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党团工作 >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

| 来源:网友投稿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如何培养?陶行知提到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及因材施教三点: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的与心理的充分的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创造的欲望,事业心以及意志、求知欲、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习和思维,有利于发挥创造力。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他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 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处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育才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特长进不同的专业组。育才中学施教的原则至今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第二,善于组织集体生活,培养创造能力。陶行知认为培养、创造有创造力的学生集体,既有“自动的能力”、又有“自觉的纪律”来影响和引导全体学生,它能够以集体的努力共同探讨追求真理,以集体的力量培养有创造能力的学生。1 1941 年 年 6 6 月,他在《育才二周岁前夜》一文中,论述了他在育才学校所实施的有关丰富集体生活的措施:(1 1 )采用民主集体制,培养学生的集体自治精神。推行 集体的“五路探讨”即“体验、看书、求师、访友、思考”。(2 2 )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1 1941 年 年 6 6 月,他提出开展“集体创造月”活动,进行四大创造活动即:创造健康之堡垒;创造艺术之环境;创造生产之园地;创造学问之气候。这种注重集体学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的教育观念中已含有了许多诸如主体性教学、合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的理念,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动力,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探求。尽管陶行知十分强调集体创造,但他更清楚的是,进入创造过程后,创造是学生个体或团体本身的自动。他动、他助和他导,都是服从自 动的,是处于次要地位的。陶

 行知之所以注重自动的创造教育方法是因为创造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必须有从自己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相类的经验才能接上去。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人类全体的经验和个人经验有些分别,但是我们必须有个人经验做基础,然后才能了解或运用人类的全体经验”。他认为凡不是自己经验里发出来的知识,都不是创造。所以,他强调学生是创造的主体,创造教育的方法,必须使这个主体自动,身体力行,躬亲实践。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动力,使学生勇于探索未 知领域的知识?陶行知指出,学生的创造“倘使都能自动,不是自发行动。自发的行动是自然而然的原始行动,可以不学而能。而自觉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动力,要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他把“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作为创造教育的根本方针。

 第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设疑辨难的能力。设疑辩难是通向创造的第一步阶梯,是创造教育的重要方法。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并明确地说,“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他要求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疑难,并严格遵循如下几个步骤:

 (1 1 )要使学生对于一个问题处在疑难的地位;(2 2 )要使他审查所遇见的究竟是什么疑难;(3 3 )要使他想办法去解决,使他想出种种可以解决这疑难的方法;(4 4 )要使他推测各种解决方法的效果;(5 5 )要使他将那最有成效的方法试用出去;(6 6 )要使他审查试用的效果,究竟能否解决这个疑难;(7 7 )要使他印证,使他看这试用的法子,是否屡试屡验。陶行知认为,有了疑难,就是成功的一半,疑难是创造之师,是学生追求真理、创造的内驱力,有了它,教师勿需频挥教鞭,学生仍自进不息。如果儿童自学或听讲产生不了疑难,不仅表明儿童消极被动,学而无益,不 能创造,而且也说明教师治教无方,不能引导创造。

 【案例 2 2 】让想象之花悄然绽放

 字 记得一次试教课,我上的是二年级上册的《识字 7 7 》,一首有关保护动物的拍手歌,其中有这样一句:“雄鹰翱翔在蓝天”。为了更好地理解“翱翔”,我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翱翔与飞翔有什么区别?

 “翱翔可以看出雄鹰飞得很高,飞翔没有这个意思。”一个小男孩略带深思地说。这已经令我很满意了。课前我千思万想,东寻西问,也仅仅只有这点收获。一只小手又举了起来,我自然地叫起了他,心里却嘀咕:“答案不是重复一次就是大同小异。”“翱翔可以看出雄鹰飞的时候很神气 。”也是一个小男孩,他振振有辞地说。

 我的内心为之一震。神气,多么好的词语!神气,多么好的见解!这一点区别是我们绞尽脑汁也不能想到的。我们只停留在词语意思的理解上,而他通过想象,从雄鹰的感受上去寻求答案。想象让他插上了翅膀,翱翔于蓝天,体会到了那种一览万物的感受。

 评析 :陶行知认为学生具有惊人的创造潜力,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解放学生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出来。从上边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我们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放手让他们去想象,学生就会还我们一个精彩。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广阔天地,教师要善 于运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拓展思考的空间,放飞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思考 2 2 】下面是发生在陶行知身上的一个故事,请你联系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说说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陶行知修表

 有一天,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先生。陶先生热情地让她坐下,又倒了一杯茶给她,问道:“怎么不带儿子一起来玩?”

