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后6篇
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后6篇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后 中国共产党建国后的历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949—1953) )1、1949.10.1 _________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后6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后
共产党建国后的历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1949—1953)
)1 、1949.10.1
___________2 、1950.10—1953.7
___________3 、1950—1952 年底 ___________4 、1951
___________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53—1976)
)1 、1953—1956 年底 ___________2 、1953—1957
___________3 、1954
___________4 、1956
___________5 、1958
___________6 、1966—1976
___________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年底至今)1 、重要会议① ①1978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②1982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③1987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④1992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 ⑤1997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两次思想解放① ①197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②199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改革开放改革①农村实行______________ ②城市_____________开放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③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十四大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 开放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区 开放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建国后农村政策的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政策 时间 内容 影响1950政策 时间 内容 影响1950—1952195319521953—195619581978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引导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农业合作化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引导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1 、中国共产党实行这些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社会生产力。2 、对此有哪些启示?(说明了什么?)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重要位置;②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制定政策要从依据我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制定政策要从依据我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
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多年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有哪些创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多年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有哪些创新?民主革命时期:1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赎买政策。2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实行改革开放,探索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改革开放,探索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4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经济特区。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 、提出“一国两制”方针。7、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科技创新:1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2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3 、神舟五号、六号、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了哪两次失误?分别造成什么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了哪两次失误?分别造成什么影响?1 、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困难;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困难;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 、1966—1976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影响: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科学文化受到严重摧残。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影响: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科学文化受到严重摧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2 、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意义?3 、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法律依据?内容?意义?4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共同作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即将进行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共同作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即将进行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 课 工业化的起步一、经济建设: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 背景:
①②③()
第一段后三行多)
2 编制目的:______3 基本任务:① ①_______; ;② ② _______; ; ③ ③ _______。
。4 起止时间:1953—1957 年底5 成就:① ①1953 年底鞍山___ 建成投产② ②1956 年长春____ 建成投产③架 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 _____④ ④ 沈阳______ 建成投产⑤ ⑤1957 年________ 大桥建成⑥ ⑥ ___ ___ ____ 公路建成⑦ ⑦ 以 以______________ 为中心的___________ 基地形成6 意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二、民主法治建设: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 制定时间:_____ 年9月 月 2 制定机构:________3 内容_______ ,______ ,_______。
。4 性质:这是_______ ,也是_______。
。
5课 三大改造1改造形式:农业:引导农民参加________________手工业:个体手工业者参加____________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企业的_______,实行____政策2起止时间:___年1改造形式:农业:引导农民参加________________手工业:个体手工业者参加____________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企业的_______,实行____政策2起止时间:___年—___年底3实质:把生产资料_____制转变为____________制。4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对____________业改造中实行的_____政策,实现了______,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标志:_____年底,______完成___年底3实质:把生产资料_____制转变为____________制。4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对____________业改造中实行的_____政策,实现了______,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标志:_____年底,______完成
6 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中共八大(___年)意义:年)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严重失误:“。二、严重失误:“_____” 和________ (____ 年)1 失误原因: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2 左的错误的主要标志:______
_____
_____
______3 教训: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党的基本理论知识
党旗、党徽 党旗是代表一个政党的旗帜。党徽是代表一个政党的标志。党旗是代表一个政党的旗帜。党徽是代表一个政党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党旗底色为红色,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中国共产党党旗底色为红色,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 党徽由工人和农民的劳动工具锤子和镰刀组成。党旗和党徽图案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徽由工人和农民的劳动工具锤子和镰刀组成。党旗和党徽图案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什么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为什么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 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要保持自己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任务,决不能只代表某些少数人的利益,而应该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要保持自己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任务,决不能只代表某些少数人的利益,而应该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性质决定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党的性质决定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为什么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 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要保持自己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任务,决不能只代表某些少数人的利益,而应该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要保持自己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任务,决不能只代表某些少数人的利益,而应该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
党的最高领导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篇二: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后
共产党大事记(1950 年)1 月 14 日至 16 日,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分别收回到前美国、法国、荷兰(占用前德国兵营)在北京兵营的地产,并征用了各该地面上的兵营和其他建筑物。这是中国人民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措施之一。
2 月 14 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签订。在此之前,毛泽东于上年 12 月 16 日访问苏联。由于苏方拖延,到 1 月 20 日,周恩来到莫斯科后会谈才正式开始,经过毛泽东、周恩来同斯大林、维辛斯基会谈,两国政府签订这个条约,同时,还签订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和《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根据这些协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 1952 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 1945 年以后在此外的建设费用。大连的行政由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 1950 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苏联政府贷款 3 亿美元给中国政府(年利 1%)。
2 月 13 日至 25 日,中财委召开全国财政会议,研究克服我国财政经济困难的政策和措施。新中国的财政困难,除政府开支庞大、通货膨胀和投机资本捣乱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财政制度不健全,收支系统不统一,各地自收自用。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全国财政会议详细地讨论了全国财政收支、贸易、粮食、金融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决定节约开支,整顿收入,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以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现金出纳平衡和金融物价的稳定。3 月 3 日,政务院据此作出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规定统一全国的财政收支、物资调度和现金管理。由于这个《决定》的贯彻执行,到 4、5 月间,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统一,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金融物价趋于稳定,
