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盐,化学肥料
专题六 盐 化学肥料 易错清单 1. 审题不清。
【例1】
(2014·辽宁沈阳)下列各组物质在pH=11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的是(
)。
A. Na 2 SO 4
KCl B. HCl K 2 CO 3
C. CuCl 2
KNO 3
D. NaCl NH 4 Cl 【解析】
pH=11 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氢氧根离子,能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的,或物质间两两反应的则在溶液中不能共存。而判断能否与氢氧根离子反应,或能否两两反应,则是看离子交换时能否组成沉淀、水或气体。
A. 两种物质不会发生反应,也不会和氢氧根离子反应,所以在溶液中可以共存,故 A 选项正确;B. K 2 CO 3 中的碳酸根离子和 HCl 中的 H+ 在溶液中能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HCl 中的 H + 和溶液中的OH— 会结合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B选项错误;C. 氯化铜中的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会结合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 C 选项错误;D. NH 4 Cl 中的铵根离子和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会生成氨气而不能共存,故 D 选项错误;综上所述,选 A。
【答案】
A 【误区纠错】
本题题设条件为:pH=11 的溶液中,即溶液中存在大量的氢氧根离子。判断时,物质除彼此之间不能生成沉淀、气体和水,还须不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审题时学生往往忽视 pH=11 这一条件,没有把隐含离子氢氧根离子考虑在内而出错。
2. 对概念或物质的性质掌握不准确。
【例 2】
(2013·广西柳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常温下,碱溶液的 pH 一定大于 7,盐溶液的 pH 一定等于 7 B. 向某溶液中滴入 BaCl 2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溶液中一定有 Ag+
C. 区别 NH 4 Cl 和 KCl 粉末,可用分别加熟石灰研磨并闻气味的方法。
D. Na 2 CO 3 俗称纯碱,它的水溶液呈碱性,属于碱类 【解析】
A. 碱溶液的 pH 一定大于 7,但盐溶液的 pH 不一定等于 7,例如碳酸钠溶液属于盐溶液,但pH大于7,故说法错误;B. 向某溶液中滴入BaCl 2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可能是氯化银沉淀或钡盐沉淀或两者都有,因此该溶液中不一定有 Ag+ ,故说法错误;C. 氯化铵加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气味产生,而氯化钾加熟石灰研磨没有刺激性气味产生,故说法正确;D. Na 2 CO 3 俗称纯碱,它的水溶液呈碱性,但它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属于盐,故说法错误;故选 C。
【答案】
C 【误区纠错】
要注意:盐溶液的 pH 不一定等于 7,水溶液呈碱性的化合物不一定属于碱。
名师点拨 盐和化学肥料是初中化学的主要知识,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考命题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常常与酸碱的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命题涉及的内容如下: 1. 常见的盐——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的性质及用途和复分解反应是常考内容。
2. 物质的提纯和分离及推断混合物中的成分(必考)。
3. 酸、碱、盐反应规律: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基础的酸、碱、盐性质的综合实验设计(必考),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演绎、逻辑推理、形象思维的能力。
4. 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的综合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演绎、逻辑推理、形象思维等能力。
提分策略 1. 注重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应用。
(1)条件:生成物中如果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那么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否则不能发生。
(2)类型: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有五类: ①酸+碱 盐+水 ②酸 1+盐 1 酸 2+盐 2 ③碱 1+盐 1 盐 2+碱 2 ④盐 1+盐 2 盐 3+盐 4 ⑤碱性氧化物+酸 盐+水 注:第③④条中要求反应物必须可溶 (3)判断:能否反应,离子共存 ①不参加复分解反应的盐:AgCl、BaSO 4 、KNO 3 、NaNO 3 。
②不共存的离子和反应: H+ +OH -H 2 O H+ +C H 2 O+CO 2 ↑(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N+OH-H 2 O+NH 3 ↑(刺激性气味) Ba2+ +SBaSO 4 ↓(白色) Ag+ +Cl -AgCl↓(白色) Ca2+ +CCaCO 3 ↓(白色) Ba2+ +CBaCO 3 ↓(白色) Mg2+ +OH -Mg(OH) 2 ↓(白色) Cu2+ +OH -Cu(OH) 2 ↓(蓝色) Fe3+ +OH -Fe(OH) 3 ↓(红褐色) 【例 1】
