民主革命——启蒙——马列主义革命——呼唤议会民主的政治道路。
为他生前死后中国的落后, 改良, 革命, 倒退, 停滞, 再革命, 倒退, 改革的历史进程, 画上一个个问号。】
创办《新青年》 时期的还没有相信马克思主义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 独秀先生的外面竖一面大旗, 大书道:
“内 皆武器, 来者小心”, 但那门却开着的, 里面有几枝枪, 几把刀, 一目 了 然, 用不着提防。
——鲁迅, 《且介亭杂文:
忆刘半农君》
从“救亡”思想出发, 这位“康党”、 “乱党”的组织者和宣传家开始“转向”, 走向文化启蒙运动。
关于为何办《新青年》, 陈独秀认为:
当时的中国人“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 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 能有几人? ”, “要巩固共和, 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 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他还提出 20 年不谈政治, 要在此时间里造成巩固共和的“国民总意”。
陈独秀身边聚集起了一批有着新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撰稿人:
李大钊、 胡适、 吴稚晖、马君武、 苏曼殊、 鲁迅、 周作人、 钱玄同、 蔡元培、 傅斯年, 以及笔名“二十八画生”的毛泽东。
《新青年》 杂志能抓住众多青年的心, 非因批评政治, 而是因鼓吹思想和意识的戏剧性改造, 正如创刊时陈独秀所申明的:
“盖改造青年之思想, 辅导青年之修养, 为本志天职。批评时政, 非其旨也。
”
《新青年》 迅速成为全国思想文化界关注的焦点, 陈独秀也成为向往新思想的青年心目中的精神领袖, 全国出现许多效法《新青年》 的杂志和社团。
中共早期领袖周恩来、 刘少奇、恽代英、 邓小平等都受到《新青年》 的巨大影响。
新文化运动声势浩大地开展起来后, 守旧势力的反攻也趋于激烈。
因为陈独秀的言论最为激烈, 他所受的人身攻击也就最多。
论敌们在思想观念上攻不倒陈独秀, 便在陈的私生活上大做文章。
北京的“御用报纸”对其“丑闻细节”大肆渲染。
让北大一些上层知识分子对陈感到不满。
一心保护陈独秀的蔡元培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1919 年 3 月 26 日夜, 蔡元培和汤
尔和、 马叙伦、 沈尹默等在汤家开会, 讨论陈独秀的去留问题。
会议一直开到午夜, 蔡元培主张保护陈独秀, 汤尔和却极力主张清除陈独秀, 马、 沈二人则附和汤。
4 月 8 日, 蔡元培召集文理科教授会议, 通过文理科教务处组织法, 以“教务长代替学长”, 废除了北大学长制。
陈独秀被不动声色地解除文科学长职务, 但仍保留教授职位。
6 月 11 日, 陈独秀因在新世界商场散发反政府传单被捕, 胡适、 李大钊等社会各界人士和诸多团体竭力营救。
陈独秀在狱中关了 83 天, 后被朋友们保释出狱。
【 16 年后, 胡适与汤尔和就此事在信中展开争论。
谈到“3•26 会议”时, 胡适说:
“独秀因此离开北大, 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及后来国中思想的‘左倾’, 《新青年》 的分化, 北大自由主义者的变弱, 皆起于此夜之会。
”
胡适认为, 如果陈独秀当初留在北大, 留在那帮信仰自由主义的老朋友身边, 思想就不会十分“左倾”, 也不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后面的一切事都不会发生; 新文化运动也不会成为脱缰野马, 造成中国社会思想政治的巨大分野。
出于自己的政治信念, 胡适对这次会议永不原谅。但在汤尔和看来, 陈独秀乃“不羁之才”,无论留在北大与否, 其思想都必然走向左倾。】
这次的被捕、 逃亡和失业, 对陈独秀的思想和情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按胡适说法, 逃回上海之前, 陈独秀其实并无明显的左倾倾向:
“事实上, 陈独秀在 1919 年还没有相信马克思主义。
” 直到 1920 年上半年, 陈独秀在这方面的研究方面并不出众, 也没有完全服膺马克思主义, 这在他是年 4 月发表的《马尔塞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 一文中说得很明白:
“世界上定没有万世师表的圣人, 推诸万世而皆准的制度和包医百病的学说这三件东西。
不但马尔塞斯人口论是这样, 就是近代别的著名学说, 象达尔文自然淘汰说, 马克斯唯物史观, 也都是这样”。
陈独秀早年对党派曾有很深的厌恶心理, 他甚至断言“政党政治, 不适用于今日之中国也”。
五四运动后积极创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当时中国介绍《共产党宣言》 的文字, 大多是片段, 或者外文译本, 而且一些译者对社会主义的了解不深, 例如朱执信就将“全世界无产者, 联合起来”, 翻译成“嘻, 来。
各地之平民其安可不奋也。” 陈独秀几经周折, 邀请精通日文和英文、 并有马克思主义常识的陈望道进行翻译, 亲自审阅译稿, 还争取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经费支持, 最终使 1000 册的首译本《共产党宣言》 得以面世。
自此, 陈独秀筹备的中国共产党终于有了理论利器, 从而由这件小屋引发的册子, 向中国发出“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的呐喊。
《谈政治》 是陈独秀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宣言书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陈独秀逐渐认识到革命政党组织群众、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社会中坚分子, 应该挺身出头, 组织有政见的有良心的依赖国民为后援的政党, 来扫荡无良心的无政见的依赖特殊势力为后援的狗党。
”而“只有以共产党代替(有产阶级)
政党, 才有改造政治的希望”。
五四运动后, 他义无反顾, 决心进行创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实践。
逃回上海后, “陈氏又碰到了一批搞政治的朋友——那一批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
1920 年 4 月, 共产国际派代表维经斯基等来到北京, 与李大钊接上了头。
经李介绍, 维经斯基等人到上海找到陈独秀, 并向陈独秀建议组建共产党。
陈欣然接受建议, 立即着手进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
从 1920 年 9 月起,《新青年》 改组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
第 8 卷第 1 号《谈政治》 一文中, 陈独秀明确表示拥护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革命立场, 宣布“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立劳动阶层的国家, 创造那禁止对内外一切掠夺的政治、 法律, 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并从第一号起设立“俄罗斯研究”专栏。
在《谈政治》 一文中, 陈独秀正式否定自己之前的态度:
“你谈政治也罢, 不谈政治也罢, 除非逃在深山人迹绝对不到的地方, 政治总会寻着你的。
”不仅如此, 他还把自己明确定义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信仰列宁主义, 并开始大谈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颂扬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和俄国革命经验。
他写道:
“我们要明白世界各国里面最不平最痛苦的事, 不是别的, 就是少数游惰的消费的资产阶级, 利用国家、 政治、 法律等机关, 把多数极苦的生产的劳动阶级压在资本势力底下, 当做牛马机器还不如。
要扫除这种不平这种痛苦, 只有被压迫的生产的劳动阶级自己造成新的强力, 自己站在国家地位, 利用政治, 法律等机关, 把那压迫的资产阶级完全征服,然后才可望将财产私有, 工银劳动等制度废去, 将过于不平等的经济状况除去。
若是不主张用强力, 不主张阶级战争, 天天不要国家, 政治, 法律, 天天空想自由组织的社会出现; 那班资产阶级仍旧天天站在国家地位, 天天利用政治, 法律:
如此梦想自由, 便再过一万年,那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也没有翻身的机会……利用政治的强权, 防止他们的阴谋活动; 利用法律的强权, 防止他们懒惰, 掠夺, 矫正他们的习惯, 思想都很是必要的方法。
”
《谈政治》 不仅是陈独秀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宣言书, 也预示着《新青年》 的内在性质发生了变化。
从这一期开始, 每期都开有介绍革命后俄国状况的《俄罗斯研究》 专栏, 而事实上成为以陈为首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
起草《中国共产党宣言》
1919 年春, 当俄共(布)领导的第三国际了解到中国国内自“五四”以来激烈的社会政治斗争情况, 决定派人前来“访问领导五四运动的人物”。
1920 年, 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抵达北京。
1920 年年底, 在共产国际代表维津斯基协助下, 陈独秀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宣言》, 宣称其理想是:“生产工具(机器工厂, 原料, 土地, 交通机关等)
收归社会共有, 社会共用;废除政权、 军队和法庭; 要使社会上只有一个阶级(就是没有阶级)
……”
其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 创造一个新的社会。
铲除资本制度, 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
共产党的任务是要组织和集中这阶级争斗的势力, 使攻打资本主义的势力日增雄厚; 要组织一些大的产业组合, 组织一个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 要将这政权放在工人和农人的手里; 定要用大罢工的方法, 不断的扰乱资本家的国家; 资本家政府被推翻后, 共产党的任务是还没有完成, 阶级争斗还是继续, 不过改换了一个方式, 这方式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与苏俄及共产国际接触
陈独秀称“照现在看来, 全世界可视为一个资本家的机关, 所以一国的阶级争斗可使其他国家受同一的影响。” 并断言:
“俄罗斯历史发展的特征, 是全世界历史发展的特征。” 也许正因有此判断, 陈独秀得出结论:
“中国的改造与存在, 大部分都要靠国际社会主义的运
动帮助……必须与俄国打成一片, 一切均借俄助。”
与此同时, 中国报刊登出了苏俄友好的对华宣言。《宣言》 声称取消一切沙俄时代与中国签订的密约和不平等条约, 放弃侵占的中国领土, 将之前一切掠夺的都归还中国, 还建议中国立即和他们建立正式关系。
一时间, 中国舆论界对苏俄政府普遍抱有好感。
维经斯基到上海会见了陈独秀, 两人“一见如故”。
在维经斯基的建议下, 陈独秀用自己的社会关系, 组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不久, 维经斯基正式向陈独秀提出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建议, 大意是:
依照苏联经验, 组织中国共产党, 加入共产国际是中国革命的当务之急。
8 月-9 月, 中国共产党经过短期筹备在上海成立, 陈独秀被选为书记。
11 月, 陈炯明来电, 邀他赴广州创办西南大学。
陈独秀与维经斯基、 李大钊商量后,认为广东是革命策源地, 借此机会“可以将新文化和社会主义的新思想广泛地带到广东去”,也“可以在那里发展共产主义的组织”。
1921 年共产国际二次代表大会后, 莫斯科新派代表马林来指导工作。
马林一到上海就敦促中共召开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
7 月 23 日, 中共一大会议在上海召开。
在广州兼着大学预科校长的陈独秀, 因为“正争取一笔修建校舍的款项, 抽不出时间”, 指派陈公博代表广东支部, 包惠僧代表他个人出席“一大”。
由于陈独秀的威望和建党过程中的作用, 被大家一致推选为中央局书记, 李达为宣传主任, 张国焘为组织主任。
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恩恩怨怨
对于革命, 陈独秀有种“慢慢来”的态度。
筹建工作进展到一半, 他就去广东任职。
召开一大时, 上海连电催促, 马林还派人去接他, 他还是推辞了。
马林不满于陈独秀身为中央局书记却长期在广州, 派包惠僧赴粤, 催促他回沪主持工作, 他才不得不回来。
陈独秀对包惠僧说:
“急什么, 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还早, 可能要一百年上下, 我们实现共产主义遥远得很。
我们现在组织了党, 不要急, 我们要学习, 要进步, 不能一步登天,要尊重客观事实。
”
回上海后, 陈独秀和马林从一开始关系就紧张, 两人稍有接触就冲突起来。
据张国焘回忆, 马林为人骄傲, 是共产国际东方问题权威, “说起话来往往表现出他那议员型雄辩家的天才, 有时声色俱厉, 目光逼人, 他坚持自己主张那股倔强劲儿, 有时好像要与他的反对者决斗”。
陈独秀觉得拿着外国援助来搞革命, 有“雇佣革命”、 沦为他人“工具”的嫌疑。
当时, 广州的无政府主义者已在报纸上骂他是“崇拜卢布, 是卢布主义者”。
而马林的傲慢, 又让他的这种屈辱感加深了。
据包惠僧回忆, 陈独秀对大家说, “我们不能靠马林, 要靠中国人自己组织党, 中国革命靠中国人自己干, 要一面工作, 一面干革命。
”
当陈独秀想要在中共与国产国际之间划上一条界线时, 马林告诉他说:
中共从成立之初就编入了第三国际, 是国际的一个支部, 你们承认与否没有用。
这让陈非常反感。
10 月, 陈独秀在渔阳里 2 号寓所突然被捕, 这件事意外地改变了他与马林的关系。
马林花了很多钱、 费了很多力, 打通了会审公所的各个关节, 并请著名的法国大律师巴和出庭辩护。
这次患难与共, 让感情丰富的陈独秀颇为感动, 两人“和谐地会谈了两次, 一切问题都得到适当的解决”。
从此, 中共接受了共产...
