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三年级一单元集体备课 详案 主备人:戴田甜
单元分析 |
本单元以“可爱的生灵”为主题,编排了《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3首古诗和《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3篇课文,多角度展现了大自然中生灵的可爱与美丽。《古诗三首》呈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美丽的春夏景象;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
学情分析 |
燕子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小动物,孩子们比较熟悉、喜欢。尤其是燕子的外形及其会吃害虫的益虫形象,孩子们早在以前的课文中了解过。所以本课的学习中,燕子的的特点容易把握。难点是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燕子的特点写具体的,是如何表达自己对燕子的喜爱之情的。本班阅读能力比较薄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把阅读理解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尽情地读,读中有悟:悟情、悟景、悟得。设计相关的语言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并用迁移方法阅读课外书。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的学生,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因此教学中,就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默读习惯。从“连接语”入手,抓一个问题:默读课文,说说你最感兴趣的内容。 |
课题 | 1.古诗三首 |
教学目标 | 1.会认“鸳、鸯”等6个生字,会写“融、燕”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
教学重点 | 能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
教学难点 | 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1课时教学目标 | 1.会认“减”1个生字,会写“梅、溪、泛、减”4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课时教学重点 |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课时教学难点 |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 |
1课时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板块一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认识三衢山,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三衢山风光图片。 宋代诗人曾几在游览三衢山后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三衢道中》。 (2)板书诗题,读好诗题。 2.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诗,学生评价朗读效果,教师点拨易读错的生字。 (3)教师范读,读出节奏。 (4)全班齐读。 板块二 走进古诗,寻“三衢”美景 1.课件出示思考提示。 课件出示: 诗人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他沿途看到了什么?在课本上用“”画出来。 请画出诗人游玩的路线。 诗人游三衢山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1)游玩的时间。 ①诗人是什么时候游三衢山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梅子黄时”是指什么时候?拓展诗句,理解“梅子黄时”。 课件出示: 三旬已过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苏轼《舶趠风》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师:“梅子黄时”本是多雨的季节,可是诗人出行正好碰到了——日日晴。 (2)游玩的路线。 ①展示学生画的游玩的路线。 ②结合诗句“小溪泛尽却山行”判断路线是否正确。 师:“泛”和“尽”分别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借助课文注释,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板块三 再读古诗,品“游三衢”之情 1.借助插图,想象画面。 (1)图文结合,想象美景。 ①边读古诗边看插图,说说诗人在游玩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理解“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②补白想象画面。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诗人在游玩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2)运用关联词说话。 你能用一组关联词把这两句诗连成一句话,展示诗人游玩中看到的美景吗?(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不但)绿阴不减来时路,(而且)添得黄鹂四五声。 2.想美景,品诗情。 (1)感受诗人的心情。 师:如果你是诗人,欣赏了这样的美景,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师:整首诗表现出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我们应该怎样读出这种心情呢? (3)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板块四 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梅、溪、泛、减”4个字。 (1)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记:梅、溪、泛、减。 (2)熟字比较法识记:梅—每;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讨论。 3.教师示范重点字的书写笔顺及笔画。提醒学生注意:“梅”的右下部分“母”的笔顺;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5.写字展评。 |
2课时教学目标 | 1.会认“鸳、鸯、惠、崇、豚”5个生字,会写“融、燕、鸳、鸯、惠、崇、芦、芽”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诗人的情感。背诵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
课时教学重点 |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诗人的情感。背诵古诗。 |
课时教学难点 | 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
2课时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板块一 复习导入,揭示诗题 1.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曾几的《三衢道中》,现在一起来背一背。 (2)巩固方法:(师)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总结的学习写景诗的方法? 2.板书诗题。 (1)师:我们将用上节课学到的方法一起来学习新的两首诗。(板书:绝句惠崇春江晚景) (2)指导书写“惠、崇”二字。 惠:“日”扁宽,横画等距,横上一点不要忘记。崇:上面是山字头。 (3)读懂诗题: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题。 板块二 感受节奏,感知诗意 1.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诗,学生评价朗读效果,教师点拨易读错的字。 (3)教师范读,读出节奏。 (4)全班齐读。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把不懂的字词圈画出来。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里有疑惑。学生通过注释、插图等方式先行解决容易懂的内容,难点由教师点拨。重点理解“迟日”“泥融”“鸳鸯”“欲”等字词。通过偏旁猜认“蒌蒿”“芦芽”两种植物。 板块三 自主合作,想象画面 1.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清单。(课件出示学习清单) 2.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清单。 (1)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展示、解说学习清单。 (2)教师总结。 板块四 品读诗句,悟意明情 1.品味《绝句》中的色与味。 (1)师:同学们的展示,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日风景图。这首诗,不仅有美丽的景,还有好闻的气味呢!你发现了吗?(春风花草香)谁想来读读这花香扑鼻而来的句子?(指名读) (2)师:看到优美的风景,闻着扑鼻的花香,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3)补充新燕衔泥筑巢的知识。(教师补充)燕子在忙碌地筑巢时,鸳鸯在做什么呢?为什么它们睡得这样香? (4)想象体验。 师:看着这样的春景,诗人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5)试背古诗。 师:是的,这样又香又美又温暖的春天,怎能让人不爱呢?让我们带着对春天的热爱,结合你们的学习清单,一起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诗吧! 2.感受《惠崇春江晚景》的灵动鲜活。 (1)师:刚刚我们领略了杜甫笔下的春日美景,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苏轼笔下美景中的植物吧! ①诗中写了哪几种植物?指名回答。(竹、桃花、蒌蒿、芦芽) ②师:引导学生体会“满地”“短”的含义和意境,感受春天植物的生机勃勃。 ③师:这样生机勃勃的春天,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 (2)师:动物们也闲不住了,你看课文的插图,鸭子在水里干什么呢?(课件出示句式“有的……有的……还有的……”) 指名学生根据课本插图造句。 (3)师:老师有个问题,这四句诗写的景都是诗人看到的吗?(结合“欲”字的解释,明确第四句诗是诗人的想象之景) (4)师:看到这样生机勃勃的植物和活泼快乐的小动物们,诗人会想些什么呢?(请学生说一说) (5)师: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 板块五 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课件出示生字:融、燕、鸳、鸯、惠、崇、芦、芽) (1)形声字识记:央、鸟—鸯。 (2)图片识记:燕子、鸳鸯、芦芽。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讨论。 3.教师示范重点字的笔顺及笔画。提醒学生注意:“燕”是上中下结构,上面部分是“廿”;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
课题 | 2.燕 子 |
教学目标 | 1.会认“凑、伶、俐”等9个生字,读准“散、杆”2个多音字,会写“凑、拂”等13个字,正确读写“乌黑、活泼”等15个词语。 2.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s并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s。背诵第1~3自然段。 3.积累“剪刀似的尾巴”等词语,找出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并摘抄下来。 |
教学重点 | 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背诵第1~3自然段。 |
教学难点 | 学生随文理解其意思,用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读一读这些优美生动的词语和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1课时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板块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燕子》。 师:歌曲中的小燕子是活泼可爱的,那么作者笔下的小燕子又是怎样的呢? (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通过学生熟知的儿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燕子的外形特征有初步了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课件出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检查自学效果。 ①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教师指导,全班齐读。 正音:凑(còu)成、掠(lüè)过、纤(xiān)细。 ②以开火车的形式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了。 (3)交流汇报。 ①整体梳理:梳理对燕子的整体印象——活泼可爱。 课件出示: 这是一只( )的燕子。 ②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引导学生找出每段关键词进行概括:从燕子的外形、飞行、休息等三个方面来描写燕子) ③第2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春景)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思维导图。 板块二 再读课文,感受燕子的形体美 1.默读第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燕子外形的语句。 2.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燕子的可爱的?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短语(乌黑的羽毛、轻快有力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完成思维导图中的“外形”部分。(课件出示思维导图) 3.随文识记“凑”字。扩词练习。 4.抓住关键短语,想象画面。指导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学生交流想象的画面。 5.根据思维导图,背诵第1自然段。 板块三 品读课文,想象春光美 1.课件播放春天的动画,把美好的春景展现在学生面前。 2.默读第2自然段,在课本上圈画出文中的景物。(风、雨、柳、花、草、叶) 3.学生交流反馈。 4.引导学生感受画面的生动、具体。 (1)以“风”为例,通过引导学生逐步添加修饰性词语,使画面逐渐具体生动。 课件出示: 轻风微微地吹拂着 ①逐步引导:什么风?(轻风)在干什么?(吹拂着)轻风怎么样吹拂着?(微微地) ②理解“拂”:与手有关,引导学生做“拂发”的动作。 ③引导想象:引导学生想象轻风微微拂过的感受并描述。 ④指导朗读: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用添加修饰词的方法,同桌之间互相说说“雨、柳、花、草、叶”等景物,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5.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完成思维导图中的“春景”部分。(课件出示思维导图) 6.指导朗读:指导学生轻柔地朗读“轻风”“细雨”“柔柳”,读出花草赶集的热闹场景。 7.根据思维导图,试着背诵第2自然段。 板块四 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凑、拂、集、聚、形”5个字。 2.观察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看哪些笔画需重点注意。 3.教师示范重点字“凑、集、聚”的笔顺及笔画。“凑”字末笔是点,“集”字横画平行等距,“聚”字的第九笔是撇。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5.写字展评 |
1课时教学目标 | 1.会认“凑、伶、俐”等9个生字,会写“凑、拂、集、聚、形”5个字。 2.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燕子的外形美和春天的光彩夺目,背诵第1~2自然段。 |
课时教学重点 | 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
课时教学难点 | 感受燕子的外形美和春天的光彩夺目,背诵第1~2自然段。 |
2课时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2课时教学目标 | 1.读准“散、杆”2个多音字,会写“掠、偶、尔、沾、倦、闲、纤、痕”8个字。 2.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燕子在飞行和休息时的画面美。背诵第3自然段。 |
课时教学重点 | 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
课时教学难点 | 感受燕子在飞行和休息时的画面美。背诵第3自然段。 |
板块一 再读课文,想象燕子飞行图
1.边读边想象燕子飞行图。
(1)默读第3~4自然段,了解燕子飞行的特点。
①默读第3~4自然段,在课本上圈画出燕子飞行的地点。(天空、湖面)
②从这两段中可以看出燕子飞行有什么特点?(轻快、灵活、迅捷)
③感受燕子飞行的速度快。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短语“叽的一声”,感受燕子飞行的速度快。
课件出示:
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
④指导学生朗读。
