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校本教学计划
一、完成目标:
1、熟读背诵古典诗词,《山行》、《赠刘景静文》、等小学生必读作品。
2、阅读成语故事《凿壁偷光》、《惊弓之鸟》等,了解成语意思。 3、通过诵读有关气象谚语,时间与金钱谚语,朋友与敌人谚语。使孩子们了解一些气象常识。分清敌友,提高了辨别是非能力。树立了时间观念,养成了从小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4、通过阅读古代名家作品,领略名著的智慧。
二、具体教学方法:
1、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小学生都富有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不甘心只禁锢在枯燥的课本之中,而愿意通过广泛地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因此训练一年级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对他今后阅读习惯的形成,起着奠基作用。
2、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那么语言的积累就必须从大量的课外书中去扩充。从低年级开始就该注重阅读的积累,日积月累,不会做诗也会诵。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高峰,古诗背诵是很重要的一个板块,其次积累一些自己喜欢
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把平时看书时遇到的好词好句记到这个本子里,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写。并定期检查,比一比谁摘的好词好句多,谁又能把这些内容记到自己的脑子里。记得多了,学习材料储存于大脑,成为学生终身营养,构成了语文素养。因此强调积累就要政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积累文化,积累精神,打好文学底蕴。
一、激发兴趣 表演成语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因此,在成语教学中,我在备课时更多地挖掘教材中的“幽默因素”,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充满欢声笑语的语文课上学到知识。这样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他们在愉快的表演中熟练记住了这些成语,增加了学生的成语积累。
二、巧用谜语 乐学成语:谜语和成语是有密切联系的,很多谜语的谜底就是成语。教学时,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个谜语入手,激活学生的情绪。在学生理解成语的基础上,再反过来让学生编谜面,老师和其他同学说出谜底。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编谜语的形式触及了学生的情感,因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兴趣的支配下学生就能编出许多有趣的谜语。通过编谜语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让学生品尝到了学习成语的乐趣。
三、编写故事 理解成语:在成语教学中,教师既要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发挥教材的优势,又要创造性地是有教材。教材中练习中的很多成语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组成语实际上就隐含了一个故事,而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故事帮助学生获得对成语的印象,获得感悟。
四、创设情景 运用成语:熟记成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运用,虽说教材未作运用的具体要求,但教师时时处处要有渗透运用的意识。成语教学中,在学生大体理解成语意思的基础上,教师要创设特定的语境,激活学生刚刚存入的成语,让学生产生顿悟,脱口说出刚记的成语。
一、学习目的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校本成语故事教学,我会与学生一起学习三类成语故事。一、学习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故事;
二、学习带有数字的成语故事;
三、学习和历史名人有关的成语故事。
三、教学基本步骤
这学期总共学习二十二个成语故事。
1、在学习成语故事之前出示要学习的成语故事,如果学生之前读过,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讲讲这则成语故事。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则成语故事,学生默读。学生默读之后,老师可点名读或师读,学生初步了解这则成语故事。
3、观看成语故事动画,故事以更具体、更形象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这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理解这则成语故事,学生了解故事并能知道故事的比喻意义。
4、在之后的学习中会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学以致用
5、每周做一期成语故事手抄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回家之后,把学到的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四年级学生基本掌握的知识相对较少,虽然可能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良好,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个别学生不愿开动脑筋,学习兴趣不浓,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他们滞后的原因。
四年级上期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大部分学生对校本课程具有浓厚的兴趣,校本课上,同学们可以充分动手、动脑、动口,在校本课上学到有趣的知识。校本课的开设,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能开阔视野,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本学期校本课的教学中,应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经过本学期的努力,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应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初步掌握一些诗律等简单结构以及古体诗的对仗、压韵等。 3、掌握几种古诗吟诵的方法