(2014·湖南永州)下列各组物质溶于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 CuSO 4 、HCl、KCl
B. H 2 SO 4 、KNO 3 、BaCl 2
C. HCl、KNO 3 、BaCl 2
D. CaCl 2 、Na 2 CO 3 、NaOH 【解析】
物质加到水中得到无色澄清溶液,说明除彼此之间不能生成沉淀,还应不存在有色离子。A. 三种物质不反应,溶液是透明的,但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故选项错误;B. 硫酸和氯化钡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难溶于水,溶液浑浊,故选项错误;C. 三种物质不反应,且不含有色离子,符合无色透明的要求,故选项正确;D. CaCl 2 和 Na 2 CO 3 发生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溶液浑浊,故选项错误;故选 C。
【答案】
C 2. 掌握十类重要的反应。
(1)金属和酸; (2)金属和盐; (3)酸和碱性氧化物; (4)碱和酸性氧化物; (5)酸和碱; (6)酸和盐; (7)盐和碱; (8)盐和盐;
(9)难溶性碱受热分解:2Fe(OH) 3 Fe 2 O 3 +3H 2 O,Cu(OH) 2 CuO+H 2 O; (10)盐分解。
注:其中,(2)(6)(7)(8)(10)是盐的化学性质,(3)(5)(6)(7)(8)是初中化学中学到的五类复分解反应。
【例 2】
(2013·山西)对于化学反应 X+Na 2 CO 3 2Y+CaCO 3 ↓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 Y 中一定含有钠元素 C. X 一定是熟石灰
D. X 中阴离子化合价是-1 价 【解析】
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物质的反应,所以可以判断该反应是一种碱或盐与碳酸钠交换成分后而发生的反应,故属于复分解反应,故 A 分析正确;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以知道,在 Y 中一定含有钠元素,故 B 分析正确;不仅仅氢氧化钙能够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氯化钙等也可以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故 C 分析错误;反应前钠原子有 2 个,而反应后出现在 Y 中,且其化学计量数为 2,所以由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可以判断在 Y 中的阴离子的化合价为-1 价,故 D 分析正确。故选 C。
【答案】
C 3. 注重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1)建立起金属、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图(如下图所示)。
(2)区分以下几种物质 ①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 酸性物质是指其水溶液的 pH 小于 7 的物质,如硫酸、硫酸氢钠、硫酸铵等的水溶液都呈酸性,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可见酸性物质不一定是酸,但酸性物质包括酸。
碱性物质是指其水溶液的 pH 大于 7 的物质,如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钾等的水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可见碱性物质不一定是碱,但碱性物质包括碱。
②碱和纯碱 碱是一类化合物的总称,这类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解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常见的碱有 NaOH、KOH、Ca(OH) 2 等多种。而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 Na 2 CO 3 ,从组成上看它属于盐类,但它的水溶液呈碱性,所以被称为纯碱,而它并不是碱。
③盐和食盐 盐是一类化合物的总称,这类化合物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如:NH 4 NO 3 、Na 2 SO 4 、KNO 3 、CaCl 2 等都属于盐,生活中所谓的盐即食盐,专指氯化钠,食盐属于盐类,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是一种具体的盐。食盐是氯化钠的俗称。误食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 2 )而发生中毒事件就是没弄清楚盐和食盐的关系,把亚硝酸钠当作了氯化钠。
【例 3】
(2013·内蒙古赤峰)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 置换反应的生成物为单质和化合物,所以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 B.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 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但不带电的微粒不一定都是分子、原子 D. 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一定有盐生成,则有盐生成的反应一定是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 【解析】
