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试卷(改后)
张嘉贞,蒲州猗氏人也。弱冠..(男子 20 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应五经..(即“五经科”,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唐代明经所习正经有九,即《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凡通二大经及余三经者为五经,并须兼习《孝经》、《论语》。始设于唐前期。北宋承唐制设,为诸科之一。宋代五经指《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举.(应举,参加科举考试),拜平乡尉,坐.(因…获罪)事免归乡里。长安中,侍御史张循宪为河东采访使,荐嘉贞材堪宪官..(①御史台或都察院所属的官员。因掌持刑宪典章,故称。②主持历法的官员),请以己之官秩..(官吏的职位或依品级而定的俸禄)授之。则天召见,垂帘与之言,嘉贞奏曰:“以臣草莱..(①草莽。杂生的草。②指荒芜之地。③草野,乡野,民间。④布衣,平民)而得入谒..(进见,请见。一般用于臣对君、下对上、幼对长)九重..(①指天门;天。②指宫门。③指宫禁,朝廷。④指皇位。⑤指帝王),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务..(同“云雾”),竟不睹日月..(①天地。②喻指帝后。③指生活或生计),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立即,很快)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提拔)拜监察御史,累迁中书舍人,历秦州都督、并州长史,为政严肃..(①严谨而有法度。②庄敬;庄重;使人感到敬畏。③作风、态度等严格;郑重;认真),甚为人吏..(①百姓与吏胥。②官吏。③特指下级官吏)所畏。
开元初,因奏事至京师,上闻其善政,数加赏慰。嘉贞因奏曰:“臣少孤.(年幼丧父或父母双亡的孩子),兄弟相依以至今。臣弟嘉祜今授鄯州别驾,与臣各在一方,同心离居,魂绝万里。乞移.(调任)就.(靠近)臣侧近..(左右,附近),臣兄弟尽力报国,死无所恨.(遗憾)。”上嘉.(赞许,赞赏)其友爱,特改嘉祜为忻州刺史。时突厥九姓新来内附..(归附朝廷。某地本身是朝廷的属国,而后去国降阶,自请设立行政单位,是为内附),散居..(分散居住)太原以北,嘉贞奏请置军以镇.(镇守)之,于是始于并州置天兵军,以嘉贞为使。六年春,嘉贞又入朝。俄.(不久)有告.(诬告)其在军奢僭..(奢侈逾礼,不合法度。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礼仪和器物等)及赃贿..(贪赃受贿)者,御史大夫王晙(jùn)因.(趁机)而劾奏之,按验..(查验。按,审查)无状..(①没有这种情况,情形;没有事实;没有根据;②无缘故;③没有功绩;④行为失检,没有礼貌;⑤罪大不可言状;⑥谦辞,谓所行丑恶无善状),上将加.(施加)告者反坐..(①我国封建社会对诬告罪的刑罚。即把被诬告的罪名所应得的刑罚加在诬告人身上。②反诬;诬赖)之罪。嘉贞奏曰:“昔者..(①往日;从前。②昨天。③昨夜)天子听政于上,瞍.(sǒu,①没有眼珠的盲人。②乐师的代称。古代经常用盲人作乐师)赋.(不歌而诵,指诵读《诗》作)矇.(méng,有眼珠的盲人。②乐师的代称。古代经常用盲人作乐师)诵.(诵读讽谏之言),百工..(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谏,庶人..(平民,百姓)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而后天子斟酌焉。今反坐.(定罪)此,是塞言者之路,则天下之事无由..(没有门路;没有途径;没有办法)上达。特望免此罪,以广谤诵之道....(即言路)。”从之,遂令减死..(减死),自是帝以嘉贞为忠。嘉贞又尝奏曰:“今志力..(心智才力)方壮,是效命之秋.(①年。②时期,时候),更三数年,即衰老无能为也。惟陛下早垂.(敬辞,上对下的动作)任使..(①差遣,委用。②指差事,使命),死且不惮。”上以其明辩..(明理善辩),尤重之。
嘉贞虽久历.(历任)清要..(①地位显贵、职司重要而政务不繁的官职。②高显重要的政务),然不立田园。及在定州,所亲..(亲近的人)有劝植.(同“置”,置办)田业..(①农业。②田地、房屋等产业)者,嘉贞曰:“吾忝.(①辱没,有愧。②表示谦逊)历官荣,曾任国相,未死之际,岂忧饥馁..(饥饿)?若负.(担负,承受)谴责..(申斥,责备),虽富田庄,亦无用也。比.(每每,经常)见朝士..(朝廷之士。泛称中央官员)广占良田,及身没.(通“殁”)后,皆为无赖..(①没有出息。同“不肖”。②顽皮。“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子弟作酒色..(花天酒地)之资.(本钱,资本),甚无.谓.(没有意义;毫无价值)也。”(唐代开元年间的宰相张嘉贞,学识渊博,决断敏速,清廉自守,治政严肃,深受官吏敬佩,堪称一代名相。然而,读《旧唐书·张嘉贞传》,给人印象最深的却不是他的累累政绩,而是他对于自己为什么一生清廉不贪不占的诠释。剖析张嘉贞的这段名言,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用不着。只要身体无恙,高官当着,厚禄拿着,这辈子衣食是用不着发愁的,根本就用不着自己又是忙于做官又是经营产业。二是保不住。如果当官不尽职尽责,或是犯了罪,即使私下经营产业收获再丰,积累财富再多,到时候也都要被查抄了去,产业再多也没有什么用处。三是贻害后代。纵观以往的士大夫们,经营产业家产殷富者大有其人,其结果还不是自己死了以后,那些财产都被不肖子孙们当作了无度挥霍之资。正是有遗德不遗财这样的深邃之见,张嘉贞家风淳、教子严,使得张氏家族世代昌盛,其子张延赏、其孙张弘清也都官至宰相。唐代文学家李肇称:“张氏嘉贞生延赏,延赏生弘清,国朝已来,祖孙三代为相,惟此一家。”《旧唐书·张延赏传》载:“时号‘三相张氏’。”)闻者皆叹伏..(同“叹服”,赞叹而且佩服)。
(摘编自《旧唐书·列传四十九》)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务/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 B.嘉贞奏曰/以臣革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务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 C.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务/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 D.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务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摧拜监察御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 分)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成人,但体还未壮。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年纪。