4、营造吟诵诗文的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5、会赏析、吟诵一定数量的经典古诗词。
6、通过多种形式表现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大胆表现自己,积极培养学习古诗的乐趣和愿望。 三、具体措施: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1、“读故事学古诗”。因为故事中的一些句子是与诗句一 一对应的,这些句子又恰好是诗句的最好的解释。让学生在轻松的过程中理解古诗,达到熟读成诵。
2、“重吟诵增积累”。老师让学生反复地读,读出节奏和 重音。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
3、“做比较深感悟”。通过比较吟诵,让学生从中产生移 情体验,进行知识牵引,拓展视野,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4、后期力求让学生“在吟诵中学会唱”。老师利用“半吟 半唱”伴随手语的方法来进行尝试教学,帮助学生领略诗境的美,陶冶情操。
5、在黑板一角上,开辟“古诗角”,由值日生上课之前带 领同学吟诵,要求学生每周背一首,并且抄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让古诗词的吟诵声充满校园。
6、通过丰富多采的诵读形式,引领学生从读诗、背诗、赏 诗中培养读书兴趣。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西苑小学四年级校本教学计划
四(4)、(5)班
教师 李红军
一、本学期教学总体目标:
1、在教学中通过对武安民间故事的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武安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建设家乡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5、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6、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全册教材分析:
《武安民间故事集》向你展示了家乡人耿直为怀的为人处事和勤俭持家的生活习俗,讲述武安人狼藉天涯的奇闻轶事和风云官场的悲情壮歌;
让你一览武林高手的风采,漫游虚幻诡秘的精灵世界。
三、班情、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老师介绍的知识非常感兴趣,尤其是这一册书是关于民间传说故事的内容,学生更是喜欢。
学生会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向家里老人、亲戚朋友和同学请教和交流,培养他们对知识探索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炼、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3、要求学生每节课必须做好笔记,认真听课,认真记录。需要搜集资料的时候要认真对待,并且把相关资料保存好。
4、在教学中将会穿插演讲比赛等活动。 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 《话说武安舍利塔》 第二周 《元宝山》 第三周 《紫金山和王乔》 第四周 《武安古城的文庙》 第五周 《万岁万万岁的由来》 第六周 《苍凉悲壮唱家声》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第十三周第十四周第十五周
《黑龙王与韩万仓》 《魁首三元说科举》 《红鞋女》 《戏谐鬼》 《吝啬鬼上供》 《卖货郎与白龙爷》 复习 复习 考试
2015年上学期四年级校本教学总结
四年级 张三元
古诗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诗文吟诵是我校一直开设的校本课程,本学期我担任了四年级的校本教学工作,教学中我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作一个重点。一学期即将结束, 特将本期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1、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推敲品赏诗的语言美。
吟诵教学要善于诱导学生咬文爵字,品味语言美。诗人作诗是十分注意锤炼字词句的。教学时,我是从语言入手,注意字斟句酌,推敲揣摩。对于那些关键的传神的体现诗眼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字词句,启发学生细细咀嚼,以探求诗的深层意蕴。
2、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
只有在教学时让学生懂得: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和作者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在各种境界中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 ,进而得到美的享受。
3、引导学生驱遣想像,展开联想。
诗重感情,诗重想像,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像就没有诗。诗歌的语言,尤其是古诗的语言,特别精炼含蓄,富于想像。因而教学我觉得只有让学生驱遣想像,引起联想,由此及彼,生发开去,才能欣赏到绝胜的 佳景、动力的情思、美妙的旨趣。所以我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展开联想,进入意境,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愉悦。
4、指导学生反复吟咏,加强感染。
古人吟咏诗句,总是带着感情边读边思,读到兴奋之时,往往手舞足蹈,心潮激荡,可见一首好诗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训练。要学生反复诵读,带着感情读, 读出韵味,领悟旨意。
5、做到了鼓励学生多收集各类古诗,使他们更深刻地感受、积累。
6、配合学校校本教学,开展“诵古诗、吟新诗、赏对联”的古诗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让他们更加喜欢学习古诗文,更深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总之,古诗文教学是一门新课程,需要不断地摸索、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循序渐进,才能取得更好地效果。
四年级下册校本教学计划
二年级校本教学计划
五年级校本教学计划
校本教学计划
小学校本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