 这位夫人有点气乎乎地说:“别提了,一提就叫我生气。今天我把他结结实实打了一顿。

 陶先生惊异地问:“这是为什么?你儿子很聪明,蛮可爱的哩!”

 朋友的夫人取出一个纸包,里面是被拆得乱七八糟的一块 手表。这表成色还很新,镀金的表壳打开了,玻璃破碎,连秒针也掉了下来。她生气地说:“陶先生,这表是才买的,竟被我儿子拆成这样,您说可气不可气!他才七八岁,就敢拆表,将来大了恐怕连房子都敢拆呢!所以我打了他一顿。”

 陶先生听了笑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夫人有点愕然:“为什么呢?难道我这样做不对吗?”

 陶先生摇摇头。

 ” 夫人又接着问:

 “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说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陶先生把拆坏的表拿过来,对夫人说:“走,我们上你家去,见见这个小‘爱迪生’。”

 到了朋友家里,陶先生见到那 个孩子正蹲在院子的大树下,聚精会神地看蚂蚁搬家。夫人一见又来了气,正要骂他,陶先生立即劝住了。

 陶先生把孩子搀起来,搂在怀里,笑嘻嘻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开来呢?能告诉我吗?”

 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妈妈一眼,低声说:“我听见表里嘀嗒嘀嗒的声音,想拆开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响。我错了,不该把手表拆坏,惹妈妈生气。”

 陶先生说:“想拆开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响,这没有错。但你要跟大人说一声,不能自作主张。来,你跟我一起到钟表店去好吗?”

 孩子又望望妈妈,说:“去店里干什么?”

 陶先生说:“去看师傅修表啊,看他怎么拆, 又怎么修,怎么装配,你不喜欢吗?”

 孩子高兴得跳起来:“我去!我去!”

 陶先生拿着那只坏表,带着孩子一起到了一家钟表店。修表师傅看了看坏表,说要一元六角修理费。

 陶先生说:“价钱依你,但我带着孩子看你修,让他长长知识。”师傅同意

 了。

 陶行知和孩子站在旁边,满怀兴趣地看师傅修表。看他怎样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他加油后,把一个个零件装配起来。从头到尾,整整看了一个多小时。全部装好后,师傅上了发条,表重新发出清晰的嘀嗒声。孩子高兴地欢叫起来:“响了,响了,表修好了!”

 陶先生临走又花一元钱买了一只旧钟 ,送给孩子带回去拆装。孩子连声说:“谢谢伯伯!谢谢伯伯!伯伯真好!”

 陶先生把孩子送到家后,孩子立即跳呀蹦的跟妈妈说:“妈妈,伯伯买了一只钟,让我学习拆装呢!”

 那位朋友的夫人不解地问:“还让他拆啊?”

 陶行知笑笑说:“你不是问我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吗?我的办法说是,把孩子和表一起送到钟表铺,请钟表师傅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速成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的孩子好奇心就可得到满足,或者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咧。”

 陶先生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孩子拆表是因为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就是一种求 知欲,原是有出息的表现。你打了他,不是把他的求知欲打掉了吗?与其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一顿,不如引导他去把事情做好,培养他的兴趣。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应该学习爱迪生的母亲,那么理解、宽容孩子,那么善于鼓励孩子去动手动脑,这样,更多的‘爱迪生’们就不会被打跑、赶走了。”

 夫人听了恍然大悟,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诚恳地说:“陶先生,您说得对,太谢谢您了,我今后一定照您的办法去做。”

 第三节陶行知的校长观和教师观

 陶行知是一位行以求知知更行的教育改革家,又是一位 遍览已知创未知的教育思想家。在三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陶行知不仅提出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

 论和创造教育思想,而且凭借自己丰富的办学经验和教育实践,针对校长工作和教师发展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校长观和教师观,是广大校长和教师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理论资源。

 一、陶行知眼中的理想校长

 1 1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他必须有高尚的品行。

 陶行知认为,一个好校长也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好坏,和校长最有关系”。校长工作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也体现在它 影响着家庭的团结和进步,乃至国家的前程和世运之治乱。“当一个小学校长,不仅是两百学生的导师,而是一两百户、一两千人的导师。其地位的重要好比一个作战的团长。”“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