⑤从哪些词可以体会到燕子飞行的轻盈?(掠、沾)
课件出示:
另有几只却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横掠着,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⑥指导学生朗读,体会燕子飞行的轻盈。
(2)根据思维导图,想象画面。
①完成思维导图中的“飞行”部分。(课件出示思维导图)
②小燕子在不同的地方飞行时的姿态是不同的,说说你的眼前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学生交流想象的画面。
④根据思维导图,试着背诵第3自然段。
板块二 再读课文,想象燕子休息图
1.边读边想象燕子休息图。
(1)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并圈画自己喜欢的字词。
①借助常用词语,读准多音字“散、杆”。
②说说文中你喜欢的词句,并说明理由。
③看课本插图,你觉得停在电线杆上的燕子像什么?
④对比两幅图,说说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幅有趣的图画。
(2)完成思维导图中的“休息”部分。
(3)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
2.拓展延伸。
(1)师:燕子是春天的使者,从古至今有许多文人描写它,谁来背一背写燕子的诗句?
(2)师生同背,课件出示诗句。
板块三 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复习巩固生字。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以开火车的形式朗读。
(2)课件出示本课重点词语,指名读,全班齐读。
2.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掠、偶、尔、沾、倦、闲、纤、痕”8个字。
(1)记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看哪些笔画需重点注意。
(3)教师示范重点字的笔顺及笔画。提醒学生注意:“偶”的最后三笔是竖、提、点,横画平行等距;
“倦”的右上部分只有两横;
“痕”的里面是“艮”。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5)写字展评。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
课题 | 3.荷花 |
教学目标 | 1.会认“蓬、胀”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挨”,会写“瓣、蓬”等11个字,正确读写“荷花、清香”等1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花瓣儿、花骨朵儿”等儿化词和“莲蓬、衣裳”等轻声词。背诵第2~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体会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4.仿照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荷花不同样子的句子,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
教学重点 | 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体会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
教学难点 | 仿照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荷花不同样子的句子,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1课时教学目标 | 1.会认“蓬、胀、势、翩、蹈”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挨”,会写“瓣、蓬、胀、裂、姿、势”6个字。读准带儿化音的词“花瓣儿、花骨朵儿”和轻声词“莲蓬、衣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花的美丽。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积累优美的语句。 3.练习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仿写片段。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
课时教学重点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花的美丽。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积累优美的语句。 |
课时教学难点 | 1.练习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仿写片段。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
1课时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板块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关于荷花的诗句。(课件出示诗句) 课件出示: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欣赏荷花:课件出示荷花的图片,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的特点。 (3)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师: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去赏荷花。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 ②归类出示词语,学生认读。(课件出示词语) A.指名读“花瓣儿”“花骨朵儿”,强调儿化音,读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B.正音:“莲蓬”“衣裳”这两个词的第二个字都读轻声。 ③齐读词语。 ④指名读课文。 ⑤请用课文中的一个短语来形容作者看到荷花后的感受。(一大幅活的画) (3)默读课文,理清顺序。 ①学生默读课文,并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课件出示交流句式) 课件出示; 先写_______,然后写________,最后写_______。 ②学生交流反馈。 明确:先写作者被一池荷花吸引,然后写荷花的形状和姿态,最后写作者的想象与感受。 板块二 再读课文,想象荷花之美 1.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2.交流展示。 (1)学生交流。 (2)根据作者的描述,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指导) (3)作者描写了哪三种形状的荷花?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 ①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②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荷花?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出来? ④引导学生从“冒”感受荷花顽强的生命力。 A.理解“冒”:“冒”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文中应选哪一种? 课件出示: a.向外透; b.顶着; c.鲁莽; B.换词体会作者用“冒”的精妙。思考“冒”是否可以换成其他词语,为什么? ⑤引导学生抓住“才、全、花骨朵儿、饱胀”,体会荷花的姿态美。 (4)齐读第2自然段。 (5)语言训练: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6)迁移运用。 ①默读第2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把荷花写活了。 ②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作者仔细观察,展开合理想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写出了荷花不同的姿态。 ③小练笔:选一种喜欢的植物,仿照第2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 ④学生练写。 ⑤学生交流,分享展示。 板块三 品读课文,想象荷叶之美 1.作者除了描写荷花,还写了什么?(荷叶)作者是怎么样描写荷叶的?(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1)读句子,识记多音字“挨”,并用它的另一种读音组词。 (2)理解“挨挨挤挤”。 师:“挨挨挤挤”写出了荷叶的什么特点?(多、密)换成“密密麻麻”好吗? (3)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你从“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中读出了什么?(荷叶的颜色美、数量多、形状大) 2.荷叶是挨挨挤挤的,那荷花是怎么出来的?(引导学生体会“冒”字的生动) 3.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4.试着背诵第2~3自然段。 板块四 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瓣、蓬、胀、裂、姿、势”6个字。 (1)观察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注意观察“瓣、蓬”的结构。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讨论。 瓣:两边长中间短,3个部分要写得窄长,中间的“瓜”字的长撇和捺分别穿插到两个“辛”字下面。 蓬:上下结构,“艹”扁长,走之的捺要写舒展。 2.教师示范重点字的笔顺及笔画。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4.写字展评。 |