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初步好转。这是新中国在经济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这次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初步形成了我国高度集中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
2 月 28 日,中财委发出《关于国营、公营工厂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的指示》,指出:为了迅速完成恢复与发展生产这一中心任务,必须对国营、公营工厂企业中原官僚资本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的管理制度,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改革,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建立有工人参加的工厂管理委员会。这是实行工厂管理民主化,使工人亲身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以发挥其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重要措施。
3 月 21 日,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李维汉在第一次全国统一战线工作会议上作题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的报告。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统一战线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总任务,是要在实行共同纲领、巩固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密切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广大华侨,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爱国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人,为着稳步地实现新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奋斗。”
4 月 13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利益的新婚姻制度。这是扫除我国封建旧传统,实现妇女解放的一件大事。
4 月 16 日至 5 月 1 日,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歼灭国民党薛岳所部 3万余人。
4 月 19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决定指出,我们的党已领导着全国的政权,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很容易危害人民的利益;领导者的地位,又容易产生骄傲情绪、拒绝批评、压制批评。为此,中共中央特决定:“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4 月 28 日,政务院举行第三十次政务会议。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乌兰夫在会上作关于民族工作问题的报告。报告提出:民族工作的方向和目的,是要尽量减少民族间的隔阂和矛盾,加强和巩固各族人民的团结,并尽可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各少数民族逐渐发展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切工作必须采取慎重缓进的方针,反对急性的作法。会议批准了这个报告。
5 月 1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结合总结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党内、首先是领导干部中的居功自傲情绪,命令主义作风,以及少数人贪污腐化、政治上堕落颓废、违法乱纪等错误,密切党和人民的联系。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各级党的组织普遍进行了整风。同年冬,整风运动基本结束。
5 月 8 日至 26 日,中财委召开全国七大城市工商局长会议,讨论和研究物价稳定后出现市场萧条、私营工商业大批停工歇业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确定了调整工商业的一些具体政策和作法。会后,开始对工商业进行调整,重点是调整公私关系,同时调整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经过调整,人民政府不仅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了困难,而且引导它开始走上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从此,各种经济成分开始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初步改变了经济上的无政府状态。
5 月 21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指出,党的发展工作必须采取严格审查的方针和稳步前进的办法。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城市中,首先是工人阶级上。在老区农村,一般停止吸收党员,在新解放区农村也暂不发展党组织,而要集中力量在各种斗争中组织、教育广大农民,发现与培养积极分子,待土改完成后再进行发展党的工作。
6 月 6 日至 9 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书面报告,并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刘少奇、陈云、周恩来、聂荣臻分别就土改、财经、外交与统战、军事等问题作了报告。毛泽东在书面报告中指出:我们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已经开始好转,但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为此,会议确定要做好土改、稳定物价、调整工商业、肃清反革命、整党等八项工作,以争取在三年的时间内,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会议强调必须稳步前进,调节同各个方面的关系,团结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集中力量向国民党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攻,而不要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七届三中全会的这些决定是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行动纲领。
6 月 14 日至 23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举行第二次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改革封建土地制度问题。会上,刘少奇作了《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阐明了土地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党的方针政策。毛泽东在闭幕词中号召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在内的各阶层人士积极支持土地改革,象过去过好战争关一样,过好土改关,将来再过好社会主义关,做一个完全的革命派。会议讨论和同意了刘少奇的报告及中共中央建议的土地改革法草
案。6 月 28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于 30 日公布施行。《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地改革法》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以利于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此后,土改运动在有 3.1 万人口的新解放区分期分批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地都派出土改工作团深入农村,领导土改运动。大批机关干部、广大知识分子和许多民主党派成员报名参加土改工作团,投入了这一场空前伟大的斗争。
6 月 25 日,朝鲜内战爆发。27 日,美国派出海军和空军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扩大朝鲜战争,并命令海军第七舰队向中国领土台湾沿海出动,决定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28 日,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国政府侵略朝鲜、台湾及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
6 月 29 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规定工会有代表工人同企业订立集体合同和维护工人切身利益的广泛权利;有组织、教育工人拥护人民政府政策法令、积极搞好生产、发挥工人阶级领导作用的职责。
6 月 30 日,新华社报道,中国共产党在成立 29 周年时,党员已超过 500万人,其中约有 200 万人是去年和今年入党的新党员。
据统计,到 6 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在 4 年的解放战争中共消灭国民党军队 807 万余人。
8 月 4 日,政务院第四十四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这个决定是以 1933 年瑞金苏维埃中央政府制定的《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和《关于土地改革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为基础,根据新的情况加以补充后制定的,它为土地改革中正确划分阶级成分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
9 月 25 日至 10 月 2 日,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致祝词,号召全国人民向英雄模范学习,同时号召英雄模范继续向广大人民学习,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10 月上旬,鉴于美帝国主义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地威胁我国安全,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和祖国安全的需要,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8 日,毛泽东发出《给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并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到达朝鲜前线。从 10 月 25 日到 12 月 24 日,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连续进行了两次战役,歼敌 5 万余人,于 12 月 6 日收复平壤,并把敌人赶回三八线附近,从而扭转了朝鲜的战局。
10 月 10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全国解放后,大陆上残留着 200 多万政治土匪,还有大批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反动会道门头子和其他反革命分子,反革命活动十分猖狂。政府虽采取过一些镇压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够坚决彻底。为此,《指示》要求坚决纠正镇压反革命中“宽大无边”的偏向,全面贯彻党的“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根据这一指示,各地党委广泛发动群众,开始了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在各地镇压反革命的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剿匪作战。
10 月 6 日至 24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昌都战役,解放昌都,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为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础。
10 月 27 日,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 46 岁。
11 月 4 日,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联合发表宣言,“誓以全力拥护全国人民的正义要求,拥护全国人民在志愿基础上为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任务而奋斗”。根据这个宣言和中央的一系列指示,全国开展抗美援朝的宣传教育运动,以提高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觉悟。全国人民以实际行动热情地投入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这个运动,在党中央的正确方针指引下,既支援了朝鲜前线的战争,又推动了国内的社会改革运动和经济恢复工作。
11 月 16 日,中国政府照会印度政府,严正指出解放西藏是中国的内政,任何人都不能干涉。在此以前,印度政府曾照会中国政府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向本国的领土西藏进军是“侵入西藏”,是“可悲叹的”,企图阻挠我解放西藏。
12 月 28 日,政务院发布《关于管制美国在华财产冻结美国在华存款的命令》。命令说:鉴于美国政府已宣告管制我国在美国的公私财产,加剧对我国的敌视破坏活动,决定管制美国政府和美国企业在华的一切财产,冻结一切美国在华公私存款。此后,对其他国家的在华企业,人民政府也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管制、征购、征用、代管等措施,把 1000 多家外国资本企业陆续转归人民共和国所有,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一部分。
( (1951 年)
1 月 1 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
2 月 18 日,党中央发出《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向党内通报:中央于 2 月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问题和抗美援朝的宣传教育运动、土改、镇压反革命、城市工作、整党建党、统一战线工作、整风等 8 个问题。
2 月 21 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条例根据党的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规定处理反革命案件的原则和方法,使镇压反革命斗争有了法律武器和量刑标准,推动了运动的广泛深入发展。本年春,镇压反革命的群众运动形成全国性的高潮。5 月 16 日,中共中央批准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的决议。这时镇压反革命罪犯亟须加以清理,一些地区开始发生“左”的倾向以及工作草率的现象,决议规定:自现在起,镇反工作采取谨慎收缩的方针,并集中精力处理积案。到 1952 年底,镇反工作基本结束,1953 年剿匪作战结束,基本上消灭了中国大陆上的反革命残余势力,平息了匪患(消灭匪徒武装240 余万人),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2 月 26 日,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从 1951年 3 月 1 日起,...
