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迅达文档网 > 党团工作 >

第1板块-古代中外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 来源:网友投稿

 第一板块

 古代中外政治、经济与文化

 古代中国发达的农耕文明,铸就了东方特有的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核心的政治文明,也推动了中国灿烂辉煌的思想科技文化的发展;社会大变革的环境及小农经济的独特性,造就了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也推动了中国古代实用性农业科技的发展。古代西方的海洋文明,造就了古希腊、罗马独特的民主政治法律制度,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其开创的许多民主运作方式和法律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古希腊宽松的民主政治环境,发达的工商业,铸就了近代人文主义的曙光。

  古代东西方不同的地域特征产生的两种人类文明交相辉映,为世界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专题一

 古代中国政治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早期政治制度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围绕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矛盾实施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文官制、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等是本专题主要命题点。其中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其核心内容。

 ► ►

 探究点一

 宗法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1.内涵: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亲疏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大宗与小宗关系是相对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3.影响

  (1)对西周的影响:以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王位世袭制以及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构建起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保证了各级贵族在

 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的影响

 ①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的王位继承的嫡长子制等原则的形成。

 ②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③宗法制对今天而言,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但是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例 例 1

 [2011 ·课标全国卷 ]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 )

 A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 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例 1 C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社会制度的影响,旨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由此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后来秦汉的统一产生重要影响。A、D 两项与当时的史实不符;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B 项不符合题意。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其中的“天”是指( (

 ) )

 A A .确定继统人选的天子

 B B .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C C .辨别是非善 恶的天理

 D D .表现自然主义的天道

 变式题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宗法制特点的理解。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材料中“定之以天”,说明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的嫡庶确定宗法等级的,故这里的“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A、C、D 三项说法与材料不符,答案为 B 项。

 ► ►

 探究点二

 古代中国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

 2.反映的趋势

  (1)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中央行政官员任命的变化,体现了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2)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 例 2

 [2011 ·江苏卷 ]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 如今) )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 ( 们) ) 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 )

 A 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 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 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 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例 2 B 【解析】

 本题以元代江浙的地方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行省制度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本题主要以能力立意为主,难度不大,符合 2011 年高考考题的命题主流。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和教材内容的掌握,材料中江浙行省遇有军事等紧急事务不必“咨禀”,由地方“从便区处”,即自行处理紧急事务。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直接排除 A 项;C、D 两项也与元朝中央集权的史实不符。

  “秦始皇设职授官,

 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

 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 ”的制度是( (

 ) )

 A A .宗法制

 B B .皇帝制

 C C .分封制

 D D .郡县制

 变式题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秦朝郡县制影响、特点的理解。据材

 料“设职授官”“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等信息,可以说明秦朝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世袭的等级制度,故 D 项符合题意。分封制、皇帝制度仍然是世袭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故排除 A、B、C 三项。

 ► ►

 探究点三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①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虽分工上各有所侧重,但相权相对过大。

 ②西汉:皇帝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③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割相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提高行政效率。

 ④宋代: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削弱相权,强化君权,相权再衰落。

 ⑤元代:中书省成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重新加强,这是在相权不断削弱的趋势下相对短暂的反复。

 ⑥明代: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⑦清代:清康熙时,设置南书房,加强君权;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⑧斗争趋势:通过限制相权、分割宰相的权力,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最终被取消。

 (2)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①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皇帝直接任免地方官员,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②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削夺王国封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

  ③唐代:唐中叶以来,设节度使,酿成唐末五代地方割据。

  ④宋代:“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分割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⑤元代:行省制的设立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⑥明朝:地方设三司。

  ⑦斗争趋势:地方权力愈益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交织,贯穿始终。

  (2)皇权至上原则,君主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宣扬“君权神授”。

 (5)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始终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伴随。

  (6)实行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例 例 3

  [2011 ·北京卷 ]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

 A 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 B .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 C .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 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例 3 C 【解析】

 本题考查历代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A 项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打击的是地方势力,而非分化相权;B 项北魏实行的三长制也是地方管理制度,与相权无关;D 项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而不是清朝设军机处。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 A .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 B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 C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 D .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变式题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理解认识。唐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工明确,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 C 项符合题意。A 项未能准确反映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相权虽三分,但相互协商、相互牵制,其独立施政是错误的;B 项说法错误,中央集权就是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D 项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雍正帝时军机处的设置。

 探究点四 古代中国选官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2)趋势 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②人才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2.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1)演变 ①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有一些变化。

