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党团工作 >

佛教如何供斋8篇

| 来源:网友投稿

佛教如何供斋8篇佛教如何供斋 一、佛教常识、禅宗常识、禅门公案佛教常识1、中国佛教八宗中国佛教,于唐代建立八个宗派: 慈恩宗: 又名法相宗、唯识宗。 讲法相唯识,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佛教如何供斋8篇,供大家参考。

佛教如何供斋8篇

篇一:佛教如何供斋

、 佛教常识、 禅宗常识、 禅门公案 佛教常识 1、 中国佛教八宗 中国佛教, 于唐代建立八个宗派:

 慈恩宗:

 又名法相宗、 唯识宗。

 讲法相唯识, 主要经典为《华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三论宗:

 又名空宗、 无相宗、 中观宗。

 讲般若, 讲空。

 依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 和提婆菩萨的《百论》 等立宗。

 天台宗:

 又名法华宗。

 以《妙法莲华经》 为宗旨 , 《大智度论》 作指南, 《大般涅槃经》为扶疏,《大品般若经》 为观法。

 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华严宗:

 以《华严经》 为根本典籍, 故名。

 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 也称贤首宗。以发挥“法界缘起” 的思想为宗旨 , 又称法界宗。

 律宗:

 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

 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

 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 建宗, 也称四分律宗。

 复因道宣住终南山, 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净土宗:

 以普贤菩萨为始祖, 主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因其中国初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 故又称莲宗。

 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

 该宗所依经典为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和世亲的《往生论》。

 密宗:

 又作真言宗、 瑜伽宗、 金刚顶宗、 毗卢遮那宗、 开元宗、 秘密乘。

 此宗以《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 等为依。

 立十住心, 统摄诸教, 建立曼荼罗, 三密(身、 口、 意)相应, 即凡成圣。

 其不思议力用, 惟佛能知, 非因位所能测度, 故曰密宗。

 禅宗:

 又称佛心宗、 达摩宗、 无门宗。

 指以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 探究心性本源, 以期“见性成佛” 之大乘宗派。

 该宗所依经典, 先是《楞伽经》, 后《金刚经》、《六祖坛经》 为其根本典籍。

 八个宗派总的来说, 重点思想是讲:

 佛法是净化心灵的, 要修心。

 心不净, 心是染污的,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就会被六尘境界迷惑、 干扰, 就会有无明障蔽, 因而就会起烦恼, 有烦恼就要造业。

 遇到事情心就不平衡, 感情易冲动, 然后生嗔恨心。

 2、 佛教基本教理 佛教的基本教理有:

 三科, 缘起和十二因缘, 四法印, 三学, 四圣谛, 三十七道品等。

  三科:

 一切诸法分为蕴, 处, 界三类, 称为三科。

  蕴就是五蕴, 色(物质), 受(苦乐的感受), 想(对事物的概念), 行(无常现象), 识(分别、 判断、 认识的作用和它门的主体---心 )

 。

  处是指十二处:

 六内处六外处(处就是“进来的场所” 之意)。

 六内处是眼根, 耳根,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

 六外处是色处, 声处, 香处, 味处, 触处, 法处。

 六外处是六内处的对境。

  界指的是十八界:

 六根(六内处)

 加六境(六外处)

 六识(六根的认识)。

  缘起:

 就是借着条件发生的现象原理。

  十二因缘就是无明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呢? 一、 无明, 二、 行, 三、 识, 四、 名色, 五、六入, 六、 触, 七、 受, 八、 爱, 九、 取, 十、 有, 十一、 生, 十二、 老死。

 一、 无明:

 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 晦昧空境, 无所明了, 昏扰扰相, 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 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妄心, 是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根源。

 同时也是涅盘解脱, 菩提寂静的根本。《楞严经》 对于真妄二种根本道理, 讲得十分透彻。

 二、 行:

 行是业行, 因为有了无明迷惑妄心, 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 本来无法可得, 妄执有法。

 因有我法二执, 就起惑造业, 就有了业行。

 无明缘行, 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 识:

 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 看到现前欲境, 就生起一念爱心, 为受生的种子, 纳于父精母血之中, 而为胞胎。

 四、 名色:

 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 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 六入:

 六入就是人的眼、 耳、 鼻、 舌、 身、 意六根、 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 又为色、声、 香、 味、 触、 法六尘所入, 六根六尘, 互相涉入。

 譬如眼根能够见色, 就入于色尘, 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 所以叫做六入。

 六、 触:

 三和合是触, 因为有了六根, 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

 触是十二因缘中十分重要的一支, 能触是根, 所触是境。

 环境的好坏, 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 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我们经常能够亲近高贤、 或大善知识, 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 那一定是天天向上, 步步前进。

 如果因缘成熟, 经常能在名山古刹清净道场, 安心居住,时时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 即能:

 ‘名山久住道心生。’ 清净佛地, 因缘殊胜。

 七、 受:

 根尘相互触对, 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 譬如我们的耳根, 对声尘, 就会接受各种声音, 如笙箫鼓乐, 同时演奏, 我们就会同时接受, 而且层次分明, 清楚明白。

 以上识、 名色, 六入、 触、 受, 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 爱:

 爱是贪爱, 六根既然领受六尘, 对于所接之境, 妄生思量分别, 对于称意的就

  欢喜, 便生贪爱之心, 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

 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 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 发心学佛修行, 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金刚经》 说:

 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 也就是用金刚般若妙智来回光返照降伏妄想。

 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 不起分别之念, 心如枯木寒灰, 意似寒潭死水, 一念不生, 万虑俱寂, 这就是‘一刀斩断烦恼因, 双脚踢开业障苦’。

 记得古德说:‘铁牛哪怕狮子吼, 恰似木人看花鸟, 但自无心于万物, 何妨万物常围绕’。

 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 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 一心念佛或照顾话头, 就能降伏其心。

 日久月深, 功夫自然成熟。

 古人赞无尽意菩萨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 爱河无底浪滔滔, 是故我名无尽意。’ 说明爱的作用很大, 爱有喜、 怒、哀、 乐、 爱、 恶、 欲的七种情念。

 一、 喜, 成就我所爱的, 心中就欢喜。

 二、 怒, 夺了我所爱的, 心中就要发怒。

 三、 哀, 失去我爱的, 心中就生悲哀。

 四、 乐, 得到我所爱的, 心中就生快乐。

 五、 爱, 一切环境, 对我有利的, 心中就生起贪爱, 贪得无厌的妄念。

 六、 恶,违背我所爱的, 心中就生厌恶。

 七、 欲, 顺从我所爱的, 心中就生贪欲。

 依此看来, 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 烦恼的首恶。

 古人说:‘踏断脚下红丝线, 跳出红莲大火坑’。

 什么是脚下红丝线? 就是这个爱字。

 九、 取:

 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 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 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 多多益善, 贪得无厌, 毫无疑问, 就会做出种种恶业, 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 就横生忿恨, 不顾一切, 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 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 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 能够断除烦恼因。

 可以免受生死苦, 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 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 有:

 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 对于所爱之境, 将其取来, 对不爱之境, 把它舍掉, 因此就做出种种业, 真是业海茫茫, 苦恼无量, 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 因果定律, 丝毫不错。爱、 取、 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 生, 根据爱、 取、 有三支苦因, 依因感果, 又出世投生。

 十二、 老死, 凡有生, 一定就会由少而长, 由长而壮, 由壮而老, 步步向前迈进, 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 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世界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苦, 正如释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 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 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

 而且这种痛苦, 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 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 而感招未来世的生、 老、 病、 死的苦果。

 古人有一首偈语:

 过去二支因, 现在五支果, 现在三支因, 未来二支果。

 概括的说明了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 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 就是揭示过去、 现在、 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

 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 六入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 爱缘取、 取缘有、 有缘生、 生缘老死。

 古人有四句偈:

 ‘无明爱取三烦恼, 行有二支为业道, 从识至受并老死, 如是七事为苦道。’ 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 相互牵连的关系。

 更有流转门和还灭门。

 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

 辟支佛在小乘圣人中称为利根。

 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 互为因果的道理, 觉悟到无明这一支, 正是十二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

 无明一灭掉, 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

 因此辟支佛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

 譬喻砍树一样, 先砍树根, 树根一断, 而整棵大树, 便自然倒下。

 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 灭除烦恼, 所以叫做还灭门。

 这就是缘觉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四法印:

 法印是“佛法的特征” 之意。

 它们是:

  诸行无常(一切生灭变化),

  诸法无我(无我性的事物),

  诸受是苦(受到的一切都不真实是苦的),

  涅盘寂静(无苦安稳的境界)。

  四圣谛:

  苦(现实充满了污染和烦恼),

  集(事物集起的原因),

  灭(除去欲望),

  道(涅盘的修行方法)。

  八正道:

 正见(正确的见解), 正思维(正确的意志), 正语(有益的语言), 正业(好的行为), 正命(正确的生活), 正精进(正确的努力), 正念(正确的意识), 正定(正确的精神统一)

 三十七道品

 道品, 为梵语 bodhi-pākș ika 之意译, 又作菩提分、 觉支, 即为追求智慧, 进入涅盘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

 又称三十七觉支、 三十七菩提分、 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

 循此三十七法而修, 即可次第趋于菩提, 故称为菩提分法。

 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

 (一) 四念处, 又作四念住。

 (1) 身念处, 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

 (2) 受念处, 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

 (3) 心念处, 观此识心念念生灭, 更无常住。

 (4) 法念处, 观诸法因缘生, 无自主自在之性, 是为诸法无我。

 (二) 四正勤, 又作四正断。

 (1) 已生恶令永断。

 (2) 未生恶令不生。

 (3) 未生善令生起。(4) 已生善令增长。

  (三) 四如意足, 又作四神足。

 (1) 欲如意足, 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2) 精进如意足, 于所修之法, 专注一心, 无有间杂, 而能如愿满足。

 (3) 念如意足, 于所修之法, 记忆不忘, 如愿满足。

 (4) 思惟如意足, 心思所修之法, 不令忘失, 如愿满足。

 (四) 五根, 根, 即能生之意, 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

 (1) 信根, 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

 (2) 精进根, 修于正法, 无间无杂。

 (3) 念根, 乃于正法记忆不忘。

 (4) 定根, 摄心不散, 一心寂定, 是为定根。

 (5) 慧根, 对于诸法观照明了, 是为慧根。

 (五) 五力, 力即力用, 能破恶成善。

 (1) 信力, 信根增长, 能破诸疑惑。

 (2) 精进力,精进根增长, 能破身心懈怠。

 (3) 念力, 念根增长, 能破诸邪念, 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 定根增长, 能破诸乱想, 发诸禅定。

 (5) 慧力, 慧根增长, 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六) 七觉分, 又作七觉支、 七觉意。

 (1) 择法觉分, 能拣择诸法之真伪。

 (2) 精进觉分,修诸道法, 无有间杂。

 (3) 喜觉分, 契悟真法, 心得欢喜。

 (4) 除觉分, 能断除诸见烦恼。

 (5)舍觉分, 能舍离所见念着之境。

 (6) 定觉分, 能觉了所发之禅定。

 (7) 念觉分, 能思惟所修之道法。

 (七) 八正道, 又作八圣道、 八道谛。

 (1) 正见, 能见真理。

 (2) 正思惟, 心无邪念。

 (3)正语, 言无虚妄。

 (4) 正业, 住于清净善业。

 (5) 正命, 以正当方式生活。

 (6) 正精进, 修诸道行, 能无间杂。

 (7) 正念, 能专心忆念善法。

 (8) 正定, 身心寂静, 正住真空之理。〔杂阿含经卷二十六、 卷二十七、 卷二十八、 俱舍论卷二十五、 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 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

  禅宗常识 名词解释:

 1、

 公案 本义为官府中判决是非的案例。

 禅宗将历代高僧的言行记录下来, 作为坐禅者的指示,久而久之也成为一种思考的对象, 或修行坐禅者的座右铭。此种言行录一如政府的正式布告,尊严不可侵犯, 又可启发思想, 供人研究, 并且作为后代依凭的法式, 故称公案。

 此一风气倡始于唐代, 至宋代大为兴盛。

 公案有五种重要的涵义:

 作悟禅的工具; 作考验的方法; 作权威的法范; 作印证的符信; 作究竟的指点。

 2、

 参话头 公案中大多是有一个字或一句话供学人参究之用, 称为“话头”。

 如问:

 “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答:

 “无。

 ”此“无”字即是话头。

 参禅时, 在公案的话头下工夫, 称为参话头。

 参话头是

  禅宗最具代表性的法门, 自北宋末年的大慧宗皋禅师大力提倡以来, 几乎成为禅宗的代名词。千年来, 在话头下参悟的祖师不计其数; 而由于祖师的亲身实践, 也使参话头这一法, 淬砺得更加善巧与精致。

 3、

 机锋 禅门用语, 又作禅机。

 机, 指受教法所激发而活动的心之作用, 或指契合真理的关键、机宜; 锋, 指活用禅机的敏锐状态。

 意思是说禅师或禅僧与他人对机或接化学人时, 常以寄寓深刻、 无迹象可寻, 乃至非逻辑性的言语来表现一己的境界或考验对方。

 常有禅门寺院组织“机锋论禅” 活动。

 4、

 打禅七 “打七” 指于七日中克期求证之修行。

 修行者为求在短期内得到较佳之修行成果, 常作克期(限期)

 取证之修行, 通常多以七日为期, 称为打七, 又称结七。

 如于七日 中, 或多七日, 专修称念阿弥陀佛之法门者, 称为打佛七, 略称佛七; 专修禅宗法门者, 称为打禅七,略称禅七。

 禅七有限定时期者, 如少林寺禅堂每至冬期, 自阴历十月十五日起至腊月八日止所进行之七七四十九日 之参禅活动。

 又每一禅七之起、 解, 称为“起七”、 “解七”, 并各有其规定仪式。

 5、

 三坛大戒 中国大乘佛教特有的授戒仪式。

 作一位戒行具足的比丘或比丘尼, 除了要有崇信佛法的坚定信念和恪守清规的顽强意志外, 还必须得经过佛教戒律中规定的程序, 即在剃度出家后的几年或更长时间, 履行受沙弥戒、 比丘戒、 菩萨戒“三坛大戒” 的隆重...

