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艺理论及方针政策
第一章
文艺理论及方针政策
名师点拨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内容,一是文学和艺术理论;二是文学和艺术方针政策。总体来说,这一章理论性较强,很多知识点非常抽象而难以记忆,所以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文学和艺术理论部分建议考生主要以理解记忆为主,最好是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先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剖析,做到真正理解以后,再逐步进行记忆。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点,考生在答题时只要按照自己理解的意思正确表达即可,没有必要逐字逐句按照课本作答。
2.文学和艺术方针政策部分知识点比较少,相对而言也比较简单,所以考生只要扎扎实实地死记硬背就可以了。从历年各招生院校的出题方向来看,“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关于宣传工作的四句话”是高频考点。
3.通过研究历年来各招生院校的考试真题发现,本章知识点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不高,一般而言不会高于总分值的 10%。而考查文学和艺术理论部分的院校,主要以综合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为主,所以考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安排学习时间。
第一节
文艺理论常识
艺
术
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审美需求,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和情感为中介,表现社会生活或艺术家思想情感的审美形态。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艺术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等心理活动的产物。
真题链接
1.名词解释:艺术 2、齐白石先生所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反映了艺术的( B )。
A.情感性
B.创造性
C.合规律性
D.合目的性
艺术起源的几种学说
艺术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目前流行的有以下几种学说: 模仿说、表现说、游戏 说、
巫术说、劳动实践说等。
真 题链接
简答题:简述关于艺术起源的五大学说。
艺术的分类
根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可分为:
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时间艺术有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有雕塑、绘画、建筑等; 时空艺术有舞蹈、戏剧、影视等。
根据艺术形象的感知方式可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和想象艺术。视觉艺术有雕塑、绘画、建筑等;听觉艺术有音乐等;视听艺术有戏剧、舞蹈、影视等;想象艺术有文学。
根据艺术形象的媒介方式可分为:造型艺术、音响艺术、语言艺术。造型艺术有雕塑、绘画、建筑、舞蹈、影视艺术等;音响艺术主要指音乐等;语言艺术主要指文学等。
根据艺术形象的展示方式可分为:静态艺术和动态艺术。静态艺术有雕塑、绘画、建筑等;动态艺术主要指音乐、舞蹈、戏剧等。
根据艺术的创作特征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表现艺术主要有音乐、舞蹈、建筑、文学等;再现艺术主要指绘画、雕塑、戏剧、影视等。
真题链接 根据作品存在的方式,艺术一般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以及_
__。
艺术传播
是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是指艺术信息在社会的流动。艺术传播的四大要素是 艺术信息、传播主体、受传者、传 播媒介。
真题链接
1 简答题:艺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2.艺术传播的四大要素是艺术信息、
、
、
。
艺术形象
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语言创造出来的形象,是艺术作品的核心。根据艺术感知方式的不同,艺术形象可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视听形象与文学形象。
真题链接
1.从艺术作品的角度来看,艺术形象可以分为视觉形象、听觉形象、(
A
). A.综合形象
B.立体形象 C.画面形象
D.实用形象
2.(
)是指由人物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其构成材料都是空间性的。
A.视觉形象
B.听觉形象 C.综合形象
D.文学形象 艺术风格
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固性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其主要特性是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
真 题链 接
论述题:论述艺术风格的持点。
艺术的功能
艺术的主要功能有审美认知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它的多重社会功能始终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
艺术技巧
是艺术创作的要素之一,指作家、艺术家提炼生活素材,设计作品框架,安排情节线索,运用语言、色彩、音响等艺术手段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的一整套技能。它是作家、艺术家不断地观察生活,分析、研究生活,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勤学苦练,并批判地借鉴前人艺术经验的结果。艺术技巧对于创造完美形式、正确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刻反映生活的本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真题链接
名 词 解释:艺术技巧
艺术流派 是指艺术史上的一些思想观念、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群体。它往往与艺术大师或新的艺术观念、艺术风格结合在一起,例如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梅派风格。
艺术批评
指艺术批评家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对艺术现象所作的科学分析和评价。艺术批评的对象包括一切艺术现象,如艺术作品、艺术运动、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风格以及艺术批评本身等,中心是艺术作品。艺术批评既可以指一种活动,也可以指这种活动的结果。
艺术鉴赏
是指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它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与复杂的心理机制。艺术鉴赏是艺术家与艺术观众之间的双向交流,是现众的审美再创造。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制约的关系。在艺术创造中,艺术作品的内容决定所采用的形式,形式的选择要以是否适应内容的需要为原则。同时,形式又呈现出相对的独立性,不仅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不期然而然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和制约内容审美价值的体现。所以,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享的,二者的和谐统一共同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生命。
真题链接
简答题:简述艺术内容与组成的关系。
文
学
也称为“语言艺术”,是艺术的基本样式之一。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文学主要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体栽。
文学形象
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表现作家审美意识、反映客观对象审美属性的具体生动的形象,是文学创作的直接结果。文学形象是靠语言来塑造的,也是文学欣赏的对象和 起点。
圆形人物
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其基本特征是:塑造人物打破了好的|全好、坏的全坏的简单分类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更真实、更深入地掲示人性的复杂,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给读者一种多侧面、立体可感的印象,往往能够带来心灵的震动。