篇三: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后
共产党历史 (1921-1949)主讲人:公共课教学部
金文涛 wentaojin@163.com 1
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社会什么样?不是虚无缥缈,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非常具体的理想之国!!
2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科技极度发达,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劳动时间大大缩短,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商品和货币消亡。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每个社会成员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实行各尽其能、按需分配原则。国家机器将自行消亡。阶级社会的一切不平等的道德观念消亡。个体家庭消亡,未成年人的抚养和教育将完全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
3
如此美好、幸福、和谐的人类社会理所应当成为我们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奋斗!
所有怀疑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人要么是不懂得共产主义社会真正的含义、要么就是自己的人生没有理想信念!
大家作为要求入党的先进青年就应当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当有人问起时就应当很自豪的说出来!
每个党员就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去开始奋斗,什么目标都无法实现!
4
是那些为新中国成立、为人民幸福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共产党人!
5
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背后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基于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越了解中国共产党就会
更加信任中国共产党!
更加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更加以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而自豪!!
6
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历史阶段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21.7-1923.6.)
二、党在大革命时期(1923.6-1927.7)
三、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8-1937.7)
四、党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五、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
7
第一篇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1921年7月-1923年6月)
一、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5月4日在
北京爆发的中国
人民彻底的反对
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的爱国运动。
8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9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南陈 北李)
李大钊是在中国大地举起社会主义革命旗帜的第一人 10
11
三、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
1、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建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2、1920年10月,李大钊等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3、1920年秋,董必武等正式成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
4、1920年秋,周佛海在日本东京建立旅日共产主义小组。
5、1920年秋冬之际,毛泽东等在长沙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6、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在济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7、1921年,周恩来等在法国巴黎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12
四、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大会的中心任务是讨论成立中国共产党。
13
一大代表 14
《国际歌》(法文L‘Internationale)原文(法语)的歌词由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所作,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为其谱曲。
这首歌被翻译成世界上的许多种语言。它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上世纪20年代,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1944年正式改用新国歌后,则把《国际歌》作为苏联共产党党歌。1920年中国首次出现由瞿秋白译成中文的《国际歌》。1923年由肖三在莫斯科根据俄文转译、由陈乔年配歌的《国际歌》开始在中国传唱。
15
第一段: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第二段: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趁热打铁才会成功!
第三段:
压迫的国家、空洞的法律,
苛捐杂税榨穷苦;
富人无义务独逍遥。
穷人的权利只是空话,
受够了护佑下的沉沦。
平等需要新的法律,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平等!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16
第四段:
矿井和铁路的帝王,
在神坛上奇丑无比。
他们除了劳动,
还抢夺过什么呢?
在他们的保险箱里,
劳动的创造一无所有!
从剥削者的手里,
他们只是讨回血债。
第五段:
国王用烟雾来迷惑我们,
我们要联合向暴君开战。
让战士们在军队里罢工,
停止镇压,离开暴力机器。
如果他们坚持护卫敌人,
让我们英勇牺牲;
他们将会知道我们的子弹,
会射向我们自己的将军。
第六段: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
是我们劳动群众!
一切归劳动者所有,
哪能容得寄生虫?!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它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17
五、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召开。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这次大会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18
六、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从1922年1月开始,到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前后持续时间达13个月之久。在此期间,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多次,参加罢工的工人达30万以上。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锻炼了工人阶级队伍,巩固了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全国的政治影响。这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是香港海员大罢工,顶点是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
19
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的是苏兆征、林伟民 。
20
领导这次罢工的主要负责人为张国焘、项英、罗章龙、林育南等。
21
第二篇 党在大革命时期 (1923年6月-1927年7月)
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恤孤院后街31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 瞿秋白、 张太雷、张国焘等30多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
22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 23
三、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举行。出席这次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陈潭秋、张太雷、周恩来、彭述之、李立三、罗章龙等20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
中心议题是研究和讨论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工人阶级如何参加民族革命运动。
24
四、五卅运动
1925年5月30日,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标志着国民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25
五卅运动领导人:李立三、蔡和森、刘少奇 26
五、北伐战争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出师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
1926年1月,叶挺独立团正式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这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在北伐战争中,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部队赢得了“铁军”称号。
27
叶挺(1896—1946),广东惠阳客家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及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是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军事家。
28
六、大革命的失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蒋介石和汪精卫背弃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分别于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使革命群众从6万人骤减到不到1万人。全国一片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
29
第三篇 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8月-1937年7月)
一、八一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谭平山、叶挺、朱德、刘伯承、贺龙等人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
30
二、井冈山的斗争
1927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1928年4月28日,在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的掩护和接应下,朱德、陈毅所率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安全地转移到达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1928年5月4日,朱毛两部合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政治部主任陈毅。
31
三、农村革命根据地
在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推动下,在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指引下,在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带动下,党在全国各地先后建立了多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32
四、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33
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34
第四篇 党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7月-1945年8月)
一、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这次会议是1928年党的六大以来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全会。全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教训,确定党在抗战新阶段的基本方针和任务。
这次会议进一步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
35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 36
三、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抗战八年,我们党领导的游击战争由小到大,遍地开花。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伏击战、破袭战、联防战、车轮战、蜂窝战、围困战、铁道游击战、水上游击战、敌后武工队等等,作战形式多种多样,战斗方式变化无穷。到抗战胜利时,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共进行游击战斗12.5万次,歼灭日军52万多人,解放国土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多。
37
四、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名党员。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8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
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终于赢得了民族的独立。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39
第五篇 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1949年9月)
一、争取和平建国 ——重庆谈判
40
二、解放区的建设
41
三、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三大战役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革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历时142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合计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42
四、夺取全国胜利 43
五、新中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的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44
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45
谢谢大家!!