A. 置换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但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不一定为置换反应,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的反应等;B. 单质是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但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只含有氧元素,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C. 不带电的微粒主要有分子、原子和中子等,所以不带电的微粒不一定都是分子、原子;D. 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一定有盐生成,但有盐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如钠与氯气燃烧后生成氯化钠(属与盐类)是化合反应;故选 C。
【答案】
C 专项训练 一、 选择题 1. (2014·黑龙江哈尔滨初三调研测试)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食酸奶能促进食物消化
B. 用灯帽盖熄酒精灯火焰 C. 用钛镍合金制卫星天线 D. 工业上不可以用食盐为原料来制取碳酸钠 2. [2014·山东日照市初中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四)]下列各组溶液,只用一种试剂不能鉴别的是(
)。
A. Na 2 SO 4 、CuSO 4 、NaCl B. NaCl、Na 2 CO 3 、Na 2 SO 4
C. FeCl 2 、NaNO 3 、Na 2 SO 4
D. (NH 4 ) 2 SO 4 、NH 4 Cl、NaCl 3. (2014·北京东城区中考一模)一包不纯的 Na 2 CO 3 固体,杂质可能是 CaCl 2 、NaCl、NaHCO 3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澄清溶液;另取样品 10.6g,加入 100g 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气体 4g,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加水得澄清溶液,样品中一定没有 CaCl 2
B. 样品中一定含有 NaCl,可能含有 NaHCO 3
C. 样品中一定含有 NaHCO 3 ,可能含有 NaCl D. 所加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小于 7.3% 4. (2014·江苏苏州中考模拟二)在 pH=13 的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组不可能是(
)。
A. Na+ 、N、K + 、Ba 2+
B. Cl- 、Ba 2+ 、Ca 2+ 、N C. S、Cl- 、K + 、Na +
D. Na+ 、K + 、C、Cl -
5. (2013·江苏张家港·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某地雨水的 pH 等于 5.8,说明该雨水为酸雨 B. 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时有气泡产生,说明该固体组成中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 C. 某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说明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 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中很快熄灭,说明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6. (2013·北京西城区·中考二模)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同学们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和结论正确的是(
)。
A. 若Ⅱ、Ⅲ均有明显现象,则说明样品一定完全变质 B. 若 D 为白色固体,则溶液 A 是 Na 2 CO 3 溶液
C. 若 D 为气体,则加入甲溶液的目的是证明样品已变质 D. 若 D 为白色固体、且溶液 C 为红色,则样品一定是部分变质
7. (2013·南京六合区·一模)下列对一些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
A. 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B. 用洗涤剂除去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将油污溶解形成溶液 C. 把铅加入锡中制成合金焊锡,结果是降低了熔点 D. 铵盐与某物质混合施用,会降低肥效,该物质可能是熟石灰 8. (2013·南京鼓楼区·中考一模)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一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 ①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9. (2013·天津河北区·二模)下列是某化学兴趣小组为化学课外活动设计的四个实验探究方案。其中方案(一)和方案(二)都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方案(一) 方案(二) A 证明硫酸溶液呈酸性 滴加几滴石蕊溶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用 pH 试纸测定溶液的 pH B 检验溶液中是否有氯离子 先加硝酸银溶液,再滴加稀硝酸 先加硝酸银溶液,再滴加稀盐酸 C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钠 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过滤 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 D 检验长期露置 加稀盐酸 加澄清石灰水
