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教案模板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三章 2.1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动手制作全球气压带风带手工图加深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圈环流教具 学生手工制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大家好!今天第一次给大家上课,咱们今天上一节火星情报课,首先进行一下分工,全班班长和地理课代表为火星情报高级特工,其他班委和课代表为初级特工,没有任何职务的同学为初级特工,咱们班一共有九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为一个情报分局,今天的火星情报课的探究课题是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工作流程是初级特工回顾热力环流中级特工找出大气环流概念特点和成因局长进行会议讲话局长布置任务,各情报局独立完成各情报局任务成果展示火星特工工作考核。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师:进行第一个环节,初级特工回顾热力环流,有哪位特工来帮助我们一起来回顾? 生:初级特工XXX A地受热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中形成高压,B地受冷,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气流由高压向低压流动。
师:非常好
(板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热力环流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环节,中极特工找概念,所有特工读书33页第一段文字。一分钟后由中极特工回答大气环流概念特点以及成因。
生:中极特工特工XXX 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特点:全球性,有规律的
原因:不同纬度所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师:找的非常对。
下面进行第三个环节,局长讲话。
地 理 教 案
设计科目:高中地理
选自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 课题名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授课类型:新课 授课时间:40分钟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以及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
2、通过自主探究、推理式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名称、成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动态形成过程及分布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边播放幻灯片边讲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
2、演示法:播放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动画,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3、谈话法:在讲解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对话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获取和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所学、新课导入
教师:大气时刻在运动,而大气的运动形式复杂多样,其中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热力环流,它发生的区域可以是小尺度的区域,比如说由于大气稀薄程度和湿度不同导致所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而形成的山谷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形成的海陆风【幻灯片展示山谷风和海陆风】,当然热力环流也可以发生在大尺度的区域,那么就全球而言,是否存在这样的环流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气压带、风带。
【幻灯片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二、师生互动、讲授新课
教师: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即什么是大气环流,同学们用1分钟时间预习一下教材33页的内容。
(板书)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讲解】我们把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长期的平均状态。由于不同纬度所获得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热量差异,形成热力环流,促进全球大气的不断运动、输送和热量交换。
(过渡)假设地球不自转,而且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那么在地球表面能否形成热力环流呢?
教师:首先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地球表面什么地方受热较多,什么地方受热较少?
(板书)
(二)、单圈环流 【播放幻灯片】
学生:赤道受热多、极地受热少。
【播放幻灯片】
教师:很好,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之间移动,那么赤道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相对较热,极地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相对较冷,那么在此基础上就形成了热力环流。
【播放幻灯片】
【讲解】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
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因此,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边讲解边播放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动画) 【小结】赤道温度高,极地温度低,进而会形成单圈环流
(过渡)同学们想一想, 现实中,单圈环流能否维持?如果考虑地球自转,单圈环流会怎样变化?