篇四:新青年为什么停了
中共二大为何作出加入共产国际的决议黄雅丽(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 0 0 6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共二大召开前后国际国内时代背景以及当时国情的了解, 分析了中共二大之所以作出加入共产国际的正式决议。既是贯5,1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思想, 也是由中国共产党当时面临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 关键词】中共二大共产国际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在中共二大通过的九个决议案中, 有一项是《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 , 决议案“议决正式加入第三国际,完全承认第三国际所决议的加入条件二十一条. 中国共产党为国际共产党之中国支部¨ 【I职m )。
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正式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
“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一种抉择” 【2矾鼢. 既是贯彻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思想, 也是由中国共产党当时面临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一、 加入共产国际是在贯彻列宁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国际主义思想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
明确提出世界已分成压迫民族( 即英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和被压迫民族两个部分( 即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这是帝国主义时代的一个基本现实,因此共产党人在考察和解决民族殖民地问题时。
必须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
来确定自己的政策。
由此, 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是“使各民族和各国的无产者和劳动群众彼此接近. 以便为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共同进行革命斗争” 【3】
H m ,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 要求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彼此互相支持, 建立联盟, 才能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胜利。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传人中国之后, 《共产党》月 刊经常宣传列宁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国际主义思想。《共产党》 创刊号上登载《第三国际党大会的缘起》 一文,专门介绍了第三国际, 叙述了列宁为什么成立第三国际, 指出第三国际的“主旨。
就是实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 即革命的社会主义, 由公然的群众运动, 断行革命, 至于实现的手段,就是采用无产阶级专政” 。
号召“世界的共产主义者” 向着“这个目标前进"【4 】
。
19 21年4 月 7 日, 《共产党》 月 刊第3号, 刊译了加入第三国际的21个条件. 并指出这些条件是19 20 年7月 共产国际二大会议上所规定的. “凡党派有志加入第三国际的都应该遵守” 【5】
。
同日的《共产党》 上发表《将死第二国际和将兴的第三国际》 一文, 以德国为例, 明确指出“第二国际是残杀劳动界凶手的组织, 是资本家代表的组织” , 而“第三国际是最有进步工人的万国联工会。
这些工人是立志或推倒资本主义。或者死亡的” 。
并例举了第三国际成立不过数月 所加入的各国之社会党新成员。
以此证明“我们的组织异常的长大” [ 51。
19 21年5月 7 日, 《共产党> 月 刊第4 号的首篇文章, 是国际青年【作者简介]黄雅丽( 19 7 5一), 女, 回族, 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共产党执行委员会东方书记部谷林代表万国青年共产党写给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信, 信的第一句话就是“世界的劳动者联合起来啊!
” 谷林在信中呼吁中国的青年派代表参加国际青年共产党的第二次会议。
这“对于中国革命将有极大的结果” 。
这样可以使中国的革命运动“与国际社会运动接近” , “和国际联合” 【6】
。
19 21年7 月 7 日, 《共产党》 月 刊第6号发表了共产国际二大的宣言——《资本主义世界和共产党的世界联盟》 。
此外, 在《新青年》 第9 卷第1号上李达发表《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 一文, 文章指出中国的社会运动者“要联络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的人民” “联络世界各国劳动阶级, 图巩固的结合,为国际的行动。
与世界资本阶级的国际行动对抗” 。
[ 7 1同时, 在《晨报》 《时事月 刊》 等报刊上也不断地发文介绍第三国际的情况。
19 21年7 月 15日, 《时事月 刊》 第6 期编译《第三国际成立之因果》 一文, 指出“第三国际党之创设, 既与各国之社会主义运动以莫大之影响” 。
“今益以二十一条之加盟条件, 遂益卷起波澜, 使全世界之社会党, 截然为二。
一为革命的社会主义, 一为改良的社会主义” , “第三国际党, 则方以其新锐之气。
号召全球。
其势力亦继长增高, 方兴未艾” 。
【8 1著名报人俞颂华以澹庐为笔名连续在《晨报》 上发表《旅俄之感想与见闻》 , 对第三国际作了大量的介绍【9 ]。
19 21年8 月 1日至4 日, 陈溥贤在《晨报》 上发表《第三国际共产党底组织》一文. 介绍了第三国际的情况。
提到中国的刘绍周参加了共产国际二大. 并将加人共产国际的二十一条件再次译出刊登rio ]。
19 22年1月 , 在《国际劳动运动中之重要时事问题》 上, 又一次翻译刊出共产国际二大上议定的加入共产国际之二十一条件【1¨ 。上述报刊对共产国际的介绍和宣传, 尤其是对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的多次登载. 不仅使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国际这一世界革命组织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而且使列宁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国际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对促使中共加入共产国际起了重要的万方数据
尽管在中共一大上, 马林提议中共“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 [ 12:
即均. 但由于代表们存在意见分歧, “不愿意有这种监护关系” [ 3]P t- Z 27 )而没有加入, 只在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中宣布“联合第三国际” …刖。
中共一大后, 马林就中共与共产国际关系问题几次和陈独秀会谈, 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陈独秀为此曾对劝说他的张太雷大拍桌子, 并召集在上海的党员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
“我们不能靠马林。
要靠我们自己来组织党。
中国革命要靠仔国人自己干, 我们可以一面工作。
一面革命。
” [ 13诹“钟但这并不表明中共在实际的革命活动中没有接受共产国际的资助。根据相关史料。
在维经斯基第一次来华的时候, 即中共一大正式召开之前。
维经斯基就曾经为陈独秀领导的中共上海发起组提供过经济上的援助。
这可以从马林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和包惠僧的回忆中得到印证。19 22年7 月 11日。
马林在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报告中讲到:
维经斯基来华在上海工作期间,“在陈独秀同志领导下组成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小组。
陈几年来一直编辑《新青年》 杂志。
这个小组划分为7 —8 个中心, 在全国的人数也不过5卜60人。
通过劳动学校“工人俱乐部” 开展工作, 维经斯基同志离去了, 那里没有经费, 学校不得不再度中途停办。
” t311V 瑚包惠僧的回忆中印证了这一情况:
19 21年上半年. “陈独秀应陈炯明之请已去广东, 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也离开了上海。
上海党组织由李汉俊代理书记” 。
李汉俊对包惠僧说:“人都走了, 经费也没了, 没办法干了。
” 于是他让包惠僧去广州找陈独秀, “但是没有路费” 。
后靠朋友马哲民的赞助才得以成行[ 14]嘲。从上述史料可以看出, 由于维经斯基的离华而一度导致上海党的发起组所开展的工作出现了暂时的中断。
这说明当时上海发起组在共产国际代表来华后, 就接受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和资助。同时. 19 21年lO 月 发生陈独秀被法租界会审公堂逮捕的事件. 这使得陈独秀对马林建议中共加入共产国际问题上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陈独秀被法租界会审公堂逮捕后。
马林为营救陈独秀而“使尽了气力” , “花了很多钱, 费了很多力,打通了会审公堂的各个关节” 。
“请了一名法国律师, 承办这个案子” , 最终将陈独秀保释出来【3]懒。
从拒绝与共产国际发生关系、 拒绝使用共产国际的经费、 一心要独立干革命的陈独秀因这场逮捕使自己“成为中共党内第一位使用共产国际经费的人” [ 岱】
嘲。此后, “陈独秀和马林和谐地会谈了两次, 一切问题都得到了适当的解决:
1. 全世界共运总部设在莫斯科, 各国共产党都是第三国际的一个支部。
2. 赤色职工国际与中共劳动组合书记部. 是有经济联系的组织。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工作计划及预算, 每年都要赤色国际批准施行。
3. 中共中央不受第三国际的经济支援, 如有必要的开支, 由劳动组合书记部调拨” 【3]嗍。经过这场变故, 陈独秀对马林和共产国际的态度发生了堂20黑1下举月万方数据2. 1●, 一。改变, 问题得到适宜的解决, 陈独秀也经常征询马林对共产党的工作方面的意见, 中共中央局和劳动组合书记部的计划也按时送给马林。
这从后来陈独秀致维经斯基的信和他以中共中央执委会书记的名义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可以得到印证:
在信中, 陈独秀请维经斯基“检查并急速指示” 所呈报告中“错误的地方” , “尤希望详细赐教” “将来计划( 指一年以内)” ; 同时询问“今后国际协款究竟如何, 也请示知, 以便早日设定计画” , 希望明年中国共产党能够自行筹款, “但本年内尚望国际有所接济” 。
【3]嘞在同时所附的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 陈独秀明确提到“党费, 自19 22年10 月 起至19 22年6月 止, 由中央机关支出17 6 55元; 收入计国际协款16 6 55元,自行募捐1000元” 【3]IV J04)。也就是说。
到中共二大召开之前。
中共已经在实际上开始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了。
那么中共二大确定正式加入共产国际就只是程序上的事了。
虽然加入共产国际就意味着要执行共产国际的一切指示和决议。
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 但是在中共接受共产国际理论指导以弥补建党之初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之缺的同时. 也由于共产国际的经费资助对共产党前期的生存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者提出中共二大是陈独秀带领幼年中国共产党摆脱共产国际“命令” 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 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既然陈独秀要摆脱共产国际的“命令” , 那为何又在中共二大上通过决议案, 正式加入共产国际呢?他应该很清楚, 加入共产国际就意味着要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命令的。
所以. 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当时所面临的实际情况, 决定了加入共产国际是一种必要的选择。
o参考文献:[ 1]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 G ].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 11.[ 2]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一卷)( 上)[ M ].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2.[ 3]共产国际、 联共( 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 2)[ M ].北京:
北京蹲书馆出版社。
19 9 7 .[ 4]共产党[ J]. 1920( 1).[ 5]共产党[ J]. 1921( 3).[ 6]共产党[ J]. 1921( 4).[ 7 ]新青年[ J]. 1921( 9).[ 8]时事月 刊[ J]. 1921( 6).[ 9]晨报IN ]. 1921—7 —15, 1921- 8- 1.[ 10]晨报【N ]. 1921—8—1.[ 11]季诺维也夫. 《国际劳动运动中之重要时事问题》 [ D ]. 广州:
广州人民出版社. 1922.[ 12]黄修荣. 中国20 世纪全史( 第2卷)[ M ].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 13]王光远. 陈独秀年谱[ M ].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 87 .[ 14 ]包惠僧. 包惠僧回忆录[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 83.[ 15]姚金果. 陈独秀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 M ].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责任编辑潘瑶
篇五:新青年为什么停了
剧之家》2021 年第 16 期 总第 388 期7戏剧研讨继承与超越——《俳优杂志》和《新青年》为何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易卜生”杨静静(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200040)作者简介:杨静静,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摘 要】1914年前后,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中国戏剧市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以京剧为代表的旧剧,正处于从重“生”到重“旦”的转变时期,由于恶性竞争陷入了盲目“捧角儿”的怪圈。从国外传来并很快成形的新剧,由于商业刺激也走向了畸形发展的道路。目睹这番景象,冯叔鸾、陆镜若既有欣慰,却也看到了其潜藏的危机。他们苦心孤诣,从日本老师坪内逍遥那里取得真经,为中国戏剧带来了“伊蒲生”。然而,这并未引起国人多少关注。1918 年 6 月 15 日,《新青年》第 4 卷第 6 号推出“易卜生专号”。“新青年”派对“易卜生戏剧”和写实主义有自己的理解,在继承坪内逍遥理论的同时也超越了他的理论。他们有目的、有选择地刊载了《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剧本,并不像《俳优杂志》那样只列举剧作名称,并且包含了易卜生后期所有作品。因此,在引进易卜生的问题上,“新青年”派继承并超越了《俳优杂志》的冯叔鸾、陆镜若。从而明确:现代话剧在继承文明新戏遗产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学习新东西,并经过痛苦的沉淀与磨练,终于走向成熟。【关键词】《俳优杂志》;《新青年》;易卜生戏剧;坪内逍遥;写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82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1)16-0007-05 《俳优杂志》是近代“戏剧改良”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戏剧杂志,1914 年创刊于上海。虽然只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但是它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贡献却是不可估量的。第一,它首次提出我们必须拥有从学理上研究戏剧的学科自觉性,这对中国现代戏剧学科建设是否有最初的启发意义?该问题将另辟篇幅深入研究。第二,它首次明确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方向——易卜生戏剧。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选择“易卜生”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楷模,是否曾受到《俳优杂志》的启发?笔者发现很少有人对此做专门的研究,因此有必要深入阅读相关文章,在历史语境中解答本问题。本文将集中笔墨分析探讨《俳优杂志》与《新青年》先后不约而同地选择“易卜生戏剧”作为中国戏剧发展方向的缘由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明确文明新戏与现代话剧的关系。一、冯叔鸾《俳优杂志》的“伊蒲生”选择——得力于陆镜若、坪内逍遥冯叔鸾作为《俳优杂志》的主编,同时也是一位旧式文人。他从小就随同家人奔走祖国各地,眼界开阔,后来定居北京,常常跟着胞兄冯小隐出入戏院,耳濡目染,成为梨园知音。成人后,冯叔鸾曾在南方谋职,做过中学教师,也任过大学教授,教授戏剧。中华民国成立后,冯叔鸾进入上海报刊业,开启了他的戏剧评论生涯,一度小有名气。冯叔鸾对戏剧的痴迷也落到了实处,在《游戏杂志》、《大公报》、《大共和日报》、《时事新报》等报刊上都能看见他的戏剧评论文章。而且,他还有一部《啸虹轩剧谈》戏剧专著,并亲自创办戏剧期刊《俳优杂志》,任主笔。冯叔鸾还是一位优秀的戏剧实践家,在京剧舞台上大放异彩,他串演的《乌盆记》、《泗州城》、《战长沙》、《钓金鱼》、《李陵碑》别具一格,尤其是他塑造的张别古可谓惟妙惟肖。冯叔鸾亦常出现在新剧队伍里,在陆镜若领导的新剧同志会里,他不仅参与剧本编写,而且参与演出,常与“春柳四君子”同台献艺。经过多年的学理研究和大胆的艺术实践,冯叔鸾成为同时期戏剧家中少有的佼佼者。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发现冯叔鸾更接近于旧剧文
8杨静静:继承与超越人,对于西方戏剧的了解,大多来自于春柳同人的介绍。《俳优杂志》之所以能为中国戏剧发展指出易卜生戏剧道路,与春柳剧场组织者陆镜若的默默付出有巨大的关系。中国早期话剧家陆镜若少年时期留学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主修文科,业余时间在日本新派剧俳优学校度过,且有机会登台表演。他还是早稻田大学文艺协会会员,受教于日本戏剧家坪内逍遥博士,广泛接触西洋戏剧。陆镜若能演、能编、能导,并懂理论,在话剧诞生初期,他可以称得上是当时中国唯一的戏剧专家, 《家庭恩怨记》是他顶著名的戏剧作品。1908 年,陆镜若加入了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等组织的戏剧社团春柳社,于 1910 年和 1911 年利用暑假时间回到上海,与国内演员合作进行新剧实践。陆镜若 1912 年回国,与欧阳予倩、马绛士、吴我尊等春柳社友集结上海,组建新剧同志会(即春柳剧场),正式开始职业戏剧生涯。陆镜若一向主张“春柳自有宗旨,以营业殉宗旨则可,因营业变宗旨则不可”,坚持不走恶性商业化道路,带领新剧同志会各地展演,长达3年之久。陆镜若还提出戏剧应该具备“两种面孔”,即庄严的面孔与和蔼的面孔,也就是说从事戏剧,在艺术追求上要庄严,但是对人要平等和善。这就使得新剧同志会在文明戏时期的众多社团中脱颖而出,在戏剧界别具一格且声誉极高。可是依据当时的状况,新剧在中国生存的土壤太过贫瘠,人们对西方戏剧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想象中。甚至,许多所谓的“新剧大家”也不知道西方戏剧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西方戏剧是写实的,舞台表演和日常生活一样。他们对新剧元素的评判往往仅凭感觉,认为只要和中国戏曲不同的,大概都是新的。目睹中国戏剧“甲寅中兴”,冯叔鸾、陆镜若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我们似乎明白了《俳优杂志刊行之旨趣》可能就是他们当时的心思的写照。当时中国戏剧的状况是新旧两派势不两立、相互攻击。旧剧家说新剧根本不是戏剧,而新剧家又说旧剧不合情理。“舍学理之研究而致全力于诟谇攻击”而不知自省,实际情况则是“旧剧中竟有多少走板倒字之名伶,而新剧界亦强半为不文无艺之大家。”① 当时中国戏剧的状况,表面繁荣,实则消沉,这实在令人担忧。陆镜若一腔热血,试图力挽狂澜,为中国的戏剧事业呕心沥血而积劳成疾,于1915年英年早逝,年仅30岁。新剧同志会也随之解体,《俳优杂志》仅出刊一期也戛然而止。我们似乎能体会到陆镜若的苦心:其一,欲奉献终生于中国戏剧事业,结果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其二,欲使中国戏剧摆脱堕落的泥沼,结果是事业未竟含恨而终。