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篇】构筑休闲湾区,旅游行业迎来发展好时机
【旅游篇】构筑休闲湾区,旅游行业迎来发展好时机
【旅游篇】
构筑休闲湾区,旅游行业迎来发展好时机
摘要
※ 大湾区规划纲要涉及旅游行业政策要点 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突出旅游行业在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地位。并且规划纲要第八章第三节“构筑休闲湾区”中对大湾区旅游行业发展做出具体指示:大湾区旅游行业总体发展目标是构建文化历史、休闲度假、养生保健、邮轮游艇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丰富粤港澳旅游精品路线,开发高铁“一程多站”旅游产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规划纲要支持香港为国际城市旅游枢纽及“一程多站”示范核心区,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在澳门成立大湾区城市旅游合作联盟;并着重对邮轮游艇旅游和滨海旅游做出规划。
※ 大湾区建设对旅游行业影响 大湾区旅游行业发达,旅游收入占全国比例达 21%,其中广州、香港、深圳 3 座城市旅游收入占大湾区旅游收入比例达 67%。从旅游收入增速来看,二三线城市增速较快,香港增速疲软。随着大湾区建设实施,对旅游行业影响包
括:1)大湾区经济增长有望提速,推动产业升级和旅游行业加速增长,低线城市旅游行业发展潜力更大;2)大湾区将深度融合,交通互联互通,增加客流量,并实现“一程多站”旅游产品创新,促进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3)规划纲要提出优化珠三角地区“144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将便利外国人在大湾区旅游,推动入境游发展;4)将围绕三大城市群发展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大型旅游企业入驻,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业服务及专业水平。
※ 大湾区内旅游企业分析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有 5 家旅游行业上市或挂牌公司。其中有 4 家 A 股公司,包括华侨城、岭南控股、腾邦国际、广州酒家,以及 1 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华强方特。此外,还有未上市的长隆集团值得关注。华侨城、华强方特、长隆集团主要经营主题公园,也是国内主题公园龙头企业;岭南控股主要经营酒店、旅行社;腾邦国际主要经营机票代理、旅行社;广州酒家主要经营食品、餐饮业务。5 家公司均在大湾区布局了旅游业务,且是各细分行业龙头,竞争力强,有望受益于大湾区建设,获得更快的发展。
※ 投资策略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出台标志着大湾区建设步入全面实施阶段,湾区建设将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交通便利提升、旅游资源丰富,促进旅游行业发展。从投资标的来看,利好在大湾区布局资源的旅游企业,在 A 股重点关注腾邦国际、华侨城 A、岭南控股、广州酒家。前期受流动性宽松影响,市场风险偏好提升,股市迎来反弹行情,旅
游行业前期下跌幅度较多的酒店板块、出境游板块反弹幅度较大。展望后市,谨慎观察流动性指标和市场情绪,如果流动性指标持续改善,市场情绪进一步提升,可以关注前期上涨较少的低估值股票的补涨机会;如果流动性指标不如预期,市场情绪降温,可以关注基本面向好的免税、出境游板块。
※ 风险提示 1)大湾区规划实施不及预期风险。包括细则落地速度慢于预期,执行力度低于预期。
2)政策风险。主要包括免税专营政策变化、签证政策变化风险。口岸进境免税店通过招标方式确定经营主体,进境免税业务的争夺进入了市场化阶段,免税行业面临国家免税专营政策逐步放开的风险、签证政策变化的风险,给免税企业预期经营收益带来不确定性。如果签证政策收紧,可能影响免税和出境游业务。
3)汇率风险。主要影响免税行业和出境游行业。免税行业大量商品为进口商品,如果人民币贬值,则免税企业采购成本就相应增加,对企业盈利造成不利影响。汇率变动也对出境游业务造成影响,如果人民币相对主要目的地国货币贬值,则出境游成本会增加,从而降低游客出境游意愿。
01
前言
2 月 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本文重点分析大湾区规划对旅游行业的影响和证券市场投资机会。
02
政策梳理