46
篇四: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后
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 ? 三个转变 ????基于 ???? ????? 十年间的文化建设实践顾?? 李?宁?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南京 ???????摘 ? 要 ? 解放战争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 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建设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服务 ? 理论上策略性突出 ? 灵活适应战争需要 ? 并在实践中立足东北根据地不断扩展 ? 大力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建设为新中国经济的恢复 ? 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 ? 理论开始逐步系统化 ? 制度化 ? 形成各项政策 ? 指导了社会主义文化改造和建设的实践 ? 新中国成立前后十年的文化建设 ? 从斗争性到统一性的诉求之变 ? 文化策略到文化政策的理论之变 ? 部分性到全面性的实践之变 ? 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参考 ?关键词 ? 新中国成立前后 ? 中国共产党 ? 文化建设 ? ? 三个转变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志码 ? ??? 文章编号 ? ???? ????????????? ????? ????? 基金项目 ? 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袖政治语言研究 ????????????? 成果 ?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 ? 毛泽东到习近平政治语言变迁研究 ????????????作者简介 ? 顾 ????? ??? 男 ? 江苏常州人 ? 法学硕士 ?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发展 ? 李宁 ????? ??? 女 ? 河南周口人 ? 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 研究方向 ?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中共党史 ??????? 至 ???? 年的中国是风云变幻 ? 翻天覆地的十年 ? 解放战争开始前我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 帝国主义 ? 封建主义 ? 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身上 ? 在解放战争中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以充分发动人民 ? 配合解放战争 ? 夺取最终胜利为宗旨展开 ? 与国民党文化势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 具有鲜明的 ? 战时 ? 特点 ?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 ? 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总任务 ?总路线开展 ? ? 两为方向 ? 以及 ? 双百方针 ? 的提出坚定了文化为社会主义 ?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 ? 促进了学术流派与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 推动了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 ? 纵观新中国成立前后这十年 ? 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虽然因时而变 ? 但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建设的强调与重视从未改变 ?一 ? 诉求之变 ? 从斗争性到统一性新中国成立前后 ? 基于敌我矛盾到人民内部矛盾的转变 ? 反映到文化建设领域 ? 就是建国前中国共产党重视敌我斗争性到建国后重视人民统一性的诉求之变 ?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建设 ? 斗争性与统一性同时存在 ? 不可分割 ? 同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 ? 政治斗争离不开共产党领导下各阶级统一战线作用的发挥 ? 而构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在于战胜国民党反动派 ? 夺取解放战争最终胜利 ? 促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的文化建设工作自然也更为注重和强调斗争性 ? 具有鲜明的 ? 战时 ? 特征 ?毛泽东曾说 ? ? 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 ?有各种的战线 ? 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 ? 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 ? 我们要战胜敌人 ? 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 ? 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 ? 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 ? 这是团结自己 ? 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 ? 五四以来 ?? 这支文化军队就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 ??????形成 ? 帮助了中国革命 ? 使中国的封建文化和适应帝国主义侵略的买办文化的地盘逐渐缩小 ? 其力量逐渐削弱 ???????? 在谈到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时 ?毛泽东又进一步阐明了文化之于斗争的重要性 ? 他认为? 文化是反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 ? 但它同时又能指导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 ??????? ???? ?这充分突显了文化建设中强调斗争性的意义和作用 ? 张闻天在谈到文化统一战线时也提出相似的观点 ? ? 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是全中国所有文化人与知识分子的共同任务 ? 所以它要同一切愿意为新文化的胜利而斗争的各种派别的文化人和知识分子 ? 进行各种各样的统一战线 ?????也就是说 ? 只要是愿意为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 为人民民主而奋斗的 ? 不论阶级派别 ? 都是共产党团结 ? 鼓励 ? 支持 ? 争取的对象 ? 这就是把统一战线当做夺取武装斗争胜利的有力武器和必由之路 ? 正如 ???? 年 ?月毛泽东在 ? 论人民民主专政 ? 一文中所总结的 ? ? 一个有纪律的 ? 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 ? 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 ? 联系人民群众的党 ? 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 ? 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 ? 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 ?????新中国成立之后 ? 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过渡和改造 ? 为了迅速改变我国落后农业国的面貌 ? 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 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 党迫切需要领导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投身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 ? ? 人民 ?只有人民 ? 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 因此党中央格外重视对旧文化的改造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以促进全国人民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形成统一认识 ? 从而自发地积极地配合党的工作 ? 响应党的号召 ? 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 为此 ?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对电影 ? 武训传 ? 的思想 ? 梁漱溟的思想 ? 胡适的思想以及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文艺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斗争 ? 以斗争促统一的文化建设思路彰显无疑 ? 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化改造以批判运动呈现出来 ? 在毛泽东看来 ? ? 思想问题现在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 ? 各地党委的第一书记应该亲自出马来抓思想问题 ? 只有重视了和研究了这个问题 ? 才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 ??????? ?不对旧有的思想倾向进行改造和批判 ? 就会影响和阻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 甚至会影响和阻碍我国经济 ? 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 所以 ? 毛泽东一方面强调党的领导和管理 ? ? 要责成省委 ? 地委 ? 县委书记管思想工作 ?管报纸 ? 学校 ? 文学艺术和广播 ??????? ?另一方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普及 ? ? 不论是知识分子 ?还是青年学生 ? 