 校长的关键角色和中心地位,理所当然地要求校长应有德性。因为,只有品行高尚的校长,才能真正起到凝聚人心、引领方向的灵魂作用。校长既要讲公德,又要讲私德。公德是服务社会国家的根本,“我们在每一个行动上,都要问一问是否妨碍了公德?是否有助于公德?妨碍公德的,没有 做的即下定决心不做,已经开始做的,立刻停止不做。若是有助于公德的,大家齐心全力来助他成功。”而私德乃是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公德的根本,那些不讲究私德的人,通常也是妨碍公德的人。陶行知强调,学校发展应以不损害他校利益为前提,否则这种发展就是不道德的。针对当时个别学校为解决师资紧缺而不惜重金挖兄弟院校墙脚的问题,陶行知明确指出,“增加教员,与其攫取人之所有,不如培植己之所无”,学校发展“总以积极扩张而无损于他校为是”。陶行知的伟大,不仅表现在他高扬德性对于校长角色的不可或缺性,更在于他言行若一,在学校管理工作中 真实践履了他的道德主张。陶行知是一位品行高尚的教育领导者,他爱教乐业、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他以教人者必先

 教已为准则,一生严以律己,诚以待人,反对以公肥私、损人利己,为当今校长树立了典范。

 2 2 .校长要有自己独立的学校观,要做一个行动的校长。

 陶行知认为,作为校长,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学校观。学校观即对于学校组织的根本态度。校长没有自己独立的学校观,就会随波逐流、盲从盲动,甚至趋炎附势、依附权贵,“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也正因如此,作为一名校长,重要的是“要有独立的思想 —— 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 非的能力”。陶行知不仅在《我之学校观》中直接申明了他对学校组织的根本看法,还在多篇文章和演讲中系统阐述过他的学校观。归纳起来,陶行知的学校观主要包含三个要点:

 第一,传统学校是封闭的,而新学校则是开放的。从前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而那些改良的学校也无非是放大的鸟笼,我们要努力把小孩子从鸟笼中解放出来。而新学校是开放的,没有围墙,它与整个社会生活紧密相联。“为着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的铁门。”

 第二,学校即社会。校长必须明白, 办学管校与改造社会是完全统一的一件事。“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寻常人以为办学是一事,改造社会又是一事,他们说:‘办学已经够忙了,还有余力去改造社会吗?’他们不知道学校办的得法便是改造社会。没有功夫改造社会便是没有功夫办学。办学和改造社会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能彻骨的改造社会。反过来说,办学而不包含社会改造的使命,便是没有目的,没有意义,没有生气。所以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 领导者。”

 第三,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学校以生活为中心。学校不是教师单

 方面施展才华的场所,不是“教校”,而是师生彼此合作与相互激励的场所。陶行知强调:“在学校中不能共同做事,一到社会也是不能的。所以要国民有共和的精神,先要学生有共和的精神;要学生有共和的精神,先要使他有共同的生活,有互助的力量。”学生在学校“不是坐而受教”,而是要去主动学习生存之道。“‘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是生存。学生所学的是人生之道。”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躬于实践、敏于行动的教育领导者和校长。他告诫校长 们切不可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一定要做一位行动的教育领导者。校长的智慧和知识是在行动中产生的,“你能行动,行动才生困难,想法解决了困难,才是真知识的获得。……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校长必须了解,行动是校长知识的来源。“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陶行知重视行动,有两个标志性事件可做佐证:一是他极力强调“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指出,“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 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二是高度重视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他进一步强调,“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我们由此引申说,不行动的不是校长,只说不做的是假校长。

 3 3 .校长要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要做民主的倡 导者和领导者。

 校长工作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事业,它最忌讳的就是简单模仿。陶行知对那些过分推崇外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所谓“新人物者”给予了批评。他指出,“我国兴学以来,最初仿效泰西,继而学日本,民国四年取法德国,近年特生美国

 热,都非健全的趋向。学来学去,总是三不像。”他将那些盲从外国的人员形象地比喻为东洋车夫,认为这是一种懒汉式的抄袭行为。“现在有一点我们应当注意的,就是以前的教育,都是像拉东洋车一样。自各国回来的留学生,都把他们在外国学来的教育制度拉到中国来,不问适合国情与否,只以为这是文明国里的时髦物品,都装 在东洋车里拉过来,再硬灌在天真烂漫的儿童的心坎里,这样儿童们都给他弄得不死不活了,中国亦就给他做得奄奄一息了!我以前也是把外国教育制度拉到中国来的东洋车夫之一,不过我现在觉到这是害国害民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我国办教育的人,多半是为外国教育制度拉东洋车,一国拉厌了,又换一国,到底是拉来干吗?我们应当觉悟,唯独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建设适合国情的教育。”3 1943 年,陶行知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创造宣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 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激发每个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是一所学校蓬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做到这一点,校长首先就应做民主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因为校长与师生员工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基于平等合作的相互教育的关系。陶行知认为,校长要将民主视为工作的第一原则,“需要根据民主思想从根本上重建学校及学制,使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在中国蓬勃发展”。校长要确立正确的下属观,要放得下架子,听得进不同意见,尤其是来自 下属的建议和批评,不要孤芳自赏,也不要唯己独尊,更不能刚愎自用。陶行知曾感慨地说:“校长对于我们,我们对于学生,多少都存在着一些要不得的独裁作风。中国现在,自主席以至于校长教师,有意无意的,难免是一个独裁。因为大家都是在专制的气氛中长大,为独裁作风所熏陶,没有学习过民主作风。”” 他强调,“在一个民主国家里面,做一个独裁校长是千不该、万不该的事情。”