B.官秩:指官吏的职位或依品级而定的俸禄。秦汉时期,官的等级称秩,以“石”数区分。
C.开元: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D.奢僭:僭,古代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尤指用皇家专用的。奢僭指奢侈逾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嘉贞才华出众。侍御史张循宪举荐他,认为他的才能可以担当宪官,并且请求把自己的官职让
给张嘉贞。
B.张嘉贞卑恭敬上。在拜见武则天时,自称草莱;上奏玄宗时说希望能够被皇帝早点差使派遣,即便是死也不害怕。
C.张嘉贞重视亲情。他请求唐玄宗把弟弟调到自己身边任职,玄宗把张嘉祜调到忻州为刺史,以示对他友悌的嘉奖。
D.张嘉贞为官清廉。虽长时间官居要职,却没有田产。他认为自己享受做官的福利,没有饿死冻死的忧虑,要田产没有意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今反坐此,是塞言者之路,则天下之事无由上达。(4 分) (2)比见朝士广占良田,及身没后,皆为无赖子弟作酒色之资,甚无谓也。(4 分) 14.唐玄宗因何而越来越看重张嘉贞?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 分) ①听闻他善于处理政事;②友爱弟弟;③忠诚于国家;④明理善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与颜钱塘① 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江潮如雷,声震百里,隆隆滚过,手中的鸣琴呀,暂且停止了弹拔。鸣弦:《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亶父(鲁国地名),弹鸣琴,身不下堂而亶父治"。后因用鸣琴(“鸣琴垂拱,不言而化”《谏太宗十思疏》: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鸣弦称颂地方官简政清刑,无为而治。此处暗用此典称颂颜钱塘的治理功绩。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府中的官员一个接一个骑马而出,观看潮水呀,早早地在江边等着。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阳光照射下,秋云仿佛格外高远,海水在天际浮动,显得特别宽阔。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仍不是直接写潮,而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烘托。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形容海面宽广,天好像浮在海上。苏轼《送僧归日本》:“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渤海反映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浪涛涌来,卷起了千堆万堆白雪,观潮的人啊,谁不感到寒气凛冽。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惊心动魄。但立刻又以“一坐凛生寒”收束全篇,戛然而止“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读者也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
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从听觉角度写潮大;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诗一张一弛,张弛有度,显出诗人从容潇洒的气韵。用“雷震”起调,先是一张。二句接着是言“辍”,一弛。三句言“出”,又是一张。四句言“待”,又是一弛。五六两句仿佛与潮无关,完全宕开去,是最大限度的弛。七八句将全诗推向最高潮,是最大限度的张。古人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其实也是作诗之道。这首诗利用张弛的原理,写得波澜起伏,动人心魄。
[注] ①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
②渤澥:渤海的古称。
15.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鸣弦暂辍弹”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B.前四句写观潮盛况。钱塘潮吸引了大量的观赏者,人们纷纷来到钱塘江边,等着看江潮涌起的壮观美景。
C.“凛生寒”呼应着“来似雪”,从观潮人的触觉感受来写,尤为奇警,使人感到江潮扑面而来,凛然生寒。
D.孟浩然在诗中刻画的山水形象常常与他本人的气质合而为一,本诗中“钱塘潮”的形象就与诗人淡泊洒脱的气质一致。
16.本诗与宋代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本诗是怎样表现钱塘潮的?请结合本诗分析。(6 分)
①多感官结合。“百里闻雷震”“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分别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方面来表现钱塘潮声势巨大,惊心动魄。
②侧面表现。通过观潮的人的感受来侧面表现钱塘潮。写人们未见钱塘潮时百里闻潮声,观潮时凛然生寒,来表现钱塘潮的奇观。
③比喻。“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珠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一条 2 分。答“虚实结合”酌情给分。虚是“百里闻雷震”,遥闻潮声,想象大潮的壮观;实是“惊涛来似雪”,实写大潮的雄奇伟丽。)
推荐访问:试卷
上一篇:出境旅游合同范本
下一篇:电动混凝土轨枕改锚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