都应该努力学习 ? 除了学习专业之外 ? 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 ? 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 ? 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 学习时事政治 ?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 ? 就等于没有灵魂 ????????总体而言 ? 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性服务于斗争性 ?我们党以广泛民主的各条战线的统一 ? 凝聚广大人民的力量对国民党反动派战而胜之 ? 赢得人民解放 ? 建国初期斗争性服务于统一性 ? 以批判斗争为主的文化大改造 ? 实现了对中国社会意识的整合 ? 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的共同精神信仰 ? 推动了文化以及经济 ? 政治多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进程 ? 以统一促斗争 ? 以斗争求统一 ? 是建国前后两个阶段文化建设在诉求上所体现出的不同特征 ?二 ? 理论之变 ? 从文化策略到文化政策恩格斯曾说过 ? ?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 ? 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 ? 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 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 ? 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 解放战争是国共两党的决战 ?决定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 所以这一时期文化建设的理论工作围绕夺取革命胜利 ? 建立新中国这一核心任务展开 ?要做好文化建设的推进 ? 首先必须在思想层面让全党和全国人民认识到民主革命时期文化对于赢得军事斗争的重要性 ? 列宁在批判俄国机会主义派别时提出的著名论断 ? 没有革命的理论 ? 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 被毛泽东深入消化吸收并结合中国实际运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中 ? 他不止一次地强调 ? ? 革命文化 ? 对于人民大众 ? 是革命的有力武器 ? 革命文化 ?在革命前 ? 是革命的思想准备 ? 在革命中 ? 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 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 ????? 这是毛泽东对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认识的深刻引领 ? 是对全党和全国人民投身革命的文化工作的有力号召 ? 在谈到军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时 ? ?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 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 ?毛泽东以此提出必须用新民主主义文化 ? 社会主义理想来武装全军 ? 成为比国民党的飞机大炮更为锋利的克敌制胜的武器 ?明确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后 ? 中共中央出于与国民党文化势力交锋的需要 ? 出于打碎旧世界 ? 建立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 ?世界的历史使命的需要 ? 主要采用对待传统文化批判多于继承 ? 否定多于肯定的策略来针对国民党的封建道统论 ? 以服务工农 ? 服务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来引领革命进程 ? 就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 ? ? 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 ? 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 ? 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 ? 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 ? 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和外国的思想 ? 我们既反对盲目接收任何思想也反对盲目抵制任何思想 ? 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 ? 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 ????????为了使新民主主义更深入人心 ? 使文化建设更为有效 ? 中国共产党又进一步提出正确处理普及和提高这两者关系的方针 ? 把革命的理论 ? 文化的传播寓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活动中 ? 真正起到了发动人民 ? 团结大众为人民和国家得解放而战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前夕 ? 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及时指出 ? 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 都是围绕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 ???????? ?建国之后 ? 文化建设的理论工作开始完全围绕团结统一人民 ?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新中国这一核心任务展开 ?中央大力倡导 ? 古为今用 ? 洋为中用 ? 推陈出新 ?的发展方向 ? 旨在发挥传统文化作为维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作用 ? 又进一步赋予传统文化全新的社会主义内涵 ? 并充分借鉴吸收外国优秀经验 ? 使中国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出全新的社会主义风貌 ?引领人民大众 ?中央提出 ? 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 ? 的双百方针 ? 旨在促进不同艺术 ? 学术流派思想竞相迸发 ? 壮大文化队伍 ? 创造属于社会主义中国和人民的各类艺术作品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 当时曾有不同的声音质疑 ? 双百 ? 方针会对统一性产生动摇 ? 对此 ? 毛泽东说道 ? ? 实行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的方针 ? 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 ? 相反地正是会加强它的这种地位 ???????? 因为坚持了社会主义前提的 ? 双百 ? 方针充分激发了全国人民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热情 ?可以说 ? ? 古为今用 ? 洋为中用 ? 推陈出新 ? 的发展方向和 ? 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 ? 的文化方针为党在建国初期发动人民 ? 顺利实现三大改造 ? 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巨大推动力 ? 是百废待兴的局面下 ? 推动中国从落后的封建农业国到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必由之路 ?在文化建设理论的形式上 ? 解放战争时期呈现出? 战时 ? 的策略性特征 ? 虽然自党成立以来在文化建设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 但是长期的内忧外患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还远不具备进行系统性建设的条件 ? 相比于党施行的经济 ? 政治性纲领 ? 如? 中国土地法大纲 ??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 等 ? 这一时期没有一项专门针对文化建设的系统性纲领 ? 而且就发动群众的效果而言 ? 言简意赅的大白话更易于被百姓接受 ? 谈话 ? 报告 ? 宣讲等直接性的传播方式也更能促使革命理论 ? 革命文化迅速传播 ? 形成燎原之势 ? 毛泽东在抗战末期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丰富而全面 ? 给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众多思想指导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口头政治报告中提出要用活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服务 ? 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进行谈话时 ?告诫他们必须把报纸办好 ? 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 以打造坚强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等等 ? 这些思想理论没有长篇大论 ? 却更容易被人民群众所理解 ? 接受 ? 掌握 ? 转化为革命的巨大动力 ?毛泽东在 ???? 年 ? 给蔡博等的信 ? 中指出 ? 新中国需要很多的学者和技术人员 ? 望你们团结一切留苏的中国青年朋友 ? 大家努力起来 ? 将来回国服务 ???? ?而后与科普作家温济泽的谈话中他高度赞扬了科普工作者的工作非常重要 ? 强调干部首先要学习 ? 再向边区人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 ? 用科学知识来帮忙人民群众发展生产 ? 讲究卫生 ? 提高文化 ? 然后到 ???? 年 ?月 ? 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 ? 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 中进一步强调指出 ? ? 我党对于学生 ?教员 ? 教授 ? 科学工作者 ? 艺术工作者和一般知识分子 ? 必须采取慎重态度 ? 必须分别情况 ? 加以团结 ?教育和任用 ? 只对其中极少数坚决的反革命分子 ? 才经过群众路线予以适当的处置 ????????? 这也为???? 年?? 月东北行政委员...