篇二:佛教如何供斋

位法师, 各位居士, 今天很高兴能够在大布文娱中心和大家见面, 结法缘。今天是农历七月 廿五日, 再过五日, 就是农历的七月三十日, 七月 三十日是一位大菩萨的纪念日, 这位大菩萨就是地藏菩萨。

 今天机缘殊盛, 我们藉着今日的法会, 大家一起来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利益, 以及威德神力。

 在释迦佛灭度之后, 弥勒佛未出世以前, 众生失去了 慈父, 谁继承释迦佛的志愿, 度娑婆的众生呢? 就是地藏菩萨。

 释迦世尊将我们嘱托于地藏菩萨, 交由地藏菩萨去度化。

 所以, 我们应该要认识地藏菩萨, 了解地藏菩萨, 由认识, 了 解而对地藏菩萨生起信心。

 首先, 我们要了 解地藏菩萨的名号。

 何谓地呢? “安忍不动, 犹如大地。

 ” 就叫做地。

 何谓藏呢? “静虑深密, 犹如秘藏。

 ” 就叫做藏。

 安忍不动, 犹如大地,讲的是地藏菩萨的禅定, 从禅定出生神力, 化身 千百亿。

 整个虚空宇宙有无量的地狱, 地藏菩萨就化无量身到无量的地狱渡众生; 整个虚空有无量的佛国土, 地藏菩萨亦化无量身到无量的佛国土, 一身 又变化成无量身度无量的众生。

 但是定中的地藏菩萨有无动呢? 无动。

 有无来, 有无去呢? 无来亦无去。

 定中的地藏菩萨如如不动而起神力变化, 所以说, 安忍不动, 犹如大地。

 静虑深密, 犹如秘藏,是指地藏菩萨由深禅定, 而出生智慧, 有智慧就可以说种种的佛法, 度种种的众生。

  如果说显浅地解释一下地藏菩萨的名号, 又如何解呢? 一切万物皆依地而生长, 但是地并无拣择心, 给这种一物生长, 不给那一种物生长。

 地是很平等的,美丽的玫瑰可以依地而生长, 毫不起眼的仙人掌也可以依地而生长。菩萨也一样,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 菩萨也是以慈眼视众生, 以平等心去对待他们, 善人恶人在菩萨面前, 都是平等。

 地也可以载一切万物, 无论是好是丑, 例如你以黄金铺在地上, 地不会因此而生欢喜心, 而多生一块地给你, 你以大小便倒在地上, 地也不会因为嫌弃而离去。

 菩萨也如是, 你赞叹菩萨, 菩萨不会生欢喜心, 你恶骂菩萨, 菩萨也不会嫌弃你。

 地藏菩萨的福遍满整个虚空宇宙, 你赞叹菩萨, 你的心就同菩萨的法心响应, 地藏菩萨的福就进入你的心里, 所以你就得到地藏菩萨的福。

 你骂菩萨, 就是骂无量的福德, 你就得无量的罪, 罪也不是菩萨给你的,是你因为辱骂菩萨而遭罪, 譬如, 你向天吐口水, 口水会掉回你身上, 是你自己的口水, 不是天的口水。

 无论你赞叹菩萨, 抑或辱骂菩萨, 菩萨一样会救你出苦海, 不过救好人出苦海比较容易, 救恶人出苦海比较难, 所以地藏菩萨多生多世发愿都要渡众生出苦海, 所谓众生渡尽, 方正菩提, 地狱未空, 誓不成佛。

 藏, 指宝藏。

 大地蕴藏很多宝藏供养万物。

 例如花草树木就以地里面的养分为宝藏, 人以地里面的金银玉石为宝藏。

 地藏菩萨有无量的功德宝藏利益众生,你求健康得健康, 求长寿得长寿, 求富贵得富贵, 求出家得出家, 求消业障可以消业障, 所以叫做藏。

 菩萨印度文(梵文)

 全名叫做菩提萨埵, 中国人喜欢简单,所以将菩提萨埵简称为菩萨。

 菩提即是道, 萨埵即是心的意思。

 菩提萨埵又解作觉有情, 觉即是佛道, 有情既是众生。

 不是解作觉得有情, 而是解作发大心求佛道的众生。

 菩萨分为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两种。

 最近, 有几位居士同我讨论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

 几位居士认为, 行菩萨道最好是做在家人, 因为在家人可以自由出入赌场淫窟度众生, 出家人因为戒律的关系就不可以, 并且举出维摩居士为例。

 这几位居士可能不知道, 维摩居士是妙喜国的法身大士, 来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示现居士身来帮助释迦佛教化众生。

 又维摩居士的前身 是金粟如来, 既然是古佛

 再来, 当然可以出入赌场淫窟度众生, 而不怕被众生反被度了。

 如果我们未证到无生法忍, 就算你是法心行菩萨道的在家居士, 最好还是远离这些地方, 如果你去这些地方渡众生, 恐怕你还没渡到众生以前, 你已经染上赌瘾, 甚至沉迷在mop. com L 之中。

 最好是脚踏实地, 一步一步地依戒定修行, 何况释迦佛在世的时候, 示显出家相的菩萨亦很多, 例如, 弥勒菩萨, 文殊菩萨, 他们都是依戒腊排在声闻僧之中, 每一尊佛成佛的时候, 都是以出家相成佛, 绝对不会以在家相成佛。

 地藏十轮经说:

 “一切过去、 未来、 现在诸佛及诸大菩萨, 为了利益众生, 以大慈悲力、 护持两件事:

 第一, 为了绍隆三宝, 令三宝不会断绝, 于是舍俗出家,披上如来的袈裟; 第二, 护持大小二乘的正信佛法。

 这两件事, 惟有佛、 大菩萨,以及发大心的人才能够做到, 不是大梵天王以及转轮圣王所能够做到的。

 ” 我们应该随着自己目 前的因缘, 以出家或者在家的身份, 依着戒律来修

 行。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称地藏菩萨作地藏王菩萨。这个“王” 字解作自 在的意思。地藏菩萨证到诸法的实相, 得大解脱。

 所谓解脱, 亦就是自在的意思。

 我们现在未解脱生死, 被生死所绑, 不得自在。

 地藏菩萨生自在, 要来人间随时可以来;死自在, 要离开这个世界随时可以离开。

 生死去来, 自由自在。

 还有出入自在,所谓(坐微尘里转大 x,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

 地藏菩萨于一切法得大自在, 所以成为地藏王菩萨。

 地藏菩萨发誓, 一定要度尽六道众生, 然后才成佛, 所以时时现身在人、 天、 恶鬼地狱之中。

 地藏菩萨示现的是什么身 呢? 地藏菩萨示现的是出家相, 身披袈裟, 一只手拿着宝珠, 一只手拿着锡杖, 所谓明珠照澈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

 地藏菩萨为了令众生尊敬三宝, 深信三宝, 所以示现出家相。

 地藏菩萨时时降迹人间, 其中有一次, 地藏菩萨降迹新罗国帝王之家, 即是现在的韩国, 姓金, 叫做乔觉。

 24岁时剃发出家, 后来带着一只白色的狗, 叫做善听,来到我们中国九华山, 见到九华山的山峰形状好象莲花, 于是就在九华山一处荒僻的地方, 住在一个岩洞修行。

 口渴的时候喝山水, 饿的时候就用一些白色而幼细的泥土, 当地的人称为观音土, 用这些观音土混合一些白米来煮食, 后来有一帮居士无意中来到地藏比丘所住的岩洞, 见到地藏比丘生活如此清苦, 个个都很惭愧, 惭愧自己未曾供养这一位比丘, 于是大家商量, 要为这位比丘起一个道场。当时九华山属于闵公, 闵公亦是一位佛教徒, 乐善好施, 每次供斋必定留一个位请地藏比丘来应供, 现在听说要为地藏比丘起道场, 自 然十分乐意捐出地方, 闵公问地藏比丘需要多大块地起道场, 地藏比丘说, 我要一块像我的袈裟这么大的地方, 闵公看了看地藏比丘的袈裟, 一件袈裟不过十几尺长, 但是当地藏比丘将袈裟铺开之后, 袈裟大到可以遮盖整个九华山。

 闵公看见这位圣僧的神变, 立即将整个九华山送给地藏比丘。

 当时的新罗国人知道王子在九华山修行, 好多人都跑到九华山跟随地藏比丘修行。闵公的儿子也跟随地藏比丘出家, 叫作道明和尚,没多久, 闵公也求出家, 拜他的儿子道明和尚为师。

 所以我们看见地藏菩萨像前有两位侍者, 左边年轻的就是道明和尚, 右边的就是闵公。

 地藏比丘在九华山领众修行了75年, 在地藏比丘99岁那一年的闰七月三十日成道, 亦在那一天入灭,而九华山就成为我们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每天都有好多人去九华山朝圣, 礼拜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又称为善安慰说者, 能够以巧妙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释大乘第一义谛的道理, 又能够开导初学大乘佛法的众生, 另他们不会生退心。

 地藏菩萨又为大愿王, 地藏菩萨发的大愿就是“众生度尽, 方正菩提, 地狱未空, 誓不成佛” 。

 而众生无尽, 所以地藏菩萨的愿亦无尽。

 地藏菩萨亦象释枷佛一样, 发愿在无佛的

 五浊恶世度众生。

 地藏菩萨的伟大精神, 越是浊恶世界越要去, 越是恶业深重的众生越要去度化。

 释枷佛在五浊恶世成佛, 所以地藏菩萨是释枷佛在五浊恶世度众生的真正承继人。

 释枷佛将我们交给地藏菩萨, 自然是非常放心。

 其实在释枷佛未将我们交托给地藏菩萨以前, 地藏菩萨在我们这个挲婆世界度众生已经有十一劫之久了。

 在这个挲婆世界度众生的事业, 除了 普贤菩萨以及观音菩萨以外,其他无一尊菩萨可以及得上地藏菩萨。

 又文殊、 普贤、 观音、 弥勒, 这几位菩萨在挲婆世界渡众生的愿都有极限, 但是地藏菩萨度众生的愿力, 不但在我们这个世界无界限, 就算在十方其他佛国土, 都无极限。

 释迦佛在忉利天讲地藏经的时候,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大行普贤菩萨、 大悲观世音菩萨, 都来随喜, 都提出了一些可以利益后世众生的问题。

 因为地藏菩萨是大愿王, 大愿必定包括大智、 大行、 大悲, 有大智、 大行、 大悲心, 才可以发这么大的愿, 三者缺一不可。

 如果无智慧的人, 他的烦恼一定很重, 自己都天天烦烦恼恼地过日子, 又怎么会发大愿度众生呢? 如果单有度众生的愿, 而不修菩萨行, 愿望亦不会实现, 所以发大愿之后, 就要修广大的菩萨行。

 还有, 如果没有大慈悲心, 根本就不会发大愿度众生。

 地藏菩萨在所有菩萨之中, 与我们娑婆众生的感应最大, 度众生的速度及势力就好象行雷闪电那么快, 那么有威势。

 一来, 是因为释枷佛临终托嘱, 将我们这些未离生死轮回的众生交给地藏菩萨去度, 二来, 地藏菩萨的大愿里面, 具足大智、大行、 大悲, 而且勇猛精进, 超过一切菩萨。

 所以地藏菩萨度众生的精进勇猛力以及同众生之间的感应力, 是其他大菩萨所不及。

 地藏十轮经说, 如果有人在100劫之中那么长的时间礼拜供养文殊菩萨、 弥勒菩萨或者其他大菩萨来求愿, 不及有人在一餐饭之间那么短的时间称念南无地藏王菩萨的名号, 虔诚敬礼地藏菩萨来求愿, 地藏菩萨的功德威神力, 可以和快地去满他的愿。

 众生渡尽, 方尽菩提, 地狱未空, 誓不成佛。

 有什么因缘另地藏菩萨发这么大的愿呢? 地藏菩萨有一世是一位长者子, 有才又有好德行的称为长者。

 当时有一位佛出世, 长者子见佛的相好庄严, 就问佛, 如何修行才能得到佛的相好呢? 佛说,如果要得到佛的相好, 一定要很长久的时间度极苦的众生, 然后才得到最好的佛相。

 度极苦的众生是因, 得最好的佛相是果。

 长者子为了 能够得到佛的相好, 于是发愿尽未来际不可计劫, 度尽六道里面最苦的众生。

 又有一世地藏菩萨是一位婆罗门女, 非常孝顺母亲。

 可惜她的母亲不信佛, 时常毁谤三宝, 三宝即是佛宝,法宝, 僧宝。

 佛宝就是释枷佛以及十方三世一切佛, 法宝就是佛所说的一切经典,僧宝就是所有出家人。

 佛、 法、 僧能够令人出离生死苦海, 是世间最珍贵的宝藏,所以叫做三宝。

 婆罗门女的母亲时时毁谤三宝, 婆罗门女劝她母亲的时候, 她的母亲就暂时信三宝, 过后仍不信, 仍继续毁谤三宝。

 后来她的母亲死了 之后, 婆罗门女知道她的母亲既然生前不信因果, 又毁谤三宝, 死了之后一定下地狱, 就卖了她的产业, 到寺院里面供大斋, 买很多香和鲜花供佛。

 当时寺院里面有一尊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佛像, 婆罗门女想, 假如佛在世, 就可以告诉我母亲死后生在哪里。

 可惜佛已经灭道, 不在世间, 想到这里不觉悲从中来。

 突然间听到空中有声音, 原来觉华定自 在王如来在空中回应, 安慰婆罗门女, 叫她回家一心念佛,就会知道母亲的去处。

 果然, 婆罗门女念了 一日一夜佛以后, 看见自己到了地狱,于是她问地狱里面的鬼王她的母亲在哪里, 鬼王说, 你的母亲死后曾经入地狱,但是因为有孝顺女为母亲修福, 仗三宝的力, 令你的母亲罪业消灭, 3日之前已经升天, 不只你的母亲升天, 当时地狱里的其他罪人也熏染到你的功德, 而一同升天。

 由此可知, 如果我们想超度先人, 应该为先人念佛, 买香、 买花供佛, 供

 斋, 诵经, 放生, 以这些功德超度先人。

 婆罗门女因为曾经入地狱, 知道地狱很苦, 所以回到人间之后, 在佛前发大誓言, 度尽地狱的众生。

 地藏菩萨不仅一世两世发大誓愿度众生, 空地狱, 而且还生生世世, 甚至直至现在, 还一样发大誓愿。

 众生度尽, 方正菩提, 地狱未空, 誓不成佛。

 因为地藏菩萨见到我们造罪的众生, 今生造罪, 下一生受苦, 在受苦之中又造罪,再下一生又要继续受苦。

 众生的罪和苦永无了 期。

 譬如, 一个瞋恨心重的人, 他下一生的果报是面貌丑陋。当他受着丑陋果报的同时, 他瞋恨心的习气仍然存在。若他见到漂亮的人, 他的瞋恨心更加厉害, 所以在第三生他仍然是丑陋, 甚至可能因为瞋心重而造罪堕地狱。

 地藏菩萨见到众生的罪和苦似乎永无了 期, 所以时时发愿, 要度众生出离罪苦, 不再在苦海里浮沉。

 根据《杂阿含经》 说, 人有4种生死不同:

 第一, 从暗入暗, 例如众生生在贫苦或者多灾多难的地方, 一生穷苦, 叫做生在暗处。

 暗不一定指地狱, 人间阴暗的一面, 就是贫穷、 多灾多难, 如果生在暗处,又在造恶业, 例如偷讹抢骗, 死后必定坠三恶道, 叫做从暗入暗。

 第二个暗字就解作三恶道。

 第二, 从暗入明, 例如, 众生虽然生在贫苦之家, 或者多灾多难的地方, 但是仍然能够做好事, 例如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人, 见到比自己更加苦的人能够安慰人,见到别人做善事, 自己虽然没能力做, 但是能够生随喜心, 这个人命终之后, 生在天上享福, 叫做从暗入明。

 明, 就是光明的意思。

 第三, 从明入暗。

 例如众生生在富贵之家, 受身端正, 富裕聪明, 但是仗着自己的财势和聪明造罪, 命终之后生在三恶道受苦, 叫做从明入暗。

 第四, 从明入明。

 例如众生生在富贵之家, 受身端正, 富裕聪明, 他们用自己的钱财和聪明修福德, 命终之后, 生在天上, 或者在人间享福, 叫做从明入明。

 无论是从暗入暗, 从暗入明, 从明入暗, 或从明入明, 只要众生一日未认识佛法,未了解因果的道理, 就会造罪, 下一生就会坠地狱, 畜生, 或者恶鬼三恶道。

 所以地藏菩萨发愿, 要度众生永远离开三恶道。

 将众生度在人天路上, 慢慢修行,直至不再受生死轮回苦。

 地藏菩萨和南阎浮提的众生, 也即是和...