2.1 规划概览 “9+2”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由“9+2”城市群组成,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是我国开发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四大中心城市 规划纲要确定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的定位,其中香港定位国际金融贸易中心,澳门定位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广州定位国际商贸中心,深圳定位国际创新创意城市。
五大战略定位 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包括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2.2 规划纲要中涉及旅游行业的政策梳理 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突出旅游行业在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地位,并且规划纲要第八章第三节“构筑休闲湾区”中对大湾区旅游行业发展做出具体指示。大湾区旅游行业总体发展目标是构建文化历史、休闲度假、养生保健、邮轮游艇等多元旅游产品体系,丰富粤港澳旅游精品路线,开发高铁“一程多站”旅游产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为了促进港澳与内地旅游行业互联互通,规划纲要中提出优化珠三角地区“144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便利外国人在大湾区旅游观光。并且支持香港为国际城市旅游枢纽及“一程多
站”示范核心区,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在澳门成立大湾区城市旅游合作联盟。
规划纲要着重对邮轮游艇旅游和滨海旅游做出规划:
在邮轮游艇旅游上,提出推动香港、广州、深圳国际邮轮港建设,探索研究简化邮轮、游艇及旅客出入境手续,推动粤港澳游艇自由行有效实施,探索在合适区域建设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支持澳门与邻近城市探索发展国际游艇旅游,合作开发跨境旅游产品。
在滨海旅游上,提出加快“海洋-海岛-海岸”旅游立体开发,探索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体功能的无居民海岛整岛开发方式,建设贯通潮州到湛江并连接港澳的滨海景观公路,推动形成连通港澳的滨海旅游发展轴线,建设一批滨海特色风情小镇,探索开通澳门与邻近城市、岛屿的旅游路线,探索开通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游航线。
03
大湾区建设将推动旅游行业腾飞
3.1 大湾区旅游行业发达,收入主要来自一线城市
大湾区旅游收入占全国旅游收入比例达 21%,且规模集中在广州、香港、深圳。2017 年,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的旅游总收入达 1.1 万亿元,占全国旅游总收入 5.4 万亿的 21%。从大湾区内城市比较来看,广州、香港、深圳旅游收入规模最大,3 座城市旅游收入规模占大湾区旅游总收入比例达 67%,澳门旅游行业虽然发达,但受制于土地面积小,收入规模位居第 5。
从旅游收入增速来看,二三线城市增速较快。2017 年,二三线城市惠州、江门旅游收入增速分别达到了 21%和20%,澳门、中山、珠海增速也超过了 16%,均超过同年全国旅游收入增速 15%,香港旅游收入增长比较疲软。
从游客接待人次来看,广州、深圳远超其他城市。2017 年大湾区各城市接待游客数中,广州、深圳接待人次遥遥领先,分别超过了 2 亿人次和 1 亿人次;香港、澳门和江门、惠州等内地五城市接待游客数量也均在 330 万人次以上。
大湾区成为与港澳对接的重要门户。广东省接待香港、澳门过夜游客数量从 2014 年起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 2014年的 2352 万人次增至 2017 年的 2501 万人次。
3.2 旅游行业将受益大湾区经济发展,低线城市潜力更大 旅游行业根本驱动因素是经济发展,且旅游行业增长弹性大。旅游行业属于服务行业,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从生存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型,因此往往经济越发达地区,服务产业占比越高,相应的旅游行业往往越发达。因此,旅游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发展,而且在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时,由于消费结构转型,旅游行业的增速会高于经济整体增速。例如,我国旅游收入与 GDP 增速和人均可支配收
入增速强相关,且从 2009 年开始旅游收入增速持续高于GDP 增速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与世界三大湾区比较:粤港澳大湾区人均 GDP 远低于世界其他湾区,经济发展提升空间较大。粤港澳大湾区占地总面积 5.6 万平方公里,2017 年末总人口约 6950 万人,2017年 GDP 总量规模约 10 万亿元,是个占地面积广阔、人口基数庞大、经济发达的城市群。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比较,港澳大湾区虽然人口数量、面积、GDP 总量指标占据优势,但人均 GDP 指标还远低于其他湾区,未来提升空间较大。