篇五: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后
前党历史上的几建国前党历史上的几个重大事件个重大事件个重大事件个重大事件一、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一、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1、 当时中国的状况⑴清朝在康乾盛世后的衰败⑵十七世纪欧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⑵十七世纪欧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⑶独立封建国家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⑷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⑸1911年10月 辛亥革命⑹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 提出新文化运动, “德” 先生与“赛” 先生--民主与科学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⑻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动“五四” 运李大钊在《新青年》 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一、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2、 党的成立⑴最早的组织:
上海建立 1 920年8月⑵党的一大:
1 921 年7月23日⑵党的大:9年 月 3日出席中共“一大” 的代表共有1 3人:张国焘、 刘仁静、 李达、 李汉俊、 毛泽东、何叔衡、 董必武、 陈潭秋, 王尽美、 邓恩铭、陈公博、 周佛海、 包惠僧(陈独秀和李大钊因故未能参加)
。
一、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一、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3、 党成立的意义* 适应了 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拥有最先进的思想武器拥有最先进的思想武器* 不仅代表工人阶级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二、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南昌起义二、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南昌起义1、 1922年香港海员罢工, 安源路矿工人, 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
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压迫的运动中充分显示了人阶级的力量显示了 工人阶级的力量。3、 国共合作基础是两党皆具有革命性且目标一致。2、 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70万︰ 10万
二、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南昌起义二、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南昌起义孙中山等步入国民党一大会场(1924. 1. 20)
二、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南昌起义二、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南昌起义4、 北伐战争(1926. 5)开封开封1 926年1 0月1 0日北伐军占领武昌南昌武汉南京
二、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南昌起义二、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南昌起义5、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 4. 12)“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中被关押的民众“四一二” 事变时军队杀害共产党人的现场
二、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南昌起义二、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南昌起义1 9 2 7 年8 月1 日凌晨, 一声枪响划破了 南昌城寂静的夜空。
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及贺龙、 叶挺、 朱德、 刘伯承等,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
经过数小时激战, 全歼守敌, 占领了 南昌城。
二、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南昌起义二、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南昌起义6、 南昌起义左起:
朱德、 叶挺、 朱克靖、 周恩来、 刘伯承、恩来、 刘伯承、贺龙
二、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南昌起义二、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南昌起义7、 南昌起义意义打响了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建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它如一声春雷, 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 高高举起的火炬, 指明了 中国革命的方向。
三、 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三、 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1、 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由于王明“左” 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的影响, 中央红军未能打破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 。力, 连同后方机关约8万人被迫从福建西部的长汀、 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 雩都等地出发, 开始实施战略大转移。
1 935年1 0月1 9日到达吴起镇, 与陕北红军汇师。
1 936年1 0月,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 二、 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至此,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中央红军主实
江西瑞金翻越夹金山翻越夹金山
红军机枪连泸定桥
2、 遵义会议1 935年1 月1 5日至1 7日, 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 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对中央和军委领导成员进行了 改组。
成立了 由毛泽东、 周恩来、 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来、 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结束了 王明“左” 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开始确立了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 挽救了 红军, 挽救了 党, 挽救了中国革命。统一指统指
遵义会议
3、 四渡赤水
3、 四渡赤水通过革命战争的实践最终形成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中国被列强瓜分
二十一条揭示了 日本妄图将中国沦为其殖民地的险恶用心
《新青年》
上海一大会址上海大会址南湖红船
篇六:中国共产党建国前后
齐咯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o u rn a lo fq q ih a r U n iversity ’ ( P h i& S o cS ci)20 10 年1月Ja n u a ry20 10论建国前后中共关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探索张昭国(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南昌330 0 13)[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中央与地方; 集权与分权[ 摘要】中央与地方关系是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它直接影响到民族团结、 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