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10. (2013·上海奉贤区·四月调研试卷)现有盐酸和 CaCl 2 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某物质 X,溶液的 pH 随滴入 X 的量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则 X 是(
)。
A. 水 B. 澄清石灰水
C. 纯碱溶液 D. 稀盐酸 二、 填空题 11. (2014·上海奉贤中考二模)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有硫酸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有如下现象: (1)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足量的水中,搅拌、静置、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无色滤液。
(2)向所得固体中加入稀硝酸,固体完全溶解并有气体放出。
(3)向所得滤液中加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
试推断:该粉末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有
,可能含有
。
12. (2014·重庆市永川区中考模拟)浸泡皮蛋的料液由纯碱、食盐、生石灰和水制作而成。为了检测澄清的料液中除食盐和水之外的成分,作如下实验探究。
(1)分析假设: ①料液制作过程中,首先是生石灰跟水发生反应生成 Ca(OH) 2 ; ②除食盐和水之外,澄清料液中一定存在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下同),生成该成分的反应方程式为
。
③可能存在的成分是 Na 2 CO 3 或
。
(2)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①取少量澄清料液,滴加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②取少量澄清料液,滴加碳酸钾溶液 无明显现象 (3)探究结论:料液中的另外一种成分应该是
。
13. (2013·河南信阳·一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请将下列有关实验问题填写完整。
(1)在粗盐的提纯过程中有三处用到玻璃棒,其中在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其目的是
。
(2)测定某溶液的 pH 时,先用水将 pH 试纸润湿会使结果
(填“偏大”“偏小”“不变”或“无法确定”)。
(3)除去 Na 2 SO 4 溶液中少量的 Na 2 CO 3 ,不能选用盐酸的原因是 。
14. (2013·天津塘沽区·中考一模)塘沽五中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研讨初中常见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其实验操作及部分现象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A 的水溶液呈
(填“酸”“中”或“碱”)性。
(2)气体 B 的化学式是
。
(3)第③步,加入一定量的溶液 C,烧杯中产生浑浊现象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溶液 D 的溶质由两种元素组成,则溶液 D 中的溶质是
。
(5)实验最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 (指示剂除外)。
15. (2013·上海浦东新区·一模)无土栽培是利用营养液栽培作物的一种方法(如图 1)。
图 1
图 2
图 3 (1)下列化学肥料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填序号)。
①硝酸铵 ②碳酸氢铵 ③硝酸钾 ④硫酸钾 (2)小军要配制 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 24%的硝酸钾溶液,需硝酸钾质量为
g。
(3)如图 2A 所示,称量时 A 出现了右盘低的现象,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
①左边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至天平平衡 ②移动游码至天平平衡 ③右盘中减少砝码至天平平衡 ④左盘中添加食盐至天平平衡 (4)量取水时,如果按照图 2B 的方法读数,会使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大”或“偏小”);图 2C 中用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 。
(5)现有一种无色的营养液,可能由 KNO 3 、Ca(NO 3 ) 2 、K 2 CO 3 、KCl 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其成分,某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图 3 所示的实验。
根据以上实验,请你进行有关推断。
①由实验 1 可确定原营养液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
;
②根据实验 1、实验 2 推测原营养液的组成可能有
种情况;
③若测得原营养液中 K+和 Cl-的数目之比为 3∶1,则原营养液的组成中的溶质是
。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D 解析:A. 牛奶经发酵后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利于消化,具有明显的保健作用;B. 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C. 钛镍合金具有形状记忆功能,因此用钛镍合金制卫星天线;D. 工业上以氯化钠、氨气、水、二氧化碳为原料反应可制得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热解得到碳酸钠,故 D 错误,选 D。