真题链接
名词解释:圆形人物 典
型
是指文艺作品中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而又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包括 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是指以鲜明独特的个性,充分概括了—定范围的共性,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并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典|型环境则是指典型人物的生活、性格的形成、行动的原因的种种特定关系、条件的综合,包括整个大的时代背景、作品描绘的总环境与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等。
真 题 链接
简答题:简述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小
说
起源于上古神话,是指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
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必须具备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三个要素。
真题链接
1.小说起源于(
)。
A.上古神话
B.先秦散文 C.楚辞
D.民间传说 2.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情
节
是指叙事性文艺作品中主要矛盾冲突发展到最尖锐、最紧张的阶段,是决定矛盾双方命运和发展前景的关键一环。在高潮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思想都能获得最集中、最充分的表现。
诗
歌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体裁。诗歌产生于劳动中,具有想象丰富、饱务感情、音韵和谐、语言优美的特点。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
真题链接
人类最古老的文学体裁是(
)。
A.诗歌
B.散文 C.小说
D.戏刷 意
境
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其特点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获得超越具体形象的更深广的艺术时空。
真 题 链接
名句解释:意境 灵
感
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它是艺术创作中令人神迷而又无法捉摸的奇异现象,是创作的发现和飞跃。其特点是 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
真题链接
灵感的特征包括性
、
性和
性。
虚
构
是指作家在创作时运用想象充实素材,补充内容、情节中的不足部分,丰富人物的性格,设计悄节以构成整个形象体系的过程。所虚构的人物和事件来源于社会生活,而又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典型,使整个作品更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
夸
张
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夸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并借助丰富的想象,抓住表现对象的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和强调,以突出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艺术效果。
讽
刺
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讽剌是用讥刺和嘲讽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是落后的 ,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
细
节
是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的表现要具有真实性,要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主题思想的表达,以达到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感染力的目的。
真 题 链接
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体被称为
。
主
题
又称为“主题思想”。是指文艺作品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体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核心。主题也是艺术家通过提炼题材形成的思想结晶,体现了艺术家对生活的主观评价。
真题链接
(
)在作品中居统帅地位,是作品的灵魂。
A.主通
B.题材 C.形象
D.主体 伏
笔
文学创作中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是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这种手法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在戏剧创作中又称为“伏线”。
共
鸣
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由于读者与作家所表现的作品中的人物的经历相同或相似,从而形成的一种的心理感应状态;二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可能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共鸣通常有两种情形:一是作者与文体的作者产生共鸣,二是读者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真题链接
名词解释:共鸣 纪实主义
是指艺术家对现实的“再现” 。纪实的价值绝不在于原封不动地“复制”,而体现于创作者对现实的“再现”,一种包含认知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再现”。纪实的前提是要对现实材料做有效的选择,不能为了追求和达到所谓的客观记录而放弃思想、思考、态度,导致内容空泛而浅薄。
真 题链 接
名词解释:纪实主义 古典主义
17 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为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中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而被称为“古典主义”。古典主义在创作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主张用民族规范语言,按照规定的创作原则(如戏剧的三一律)进行创作,追求艺术完美。代表人物有拉辛、莫里哀、布瓦洛等。
真题链接
名词解释: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产生于 18 世纪末,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浪漫主义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真 题 链接
1.简答题: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名词解释:浪漫主义 3.简答题:请简要介绍浪漫主义运动。
象征主义
产生于 19 世纪末,是西方现代派中产生最早和影响最大的派别之一。象征主义侧重表达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强调运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多重视作品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网络文学
是指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 现 的 文 学 作 品 、 类 文 学 文 本 及 含 有 一 部 分 文 学 成 分 的 网 络 艺 术 品 。
其 中 ,
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网络文学具有更新快速、传播广、阅读群体庞大、不受传统限制等特点。
真 题 链接
名词解释:网络文学
第二节
文艺方针政策
“ 双百 ” 方针
即“ 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分别于 1951 年被提出,而“双 百”方针于 1956 年正式由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
上一篇: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资源
下一篇:课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