建国前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为处理这一关系进行了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回溯这一历史并总结其经验, 有利于当今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科学化、 民主化、 法制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 639 .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0 8 —26 38 ( 20 10 )0 1—0 0 16 —0 3Asu r v e yo fth e R e la tio n o fC e n tr a l G o v e r n m e n t a n dL o c a l G o v e r n m e n t sb e f o r e a n d a f te r th eF o u n d in go f N e wC h in az :
H A N GZ h a o —g u o( E a stC h in aJia o to n g U n iv e r sity , 330 0 13 N a n ch a n g , C h in a )K e yw o r d s:
C o m m u n istP a r tyo fC h in a ; c e n tr a la n dlo ca l; cen tr a liz a tio na n dd e c e n tr a liz a tio nA b str a c t:
T h er ela tio n c e n tr a lg o v e r m e n ta n d lo ca lg o v e r m e n tsis o fo n eo fth em o stim p o r ta n tissu es in sta tea f f a irs, a n d p la y sacreeia l r o le in n a tio n a lu n ity , p o litica lsta bilitya n d e c o n o m icd e v e lo p m e n t. S in c eth ef o u n d in go fN e wC h in a , th e P a r tyw ith M a oZ e d o n g船ar e p r e se n tiv eh a s m a d e th ceretiea l a n dp r a ctica lef f o rtsinh a n d lin gth erela tio n sh ip . Itis o fg T e a t sig n if ic a n c ef o r asc ie n tif ic \d e m o -cra tic a n dh g a lr ela tio n b e tw e e nc e n tr a lg o v e r n m e n ta n dlo ca lg o v er n m en tstO r e v ie wa n d su m m a r iz eth ep r e v io u sw o r k in su c h f ield .如何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 解决集权与分权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团结、 政治稳定、 经济发展。
无论世界各国国体、 政体存在如何差异, 无不面临这一难题。
对人口、民族众多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来说, 更是一个重要而难解决的问题。
建国前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积极探索。
回溯与总结这一时期的经验, 对当今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科学化、民主化、 法制化建设不无裨益。三大战役结束后, 全国胜利即将到来, 成立中央政府, 已在中央的考虑之列。
但是如何妥善解决中央与地方即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却是中共中央不得不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为此, 19 4 9 年1月 6 日至8 日, 在西柏坡召开的有各大区负责人参加的政治局会议上, 中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这次会议上, 首先周恩来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则:
集权与分权要适当, 在过渡时期, 不要做得太急。
周恩来提出:
预决算大体统一规定, 各区提来, 中央审核; 银行发行权要统一, 以便统一管理军费、 供应和统一物价; 兵工厂统一计划, 统一分配; 军需生产统一计划, 分担任务; 铁路提前集权, 由中央管。至于出口贸易, 只统一计划, 业务由各区分担; 各区之间的相互贸易, 中央不过问。
【I]( P 9 11)刘少奇也提出:
关于生产和经营的统一问题, 由于中国太大, 中央只能着重于统一计划, 统一领导, 要由地方来管理和经营; 有些可能统一经营的, 管理也要由地方去做。
[ 2J( P 17 5)由于此次会议的重点在于讨论全国的形势问题, 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还没有作深入探讨, 只是提出了一个大致原则。
3月 5日, 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在确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之余, 又对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周恩来再次就这一问题做了系统发言。
他指出:
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因而产生了区域性的问题, 分权的问题。
中国不是联邦, 但是带有区域性。
这么大的中国, 如果过分强调集中, 会办不好事。
所以在组织形式上不能一下子都集权, 一定要授权地方, 才能发挥积极性。
但中央必须成为掌握政策的司令部。
根据过渡时期的特点, 统一的方针是:
在分区经营的基础之上, 有步骤有重点地走向统一。
…㈣¨ ’ 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不久, 刘少奇也对民主党派负责人谈到:
中国地方很大, 很多事有地方性, 需要分别处理, 如果把不可能或者不需要统一的硬统在一起, 事情就会搞糟o t2]㈣“’ 根据周恩来等人关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意[ 收稿日期]20 0 9 —0 9 —23[ 作者简介]张昭国( 19 7 2一), 男,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院讲师, 法学博士, 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研究。 万方数据
第1期论建嘲前后巾共关下中央和地方艾系的探索17见. 3月 20 日, 中共中央发出周恩来起草的巾央文件《父于财政经济工作及后方勤务工作r{ l若干问题的决定》 , 首次提出“在中央领导之下的区域制” , 强调在经济和后勤工作中必须授权地方, 分区经营。
文件指出:
“在走向全国胜利的过渡时期中, 由于中国地方广大, 经济落后, 农业与手工尚占9 0 %左右, 近代工业仅占10 %左右, 又由于革命发展的不平衡, 战区与非战区, 新区与老区, 解放区与国民党统治区有很大的区别, 而中心环节是人民解放军不久即会将战争引向长江以南, 但尚须2年至3年时间, 才能占领全中国。
因此, 在中央领导之下的区域制, 在相当长时期内仍然成为必要。
关于财政经济工作及后方勤务工作的统一问题, 应该是在分区经营的基础之上, 在可能与必须的条件下, 有重点地、 有步骤地走向统一。
对于新区的领导机关, 应该给予较大的机动权。
” 【3】
( 哪’ 文件对中央与地方经济工作做了规定, 在宣布“中央即将成立财政经济委员会” , 作为中央统一领导经济工作的机构的同时, 在经济工作和后勤供给负担中又将全国分成东北、 中原、 西北、 华北、 华东几大区域, 并分别不同情况, 对各区供给负担的区分、 货币发行权限、 财政收支概算的审核、 各种税收管理、 对外贸易、 国内贸易、 工业、 交通、 邮电、兵工等生产问题都作了具体规定。随着新中国成立步伐的临近, 在19 4 9 年8 月 27 日新政协筹备会召开的第四次常委会上, 毛泽东根据中央意见, 就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问题再次作了说明。
他指出:
历来的中央集权地方分权问题, 只有我们能解释。
对于必须集中的尽量集中, 必须抓紧的要抓紧, 例如对司徒雷登的外交问题。有人说我们只管政策不管事务。
事务是管不胜管, 而政策问题是关乎几十万、 几百万人民的政治经济生活的。
我们是抓紧大的人事、 大的政策。
我们要有些集中有些不集中才能搞好, 所以有些地方要给地方以监督之权。
鉴于蒋介石集权,我们是又集中又不集中, 需要集中的则集中。
[ 4]‘脚"毛泽东的这一讲话, 对中央与地方如何分权的问题, 从政治上作出了原则界定, 即大的政策和人事, 以及重要事务如外交等权力, 必须统一由中央集中领导。虽然建国前夕中共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 即集权与分权要适当。
但建国后面临的严峻形势却使这一问题很难作出实践上的把握。
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建立了, 但政治上, 新老解放区之间在政权组织形式、 政策法规等方面多因地而异; 经济上, 中国仍然是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农业社会, 城乡之间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军事上, 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 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西南、 华南和沿海岛屿负隅顽抗。
在此情况下, 分权只能借鉴历史传统, 在已经形成的各中央局、 大行政区的基础上建立省级以上的大行政区。
19 4 9 年9 月 27 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 在公开文件中首次出现“大行政区” 这~级组织机构的名称。