 4 4 .校长工作是一项专门事业,需要也值得校长们全身心地投入。

 陶行知认为,校长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当它为一种专门事业看待,要以专门的目光研究它,要以专门 的学术办理它。”陶行知认为,中国教育之所以落后,原因固然复杂,但人们错误地认为校长职务“可以不学而能,人人会干,无须特别的训练,更无须科学的研究”,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他强调,像教育事业发展中的计划、师资、课程、经费、设备、考成及劝学等诸学问,校长不经专门学习和培训是难以胜任的。要成功推行义务教育,就必须加大对于校长和地方教育行政人员的培训力度,“中国若想推行义务教育,非将地方办学人员与教员同时分别培养不可。”“故中国不想推行义务教育则已,若想推行义务教育,必从培养改良地方办学人员入手。”

 校长工作是 一门科学,它的复杂性和专业性需要也值得校长们全身心地投入。陶行知认为,校长要专人专任,既不可提倡政府官员兼任校长,亦不可提倡校长同时兼任数个职务。政府官员兼任校长,其后果只能是,学校变成衙门,教育变成办公,创造变成维持,循循善诱变成整齐划一。诚然,普及教育需要借助政治来予以推动,但政治如果过度地干涉教育和校长工作,就“可以毁灭教育”。另一方面,校长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可能真正担负起教育作为“立国的根本”和“国家万年根本大计”的重任。“人的一分精神,只能专做一件事业,一个人兼了十几个差使,精神难以兼顾,他的 事业即难以成功。”国家把一个完整的学校交给校长,校长就必须用整个的心去做好这项工作。陶行知的“整个的学校应当有整个的校长,不应当有命分式的校长”这一名言,值得当今的校长们谨记。

 二、陶行知眼中的好教师

 陶行知一生献身教育事业,做过各个层次的教师,举办过多种形式的学校,不但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树立起高尚师德的典范,被尊为“万世师表”(宋庆龄语),而且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学识修养有深刻的认识和研究。具体而言,主

 要包括如下方面。

 ( ( 一) ) 教师应有良好的师德

 陶行知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和其他职业相比,教师师德的作用更加重大。他说:“教育就是教人做人”。“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所以,他认为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成长有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应“最注重以人教人”,注重以身作则。在他的著作里经常出现“自警警人”、“自立立人”、“自化化人”、“自勉勉人”的字句,这些都表达了他对教师表率作用的深刻认识。在这种深刻认识基础上,陶先生主张教师“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程度”,“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先师自重”。

 陶行知认为,一 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下列思想道德。

 第一,献身教育,热爱学生。陶行知认为,教师首先要有献身教育的品德,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是“教育的命脉”。陶行知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做教师就要有“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献身教育的精神。他多次谈到:“教师之服务精神,系教育之命脉,金钱主义,是足破坏教师职业之可贵”。“教育者应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没尊荣的事,教育得到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他告诫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整个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这样才配担负乡村生活 的新使命”。陶行知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放弃了许多升官发财的机会,穿上布衣和草鞋,从事民众的教育事业。在屡屡受挫的情况下,他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教育信念,克服重重困难,实践着自。

 己的教育主张,真正体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

 献身教育,需要教师以“爱满天下”的情怀去倾心培育“真人”。陶行知把“爱满天下”、“乐育英才”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告诫教师要“爱生如子”。

 他深信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培育“英才”的源泉和动力。有了这种爱才能为民族教育的振兴做出积 极贡献。热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用真心、真情去爱学生。在尊重学生这一点上,陶行知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办学实践中,陶行知非常注意尊重学生意见,倡导敞开思想,各抒己见。比如晓庄师范停办,教师不能回校任职,学生自动组织“儿童自治学校”。陶行知异常高兴并写诗恭贺:“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如在。”当时自治学校的学生提出这首诗中“大”字需要改动,因为小孩子也可以教小孩,小孩也可以自动。陶行知认为言之有理,马上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第二,以身作则,为人 师表。陶先生不仅自己是集言教身教于一身的教育实践家,而且他也是主张言教与身教结合并强调“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自化化人的”,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他在《南京安徽公学创学旨趣》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强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教师才能培养真人才。”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呢?首先,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比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自己首先就要有创新精神;教师要使学生成 为热爱真理、为真理献身的人,自己就应该有“真知灼见”、“敢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诳话”;要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教师就应该有高尚品德,时时躬身实践,处处严以律己,给学生做出表率。其次,教师要有民主作风,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要“共学、共事、共修养”,这样才能渐渐地培养起心心相印的师生关系。