 ②西汉:汉武帝设 13 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③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地方长官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

 ④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2)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

 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例 例 4 [2011 ·山东卷 ]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 是( (

 ) )

 A A .郡县制

 B B .察举制

 C C .科举制

 D D .行省制

 例 4 C 【解析】

 本题利用情景材料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科举制。这一点可以从题干中的“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看出。A、D 两项均属于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题意不符,可排除。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对当时统治人才的选拔、任用以及对社会的安定,均产生了重要作用。但察举制是以上级个人价值取向为选拔标准的,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任意性,后来一般没有关系的人难以进入仕途,出现了任人唯亲的现象,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而科举制,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参与国家政治。公开竞选,改变了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选择的做法,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能够让生活在底层的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 C项。

 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秦朝授爵制——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 )

 A A .军功—— 考试成绩—— 品行—— 门第声望

 B B .考试成绩—— 军功—— 品行—— 门第声望

 C C .考试成绩—— 品行—— 门第声望—— 军功

 D D .军功—— 品行—— 门第声望—— 考试成绩

 变式题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选官制度相关的理解。秦朝授爵制主要依据军功;西汉武帝时设立察举制,以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特点,主要依据品行等;九品中正制创立于三国的魏国时期,注重门第声望;科举制开始于隋代,在唐代完善起来,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本题答案为 D 项。

 热点视角

 视角 1:从全球华人祭拜黄帝陵、认祖归宗等现象,理解宗法制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深远影响和当今社会宗法制遗存现象。

 视角 2:从当前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考查中国古代加强完善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举措、特点及影响,认识中央集权对巩固国家统一的积极影响。

 视角 3:从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化进程等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优点和弊端;从公务员制度和反腐倡廉等热点问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沿革、特点及影响。

 热点演练:

 1 1 .中国有句古语:叶落归根,认祖归宗。中国人的这种文化情结源于( (

 ) )

 A A .分封制

 B B .禅让制

 C C .宗法制

 D D .王位世袭制

 1.C 【解析】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据题干中“叶落归根,认祖归宗”的信息,说明与血缘关系相关,故答案为 C 项。

 2 2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

 发自商鞅,

 极盛于始皇,

 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

 型”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

 A A .彻底打破了宗法分封制

 B B .中国进入了农耕文明时期

 C C .儒学成为统治思想

 D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影响。中国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开始萌发中央集权;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武帝时实现大一统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故答案为 D 项。

 3 3 .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它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由此可见,元代行省( (

 ) ) A A .为了监察地方

 B B .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

 C C .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

 D D .为了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

 3.A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说明了元代行中书省是中央派往地方的机关,从“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信息说明了行中书省实质是代表中央进行监察地方的一个机关,故 A 项符合题意。B、C、D 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

 1 1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 ) A 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 B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 C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 D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备选理由】

 分封制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命题多从内容、特点、影响角度命题。这道题目是从分封制深远影响的角度命制的,具有典型性。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解,主要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解读能力。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故 A 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故 B、D 两项错误;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答案为 C 项。

 2 2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 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 )

 A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备选理由】

 本题通过设置材料,考查对郡县制特点影响的考查,主要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判断能力,具有典型性,故备选。

 D 【解析】

 本题是对郡县制特点影响的考查。材料中“公之大者——公天下之端”的“公”是指和分封制下的官员世袭制相比较而言的。迁移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内容、特点进行分析;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大夫、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

 3 3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 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 )

 A A .体现三省分权制

 B B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 C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 D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备选理由】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对三省六部制影响的认识,命题角度非常新颖,且隐性考查了对历史概念的阐释能力。

 B 【解析】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A、C、D 三项均符合三省六部制的特点。B 项转换了概念,三省六部制不属于监察范畴,故答案为 B 项。

 4 4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 )

 A A .宗法制的终结

 B B .察举制的完善

 C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D .科举制的推行

 【备选理由】

 本题考查对科举制影响的理解,但题目未明确给出这一要求,而是通过隋唐以前选官现象在隋唐逐渐消失的原因角度设置考查角度,题目非常灵活。

 D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影响。题干反映的是门第观念逐渐淡化,这明显与科举考试注重才能密切相关,故答案为 D 项。

 5 5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 )

 A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备选理由】

 本题考查对宋代皇权加强措施的理解认识。通过一则材料,不定向的设问角度,这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方向,故备选。

 C 【解析】

 本题考查对宋代中央集权强化措施的理解。宋代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设立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故本题答案为 C 项。