与国内四大城市群比较: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人均 GDP 高于国内四大城市群,经济发达程度最高。国内四大城市群包括长三角(沪宁杭)、京三角(京津雄)、中三角(合郑汉)、西三角(成渝镐),与四大城市群相比较,大湾区人均 GDP 最高,其中澳门、香港人均 GDP 远高于国内城市群,湾区内的广东九市人均 GDP 略低于长三角城市群。与四大城市群相比较,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和澳门两个对外开放的门户,国际化程度最高。
大湾区中心城市第三产业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线城市第三产业仍存在提升空间。澳门、香港、广州、深圳的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 93%、92%、72%、59%,均高于全国第三产业占比的均值的 52%,而佛山、惠州、江门、肇庆等二三线城市的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大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线城市增势较强。2017 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8.3%,而湾区九城市的增速均在 8.5%以上,其中,惠州、珠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势较强,增速分别为10.2%和 10.1%,经济规模较大的广州和深圳增速则是8.8%和 8.7%。
旅游行业充分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低线城市增长潜力更大。随着规划纲要的发布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进入世界级湾区经济共建时代,经济增长有望提速,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合作不断深化,旅游行业将充分受益,成为发展活力最强的服务领域之一。从地域来看,二三线城市第三产业提升空间大,且二三线城市居民收入增长更快,因此我们判断二三线旅游行业增长潜力更大。
3.3 交通互联互通,促进旅游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
大湾区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打破城市边界。在《纲要》第五章“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第一节,提出“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其中强调: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以连通内地与港澳以及珠江口东西两岸为重点,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 1 小时通达。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完善大湾区铁路骨干网络,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有序规划珠三角主要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加强港澳与内地的交通联系,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等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对接,构建安全便捷换乘换装体系,提升粤港澳口岸通关能力和通关便利化水平,促进人员、物资高效便捷流动。
大湾区交通便利程度将大幅提高,促进客流量提升。2018年港珠澳大桥及广深港高铁等大型交通基建的落成,还有将于 2019 年 6 月开通的虎门二桥,2024 年通车的深中通道,正在建设中的广中江高速、穗莞深城际铁路,以及各城市计划建设的地铁互通项目,都将会给游客出行创造便利,缩减路途时间、通关时间,提高交通的快捷性和舒适性,促进客流量提升。
实现“一程多站”旅游产品创新,促进区域旅游业协同发展。港珠澳大桥极大缩短了粤港澳之间互联互通的时间,实现了港珠澳“1 小时生活圈”、粤港澳“黄金 3 小时旅游