篇三:佛教如何供斋

? ? ?????????????????

  目

 录

 五加行开示录 .......................................................................1 入座与出座 ....................................................................1 人身难得 ......................................................................26 寿命无常 ......................................................................50 轮回过患 ......................................................................78 因果不虚 ....................................................................107 解脱利益与依止上师 ................................................140 皈

 依 ........................................................................148 菩提心的修法 ............................................................180 金刚萨埵修法——清净罪障之殊胜道 ....................222 曼茶罗修法——积累资粮之殊胜方便 ....................252 上师瑜伽 ....................................................................288 前行念诵仪轨· 开显解脱道 ...........................................323 大圆满龙钦心髓内加行修法 自

  序 .............................................................................351 大圆满龙钦心髓内加行修法 ...........................................353 第一、皈依的修法 ....................................................353 第二、发菩提心 ........................................................363 每日受菩萨戒之仪轨 ................................................388

 慧灯之光(二)五加行开示录

 第三、金刚萨埵 ........................................................390 第四、积累资粮的方便曼茶罗修法 ........................402 第五、使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之上师瑜伽修法 ....411

 入座与出座 - 1 -

 五加行开示录五加行开示录 入座与出座 现在我们开始讲五加行的修法,其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五加行的重要性。

 第二、五加行的作用。

 第三、五个加行的具体修法。

 一、五加行的重要性 我们为什么要修五加行呢?不修五加行可不可以?修了五加行以后会有什么样的帮助?修好了五加行会有什么样的收获?澄清了这些疑问后,我们就会明白修五加行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都是凡夫,什么是凡夫呢?所谓凡夫,就是从无始以来,一直都流转于轮回中,没有什么成就的众生。作为一个凡夫,从无始以来一直在轮回, 现在如果不修行, 以后还会是这样,绝不可能在无因无缘的情况下中止轮回,或者说无因无缘地从这个轮回中得到解脱,这是不可能

 慧灯之光(二)五加行开示录 - 2 - 的。所以,如果需要得解脱,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没有掌握这个方法,就没有办法得解脱。

 本来,每个众生的根机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众生向往解脱,有些众生却没有这样的概念。由于众生前世的因缘和现在的环境等各种因素大相径庭, 所以他们的想法、 向往和要求也各不一样。但是,所有的生命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不愿意感受痛苦而且都希望得到快乐。想要得到快乐、远离痛苦,是需要方法的;仅有希望而没有方法,不但不可能得到快乐或解脱,也不可能远离痛苦。所以,方法极其重要。

 第一、抉择人类独有的特点。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人和六道轮回中的其它生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最主要的不同就是,人会选择自己的未来前途,也就是说,有能力去寻找解脱。其它的生命,包括天人和非天在内,都没有能力去选择解脱道,而独独人才有这个思维能力,这就是人和其它生命最主要的一个区别。

 有些人认为:人超越于其它生命之处在于人类的聪明才智。如果说人很聪明,那么聪明的结果是什么呢?其结果就是人可以创造许多物质生活的条件,然后就可以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如果

 入座与出座 - 3 - 这就是人的特点,那么有的动物也能够在人类无法存活的地方为自己的生存创造条件。所以说,这不是人的特点。人的特点应该是能够思考过去和未来,然后能够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才是人和旁生的不同之处。

 现在,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人和其它生命(如畜生)

 到底有何不同?如上所讲, 认为人可以创造许多物质生活条件是对的,但这最究竟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能够满足我们五根的需求,仅此而已。比如,人们工作,是为了发财、享受,但到底什么叫作享受呢?就是满足自己眼耳鼻舌等感官的一些要求而已,但是,这一点畜生也能够做到。所以,这也不是人的特点。

 那么,人类的特点是什么呢?人可以观察未来,观察过去,然后可以从中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也就是,在这个轮回中找到一条出路,这就是人类的特点。

 以前的莲花生大士、米拉日巴和宗喀巴大师等这些真正的高僧大德和成就者们,要求我们首先要区分人和畜生最主要的差别是什么。而当我们认识了这一点后,要怎么去做呢?就是要发挥自己的能力去选择正确的道路, 也就是寻求解脱。

 慧灯之光(二)五加行开示录 - 4 - 第二、发挥优势,找寻解脱轮回之路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人和畜生的不同之处,就是人有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能力,那么我们就要利用自己的特点,如果不利用,就会像一般人那样,在一生当中辛辛苦苦地工作,也有所谓的发财和享受,可最终所有的人都是要走的,而能带走的又是什么呢?能带走的就是一生当中所造的业,只有这些业随他而去,其它诸如子孙、钱财等都是不可能带走的。所以,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从这个轮回中找到一条出路,一条比较安全的出路。这个出路怎么去找呢?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自己去修行。

 第三、认识轮回的根源——我执 我们流转于轮回中并不是无因无缘的,也不是某个造物主或万能神的安排,那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因缘问题。因缘又分为:内在因缘和外在因缘。

 什么是外在的因缘呢?比如, 种花需要土地、湿度、温度、种子等等,一旦这些条件都具备了,则无论希望与否,花都会长出来,这是外在的因缘。

 入座与出座 - 5 - 那内在因缘是什么呢?人为什么要到轮回里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自愿的?还是造物主的安排?这肯定是有原因的。

 我们可以做人,而其它生命为什么不能做人?它们做畜生,我们为什么不做畜生?我们享有生命,有痛苦和快乐的感觉,还有轮回,而花瓶、桌子等为什么没有这些感觉?它们为什么不轮回?其中的因缘又是什么呢? 这个因缘就叫作内在的因缘。内在因缘中也有主要和次要之分。以花为例,虽然土地、湿度和温度都是开花的助缘,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花的种子;同样的,无论是人或其它生命,所有六道众生的轮回也都有其种种内在因缘,而其中也有一个是最主要的, 那就是无明。

 无明又是什么呢?无明就是我执。

 例如,一个人刚刚生下来时就有我执,这既不是老师教的,也不是父母教的,而是先天就有的。他生下来就会哭是因为生下来就有痛苦的感觉,虽然他没有能力用语言来表达,但是他心里不愿意接受这个痛苦,所以只有哭。实际上,这不是能否用语言表达的问题,而是不愿意接受痛苦、愿意接受快乐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因

 慧灯之光(二)五加行开示录 - 6 - 为他有我执,才会希望得到快乐、离开痛苦,其根源就是我执。所以,我执就像花的种子一样,是轮回的种子、轮回的根本。

 现在若想在轮回中找到出路,首先就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轮回,轮回的根源在哪里。恰如一位医生治病,他首先要知道病人为什么会生病,病因在哪里?掌握了病因以后,他才可能对症下药,治好疾患。同样的,我们首先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在佛教里,也有向外观察整个宇宙世界的时候,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要向里认识自己,思考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要轮回?现在,我们已经轮回到这样的程度,若想往回走,该怎么走呢?有没有方法呢?所有这些问题只有在佛教里才有真正的答案。

 第四、抉择推翻我执、斩断轮回的方法 如上所讲,六道轮回不是无因无缘,不是偶然的现象,也不是造物主的安排,而是因缘和合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我执。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轮回的根本, 那么有没有办法推翻我执,断除我执呢?如果有办法,就有希望在轮回里找到一条出路;如果没有办法,就无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入座与出座 - 7 - 要想推翻轮回的根源——我执, 是有办法的。什么样的办法呢?通过外在的事物是无法推翻它的,因为我执是内在的一种概念,只有另外寻找一种新的理性的概念,才能推翻这种旧有的非理性概念。

 外面的任何物质是没有办法改变它的。外在的物质生活越好,贪欲心就越增长,这不但无法推翻我执,反而会使我执越发深重,所以,不能向外驰求。

 但是仅用一个教条能不能推翻我执呢?不能。那么我们需要什么呢?我们需要用一种内在的、强有力的、理性的智慧来推翻它。

 推翻以后又怎样呢?假如首先破坏了花的种子,它就永远无法生根、 发芽、 开花、 结果。同样的, 如果不愿意轮回, 就一定要破坏轮回的种子、轮回的根源,否则,就没有办法解脱。

 第五、抉择推翻我执的具体方法而明确修五加行之重要性 我们现在应该想一想,什么是与轮回的内在因缘相违的, 什么是不相违的?平时我们念念佛、烧烧香、磕磕头,这些与它矛盾吗?它们是不矛盾的,即便在不破坏我执的基础上,依然可以烧香、 拜佛、 念佛。所以,仅用这些方法是无法推翻

 慧灯之光(二)五加行开示录 - 8 - 我执的。

 那么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呢?我们所需要的,是一种与我执完全相反,而且比它更有能力的智慧,只有这种智慧才能推翻它。世界上所有的观点都是这样。人们可以建立很多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不是与生俱有的,很多都是经过老师的教育或者家庭的熏陶而产生的。这些新的概念、观点如果拥有真实有力的证据,就可以推翻旧有观念;同理,旧观点也可以推翻新观点,谁推翻谁,就要看哪一个观点有理有据,哪一个观点符合事实,所有不符合事实的观点,都无法推翻符合事实的观点。

 现在有很多居士学佛的方法是什么呢?他虽然信佛,信仰三宝,也相信因果,但是他求的不是寻找出路,而是在不破坏我执、不破坏轮回种子的基础上让自己过得好一点,他学佛的目的就是这么一点儿。那么他能不能达到这个要求?能够达到。达到此要求后又怎样呢?还是轮回。

 虽然在轮回里面,他会过得比不信佛以前好得多,因为如果不信佛、不信因果,就会去造业,造业就一定会堕落,就无法享受轮回里面所谓的幸福,然而,虽然他因相信因果,如法地取舍因

 入座与出座 - 9 - 果而可以在轮回中相对地享受一些快乐、少受一些痛苦,但是,这终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比方说,为下一世得到人天果报而布施、供斋等,下一世也如愿以偿,可是再下一世呢?能否依靠这点儿功德而生生世世享受、 生生世世远离痛苦呢?不可能的。这毕竟是有漏的善根,有漏善根的果报是有限的,而不是无穷的。即使他有可能很长时间不堕落,而在天界或人间逃避一些痛苦,但这毕竟也只是一个逃避的办法而已。因为他不敢面对无我,就只有这样做。很多居士的学佛方法就是这样。如果他们仅满足于这点儿蝇头微利,倒也无须深谋远虑,但是,这样做只能解决一些临时性的问题,而不能解决关键性的问题。

 假如要彻底地解决轮回,就需要用一种理性的、逻辑性的观点,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无我观点来推翻我执。没有我执就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不会造业,这样就已将轮回的因缘从根拔起,轮回就不会继续下去。火车没有头会不会走?同样的道理,拔除无明之根后,随之而来的其它轮回的因缘就不可能产生。根除我执后才能真正无私地利益众生,这就是我们修加行的最终目的。

 那第一步是不是要学无我呢?也不是。修学

 慧灯之光(二)五加行开示录 - 10 - 无我需要一个过程,过程就是先修五加行,加行修好后再修其它的无我修法,这样才能够从轮回里面安全地出去,出去之后再回来度众生,这是一个凡夫寻找出路的完整方法。

 这个方法在佛教里才有,因为佛陀已经清清楚楚地了解到轮回的根源,而且也已经找到推翻轮回的方法,所以,若要走向解脱,就要按佛陀的指示,按部就班,不躐序而行,最终目的当然是精通无我,得到无我的智慧。但是,精通无我,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定要一步一步地稳步前行,也就是,必须先修好五加行。所以,修五加行是很重要的。

 上述过程也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要放下贪恋轮回之心;第二、要放下自私之心;第三、要放下我执。

 总之,学佛就是要断除贪心、自私和我执。

 第一、断除贪心 避免轮回的痛苦是我们断除贪心的原因,这是与世人共同的想法。世人遭遇痛苦的时候,也觉得苦恼不堪,但是他总是放不下轮回。他觉得轮回的五欲 (财色名食睡)

 、 世间的圆满 (健康、长寿等)

 是如此美妙,所以才会爱不释手。他虽

 入座与出座 - 11 - 然不愿意堕地狱、旁生和饿鬼道,而希望做人、做天人, 但如果让他放下这些世间的圆满, 他又不干,这就跟出离心背道而驰了。所以说,我们第一步要建立出离心, 把出离心培养好以后, 就可以依靠出离心断除贪恋世间的贪欲心, 这是第一个。

 为什么要有出离心呢?因为没有出离心,我们就永远不能从轮回中跳出去,并且,在没有出离心的基础上所做的一切,不论修行也好,念佛也好,做其它的功德也罢,都变成了世间法。由于我们的动机不是为了解脱,而是为了得到一些世间的圆满,在此基础上,无论做什么都不可能得到解脱。所以,首先我们要建立出离心。

 出离心也是我们修法的动机之一,是修行的动力。没有出离心就没有动力,就不是为解脱而修行, 那样的修行也就不是主动的, 而是被动的,被动而没有主动的修行是不可能得到解脱的。所以首先要有出离心,这是很重要的...

