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法,,提升课效”课题实验阶段性研究总结
“注重学法
提升课效”课题实验阶段性研究总结 数学课题组
本阶段,是北丰中学关于“注重学法
提升课效”课题实验的实施阶段,是改变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形成自学水平的关键阶段,工作重点是继续学习相关教育教学新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点,通过实验课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超前学习品质、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水平,探索科学合理易于操作推广的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一年来,全体研究人员扎实工作,认真研究,从课题建设到研究成果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 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实行了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当前人们对课程改革的“注重点”由转变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反映了课程改革正经历着一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但是因为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教学层次低下、预设与生成冲突等现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当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已开始重视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工作,并实行了一些研究、探索和尝试,但对于准确的效益观、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有效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有效教学评价的标准等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实践,在实施推广上也存有不足和不平衡。为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展开“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课题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的历史需要。
(二)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部分教师理念异化为目标,在隐藏目标的泛化、扩大化与多维目标的整合中迷失方向。
(2)热闹的“多言堂”、频繁的合作与讨论,使得很多课堂“形”聚“神” 却散。
(3)部分课堂过度地拉长学生亲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课堂学习的整体效率下降。
(4)过度地依赖学具操作、数学知识泛生活化的现象,造成学生数学化思考缺乏,防碍着课堂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
(5)很多课堂过度地强调了学生的自主与课堂的生成,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畏首畏脚的现象和被弱化的趋势。
2.创新之处:
我们作为一线教师,与新课程密切接触几年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题目变活了,错误变多了,分数变低了”。面对轰轰烈烈的新课改新教法,我们从中学生的视角出发思考着。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要求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用数学的眼光捕捉信息、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的很多知识如果学生没有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学起来是很困难的。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和实践体验性,很多家庭作业形式也由原来的书面作业转变成操作实践性作业,有的则需要在家长的协助和支持下才能完成。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大打折扣,很难实施见效。我们小学教学条件及硬件设施相对较差,数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或实践活动往往因为学具量的不足而只能靠老师或个别学生的演示验证一下,绝大部分学生无法亲历实践的过程,无法在操作中观察、分析和体验。动手水平弱在我校中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这也在一定水准上使得农村的孩子缺乏自主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水平。同时,某些老师仍然迷信于题海战术,高耗低效,让学生练技巧出成绩,把学生当作盛载知识的容器,当作彰显自己教学业绩的筹码。
二、课题总体设计
(一)概念界定
“注重学法
提升课效”就是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动学生有效的发展。设定教学内容,应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提升学生的兴奋点,引导学生深层次参与,遵循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易到难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学生在快乐与思考中,达到掌握和使用知识的目的。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对课题研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学习方式,采用新教法,实现有效学习。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通过对课题研究,教师探索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形成良好的情感、准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3.通过对课题研究,注重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了相对应的学习方法,这不但能提升现有的学习效果,也能为他将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把注重学生短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学生顺利成长,全面推动素质教育。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观察法等。被试:在七、八、九年级中各随机确定一个实验班,在同年级再随机确定一个班,教师分配随机化。
(四)研究方法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合理利用教材内容。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活化教材。
(3)改变学习方式,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4)注重开放习题的设计。
(五)研究对象
全体学生。
(六)研究策略
(1)以新课程标准实施为契机,切实转变育人观点,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让课堂教学由“齐步走,一刀切”转变为分层次实施,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3)以评价为导向,建立促动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内容、评价价值和评价方法多元化。
上一篇:本人大一自我鉴定2022
下一篇:如何组织一场辩论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