 6 6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 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 )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备选理由】

 本题通过设置新情境考查对君主专制特点的理解。通过对比设置,考查了唐宋君主专制不同的特征,很具有代表性。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谏官职能变化的理解。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 项唐代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 项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 项错误,故答案为 D 项。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发展演变的表现、经济领域的各种制度、政策及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小农经济;手工业生产特点;商业发展特点、影响;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等知识点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

 备考策略

 (1)复习古代农业时,抓住一条线索即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过程,从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变化、小农经济的产生、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

 移等方面进行梳理主干知识;综合分析评价小农经济的特点、地位和影响,认识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落伍的历史渊源。

 (2)复习古代手工业,要抓住一个核心:官营手工业。两个演变趋势: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逐渐被打破;由官营手工业为主导到明朝中期以民营手工业为主导。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的特点及地位;三种行业(冶金、制瓷、纺织)方面的成就进行梳理;综合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及民营手工业发展艰难缓慢的因素。

 (3)列表法梳理我国古代商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概况,综合分析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运用文字图表材料,分析商业发展对古代城市布局、职能及发展阶段特征的影响;综合分析政府商业政策对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及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影响,理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和影响。

 (4)抓住三种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两个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政策)进行列表分析比较;综合分析封建土地制度造成的土地兼并现象及影响;分析两种经济政策对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 ►

 探究点一

 小农经济的形成、特点及影响

 1.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普及,为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使经济经营模式和剥削方式的变化。

 2.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伴随着生产工具不断进步。

 (3)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3.影响 (1)积极影响 ①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消极影响 ①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分工,加上简陋的生产工具,决定了其分散性、脆弱性的特点。

 ②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等弱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自然经济是封建制度存在的基础,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例 例 1 1

 [2011 ·山东卷 ] 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 )

 A A .开始使用铁器

 B B .注重精耕细作

 C C .尚未推广牛耕

 D D .雇佣关系盛行

 例 1 B 【解析】

 本题利用图片考查了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之一——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采用新技术,改进农具,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汉代使用四齿钉耙耕作反映了农民利用新农具进行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择 B 项。A、C、D 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汉代以前已经开始使用铁器,推广牛耕,而雇佣关系出现于明代,均可排除。

  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 )

 A A .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 B .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 C .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 D .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变式题 B 【解析】

 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是针对“谷贱伤农”而提出,小农经济规模小、分工简单,具有脆弱性,破产的农民容易沦为盗贼,所以盗法为《法经》首篇,主要是用刑法来维持社会秩序,加强君权。结合材料可以判断是因为农民因谷贱破产沦为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

 ► ►

 探究点二

 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及成就

 1.特点 (1)多种经营模式并存。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长期并存。

 (2)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占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明朝中期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劳动分工日益细化,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在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方面成绩辉煌。

 (4)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出现,明朝中后期在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5)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宋代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手工业中心也在北方;宋代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手工业中心也逐渐转移到南方。

 (6)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和赞誉。

 2.成就: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辉煌,主要集中在冶金、纺织、制瓷三个方面。

 例 例 2

 [2011 ·浙江卷 ] 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右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

 ) )

 A A .①②③④

 B B .①③④②

 C C .②①④③

 D D .③②④①

 例 2 D 【解析】

 钧窑在河南,定窑在河北,景德镇窑在江西、耀州窑在陕西。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这些名窑都以其产品的质量闻名天下。结合地图及地理位置可以容易地选出 D 项。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 (

 )

 A A .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 B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D .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变式题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特点的理解。题干材料并不反映雇佣与被雇佣关系,B 项不正确;自然经济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C项不正确; “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是“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正反映了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可推断 A 项错误,D 项符合题意。

 ► ►

 探究点三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古代商业发展特征及城市发展的特点 1.商业发展的特征 (1)从西周至唐 ①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2)宋元明清 ①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镇兴起和发展,农村的“草市”发展。

 ②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晓市、鱼市,夜市更加兴盛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明清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城市发展的特点 (1)从城市功能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大批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布局看,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

 (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例 3

  [2011 ·天津卷 ] 宋人诗云:

 “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

 ) )

 A A .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 B .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 C .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 D .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例 3 A 【解析】

 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解答本题一是要注意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二是要迁移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概况。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B 项错在仅在乡村发展手工业;C 项出现于明朝末年; D 项出现于春秋时期,故排除。

  ( ( 宋) ) 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

 )

  ①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②在乡村出现定期的集市

 ③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④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变式题 A 【解析】

