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与皮囊的经典语句3篇
灵魂与皮囊的经典语句3篇灵魂与皮囊的经典语句 2018-03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浅析《皮囊》王鑫(临沂大学教育学院,山东临沂276000)摘要:阅读《皮囊》,像是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灵魂与皮囊的经典语句3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灵魂与皮囊的经典语句
18-03文 艺 生 活 LITERATURE LIFE浅析《皮囊》王 鑫(临沂大学 教育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摘 要:阅读《皮囊》,像是在阅读作者的人生,看那些作者生命中的过客。作者用客观冷静细致的语言描述身边的亲人、朋友,将太过在乎、太过珍惜、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呈现出来。他的文字传达着悲伤和感悟,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最重要。关键词:读后感;皮囊;灵魂;现实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18)08-0010-01读一本书就如同与作者交谈,当你进入角色时,他的一举一动都感染着你。本质上我们都不过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泪。刻字的人抽身,把自己当别人,读字的人浸入,把别人当自己。蔡崇达的《皮囊》是一部直面现实的作品,浓郁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豆瓣上对这本书的介绍是一部有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如果说韩寒是“理想派”,郭敬明是“梦幻派”,那么蔡崇达就是“真相派”。作者用客观冷静又细腻的文字,为我们描述故乡小镇上的普通人。作者蔡崇达,福建人,是中国新闻业的最佳特稿作者,担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打开后发现竟然有著名歌手刘德华写的序,一位歌手为一本书写序,我确实有了好奇心,想看看是什么样的作品让刘德华跨界为一本书代言。第一篇文章皮囊,讲述的是阿太的故事。阿太是一个很狠心的女人,对自己,对孩子,对一切事物。一般狠心的人异常坚强,阿太也一样。葬送自己的女儿没掉落一滴泪,用刀力气竟然大到切掉自己的手指,让儿子学游泳直接扔到水里,确实是硬骨头。“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多么深刻的话,我们大多数人活得那么小心翼翼,用尽全力保护自己,保护孩子,做任何事都不敢冒险,形成近似懦弱的个性,同时错过了太多机会。阿太临走时说“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我这才真正明白皮囊的含义,我们每个人的肉体都是一具皮囊,不同的是灵魂,行走于世间,受各种欲望的诱惑。第二篇是母亲的房子,读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母亲的倔强,为了面子,倾家荡产也要把房子盖起来,尽管知道最后也要被拆,当时我感觉很不可思议,甚至有点可气,直到最后才明白,这是父母爱情的一种表现形式。第一次约会时,父亲答应母亲会买下地盖一座大房子,这个诺言实现的过程用了父亲的后半生所有时间,耗尽了母亲毕生心血。残疾叙述了父亲坎坷的后半生。父亲刚生病时相信过不了多少天就可以像从前那样,倔强的他和命运作抗争,但上天一再打击他的自信心,积极的心态变得消极。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在台风中顽强的行走,摔倒了不要任何人帮扶,继续前进,像高尔基海燕中所描述的,接受暴风雨的洗礼,内心渴望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读完这三个故事,我十分震惊,他们每一个人都异常坚强,阿太面对女儿的死亡,母亲面对家庭的变故父亲的死亡,父亲面对疾病的摧残,他们没有一蹶不振,顽强的同命运作抗争。张美丽,年少时是个美丽动人的女子,勇敢的追求爱情,却被世俗封建的人们评判为反面教材,大家表面对她厌恶,内心却是羡慕。后来张美丽成为小镇上成功的企业家,但大家对她的看法依旧没变,将她开的店扭曲为各种不良的场所。她依然为小镇捐款,渴望得到大家的赞同,最终被逼上绝路,撞墙自杀而死。读完这个故事,更多的是感到惋惜,出生在一个世俗封建的年代,任何不符合封建礼数的举动都会被大家无限放大,否定并抨击你的一切,直到各种恶语把自己逼上绝路。两个阿小,都是作者小学同学,有着不同的生活轨迹。香港阿小有着高傲的姿态,瞧不起小镇的一切,因此几乎没有朋友。而家乡阿小,模仿香港阿小,本来孤傲的他卑微讨好香港阿小,变成了一个坏孩子。