学生: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发生偏转。
(板书)
(三)、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
教师:对的,通过对前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自转会产生地转偏向力,那么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高空大气的流向与等压线平行【播放幻灯片】。那我们现在就假设太阳直射赤道、地表性质均一,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单圈环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首先通过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来了解一下它的形成过程。
【播放幻灯片】
【讲解】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这样在赤道和北纬5°之间的近地面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转成西南风,在北纬30°附近上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地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北逐渐偏转成东北信风,这样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边讲解边播放北半球低纬环流的形成动画)
教师:同学们用一分钟的时间自己回顾一下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
(板书)
2、中纬环流
3、髙纬环流
(过渡)这是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那么中纬和高纬又是怎样的呢,现在以北半球为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播放幻灯片】
【讲解】我们首先把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一起回顾一下,赤道及其两侧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气压降低,那么在赤道及其附近地区的近地面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而赤道地区上升的气流,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赤道地区上空的气流向北流,最终在北纬30度的上空堆积,然后被迫下沉,在北纬30度的近地面堆积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在近地面形成了东北信风,构成了低纬环流,而向北的一支气流(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偏转成西南风,我们把它称为盛行西风。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堆积,在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偏转成东北风,我们把它称为极地东风。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从而形成了从北纬30°到北纬60°之间的中纬环流和从北纬60°到极地的高纬环流。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后向南北方流走,所以在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那么在北半球就形成了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盛行西风带和东北信风带。(边播放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动画边讲解)
教师:现在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自己回顾模拟一下北半球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板书)
(四)气压带和风带
1、7个气压带:
2、6个风带:
教师:同样在南半球也存在三圈环流,只是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方向与北半球不同。那么同学们想一想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是怎样的呢?请一位同学由北向南依次说一下。
学生: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低气压带、东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播放幻灯片】
【幻灯片展示:气压带和风带】
教师:很好,就全球而言,共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南、北半球的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板书)
3、成因
4、天气状况
5、分布规律
【知识拓展】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原因相同吗? 学生:不同。
教师:对的,他们的成因是不一样的,赤道低气压带是由于受热不均,是热力原因造成的,而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气流的堆积下沉和爬升的动力原因造成的。
【知识拓展】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与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相同吗?如果不同,有什么不同?(学生独立思考,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低气压气流上升、多阴雨;
高气压气流下沉、晴朗少雨
教师:不错,你给出的解释很合理,在低气压控制下,气流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温度降低,水汽容易凝云降雨,而在高气压控制下,气流下沉,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少雨。
【知识拓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1)、气压带和风带以赤道为中心对称分布,且高低气压相间分布;
相邻两个气压带之间为风带,风向总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高压带均为下沉气流,晴天为主;
低压带均为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
【小结】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产生三圈环流
(过渡)三圈环流形成的条件之一是太阳直射赤道,但实际上太阳直射点会随着季节南北移动,那相对应的气压带、风带是否也会有所移动?具体是怎样的呢?
(板书)
(五)、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播放幻灯片】
【讲解】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发生南北移动,那么相对应的气压带和风带也会在一年内发生周期性变化,从春分到夏至,气压带和风带向北大约移动10°,从夏至到秋分又向南移动10°,秋分到冬至继续向南移动10°,冬至到第二年春分向北移动10°,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它们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同步的,冬至到夏至北移,夏至到冬至南移。(边播放动画边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并总结规律)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总结
【课后思考】
如果把“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这个假设否掉,我们地球表面的大气应该是一种什么状况?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二)、单圈环流
(三)、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
2、中纬环流
3、高纬环流
(四)、气压带和风带
1、7个气压带:
2、6个风带:
3、成因
4、天气状况
5、分布规律
(五)、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
【问题背景】
高一地理上册内容抽象、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
高一的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高一地理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普遍感觉比较困难。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地理知识,这是地理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跳出传统教学的视野,打破旧观念,不断在教学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
【理论依据】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科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可知:认知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感、气质、性格、思想、世界观、认知方式)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人的需要是个性积极的源泉,需要促进动机的形成,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1.肢体语言的运用化抽象为形象;
2.设问贯穿始终:以设问设景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不同形式的设问作为教学的方式;
3.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全球环流图,帮助学生记忆并且可以举一反三;
4.拓展延伸,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好铺垫;
5.多媒体的使用,形象的动画设计,化抽象为形象。
【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重难点的突破】
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并以此为基础,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因此我们既要运用前一节的内容作为基础,又要帮助学生将比较抽象的大气运动变成可以看得见可表演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设景导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设计思路:设问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
设计思路:由学生根据热力环流画出单圈环流,然后引导学生推出单圈环流存在的假设条件。
假设:(1)地球不自转
(2)地表均一
那现在我们来将假设条件一一否定,看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2.低纬环流、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否定假设条件一:地球会自转,那么
(1)低纬环流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2)中纬环流(板书)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流圈。(3)高纬环流(板书)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师]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那么我请一位同学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相应的标出气压带和风带。
(学生画图时提示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与北半球是不是相同的。)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这幅图对不对,(点评后继续进行)。那么大家看完整的环流图,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几个气压带和几个风带。
[板书]3.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
[师]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二)引导学生记忆理解7个气压带和风带
自行绘出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在此过程中请注意: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请同学们想一想: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上升区与下沉区的降雨量有什么不同?