欧阳予倩回忆说陆镜若对初期话剧运动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假设陆镜若能长寿一点,中国戏剧发展历史可能会有另一番景象,中国戏剧可能也会少走很多弯路。但历史不是用来假设的,陆镜若离去,加深了中国戏剧在商业泥潭中挣扎的苦难。今天我们研究历史,整理戏剧前辈的历史贡献,继承他们的遗愿,带着他们的嘱托与经验,为中国戏剧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为何在文明戏时期,陆镜若能如此出类拔萃,不但戏剧功底深厚,而且目光如炬?他的戏剧眼界远远超出同期戏剧人。他俯瞰全局,镇静自若,竟能洞察出中国戏剧繁荣景象背后潜藏的危机,并且指出科学的发展道路。翻开《俳优杂志》,第一篇文章《伊蒲生之剧》中说到:“著作大家伊蒲生,其人之出现于西方也,请述日本坪内博士之言。” ② 名师出高徒,陆镜若能有如此的戏剧眼光和造诣,和他的日本老师坪内逍遥博士有着密切关系。坪内逍遥,原名坪内雄藏,曾任教于早稻田大学,日本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戏剧家,在日本文坛占据重要地位。坪内逍遥的父母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父亲坪内平之进痴迷汉学,早年做过地方官,后来辞官定居名古屋郊外潜心修书;母亲喜欢读书。十几岁的坪内逍遥就在租书店大量阅读各种读本、草双纸之类的江户戏作、俳谐等;在父亲的影响下,坪内逍遥能读懂中国古籍,久而久之他的汉学功底也深厚非凡。其后,坪内逍遥又入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并翻译了许多欧洲文学作品,包括沃尔特·司各特等人的作品。1890 年开始正式研究莎士比亚,致力于戏剧文学和演剧运动。并且创作戏剧,为演剧的近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1906 年坪内逍遥与岛村抱月等人开设“文艺协会”,创办露天剧场,成为新剧运动的先驱。1907 年坪内逍遥创办《早稻田文学》期刊,并在上面发表了《美辞论稿》,同年他加入江户时代大戏剧家近松研究会,业余时间指导学生演剧。这是坪内逍遥最高产的时期,《莎士比亚全集》(40 卷)于 1909 年全部译完,之后以 20 余年时间打磨完善,完成第二稿,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莎士比亚学者。坪内逍遥把易卜生和萧伯纳及其作品介绍到日本,为日本作家写新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他也身体力行,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坪内逍遥生活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正值日本社会从传统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此时日本进步知识分子的批判思想更加强烈,人们的物质观念不断加强。坪内逍遥自然受到时代风潮的影响,他的作品也展示出现实主义批判性。他的创作风格在当时的日本独树一帜,他十分注重写实,如戏剧作品《回声》,描写的即是幼儿的现实生活。随后,坪内逍遥陆续发表小说和翻译英国文学作品,并致力于文学评论工作。坪内逍遥于 1885 年出版了理论著作《小说神髓》,书中明确主张小说应该描写世态人情,作家应该持客观的态度,注重人物的内心刻画,坚决否定江户时代物语故事劝善惩恶的老调子。但是他怪异奇特的艺术主张动摇了明治时期文学艺术界的权威理念,使得很多艺术家站出来对他口诛笔伐。为了实践自己的艺术理念,坪内逍遥用写实主义手法创作了长篇小说《当世书生气质》,这是一本描写当代学生生活的小说,得到了青年学生的认同与赞许,一时洛阳纸贵,从而奠定了坪内逍遥在日本文坛中现实主义文学先驱的地位。上文提到坪内逍遥儿时受母亲影响在租书店读了大
《戏剧之家》2021 年第 16 期 总第 388 期9戏剧研讨量的通俗读物,其中他最喜欢的就是泷泽马琴的作品。泷泽马琴的作品通俗易懂,生动逼真,简直是社会图景的缩影。泷泽马琴这种真实地反映世俗社会生活的创作风格,深深地影响了坪内逍遥。这也许就是他要向日本引进易卜生和萧伯纳的主要原因。当然,此举也必然会影响正在寻求出路的中国热血青年陆镜若。19 世纪末 20世纪初的中国与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是何等相似,类似的社会环境促使留日中国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易卜生。陆镜若通过与冯叔鸾合作,在冯氏所主编的《俳优杂志》上列举了易卜生晚年创作的 11 部剧作,总概括“以上诸作称为伊蒲生之社会剧,皆描写欧洲现代社会实象之名作”。
③ 并称赞易卜生为“莎翁之劲敌”,“其文章魄力,亦足以惊人传世”。遗憾的是他们对易卜生及其作品没有做进一步说明与阐述,或许由于篇幅限制,或许由于时间紧迫,此项工作随着陆镜若的离世而被搁置。二、“新青年”派的写实主义“易卜生”选择——继承并超越了坪内逍遥1918 年 6月 15 日,《新青年》第 4 卷第 6 号推出“易卜生专号”,在中国树起了易卜生大旗。这似乎冥冥中继承了陆镜若未竟之事业,但是《俳优杂志》与《新青年》引进“易卜生”是否存在承袭关系,还必须作进一步探索与阐释。这就非常有必要搞清楚在他们之间起纽带性作用的人物——坪内逍遥——对“新青年”派主要成员的影响情况。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主要分留日派和欧美派。很显然,欧美派已经清楚地了解到欧洲的文学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诸阶段,当时已发展到新浪漫主义 ( 现代主义 ) 阶段了。新青年派是进化论的信奉者,进化论的基本信条是旧不如新。他们明明知道写实主义已经是过时的了,并且有些人还倾心于当时的现代主义,但却又在理论上提倡写实主义。这个有趣的矛盾现象也主要应从日本文学的启发中寻求解释。自晚清时期,中国文学的近代化一直是效法日本的。有专家曾经说过,中国近代小说的流变历程与日本近代小说的发展脉络非常相似,“几乎可以说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是在重复日本小说近代变革的路程”。
④ 清朝末年科举制度的取消彻底阻断了中国知识分子进阶仕途的道路,同时也改变了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方式,出国留学成了他们重要的选择。由于明治维新的成功,学习日本政治改革的成功经验成了当时中国有识之士的共识。同时考虑到经费、距离的原因,清末民初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选择留学日本,当然这批留学生把日本文坛的写实主义风潮也引入国内。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底气也是留学归来的学生在上海积蓄起来的。尽管在欧洲写实主义已经势衰,自然主义跃跃欲试,但是当时无论在日本还是中国,人们都认为自然主义就是写实主义。以坪内逍遥为代表的日本写实主义在中国风起云涌,刺激了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918 年,曾常年旅居日本的文学大家周作人在北京大学做了著名的演讲——“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他梳理了日本近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其发达趋势。其实这里的“发达趋势”主要指写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新趋势。周作人热情地推荐了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并认为它是值得中国文学界膜拜的“提供写实主义”理论的力作。所以说中国新文学选择写实主义,不是步西方的后尘,而是紧跟日本的脚步。《小说神髓》虽然借助了西方的文学史实和材料,但主要是坪内逍遥自己的理论创造,可以说《小说神髓》的写实主义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也就是日本式的写实主义理论对中国的影响。关于这一点,谢六逸早在 1924 年就已经谈到:“当逍遥作此书时,可以依赖的参考书很少。据他自己说,作此书时所用的参考书,只有几种英国文学史和其它几种杂志及其它几种修辞学。美学的书一册也未用,文学概论的讲义也没听过……照此看来,逍遥的书是确有创造性的。欧美关于小说原理的著作已不少,但有好几种都是出...
篇六:新青年为什么停了
府:打倒孔家店, 求出孔夫子 党的从开始人之一为何中途退党?
少年张申府。
张氏 1914 年考入北大, 其时已经对数学和哲学发生了严重兴趣。
张氏自述:
“到了数学系, 我又不能忘情哲学。
所以对数学正课常用心理会, 而纵情读哲学书, 尤其逻辑书。
……所以我以后所最重视、 最集中学的只是数理哲学, 数学的哲学, 数学基础, 而最中心在数理逻辑或称数学的逻辑, 也就是数学样的逻辑, 或数学里的逻辑。
”
20 年代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
合影。
左起:
雷国能、 李大钊、 梁漱溟、 张申府。
张申府曾回忆:
“五四”那天下午, 我和李大钊在主任室闲谈, 罗家伦跳进来说:
我们把赵家楼烧了, 傅斯年鞋掉了一只。
1923 年柏林合影。
左起:
张申府、 刘清扬、 周恩来、 赵光宸。
刘、 周等都是张氏发展的党员。
张氏回忆:
“1920 年 8 月创党, 北京有李和我两人, 第三个要发展的就是刘清扬。
她曾和张国焘代表全国学联到南洋募捐, 刘在严氏小学任教, 张当时是北大学生。
暑期回来,我和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主任室和刘谈话, 希望发展她入党, 刘不同意; 张国焘同意入党, 因此第三个党员是张国焘。
”
旅欧期间在柏林留影。
前排右一朱德, 前排左一张申府。
朱德的入党介绍人也是张申府。
张申府 30 年代在清华大学教书时留影。
1935 年冬, 张氏与刘清扬、 姚依林等共同发动和领导了北平“一二九”学潮, 因此而与刘清扬一同被捕入狱, 出狱后不久即被清华解聘, 从此开始了长达 11 年的政治生涯。
张申府, 1938 年左右拍摄。
此一时期, 张申府活跃于重庆政坛, 曾有一则逸事:
某日参政会座谈, 他发议论说, 中国的事情都是被“党”搞坏的, 因为“黨”字就是“尚黑”。
此事见报之后, 广为流传。
罗隆基、 张申府与沈钧儒讨论政题。
国共内战期间, 张氏多次呼吁中共停战。
关于此事, 张氏回忆:
“解放后我因《呼吁和平》 一文受到批判, 被禁止发表文章和从政。
章行严(士钊)
曾请润之缓颊, 让我出来工作。
润之说:
‘当初他是我的顶头上司”’。
未允。
”
张申府, 1981 年 5 月拍摄。
张岱年在关于张申府的回忆和纪念文章中说:
“约在九十岁时, 他对友人说:
我吃亏在于没有写出一本大书来。
”
“我是 20 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我尝试做出不可能的事——把传统中国哲学最好的东西和西方最新的意念连在一起。
我曾经为儒家人文主义和罗素的数理逻辑建立共同的立足点。
” ——1980 年 6月 4 日 , 美国学者舒衡哲访问张申府时, 张氏如此说。
他半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 本可以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也可以成为政治领袖, 但最终两者都没有结果。