篇四:佛教如何供斋

第花开》:

 揭开藏人精神保持愉悦的秘密

 堪称当今最优雅的佛学心灵随笔

 内容作者简介

  希阿荣博堪布在书中, 或睹物思人, 或畅谈佛法人生。

 细细阅读一篇篇慈悲柔和的文字,朴实生动的智慧教法, 让人如沐春风, 感动不已, 受益匪浅。

 本书就像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时候, 给我们以鼓励和启发; 在情绪低落时, 让我们生出对三宝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脱的决心。

 伟大导师法王如意宝的大弟子, 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高僧

  希阿荣博堪布, 1963 年生于四川甘孜州德格县, 是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颇具影响力的弟子之一。

 二十余年来, 他不辞辛劳地赴海内外各地弘扬佛法, 发起、 组织规模宏大的放生和其他各类共修活动, 以正式授课、 现场开示、 发表文章等多种形式接引、 指导佛教弟子闻思修持佛法, 深受海内外佛子的尊敬和喜爱。

 1995 年, 在德格玉隆阔建立扎西持林闭关中心, 为藏族僧侣开设系统完整的佛教课程,并为在家众提供各种修行的便利条件。

  希阿荣博堪布

 希阿荣博堪布 导读 因果一旦成熟, 任何行动都无法阻止果报的显现。

 如果痛苦、 尴尬在所难免, 我们最好让自己有所准备。

 导读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

 《珍宝人生》 又是一篇谈佛法与人生的文章。

 现在这一类的文章很多, 不知道我再写这一篇又会有多大的帮助, 但不管怎样, 我希望它至少不会增添大家的困惑。

 有人说这种讲道理的文章不能太长, 长了, 读者就没耐心读完它, 而我的文章似乎都比较长, 看来的确颇考验读者的毅力。

 我有时也想, 要紧的话得赶紧在前面说完, 留到后半段再说, 大概效果要大打折扣。

 不幸的是, 这次新年教言结果又是长篇大论。

 很多人坚持读完了, 却不明白一篇关于疾病的启示文章, 为什么要东拉西扯地说上那么多。

 痛苦、 无常、 无我、 因果、 菩提心、 暇满难得等大圆满外前行的主要元素都凑齐了, 可是元素与元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本想把这个问题留给读者去思考, 很显然大家没有这个时间, 我只好再写一篇小文介绍《珍宝人生》 的结构和基本思路, 希望有了导读, 大家阅读时能感到轻松一些。

 文章从我最近一次生病说起, 讲到轮回中痛苦的普遍存在。

 当年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首先演说的是苦谛。

 痛苦乃轮回生命的常态。

 如果对痛苦没有正确、 深入的认识, 就不会寻求解脱。

 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内容:

 苦。

 痛苦并非凭空而来。

 根据佛陀的开示, 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执。

 要真正止息痛苦,只能从破除我执入手。

 所谓我执, 是指认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无需观待条件而绝对和常一地存在的。

 事实上, 万事万物并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坚实存在, 而是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一刻不停地生灭, 因此不具固有性、 恒常性, 也就是无我和无常。

 具备无我的见地之

 后, 经过反复观修、 体认, 我执便会逐渐弱化。

 与无我相比, 无常是更容易理解, 也更显而易见的。

 观察无常能令我们比较快地体验到无我, 所以文章接下来先讲无常, 再逐渐过渡到无我。

 无我的含义远比无常深广。

 释迦牟尼佛二转法轮宣讲四法印的时候, 也是从诸行无常开始, 由无常讲到诸法无我。

 无我指事物不具有绝对的自性, 但并不是虚无主义。

 事物之所以无我, 是因为它随缘生灭, 缘起则生, 缘灭则灭, 这便是因果。

 在任何时候、 任何情况下, 缘起都同时具有两层含义:

 空性和因果。

 讲无我是讲空性, 讲无我也是讲因果。

 鉴于很多人在建立无我的见解时忽略因果的问题, 所以我在文章中特别提到无我的一层重要含义是因果。

 以上是文章第二部分阐述的主要内容。

 无我是佛教最独特也是最深奥的见解。

 能听闻到无我法门是值得庆幸的, 但对真正寻求解脱的人来说, 仅在理论上理解无我还不够, 要彻底解脱痛苦必须证悟无我, 所以接下来文章第三部分讲到如何在生活中修无我。

 同样的, 在生活中修无我也要双管齐下, 既要体认事物的无自性, 通过有意识地削弱对自身和外物的贪执来减轻痛苦, 又要重视因果。

 我在文中举了藏地(注:

 本书中“藏地” 指西藏、 青海、 甘肃、 四川、 云南等藏族集中居住区)

 高僧大德们的一些事例, 其中特别谈到有关涉及三宝之物的因果取舍问题。

 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 如果是僧团共有之物, 出家人不得私自取用, 也不得私取公物赠与他人或布施给其他众生。

 法会供斋时, 僧团的每位成员只能享用自己应得的一份饮食。

 至于参加法会的在家人是否也能与僧众一起用餐, 这要看为法会供斋的施主的发心。

 如果施主供斋的对象是所有参加法会的人, 在家人便可以享用法会上供应的饮食; 如果施主供斋的对象仅是僧众, 在家人便不能享用法会上供应的饮食。

 关于因果取舍, 我们务必要严格依据教证、 理证, 不可想当然, 不可信口开河。

 随着无我的见解和体会不断深入、 巩固, 菩提心便会油然而生。

 我们终于确信一切都是无我的, 这使我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自由的滋味, 而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 那么多众生因为不知道无我和因果而仍然在枉受痛苦。

 想到这一点, 我们便会情不自禁地要去帮助他们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 好让他们不再冤枉吃苦头。

 这种希望众生离苦得乐、 究竟成佛的发心, 就是菩提心。

 文章第四部分主要讲的是在生活中踏踏实实地修菩提心。

 根据大乘佛教的教义, 菩提心与空性智慧在根本上是无二无别的。

 实践当中, 树立无我的见解有助于激发、 巩固菩提心,修菩提心反过来也是体悟空性最便捷有效的途径。初学者不具备无我的见解也可以先修菩提心, 修到一定时候就会悟空性了。

 文章到这里, 由痛苦一步步讲到智悲双运, 虽然为了压缩篇幅, 很多问题都仅是点到为止, 却也算涵盖了佛法修行的主要次第。

 如何去修, 我们基本明白了, 剩下来就是下工夫真正去修行。

 文章最后一部分讲暇满难得, 希望大家都能珍惜光阴, 善用此人身好好修行。

 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 中仔仔细细列出十八暇满、 暂生缘八无暇、 断缘心八无暇, 总共三十四种修行的违缘。

 我知道很多人看《普贤上师言教》 时, 都是把这一部分跳过去, 直接看后面更有趣的章节。

 可是上师们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讲这些看似枯燥琐碎的内容呢?

 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暇满人身——这个可以用来修行正法、 寻求解脱的人身有多么殊胜。

 我们需要更仔细地去观察自己以及周围的人的生活, 就像我在文章中说到的那样, 结合实际去体会在这个世界上要具备得人身、 业际不颠倒、 闻佛法、 生正信等等条件何其困难。

  同时, 文章第五部分也是对前四部分的总结

 人生充满烦恼, 但如果能以烦恼为契机去勘悟世间万象的本质, 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最终目的, 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

 反转无始以来的惯性模式, 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 而世事无常、 人身难得易失, 所以务必要抓住此生的机会奋力修行。

 这便是我写作《珍宝人生》 的基本思路, 应法慧等弟子的请求, 在此做一简单介绍。

 希阿荣博 藏历铁虎年一月二十三日

 2010 年 3 月 8 日

 第一章. 1 . 人是痛苦 一、 人是痛苦

  自从我病情加重以来, 菩提洲网站每天都收到大量来信, 询问我的情况。

 我内心感激之余, 也暗自庆幸在这岁末年初的时节生这一场病, 令远近许多人发愿放生、 供灯、 持诵经咒,实在是病有所值。

 生病本是人生寻常事, 这世上没有人不曾生病, 但大多数时候也只是自己忍受病苦的同时连累身边的人一起担心操劳, 谈不上有多少积极的意义。

 当身处逆境时, 不妨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以更加现实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考验, 看看从逆境中能得到什么于己有益的东西。

 很多情况下, 疾病会成为我们培养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好机会。

 根据佛陀的开示, 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

 人在病中, 也许能比平常更深刻地认识痛苦。

 日常生活里让人不如意、 不开心、 伤心、 烦恼的因缘是那样的多。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非在愁中即在病中。

 但是, 人们总是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 认为探讨苦的话题是不妥的。

 遇到问题和麻烦,一般人惯常的反应是尽力逃避或假装什么事也没发生。

 然而一旦生病了, 尤其是大病, 就再不能说“一切都很好, 没有问题” 或者“那是以后的事, 现在不用担心”。

 我们不得不暂停下来想一想, 痛苦是怎么回事, 而人生又是怎么回事。

 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大类:

 苦苦、 变苦和行苦。

 所谓苦苦, 就是显而易见、 不折不扣的痛苦, 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 病痛、 恐惧、 生离死别。

 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谁也不会把它们误认为是别的东西而想去追求、 亲近。

 变苦是指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 因其本质为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 比如现代人的很多烦恼和疾病都是由于饮食不当造成的。

 吃喝是生存必需的条件, 好的饮食会令人感到愉悦, 但这种愉悦不会随着饮食量的不断增加而增大。

 如果其本质就是快乐的, 你吃喝得越多应该越快乐才对。

 然而, 过度饮食让人感到不舒服, 甚至会导致多种疾病,这说明饮食的快乐里包含着痛苦。

 人们的生活方式、 自以为快乐的一些行为, 像长时间使用电脑、 看电视、 开车、 熬夜唱歌跳舞喝酒等等, 都会造成疾病。

 同样, 相聚是快乐的,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相聚的快乐里隐含着分离的痛苦; 恋爱是快乐的, 而相爱容易相守难, 恋爱的快乐里隐含着争吵、 猜忌、 怨恨的痛苦; 年轻貌美是快乐的, 只是岁月无情催人老, 年轻的快乐里隐含着衰老的痛苦; 为人父母是快乐的, 可把那样娇小脆弱的生命抚养成人, 要付出多少精力。

 提心吊胆、 不寝不食, 这其中又有多少辛苦!

 升职加薪是快乐的, 不过压力和焦虑也随之而来, 办公室政治升级, 各种关系处理起来令人头疼。

 个人财富增加后如何保管、 保值和分配, 都是操不完的心。

 仔细思量, 人们生活中每一项快乐都含带着日后的痛苦。

 较之苦苦、 变苦, 行苦是一种更深刻也更细微的痛苦。

 它是指陷于轮回的众生的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

 身心受到业力牵制, 被种种烦恼束缚。

 普通人的生命皆是由烦恼中来, 到烦恼中去, 全然不得自主地流转。

 具体而言, 人间的痛苦又分成八种。

 无论贫富强弱, 所有人都无可避免要经历生、 老、病、 死的痛苦。

 除此以外, 人们还在不同条件、 情况下各自感受怨憎会、 爱别离、 求不得、不欲临的痛苦。

 我们可以通过健身, 严格遵守合理的作息、 饮食规律, 避免某些疾病, 但想完全不生病

 却是不可能的, 保养得再好的身体迟早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生病了, 我们就得吃药,也许不能出门, 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能吃自己想吃的东西; 若是大病, 我们还要住院,动手术, 接受漫长而痛苦的治疗, 日日夜夜同病痛抗争, 有时候甚至觉得生不如死。

 衰老也是无法逃避的痛苦。

 如果我们够幸运, 没有夭折, 那就不得不面临衰老的尴尬。头发越来越少, 皱纹越来越多。

 明眸皓齿变成老眼昏花和一堆假牙。

 以前的事情记不住, 后来连眼前的人也认不出。

 在我们最需要别人照顾、 帮助的时候, 我们衰老的样子却是那么令人反感、 憎恶、 不愿接近。

 我们只好孤独地等待死亡。

 死亡意味着离开自己亲爱的人、 心爱的东西, 抛下珍惜的一切, 而我们最终却期待死亡的降临, 仿佛那是一种解脱, 好让我们不再孤独。

 承认痛苦的普遍性, 看似悲观消极, 实则不然。

 如果你把痛苦纯粹当作一种负面经历,总在想方设法避免它, 或者认为痛苦是一种失败的表现, 要是自己能力足够, 一切都摆得平,就不会有痛苦。

 如果你这样想, 毫无疑问, 当问题、 挫折出现时, 你会感到分外压抑、 焦虑和不公平。“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凭什么让我受这些苦”, 你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无辜、最可怜的人。

 或者你跳起来指责、 抱怨, 说:

 “这都怪某某人, 如果不是他那样做, 我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这样做也许能暂时缓解焦虑和恐惧, 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某些情况下, 逃避反而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恐惧。

 缺乏对痛苦的包容和忍耐, 令我们脆弱不堪, 打击、 挫败接二连三,生活真的变得比较惨。

 反过来, 如果我们认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 人生本来如此, 我们就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 而不是无谓地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

 这种情绪只会增加挫败感和怨气, 却丝毫不能帮助我们富有建设性地应对生活的难题。

 接受痛苦的客观存在后, 我们要进一步了解它。

 拿疾病来说, 如果我们有一定的病理常识, 就知道如何相应地调整生活习惯, 防患于未然或减轻病情。

 而不是像人们常做的那样,非要等到病发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因为毫无准备而措手不及甚至悲观放弃。

 在疾病与其他的痛苦面前, 我们其实完全有可能保持尊严和从容。

 某些情况下, 我们能够利用自己对痛苦的熟知, 通过破坏其形成的条件去阻止某项痛苦生成。

 然而, 我们同时也应该了解:

 生活中很多局面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 也不是事到临头能改变的。

 因果一旦成熟, 任何行动都无法阻止果报的显现。

 如果痛苦、 尴尬在所难免, 我们最好让自己有所准备。

 这样做的好处是, 虽然该面对的问题还得面对, 该经历的痛还得经历, 我们却不再那样感到苦, 不必再承受额外的恐惧和焦虑。

 寂天菩萨曾说:

 “问题若有办法解决, 就不必担心; 若没办法解决, 担心也没有用。”

 当疾病降临的时候...

篇五:佛教如何供斋

讲 道教

  了解道教, 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

 国情和民族性格的内容与特质

  第七讲 道 教

  一 道教的本质与特点

  道教是以我国古代社会的鬼神祟拜为基础, 以神仙可求论, 天应天威论, 心神合一论,道生万物论, 天道承负论为理论基础, 以文饰过的道家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儒家谶讳(古代巫师编造的能预示吉凶的隐语, 讳是汉代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

 学说中的神秘主义为神学思想, 带有浓厚万物有灵论和泛心论色彩的一种民族国家宗教。

 “道教” 一词的起源与演变:

 儒家最先用此词, 含义较宽, 南北朝以后, 专指五斗米道和全真道, 即现在所说的道教。

 二 思想渊源:

 1 中国古代的鬼神祟拜。

 殷商时期, 就形成了以上帝和天命为中心的祟拜体系。

 它认为, 人世间的事情是由天神意志决定的, 而天神意志又是以人的表现为转移的。

 2 神仙方术 。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神仙:

 仙人或真人至人, 特点:

 肌肤像冰霜, 不食五谷, 吸风饮露, 游于四海之外, 外生死, 极虚静, 不为物累, 超脱自在

  方术:

 是求仙, 祈福消灾, 修身的方法或法术, 有四类:

 医经 医方 房中 神仙。

 神仙的方术有:

 谷道 却老方 导引

  3. 两汉之际的黄老道 , 其实质是神仙家攀附黄老之学。

 4. 儒家的阴阳五行学说

  5. 古代医学和体育卫生知识

  6. 佛教三 道教的起源

  道教没有统一的创教过程和教主, 分别从三个途径形成:

 1 太平道 :

 西汉末年甘忠可的<包元太平经>, 东汉末年于吉著<太平经>, 黄巾起义的张角创立太平道

  2 五斗米道或天师道:

 一说由东汉末的张道陵所创, 传张衡 张鲁, 二说由张修所创,传张鲁

  它已建立了完整的教规:

 诵行五千文,

 符水治病

 (由此而成为符箓派的一支, 另还有太平道以及后来的正一道, 该派的特点是以符箓符咒驱鬼治病。

 符箓又称符字, 丹书, 据说可用它遣神役鬼, 镇魔压邪。

 操作方法:

 边画边念咒, 烧于水中饮之)

 不忘祀

  修桥补路

  交信米五斗

  3 丹道:

 创始人是东汉末的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 , 后有东晋的葛洪加以发展。

 金代的王重阳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全真道。

 目的是飞升成仙, 故又叫仙道 。

 方法是炼丹。

 炼丹即烧炼金丹。

 理论根据是:

 服金者寿如金 有两种方法:

 外丹:

 从丹砂, 铅之类的矿石中提炼其精华, 与几十种药物一起烧炼, 形成所谓的金丹或还丹或仙丹, 然后作为药物服食

  内 丹:

 理论基础是道教的人体解剖知识――形而下的肉体和形而上的精气神。

 只有达到三全(精满气足神完)

 , 人才能长命百岁。

 修炼的五个阶段:

 筑基,

 炼精(肾水与心火化而为气)

 化气炼气化神(阳气在下丹田中充足后, 搬至中丹田, 并使心中元神在气团中温养)

 ,

 炼神还虚(让元神在气团中温养十月――结圣胎, 而后再移至上丹田温养)

 , 炼虚合道(虚空粉碎)

 。

 经过这些化和还, 就能得内丹

  丹道倡导的飞升成仙长生久视, 后成为道教的最高目标

  四 道教的演变

  战国时播种, 东汉末年萌芽, 魏晋南北朝长出枝干, 隋唐五代满树开花。

 宋元以后,道教开始形成不同的派系。

 共有五派:

 1. 正一道:

 即最初的五斗米道或天师道, 特点:

 游化于民间, 符箓治病, 祈福驱邪

  2. 全真道 , 12 世纪王重阳所创, 特点:

 教规严, 住宫观, 重丹道, 故又称为丹鼎道

  3. 真大道教

  4. 太一道

  5. 净明道五 道教的神仙信仰

 1 神祗信仰, 最高是三清:

 元始天尊, 灵宝天尊, 道德天尊。

 其次是玉皇大帝及其部下, 如托塔天王, 顺风耳等。

 再次是北阴大帝, 管阴曹地府。

 还有各种地方神, 职能神,如王母娘娘, 灶神等。

 在人身上到处都布满了神。

 2 仙说

  3 鬼论与鬼迷信

  鬼即离体的魂魄。

 我们常说丧魂落魄。

 什么是魂魄?