2课时教学目标 | 1.会写“仿、佛、随、蹈、止”5个字。 2.能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背诵第4自然段。 3.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课时教学重点 | 能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背诵第4自然段。 |
课时教学难点 | 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2课时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板块一 复习填空,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叶圣陶爷爷笔下一池的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那美好的画面。读一读,填一填。(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件出示: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 2.按课文内容填空,背诵第2~3自然段。 3.叶圣陶爷爷观赏到了这么美的荷花,他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吧! 板块二 朗读课文,感受想象之趣 1.品读感悟,指导朗读。 (1)这么美的荷花,叶圣陶爷爷是怎么发现的呢?画出文中写作者发现这一池荷花的句子。 (2)闻到清香后,作者是怎么做的?从“赶紧、跑”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指名读,全班齐读。 2.交流想象,探寻写法。 (1)作者看着这么美丽的一池荷花,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奇妙的事呢?(自己变成了荷花) (2)交流反馈。引导学生理解“仿佛”。 (3)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作者仿佛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仿佛看到一位白衣荷花仙子,在风中翩翩起舞。 仿佛看到一池的荷花在风中舞蹈。 仿佛看到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仿佛看到小鱼游过来,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4)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想象中的美好情景。 (5)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出美好幸福的感觉。鼓励学生谈感受。 (6)第4自然段最后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省略了作者想象的画面)如果你变成了荷花,还会有哪些小动物过来告诉你些什么呢? (7)讨论交流: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比喻、拟人、想象) (8)交流反馈。 板块三 回到现实,感受美好 1.齐读第5自然段。 2.思考:“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荷花的美让“我”陶醉) 3.拓展阅读:正因为荷花这么美,所以很多作家对其赞不绝口。 (1)学生交流赞美荷花的文章。 (2)拓展延伸,课件出示朱自清《荷塘月色》片段。 4.比较阅读:朱自清与本文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将荷花写活的?(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美好景物) 板块四 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仿、佛、随、蹈、止”5个字。 师:观察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记) 3.教师示范重点字的笔顺及笔画。提醒学生注意:“蹈”右下部分“臼”的笔顺为:撇、竖、横、横折、横、横;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5.写字展评。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
课题 | 4* 昆虫备忘录 |
教学目标 | 1.会认“录、凡”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蚂”。 2.默读课文,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3.激发对昆虫的探究欲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教学重点 | 默读课文,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
教学难点 | 激发对昆虫的探究欲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1课时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板块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 (1)课件出示昆虫图片。 师:昆虫是这个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群体,它们的踪迹几乎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你听,草丛里有蟋蟀在唱歌; (2)板书课文题目(昆虫备忘录),齐读课文题目。 2.研读课文题目。 (1)备忘录是什么?(备忘录就是能够帮助我们记忆的图片、表格或文字等) (2)课文中的这份备忘录记录了哪几种昆虫?(蜻蜓、瓢虫、独角仙、蚂蚱)我们一起把它们请出来吧。(课件出示这四种昆虫的图片)学习多音字“蚂”。 3.学习阅读提示。 (1)默读阅读提示,了解略读课文的阅读要求。(指名说) (2)师:通过课前预习,你发现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课文由四篇短文组成,每篇短文都有小标题) (3)观察小标题:作者是根据什么来拟写这些小标题的?(“复眼”是根据蜻蜓和苍蝇的特点拟写的,“花大姐”是根据瓢虫的外形拟写的,“独角仙”和“蚂蚱”是根据它们的名字拟写的)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课件出示: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不会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你发现了这些昆虫的哪些秘密?用“_____”画出来。 2.通读课文,检查字词。 (1)课件出示字词。 课件出示: 备忘录 凡是 距离 款款 黑绸 膜翅 瞎 益虫 约 黑斑 (2)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正音; 3.交流问题。 (1)你发现了这些昆虫的哪些秘密?(明确:昆虫的秘密其实是它们的一些特征) (2)教师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完成备忘录。(课件出示表格) | |
昆虫名称 | |
蜻蜓、苍蝇 | |
瓢虫(别名:花大姐) | 硬翅为朱红,像瓷漆似的; |
独角仙 | |
蚂蚱(别名:挂大扁儿) |
先解决课文的字词问题,扫清阅读障碍。通过完成表格,既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也拓展了备忘录的形式。
板块三 合作交流,品读感悟
1.你喜欢哪种昆虫?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或语段读一读。
2.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以“花大姐”为例,学生交流在“花大姐”这一部分中最感兴趣的内容,朗读句子。
课件出示: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
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4.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理解作者用“款款、黑绸衬裙、膜翅、严丝合缝”这些词的用意。
5.播放瓢虫飞舞的视频。提问:视频中的瓢虫和你们想象的是一样的吗?