 第三,友爱同事,团结协作。陶先生对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也非常重视。他在拟订《育才创造年计划大纲》里,明确地把“以互助合作精神相待”作为一项师德规范规定下来,他指出“中国的通病就是没有组织力”,也就是不能

 “谋充分之 协作”,这一问题首先应当在我们教育界得到克服。他反对教师之间的“知识封锁”,十分痛恨“守知奴”,他希望在教师之间创造起“精诚团结”、“同心协力”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人才幼苗之培植”的任务。在《创造宣言》中,陶行知曾经用过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即把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真善美的活人比作塑像,指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 ( 二) ) 教师应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陶行知要求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常教常新,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他认为“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他认为,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先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在他看来做教师的“必须好学”必须“力求上进”不断追求新知。早在 9 19l9 年,陶先生就指出“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从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这类教师是“教育界的败类”,“真不知害了多少青年”。那 么,如何才能不断地获得新知识呢?陶先生认为“虚心,虚心,虚心,承认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只有虚心学习将“骄”字这一“阻碍我们进步的最大敌人”拔掉,才能获得新的科学知识。

 陶行知认为,一个好教师不仅应该有广博的知识,不断地追求新知,而且应该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造革新。他说,“第一流的教育家”要“敢探未发明的真理”,具有创造革新的品德。他特别重视教师的“创造”与“革新”,认为教师是改造生活的灵魂,“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 造技术”。他说, “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这乃是“先生之最大快乐”。他认为创造是学习的目的,他曾勉励育才学校的

 师生要“为科学创造而学习”。在他看来,教师要敢于“通过自己的实验、发明创造新学理”,只有这样才能“民气张,国魂振”,因循守旧是不会使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

 【案例 3 3 】大成若缺认识“圆”(作者:华应龙《人民教育》8 2008 年第 3 3- -4 4期)

 【课前慎思】

 《圆的认识》一直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几乎所有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名师大家都用过这节课来“吟诗作画”,各领风骚;后生新秀们更是频频用这节课来“小试牛刀 ”,异彩纷呈。

 我在欣赏品味之余, , 发现我们对于“圆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注重组织学生通过折叠、测量、比对等操作活动来发现圆的特征,不重视通过推理、想象、思辨等思维活动来概括出圆的特征;第二,注重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不重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第三,注重数学史料的文化点缀,不重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

 我思考 —— “圆的认识”这节课究竟要讲什么 ?

  我思考— —— “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辞海》)那么,圆的特征究竟是什么? ? 曲线围成、没有角、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是不是特征?“一中同长”的特征是不是需要下发空白研究报告,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研究?这是不是为了“研究报告”而组织研究?这是不是教学上的形式主义? ?

 我思考 —— 半径和直径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去渲染 ?

  “圆”的概念都没有给出, , 是否需要咬文嚼字地概括出“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揭示两者概念后,让学生从一个圆内各个不同的线段中挑出“半径”和“直径”,有没有哪位老师见过学生有错?学生都不会有错的活动,要不要

 组织?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教者自作多情、自娱自乐?

 我思考 —— 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是不是教学难点,要不要研究,是否“顾名思义”就可以理解?得出关系后的填表练习,究竟是练习的两者关系,还是练习的乘以 2 2 和除以 2 2 的口算?我们是不是总是好为人师,以为我们不讲学生就不会?是的,熟能生巧,但熟还能生厌,那熟是不是还能生笨呢? ? 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很少“不懂”装“懂”,而更多的是不是精明地“懂”装“不懂”?

 我思考 —— 量出半径都相等, , 就科学、深刻吗? ? 在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真的画不完吗?画不完就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吗?

 “半径都相等”和“直径都相等”要不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我们说 “正常人的两条腿是一样长的”,怎么不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人身上”?以后再说“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还要不要加上“在同一个正方形中”呢?数学上的严谨就是这样的吗?要加上前提条件“在同一个圆中或等圆中”,这是不是教学内容上的形式主义? ?

 我思考 —— 圆的画法是应该教, , 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但应该一、二、三地教吗? ? 是不是在学生容易疏忽的两个地方“手拿住哪里”、“两脚之间的距离是直径还是半径”点破就可以了? ? 学生抑或老师画出的不圆,是否就该随手擦掉?那些“不圆”的作品,是不是课堂中的生命体?是否应该珍惜?