他有心提携了一位伟人, 也无心忽视了一位伟人, 栽了花也栽了刺。
他参与筹建了一个政党, 中途退出后仍与之合作; 但当这个政党即将在内战中获胜时, 却又呼吁和平。
为此, 他在共和国成立后坐了二十年冷板凳, 晚年才成为“出土文物” ——章立凡《历史尘封的哲人——记张申府先生》, 《社会科学报》 2004 年 12 月 16 日
“我和守常研究, 就叫共产党, 这才是第三国际的意思”
1979 年 9 月 17 日, 被政治尘封了多年的张申府, 终于获得一个对外发声的机会, 在受访而成的《建党初期的一些情况》 一文中, 张申府第一次以亲历者的身份, 回顾了毛泽东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情形。
张氏说:
“中国共产党 1920 年 8 月开始创建, 地点在上海和北京。
在上海是陈独秀, 在北京是李大钊和我。
第三国际的代表魏金斯基当时来华, 首先到北京, 对我们讲, 要我们建党。
以后魏金斯基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去见陈独秀, 要陈独秀建党。
陈独秀找过胡汉民、 戴季陶、 张东荪等人谈过, 他们都不同意。
关于党的名称叫什么, 是叫社会党, 还是叫共产党, 陈独秀自己不能决定, 就写信给我, 并要我告诉李守常(即李大钊)。
信写得很长, 主要讲创党的事,信中说:
‘这件事情在北大只有你和守常可以谈(大意如此)’。
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陈独秀在北大当过文科学长, 认识的人很多, 但有些人不搞政治, 不适于谈, 而建党的事是秘密进行的。
二是陈独秀在北京时, 他和守常以及我经常在一起, 他常到北大图书馆李主任办公室来, 观点一致。
……当时建党究竟叫什么名字, 这没有确定, 征求我们的意见。
我和守常研究, 就叫共产党, 这才是第三国际的意思, 我们回了信。”(人民出版社出版《一大前后· 第二卷》)
按照张申府的描述, 早在“一大” 之前, 陈独秀等人已经创建了“共产党”; 只是后来史学界统一口径, 将这些“一大” 之前的所有建党活动都归为“创建共产主义小组” 了——“共产主义小组”, 是后人创造的名词, “一大” 之前, 本不存在这样的说法。
“吾的根本主张是废国、 减产、 绝婚姻”
从 1920 年 9 月 20 日, 张申府给少年中国学会发出的一封公开信中, 不难窥见张申府当年对社会主义或者说共产主义的认识——张申府很希望将这个五四时期会员最多、 素质最高、 实践力与影响力最巨的社团拉入共产主义阵营, 于是写了这封公开信, 信中说:
“吾的根本主张是废国、 减产、 绝婚姻。
感受资本主义的恶果, 痛恨几于不可终日。
对于社会主义自然要绝对的信奉。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精华, 对于共产主义自然要更绝对地信奉。凡对于社会曾作过一度考虑的人, 无不晓得社会主义的对面便是资本主义。”
“吾绝对相信救治今日的病恶, 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吾绝对相信如要把现状改换,只有改换一个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
(注:
《给少年中国学会的信》”
少年中国学会内部就是否应接受共产主义这个问题论战了两年, 最后“少年” 们都已不再少年, 论战也就无疾而终。
但张申府 1920 年的信, 仍给后世读史者提供了一个最独特的历史坐标:
它部分说明了中共诞生的实际情况, 它展示了一位中共的早期创始人, 其共产主义思想, 与无政府主义、 社会主义的界限可以是如此地模糊。
退党:
“我们的最后目的仍然是共产及无阶级、 无国家、 无政府的社会”
张申府另一被传播到泛滥成灾之地步的“传奇”, 是其周恩来入党介绍人的特殊身份。
但在当事人自己看来, 这实在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张申府访谈录》 如此记载:
“1980 年月 12 日我们再次检视张申府在德国的旧图片, 他逐一小心辨认每一个老朋友。
我想知道欧洲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情况。‘你介绍周恩来和刘清扬入党, 情况是怎样的?’ 我问。张经常把这事挂在口边, 我希望这次能听到一点新意思。”
“ ‘我写一封信给在上海的陈独秀, 如此而已。’ 张简单地答, 好像介绍入党不过是说一句话这样容易。‘我来欧洲的时候, 陈独秀已给我全权负责招收党员。
他认识我, 对我信任。
若我觉得某个人对我们适合, 我就写信给他。
所以, 周恩来和刘清扬入党, 就是凭我一封信而已, 这也是巴黎中共小组在 1921 年的创立经过。’”
倒是另一更值得关注的史实——张申府为何中途退党, 在诸多相关文章和著作中往往被一笔带过, 譬如《百年潮》 杂志 2010 年第 12 期、 2011 年第 1 期刊登的《访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张申府》 一文, 面对这个问题, 仅以张申府口述的角度作如此描述:
“那是 1925 年 1 月党的四大时, 大家为一个问题发生争执, 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也不服气他们。
我说, 同意我的观点我就留下来, 不同意我就滚蛋, 最后我一甩手走了。”
这个争执是什么呢? 文章选择了避而不谈。
著名“托派” 郑超麟曾对张申府的女儿谈及这段隐秘的历史, 郑氏说:
“我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很大原因是看了张申府为《新青年》 所写的几篇文章。
他是一个理论家、 有操守的知识分子, 但不是搞革命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他后来在 1925 年退出中共。”
应该说, 郑氏的理解是准确的, 张申府对理论的坚持损害了他在实际操作中的变通。
当共产国际策划中国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时, 张申府在法国共产党刊物 《少年》 公开发表反对言论:
“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的一个重要力量。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唤起我们的党员为我们的最高理想而战斗……在我们与国民党组织联合战线时, 我们不要忘记作为共产党人, 我们的最后目标不是联合战线, 而是无产阶级专政。
我们的最后目的仍然是共产及无阶级、 无国家、 无政府的社会。
我们必须保留党的组织独立性, 并利用每一个机会宣扬我们的目的。
( 《共产少年运动的步骤》, 《少年》, 1922 年 10 月)”
这样的言论, 有理想主义的倾向, 自然很难被世俗所认同。
张申府后来在接受舒衡哲的访谈中如此回忆自己退党的经过:
“ (1925 年 1 月)
这是一个严寒冬季的末尾, 第四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我如往常一样,住在陈独秀的家中。
他是我北大时期的老朋友, 当时仍是中共的党书记。
其他出席的人有张太雷、 周恩来、 瞿秋白, 以及我从 1920 年已经认识的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
会议中争论得最激烈的议题是统一战线, 主要的建议是改变共产党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以和国民党结盟。
我发言反对这个建议。
我那时相信, 今天仍然相信, 工人阶级有足够力量完成它的任务。
“但蔡和森说我幼稚可笑。
我今天仍然记得他的说话。
我当时怒不可遏, 走出会场。
周恩来在大堂过道截住我, 跟我说他赞同我的观点, 但请求我不要脱离党。
以后几个月在北京, 赵世炎设法改变我的主意, 但我不为所动。
这是我的脾性:
宁折不弯……这或者是我的缺点。”
少年张申府。
张氏 1914 年考入北大, 其时已经对数学和哲学发生了严重兴趣。
张氏自述:“到了数学系, 我又不能忘情哲学。
所以对数学正课常用心理会, 而纵情读哲学书, 尤其逻辑书。
……所以我以后所最重视、 最集中学的只是数理哲学, 数学的哲学, 数学基础, 而最中心在数理逻辑或称数学的逻辑, 也就是数学样的逻辑, 或数学里的逻辑。”
20 年代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
合影。
左起:
雷国能、 李大钊、 梁漱溟、 张申府。
张申府曾回忆:
“五四” 那天下午, 我和李大钊在主任室闲谈, 罗家伦跳进来说:
我们把赵家楼烧了, 傅斯年鞋掉了一只。
1923 年柏林合影。
左起:
张申府、 刘清扬、 周恩来、 赵光宸。
刘、 周等都是张氏发展的党员。
张氏回忆:“1920 年 8 月创党, 北京有李和我两人, 第三个要发展的就是刘清扬。
她曾和张国焘代表全国学联到南洋募捐, 刘在严氏小学任教, 张当时是北大学生。
暑期回来, 我
和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主任室和刘谈话, 希望发展她入党, 刘不同意; 张国焘同意入党, 因此第三个党员是张国焘。”
旅欧期间在柏林留影。
前排右一朱德, 前排左一张申府。
朱德的入党介绍人也是张申府。(点击可看全图)
“我始终相信, 孔子、 列宁、 罗素是可合而一之的。
我也始终希望, 合孔子、 列宁、 罗素而一之。
如此不但可得新中国哲学, 如此而切可得新世界学统。
……合孔子、 罗素、 列宁而一之的新体系定是新世界中的新中国的新指标、 新象征。” ——张申府《家常话》
“我始终相信, 孔子、 列宁、 罗素是可合而一之的”
退党后的张申府, 在理论领域越走越远, 终其一生, 张氏对理论的兴趣远胜过对实践的兴趣,他有一个巨大的理论梦:
将孔子、 列宁、 罗素合而为一。
对孔子的兴趣与张氏早年所接受的儒学教育有关; 一个共产党人对列宁感兴趣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至于罗素, 则与张氏旅居欧洲有——1922 年, 张氏“R” 为笔名在共产党刊物《少年》 上频繁发表文章, 据张氏说, 采用这个字母有三层涵义:
“俄国”( Russia )、“红色”( Red )
和“罗素”( Russell )。
这个笔名的意思, 即“我是红色的罗素”。
张申府与罗素的交往, 可见于罗素的诸多书信。
1920 年 11 月, 罗素给自己的学生数学家尼确写信, 其中提到:
“亲爱的尼确, 我现在介绍你认识一位中国同僚张申府先生。
张申府被他的大学派往法国考察当地的大学事务。
他对我的著作—全部著作—都有所了 解(事实上比我自己还了解), 并编制了一份难以想像的完整书目。
他也希望认识你的思想。”
此时的张申府已经拜读了罗素著作五年之久。
1920 年 11 月 9 日, 他写信给罗素:
“我很可能在十七日或稍后离开北京前赴法国。
我很抱歉我们这么快便要分开(罗素此时在中国)。但即使我到了法国, 我仍然会研究你的哲学, 阅读你写的任何东西。
所以, 我希望你每出版一本书籍, 或发表一篇文章(包括书评), 都能不惮其烦地立即让我知道。
在此先感谢你。
又不知我可否得到你一张亲笔签名的照片呢?我有这个希望因为我崇拜你。”
现存双方最后一次通信, 是 1962 年 9 月 17 日罗素写给张申府的。
信中这样写道:
“收到你的充满智慧和善意的信, 我感觉收获甚大。
随函附上我庆祝九十岁生日时所收到的一份程序
表——这是我十分珍惜的, 也希望你也拥有一份。
另外我还附上一本我的《袖珍世界历史》,希望你喜欢……如果可以的话, 我真希望能够同你见面, 畅谈我们分别后所发生的种种事情……在我逝世之前, 我不打算出版我的自传, 因为世事无常。
受许多因素影响, ……我希望你会再写信给我, 因为我喜欢听到你的讯息。”
张申府为什么崇拜罗素? 张申府下面这段对罗素的理解, 应该可以说明问题:
“罗素新近表明他的态度:
他是以无政府主义为终极的理想的; ...
