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学期《科技政策学》期末考核作业答案
东
北
大
学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科技政策学 试 卷(作业考核 线上)
A 卷
学习中心:
院校学号:
姓名
(共 页)
总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得分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对错,将其标号填入下表中,正确填 √ ,错误填
× ,每题
1 分,共
10 分)
题号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答案
×
×
×
√
√
√
√
√
√
√
1、 在近代以前,技术依附哲学,科学依附工匠。
2、近代以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呈现两条平行线。
3、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面临空前困境的天才预言一发表就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4、自主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由之路。
5、《美国竞争法案》被誉为美国 21 世纪科学事业发展的路线图。
6、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7、2006 年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做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讲话。
8、《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1993 年颁布。
9、现代科技决策模式已由政治精英模式、专家模式向公众模式演进。
10、财税政策、人才政策等属于科技政策的支撑体系。
二、单项选择题(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将其答案
标号填入下表内,每题
1 1
分,共
10
分 )
题号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答案
A A
A A
B B
D D
D D
C C
B B
B B
C C
A A
1、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科学、技术、( )一体化趋势更加显现。
A)生产 B)销售 C)教育 D)研究
2、科技政策的分类( )
A)科学政策与技术政策 B)科学政策与政府政策C)技术政策与国家政策 D)国家政策与模糊政策
3、美国在( )年成立国家宇航局,负责制定国家狂减发展计划。
A)1930—1940 B)1957—1958 C)1960—1963 D)1964—1966
4、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思维是要打破()
A)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 B)以点带面的晕轮效应C)刚愎自用的经验思维 D)迷信权威的僵化思维
5、 以下哪一个不是 21 世纪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共同特点( )
A)加强研究设施建设 B)开发人力资源
C)增加科技投入 D)变革组织体制
6、 日本科技战略转变意味着( )
A)模仿—原始创新—自主创新 B)自主创新—模仿—科技发明C)模仿—自主创新—原始创新 D)自主创新—科技发明
7、“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在第几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的( )
A)第一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D)第四次
8、 下列哪项不是我国科技发展具备的优势()
A)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世界第一 B)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五
C)高薪技术产业群迅速崛起 D)一批拥有自主知名品牌的优秀企业
9、 我国第一个国家科技发展长期规划是在哪一年提出的( )? A)1978 B)1981 C)1983 D)1985
10、科技政策的支撑体系( )
A)科技财税政策与科技人才政策B)科技财税政策与科技创新政策C)科技人才政策与科技教育政策D)科技投入政策
三、多项选择题( 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将其答案标号填入
下表内,每题
2 2
分,共
20
分。
)
1、科技政策按科学技术活动划分包括( )
A)科技研究与发展政策 B)科技服务政策C)科技教育与培训政策 D)科技创新政策E)科技扶持政策
2、从科技政策的动态运行上,科技政策包括( )
A、战略层面的高层决策 B、战术层面的执行决策C、管理层面的计划组织 D、执行层面的具体实施E)科技规划政策
3、美国科学基金会的计划包括( )
A)基础研究计划 B)科学教育计划C)应用研究计划 D)国内合作的计划E)航空航天计划
4、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有( )
A)环境 B)制度 C)机制 D)个性 E)思维
5、21 世纪日本科技政策第二期科学技术计划(2001 年---2005 年)中,政府投入在五年内达到 24 亿日元,具体措施包括( )
A)改变政府研究投资的战略途径 B)推进科研机构改革
C)营造竞争性的研究环境 D)促进科技界和社会的交流E)促进年轻研究人员的独立性和流动性
6、日本科技发展出台了以下哪几个战略( ) A)贸易立国战略 B)技术立国战略C)科技创新立国战略 D)IT
国家战略E)数字化战略
7、影响科技发展的变量有( )
A)科技应用研究 B)科技资源成本 C)科技制度成本 D)科技人才素质状况E)国际环境变化 题号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答案
ABCD
ACD
ABC
ABCDE
ACD
ABCD
BCD
AC
BD
ABDE
8、我国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 )
A)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B)郭沫若作了《科学的春天》的书面讲话C)提出了制定科学规划的任务和指导思想D)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E)决定制定科技进步法
9、科技政策的静态结构包括( )
A)纵向结构 B)宏观结构 C)横向结构 D)微观结构E)运行结构
10、科技政策的静态上横向结构包括( )
A)科技投入调控政策 B)科技运作调控政策C)科技环境优化政策 D)产出调控政策 E)转化调控政策 四、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
1、罗马俱乐部 罗马俱乐部(Club of Rome)的宗旨是研究未来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发展的影响,阐明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引起政策制订者和舆论的注意。目前主要从事有关全球性问题的宣传、预测和研究活动。
2、共识会议 “共识会议”(consensus
conference)一言最早起源于美国,20 世纪 70 年代末,在医学专家小组和其他专业专家之间组织开展的对话中,美国国家健康机构(NIH)首次使用這一术 语。
所谓共识会议,就是针对涉及到政治、社会利益关系并存在争议的科学技术问题,由公众的代表组成团体向专家提出疑问,通过双方的交流和讨论,形成共识,然后召开记者会, 把最终意见公开发表的会议形式
3、863 计划 1986 年 3 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 1986 年 11 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 863 计划。