2. B 解析:A. 使用氢氧化钡溶液,能与氢氧化钡混合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硫酸钠,产生蓝色沉淀的是硫酸铜,无现象的是氯化钠,使用一种试剂可以鉴别;B. 这三种物质的阳离子相同,则反应只能是通过阴离子的反应进行鉴别,因此只使用一种试剂无法鉴别;C. 观察颜色,浅绿色的为氯化亚铁,然后向剩余的两种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产生沉淀的是硫酸钠,无现象的是硝酸钠,只使用一种试剂可以鉴别;D. 使用氢氧化钡溶液,无现象的是氯化钠,有刺激性气味且产生沉淀的是硫酸铵,只有刺激性气味的是氯化铵,可以鉴别;故选 B。
3. C 解析:A. 由于碳酸钠和氯化钙能够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而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澄清溶液,所以固体中一定不会含有氯化钙;B. 由于杂质是碳酸氢钠也能生成二氧化碳,且碳酸氢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钠小,所以同质量的碳酸氢钠比碳酸钠生成的二氧化碳要多,故杂质中不能全部是碳酸氢钠,一定含有氯化钠,故说法正确;C. 由于杂质是碳酸氢钠也能生成二氧化碳,且碳酸氢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钠小,所以同质量的碳酸氢钠比碳酸钠生成的二氧化碳要多,故杂质中不能全部是碳酸氢钠,还一定含有氯化钠,且杂质可以全部是氯化钠,也可以是氯化钠和碳酸氢钠两者都有,故说法错误;D. 假设该固体都是碳酸钠,则设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x ,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是 y 。
Na 2 CO 3 +2HCl 2NaCl+H 2 O+CO 2 ↑
106
73
44
10.6g
y
x
x =4.4g y =7.3g 如果该固体全部是碳酸钠,此时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7.3% 而反应中的二氧化碳小于 4.4g,所以消耗的氯化氢应该比此时要少,所以所加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小于 7.3%,故选项正确,故选 C。
4. B 解析:pH=13 的溶液中存在大量的 OH- 。A. 由于 OH - 和四种离子混合不会生成水、沉淀和气体,所以这些离子可以大量共存;B. 由于OH- 和 N 能够结合成氨气和水,不能共存,所以 B选项离子不可能在 pH=13 的溶液中大量共存;C. 由于 OH- 和四种离子混合不会生成水、沉淀
和气体,所以这些离子可以大量共存;D. 由于 OH- 和四种离子混合不会生成水、沉淀和气体,所以这些离子可以大量共存;故选 B。
5. C 解析:A.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水,某地雨水的pH等于5.8,说明该雨水不是酸雨,故 A 错误;B. 盐酸能与活泼金属或碳酸盐或者亚硫酸盐反应产生气体,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时有气泡产生,说明该固体可能是碳酸盐或者亚硫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故 B 错误;C. 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某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说明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故 C 正确;D. 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无色气体中很快熄灭,说明该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故 D 错误;故选 C。
6. C 7. B 解析:A. 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故 A 正确;B. 用洗涤剂除去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故 B 错误;C. 把铅加入锡中制成合金焊锡,结果是降低了熔点,故 C 正确;D. 铵盐遇到碱性物质会放出氨气,铵盐与某物质混合施用,会降低肥效,该物质可能是熟石灰,故 D 正确。故选 B。
8. B 解析:①中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和硫酸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故①能实现;②氢气燃烧生成水,水不能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双氧水,故②不能实现;③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氧化钙与水结合生成氢氧化钙,③能实现;④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④能实现。故选 B。
9. A、D 解析:A. 酸性溶液能使石蕊变红,酸性溶液的 pH 小于 7,故方案一、二正确,故此选项正确。B. 检验氯离子的存在一般选择先加硝酸银溶液,再滴加稀硝酸完成,稀盐酸中含有氯离子,一定会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所以不能加入稀盐酸,故方案一正确,方案二错误,故此选项错误。C. 硝酸钡溶液和硫酸钠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硝酸钠属于新的杂质,故方案一错误;适量的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故方案二正确,故此选项错误。D. 检验长期露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主要是检验是否含有碳酸钠,也就是检验碳酸根的存在,由于有碳酸根存在,加入盐酸会产生气泡,加入石灰水会生成沉淀,故两种方式均可行,故此选项正确。故选 A、D。