(根据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流上升区为多雨带,下沉区为少雨带,为以后的天气和气候作准备)
二、游戏
好,我们已对三圈环流作了一个系统的学习,现在我们再以此为基础作一个游戏。游戏规则如下:大家都知道高压处为下沉气流,低压处为上升气流,高压你就站立低压你就蹲。
三、设计思路
1.先进行几个简单的,然后再把难度加大,只说纬度。
2.把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都表演出来,然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点,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四、联系实际
联系至此,我们完全能够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案例一: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有没有同学主动来帮老师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噢,原来是这么回事:日本使用定时装置携带燃烧弹顺着高空强西风飘到美国后降落,使得美国森林大火此起彼伏。回答得非常好!
案例二:日本的核泄漏会不会影响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理由?
会,因为日本和美国都处在西风带上。
综上,本节课我们先讲了单圈环流,并分析了在加入地球运动因素之后全球大气环流模式(三圈环流),这节课有一定的难度,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认真总结消化。
【教学后记】
“三圈环流”既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不仅学生理解起来困难重重,老师在这一章节的准备上也是煞费苦心。因为它不仅抽象,且牵涉的知识点比较多,前后联系紧密,可谓环环相扣。关键是要考虑怎么样能找到一种最简单、又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来教给学生这部分知识。多媒体的动态演示是不可缺少的,但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性、发散性思维也不容小视,同时,理论学习要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对当堂课的知识,最好能当堂检验,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补充完善。教师在讲解低纬环流、中、高纬环流、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时,应该融系统讲解、作图示意、提问引导等为一体,尽可能放慢语速,并通过语音变化达到强化作用。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案
南阳市八中
张园园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中相应于这部分内容的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对本条标准的理解应把握以下方面。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环流,二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三圈环流是在假设地球表面均匀的理想模式。我们可以把假想由简入繁的提出,更有助于学生于理解。使学生能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画出三圈环流和近地面的气压带的风带。最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前后呼应。在学习本堂课内容之前已经在前面学习了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形成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为学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思考三圈环流的形成,并指导他们合作画出环流和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并能画出三圈环流和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
2、了解气压带形成的动力原因和热力原因。
3、了解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画图和对大气运动图的理解能力。
5、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深入分析问题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方法
1、分小组活动探究法。
2、用多媒体PPT课件直观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热力环流”,提问学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问:全球表面冷热也不均匀,会形成一个热力环流吗?引入今天所学新课“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二)教学环节
1、提出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
太阳一直直射赤道。地球表面和高空之间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让学生思考一分钟左右,由学生代表描述大气在全球近地面和高空之间的运动状况,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最后教师用PPT课件展示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2、提出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地球自转,有地转偏向力。地球表面和高空之间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让学生阅读教材P50—51内容,通过组内合作探究画出近地面与高空的大气运动,并指出近地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尤其是让学生把下理解的内容用图的形成表达出来,所以给的时间会略长,大约十分钟左右。
学生经过自学教材和组内合作画出了大气在全球近地面和高空之间的运动状况,分别由小组代表到黑板上画出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大气运动状况,并用语言描述所画大气的运动情况,指出近地面风带和气压带。然后由其它同学提出质疑并给予补充纠正。最后老师指出学生在理解上的偏差和错误,重点进行引导讲解。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
老师用PPT课件换一种图为学生呈现三圈环流及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近地面所形成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3、指导学生阅读P50第
二、三段,理解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判断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成因。进一步使学生学会区分气压带形成的动力原因和热力原因。
4、提出问题:高压(下沉)、低压(上升)、风(高纬到低纬)、风(低纬到高纬)天气是睛朗还是阴雨?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思考这些问题。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5、练习检测:根据所学知识完成P52活动2(填表)
气压教学设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液压与气压教学工作总结(共7篇)
电大液压与气压传动资料
带压修井岗位职责
上一篇:教案模板年龄轴
下一篇:小班语言教案反思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