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长城教案优秀模板下载
小学语文长城教案
【篇1:长城教案】
《长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课文以精炼生动的语言介绍了长城,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订“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字词。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写作特点。
3、理解长城的特点,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长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1、看图导入:(课件出示长城)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长城》这一课。
(设计意图:播放课件,旨在把学生带入长城宏伟的画面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介绍长城。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了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
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2、请同学介绍你所了解的长城。
二、初读课文,了解观察顺序
1、初读课文,反馈交流字词掌握情况
师:同学们对长城的了解还真不少,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长城上走走,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采,好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2)读通语句。(3)边读边思考作者介绍了长城的哪些情况。
a、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课件出示长城远景图)
(1)指名读,注意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读音
(2)蜒和蜓作比较
(3)齐读这句话
b、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嘹望口和射口,供嘹望和射击用。(课件出示垛子,瞭望口)
(1)指名读,注意垛子、嘹望的读音
(2)对长句进行划分后,再进行朗读。
2、发现观察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师:读了全文你有那些收获或是疑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长城的?(从远到近)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那第三段写什么?(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修筑长城)
(设计意图:图文对照,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文,还了解到只有平时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好文章。)
三、学习课文,理解长城特点
1、远看长城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师:现在让我们带着你们的疑问,去书中找答案吧,请同学们自由读1、2段,思考:远看长城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1) 长。
师:找出能感受到长的词语?(一万三千多里)
师:一万三千多里有多长?要是让我们班的某某去走估计要走上3年呢,你想说什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再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
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中点文物保护单位
(2)蜿蜒盘旋
师:这写出了长城的什么?(形状)
a、结合图片,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师:崇山峻岭是怎样的山?长城就是建造在这崇山峻岭之上,请大家可按插图,你们看,长城顺着山势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它就是这样弯弯曲曲地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课文中用一个词语是?(蜿蜒盘旋)长城就是这样一条(长龙)
b、理解为什么把长城比作长龙,将两者进行比较,找到相似之处。体会长城的雄伟、坚固。
师:作者把长城比作长龙,咱们来找一找,长城跟巨龙之间哪些地方是一样的?(长、高、蜿蜒、雄伟)
师:同学们,在现在生活中真有巨龙吗?巨龙只能是人们的一种想象,而我们的长城确是实实在在地巍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峻岭之上,他是那样雄伟,那样坚固。你能把这种感受送进去吗?指名读,生齐读。
2、近看长城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1)学生朗读第二段,思考:近看长城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师:好一条东方巨龙,现在让我们走近长城去看一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段,思考:远看长城有怎样的感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高大坚固?
(2) 找出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墙、堡垒)
师:长城不但高大坚固,而且作为一项防御工程,它的构造也非常合理,请大家默读第2段,圈出课文具体描写了哪些地方?
学生交流,读这些词语(生交流,教师出示)
(3)在图中把这些地方标出来,说说这些设计有什么作用
(4)模拟战场,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构造合理。
(5)回读第二段。
(6)情感升华,让学生说说看到如此的长城你不禁想说什么?
(设计意图: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步融进作者的思绪与情感。) 四、联想感悟,体会伟大建筑
师:所以有长城在,敌人还能打进来吗?假如你登上了长城,看到高大坚固的城墙绵延起伏,摸着巨大的条石,踩上平整的方砖,领略巧妙的设计,你会想起什么? ( 讨论后归结到:修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
1、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有哪些? (联系文中句子体会砖石多、重;
运输的工具原始;
环境险恶)文中又说长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智慧体现在哪里? ( 精心设计使之易守难攻,开凿搬运巨大条石的方法等。)
(设计意图: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结合媒体图片让学生感受我国劳动人民凭着勤劳的双手,无穷的智能,想方设法,战胜困难,付出多少艰辛和血汗修筑起这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令人惊叹!)