 从商品交换的物品看,有蚕桑、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这些物品多是服务农耕的,故①④正确;从时间与地点来看,“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说明②正确;③材料无从体现。故答案为 A项。

  探究点四

 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变

  例 例 4

  [2011 ·海南卷 ] 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

 ) )

 A A .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 B .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 C .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 D .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例 4 A 【解析】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从材料可知,汉高祖重农抑商,经济未见成效,但“文景之治”时期,百姓“皆背本趋末”,经济却出现恢复,出现盛世,说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故 A 项符合题意。B、C、D 三项均与材料不符。

 《明经世文编选录》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运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

 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

 ) )

 A A .主张实行海禁

 B B .反对实行海禁

 C C .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

 D D .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变式题 A 【解析】

 材料大意是外国本来没有盐硝、火药、铳炮器具,后来因为中外有接济往来,私自教习,将这些器具带至境外……如果现在公开允许贸易往来,火铳、火药公开交易,使外国得到了这些器具,会对中国构成威胁。据此,可以判断材料反映的思想是主张实行海禁,答案为 A 项。

 热点视角

 当前国家重视经济结构的转变,继续重视“三农”问题,命题可能从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史实中获取历史的经验和启示。故古代经济结构特点、经济政策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

 视角 1:对中国古代重农措施,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所涉及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的考查。

 视角 2:考查对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理解古代以农立国对今天“三农”问题解决的启示。

 视角 3: 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影响,理解古代土地制度问题与民生问题的关系。

 热点演练

 1 1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 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

 ) )

 A A .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 B .井田制的瓦解

 C C .人口膨胀的压力

 D D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1.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精耕细作技术的理解。精耕细作农业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A 项符合题意。

 2 2 .《吕氏春秋》记载:“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这句话指出了( (

 ) )

 A A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 B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 C .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D D .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2.C 【解析】

 材料反映男不耕作则天下人会挨饿,女不纺织则天下人会受冻,说明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是古代人们生存必要的基础。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规模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排除 A 项;B、D 两项与材料无关。答案为 C 项。

 3 3 .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其原因是( (

 ) )

 A 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 B .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 C .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 D .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3.B 【解析】

 本题考查对土地兼并根源的认识。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B 项符合题意。A 项不符合史实;C 项反映了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D 项反映了封建王朝的压迫、剥削,但都不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故排除。

 4 4 .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店与铺又次之。”与此认识 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

 ) )

 A A .当时国内商品经济繁荣

 B B .农民承担的封建地租沉重

 C C .政府倡导重农抑商

 D D .国家推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4.C 【解析】

 材料中“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 意在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市廛次之,店与铺又次之”是基于发展工商业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的认识。这实质上主要反映出封建社会下重农抑商导致的现象。故答案为 C 项。

 1 1 .图 (a) 到图 (b) 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 )

  图 (a)

  图(b)

 A A .铁犁牛耕的出现

 B B .耕犁技术的成熟

 C C .精耕细作的开始

 D D .单位亩产量提高

 【备选理由】

 本题利用图画考查对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理解,考查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命题的精神,具有代表性,故备选。

 B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进步。从西汉出现的耕作方法“二牛抬杠”到唐代的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所沿用,故选 B。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 A 项;C 项应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D 项与题干无关。

 2 2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 )

 A A .小农经济的发展

 B B .租佃关系的盛行

 C C .土地的高 度集中

 D D .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备选理由】

 本题为情境式选择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变化原因的理解。题干虽然简单,但命题的角度、考查的思维含量较高,故备选C

 3 3 .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

 图。该图反映出( (

 ) )

 A A .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 B .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 C .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 D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备选理由】

 本题利用图文考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思维含量较高,涉及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故备选。

 D 【解析】

 解答本题时应充分解读图片中的信息,包括文字、地区类型等,结合关键词时间和货币分析理解。A 项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与题干时间不符。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缺乏足够信息支持。C 项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不符合史实。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 项为正确选项。

  4 4 .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 )

 A A .农业仅赖百工

 B B .百工亦为本业

 C C .农工比重适当

 D D .农工任其消长

 【备选理由】

 本题利用文字材料,考查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判断能力。命题角度、思维能力考查较好,故备选。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经济思想的理解认识。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理解题干材料中“末”含义;二是要迁移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农业是百工的基础,故 A 项有误;农业是古代的本业,故 B 项有误;D项观点不能从材料反映出来,可以排除。从材料“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表明作者认为农工比重适当,可以促进百工的发展。故答案为 C 项。