 中国人的魂魄观念隐含着中国人关于人的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观念。

 唐孔颖达的一段话概括了中国古人关于形、 气、 神、 心、 魂、 魄的看法:

 有身体之质, 名之日形。

 有嘘吸之动, 谓之为气。

 形之灵者, 名之日魄。

 魄内自有阳气, 气之神者, 名之日魂。

 魂魄, 神灵之名, 本从形气而有。

 附形之为魄, 附气之神为魂。

 附形之灵, 谓之生之时, 耳目心识手足运动, 此则魄之灵也。

 附气之神者, 谓精神识性, 渐有所知, 此则附气之神也。

 这里的范畴关系是:

 物质:

 形――气

  精神:

 灵(魄)

 ――神(魂)

 六 神学与人生

  道教为什么热衷于谈论神? 这不是为神而神, 而是为了 解决人的问题。

 1 神之概说:

 超自然的有超常力量的存在。

 有三种, 一是天神(示 即示现,

 申即引,能引出、 创造万物的力量) 。

 二是德行高超的人死后的魂。

 三是人身上的形而上存在(精气神) , 它们遍满全身, 如眼神耳神鼻神, 五脏六腑神。

 从作用上说, 它们是人的生命和命运的根本。

 从与体外神的关系上说, 两者相类相通。

 2 神与人的关系――天应天威论:

 天人一体, 相感相应, 世间的灾怪变异与吉利祥瑞是天受感应后所给予的惩奖, 其中也包含预示和警告。

 3 怎样得到神佑――一是要心神合

  一。

 心神合一既是生命的最佳状态(因为有神就有命。

 人的生活质量的高低, 生存状态的优劣, 取决于神在人身上的充盈程度)

 , 又是进入这种最佳状态的一个途径。

 要如此,就要专心思神, 即要靠存思, 存想之类的修为。

 果真如此, 便能与神交结, 神便“悉自到来” 。

 只要修养道德, 正心诚意, 便能悟性知天命, 得到神佑。

 二是靠仪范, 即要靠仪式, 规范的行为方式。

 要让神来到身上, 保佑自己, 就要敬仰它。

 为此, 道教制定了许多仪范。

 如斋(供斋, 节食斋, 心斋)

 戒(身体的行为要清

 净)

 , 醮坛仪式(醮即祭祀祈祷活动, 坛即为开展这类活动所布置的设施和场景。

 其程式为:

 设坛, 上供, 烧香, 礼师, 鸣鼓, 降神, 迎架, 奏乐, 献茶, 散花, 赞颂, 宣词, 唱礼, 祝神, 送神)

 七 道德学说――道教的本原论

  与本体论

  1. 道教的道德学说来自于道家的道德学说。

 先说道家。

 道家的道德学说由道与德两范畴构成。

 先看道。

 在有些人心目中, 道一文不值。

 而在有些人心中, 它是无价之宝, 因为它是其他价值的基础, 因此也是最高的价值(守道全生, 有道即宝贵, 得道多助等)

 。

 金岳霖先生的一段话足以为证:

 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 万事万物之所以不得不由, 不得不依, 不得不归的道, 才是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 最基本的原动力。

 ――道论

  道:

 (1) 从构成上说, 是实有与无形的统

  一。

 老子:

 无, 天地之始, 有, 万物之母, 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 故常有, 欲以观其征, 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2)

 万物的本原

  (3)

 本质, 规律, 原理: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 道法自然

  (4)

 为政之本, 为君之道 , 人君南面术的核心内容: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

 治大国若烹不鲜。

 (5)

 生存之道, 解脱之本:

 守道全生。

 守道就是要无为。

 (6)

 德性之本

  德:

 得, 用。

 就自然而言, 化育万物谓之德:

 大道无形, 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 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 长养万物。

 就人而言, 得道有无穷妙用:

 成圣。

 不动而疾, 不相告而知, 无为而成。

 2. 道教的道德:

  道: 作了改造,

 (1) 突出了 道的本原和解脱方面的作用:

  虚无之系造化之根

  神明之本

 天地之元

  (2)

 将道人格化

  散形为气, 聚形为太上老君 灵而有性, 神异之物

  德: 道为天, 德为地, 道为阴阳, 德为五行, 道主生, 德主养

  八 宇宙生成论

  1 道即太上老君, 是万物的本原, 天地万物都由他创造和主宰。

 在创立之初, 他应运降迹, 在创立之后, 他能随时分身下降。

 随世立教, 事竟则隐

  2 万物生成的三个阶段:

 洪元: 第一大世纪, 宇宙混沌未分, 无形无象 , 唯有太上老君独处虚玄。

 可用无极图表示: 0 或 一

  太初: 第二大世纪, 太上老君从虚空而下, 分开天地。

 口吐天经一部, 48 万卷, 每卷48 万字, 一字一百里。

 可用太极图表示太始:

 第三大世纪, 太上老君下凡为师, 口吐太始经一部, 创造万物。

 九 宇宙结构论 共三十六天

  十 人生哲学

  1 理想境界: 长生久视, 飞升成仙, 特点:

 重现世解脱, 重生厌死。

 2 生死的原理: 有精气神就有生命, 长生不死根源于生道合一

  3 人生态度: 自然无为

  无为的好处:

 无为而无不为

  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无私而成其私

  怎样行无为之事:

 无争, 无竞, 无事

 无身:

 吾所以有大患,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上善若水

  贵柔:

 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例如草木, 生时柔弱, 死时强硬

  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 4 要无为就要敬道 修道 得道 守道

  修道的方法: 内视 服气 导引 坐忘 辟谷 守一 丹道

  十 一 伦理道德思想:

  天道承负, 因果报应。

 理论基础是天应天威论:

 天人一体, 相感相应, 世间的灾怪变异与吉利祥瑞是天受感应后所给予的惩奖, 其中也包含预示和警告。

 十一 中国道教圣地

  1. 白云观

  白云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外白云路东侧, 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

 白云观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 739 年)

 , 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 1706 年)

 、 五十三年(公元1714 年)

 、 光绪十二年(公元 1886 年) 多次重修。

 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

 白云观全部建筑分为东、 中、 西三路, 后面有花园。

 主要建筑都集中在中路, 依次为牌楼、 山门、 灵官殿、 玉皇殿、 老律堂(七真殿)

 、 邱祖殿、 四御殿、 戒台与云集山房等,大大小小共有 50 多座殿堂, 占地约 2 万平方米。

 它吸取南北宫观、 园林特点建成, 殿宇宏丽, 景色幽雅, 殿内全用道教图案装饰。

 其中四御殿为二层建筑, 上层名三清阁, 内藏明正统年间(公元 1436—1449 年)

 刊刻的《道藏》 一部。

 邱祖殿为主要殿堂, 内有邱处机的泥塑像, 塑像下埋葬邱的遗骨。

 此观在清朝改建时细部装饰彩画仍用道教图案, 如灵芝、 仙鹤、 八卦、 八仙等。

 观内保存有大量碑刻, 如重修碑记、 捐产碑记、 亩产碑记、 香火碑记等, 记述观址建筑变迁。

 东路有南极殿、 真武殿、 火神殿、 罗公塔等, 现改为观内生活区。

 西路有祠堂、 元君殿、 文昌殿等。

 后花园内有亭台、 游廊, 是极负盛名的道观园林。

 以下三张图片是白云观的远景与近景。

 2. 武当山

  武当山古名太和山, 是著名的道教圣地。

 位于湖北省北部十堰市境内, 山势雄伟, 面临丹江口水库, 背依神农架林区, 连绵 400 多公里。

 有 72 峰, 主峰天柱峰海拔 1612 米, 其余各峰均倾向天柱, 蔚为奇观。

 自古以来, 武当山便是道家追求仙境的理想之地, 道教建筑遍及全山, 规模宏伟, 相传上古时玄武在此得道飞升。

 “山不封不名” , 自东汉道教诞生之后, 历代帝王曾数次在武当举行封山仪式, 武当山的声名日盛, 明成祖时期一度曾位列五岳之上, 有“大岳” 之称。

 令武当山真正名扬天下的是一代宗师张三丰, 他创立的武当派与嵩山少林派齐名。

 武当山风景兼泰山之伟、 黄山之奇、 雁荡之幽, 北宋大书画家米芾将之誉为“天下第一山” , 虽有夸张之嫌, 却也可见得这里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以下是远眺金殿与紫霄宫。

  附

 70%WQJCwpic5-$VOH Bunha3) #TMGzsmf82*YRLExr kvohb4 ) !UNHA tmg92(ZSMFysle71&XRKDxqj c6+$W PICvoib 4) ! UNHAtng92(ZSMFysle71& XRKDx qjd6+$W PICvoib4) !UNHAtng93(ZSMF ysle81&XRKDx qjd6+%WPICvoib4-!UNHAtng 93(ZSMFysle8 1&YRKDxqjd6+%WPICvoib4-! UOHAtng93(ZT MFysle81&YRKDxqjd6+%WPJC voib4 -! U-$VO IBuoha3) #TNGztmf82*YSLEy rke70%XQJDwp jc5-$VOIBuoha4) #TNGztmf9 2*YSLE yrke70 &XQJDwpjc5+$VOIBuoha4) #T NGztmf 92*ZSL Eyrke70&XQJDwpjc5+$VPIBu oha4) # UNGztm f92*ZSLEyrke70&XQKDwpjc5 +$VPIB uoha4) #UNGAtmf9kd 6 +%WPJCvpib5- !UOHAunga3(Z TMFzsl f81*YR KExqkd60%WP JCvpib5-!UOH Aunga3(#TMFzslf81*YRKExq kd60%WQ JCvpi b5-! VOHAunga3(#TMFzslf81 *YRLExq kd60% WQJCvpib5-!VOHBunga3(#TM Gzslf81*YRLE xrkd60%WQJCwpDwqjc6+$VPI Bvohb4) #UNGA tmg92(ZSLFyrle71&XQKDwqj c6+$VP IBvohb 4) !UNGAtmg92(ZSLFyrle71& XRKDwq jc6+$W PIBvohb4) ! UNGAtmg92(ZSMF yrle71&XRKDw qjc6+$WPICvohb4) !UNHAtmg 92(ZSM Fysle7 1&XRKDxqjc6+$WPICvohb4) ! UNHAtn g92(ZS MWQJCwpic5-$ V OHBunha3) #T MGzsmf82*YSL Exrkd70%XQJC w pic5-$VOHBu nha3) # TNGzsm f82*YSLExrkd70%XQJDwpic5 -$VOIBu nha3) #TNGztmf82*Y SLEyrkd70%XQ JDwpic5-$VOIBuoha3) #TNG ztmf82*YSLEy rke70%X QJDwp jc5-$VOIBuoh a 4) #T&YRKDxq jd6+%WP ICvoi b4-! UOHAtng9 3(ZTMFysle81 &YRKExq jd6+% WPJCvoib4-!U OHAung93(Zle 81&YRKDxqjd6 +%WPICvoib4- !UOHAtng93(Z T) #TNGztmf82 *YSLEyrkd70% X QJDwpic5-$V OIBuoha3) #TN Gztmf82*YSLE yr ke70%XQJDw pjc5-$V OIBuo ha4) #TNGztmf 92*YSLEyrke7 0%XQJDwpjc5+ $VOIBuoha4) # T NGztmf92*ZS LEyrke70&XQJ Dwpjc5+$VPIB u oha4) #UNGzt mf92*ZSLEyrk e70&XQ!UOHAu n g93(ZTMFzsl f81&YRK Exqkd 6+%WPJCvpib5 - ! UOHAunga3( ZTMFzslf81&Y RKExqkd60%WP JCvpib5-!UOH Aunga3( #TMFz slf81*YRKExq k d60%W QJCvpib5-!VOHA ung a3(#TMFzslf8 1* YRLExqkd60 %WQJCvpib5-!VOHBunga3(#TMGzs lftmg92*ZSLFyrle70&XQKDw qjc6+$VPIBvo hb4) #UNGAtmg92*ZSLFyrle7 1&XQK Dwqjc6+ $VPIBvohb4)! UNGAtmg92(ZS LFyrle71&XRK Dwqjc6+$WPIB vohb4) !UNGAt mg92( ZSMFyrl e71&XRKDwqjc 6+$WPICvohb4 ) ! UNH Atmg92( Z...