多年后见到香港阿小,依旧爱面子,但混的不太好,没有朋友,父亲生病哥哥卷钱逃跑,现实的香港并不是他幻想中的天堂。有时,我们向往的地方只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大城市有它的孤独和悲伤,生活在小乡镇有真切的生活。天才文展是作者的中学伙伴,天生的残疾没有让文展自卑,反而他有超前的目光,努力规划着自己的生活,有明确的方向,但他去了城市之后,并没有想象中顺利,本该有成功的人生最终却落得找不到好工作好妻子的地步,他的失败也是作者不曾料想到的。厚朴是作者的大学舍友,一个十分热血有激情的小伙子,对世界充满了幻想,但没有平衡好现实与幻想的关系。一味的放纵自己,挥霍青春,尽力将生活过成想象中的样子,就这样慢慢的坠落,最后抑郁自杀而死。就如同作者所说,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蔡崇达,童年的他面对香港阿小没有阿谀奉承被同化,中学的他面对天才文展的坠落,大学的他面对天马行空的厚朴,都是及时的远离。作者对他文中的朋友们都有一种近乎冷漠的疏离,仿佛他只是一个置身事外的记者,永远在旁边观察,看得透彻却从不参与。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从内部把皮囊照亮。”我们也该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释放出来,抚摸自己的灵魂。指导老师:赵鑫参考文献:[1]陈艳华.浅议蔡崇达《皮囊》的人文关怀[J].赤子(上中旬),2016(20).[2]李艳青.再读《皮囊》[J].华北电业,2017(05).文 学 新 论10万方数据
篇二:灵魂与皮囊的经典语句
囊读后感最新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整理的皮囊读后感最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皮囊读后感最新 1
阅读完蔡崇达的《皮囊》,我似乎也脱离了肉体,只剩灵魂在思考。
皮也就是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活到九十九岁,从来不在乎自己的身体,认为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断一根手指,家人乱成一团,她却像没事人一样。看见一只从菜刀下逃生,洒着血到处乱跳的鸡,她一路小跑出来,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
这样的文字,无端让人惊心。这样的阿太,让人敬佩又陡生怜悯。在那副看似强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挥别先她而去的女儿;也曾在摔伤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门口,只为等待家中娃娃放学回来的身影。她有她独特的生活哲学,也有她命运里被坚实皮囊所遮蔽的巨大忧伤。也许正是受她的影响,作者把本书取名为《皮囊》。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书中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
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原本带着几许幽默的话,此刻却仿若一枚枚坚硬的钉子,要锲而不舍地楔进读者那柔软的心里去。
除掉熟悉的亲人,作者也写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里的病号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属,敢爱敢恨却为世俗不容的小镇姑娘,以及离开家乡闯荡最终一事无成的天才少年。他们离当今社会上所描述的那种“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远,生活里的`失意与痛苦,他们一一尝尽。他们也许有过意气风发,有过拼搏与执着,但无常的命运最后还是把他们一股脑地裹进忧伤的洪流。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我们也都该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看见忧伤,看见人心。
?皮囊读后感最新 2
我这两天在攻读《皮囊》一书。
作者用一种冷静、细致、客观的笔触,将”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最终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被扒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所以,整体来讲,读《皮囊》一书,没有那么轻松,眼泪会禁不住的流出来,叹息会从心底涌出来。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 ?