 我思考 ——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是不是才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 , 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掌握作为一种“非言语程序性知识”的思维?

 我思考 —— “圆”的意蕴实在是丰富,借着这么“圆满”的素材, , 我们是否可以在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突破常规的创新思维上做些文章,引导学生思考“一定这 样吗”? ? 柳暗花明、曲径通幽、殊途同归的心理体验,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我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慎思明辨, , 我认识到“圆”这一节课应该讲的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有舍才有得,一课一得足矣! !

 【教学目标】

 1 1 .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 2 .在认识圆的过程中, , 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 , 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中创造“圆”1 1 .课件创设问题情景。2 2 .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3 3 .展示学生的作品。

 二、追问中初识“圆”

 1 1 .结合学生作品,追问:是什么?为什么?2 2 .课件动画演示。3 3 .研讨圆 的特征。学生说,古人说。

 4 4 .质疑古人说法。“大方无隅”。

 三、画圆中感受“圆”

 1 1 .画一个直径为 4 4 厘米的圆, , 并标上半径、直径。2 2 .从不圆中,感悟圆的画法。3 3 .追问“为何这样做?”

 四、球场上解释“圆”

 1 1 .出示篮球场。2 2 .播放篮球开赛录像。3 3 .探讨大圆的画法。4 4 .追问大圆的画法。

 五、回归情景突破“圆”

 1 1 .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 :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

 追究问题罢了。”2 2 .追问中提升认识。

 六、课后延伸研究“圆”

 1 1 .依一天时间顺序,配乐出示各种各样的圆。2 2 .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追问研究。

 【试教后的反思】

 非常成功,非常享受!已经拖课了,学生还是不愿意下课。

 师父张兴华满意地对我们几个徒弟说:“应龙的这节课,我就七个字 ——浑然大气铸成圆!”

 认识决定行为。已有的会成为包袱。备课时,我就觉得半径、直径不要像原来那样教,一问学生“这是一个多大的圆”,学生就会说出“半径、直径”。课堂事实也是这样,就让自己不再思考了。试教后一反思,才发现“宝物在哪儿呢?”是个更妙的问题,首先是回答了探讨的问题, , 其次是凸显了圆心定位置,半径定大小。现在想来,这样问,味道好极了!

 正像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妈妈对阿甘 说的:“要想往前走,就得甩掉过去。”是啊,我今天的教法不就是想“甩掉过去”吗?但甩掉别人的过去容易,甩掉自己的过去就难了。否定别人容易,否定自己难。我是这样,听课老师会不会也是这样,而不肯接受我这节课呢?应该坦荡荡, , 何必长戚戚,“我的地盘我作主”,0 30 年后再说吧。哦,我不该这样想,数学研究者往往是孤傲的,认为只有自己发现的“1 1 ”才是对的,我应该再思考,再否定自己,就像硬汉海明威说的“比别人优秀并无任何高贵之处。真正的高贵在于超越从前的自我”。

 顿悟:几何画板上显示“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应该从正六边形开始,这样暗合了刘徽割圆术也是从正六边形开始的,并且解决了几何画板上正三角形不正、看着不舒服的问题,还解决了与前面研究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一中同长”重复的问题。哈哈,反思真好!

 课上学生画出的“不圆”的资源化运用, , 感觉真好:有方法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善意、借走橡皮的回应,那意境真有林黛玉说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美妙。

 在完成了为什么没有规矩也画成了圆的追问,我说 —— 是啊,圆心只能“一中”,半径一定“同长”。当我们真正理解了祖先的“圆,一中同长也”,才知道以前听说的“圆心”、“半径”

 是多么重要的两个!

 词啊!

 —— 之后,看到学生闪亮的眼睛,我心里真舒畅。这样不就把经验、直观与抽象结合起来了吗?数学的抽象首先是一个过程,其次不就是建立一套术语概念系统吗?

 …………

 整体感受 —— 在学生需要教的时候再教,效果就是好。看来我说“教是因为需要教”,没错!

 自己以前也教过《圆的认识》,为什么没有今天这么享受呢?莫名地,我想起《老子》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完全做成的东西,看上去好像缺了些什么,但用起来却一点也不差。完全装满水的容器,看上 去好像是空的,但用起来却一点也不少。非常直的东西看上去却好像是弯的,大的机巧看上去倒好像很笨拙,特别善辩的人看上去倒好像不会说话。

 那,我“成”在哪呢? ? 在没有增加新知识点的情况下,上得学生不愿意下课。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让学生体验到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圆的“规矩”的同时感受了研究问题的“规矩”,让学生体验到追问“为什么”是一件很有意味的事情……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 “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 值(社会伦理准则)有了理解并产生出热烈的情感,那才是最基本的。”

 那,我“缺”在哪呢 ? 这一节课,对原来所重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淡化了,学生发展的情况究竟如何?

