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农村小学科技探究能力培养
略论农村小学生科技探究能力的培养
汶上县苑庄镇中心小学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影响小学生科技探究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着重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培养农村小学生科技探究能力的原则和具体建议。
【关键字】农村;素质教育;小学生;科技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是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是落实“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根本保证。科学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成为科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目前农村小学生科学教育开展情况却不容乐观。
一、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读书无用”和“无用之学”思想的危害。在以往的家庭教育中,引导学生努力地学习,是为了使之考上名牌学校,获得一张通向好职业的文凭。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普遍现状,农村的一些家长和学生在思想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较之
以往,一方面总体上放松了要求,认为“读书无用”,不如早早打工挣钱,一方面对科学课的认识也存在误区,认为那是“无用之学”,于今后各项考试无关紧要。这两种思想在家长和学生之间形成一定的思潮,过于务实的小农意识造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轨。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生科技探究能力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困难重重。在农村教育中,由于观念相对落后、教学设施投入匮乏、骨干师资力量转移等诸多因素,难以认真落实好素质教育。有的教育负责人甚至简单的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开设一些音、体、美课”。目前素质教育又没有一套较完整的评价机制,尤其没有周密考虑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教育教学评估中,都是以学生的成绩给予教师评定好、中、差,有些教师不得不“口口声声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培养农村学生的科技探究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二、推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原则 笔者结合农村教学实践认为,推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提升农村小学生的科技探究能力,要从观念转变入手,着力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水平,着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力构建科学务实的农村素质教育评价体制和机制。
(一)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的,注重学生有个性发展,注重教育的
可接受性、教育的发展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在理念和观念上明确厘清,不能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看成是多开设一些音、体、美课,培养单一的人才上。
(二)要确立好牢固的教师为主导的地位。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有启发的引导等作用。不能把课堂教学只要让学生动动手,师生一问一答,表面很好的双边教学活动就是素质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在《学记》就提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指导思想,则需要教师做好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做好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就必须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开展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
(三)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在教学中,学生自身的需要、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变化是内因。要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和加工,是新的知识观念的转变和结构重组,不是简单的输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四)要创新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农村素质教育优势。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资源薄弱。因此农村小学实施新课改,不单要遵照国家新课改标准,还要照顾到农村实际,开展具
有农村特色的新课改教学,尤其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具体教学方法上,教师必须大胆自如地表现出农村特色和地方特色。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创新考核手段,丰富考核内容,科学量化指标,做到素质教育理念领会到位,结合实际拟定目标到位,科学评测落实考核到位。
三、培养农村小学生科技探究能力的几点建议 结合科学课程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切实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科技探究能力,必须从家庭和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入手,高度重视,形成合力。
(一)政府重视,加大投入。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墙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应当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列支专项资金,投入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项目上,建立高标准实验室、图书室,切实改善农村素质教育硬件设施,为开展科学课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二)加强培训,提升水平。加强农村小学一线教师培训,尤其是针对从业年龄较长的老教师,开展广泛的“比学
赶帮超”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理解素质教育内涵、原则和要求,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提升素质教育教学技能。要向社会广泛宣传素质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和社会积极配合素质教育要求,形成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融合的良好局面。
(三)创新思路,发挥特色。科学课是动手课、探究课、活动课。农村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为农村小学开设好科学课提供了独特的环境。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放宽思路,创设学校与社会各部门沟通联合的平台,为科学课的顺利开展营造条件。
1.与政府科技部门、协会密切配合,开展农业种植的科学实践活动。请农业技术员给学生讲解一些农业知识,或让学生搞一些小种植,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并养成观察、实验、记录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请畜牧站的技术人员给学生讲解一些动物养殖知识,掌握一些养殖技能。在学生中开展小动物养殖活动,如养蚕,养兔......可以让学生通过养殖活动,观察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从而提高小学生科技探究能力。
3. 充分利用科学课这块阵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老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根据班情、学情认真备好课;特别是各种实验活动,要进行科学设计,在老师的积极参与和指导下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探究,通过观察,
从而总结出科学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与小学其他课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每位教师利用自己所教学科的内容恰当的渗透一些科学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5.积极开展科学课题研究,培养教师的科学业务技能和科学素养。只有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具备了,才能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6.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学校成立科技兴趣小组,设科技室,有计划地开展植物标本制作、简单机械制作等各类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科技制作能力。
7.开展观测、考察等实践活动。例如成立学校气象观测小组。进行了长期的气象观测活动,积累一批观测资料,锻炼学生参与科学实践的能力。成立环保兴趣小组。有计划地组织小组成员对校内植物、校外河涌水、泥土流失情况进行调查或考察。这些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如在调查河水被污染的过程中,学生们亲眼目睹因污染而导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才会认识到污水和生活垃圾对大自然的污染和危害,才会深刻地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才会大幅提高环保意识。
8.组织学生参加科普知识比赛、防震知识、全国小学生科学小论文竞赛等各类竞赛,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
科学的情感,增长学生知识,增强动手能力,启迪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总之,通过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达到提升农村小学生科技探究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中共中央办公厅通讯》(内刊) [2011]第 10 期. 【2】
张任贤.感悟素质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3】
覃章成.农村素质教育的困境与反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 【4】
王健强.西部农村素质教育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3(19).
作者单位:山东省汶上县苑庄镇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27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