 5 5 .《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 (

 ) )

 A A .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 B .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 C .百姓皆重商轻农

 D D .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备选理由】

 本题利用新材料考查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影响的理解,题目改变以往的命题特点,考查某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实际社会状况,命题角度非常新颖,故备选。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史实,汉朝政府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而低贱,法律和现实中存在着强烈的反差,故正确答案是 D 项。

 6 6 .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 ( 明中后期,有大臣) ) 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 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

 ) )

 A A .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 B .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 C .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 D .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备选理由】

 本题通过社会热点切入,考查对明代贸易政策的理解认识。命题的选材、考查的角度非常好,故备选。

 C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明中后期对外政策有所松动,允许对外官方贸易,这并不能全面反映出整个明代的民间贸易,因此 A 项的推断不正确。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中国封建王朝的传统政策,故 B 项不正确。材料中的“不得往日本”“禁以违禁之物夹带出海”说明明政府并没有完全放弃“海禁”政策,只是有限度地允许海外贸易,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

 专题

 古代中国文化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历程和影响及科技文学艺术等。诸子百家思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末清初对儒学的批判继承、古代科技、绘画艺术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

 备考策略

  (1)以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为主线,梳理儒家思想形成、发展演变的历程,把握儒学发展演变历程中代表思想家的主张及影响,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主张;认识儒学主流思想的演变阶段的特征和影响,理解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评价儒学发展演变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影响;将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

 (2)按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历法、农学、医学等梳理古代科技发展的成就,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认识中国四大发明等科技对世界的贡献。

 (3)梳理中国古代文学书画艺术发展的脉络和不同时代文学艺术的不同特征。注意一定时期作品所体现的时代背景,深刻理解“文学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 ►

 探究点一

 百家争鸣的影响与诸子百家思想的特征

 1.百家争鸣的影响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促使战国时期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对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此后中国两千多年来不断发展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思想中寻找到源头。诸子百家在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如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是中国两千多年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提供了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彰显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十分有益,而且传到了邻国以至西方,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尤其是孔子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和“和谐”思想,更是被世界人民景仰和推崇。

 2.诸子百家思想的特征 (1)春秋时期的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

 (2)孔子思想主张是“仁”“克己复礼”,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反映了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奴隶主贵族为挽救统治而发表的主张。

 (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主张任人唯贤,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反对战争,要求平等,渴望社会安定、公平的社会秩序。

 (4)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他们都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反映了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5)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其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因而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

 例 例 1 1

 [2011 ·广东卷 ] “夫仁政,必自经界( ( 土地的分界) ) 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 )

 A 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 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 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 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例 1 C 【解析】

 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仁政的思想。研读题干材料,大意是:行仁政,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确定了,分配土地,制定俸禄标准也就解决了。孟子认为实行仁政的前提是“经界”,即解决土地问题,故选择 C 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徭役赋税、均贫富、民贵君轻的思想,可排除 A、B、D 三项。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哪一学派( (

 ) )

 A A .法家

 B B .儒家

 C C .道家

 D D .墨家

 变式题 A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诸子百家思想。材料大意是:(在圣人进行了土地货财男女之分后),确定了分配的方式却没有管理的制度,故而立下了法律。法律虽然确定了,却没有掌管的,所以设立了官员制度。官员制度设立了却没有办法达成统一,故而君主就出现了。显然材料符合法家的君主专制等主张,故答案为 A 项。

 ► ►

 探究点二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1.相同点:

 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二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望。

 2.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陆王心学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

 (2)认识“理”的方法...

推荐访问:板块 中外 古代

热门排行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

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14篇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指出本地区本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案件篇1我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

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5篇2022年五星支部创建实施方案篇1为切实提高支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夯实党建基础,挖掘支部党建特色,创新支部党建工作做

七言绝句古诗精选【十首】

【 能力训练 导语】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绝,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

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14篇2022年支部党员大会记录内容篇120xx年度我校新党员发展工作已经开始。根据学校党委3月21日会议精神,今年新党员发展

统计工作如何为企业管理服务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作用,它为企业的经营

乡镇创建无毒社区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以禁吸戒毒为中心,全面落实禁毒工作责

四年级我家菜园日记500字

菜园子,就是种菜的地方。种菜的时候为了防止家禽进入菜地,于是农夫用篱笆或者栅栏将菜地围起来形成的一个

哈尔移动城堡电影观后有感范本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

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14篇党支部2022年学习计划篇1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健全党的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