 以前,我教《圆的认识》时,总是觉得这不能丢,那也不敢掉,把自己扣牢在自己和他人一起画就的小圆里……

 哈哈哈,现在的我真是在理想“圆”里!

 为什么以前的我没能、没敢这么上?教学的能力不到 , 教学的勇气不够,教学的追求没有……

 为什么今天的我能这么上、敢这么上?课程改革的深入,百花齐放的氛围……大抵还源于自己对自己和他人教育实践的过程和结果的意义和价 值的哲学之思。

 “花未全开月未圆”,大成“有”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拖课了,总是不好,如何在 0 40 分钟内和学生交流?要舍什么?

 这节课,多处引经据典,是否过“度”了?“度”是几处呢?数学味淡了?那我们的课堂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为了上出一堂“数学的课”?话又说回来,哪一处又是与“数学”无关呢?是否只是“顺手一投枪”(鲁迅语)?那老师“顺手”多了,学生是否会目不暇接、“审美疲劳”?

 评析:华应龙,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他在设计和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既没有卖自己的旧货,也没有卖他人的旧 货,他以一颗永不满足、勇于超越的专业精神,认真反思,深入追问,大胆创新,终于为学生、为同行奉献了一节“浑然大气铸成圆”的好课,而他自己也享受到了自身成功的喜悦与美妙。在教师专业成长的今天,陶行知的“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是发人深省、振聋发聩的。

 【案例 4 4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育才学校的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陶行知没有:

 批评他,却送了一块糖给他,说:

 “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了糖果。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王友,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听到这里,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 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给王友:“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 一块糖。”待王友接过糖,陶行知说:

 “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完了吧。”

 评析: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需要知识,更需要爱心和智慧。面对犯错的学生,教师既要严格要求,批评教育,也需要用爱心去召唤,用智慧去引导。可以说,在这一经典故事中,陶行知把肯定、表扬的手段用到了极致,也收到了绝佳的教育效果。它启发我们:教师始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相信学生的心,还要不断修炼自己的教育智慧,以爱为动力,以智慧为手段,走进学生,培养学生,和学生共发展。

 【思考 3 3 】

 2 1932 年旧中国开始实行会考制度,要求中学应届学生,先经学校毕业考试,然后参加各省市举行的会考,会考及格才算毕业。对此,陶行知深恶痛绝,并撰文《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进行抨击。请结合下文,联系当前中国教育的现状,谈谈自己的想法。

 陶行知批“会考”

 自从会考的号令下了之后,中国传统教育界是展开了许多幕的滑稽的悲剧。

 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成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就不必教,甚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农艺不教了,工艺 不教了,科学的实验不做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

 拼命的赶啊!熄灯是从十时延到十一时了。你要想看压台戏还必须等到十一时以后。那时你可以在黄金世界里看到卓别林的化身正在排演他们的拿手好戏。茅厕里开夜车是会把你的肚子笑痛,可是会考的呆子会告诉你说:“不闻臭中臭,难为人上人。”

 赶了一考又一考。毕业考过了,接是就是会考;会考过了接着就是升学考。一连三个考赶下来,是会把肉儿赶跑了,把血色赶跑了,甚至有些是把性命赶掉 了。

 不但如此,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同时是把家里的老牛赶跑了,把所要收复的东北赶跑了,把有意义的人生赶跑了,把一千万民众的教育赶跑了(原注:中学生赶考旅费可供普及一千万民众教育之用)。换句话说,是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

 奇怪的很!这样大规模的消灭民族生存力的教育行政,不是出于信仰而是出于敷衍,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武断。我所接谈过的主考官是没有一个相信会考。他们是不信会考而举行会考。

 就表面的成绩看,广东会考几乎全体及格,广西会考是几乎全体不及格。广东对呢?广西对呢?谁知道?浙江会考,绍兴中学第一次是背榜, 到了第二次竟一跃而为第一。绍兴中学第一次的整个成绩果真坏吗?第二次的整个成绩果真好吗?真成绩之好坏是这样的容易调换吗?谁敢说?