前几天,我写《觉醒之路》,用观照自身来认识自己,管控自己身
上的这具皮囊。
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周围的他人。
我们在生活中、行动中遭遇的人,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谁,你在别人眼中是何种人了。
我们是群体动物,在生活的世界中彼此交联,会遇到形形色色许许多多的人,人各有异构成了这个丰富的世界。然而,人在本质上有着一致的地方,我们通过”心”来看见彼此,照亮彼此,认识世界。
我们在交往中见证了他人的生命过程,他人也参与了我们的生命历程,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构成了我们的经历和阅历。
这本书由《皮囊》、《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张美丽》等 14 篇作品构成。
我读这些故事,就感觉我在读作者生命中最珍贵最真实最痛苦的经历,感同身受,不能自己。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和别人与众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影响着我们人生的设定以轨迹,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徘徊不断深化。然而,有时我们会忽略它们,或者逃避它们,因为人类本身有着追逐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
喜剧和悲剧,我们永远忠于喜剧。然而重视自身所经历过的悲剧或者不愿意回想的故事,何尝不是为了未来的喜剧而努力。
人只有真正的认识自己了,才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恐惧的是什么,才明白自己是与众不同却又是芸芸众生的一员。
?皮囊读后感最新 3
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
这本书在豆瓣经过无数书虫犀利如光、挑剔如电的眼神扫描,仍能在热销榜上停留数周,我相信它定有过人之处,最终我购买了电子书。
这本书的序言作者有两位,都是重量级的人物。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劳模刘德华,真不知道,蔡崇达是有怎样通天的本事,将原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扭结在一起,为他的著作写了序。
一本书,我的习惯是,如果读了 5 页还有将我带入,便放弃。也因此而舍弃了一大堆入题颇慢、手法细腻、背景交代冗长的各类泰斗级作品。但我并不后悔,我始终坚信,都 5 页了,还没有引人入胜的场景和人物出场,基本上等看完人都快睡着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页就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那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 99 岁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这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给作者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从第一个故事开始,注定了这本书悲情的感情基调。
从整本书来看,蔡崇达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
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美丽少妇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蔡崇达的眼睛,我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透过蔡崇达,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别样的人生。
蔡崇达在笔下纪念了若干他熟知的人之后,开始审视自己。从脚下的泥土、居住的房子、小时玩耍的海滩、带着咸味的空气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从父亲中风瘫痪在床后,他以奋力读书赢取奖学金、寒暑假挣钱为途径,力图通过努力,用柔弱的肩膀撑起这个家,让父亲去美国治病,而当他一次次在重病监护室煎熬,与父亲经历过生离死别后,他终于明白,有些努力是徒劳的,也真正明白,人活着的意义,因而选择逃离筑梦地北京,回到了小渔村,守着爱的人,“生根发芽”。这也许是许多正在为梦想、为生计、为责任努力拼搏向上的有为青年所不能理解的。但我却被他的这份勇敢和决绝而打动。人生匆匆几十年,明白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活着为什么,在父母日渐老去,儿女绕膝渐远,朋友奔波陆离时,能与爱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才是作者活着的真正意义。这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生活是为了什么?未来该怎样规划? ?
老蔡始终冷眼看待他周边的一切,即使是父亲病逝下葬,抑或是母亲对神灵执拗到疯魔,或者是童年偶像文展的陨落,他都能静静的
去看待这一切。老蔡笔端所要告诉读者的是,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以《皮囊》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希望在闲暇时你翻阅手头的这本书,能有瞬间让你远离尘嚣和喧闹,能有片刻抚摸到你的灵魂,打动你的心。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
篇三:灵魂与皮囊的经典语句
母亲的房子 残疾 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 阿小和阿小 天才文展 张美丽
蔡崇达
闽南人,1982年生人。
大隐隐于市的新生代媒体人,人称“天才达达”,韩寒口中的“写作大师”。
现任《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
YOO
YOUNG
SEOK
内容简介
作者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一一体现。用《皮囊》这个具有指向本质意味的书名,来 表达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同时也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1、《皮囊》中的阿太,一位99岁的阿婆,没文化,是个神婆。她却教给作者具有启示力量的生活态度:“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2、《母亲的房子》里,母亲想要建一座房子,一座四楼的房子,因为“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为了房子,她做苦工,捡菜叶,拒绝所有人的同情,哪怕明知这座房子不久后会被拆毁,只是为了“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
3、《残疾》里的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离去。父亲被照亮了。被怀着厌弃、爱、不忍和怜惜和挂念,艰难地照亮。
前三章节
我身为90后,可能体会不到作者身在80年代的情绪情怀。
书中写到了残疾的父亲,坚韧的母亲,童年的回忆,母亲对于修建房子的执着,父亲对于正常行走的渴望,最令人触动的不是这些人物身上的故事和某种精神,而是作者在讲述这些往事之时那种出奇的冷静。这种冷静来自于他的经历,是从那片乡土上传承下来的某种精神,融进了他的血液。就像是书中讲到的阿婆那样,她在厨房将手指切断了,都只是哎呀一声,说没事就是把手指切断了,阿太是活得超脱之人,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那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 。
有感而发
• 市面上的书形式各种各样,但是这本书我觉得是作者将自己的回忆展开,毫无保留的掩饰善与恶,一面刺痛自己,一面写出这些故事,我想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 静下心来读一读,你会发现《皮囊》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有感而发
推荐访问:灵魂与皮囊的经典语句 皮囊 语句 灵魂
上一篇:想干事与会干事的感悟5篇
下一篇:民警入党先篇事迹材料范文简短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