篇六:佛教如何供斋

推荐《次第花开》 :

 揭开藏人精神保持愉悦的秘密

 堪称当今最优雅的佛学心灵随笔

 内容作者简介 希阿荣博堪布在书中, 或睹物思人, 或畅谈佛法人生。

 细细阅读一篇篇慈悲柔和的文字, 朴实生动的智慧教法, 让人如沐春风, 感动不已, 受益匪浅。本书就像是一个忠实的朋友, 在迷茫脆弱的时候, 给我们以鼓励和启发; 在情绪低落时, 让我们生出对三宝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脱的决心。

 伟大导师法王如意宝的大弟子, 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高僧 希阿荣博堪布, 1963年生于四川甘孜州德格县, 是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颇具影响力的弟子之一。

 二十余年来, 他不辞辛劳地赴海内外各地弘扬佛法, 发起、 组织规模宏大的放生和其他各类共修活动, 以正式授课、 现场开示、 发表文章等多种形式接引、 指导佛教弟子闻思修持佛法, 深受海内外佛子的尊敬和喜爱。

 1995年, 在德格玉隆阔建立扎西持林闭关中心, 为藏族僧侣开设系统完整的佛教课程, 并为在家众提供各种修行的便利条件。

 希阿荣博堪布 导读 因果一旦成熟, 任何行动都无法阻止果报的显现。

 如果痛苦、 尴尬在所难免, 我们最好让自己有所准备。

 导读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

  《珍宝人生》 又是一篇谈佛法与人生的文章。

 现在这一类的文章很多, 不知道我再写这一篇又会有多大的帮助, 但不管怎样, 我希望它至少不会增添大家的困惑。

 有人说这种讲道理的文章不能太长, 长了, 读者就没耐心读完它, 而我的文章似乎都比较长, 看来的确颇考验读者的毅力。

 我有时也想, 要紧的话得赶紧在前面说完, 留到后半段再说, 大概效果要大打折扣。

 不幸的是, 这次新年教言结果又是长篇大论。

 很多人坚持读完了, 却不明白一篇关于疾病的启示文章, 为什么要东拉西扯地说上那么多。

 痛苦、 无常、 无我、 因果、 菩提心、 暇满难得等大圆满外前行的主要元素都凑齐了, 可是元素与元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本想把这个问题留给读者去思考, 很显然大家没有这个时间, 我只好再写一篇小文介绍《珍宝人生》 的结构和基本思路, 希望有了导读, 大家阅读时能感到轻松一些。

 文章从我最近一次生病说起, 讲到轮回中痛苦的普遍存在。

 当年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 首先演说的是苦谛。

 痛苦乃轮回生命的常态。

 如果对痛苦没有正确、 深入的认识, 就不会寻求解脱。

 这是文章第一部分的内容:

 苦。

 痛苦并非凭空而来。

 根据佛陀的开示, 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执。

 要真正止息痛苦, 只能从破除我执入手。

 所谓我执, 是指认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无需观待条件而绝对和常一地存在的。

 事实上, 万事万物并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坚实存在, 而是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一刻不停地生灭, 因此不具固有性、 恒常性, 也就是无我和无常。

 具备无我的见地之后, 经过反复观修、 体认, 我执便会逐渐弱化。

 与无我相比, 无常是更容易理解, 也更显而易见的。

 观察无常能令我们比较快地体验到无我, 所以文章接下来先讲无常, 再逐渐过渡到无我。

 无我的含义远比无常深广。

 释迦牟尼佛二转法轮宣讲四法印的时候, 也是从诸行无常开始, 由无常讲到诸法无我。

 无我指事物不具有绝对的自性, 但并不是虚无主义。

 事物之所以无我, 是因

 为它随缘生灭, 缘起则生, 缘灭则灭, 这便是因果。

 在任何时候、 任何情况下, 缘起都同时具有两层含义:

 空性和因果。

 讲无我是讲空性, 讲无我也是讲因果。

 鉴于很多人在建立无我的见解时忽略因果的问题, 所以我在文章中特别提到无我的一层重要含义是因果。

 以上是文章第二部分阐述的主要内容。

 无我是佛教最独特也是最深奥的见解。

 能听闻到无我法门是值得庆幸的, 但对真正寻求解脱的人来说, 仅在理论上理解无我还不够, 要彻底解脱痛苦必须证悟无我, 所以接下来文章第三部分讲到如何在生活中修无我。

 同样的, 在生活中修无我也要双管齐下, 既要体认事物的无自性, 通过有意识地削弱对自身和外物的贪执来减轻痛苦, 又要重视因果。

 我在文中举了藏地(注:

 本书中“藏地”指西藏、 青海、 甘肃、 四川、 云南等藏族集中居住区)高僧大德们的一些事例, 其中特别谈到有关涉及三宝之物的因果取舍问题。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 如果是僧团共有之物, 出家人不得私自取用, 也不得私取公物赠与他人或布施给其他众生。

 法会供斋时, 僧团的每位成员只能享用自己应得的一份饮食。

 至于参加法会的在家人是否也能与僧众一起用餐, 这要看为法会供斋的施主的发心。

 如果施主供斋的对象是所有参加法会的人, 在家人便可以享用法会上供应的饮食; 如果施主供斋的对象仅是僧众,在家人便不能享用法会上供应的饮食。

 关于因果取舍, 我们务必要严格依据教证、 理证, 不可想当然, 不可信口开河。

 随着无我的见解和体会不断深入、 巩固, 菩提心便会油然而生。

 我们终于确信一切都是无我的, 这使我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自由的滋味, 而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人、 那么多众生因为不知道无我和因果而仍然在枉受痛苦。

 想到这一点, 我们便会情不自禁地要去帮助他们了解缘起性空的道理, 好让他们不再冤枉吃苦头。

 这种希望众生离苦得乐、 究竟成佛的发心, 就是菩提心。

 文章第四部分主要讲的是在生活中踏踏实实地修菩提心。

 根据大乘佛教的教义, 菩提心与空性智慧在根本上是无二无别的。

 实践当中, 树立无我的见解有助于激发、 巩固菩提心, 修菩提心反过来也是体悟空性最便捷有效的途径。

  初学者不具备无我的见解也可以先修菩提心, 修到一定时候就会悟空性了。

 文章到这里, 由痛苦一步步讲到智悲双运, 虽然为了压缩篇幅, 很多问题都仅是点到为止, 却也算涵盖了佛法修行的主要次第。

 如何去修, 我们基本明白了, 剩下来就是下工夫真正去修行。

 文章最后一部分讲暇满难得, 希望大家都能珍惜光阴, 善用此人身好好修行。

 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 中仔仔细细列出十八暇满、 暂生缘八无暇、断缘心八无暇, 总共三十四种修行的违缘。

 我知道很多人看 《普贤上师言教》时, 都是把这一部分跳过去, 直接看后面更有趣的章节。

 可是上师们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讲这些看似枯燥琐碎的内容呢?

 因为我们真的不知道暇满人身——这个可以用来修行正法、 寻求解脱的人身有多么殊胜。

 我们需要更仔细地去观察自己以及周围的人的生活, 就像我在文章中说到的那样, 结合实际去体会在这个世界上要具备得人身、 业际不颠倒、 闻佛法、 生正信等等条件何其困难。

 同时, 文章第五部分也是对前四部分的总结。

 人生充满烦恼, 但如果能以烦恼为契机去勘悟世间万象的本质, 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最终目 的,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

 反转无始以来的惯性模式, 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 而世事无常、 人身难得易失, 所以务必要抓住此生的机会奋力修行。

 这便是我写作《珍宝人生》 的基本思路, 应法慧等弟子的请求, 在此做一简单介绍。

 希阿荣博堪布 藏历铁虎年一月 二十三日 2010年3月 8日

 人是痛苦 自从我病情加重以来, 菩提洲网站每天都收到大量来信, 询问我的情况。

 我内心感激之余, 也暗自庆幸在这岁末年初的时节生这一场病, 令远近许多人

 发愿放生、 供灯、 持诵经咒, 实在是病有所值。

 生病本是人生寻常事, 这世上没有人不曾生病, 但大多数时候也只是自己忍受病苦的同时连累身边的人一起担心操劳, 谈不上有多少积极的意义。

 当身处逆境时, 不妨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以更加现实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考验, 看看从逆境中能得到什么于己有益的东西。

 很多情况下, 疾病会成为我们培养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好机会。

 根据佛陀的开示, 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

 人在病中, 也许能比平常更深刻地认识痛苦。

 日常生活里让人不如意、 不开心、 伤心、 烦恼的因缘是那样的多。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非在愁中即在病中。

 但是, 人们总是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 认为探讨苦的话题是不妥的。

 遇到问题和麻烦, 一般人惯常的反应是尽力逃避或假装什么事也没发生。

 然而一旦生病了, 尤其是大病, 就再不能说“一切都很好, 没有问题”或者“那是以后的事, 现在不用担心”。

 我们不得不暂停下来想一想, 痛苦是怎么回事, 而人生又是怎么回事。

 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大类:

 苦苦、 变苦和行苦。

 所谓苦苦, 就是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 比如身体和精神的创伤, 病痛、 恐惧、 生离死别。

 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谁也不会把它们误认为是别的东西而想去追求、 亲近。

 变苦是指通常被我们理解为快乐的种种体验和现象, 因其本质为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 比如现代人的很多烦恼和疾病都是由于饮食不当造成的。

 吃喝是生存必需的条件, 好的饮食会令人感到愉悦, 但这种愉悦不会随着饮食量的不断增加而增大。

 如果其本质就是快乐的, 你吃喝得越多应该越快乐才对。

 然而, 过度饮食让人感到不舒服, 甚至会导致多种疾病, 这说明饮食的快乐里包含着痛苦。

 人们的生活方式、 自以为快乐的一些行为, 像长时间使用电脑、 看电视、 开车、 熬夜唱歌跳舞喝酒等等, 都会造成疾病。

 同样, 相聚是快乐的,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相聚的快乐里隐含着分离的痛苦; 恋爱是快乐的, 而相爱容易相守难, 恋爱的快乐里隐含着争吵、 猜忌、怨恨的痛苦; 年轻貌美是快乐的, 只是岁月 无情催人老, 年轻的快乐里隐含

  着衰老的痛苦; 为人父母是快乐的, 可把那样娇小脆弱的生命抚养成人, 要付出多少精力。

 提心吊胆、 不寝不食, 这其中又有多少辛苦!

 升职加薪是快乐的, 不过压力和焦虑也随之而来, 办公室政治升级, 各种关系处理起来令人头疼。

 个人财富增加后如何保管、 保值和分配, 都是操不完的心。

 仔细思量, 人们生活中每一项快乐都含带着日后的痛苦。

 较之苦苦、 变苦, 行苦是一种更深刻也更细微的痛苦。

 它是指陷于轮回的众生的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

 身心受到业力牵制, 被种种烦恼束缚。普通人的生命皆是由烦恼中来, 到烦恼中去, 全然不得自主地流转。

 具体而言, 人间的痛苦又分成八种。

 无论贫富强弱, 所有人都无可避免要经历生、 老、 病、 死的痛苦。

 除此以外, 人们还在不同条件、 情况下各自感受怨憎会、 爱别离、 求不得、 不欲临的痛苦。

 我们可以通过健身, 严格遵守合理的作息、 饮食规律, 避免某些疾病, 但想完全不生病却是不可能的, 保养得再好的身体迟早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生病了, 我们就得吃药, 也许不能出门, 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能吃自己想吃的东西; 若是大病, 我们还要住院, 动手术, 接受漫长而痛苦的治疗,日日夜夜同病痛抗争, 有时候甚至觉得生不如死。

 衰老也是无法逃避的痛苦。

 如果我们够幸运, 没有夭折, 那就不得不面临衰老的尴尬。

 头发越来越少, 皱纹越来越多。

 明眸皓齿变成老眼昏花和一堆假牙。

 以前的事情记不住, 后来连眼前的人也认不出。

 在我们最需要别人照顾、帮助的时候, 我们衰老的样子却是那么令人反感、 憎恶、 不愿接近。

 我们只好孤独地等待死亡。

 死亡意味着离开自己亲爱的人、 心爱的东西, 抛下珍惜的一切, 而我们最终却期待死亡的降临, 仿佛那是一种解脱, 好让我们不再孤独。

 承认痛苦的普遍性, 看似悲观消极, 实则不然。

 如果你把痛苦纯粹当作一种负面经历, 总在想方设法避免它, 或者认为痛苦是一种失败的表现, 要是自己能力足够, 一切都摆得平, 就不会有痛苦。

 如果你这样想, 毫无疑问, 当问题、 挫折出现时, 你会感到分外压抑、 焦虑和不公平。

 “为什么倒霉的总是

 我”、 “凭什么让我受这些苦”, 你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无辜、 最可怜的人。

 或者你跳起来指责、 抱怨, 说:

 “这都怪某某人, 如果不是他那样做, 我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 这样做也许能暂时缓解焦虑和恐惧, 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某些情况下, 逃避反而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恐惧。

 缺乏对痛苦的包容和忍耐, 令我们脆弱不堪, 打击、 挫败接二连三, 生活真的变得比较惨。

 反过来, 如果我们认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 人生本来如此, 我们就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 而不是无谓地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

 这种情绪只会增加挫败感和怨气, 却丝毫不能帮助我们富有建设性地应对生活的难题。

 接受痛苦的客观存在后, 我们要进一步了解它。

 拿疾病来说, 如果我们有一定的病理常识, 就知道如何相应地调整生活习惯, 防患于未然或减轻病情。而不是像人们常做的那样, 非要等到病发了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因为毫无准备而措手不及甚至悲观放弃。

 在疾病与其他的痛苦面前, 我们其实完全有可能保持尊严和从容。

 某些情况下, 我们能够利用自己对痛苦的熟知, 通过破坏其形成的条件去阻止某项痛苦生成。

 然而, 我们同时也应该了解:

 生活中很多局面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 也不是事到临头能改变的。

 因果一旦成熟, 任何行动都无法阻止果报的显现。

 如果痛苦、 尴尬在所难免, 我们最好让自己有所准备。

 这样做的好处是, 虽然该面对的问题还得面对, 该经历的痛还得经历, 我们却不再那样感到苦, 不必再承受额外的恐惧和焦虑。

 寂天菩萨曾说:

 “问题若有办法解决, 就不必担心; 若没办法解决, 担心也没有用。

 ” 当疾病降临的时候, 我们可以试着运用寂天菩萨的窍诀去应对问题。

 从医学的角度说, 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医学研究都证明, 健康、 放松的心态有利于治疗, 而负面的态度和情感, 如愤怒...