10. C 解析:由于随着X 的加入溶液由酸性逐渐的变为中性,因此 X 应是一种碱性物质,首先排除 A 和 D,再就是图像的中间一段溶液的 pH 值没有发生变化,说明 X 也能与氯化钙发生反应,当把氯化钙也消耗完以后,再加 X 就会导致溶液变为碱性。所以 X 为纯碱溶液。故正确答案为 C。
11. 碳酸钙和氯化钡 硫酸铜和硫酸钠 氯化钠 解析: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足量的水中,搅拌、静置、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无色滤液,所以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存在硫酸铜,所得白色固体会全部溶于硝酸,生成气体,所以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钙,滤液中加入稀硫酸,会生成白色沉淀,所以白色固体中一定存在氯化钡,氯化钡和硫酸钠会生成硫酸钡沉淀,但是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硝酸,所以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存在硫酸钠,是否存在氯化钠对实验现象不会造成影响,所以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和氯化钡,一定不含:硫酸铜和硫酸钠,可能含有:氯化钠。
12. (1)②NaOH Ca(OH) 2 +Na 2 CO 3 CaCO 3 ↓+2NaOH ③Ca(OH) 2
(3)Na 2 CO 3
解析:(1)②氢氧化钙与碳酸钠的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澄清料液中一定存在的成分是 NaOH,生成该成分的反应方程式为 Ca(OH) 2 +Na 2 CO 3 CaCO 3 ↓+2NaOH;③由于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且两种物质是否完全反应不能确定,故能存在的成分是 Na 2 CO 3 或 Ca(OH) 2 ;(3)①取少量澄清料液,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有 Na 2 CO 3 ,②取少量澄清料液,滴加碳酸钾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无 Ca(OH) 2 ;故料液中的另外一种成分应该是 Na 2 CO 3 。
13. (1)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无法确定 (3)生成可溶盐 NaCl,引入新的杂质 解析:(1)在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其目的是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2)测定某溶液的 pH 时,先用水将 pH 试纸润湿相当于将待测液稀释。在测定酸液时,pH变大,在测定碱液时,pH 变小,在测定中性液时,pH 不变。所以,无法确定;(3)由于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混入溶液中,所以,不能选用盐酸的原因是生成了 NaCl,引入新的杂质。
14. (1)碱 (2)CO 2
(3)Na 2 CO 3 +Ca(OH) 2 CaCO 3 ↓+2NaOH (4)HCl (5)NaCl、HCl 解析:(1)碱性溶液遇到石蕊变蓝,A 溶液一定呈碱性;(2)氢氧化钠溶液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可使石蕊变蓝,最后加入溶液 D 后生成了气体 B,且溶液变为红色,所以可以判断气体 B 为 CO 2 ;(3)碳酸钠溶液可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是 Na 2 CO 3 +Ca(OH) 2 CaCO 3 ↓+2NaOH;(4)碳酸钠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由于溶液 D 的溶质由两种元素组成,所以该酸是盐酸,其溶质为 HCl;(5)最后溶液显红色,说明盐酸过量;若溶液 C 是氢氧化钙,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后生成氢氧化钠溶液,滴加 D 有气体,说明碳酸钠是过量的,再加入过量的盐酸,氢氧化钠、碳酸钠与盐酸均反应生成氯化钠;所以实验后所得溶液含有的溶质为 NaCl、HCl。
15. (1)③ (2)12 (3)④ (4)偏小 加快硝酸钾溶解速度 (5)①K 2 CO 3
②两 ③硝酸钙、氯化钾、硝酸钾[Ca(NO 3 ) 2 、KCl、KNO 3 ]
解析:(1)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①硝酸铵中只含有氮元素,不是复合肥;②碳酸氢铵中只含有氮元素,不是复合肥;③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属于复合肥;④硫酸钾中只含有钾元素,不属于复合肥。故选③。(2)溶液质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乘积是溶质的质量,则需用硝酸钾的质量为 50g×24%=12g。(3)在称量中天平发生偏转时要么加药品,要么减药品,出现了右盘低的现象说明药品少了,应该增加食盐至天平平衡,故选④。(4)仰视读数量取水时看到的读数偏小,量取到的液体偏多,水多了,溶质质量分数就偏小;玻璃棒搅拌目的是加速氯化钠溶解。(5)①实验 1 中把碳酸钠加入混合物的溶液中,产生了白色沉淀,根据所给的物质中能和碳酸钠产生沉淀的只有硝酸钙,同时也说明在混合物中没有碳酸钾。②实验 2 中把硝酸银加入营养液中产生了白色沉淀,根据所给的物质中能和硝酸银产生沉淀的只有氯化钾,而两个实验中均没有涉及到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这样综合两个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营养液中可能有的物质存在两种组合:一是硝酸钙、氯化钾,二是硝酸钙、氯化钾、硝酸钾。③氯化钾中钾离子和氯离子的个数比为 1∶1,而溶液中钾离子和氯离子的个数比为 3∶1,所以根据溶液中的电荷守恒我们可以得出该营养液的组合中还含有硝酸根离子,即硝酸钾。
下一篇:第六章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