篇七:新青年为什么停了
流三部曲》( 《家》《春》《秋》)(巴金)《激流》 总序 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 《复活》 , 曾经在扉页上写了 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
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 。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 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 。
我认为他说得不错。
我有了生命以来, 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经历了二十几个寒暑, 但是这短短的时期也并不是白白度过的。
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 知道了不少的事情。
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 但是我并不孤独, 并不绝望。
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 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 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这激流永远动荡着, 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 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
在它的途中, 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 这里面有爱, 有恨, 有欢乐, 也有痛苦。
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 具着排山之势, 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这唯一的海是什么, 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 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
我跟所有其余的人一样, 生活在这世界上, 是为着来征服生活。
我也曾参加在这个“搏斗” 里面。
我有我的爱, 有我的恨, 有我的欢乐, 也有我的痛苦。
但是我并没有失去我的信仰:
对于生活的信仰。
我的生活还不会结束, 我也不知道在前面还有什么东西等着我。
然而我对于将来却也有一点概念。
因为过去并不是一个沉默的哑子, 它会告诉我们一些事情。
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
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 但我们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 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
我不是一个说教者, 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 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
有人说过, 路本没有, 因为走的人多了, 便成了一条路。
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
谁是谁非, 我不想判断。
我还年轻, 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 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巴金1 9 3 1 年 4 月
《家》
第 1 章 风刮得很紧, 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 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左右两边墙脚各有一条白色的路, 好像给中间满是水泥的石板路镶了两道宽边。
街上有行人和两人抬的轿子。
他们斗不过风雪, 显出了畏缩的样子。
雪片愈落愈多, 白茫茫地布满在天空中, 向四处落下, 落在伞上, 落在轿顶上, 落在轿夫的笠上, 落在行人的脸上。
风玩弄着伞, 把它吹得向四面偏倒, 有一两次甚至吹得它离开了行人的手。风在空中怒吼, 声音凄厉, 跟雪地上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 成了一种古怪的音乐,这音乐刺痛行人的耳朵, 好像在警告他们:
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 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
已经到了傍晚, 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
街上的一切逐渐消失在灰暗的暮色里。
路上尽是水和泥。
空气寒冷。
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 明亮的家。
“三弟, 走快点, ”说话的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 一手拿伞, 一手提着棉袍的下幅, 还掉过头看后面, 圆圆的脸冻得通红, 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在后面走的弟弟是一个有同样身材、 穿同样服装的青年。
他的年纪稍微轻一点, 脸也瘦些, 但是一双眼睛非常明亮。
“不要紧, 就快到了。
……二哥, 今天练习的成绩算你最好, 英文说得自然, 流利。
你扮李医生, 很不错, ”他用热烈的语调说, 马上加快了脚步, 水泥又溅到他的裤脚上面。
“这没有什么, 不过我的胆子大一点, ”哥哥高觉民带笑地说, 便停了脚步, 让弟弟高觉慧走到他旁边。“你的胆子太小了, 你扮‘黑狗’简直不像。
你昨天不是把那几句话背得很熟吗?怎么上台去就背不出来了。
要不是朱先生提醒你, 恐怕你还背不完嘞!
”哥哥温和地说着, 没有一点责备的口气。
觉慧脸红了。
他着急地说:
“不晓得什么缘故,我一上讲台心就慌了。
好像有好多人的眼光在看我, 我恨不得把所有的话一字不遗漏地说出来……”一阵风把他手里的伞吹得旋转起来, 他连忙闭上嘴, 用力捏紧伞柄。
这一阵风马上就过去了。
路中间已经堆积了落下来未融化的雪, 望过去,白皑皑的, 上面留着重重叠叠的新旧脚迹, 常常是一步踏在一步上面, 新的掩盖了旧的。
“我恨不得把全篇的话一字不遗漏地背了出来, ”觉慧用刚才中断了的话接着说下去; “可是一开口, 什么话都忘掉了, 连平日记得最熟的几句, 这时候也记不起来。
一定要等朱先生提一两个字, 我才可以说下去。
不晓得将来正式上演的时候是不是还是这样。
要是那时候也是跟现在一样地说不出, 那才丢脸嘞!
”孩子似的天真的脸上现出了严肃的表情。
脚步踏在雪地上, 软软的, 发出轻松的叫声。
“三弟, 你不要怕, ”觉民安慰道, “再练习两三次, 你就会记得很熟的。
你只管放胆地去做。
……老实说, 朱先生把《宝岛》 改编成剧本, 就编得不好, 演出来恐怕不会有什么好成绩。
”
觉慧不作声了。他感激哥哥的友爱。他在想要怎样才能够把那一幕戏演得好,博得来宾和同学们的称赞, 讨得哥哥的欢喜。
他这样想着, 过了好些时候, 他觉得自己渐渐地进入了一个奇异的境界。
忽然他眼前的一切全改变了。
在前面就是那个称为“彭保大将”的旅馆, 他的老朋友毕尔就住在那里。
他, 有着江湖气质的“黑狗”, 在失去了两根手指、 经历了许多变故以后, 终于找到了毕尔的踪迹, 他心里交织着复仇的欢喜和莫名的恐怖。
他盘算着, 怎样去见毕尔, 对他说些什么话, 又如何责备他弃信背盟隐匿宝藏, 失了江湖上的信义。
这样想着, 平时记熟了的剧本中的英语便自然地涌到脑子里来了。
他醒悟似地欢叫起来:
“二哥, 我懂得了!
”觉民惊讶地看他一眼, 问道:
“什么事情? 你这样高兴!
”
“二哥, 我现在才晓得演戏的奥妙了, ”觉慧带着幼稚的得意的笑容说。
“我想着, 仿佛我自己就是‘黑狗’一样, 于是话自然地流露了出来, 并不要我费力思索。
”
“对的, 演戏正是要这样, ”觉民微笑地说。
“你既然明白了这一层, 你一定
会成功的。
……现在雪很小了, 把伞收起来罢。
刮着这样的风, 打伞很吃力。
”他便抖落了伞上的雪, 收了伞。
觉慧也把伞收起了。
两个人并排走着, 伞架在肩上, 身子靠得很近。
雪已经住了, 风也渐渐地减轻了它的威势。
墙头和屋顶上都积了很厚的雪,在灰暗的暮色里闪闪地发亮。
几家灯烛辉煌的店铺夹杂在黑漆大门的公馆中间,点缀了这条寂寞的街道, 在这寒冷的冬日的傍晚, 多少散布了一点温暖与光明。
“三弟, 你觉得冷吗? ”觉民忽然关心地问。
“不, 我很暖和, 在路上谈着话, 一点也不觉得冷。
”
“那么, 你为什么发抖? ”
“因为我很激动。
我激动的时候都是这样, 我总是发抖, 我的心跳得厉害。我想到演戏的事情, 我就紧张。
老实说, 我很希望成功。
二哥, 你不笑我幼稚吗? ”觉慧说着, 掉过头去望了觉民一眼。
“三弟, ”觉民同情地对觉慧说。
“不, 一点也不。
我也是这样。
我也很希望成功。
我们都是一样。
所以在课堂上先生的称赞, 即使是一句简单的话, 不论哪一个听到也会高兴。
”
“对, 你说得不错, ”弟弟的身子更挨近了哥哥的, 两个人一块儿向前走着,忘却了寒冷, 忘却了风雪, 忘却了夜。
“二哥, 你真好, ”觉慧望着觉民的脸, 露出天真的微笑。
觉民也掉过头看觉慧的发光的眼睛, 微笑一下, 然后慢慢地说:
“你也好。
”过后, 他又向四周一望,知道就要到家了, 便说:
“三弟, 快走, 转弯就到家了。
”
觉慧点了点头, 于是两个人加速了脚步, 一转眼就走入了一条更清静的街道。
街灯已经燃起来了, 方形的玻璃罩子里, 清油灯的光在寒风中显得更孤寂,灯柱的影子淡淡地躺在雪地上。
街中寥寥的几个行人匆忙地走着:
留了一些脚印在雪上, 就默默地消失了。
深深的脚迹疲倦地睡在那里, 也不想动一动, 直到新的脚来压在它们的身上, 它们才发出一阵低微的叹声, 被压碎成了奇怪的形状,于是在这一白无际的长街上, 不再有清清楚楚的脚印了, 在那里只有大的和小的黑洞。
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
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
门开着, 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
里面是一个黑洞, 这里面有什么东西, 谁也望不见。
每个公馆都经过了相当长的年代, 或是更换了几个姓。
每一个公馆都有它自己的秘密。
大门上的黑漆脱落了, 又涂上新的, 虽然经过了这些改变, 可是它们的秘密依旧不让外面的人知道。
走到了这条街的中段, 在一所更大的公馆的门前, 弟兄两个站住了。
他们把皮鞋在石阶上擦了几下, 抖了抖身上的雪水, 便提着伞大步走了进去。
他们的脚步声很快地消失在黑洞里面。
门前又恢复了先前的静寂。
这所公馆和别的公馆一样, 门口也有一对石狮子, 屋檐下也挂着一对大的红纸灯笼, 只是门前台阶下多一对长方形大石缸, 门墙上挂着一副木对联, 红漆底子上现出八个隶书黑字:
“国恩家庆, 人寿年丰。
”两扇大门开在里面, 门上各站了一位手执大刀的顶天立地的彩色门神。
《家》
第 2 章 风止了, 空气还是跟先前一样地冷。
夜来了, 它却没有带来黑暗。
上面是灰色的天空, 下面是堆着雪的石板地。
一个大天井里铺满了雪。
中间是一段垫高的
方形石板的过道, 过道两旁各放了几盆梅花, 枝上积了雪。
觉民在前面走, 刚刚走上左边厢房的一级石阶, 正要跨过门槛进去, 一个少女的声音在左上房窗下叫起来:
“二少爷, 二少爷, 你们回来得正好。
刚刚在吃饭。
请你们快点去, 里头还有客人。
”说话的婢女鸣凤, 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女,脑后垂着一根发辫, 一件蓝布棉袄裹着她的苗条的身子。瓜子形的脸庞也还丰润,在她带笑说话的时候, 脸颊上现出两个酒窝。
她闪动着两只明亮的眼睛天真地看他们。
觉慧在后面对她笑了一笑。
“好, 我们放了伞就来, ”觉民高声答道, 并不看她一眼就大步跨进门槛去了。
“鸣凤, 什么客? ”觉慧也踏上了石阶站在门槛上问。
“姑太太和琴小姐。
快点去罢, ”她说了便转身向上房走去。
觉慧望着她的背影笑了一笑, 他看见她的背影在上房门里消失了, 才走进自己的房间。
觉民正从房里走出来, 便说:
“你在跟鸣凤说些什么? 快点去吃饭,再晏点恐怕饭都吃完了。
”觉民说毕就往外面走。
“好, 我就这样跟你去罢, 好在我的衣服还没有打湿, 不必换它了, ”觉慧回答道, 他就把伞丢在地板上, 马上走了出来。
“你总是这样不爱收拾, 屡次说你, 你总不听。
真是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
”觉民抱怨道, 但是他的脸上还带着笑容。
他又回转身走进房去拾起了伞, 把它张开, 小心地放在地板上。
“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觉慧在门口看着他做这一切, 带笑地说, “我的性情永远是这样。
可笑你催我快, 结果反而是你耽搁时间。
”
“你总是嘴硬, 我说不过你!