 这把会考的大刀是不可以糊里糊涂地乱舞了。考官们所自毁毁人的生活力已经太多了,我们现在要求的是: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

 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

 【附录 1 1 】陶行知名篇欣赏

 ( ( 一 ) 生活教育之特质

 事情,就是出现了两个包龙图:一个是真的,还有一个是假的。我们仔细想想,是愈想愈觉得有趣味了。世界上无论什么事,都好 像是有 两个包龙图。就拿教育来说罢,你立刻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教育:一种叫做传统教育;另一种叫做生活教育。又拿生活教育来说吧,你又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主张“教育即生活”;另一种是主张“生活即教育”。我现在想把生活教育的特质指出来,目的不但要使大家知道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并且要使大家知道把假的生活教育和真的生活教育分别出来。

 (一)生活的有闲空功夫去学,要有名人阔老介绍才能进去。有钱,有闲,有面子,才有书念,那末无钱,无闲,无面子的人又怎么办呢?听天 由命 吗?等待黄金时代从天空落下来吗?不!我们要从生活的斗争里钻出真理来。我们钻进去越深,越觉得生活的变化便是教育的变化。生活与生活一磨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磨擦者与被磨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有人说:这是“生活”与“教育”的对立,便是“生活”与“教育”的磨擦。我以为教育只是生活反映出来的影子不能有磨擦的作用。比如一块石头从山上滚下来,碰着一块石头,就立刻发出火花的。倘若它只碰着一块石头的影子,那是不会发出火花的。说的正确些,是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磨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 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

 (二)行动的在生活中取得主导的地位,那末传统教育者就可以拿“读书的生活便是读书的教育”来做他们掩护的盾牌了。行动既是主导的生活,那末,只有“为行动而

 读书,在行动上读书”才可说得通。我们还得追本推源的问:书是从哪里来的?书里的真知识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是毫不迟疑的回答说:“行是知之始”,“即行即知”,书和书中的知识都是著书人从行动中得来的。我要声明著书人和注书人抄书人是有分别。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 论, 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为了争取生活之满足与存在,这行动必需是有理论,有组织,有计划的战斗的行动。

 (三)大众的育。大众只可以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当大众没有解放之前,生活斗争是大众惟一的教育。并且孤立的去干生活教育是不可能的,大众要联合起来才有生命可过;即要联合起来,才有教育可受。从真正的生活教育看来,大众都是先生,大众都是同学,大众都是学生。教学做合一,即知即传是大众的生活法,即是大众 的教 育法。总说一句,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

 (四)前进的教育,又何必要我们去办教育呢?他这句话,分析是对的,断语是错的。我们承认自古以来便有生活即有教育。但同在一社会里,有的人是过着前进的生活,有的人过着落后的生活。我们要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前进的意识要通过生活才算是教人真正的向前去。

 (五)世界的动一动,又只许 人向 后退不许人向前进,那末,我们只好承认社会是我们惟一的学校了。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那末,我们所失掉的鸟笼,而所得的倒是伟大无比的森林了。为着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

 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的铁门。所以,整个中华民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咧。

 (六)有历史联系的斗争中所得到,而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教训,我们必须用选择的态度来接受。但是我们 要留 心,千万不可为读历史而读历史。我们必须把历史的教训,和个人或集团的生活联系起来。历史教训必须通过现生活,从现生活中滤下来,才有指导生活的作用。这样经生活滤过的历史教训,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倍上加倍的丰富起来。倘使一个人停留在自我或少数同伴的生活上,而拒绝广大人类的历史教训,那便是懒惰不长进,跌在狭义的经验论的泥沟里,甘心情愿的做一只小泥鳅。第二,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争取大众解放,它必须要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为着要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它必须教育大众联合起来解决国难。因此,推进大众文化以保卫中华民国领土主权之 完整,而争取中华民族之自由平等,是成了每一个生活教育同志当前所不可推却的天职了。(原载 6 1936 年 年 3 3月有 6 6 日《生活教育》第 3 3 卷第 2 2 期)

 (二)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节选)

 什么是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它不是要求教育与生活联络。一提到联络,便含有彼此相处的意思。倘使我们主张教...

推荐访问:现代教育 导读 理论

热门排行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篇1我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篇1为切实提高支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夯实党建基础,挖掘支部党建特色,创新支部党建工作做

七言绝句古诗精选【十首】

【 能力训练 导语】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篇120xx年度我校新党员发展工作已经开始。根据学校党委3月21日会议精神,今年新党员发展

统计工作如何为企业管理服务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作用,它为企业的经营

乡镇创建无毒社区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以禁吸戒毒为中心,全面落实禁毒工作责

四年级我家菜园日记500字

菜园子,就是种菜的地方。种菜的时候为了防止家禽进入菜地,于是农夫用篱笆或者栅栏将菜地围起来形成的一个

哈尔移动城堡电影观后有感范本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篇1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健全党的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