对于中同建立“大行政区” 的必要性, 其后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做了说明。
19 4 9 年12月 2日, 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4 次会议上说:
“中国是一个大国, 必须设立大行政区军政委员会这样一级有力量的地方机构, 才能把事情办好。
应该统一的, 必须统一, 决不可各自为政; 但足统一和冈地制宜必须稍I结合。
在人民的政权下, 产生像过去那样的封建割据的历史条件已绛小存在Jr . 中央和地方的适当的分工将有利而无害。
” i5]( P llo )12月 9 日。
周恩来在主持召开第十次政务会议上指出:
“在目前情况下, 大行政区应该成为一级政权组织, 由这级组织领导~个大的地区的工作。
这个地区, 在经济、 政治、 民族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 在军事上是连成~片的。
绝不会因为有大行政区这~级而成为不统一。
中国是一个大国, 地大人多, 经济发展不平衡,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条件下, 才能逐渐走向完全的统一。
政权组织的划分, 要既有利于国家统一, 又有利于因地制宜。
不能只强调一面。
要在统一政策领导下因地制宜, 在冈地制宜的发展中求统一。
……只有这样, 才能迅速获得战争的完全胜利, 医治战争创伤, 完成全国的土地改革, 以及恢复与发展生产。
’ ’ …P 17)为了明确大行政区的职权范围, 12月 16 日, 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通则》 。
《通则》 规定, “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足各该区所辖省( 市)高一级的地方政权机关, 并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领导地方工作的代表机关。
” 作为中央领导下、 统辖数省的大区, 除执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国家的法律、 法令、 中央人民政府规定的施政方针和政务院颁布的决议和命令外, 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
( 1)对所属各省市转发政务院的决议和命令, 并在其职权范围内颁发决议和命令, 并审查其执行。
( 2)拟定与地方政务有关之暂行法令条例, 报告政务院批准或备案。
( 3)提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免、 批准任免或提经政务院转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任免下列人员:
甲、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任免工作人员暂行办法第一条乙项所规定的除大行政区主席、 副主席、 委员以外的人员; 乙、 前款同办法第二条丙项所规定的人员。
( 4 )任免和批准任免前项以外的大行政区及所属省( 市)县( 市)的重要行政人员。
( 5)在整个的国家概算或预算规定范围内, 编制各该大行政区的概算或预算报请中央核准; 并审核所属各省市县的预算、 决算转报中央核准。
( 6 )联系、 统一并指导所属各委、 部、 会、 署、 行、 局、 处的相互关系, 内部组织和一般工作。
( 7 )领导所属各省市县地方人民政府的工作。
” 关于大行政区对上下级的工作关系, 《通则》规定:
。
( 1)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对于其主管范围内之重要工作, 应于处理后报告政务院; 对于有全国性影响的工作, 应事先向政务院请示, 事后报告。
( 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对于全国各省( 市)县( 市)的通令、 公告, 及对某一省( 市)的工作指示均由大行政区转发; 各省( 市)县( 市)的请示请求亦由大行政区转报。
( 3)关于某一特殊问题之询问与答复, 中央与省市亦得直接令、 报, 但同时须抄送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
( 4 )中央备委、 部、 会、 署、 行,得根据已定政策、 方针并就业务与技术的指导范围内行文致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或其所属各委、 部、 会、 署等机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或其所属各委、 部、 会、 署等机构亦得就同样范围内向中央各有关部门请示、 请求; 但中央各委、部、 会、 院、 署、 行与大行政区各委、 部、 会、 署等机构之间的行文如涉及全国性者均应抄送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 万方数据
18齐齐哈≈:
大学’ ; !:
报( 哲学{ P 会科。
≯版)会o ” …“叫J在19 4 9 年12月 2日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4 次会议上, 巾央批准了全国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和军政委员会主席的任命:
东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岗; 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饶漱石; 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 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 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林彪。
19 51年12月 28 日, 中央确定华北列为大行政区一级。
19 52年11月 , 中央撤消其他五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和军政委员会, 统一设华北、 东北、 西北、 中南、 西南、 华东六个中央人民政府行政委员会, 全国正式划有六个大区。例如农村生产互助合作运动与“反贪污、 反浪费、 反官僚主义” 的“三反” 运动, 都足高岗, 率先在东J匕地Ⅸ实行, 得到毛泽东赏识后, 再F }I‘}I央发文, 指示全国各地遵照执行。
19 53年9 月 , 中央发出《关于同营厂矿加强计划管理和健全责任制给各级党委的指示》 , 指出要建立和健全各种责任制, 特别是厂长负责制的生产调度的责任制。
根据宋任穷【口1忆, 西南局研究后认为, 一长制足照搬苏联的做法, 不适合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 在西南地区不宜实行, 【9】
( 啪’ 因此, 仍旧没有照办。以上两个方面都说明中央此时对如何处理集权与分权,如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方面, 都通过建立大行政区这一体制中国疆域广大, 如何建立中央与地方的良性关系, 始终进行了落实。
虽然从另一方面看, 建国初期的分权实践只是考验着执政者的政治智慧。
建国初期, 中共创设的大行政区把权力稍微下移, 并没有延伸到地方, 这是因为大行政区也一级行政区划, 合理的分离了中央的集权, 对执政初期有效扮演了集权的角色。
相对于中央来说, 它是分权, 但相对于地实现国家统一、 经济恢复都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省、 市、 县等地方一级来说, 它又是集权, 但建国前后中共关首先, 从大行政区的职权范围看, 其自主性相当高。
它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认识趋势是明确的, 那就是逐渐做到以拥有决}义、 命令颁布权, 重要行政人员人事任免权, 预算编制分为主。
其后, 虽然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上形成了“放——权等。
这就为大行政区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提供了广泛的收——放——收” 的怪圈, 但建国之初中共调动地方积极性空间。
其次, 从实践上来, 大行政区的权力也是实质性的。的初衷, 一直导引着中国共产党人其后不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金冲及. 周恩来传( 二)[ M ].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 6 ]周恩来年谱( 19 4 9 —19 7 6 上)[ M ]. 北京:
中央文献社, 1998.出版社. 1997.[ 2]刘少奇年谱( 下)[ M ].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 9 6.[ 7 ]张坚石. 地方政府的职能和组织结构( 下)[ z ]. 北[ 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14 册)[ z ]北京:
中央党校京:
华夏出版社, 1994.出版社, 1987.[ 8 ]杜润生. 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 M ]. 北[ 4 ]毛泽东年谱( 下)[ M ].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 9 3.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5]徐达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录( 第一卷上)[ M ]长[ 9 ]宋任穷. 宋任穷回忆录[ M ]. 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春:
吉林...
上一篇:疫情防控实习单位鉴定4篇
下一篇:家庭远离腐败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