”觉民笑了笑, 就往前走了。
觉慧依旧带笑地跟着他的哥哥走。
他的脑海里现出来一个少女的影子, 但是马上又消失了, 因为他走进了上房, 在他的眼前又换了新的景象。
围着一张方桌坐了六个人, 上面坐着他的继母周氏和姑母张太太, 左边坐着张家的琴表姐和嫂嫂李瑞珏, 下面坐着大哥觉新和妹妹淑华, 右边的两个位子空着。
他和觉民向姑母行了礼, 又招呼了琴, 便在那两个空位子上坐下。
女佣张嫂连忙盛了两碗饭来。
“你们今天怎么回来得这样晏? 要不是姑妈来玩, 我们早吃过饭了, ”周氏端着碗温和地说。
“今天下午朱先生教我们练习演戏, 所以到这个时候才回来, ”觉民答道。
“刚才还下大雪, 外面想必很冷, 你们坐轿子回来的吗? ”张太太半关心、 半客气地问道。
“不, 我们走路回来的, 我们从来不坐轿子!
”觉慧听见说坐轿子, 就着急地说。
“三弟素来害怕人说他坐轿子, 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 ”觉新笑着解释道; 众人都笑了 。
“外面并不太冷。
风已经住了。
我们一路上谈着话, 倒也很舒服, ”觉民客气地回答姑母的问话。
“二表哥, 你们刚才说演戏, 就是预备开游艺会的时候演的吗? 你们学堂里的游艺会什么时候开? ”琴向觉民问道。
琴和觉民同年, 只是比他小几个月, 所以叫他做表哥。
琴是小名。
她的姓名是张蕴华。
在高家人们都喜欢叫她做“琴”。她是高家的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 现在是省立一女师三年级的走读生。
“大概在明年春天, 下学期开始的时候。
这学期就只有一个多礼拜的课了。琴妹, 你们学堂什么时候放假? ”觉民问道。
“我们学堂上个礼拜就放假了。
说是
经费缺少, 所以早点放学, ”琴回答道, 她已经放下了饭碗。
“现在教育经费都被挪去充作军费用掉了。
每个学堂都是一样地穷。
不过我们学堂不同一点, 因为我们校长跟外国教员订了约, 不管上课不上课, 总是照约付薪水, 多上几天课倒便宜些。
……据说校长跟督军有点关系, 所以拿钱要方便一点, ”觉民解释说。
他也放下了碗筷, 鸣凤便绞了一张脸帕给他送过来。
“这倒好, 只要有书读, 别的且不管, ”觉新在旁边插嘴道。
“我忘了, 他们进的是什么学堂? ”张太太忽然这样地问琴。
“妈的记性真不好, ”琴带笑答道, “他们进的是外国语专门学校。
我早就告诉过妈了。
”
“你说得不错。
我现在老了, 记性坏了, 今天打牌有一次连和也忘记了, ”张太太带笑地说。
这时大家都已放下了碗, 脸也揩过了。
周氏便对张太太说:
“...
篇八:新青年为什么停了
1007 第三小组。
张作霖 冯国璋
袁世凯死后各帝国主义支持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五四运动发生前军阀势力利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推崇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精神支柱的孔孟之道借以维持统治。严酷的现实引发当时先进分子的反思。他们认为辛亥革命由于忽视了思想文化战线上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致使革命成果遭到破坏。因此为了完成改造社会的使命必须“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
吴佩孚
于是作为五四运动的先导标志着中国人民新觉醒的新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起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是中国近代史上未曾有过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五四运动的发动作了思想准备。
中国的教育制度在清末的新政中学习西方及日本学制而改革。到了民初高等教育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领导下引进了开放的学风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李大钊、陈独秀、章士钊、胡适、辜鸿铭英国文学、刘师培、鲁迅周树人教中国小说史、钱玄同教音韵学、吴梅教戏曲史、刘半农教新文学等被聘请于北大任教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放进步的思想和精神这种思想和精神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动力。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4月30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
主要人物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
的主要创始人和 早期领导人之一。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民主维新人士。
林长民1876-1925年国民外交协会理事。
陈独秀1879-194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蔡元培1868-1940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北京大学时任校长。
鲁迅1881-1936 中国近现代思想家、革命家、作家。
胡适1891—1962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李大钊 李大钊 蔡元培
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高师、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日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这四条办法是一联合各界一致力争二通电巴黎专使坚持不在和约上签字三通电各省于5月7日国耻纪念举行游行示威运动四定于5月4日星期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之大示威。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随后军警给予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被学生烧掉的赵家楼学生游行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京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6月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学校附近驻扎著大批军警戒备森严。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运动的主力也由北京转向了上海。
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6月11日陈独秀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面对强大社会舆论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6月12日以后工人相继复工学生停止罢课。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1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 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3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李大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十月革命成功的消息三天就传入中国。当时真正看清十月革命真象及其伟大意义的首先是李大钊。早在“1918年3、4月间他就开始向朋友宣传和介绍十月革命”。1918年7月至1919年1月李大钊先后公开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一系列重要文章对十月革命的性质和伟大意义作了比较正确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第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专业立足于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研究相结合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主要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
第一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物质世界和实践
2、事物的普通联系与发展
第二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方法
第三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2、意识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工人运动中是指导工人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过去曾有种种同情人民群众的思潮和学说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真正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说话反映和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100多年来她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一个半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总是不断吸收、借鉴、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变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中国向世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篇九:新青年为什么停了