圈”,市场将会在未来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涌现出港澳联游、港澳珠三角联游产品,并升级旅游玩法,将温泉、购物、乐园、美食等多种玩法搭配。此外,港珠澳大桥的落成将加深珠港澳三地的旅游产业在信息互通、经验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力度,促进区域旅游的一体化。尤其是大湾区中心城市周边辐射的低线城市,旅游产业资源丰富但开发力度不足,通过与中心城市交通的互联互通,推动旅游资源的深度合作开发。
3.4 签证政策有望放松,便利外国人在大湾区旅游 广东省是我国入境游重要门户,外国人入境人次增长缓慢。广东省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次占全国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次的 60%,一直以来是我国重要的出入境游门户。广东省接待的入境过夜游客中,香港同胞占比 61%,外国人占比24%,台湾同胞和澳门同胞占比分比为 8%和 7%,近年来广东省接待入境过夜外国人游客数量同比增速介于 0-6%之间,增长比较缓慢。
规划纲要提出优化珠三角地区“144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将便利外国人在大湾区旅游。“144 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是指在国务院批准的口岸,对部分国家持有效国际旅行证件和 144 小时内确定日期、座位前往第三国(地区)联程客票的外国人,实行过境免办签证政策。根据广东省公安厅公布的信息,目前享受“144 小时过境免签”的广东入出境口
岸包括广州白云机场口岸、深圳机场口岸和揭阳潮汕机场口岸。预计随着规划纲要的实施,大湾区内更多口岸有望加入“144 小时过境免签”行列。
3.5 大湾区将形成三大城市群,旅游资源各具特色 广东省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全国一共有 259 家 5A 级景区、1284 家 4A 级景区,其中广东省有 13 家 5A 级景区、76 家4A 级景区。
大湾区 11 座城市的旅游资源各有特色,在大湾区的空间架构和城市合作上,形成三大城市群,包括香港—深圳—东莞—惠州城市群、广州—佛山—肇庆城市群、澳门—珠海—中山—江门城市群,其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特色如下:
香港—深圳—东莞—惠州城市群:以香港、深圳为核心,辐射东莞、惠州。香港是国际化城市,主打购物旅游、海滨旅游,随着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广深港高铁投入服务,将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地联系合作,也让香港有更多机会承担“一程多站示范核心区”和“国际城市旅游枢纽”的角色。深圳是连接香港和内地的门户,主打海滨旅游和主题公园游,市区内主题公园众多。惠州是粤东的一座历史名城,市区及各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甚多,集湖、海、山、泉、瀑布之大全,主打海滨旅游、生态旅游。东莞经
济发达,但旅游知名度相对其他城市低,主打生态旅游、商务旅游。
广州—佛山—肇庆城市群:受益于“广佛同城”战略,广州、佛山的联系更加紧密,并辐射肇庆。广州是岭南文化分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旅游资源丰富,主打都市旅游、主题公园旅游。佛山是粤剧和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素有粤剧之乡、南国陶都、武术之城的美誉,佛山河网密布,生态环境优美,是独具特色的岭南水乡,主打历史文化旅游。肇庆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源地,被定位为珠三角连接大西南的门户城市,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旅游资源开发相对广佛较弱,主打生态旅游。
澳门—珠海—中山—江门城市群:澳门与珠海横琴自贸区融合,辐射中山、江门。澳门面积袖珍,旅游为其支柱产业,是世界四大赌城之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共存的澳门成为一个风貌独特的城市,当前正在从博彩观光单一旅游类型向综合旅游服务过渡。珠海海岸线长约 604 公里,大大小小的岛屿约为 150 个,其中大部分集中于东部海域的万山群岛,有“百岛之市”的称号,旅游业发达,主打海滨旅游。中山是孙中山的故乡,而且作为大湾区内“粤港澳游艇自由行”试点城市,主打历史文化旅游和游艇旅游。江门有“小鸟天堂”、温泉、碉楼、海岛等优质资源,城市充满特色,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主打历史文化旅游。
粤港澳大湾区本身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将会吸引更多资本投入、更多大型旅游企业入驻、更多游客量,推动旅游资源的深度合作开发,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业服务及专业水平,进一步增强发展旅游新动能,顺应大众旅游时代转型升级,推出更加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的旅游产品。