6.再读描写“花大姐”的句子。
7.归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归类,明确作者是通过“花大姐”的名字、飞行、外形、种类来进行叙述的。
8.指导学生将信息梳理成表格式备忘录。(课件出示备忘录)
9.小结学法:我们通过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把它读准确,然后想象画面,就能形象具体地感受小昆虫的可爱。
板块四 运用学法,想象画面
1.自学课文: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读懂自己最感兴趣的句子。
2.小组交流汇报。
(1)交流“复眼”。
课件出示:
“复眼”,想必是好多小眼睛合成一个大眼睛。
①想象:你觉得“好多小眼睛合成一个大眼睛”是什么样的?
②想象画面:你觉得蜻蜓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画面?
③印证想象:观察课文插图,和自己的想象一样吗?
④想象:如果你自己有一对复眼,会怎么样?
⑤小结写法:特点+想象。
(2)交流“独角仙”。
课件出示:
独角仙,在甲虫里可能算是最大的,从头到脚,约有两寸。它的壳多为深色,挺硬的,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这家伙,是昆虫里的霸王。
①梳理内容:这句话主要写了“独角仙”的什么特点?(外形特点)
②想象理解:你想象中的“霸王”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交流)
③体会特点。
课件出示:
独角仙的力气很大。北京隆福寺过去有独角仙卖。据说给它套上一辆泥制的小车,它拉着就走。
④想象画面:你能想象独角仙是怎样拉泥制的小车的吗?
⑤小结写法:名字+样子+特点+想象。
(3)交流“蚂蚱”。
课件出示:
河北人把尖头绿蚂蚱叫作“挂大扁儿”。我挺喜欢“挂大扁儿”这个名字。
①内容梳理:为什么把蚂蚱叫作“挂大扁儿”?
课件出示:
还有一种“土蚂蚱”,身体粗短,方头,色黑如泥土,翅上有黑斑。这种蚂蚱,抓住它,它就吐出一泡褐色的口水,顶讨厌。
②理解“顶讨厌”。
②小结写法:名字+样子+不喜欢的原因。
板块五 创意制作,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课后你想做哪种昆虫的备忘录?想做成什么样的?
2.课件展示不同形式的备忘录。
3.搜集资料,为自己感兴趣的昆虫做一份备忘录,布置教室昆虫角。
4.写作迁移。
(1)作者是怎样把小昆虫记录下来的?