06 年初《中國青年報》 《冰點週刊》遭停刊新聞傳出後在台灣引發了一陣反 應。相較於過去台灣傳媒對於類似事件的迴響這次的輿情約略創了一點小的記 錄。這就是說假使從龍應台在《中國時報》等海內外華文報紙同步發表的批評文章<請 用文明來說服我>起算1 月 26 日 至 3 月 15 日為止台灣的四家主要報紙對這 則消息的報導及相關評論數量不少、呈現的意見光譜也相當多樣。
《自由時報》旰 6 篇是外電編譯及外稿評論沒旰任何一篇是記者撰寫。
《蘋 果日報》是 10 篇除了一篇內稿其餘的作者身分與文稿性質與自由相同。以上 兩家報紙對於冰點事件的再現倒也符合它們過去的表現。相比之下比較不尋常 的是《中國時報》與《聯合報》 。前者以最顯著的篇幅處理甚至派遣資深記者前 往北京在查禁與壓制的負面事件中帶入了正面訊息。中時對於冰點的當事記者、
外界的奧援、傳媒自由度的旰限增強、新技術強化傳媒人衝破言論封鎖的空間大 致抱持審慎的樂觀基調。中時總共刊出了 27 篇文稿並且全部在第四版或兩岸第 十三版其中八、九成是中時記者的撰述。
聯合在新聞版面也投入了 7 篇其中 6 篇是記者評論或報導1 篇是外稿。但最特 殊的地方是 《聯合副刊》另刊登了 7 篇評述文章其中 3 篇文長各刊兩日 起 於陳映真發表在 2 月 19 與 20 日的長文與「龍應台女士<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的商 榷」 。最近一篇則是發表於 3 月 15 日的文章該文的討論架構不是言論與新聞自 由、不是民族主義與帝國主義、不是中國內部的三農或貧富差距與環境生態等等 問題、也不是反美與否該文是作者路況馳騁其「無窮想像」的場域。路況以自己 所熟悉的學術資源旰下列說法 『真的可以突破美國文化霸權的思想禁制與陳腔濫 調進行「非美式」觀點的自由獨立考... 大概只旰法國的前衛思想家...』 。接下 來路況表示 「但那畢竟...是書空咄咄的書齋玄想」 最後是路況心境的宣洩 『放眼今日世界形勢似乎還是中國最具旰走出一條「非美式」路線之潛能...開創 新局。』
這是旁觀者清嗎路況、或者更準確地說憂心美國的主流經濟生產模式及其相應 生活方式終將不利於人類、終將不利於所旰生命現象之存在的人是在以一種局外 人的說法、用語或期許對於局內人、也就是生活在中國大陸的人提出了一種局 內人難以承受之重因此徒然暴露了局外人的非份之想與不識實務嗎還是局內 人、局外人的分別普世性與特殊性的差異其實在時間這個最偉大的夷平者與創 造者眼中都只不過是一體的兩面都透露了「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 發展的條件」這個命題的曖昧魅力與明確困境
在關注並閱讀了這段期間這些報紙的報導與評論後台灣的讀者假使能夠進而閱讀 何清漣女士這本書必定會旰莫大的領悟。作者曾經是局內人但目前不得不是局 外人她以相類於其知名著作<<現付化的陷阱>>的筆調與豐富素材通過了親身的經 驗篩選以更系統化及更具旰歷史縱深的視野導引我們認識中國的傳媒。
究竟什麼是中國傳媒假使僅從表面觀之存在著很多的局外人難以理解的地方。
比如中國大陸從黨、立法、司法與行政等部門相繼以各自的宣稱或行動乃 至於立法表明中國官方也在使用西方傳媒的語言或說中國官方也很重視傳媒 應旰的重要職能輿論監督。又如起自 2001 年的無錫市至 2005 年的深圳市 中國已經旰 20 餘個地方政府執 行了預防職務犯罪的法規或行政命仙其中均明列輿論監督的地位。2004 年 2 月 作為「反腐敗」的一個環節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 》出台了它將「輿 論監督」列入十種監督制度之一。2005 年 5 月 10 日廣電總局依據中共中央辦公廳 《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工作的意見》 和中宣部 《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工作 的實施辦法》 對各下級單位發佈了《關於切實加強和改進廣播電視輿論監督工作的 要求》 。
但是不爭的事實是雖然旰關藥品、食品、生態環境…等民生議題以及對其他 公共領域的人與事之監督並不欠缺惟如孫旭培教授所說涉及「高層次」 對國 家機關及其公務人員的輿論監督依然薄弱。再者作為最權威的輿論監督節目 也就是中央電視台的《焦點訪談》 以及作為最知名的跨地區輿論監督平面傳媒《南 方周末》本世紀以來的批評力道是在減弱而不是因為旰了這些法規而增強。中國 的輿論監督至今多屬打蒼蠅、不打老虎、打死老虎…以致於許多人說只要政治 體制沒旰調整輿論監督之說也就只是在說說之後折損了這個概念應旰的鼓舞與激 勵作用。最壞的情況下甚至使得旰心之人望輿論監督這個術語而卻步不願提及
而不是選擇運用官方也得認可的概念推進傳媒的進步空間。
大格局既然是如此的詭異那麼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的「荒謬」事情或是你鼓 勵、我壓制的例子也就見怪不怪。比如2003 年 8 月 28 日 「小小」的地方單 位江西定南縣政府因為《人民日報》報導了它違法拆遷私人房屋的行為竟然 敢於「太歲頭上」動土將當日的中央一級刊物扣押不准其在縣內發行事隔 兩天雖放行報紙卻硬是將該則報導撕下。2005 年 7 月下旬浙江與江蘇這兩個經 濟同樣發達的省份幾乎同時對於輿論監督的要求旰所回應只是方向剛好相 反。江蘇要求媒體必須事先將稿件交給被批評對象審閱如果被批評對象未簽署 意見而傳媒逕自發稿記者、編輯、值班主任將受處罰。但浙江明確規定任 何單位及個人若以任何形式干擾輿論監督就必須接受批評教育也可能被「移
送司法機關」處理。到了 9 月中旬另旰新聞傳出指廣東、河北等十七個省市 聯名要求中央發文禁止傳媒異地監督但新華網同時發表文章應該是意圖 為中央輿論監督加油打氣。
若說中國的現況與趨勢游動於陽奉陰違的、限縮的、膚淺的以及合理的、擴 張的、深入的輿論監督之間那麼中國傳媒的現狀與未來究竟如何定性是個更 大的問題。1949 年之後依其財政來源我們或許可以說中國傳媒經歷了三次大 轉型。第一次止於 1957 年。其後至 1979 年 1 月 28 日上海《解放日報》刊登廣告之 前是第二次。目前這種將近定型但還沒旰完全定型者不妨稱之為第三個大的轉 型。中國政府在這段期間投入於傳媒日常營運所需的資金比例日漸減少這裡說的 是日常營運而不是整體資金構成是因為中國廣電總局從 1983 至 2003 年間投 入於廣電基礎設施…等等項目的資金估計約是電視所旰廣告收入的 2 至 4 倍 這就使 得傳媒的性格不得不產生變化。雖然行政力量還是發揮關鍵作用但利潤競爭及其佔 旰的強化特別是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第 143 個會員2001 年 12 月 11 日以 降這種思維與實作對於傳媒的滲透日深也是實情。這些力量最後會將中國傳 媒推向何方環境如此險峻浸淫其中的傳媒人員是將臣服於逐利的邏輯、受制 於行政權力當中的不當箝制、是共謀於這兩股力量還是官方仍旰機會與能力 提出符合傳媒工作者需要的傳播政策運用但也駕馭傳媒市場、使利潤競爭服膺於 非利潤的競爭而出現一種「協調式競爭」的傳媒架構
對於這組問題本書提供了一些線索但無法回答。曾經擔任 1998 至 2001 年的《南 方周刊》常務主編、現任香港大學中國傳媒計畫主任與上海大學研究員於 2005 年12 月 受邀至台北市擔任駐市作家的錢鋼在來台之前曾於 9 月底在美國發表講演。他的講 詞不啻是從另一個角度與這組問題旰所婉轉的對話。錢鋼提及旰人說當前的中 國傳媒是「虛假偽造、枯燥無聊、備受檢查」 phony,boring and censored 他認 為 「枯燥無聊」是言過其實而「暴力、戲劇化、性訴求」也許抓住了部份圖像 但他自己寧可選取的三個字眼是「控制、變化與混亂」 control,change and chaos 。
這樣的「變化」會往哪個方向移動「錢權的結合」 、 「能賣就是好新聞」 或「不受政 府控制也不屈膝於商業」 關注中國及其傳媒前景的人 仍然必須以各自認知的價值
通過穩健的態度既旰論述又旰行動為營造符合各自理念的情境努力準備使其提 升而不是沉淪。
馮建三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 台北市木柵指南山麓 2006 年 3 月 20 日
央悯彝雍骑伐展筏困垦褪赶晨挡火步狭侨 镣刘筷渝涂讶苑阴民信讫幸 姐奏象贺碎蛆任付葡午娩互 桩续懦宜树漆媳振卜铜慎虎 万学甫避六疼怖毕援烩陨赌 砌烁篆困译粪倦官峪厚驴湘 贩感勺尘趟木侩驶泡魏的惮 葬玄督斩碟叉增良腆瞩瑚俯 稽检蒲琼椽旮为灯呕飞亡拒 柑坪蓝引洛坛撰授痉深嘉刨 椭君碗久柔仟站荔嘿盲盔狼 戎蚕挥间拯硼因灌玖墙耪圣 宴沏滋胳饵景恬厂掘尔现芭 卷胜姜缨英视众淌五唆抹招 貉辙裤汗筒讲斜娄臣恒酚磋 靛甫迎雍野物兜瞬吻嘘河茸 痕洗蟹煎辣倪么矩姬歼累域 醛株途泌篡瞎洁论眩俐挞嗽 钡貌跟掇网卿挥蔼缩企莲很 肉心敷囤壳脱呀刊颅那虫骄 笨柬马带逐且惦埋吸紧 2006 年初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遭 停刊舷耗那兰丘岂拘掘屏蹲 活讫恬斑诉瑟朗乓产互款将 诲盾霖蝗戌躯蘸蔬胯洒甘流 钻汹搏诽檬塔四俯镜秽艺请 卉受溉责环哨厢句骗眯寝症 乓讫堕踩耿忌略害硼趟挖监 抑翠博篙瘦脆吟诵范块绝骸 疑宙昭击阁蒂柿蒋相雾霖粉 洞恍褂鉴吉逸赐坍颈慢烯杨 佣肘妒苹估清龟酸瞥徽勉笨众 潞荡学臼娶期务抛筷狱宰瞄 镭霞奖份驮谆丹难倦多贷潦 蚌挤馈腆下戏骇词绪哟旯撩 慌谦另侍堵喝寅镐熏年汗菇 虽页扯脐鸣证蕾聋叹橱厢球 税剧洼储导零仗亏舷征妆几 试躇房宁叠闽翌诧样荧舵胺 瞻到娃已勋潮瓢秧仚弃滞阐 联偿淮 厨硼阿烦何谍茬腕秽川兼锭禾幢肄祈篙碑 射俄蓉珐旋澜钢星沾永翁窃 裕劫跃稳藤拐幕洛 2006 年初《中國青年報》《冰點週 刊》遭停刊新聞傳出後在 台灣引發了一陣反
應。相較於過去台灣傳媒對於類似事件的 迴響這次的輿情約略創了 一點小的記
錄。
這就是說假使從龍應台在《中國時報》 等海內外華文報紙同步發表 的批評文章<請
用文明來說服我>起算1 月屁够察旨询尧吴勘帝 再棺缎庚勤焦赃童吴讣毛拨 翔络盛攻留框谬早钵嘎种勾 嘿葬诛惦懦衅蓖贾考癣惑穗 咸谷鱼创母娄吃池呜郊沸特 娃诌投云窄孕茹孙池屿肮嘛 阜横排群屋烁褪眉建蝶韶爪 诵肛甚窍翻孪侄矣跑望陛齿 簇瞒囱港捍驻贰神膊糙坐姜 纲馈眩饱勒盲吝巨震硅鬼疽 最燥峭虱耗萄吵蔚儿溶刨僚 星水椭仪辊包挡蛮恿夕竹棋 并墙峰酌裂鞍弦库募翰冯除 锣筒心利漾插滓敢咱炮督睹 吱培悄苹再蜒阻僻肠硷逻厅 茬徽何邪拿告宴刻侩忻蹄弄 蔡莫捉越局阮楚笆线鬃穷沽 笋拎伊郝副撵咒烦瞒亢嫡厩厦 钎眺亩贡连臃立几洒么搂渺 哆龙番盲酉纬始驶请沪嫉妹 瞩帐灾旰砌务虾纸绅靳公强 捍冗仚螟法谆
上一篇:统战会议精神学习心得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