4、攀登计划 为了加强国家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推动基础性研究持续稳定地发展,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国家从 1992 年起设立“攀登计划”。
“攀登计划”项目的遴选,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之一:(1)属于学科前沿性研究,预测在本世纪末可能取得重大突破;(2) 具有重要应用背景,为我国经济建设所急需,国际上很活跃;(3)能发挥中国地理、资源和 研究工作特点,可望取得中国特色的成果;(4)已在国际上具有优势,居世界先进水平,将 继续取得重大进展的研究。
五、简答题(每题
8 分,共
24 分)
1、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正以高科技为先导, 推动产业转型和产品升级,跻身于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目前世界科技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新技术正在推进生产力信息化。
二是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农业、运输、通讯、医药等行业的结合更加紧密。三是环保科技的地位日渐突出。
四是教育成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基础。五是世界件科技竞争与合作并存。
六是地区科技发展差距有时能进:步拉大。美、日、欧地位将更加巩固,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及中国、印度和巴西的科技发展将加快,俄罗斯及部分东欧国家的科技发展速度将减缓,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首先足各国在科技投人方面的巨大差异:发达国家对科技的投人平均超过或接近其国内生产总值的 2%,科技弱国则不到 0.4%。其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事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总人数及其在本国人口中所占比例差距悬殊。此外,从科技产出上看,90 年代发表的科技论文篇数、专利中清数、诺贝尔奖获奖人数等方面的差距也表明了这种趋势。
2、世纪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共同特点? A)加强研究设施建设B)开发人力资源 C)增加科技投入,还有两个凸现(1)凸现两个关键词:“全球化的思维,本土化的行动”——反应各国科技部门回应世界一体化发展的一种积极态度。(2)凸现两个内容:一是以创新和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为核心的科技政策;二是面向全球化的科技政策。
3、简述新中国历史上的几次科技大会 1956 年 1 月 14 日至 20 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毛泽东号召中共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 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
1978 年 3 月 18 日至 31 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
1995 年 5 月 26 日至 3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发表讲话,号召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
2006 年 1 月 9 日举行的全国科技大会是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大会,将成为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并为中国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实现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论述题(任选其中一题, 16 分)
1、谈谈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一)科学与技术的含义 科学是一种最逼近真理的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 且是一项社会事业,它是一种主客观认识,是真理,是一种知识体系。
技术总的来说是一种人类实现目的的手段,人类建构、变革、控制和改造自然、社会以及人类主观世界的手段。他的来源较广泛可以来源于人类实践、科学、已有技术等。
(二)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任务和性质不同。科学的任务是认识世界,技术的任务是改造世界,而科学是一种精神财富,技术是一种物质财富。
(2)解决问题不同。科学讲的是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而技术说的是要做么做、做什么的问题。
(3)方法不同。科学是使经验上升到理性,而经验是技术则是组成部分。
(4)研究过程不同。科学研究尽管是有计划的,但目标是不确定的;而技术尽管有它的不确定性,但路径明确,有明确的方向、准确的时间、经费等成本预算,计划性较强。
(5)劳动特点不同。科学研究自由度大,个体性强,而技术则集体性强些。
(6)从才人因素看。科学要有能力但更凸现知识,年龄偏小,而技术发明要有知识,但更注重能力,年龄偏大
(7)从结果和评价看。科学标准往往只有一个就是客观规律,而技术过程及地域、民族等差异,评价标准往往也是实用不实用、有效不有效,不能做是非判断
(8)发展过程看,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此起彼伏,并不完全重合。
(9)从与国家的关系看。科学水平和技术水平虽密切相关,但并不完全成正比。
(10)从价值和意义看。科学是长远的,科学革命带来技术突破,技术虽也对科学有推动作用,但更直接的则是它的经济、社会、军事价值等。
(三)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历史地看,科学与技术由分离走向互动,且随着人类的进步,二 者之间已经形成一个统一体,并且是科学、技术、生产的三位一体了。
(1)近代以前, 科学与技术是分离的,二者是独立发展的。科学依附哲学,而技术依附工匠,古代的奇数发 明都是工匠们经验的积累的结果。
(2)近代以后,特别是文艺复兴以后,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才逐渐融合起来且日期越来越短
(3)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科学与技术由平行——交叉互动、共为一体)第一,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呈现知识爆炸现象。第二,科技 成果商品化的周期大大缩短 。第三,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势更加显现。第四,各学科、技术领域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集中表现在科学技术正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上向着 最复杂、最基本的方向发展。第五,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如环境问题、资 源问题等的解决必须加强科技工作者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联系才能有重大突破。第六, 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快。全球性的信息网络,实现了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虚拟 实验室等新型的研究组织,逐渐形成了一个“全球研究村”。第七,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2、试述新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具有的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