(2)选择两三种熟悉的小昆虫,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一篇题为《昆虫备忘录》的小短文。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
课题 | 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 |
教学目标 | 1.能向同学推荐春游值得去的地方,说清楚好玩之处和可以开展的活动。 2.在讨论交流时,能耐心听别人讲完,尽量不打断别人的话。 3.鼓励学生树立交际的自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且积极参与交际。 |
教学重点 | 在讨论交流时,能耐心听别人讲完,尽量不打断别人的话。 |
教学难点 | 鼓励学生树立交际的自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且积极参与交际。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1课时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板块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师:在这个单元里,诗人杜甫和苏轼带我们领略了美丽的春日风景,诗人笔下的春天是美好的,不仅有“春风花草香”“竹外桃花三两枝”的美景,还有燕子、鸳鸯和水鸭等生机勃勃的小动物。寒冬已过,暖春悄悄地来了,脱掉厚厚的棉衣,你想去哪儿春游? 2.板书口语交际话题。(春游去哪儿玩) 板块二 明确要求,练中学“法” 1.明确交际任务与方法。 (1)默读教材片段,通过提示语,交流梳理,明确交际任务。(课件出示交际任务) (2)自主完成交际单。 课件出示: 我春游想去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有什么好玩的) 2.借助课文情境图展开教学。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 ①这幅插图描绘的是哪儿的美景?(郊外) ②这里的景色怎么样?(郊外春光明媚、山清水秀、花红草绿) ③我们可以在那儿开展什么活动?(赏花、爬山、散步等) (2)课件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 ①这幅插图画的是什么地方?(植物园) ②画中的人都在做什么?(课件出示句式:有的……有的……还有的……) ③我们还可以在植物园里做哪些有趣的事? (3)全班交流。 ①拿出课前完成的春游推荐卡,说说你推荐同学们春游去哪儿玩,并说明理由。(课件出示要求) ②全班交流。(课件出示评价标准) ③学生交流,生生互评。(课件出示春游推荐卡) 板块三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1.交流讨论:先在6人小组里进行推荐,利用春游推荐卡,从“说清楚”和“耐心听”两个方面做出小组评价; 课件出示: 先个人轮流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讲清楚理由。 小组投票选出最好的观点,推荐一位代表发言。 遇到不一样的观点,要互相商量,形成一致观点。 2.互动交际:谁推荐的理由最清楚?这几个推荐地点中哪个最好玩?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形成多向互动交际。 3.确定本组推荐春游地点后,本组成员继续讨论如何把推荐理由说得更清楚、更吸引人,再选出一位代表,在组内练习后上台汇报。 板块四 “春游去哪儿玩”推荐会 1.全班交流。 (1)小组派代表上台交流。课件出示要求。 课件出示: 说清楚推荐的地点及理由。 耐心听别人讲完,尽量不打断别人的话。 (2)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说出自己的想法。 (3)全班投票选出最想去春游的地方。 2.交流注意事项。 (1)去春游前还需要做哪些准备?有哪些注意事项? (2)学生相互评议。 (3)自由畅谈。 (4)小结:春游时还应注意安全,不能远离集体; | |
教学反思 | |
课题 | 习作:我的植物朋友 |
教学目标 | 1.观察一种植物,做简单的记录卡。 2.能借助记录卡,写清楚植物的样子、颜色等,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3.感受植物朋友的美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
教学重点 | 能借助记录卡,写清楚植物的样子、颜色等,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
教学难点 | 感受植物朋友的美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1课时教学目标 | 1.观察一种植物,做简单的记录卡。 2.能借助记录卡,写清楚植物的样子、颜色等,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
课时教学重点 | 观察一种植物,做简单的记录卡。 |
课时教学难点 | 能借助记录卡,写清楚植物的样子、颜色等,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
1课时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板块一 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开门见山,直接开课,板书习作题目。(板书:我的植物朋友) 2.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植物。 3.师总结:植物是大自然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很多的植物呢!让我们看看大屏幕,瞧瞧有哪些植物!课件出示植物图片。(板书:花草树木) 板块二 学习记录卡,领会写法 1.说说你的植物朋友。我们可以把植物朋友的信息记录在记录卡上。 2.了解记录卡。 (1)课件出示几份不同的植物记录卡,让学生谈谈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引导总结。 ①记录卡可以从植物的样子、颜色、气味等方面进行分类记录。 ②可以是图文并茂的形式。 ③记录的内容有详有略,用关键词或者简短的句子进行记录。 ④可以查找植物的有关资料,补充记录在“其他”一栏里。 (3)以教材“桃花”记录卡为例,引导学生做好记录卡。(课件出示记录卡) 课件出示: 名称:桃花 样子:花骨朵儿胀鼓鼓的。已经绽放的花朵,一个花瓣儿挨着一个花瓣儿,围成圆形。 颜色:粉红 气味:淡淡的清香 其他:春天开放,结出的果实就是桃子。也有只开花不结果的观赏桃花。颜色还有鲜红的、纯白的。 ①学生交流记录了桃花的哪些方面,重点讲的是哪个方面。 ②小结:简单地记录植物的名称、颜色、气味三个方面,“样子”部分记录得很细致,讲了花骨朵儿、已经绽放的桃花花瓣的特征。 (4)根据“桃花”记录卡,修改完善自己的记录卡。 (5)学生交流展示,生生互评。 板块三 示范引路,突破难点 1.记录卡变习作之妙招讨论。 (1)引导学生从“朋友”层面来谈。 (2)师:怎样把记录卡上冷冰冰的文字,变成朋友之间的那种温暖和亲密? 2.例文引路。 (1)课件出示习作例文。 课件出示: 春姑娘来了,山上的桃花也开了。 远远望去,粉红的桃花一片连着一片,就像一朵朵红云。走近一看,桃花开得可真热闹啊!已经绽放的花朵,一共有五个花瓣儿,一个花瓣儿挨着一个花瓣儿,像小朋友红扑扑的脸蛋,围成一个圆形,可爱极了!还有的是花骨朵儿,它们胀鼓鼓的,像一个个羞涩的小女孩。空气中满是桃花的清香。一阵风吹来,花瓣儿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好像下起了花瓣雨,又好像一只只粉色的蝴蝶跳着舞。 桃花在春天开放,结出的果实就是桃子。也有只开花不结果的观赏桃花。桃花的颜色还有鲜红的、纯白的。这就是我的植物朋友,我很喜欢它。 (2)教师朗读习作例文,并讲解习作例文是如何把桃花的特点说清楚的。 (3)学生交流如何把记录卡的材料转化成习作,需要注意些什么。 (4)师小结:习作时,不仅要写我们看到的、闻到的、想到的,还要把我们的感受写进去!这样,我们写的植物才会有“朋友”的感觉。 3.尝试写作:学生对照自己的记录卡,写一写“我喜爱的植物朋友”的“样子”部分。(课件出示写作要求) 写作有序。 突出植物的特点,详略得当。 写出自己的感受。 |
2课时教学目标 | 1.组织交流,分享习作的乐趣。 2.感受植物朋友的美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
课时教学重点 | 组织交流,分享习作的乐趣。 |
课时教学难点 | 感受植物朋友的美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
2课时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板块一 讲故事,导入新课 1.导语: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很多伟人的著作都是反复修改后才完成的。 2.讲托尔斯泰修改作品的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称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代表了俄国文学的广度。托尔斯泰写出优秀作品的秘诀是什么呢?秘诀就是反复修改。 同学们,你们肯定对《安娜·卡列尼娜》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充满生活哲理的名言不陌生,要知道仅仅只是个开头托尔斯泰就修改了12次。他的小说《为克莱塞尔乐章而作》发表时只有五页,可是手稿却有八百页。托尔斯泰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写作真是个艰难的工作。我不偷懒,可是整整一天只改了五页,还需要再修改。” 在写《婀娜小传》时,托尔斯泰前后竟修改了上百次。《婀娜小传》要在报纸上发表了,托尔斯泰还要亲自校对校样。他时而在文中加标点符号,时而删改字句、段落等。最后,那张校样被改得不可辨识。幸好他的夫人是个认真细致的人,也习惯了看丈夫写的手稿和惯用的符号,便彻夜不眠地替他誊清。 第二天早晨,当他的夫人准备把整洁的清样拿去印刷时,托尔斯泰又把清样拿回房间去看“最后一遍”。到晚间,稿子又几经删改,比原来的校样改得更乱。他的夫人只得再誊写一次。托尔斯泰抱歉地说:“真对不起,稿子又被我弄糟了,我不再改了,明天一定发出去。”但是明天复明天,有时甚至延迟几个星期或几个月,他总是说还有一处要看一下,每次都要改几个字,他的夫人只好一次次誊写。有时稿子已经发出去了,他觉得有几个字不妥,便打电报去,嘱咐编辑代他改正。 板块二 回顾要求,引导修改 1.课件出示习作要求。 课件出示: 能借助记录卡,写清楚植物的样子、颜色等。 习作时写出自己看到的、闻到的、想到的,并将感受写清楚。 书写认真,字迹工整。 2.例文点评,引导修改。 (1)师生共评优秀习作,交流借鉴。 ①课件出示一篇优秀的学生习作。 ②指名读习作,再全班齐读习作中优美的句子。 ③交流值得借鉴的地方。先在小组内交流,再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 (2)对照清单,同桌互改。(课件出示清单) 课件出示: 批改清单: 把写清植物的样子、颜色等的句子画上横线。 把写出自己看到的、闻到的、想到的和感受到的句子画上波浪线。 我不明白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根据建议修改习作。 3.学生认真书写,誊写作文。 4.发表习作,欣赏交流。 (1)择优发布在班级展示栏中。 (2)课下组织欣赏佳作。 (3)鼓励学生将满意的作品发布在班级微信群、QQ群。 | |
教学反思 | |
课题 | 语文园地 |
教学目标 | 1.能体会语句的优美生动。 2.能运用偏旁归类识字的方法认识“援、掷”等10个生字。识记“救援、投掷”等9个词语。 3.能辨析近义词,在具体语境中正确选择运用。 4.能仿照例句,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5.朗读、背诵《忆江南》,大致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
教学重点 | 1.仿照例句,用习得的写作方法,描写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背诵词。 |
教学难点 | 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1课时教学目标 | 1.通过“交流平台”,体会语句的优美生动,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其中的意境。 2.借助“识字加油站”,能根据形旁和声旁掌握形声字,培养识字意识。 |
课时教学重点 | 通过“交流平台”,体会语句的优美生动,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其中的意境。 |
课时教学难点 | 借助“识字加油站”,能根据形旁和声旁掌握形声字,培养识字意识。 |