篇七:佛教如何供斋

位法师, 各位居士, 今天很高兴能够在大布文娱中心和大家见面, 结法缘。今天是农历七月 廿五日, 再过五日, 就是农历的七月三十日, 七月 三十日是一位大菩萨的纪念日, 这位大菩萨就是地藏菩萨。

 今天机缘殊盛, 我们藉着今日的法会, 大家一起来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利益, 以及威德神力。

 在释迦佛灭度之后, 弥勒佛未出世以前, 众生失去了 慈父, 谁继承释迦佛的志愿, 度娑婆的众生呢? 就是地藏菩萨。

 释迦世尊将我们嘱托于地藏菩萨, 交由地藏菩萨去度化。

 所以, 我们应该要认识地藏菩萨, 了解地藏菩萨, 由认识, 了 解而对地藏菩萨生起信心。

 首先, 我们要了 解地藏菩萨的名号。

 何谓地呢? “安忍不动, 犹如大地。

 ” 就叫做地。

 何谓藏呢? “静虑深密, 犹如秘藏。

 ” 就叫做藏。

 安忍不动, 犹如大地,讲的是地藏菩萨的禅定, 从禅定出生神力, 化身 千百亿。

 整个虚空宇宙有无量的地狱, 地藏菩萨就化无量身到无量的地狱渡众生; 整个虚空有无量的佛国土, 地藏菩萨亦化无量身到无量的佛国土, 一身 又变化成无量身度无量的众生。

 但是定中的地藏菩萨有无动呢? 无动。

 有无来, 有无去呢? 无来亦无去。

 定中的地藏菩萨如如不动而起神力变化, 所以说, 安忍不动, 犹如大地。

 静虑深密, 犹如秘藏,是指地藏菩萨由深禅定, 而出生智慧, 有智慧就可以说种种的佛法, 度种种的众生。

  如果说显浅地解释一下地藏菩萨的名号, 又如何解呢? 一切万物皆依地而生长, 但是地并无拣择心, 给这种一物生长, 不给那一种物生长。

 地是很平等的,美丽的玫瑰可以依地而生长, 毫不起眼的仙人掌也可以依地而生长。菩萨也一样,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 菩萨也是以慈眼视众生, 以平等心去对待他们, 善人恶人在菩萨面前, 都是平等。

 地也可以载一切万物, 无论是好是丑, 例如你以黄金铺在地上, 地不会因此而生欢喜心, 而多生一块地给你, 你以大小便倒在地上, 地也不会因为嫌弃而离去。

 菩萨也如是, 你赞叹菩萨, 菩萨不会生欢喜心, 你恶骂菩萨, 菩萨也不会嫌弃你。

 地藏菩萨的福遍满整个虚空宇宙, 你赞叹菩萨, 你的心就同菩萨的法心响应, 地藏菩萨的福就进入你的心里, 所以你就得到地藏菩萨的福。

 你骂菩萨, 就是骂无量的福德, 你就得无量的罪, 罪也不是菩萨给你的,是你因为辱骂菩萨而遭罪, 譬如, 你向天吐口水, 口水会掉回你身上, 是你自己的口水, 不是天的口水。

 无论你赞叹菩萨, 抑或辱骂菩萨, 菩萨一样会救你出苦海, 不过救好人出苦海比较容易, 救恶人出苦海比较难, 所以地藏菩萨多生多世发愿都要渡众生出苦海, 所谓众生渡尽, 方正菩提, 地狱未空, 誓不成佛。

 藏, 指宝藏。

 大地蕴藏很多宝藏供养万物。

 例如花草树木就以地里面的养分为宝藏, 人以地里面的金银玉石为宝藏。

 地藏菩萨有无量的功德宝藏利益众生,你求健康得健康, 求长寿得长寿, 求富贵得富贵, 求出家得出家, 求消业障可以消业障, 所以叫做藏。

 菩萨印度文(梵文)

 全名叫做菩提萨埵, 中国人喜欢简单,所以将菩提萨埵简称为菩萨。

 菩提即是道, 萨埵即是心的意思。

 菩提萨埵又解作觉有情, 觉即是佛道, 有情既是众生。

 不是解作觉得有情, 而是解作发大心求佛道的众生。

 菩萨分为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两种。

 最近, 有几位居士同我讨论出家菩萨和在家菩萨。

 几位居士认为, 行菩萨道最好是做在家人, 因为在家人可以自由出入赌场淫窟度众生, 出家人因为戒律的关系就不可以, 并且举出维摩居士为例。

 这几位居士可能不知道, 维摩居士是妙喜国的法身大士, 来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示现居士身来帮助释迦佛教化众生。

 又维摩居士的前身 是金粟如来, 既然是古佛

 再来, 当然可以出入赌场淫窟度众生, 而不怕被众生反被度了。

 如果我们未证到无生法忍, 就算你是法心行菩萨道的在家居士, 最好还是远离这些地方, 如果你去这些地方渡众生, 恐怕你还没渡到众生以前, 你已经染上赌瘾, 甚至沉迷在mop. com L 之中。

 最好是脚踏实地, 一步一步地依戒定修行, 何况释迦佛在世的时候, 示显出家相的菩萨亦很多, 例如, 弥勒菩萨, 文殊菩萨, 他们都是依戒腊排在声闻僧之中, 每一尊佛成佛的时候, 都是以出家相成佛, 绝对不会以在家相成佛。

 地藏十轮经说:

 “一切过去、 未来、 现在诸佛及诸大菩萨, 为了利益众生, 以大慈悲力、 护持两件事:

 第一, 为了绍隆三宝, 令三宝不会断绝, 于是舍俗出家,披上如来的袈裟; 第二, 护持大小二乘的正信佛法。

 这两件事, 惟有佛、 大菩萨,以及发大心的人才能够做到, 不是大梵天王以及转轮圣王所能够做到的。

 ” 我们应该随着自己目 前的因缘, 以出家或者在家的身份, 依着戒律来修

 行。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称地藏菩萨作地藏王菩萨。这个“王” 字解作自 在的意思。地藏菩萨证到诸法的实相, 得大解脱。

 所谓解脱, 亦就是自在的意思。

 我们现在未解脱生死, 被生死所绑, 不得自在。

 地藏菩萨生自在, 要来人间随时可以来;死自在, 要离开这个世界随时可以离开。

 生死去来, 自由自在。

 还有出入自在,所谓(坐微尘里转大 x,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

 地藏菩萨于一切法得大自在, 所以成为地藏王菩萨。

 地藏菩萨发誓, 一定要度尽六道众生, 然后才成佛, 所以时时现身在人、 天、 恶鬼地狱之中。

 地藏菩萨示现的是什么身 呢? 地藏菩萨示现的是出家相, 身披袈裟, 一只手拿着宝珠, 一只手拿着锡杖, 所谓明珠照澈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

 地藏菩萨为了令众生尊敬三宝, 深信三宝, 所以示现出家相。

 地藏菩萨时时降迹人间, 其中有一次, 地藏菩萨降迹新罗国帝王之家, 即是现在的韩国, 姓金, 叫做乔觉。

 24岁时剃发出家, 后来带着一只白色的狗, 叫做善听,来到我们中国九华山, 见到九华山的山峰形状好象莲花, 于是就在九华山一处荒僻的地方, 住在一个岩洞修行。

 口渴的时候喝山水, 饿的时候就用一些白色而幼细的泥土, 当地的人称为观音土, 用这些观音土混合一些白米来煮食, 后来有一帮居士无意中来到地藏比丘所住的岩洞, 见到地藏比丘生活如此清苦, 个个都很惭愧, 惭愧自己未曾供养这一位比丘, 于是大家商量, 要为这位比丘起一个道场。当时九华山属于闵公, 闵公亦是一位佛教徒, 乐善好施, 每次供斋必定留一个位请地藏比丘来应供, 现在听说要为地藏比丘起道场, 自 然十分乐意捐出地方, 闵公问地藏比丘需要多大块地起道场, 地藏比丘说, 我要一块像我的袈裟这么大的地方, 闵公看了看地藏比丘的袈裟, 一件袈裟不过十几尺长, 但是当地藏比丘将袈裟铺开之后, 袈裟大到可以遮盖整个九华山。

 闵公看见这位圣僧的神变, 立即将整个九华山送给地藏比丘。

 当时的新罗国人知道王子在九华山修行, 好多人都跑到九华山跟随地藏比丘修行。闵公的儿子也跟随地藏比丘出家, 叫作道明和尚,没多久, 闵公也求出家, 拜他的儿子道明和尚为师。

 所以我们看见地藏菩萨像前有两位侍者, 左边年轻的就是道明和尚, 右边的就是闵公。

 地藏比丘在九华山领众修行了75年, 在地藏比丘99岁那一年的闰七月三十日成道, 亦在那一天入灭,而九华山就成为我们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每天都有好多人去九华山朝圣, 礼拜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又称为善安慰说者, 能够以巧妙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释大乘第一义谛的道理, 又能够开导初学大乘佛法的众生, 另他们不会生退心。

 地藏菩萨又为大愿王, 地藏菩萨发的大愿就是“众生度尽, 方正菩提, 地狱未空, 誓不成佛” 。

 而众生无尽, 所以地藏菩萨的愿亦无尽。

 地藏菩萨亦象释枷佛一样, 发愿在无佛的

 五浊恶世度众生。

 地藏菩萨的伟大精神, 越是浊恶世界越要去, 越是恶业深重的众生越要去度化。

 释枷佛在五浊恶世成佛, 所以地藏菩萨是释枷佛在五浊恶世度众生的真正承继人。

 释枷佛将我们交给地藏菩萨, 自然是非常放心。

 其实在释枷佛未将我们交托给地藏菩萨以前, 地藏菩萨在我们这个挲婆世界度众生已经有十一劫之久了。

 在这个挲婆世界度众生的事业, 除了 普贤菩萨以及观音菩萨以外,其他无一尊菩萨可以及得上地藏菩萨。

 又文殊、 普贤、 观音、 弥勒, 这几位菩萨在挲婆世界渡众生的愿都有极限, 但是地藏菩萨度众生的愿力, 不但在我们这个世界无界限, 就算在十方其他佛国土, 都无极限。

 释迦佛在忉利天讲地藏经的时候,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大行普贤菩萨、 大悲观世音菩萨, 都来随喜, 都提出了一些可以利益后世众生的问题。

 因为地藏菩萨是大愿王, 大愿必定包括大智、 大行、 大悲, 有大智、 大行、 大悲心, 才可以发这么大的愿, 三者缺一不可。

 如果无智慧的人, 他的烦恼一定很重, 自己都天天烦烦恼恼地过日子, 又怎么会发大愿度众生呢? 如果单有度众生的愿, 而不修菩萨行, 愿望亦不会实现, 所以发大愿之后, 就要修广大的菩萨行。

 还有, 如果没有大慈悲心, 根本就不会发大愿度众生。

 地藏菩萨在所有菩萨之中, 与我们娑婆众生的感应最大, 度众生的速度及势力就好象行雷闪电那么快, 那么有威势。

 一来, 是因为释枷佛临终托嘱, 将我们这些未离生死轮回的众生交给地藏菩萨去度, 二来, 地藏菩萨的大愿里面, 具足大智、大行、 大悲, 而且勇猛精进, 超过一切菩萨。

 所以地藏菩萨度众生的精进勇猛力以及同众生之间的感应力, 是其他大菩萨所不及。

 地藏十轮经说, 如果有人在100劫之中那么长的时间礼拜供养文殊菩萨、 弥勒菩萨或者其他大菩萨来求愿, 不及有人在一餐饭之间那么短的时间称念南无地藏王菩萨的名号, 虔诚敬礼地藏菩萨来求愿, 地藏菩萨的功德威神力, 可以和快地去满他的愿。

 众生渡尽, 方尽菩提, 地狱未空, 誓不成佛。

 有什么因缘另地藏菩萨发这么大的愿呢? 地藏菩萨有一世是一位长者子, 有才又有好德行的称为长者。

 当时有一位佛出世, 长者子见佛的相好庄严, 就问佛, 如何修行才能得到佛的相好呢? 佛说,如果要得到佛的相好, 一定要很长久的时间度极苦的众生, 然后才得到最好的佛相。

 度极苦的众生是因, 得最好的佛相是果。

 长者子为了 能够得到佛的相好, 于是发愿尽未来际不可计劫, 度尽六道里面最苦的众生。

 又有一世地藏菩萨是一位婆罗门女, 非常孝顺母亲。

 可惜她的母亲不信佛, 时常毁谤三宝, 三宝即是佛宝,法宝, 僧宝。

 佛宝就是释枷佛以及十方三世一切佛, 法宝就是佛所说的一切经典,僧宝就是所有出家人。

 佛、 法、 僧能够令人出离生死苦海, 是世间最珍贵的宝藏,所以叫做三宝。

 婆罗门女的母亲时时毁谤三宝, 婆罗门女劝她母亲的时候, 她的母亲就暂时信三宝, 过后仍不信, 仍继续毁谤三宝。

 后来她的母亲死了 之后, 婆罗门女知道她的母亲既然生前不信因果, 又毁谤三宝, 死了之后一定下地狱, 就卖了她的产业, 到寺院里面供大斋, 买很多香和鲜花供佛。

 当时寺院里面有一尊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佛像, 婆罗门女想, 假如佛在世, 就可以告诉我母亲死后生在哪里。

 可惜佛已经灭道, 不在世间, 想到这里不觉悲从中来。

 突然间听到空中有声音, 原来觉华定自 在王如来在空中回应, 安慰婆罗门女, 叫她回家一心念佛,就会知道母亲的去处。

 果然, 婆罗门女念了 一日一夜佛以后, 看见自己到了地狱,于是她问地狱里面的鬼王她的母亲在哪里, 鬼王说, 你的母亲死后曾经入地狱,但是因为有孝顺女为母亲修福, 仗三宝的力, 令你的母亲罪业消灭, 3日之前已经升天, 不只你的母亲升天, 当时地狱里的其他罪人也熏染到你的功德, 而一同升天。

 由此可知, 如果我们想超度先人, 应该为先人念佛, 买香、 买花供佛, 供

 斋, 诵经, 放生, 以这些功德超度先人。

 婆罗门女因为曾经入地狱, 知道地狱很苦, 所以回到人间之后, 在佛前发大誓言, 度尽地狱的众生。

 地藏菩萨不仅一世两世发大誓愿度众生, 空地狱, 而且还生生世世, 甚至直至现在, 还一样发大誓愿。

 众生度尽, 方正菩提, 地狱未空, 誓不成佛。

 因为地藏菩萨见到我们造罪的众生, 今生造罪, 下一生受苦, 在受苦之中又造罪,再下一生又要继续受苦。

 众生的罪和苦永无了 期。

 譬如, 一个瞋恨心重的人, 他下一生的果报是面貌丑陋。当他受着丑陋果报的同时, 他瞋恨心的习气仍然存在。若他见到漂亮的人, 他的瞋恨心更加厉害, 所以在第三生他仍然是丑陋, 甚至可能因为瞋心重而造罪堕地狱。

 地藏菩萨见到众生的罪和苦似乎永无了 期, 所以时时发愿, 要度众生出离罪苦, 不再在苦海里浮沉。

 根据《杂阿含经》 说, 人有4种生死不同:

 第一, 从暗入暗, 例如众生生在贫苦或者多灾多难的地方, 一生穷苦, 叫做生在暗处。

 暗不一定指地狱, 人间阴暗的一面, 就是贫穷、 多灾多难, 如果生在暗处,又在造恶业, 例如偷讹抢骗, 死后必定坠三恶道, 叫做从暗入暗。

 第二个暗字就解作三恶道。

 第二, 从暗入明, 例如, 众生虽然生在贫苦之家, 或者多灾多难的地方, 但是仍然能够做好事, 例如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人, 见到比自己更加苦的人能够安慰人,见到别人做善事, 自己虽然没能力做, 但是能够生随喜心, 这个人命终之后, 生在天上享福, 叫做从暗入明。

 明, 就是光明的意思。

 第三, 从明入暗。

 例如众生生在富贵之家, 受身端正, 富裕聪明, 但是仗着自己的财势和聪明造罪, 命终之后生在三恶道受苦, 叫做从明入暗。

 第四, 从明入明。

 例如众生生在富贵之家, 受身端正, 富裕聪明, 他们用自己的钱财和聪明修福德, 命终之后, 生在天上, 或者在人间享福, 叫做从明入明。

 无论是从暗入暗, 从暗入明, 从明入暗, 或从明入明, 只要众生一日未认识佛法,未了解因果的道理, 就会造罪, 下一生就会坠地狱, 畜生, 或者恶鬼三恶道。

 所以地藏菩萨发愿, 要度众生永远离开三恶道。

 将众生度在人天路上, 慢慢修行,直至不再受生死轮回苦。

 地藏菩萨和南阎浮提的众生, 也即是和...

