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统计学教案第一章导论
社会统计学 教案
第一章
导
论
社会统计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社会学专业 10 门主干课程之一。为了规范社会学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教育部社会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先后组织编写了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书作为与之相配套的教材,是按照社会统计学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内容和框架编写的。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统计学
1. 社会统计的产生与发展
17 世纪以前,社会统计主要局限于对事物进行原始的调查登记和简单的计算汇总。
如大禹时的九州表,明初的黄册和鱼鳞册;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在公元前 400 年就建立的出生、死亡登记制度。
17 世纪后,产生了以工业、农业、贸易、交通等方面统计为主的社会经济统计。
形成了三大学派:国势学派,政治算术学派,数理统计学派
国势学派:代表人物是康令(1606~1681)和阿享瓦尔(1719~1772)。1749年,阿享瓦尔根据拉丁文“Status”、意大利文 Stato 和 Statista 及德文 Statisti等字根创造出 “Statistik”这个新词,原意指“国家显著事项的比较和记述”。
国势学派可谓“有名无实”的学派:只用文字记述,不用数字计量。它又称记述学派和历史学派。
政治算术学派:格朗特 1662 年在其《自然和社会观察》一书中,从宗教管理、商业、气候、疾病等方面,对当时伦敦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性比例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统计分析。
威廉 · 配第 1667 年在其《政治算术》一书中,运用有关人口、土地税收
和国家收入等方面的数字资料,对英国、荷兰的经济实力进行比较,首创了一种数字对比分析的方法。“即用数字、重量、尺度来表达自己想说的问题。” 与国势学派相对应,政治算术学派可谓“有实无名”的学派。
数理统计学派:凯特勒(1796~1874)
首先将概率论原理引入到社会现象的研究,在《社会物理学》,《道德统计》、《论人类》等书中,他认识到人类的社会活动服从于一定规律,并发现这种规律只有通过大量观察才能被人们所认识。
凯特勒被称为现代统计学之父。1867 年,一门兼有数学和统计学双重性质的学科被命名为“数理统计学”。
1886 年,高尔顿:相关指数
1900 年,皮尔逊:卡方检验,复相关计算
1928 年,戈塞特 t;费舍 F
1950 S,拉扎斯菲尔德:自动化处理
1966 年,斯坦福:SPSS
社会统计学派:凯特勒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把政治经济学、数学和当时政府统计工作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专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统计学派。后来这个学派传到德国,就出现了以克尼斯(1821—1898)、梅尔(1841—l 923)和恩格尔(1821—1896)为代表的德国社会统计学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社会统计学派的中心逐步向英、美等国转移,社会统计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日益明确。
1900 年,马约 · 史密斯《统计学和社会学》。
1920 年,史特威 · 恰平《实地调查与社会研究》。恰平还著有《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等书。
二次大战后,社会统计学在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实践意义逐步得到了人们的公认。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都制定了社会发展计划。
20 世纪 60 年代首先在美国掀起了一个颇有声势的“社会指标运动”。
1966 年,雷蒙 · 布埃尔提出用社会指标的方法解决社会分析和社会规划的基本理论,出版了《社会指标》一书。
1976 年,经互会《社会统计基本指标体系》 1976 年,OECD《社会生活质量的计量》 1982 年,国家统计局成立社会统计司 1983 年,《中国社会统计资料》首次公开出版
2. 社会统计学的对象与特点
社会统计学是运用统计的一般原理,对社会各种静态结构与动态趋势进行定量描述或推断的一种专门方法与技术。
广义的社会统计学与狭义的社会统计学 3. 社会统计的方法
所谓描述统计就是讨论范围仅以搜集资料本身为限,而不予以扩大。
所谓推论统计,主要是依据概率论,研究如何依据有限资料对总体性质作推断,从而使统计的功能大为扩充。
(1)大量观察法 所谓大量观察,即是就总体中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用以反映社会总体的数量特征。
(2)大数规律 随机现象出现的基本规律,其一般意义是:观察过程中次取得的结果可能不同(因为具有偶然性),但大量重复观察结果的平均值却几乎接近某个确的数值。
4. 社会统计工作的程序
统计制定——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报告
第二节
社会统计的几个基本概念
1. 总体与单位
所谓总体,就是作为统计研究对象的、由许多具有共性的单位构成的整体。总体也有人称之为母体。
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体称为总体单位,简称单位,也称为个体。
总体分为: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想象总体与现实总体。
总体在抽样调查及推论统计中,还引出了它与样本总体这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推论统计有“部分推断总体”的特征。通过抽样得到的用以推断总体特征的那个“部分”,在统计学上称为样本或样本总体。样本中所含的单位数,在统计学上称为样本大小,也叫做样本容量。从总体抽选出样本的过程叫抽样,也有叫取样的。
2. 标志与变量
总体的每个单位都具有许多属性和特性,说明总体单位属性或数量特征的名称在统计上称为标志。
3. 指标与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或样本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概念或范畴。如人口数、湿地面积、就业率、性比例等等,这些概念用于反映一定总体的数量方面时,就是统计指标。
指标: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在社会统计中,如要全面把握对象总体情况,就不能单凭一个指标,而要靠一组相互联系的并与之相适应的指标来完整地反映对象总体。指标体系就是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统计指标的集合体。
上一篇:qq里发说说好句子x
下一篇:附件2:科技研发项目进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