1课时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板块一 熟读精思,品析佳句 1.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一的内容。板书标题。 2.交流平台。 (1)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①各小组回顾交流学习《燕子》一课所得:你从中仿佛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②小组派代表交流。 ③围绕课本句子旁的泡泡,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句子的画面之美。 (2)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①小组交流:你认为这句话好吗?好在哪里? ②小组派代表发言。 ③从“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你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句子旁的泡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写让花骨朵儿更逼真、生动。 ④带上感情,齐读句子。 (3)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 ①圈画出句子中的动词,结合瓢虫收翅的顺序,体会作者写作条理之清晰。 ②讨论瓢虫的动作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让瓢虫的形象变得立体起来。 ③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4)拓展分享。 ①本单元课文中的句子语言生动优美,运用圈一圈、说一说的方法,与同学交流你最喜欢的语句。 ②学生交流。 ③教师总结:我们在欣赏优美的句子时要边读边想象画面。同时,我们自己在写作时如果能够细致地进行描写,再加上修饰词,一定可以把事物写得形象生动。 板块二 火眼金睛,归类识字 1.读准字音。 (1)课件出示“识字加油站”内容。 ①借助拼音,自由朗读。 ②指名读,教师进行正音。提醒学生注意:“掷”读zhì,是翘舌音; (2)全班齐读,读准字音。 2.归纳整理。 (1)观察所有的生字,观察每个生字的读音和它的组成部分有什么联系。请学生回答,明确这些字都是形声字。 (2)观察每行字,你发现了什么?(三行字的偏旁分别为提手旁、绞丝旁、贝字底) (3)理解词语意思。 ①看动作猜词语。教师表演动作,学生猜词。发现带有提手旁的字,大都是表示人的动作。 ②看图猜词语。教师出示图片,学生猜词。偏旁是绞丝旁的字,大多与丝线有关,有缠绕的意思。 ③教师补充“贝”的故事,明确贝字底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 (4)拓展练习。 ①小组合作,开展“串串烧”的游戏,至少写两个含有提手旁、绞丝旁、贝字底的字。 ②交流展示。 ③通过识字游戏、开火车等方式,强化记忆生字。 |
2课时教学目标 | 1.能在具体的语境中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运用。 2.依托“词句段运用”,提取写作方法,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3.朗读、背诵《忆江南》,大致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
课时教学重点 | 依托“词句段运用”,提取写作方法,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
课时教学难点 | 能在具体的语境中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运用。 |
2课时教学设计 | 二次备课 |
板块一 品读词句,感悟表达 1.辨析近义词。 (1)自读句子,观察括号里的词语,谈谈你的发现。(这些词语都是近义词) (2)小组交流,比较每组词语的意思,选取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课件出示: 水面的小圆晕一圈圈地(荡漾飘荡)开去。 他们走在回家的路上,唱起了一首(轻巧轻快)的歌曲。 这只小狗的鼻子真(灵巧灵敏),老远就闻到了食物的气味。 (3)小组派代表交流汇报。 (4)教师总结:近义词在句子中并不能互相取代,要结合语境进行适当的选择。第一句写的是水中场景,而“飘荡”一词大多描述的是空中的场景,所以应该用“荡漾”; (5)创设新的语境,巩固练习。 2.句子积累运用。 (1)课件出示例句。 课件出示: 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独角仙的壳多为深色,挺硬的,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 (2)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名读。 (3)这两个例句都是抓住动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两个例句都是抓住动物的外形特点来写的。第一句抓住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三个方面,从颜色、形状等角度描写燕子的特点。第二句抓住独角仙的壳、头两个方面,从颜色、硬度、形状的角度来写它的特点。) (4)照样子,写写自己喜欢的或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5)选取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朗读。学生评议。 板块二 品读赏析,积累诗词 1.初读词,读正确,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词,教师重点提醒易读错的生字,如“曾、谙”。 (3)教师范读,读出节奏。 (4)指名读词,全班齐读。 2.简要介绍。 (1)介绍词人及创作背景。 (2)介绍“词”的知识:词以前是配曲谱来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忆江南”就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这首词唱的旋律。词的每一行,字数不等,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3.疏通词的意思。 (1)课件出示学生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蓝:蓝草,其叶可制成青绿色染料。 (2)课件出示注释,小组交流整首词的意思。 (3)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相机引导总结。 4.品读感悟。 课件出示: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师:读读这句话,谈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借助插图或视频,体会词人对江南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熟读成诵。 | |
教学反思 | |
一年级第三单元教案合集
单元集体备课教案模板(共4篇)
第六单元备课案
第八单元备课案
第四单元备课案
上一篇: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下一篇:《背影》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