篇八:佛教如何供斋

强大的一篇:南无不动如来的咒语能消无量业障 (2011-04-20 16:50:54)

 转载 标签

 分类 密宗活佛开示

 杂谈

  南无不动佛——看一眼消无量业障

  闻咒音不入三恶道 顶礼、供养、皈依出有坏应供正等觉不动如来 《不动佛刹土庄严经》中记载在此世界东方功德超群绝伦的现喜刹土不动佛现今住世长久住世宣说无量法门。凡是往生于彼佛刹土者均具足稀有功德。谁持受不动佛名号即蒙受彼如来垂念一切邪魔无机可乘全无严重冰雹、传染病、灾害等危难。任何众生如若发心往生彼刹即刻如同不退转菩萨。其中详细宣说了诸如此类对如来发心的高度赞叹。

 东方妙喜世界 阿閦如来——即不动如来

 看见别人生气或自己生气念南无阿閦音触 chù如来阿閦如来过去世修忍辱和持清净戒律而成的佛生在其国土者皆相貌第一。

 自己起了慾望的心对方起了慾望的心如有男子见你漂亮想强暴你一样可

 以念阿閦如来女孩子走夜路的要多念这个佛號。

 看到人家怀孕希望母子都平安还可超度被墮胎的小孩。(南无阿閦如来)

  不动佛Mitukpa的法门利益中提及倘若有人造了所有的五无间罪只要那个人在临死时能看到不动佛的真言就能净除所有这些极重的恶业。为什么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这五种恶业称为“无间”罪因为它们是那么地沉重以致如果造了这种罪死后立即“无间”不经历其他转世地投生于最底层的热地狱那是最难忍的第八层地狱其中的苦最为剧烈。但是只要见到不动佛真言就能全部净除。

  倘若有人造了非常沉重的障法恶业那比破坏世界上所有的圣物佛像、佛塔、佛典还沉重看到不动佛的真言连所有这些恶业都能净除。倘若有人造了非常沉重的诽谤圣者拥有直观空性的智慧已成就见道、修道、无学道者无论小乘或大乘之恶业看到不动佛的真言也能净除。

 能够实际好好的书写、 裱褙这真言 安置于佛龛上 在你的房里看到它是非常好的。不只是在禅房也可以放在起居室厨房、办公室、房屋内外皆可。那么在死亡的时候如果你无法禅修就只要看著这真言。只要视线不离这真言就能完全关照你的来生你不会堕入恶趣而会投生善趣。这也适用于其他有情甚至是动物也们在死亡时无法禅修。如果它们看著这真言时死去那是极大的净业极大的保护解救它们出离恶趣。

 每一次你看著圣物——佛陀的法相、佛像、佛塔、佛典——就在你的心相续中种下解脱及成佛的种子。因此每次你看到圣物它们就清净你的心。它们种下成佛的种子包括成就佛果的所有因。为什么当你见到圣物它们在你心相续中种下种子或善的习气之后无论在此世或未来世你值遇佛法时就能了解教法的意义。从而能够实修你所了解的法教那使你藉由实证佛道而息灭粗细的烦恼然后你的心相续能成为一切相智。

 每次我们看到圣物 就净除如此多的恶业、 如此多的烦恼。

 这是由于圣物的力量。圣物是如此有力量。就像原子弹——虽然它很小却能带来极大的伤害造成那么大的破坏。那是负面的例子我要说的是其材料是有力量的像电力般。原子弹的材料有伤害和毁灭世界的力量。圣物佛像、佛典、佛塔的材料有力量影响我们的心留下善的习气。

 三摩地王经中提及“即使你以嗔心看石壁上的佛陀画像也会种下见到千万尊佛的因。”即使是以嗔心看佛陀的画像不是以清净心或善念而是以嗔心因为那佛陀的画像依然具有如此大的力量它清净了那个人的心他们的烦恼。这并不是说那个人将立即能够看见千万尊佛 但它清净内心 使心发展变得更加清净 因此那人未来可以见到千万尊佛——意指非常多的佛。

 圣物只会留下善的习气不会有恶的习气。当我们看电视或到城里观光所见到的许多事物都会在心中留下恶的习气取决于如何看它们而定。但是看到圣物能获得的利益犹如无边虚空。因此在房屋内外尽量放许多圣物非常重要——或许不要放在厕所因为难闻的气味或许有些不敬——此外到处都放。因此无论你看

 哪儿总是会看到圣物总是会获得这些虚空般的利益。

 了解这些利益非常重要 如此你就可以了解拥有圣物和建造圣物有多么重要——不只在你自己的房屋还要在你所居住的国家或地区以及这世界。这对有情非常重要。

  仅仅看到佛的形相或佛像无论此人是不是佛教徒信不信教造下了更大的功德——数不清的大功德。因此这些圣物是如此珍贵这些佛像、法照是如此珍贵。

 所以圣物真能满愿不可思议。这些圣物仅仅存在就能使有情如此轻易地净除恶业——无论他们积聚了多少、多糟的恶业——而且如此轻易地积聚广泛的功德。它们使有情如此轻易地在成佛之道上发展心性 轻易地出离轮回 轻易地成就佛果。圣物比遍满虚空的黄金、钻石或甚至是满愿宝都来得珍贵因为那些物质无法对你的心产生和佛像或佛画具有的同样的正面影响。

 所以有许多、许多圣物非常、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非常懒惰又无法修行的人。日常生活中能拥有许多、许多圣物环绕使成就佛果变得非常容易也让我们能仅仅藉由见到或看著它们来积聚不可思议的功德。还有当它放在外面时我认为当你绘画或造佛像时确保它的比例正确使之庄严从而能鼓励其他有情想要拥有同样的圣物。那对他们有帮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建造弥勒大佛——世界上最大的佛像。佛像越大就有越多人会来看它就有更多利益。

 我通常会留著许多佛陀的法照也送给其他人。对我而言这些是最好、最珍贵之物。这些佛像和佛的法照非常珍贵。无价。这也是为什么我把它们送给其他人。

 不动佛心咒(东方不动佛往生神咒)度亡时的具体用法 闻咒音不堕三恶道——东方不动佛往生神咒——度亡时的具体用法 那莫 Ra 那札雅雅嗡刚嘎讷刚嘎讷 若匝訥若匝訥 卓札訥卓札訥 札萨訥札萨訥 札德哈那札德哈那 萨瓦嘎玛巴让巴 Ra 訥美萨瓦萨埵难匝索哈

 (东方不动佛往生神咒)此咒又名东方阿閦佛往生咒。梵名阿閦为阿閦鞞、阿閦婆之略名。义译不动、无怒、无嗔恚。此佛往昔发愿修行成佛东方其国土名现喜。兹从西藏密典中择要略述其功德如下

 本咒功德-----超度亡魂乃其本愿最能转定业生善道每日三时念诵能消除种种不详凶事若书此咒佩带身上可免非时横死之难。如发菩提心念诵则凡飞禽走兽人非人等于其耳根下经过一闻咒音不入三恶道

  若为亡者念诵每念一遍称亡者名为其回向亡者罪重者念十万遍其人虽入地狱定能拔除其苦仗此功德往生善道。又以清净砂土或用白芝麻白芥子或用清水念咒加持以此加持之土造一小塔而为供养再对塔前念诵本咒七天生敬信心虔诚发愿则亡者七天以后即能拔出五无间地狱之苦。如亡者在世曾发愿往生净土者亦可仗此功德往生。又为亡者生在地狱设法斋戒沐浴更换新衣禁吃葱蒜烟酒荤腥向佛像或塔前念三十万遍能令亡者拔出地狱之苦上生色界天顶被超脱之亡者并能于梦中相示与之见面围绕三匝作礼而谢。

 又或书写此咒于钟铃螺钹等能出声音器上 或书此咒安放山巅 或于江河水中诵咒或天雨时仰空诵咒或于大风时仰空诵咒或对火光及日月光中诵咒或于大风沙时仰空诵咒观想咒音所能及之地方仗此功德有罪众生获蒙解脱。诵咒者所出声音天龙八部闻之均为清净法音。功德不可思议。

 又有筒法在于亡者将断气时于其耳根下诵咒或亡者已死七七之内或死已久在亡者像前或向亡者生前所爱之物或其着过之衣呼唤其名随力诵咒必能超度。

  又或念咒加持净砂洒在墓上或亡者死亡已久忆念其生前形象诵咒一遍加呼亡者之名随力多念为其回向亦能超升。又写咒于黄绸上覆盖亡者棺内尸上头额心口等处亦可往生。又若见他人杀生力不能救微出声音诵咒加持。又放生时念咒加持再放。又吃三净肉者或见人吃肉或见市肆悬卖生物以咒加持俱获利益得生善道。以上所举经有明文谛信勿疑。惟念咒时不可吸烟及吃葱蒜并以出声念为好。

 ——本文摘录于莲华生大士著孙景风居士译《中有教授听闻解脱密法》

 殊胜的不动佛心咒谁都可以修灭罪能力强大修念百遍可度亡

 不动佛心咒之功德(阿閦毘佛、阿閦佛)海涛辑

  一、金刚部不动佛的明咒——净除一切业障的陀罗尼咒

 那莫 Ra 那札雅雅 嗡刚嘎讷刚嘎讷 若匝訥若匝訥 卓札訥卓札訥 札萨訥札萨訥 札德哈那札德哈那萨瓦嘎玛巴让巴 Ra 訥美萨瓦萨埵难匝索哈 讷Ne

 na

  mo

 ra

 na

 zha

 ya

 ya ong

 gang

 ga

 ne

 gang

 ga

 ne

  ruo

 za

 ne

 ruo za ne zhuo zha ne zhuo

 zha ne zha sa ne zha sa ne zha

 de

 ha

 na

 zha de ha

 na

  sa

 wa

 ga

 ma

 ba

 rang

 ba

 ra ne mei

 sa wa

 sa

 duo

 nan za

 suo

 ha

  ◎不动佛属於事续的金刚部。虽然任何人都可以持不动佛的咒但是要参加闭关的人务必先受过具格的灌顶以便能够自现本尊。

  日增嘎瓦仁波切唱诵不动佛心咒

 播放不畅请下载

 http://www.chimingfowang.com/Downloads/Audios/dongfangbudongfuxinzhou.mp3 二、此陀罗尼咒的功德 1.如果诵一遍则能使所有恶兆、恶梦都不復存在。

 2.若恒常持诵那么接连不断出现的所有业障都將清净。

 3.三时念诵五无间罪也能清净。

 4.如果缮写此咒带在身上则永远不会出现非时横死。

  5.无论是飞禽走兽或非天在任何眾生耳边念诵它都不会墮入恶趣。

 6.眾生死后念诵他的名字而以慈悲心持诵一百遍或一千遍或十万遍那么即便是已转生到地狱的眾生也能立即解脱。

  7.无论是对著土、 芝麻、 芥子或水任何一物念诵撒到死者的尸体上或作沐浴后焚烧或装在佛塔中或者缮写此咒带在死者头上哪怕他已经墮入了恶趣也必定在七日解脱转生到善趣或者如愿投生。

 8.三十日清净沐浴换上乾净的衣服不进餐或者食素边转绕具有舍利的佛塔边念诵死者的名字。如果诵十万遍此咒则能使已转生到恶趣的亡灵解脱往生到净居天界后到修行者面前现身供养、转绕赐予善哉后消失。

 9.或者书写死者的名字诵陀罗尼咒作十万尼塔小像以伞、幢幡等供养而拋入大海或江河里则能使亡者从地狱等处解脱出来。

  10.或者最后在十字路口造大佛塔以伞等供养也为眾僧供斋再以供品精心供养口中说「愿此成为某某的善根愿他转生善趣」如此一来他也会转生在那里之后现身等如前一样。

 11.即使是造五无间罪、捨法罪、誹谤圣者的眾生在临终如果见到墙上写著的这一陀罗尼咒也能清净他的一切业障那么真正念诵就更不必说了。

 12.持诵此咒者如来降临说「善男子到我身边来」。

 三、在此咒的美字后面加萨瓦萨埵意思是说要如上一切眾生的名称。应当明白如果为了某一眾生也要在那里加上他的名字。多智钦龙洋活佛开示不要在咒语内部加插名字念诵回向即可

 大-宝-法-王开示「不动佛」是属於事部瑜伽的修法事部瑜伽特别注重戒律要素食而且葱、蒜、蛋等都不能吃。所以今年的祈愿法会尤其是对显教弟子在饮食上会非常容易是没有葱等的素食。

  大宝法王-----针对不动佛仪轨修持的开示

 有一天法王开示说 现在世界各地的灾难太多、 太重而且太快了。在以前古老的年代杀生用的是人力数量不会一下子累积很多但是现在杀生是工业化、企业化的杀生的数目是难以想象的。

 法王进一步说砍树破坏地球的林貌也是如此以前砍树是一刀一斧的砍速度有限现在用的是大规模的企业经营破坏的力道让许多雨林、原始森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消失中。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强而有力的方法赶快对治 这一切都会来不及的。

 法王说他有二十一世的转世 但是他也说如果我们不努力拯救地球、整救这个世界说不定这二十一世都还来不及出生这个世界就已经毁灭了。所以法王是以这样的心情在思惟这一切以这样的心念在作不动佛的仪轨。

  我就问法王金刚萨埵不也是净除罪障的吗法王说是。但是金刚萨埵净除罪障比较是针对我们学佛的人 一个佛弟子如果违犯了各种戒律或是三昧耶戒等过患 我们可以透过金刚萨埵来忏悔。但是法王也说我们有没有想过有很多不是佛教徒的人他们怎么办呢

  况且大多数人并非佛教徒所以他的心想得更多、更广。法王说这个世界须要有更大的力量与修法 以帮助大家从灾难中得到解脱他说这就是不动佛的修持因为不动佛的修持跟不动佛的咒语说的是任何再重、再大的罪业如果能够透过修持这个法门都可以得到清净。这是一个因缘。

 听闻受持不动如来名号的人所有恶魔都不能扰乱

 《大乘圣花丛经》中舍利子请现住所有佛陀住世品中记载

 顶礼、供养、皈依现喜世界出有坏应供正等觉不动如来

  昔日佛陀在念诵不...

推荐访问:佛教如何供斋 佛教

热门排行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篇1我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篇1为切实提高支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夯实党建基础,挖掘支部党建特色,创新支部党建工作做

七言绝句古诗精选【十首】

【 能力训练 导语】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篇120xx年度我校新党员发展工作已经开始。根据学校党委3月21日会议精神,今年新党员发展

统计工作如何为企业管理服务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作用,它为企业的经营

乡镇创建无毒社区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以禁吸戒毒为中心,全面落实禁毒工作责

四年级我家菜园日记500字

菜园子,就是种菜的地方。种菜的时候为了防止家禽进入菜地,于是农夫用篱笆或者栅栏将菜地围起来形成的一个

哈尔移动城堡电影观后有感范本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篇1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健全党的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