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教育家思想归纳
教育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教育家思想归纳
(一)加涅的教育思想 罗伯特·米尔斯·加涅(1916—2002),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1974 年获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奖,1982 年获美国政府颁发的“应用心理学奖”。
代表作品有《教学设计的原理》、《学习结果及其作用》以及《教学的学习基础》等。
加涅一开始是行为主义方面的心理学家,经受过严格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训练。但是,在其学术生涯后期,加涅对信息加工心理学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理论支持也有技术操作支持的独具特色的学习理论。
加涅的主要观点为信息加工论。此观点的核心内容为:模拟计算机加工的过程,来解释人类对信息的学习过程以及人脑中对信息的处理过程,而在信息的处理和加工过程之中,就融入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内容,实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认知主义心理学的结合。
信息加工论认为,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通过人的视觉与人脑的神经元被人们进行登记与收录,此步骤为瞬时记忆。其中能够吸引我们注意的内容就进入了短时记忆的范畴之中。短时记忆的内容经过我们的加工,其中具有特殊含义或者是经过重复利用的部分内容能够进入到长时记忆之中,并且在未来过程中进行不断提取与应用。这些信息内容的加工处理会依靠我们感觉器官进行登记,并且在我们头脑的神经元中进行处理,这些在头脑中加工,依靠我们神经元完成的学习活动,可将其视为条件反射的活动过程,随着外界刺激的进入,一系列的反应活动在头脑中完成。而整个加工过程,是在人脑中进行的,其过程也类似于计算机的加工处理过程,并且融入了个人的思想与认知。
加涅在研究信息加工论以及相关理论的过程中,根据学习的层次与结果对其进行了分类。
按照学习的层次进行分类,包含八大类。
一是信号学习,这是最低级层次的学习,即经典性条件反射;二是刺激一反应学习,其实质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即为主动性的学习;三是连锁学习,若干个刺激与反应的结合;四是言语联结学习,实质为连锁学习,只是以语言为中介;五是辨别学习,即为对事物进行区分;六是概念学习,即事
物的本质属性与根本特征;七是规则学习,即为概念之间的关系;八是解决问题学习,即为用规则解决实际性的问题。
按照学习结果进行划分的,包括五大类。
一是言语信息,即学习的结果表现为语言的形式,诸如背诵出来的内容;二是智慧技能,四个层次分别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其解释如上;三是认知策略。对个人认知能力的调控与调配;四是运动技能,即操作性的活动;五是态度,即对于周边人事物的看法以及行为的表现。
加涅完美的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观点结合在一起。因此,加涅被后人视为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心理学家。
(二)洛克的教育思想
洛克相关的教师编制考试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繁琐,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容易掌握。以至于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会出现人物与观点匹配错误的情况,导致丢分。
这里,我们将洛克有关的教育学知识点进行整理总结,希望能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记忆。
一、人物简介 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由于他在哲学和政治学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因而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洛克关于教育的名著是《教育漫话》,还有《工作学校计划》等。
二、教育学思想 (1)白板说 洛克反对当时流行的“天赋观念论”,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如同一块白板,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
(2)教育作用 洛克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人之好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洛克还认为教育发挥其正面作用的场所并不在学校,每一个儿童的天性是不同的,只有在家庭中聘用优良的教师,才能避免毒害的传染,并得到适合儿童个性的教育指导。所以,洛克特别重视家庭教育,这和古罗马的昆体良重视学校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绅士教育 洛克认为一国之中绅士教育是最应该注意的。他说,一旦绅士受到教育,上了正轨,其他的人很快就都上正轨了。洛克注重的绅士教育,就是培养既具有封建贵族遗风,又具有新兴资产阶级特点的新式人才的教育。
洛克主张把社会中上层家庭的子弟培养成为身体强健、举止优雅、有德行智慧和实际才干的事业家。
( 三)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在教师编制考试中,各市区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考察的很频繁。考察形式大多以理解类的案例性单选题出现,在答题过程中,需要考生透彻理解实验本质,才能做到不丢分。
接下来,我们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强化:迷箱实验 实验一:假设在一个特殊装置的笼子里,放进一只饥饿了几天的老鼠,笼子里设有食槽和开关(老鼠不知道开关在哪里),笼子外面放着食物。当把老鼠放进笼子中,老鼠看到笼
子外面的食物会不停的在笼子里面碰撞,在意外过程中老鼠碰到了开关,食物投递进入笼子里,老鼠由此获得了它想吃的食物。在这个过程中,食物对老鼠来说是一个愉快刺激,想要再次获得食物只有不停的按开关才能够获得。
由此我们得出了正强化的概念:给予一个愉快的刺激,导致行为频率增加的过程就叫做正强化。
实验二:依然是在笼子中放入一只老鼠,这次笼子中不再拥有食槽,而是铺设了一层电网并同样设有开关。实验开始,只要将老鼠放进牢笼中,就接通电源用电网刺激老鼠,老鼠在痛苦难耐的过程中不停的翻滚无意中碰到了开关,电网停止刺激。那么在这个实验中,电网就是一个厌恶刺激,老鼠要想摆脱这种厌恶刺激则需要不停按开关才行。
由此我们得出了负强化的概念:摆脱一个厌恶刺激导致行为频率增加的过程就是负强化。
二、 惩罚 惩罚也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大家理解这个概念,我们通过事例帮助大家进行了解。
试想,生活中放学回家的孩子都会有一个不好的现象令家长感到头痛,那便是放学回家后不做作业而是先看电视。
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就要想办法去惩罚自己的孩子。首先。我们可以对孩子说这样一句话,你再看电视,我就让你去洗臭袜子。那在这句话中,洗臭袜子一定是孩子不愿意做的一个厌恶刺激,为了不去洗臭袜子,看电视的行为频率自然就会降低了。
由此,我们得出了正惩罚的概念: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导致行为频率下降。
当然,我们还可以说另外一句话给孩子听:如果你在看电视,我就不带你去游乐园玩儿。游乐园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属于愉快刺激,但是前面加了“不带”两个字意味着撤销一个愉快的刺激,那么这个时候孩子看电视的行为频率也会下降。
由此我们得出了负惩罚的概念:撤销一个愉快刺激导致行为频率下降。
三、消退 这个概念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让我们再次回到斯金纳的迷箱实验,如果后续老鼠不停的按开关,电网依然会刺激老鼠,那么老鼠按开关的行为频率将会逐渐降低,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称为消退。
接下来,我们通过几道例题进行复习巩固。
1、学生改正错误行为,教师不再限制课间自由活动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答案:B 2、如果一个家长想把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适合的安排应该是( )。
A.让儿童看完电视后立即督促其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作业才能看电视 答案:D
下一篇:国外教育学习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