04
大湾区内旅游企业分析 4.1 大湾区旅游企业财务状况比较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有 5 家旅游行业上市或挂牌公司。其中有 4 家 A 股公司,包括华侨城、岭南控股、腾邦国际、广州
酒家,以及 1 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华强方特。此外,还有未上市的长隆集团值得关注。
大湾区旅游企业经营业务主要包括主题公园、旅行社、酒店、餐饮,以主题公园、旅行社为主。其中华侨城、华强方特、长隆集团主要经营主题公园,也是国内主题公园龙头企业;岭南控股主要经营酒店、旅行社;腾邦国际主要经营机票代理、旅行社;广州酒家主要经营食品、餐饮业务。
5 家上市公司市值大小、盈利规模和盈利能力实力差距较大:
从市值和资产规模来看,华侨城集团由于地产业务的驱动,市值和资产规模遥遥领先。广州酒家虽然总资产规模只有29 亿,位居末位,但由于盈利能力强以及估值水平高,市值超百亿,位居第 2。
从盈利规模来看,华侨城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居首位。岭南控股和腾邦国际从事旅行社业务,收入规模位居前列,但由于利润率低,净利润规模位居末位。
从盈利能力来看,掌控旅游资源端的华强方特、华侨城、广州酒家毛利率高,从事旅游渠道端的腾邦国际、岭南控股毛利率较低。但从资本回报能力看,从事食品餐饮的广州酒家 ROE 最高,岭南控股 ROE 最低。
总体来看,从事主题公园业务的旅游企业,由于可复制性强,规模容易做大。越靠近旅游资源端,由于具备稀缺性和
进入门槛较高,盈利能力一般越强;越靠近旅游渠道端,由于进入门槛较低,竞争激烈,盈利能力较弱。
4.2 大湾区重点旅游企业资源布局和发展战略
从主题公园来看,华侨城、华强方特、长隆集团布局和发展战略不同。华侨城重点在一线城市布局,以旅游产业“欢乐谷”主题公园为核心,以微缩景观公园、旅游度假区为两翼,以主题酒店、文创演艺、新型城镇化项目为延伸业务体系。以深圳为大本营,布局粤港澳大湾区 9 座城市。华强方特重点在广东省外二三线城市布局,在粤港澳大湾区以“汕头方特欢乐世界·蓝水星主题公园”为核心、文化内容及服务产业为辅助。长隆集团以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和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为核心,布局主题公园、演艺娱乐和餐饮酒店行业。从未来发展战略来看,华侨城、华强方特均向轻资产转型,长隆集团仍发展综合性主题旅游度假区,未来计划向海南省扩张。
从旅行社来看,岭南控股和腾邦国际经营存在较大差异。腾邦国际从机票代理起家,通过收购喜游国旅转型旅行社业务,注重上游资源和新兴市场的布局。腾邦国际 2019 年开始实施“资源*渠道*服务”升级战略,与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景点“东部华侨城”试水合作、与粤港澳地方政府合作,打造智慧旅游系统,升级为区域型 OTA。岭南控股通过子公司广之旅经营旅行社业务,广之旅是老牌旅行社,在华南地区规模位居第一,近年广之旅实施异地收购中小旅行社策略,进行扩张。
广州酒家以食品生产销售业务和餐饮业务为核心。坚持“餐饮立品牌,食品创规模”,坚持树立品牌知名度。在未来会进一步扩大产能和市场,拓展电商市场。
这些旅游企业均是各细分行业龙头,竞争力强,旅游资源也重点布局在大湾区,有望受益于大湾区建设,获得更快的发展。
05
投资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出台标志着大湾区建设步入全面实施阶段,湾区建设将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交通便利
提升、旅游资源丰富,促进旅游行业发展。从投资标的来看,利好在大湾区布局资源的旅游企业,在 A 股重点关注华侨城 A、腾邦国际、岭南控股、广州酒家。
前期受流动性宽松影响,市场风险偏好提升,股市迎来反弹行情,旅游行业前期下跌幅度较多的酒店板块、出境游板块反弹幅度较大。展望后市,谨慎观察流动性指标和市场情绪,如果流动性指标持续改善,市场情绪进一步提升,可以关注前期上涨较少的低估值股票的补涨机会;如果流动性指标不如预期,市场情绪降温,可以关注基本面向好的免税、出境游板块。
06
风险提示 1)大湾区规划实施不及预期风险。包括细则落地速度慢于预期,执行力度低于预期。
2)政策风险。主要包括免税专营政策变化、签证政策变化风险。口岸进境免税店通过招标方式确定经营主体,进境免税业务的争夺进入了市场化阶段,免税行业面临国家免税专营政策逐步放开的风险、签证政策变化的风险,给免税企业预期经营收益带来不确定性。如果签证政策收紧,可能影响免税和出境游业务。
3)汇率风险。主要影响免税行业和出境游行业。免税行业大量商品为进口商品,如果人民币贬值,则免税企业采购成本就相应增加,对企业盈利造成不利影响。汇率变动也对出境游业务造成影响,如果人民币相对主要目的地国货币贬值,则出境游成本会增加,从而降低游客出境游意愿。
下一篇:文明礼仪,文档,(改)(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