2、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创设情境,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逶迤绵延的山峰记录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劳动人民一个个坚实的足印,辽阔无边的天空记录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一声声粗重的呼吸,一曲曲嘹亮的号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设计意图: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不易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多少、才、智慧、血汗、凝结、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等词语,但具体付出了多少辛苦才建造成了这一世界奇迹却得学生透过文字去体会,所以这一环节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平台,“想象劳动人民建造长城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这样,学生仿佛回到了最初)
4、指导感情朗读。(要求读出劳动的艰辛,读出非凡的创造,读出由衷的赞叹。)
5、小结: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长城这一伟大的奇迹,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总结全文
长城是伟大的,我们为之感到自豪;
我们的人民也是伟大,正因为有她们的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长城,一次又一次为中华民族抵抗外敌的长城。古代的人民尚能如此,我们和平年代的同学们是不是更应该努力一点,为我们亲爱的祖国也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六、巩固作业:
1、搜集与长城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远:
长 龙
长城近:
高 大 坚 固 ( 伟大奇迹)
(气魄雄伟) 联想:血 汗 和 智 慧
【篇2:小学语文《长城》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 《长城》 教案设计
广丰县实验小学徐雪芳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把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
(1)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2)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深入地研读课文,品味课文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思路:读文与课件结合,感悟文本,解决疑问,了解长城的特点与构造;
最后回归整体,抒发情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教具:《长城》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语言激趣,情景导入
歌曲《长城长》为背景音乐,教师语言激趣:你听过这首歌吗?你知道吗——长城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最浩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它不断延续修筑了两千多年,分布与我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有“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之美誉。(课件单击显示)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长城,了解长城,感受长城!读课题 17、板书 长城
齐读课题
你看到了什么?请你们自豪而骄傲地再读课题
二、词语精灵,熟悉生字
(课件展示生字)一个一个地出现词语,让学生认识生字词。
三、新课讲授,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得非常好,这些词意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理解,下面请同学们把词语小精灵放回课文美美地、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哪些情况?
生自由读,师巡视
2、那哪位同学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孩子们,你们发现了没有,其实作者在介绍这一气魄雄伟的工程,这一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时,是按一定的顺序的?你发现了吗?
生自由说
过渡:下面我们就按从远到近看、从看到想这个顺序,先一起去远看长城吧!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壮观景象?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第一自然段。
四、品读首段,感受雄伟
1、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哪些情况?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长城的?你是从哪些句子发现的? 2、(课件展示)从远到近的图片及其句子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3、欣赏了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
(课件展示长城远景图片)通过图片感悟出
崇山峻岭 和 蜿蜒盘旋并给出解析
4、是啊!长城真是雄伟,你想真正了解长城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城去看看吧!
五、走入长城,了解结构
1、当你走近长城,你又有了哪些新的发现与感想呢?轻声朗读第2段。朗读后先让学生欣赏长城近景(课件展示长城近景图片) 2、交流你的发现与感受
(1)“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师:你见过条石和城砖吗?(课件展示长城条石和城砖图片)看,这整块条形状就是条石,而在城墙上的平整方正的就是城砖。
(2)“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五六匹马并行的情景。(利用课件感受宽阔的雄伟)你能把城墙的宽阔用你 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3)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 望和射击用。”(课件展示长城城墙结构图片),通过教师语言讲解结合图 片, 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4)指着图分别说他们的作用
(5)指导朗读,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
六、发挥联想,体验感受
1、深情的语言过渡:同学们,长城就是这样用它那高大的身躯抵制了外族的侵略了,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千百
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硝烟已散尽,但青山依旧在,长城依旧在,为了一睹长城的雄姿,成千上万人登上了长城。当你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你会想起什么?
(展示问题)学生自由说
出示句子:“站在长城脚下,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请你用深情的语言来读这句话
2、体会句子,想像画面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从这段文字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老师深情朗读这段话,学生边听边想象 4、讲故事,诉真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年轻小伙子的头上悄悄地长出了白发。(语言激情)在修筑长城时有那么多感人又辛酸的故事与传说。讲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5、感悟历史,赞叹人民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6、作者、名人、同学分别赞叹长城 (课件展示赞叹句子)此时此刻,你想对长城说些什么呢?
7、同学们,看到这里,你自豪吗?你骄傲吗?这份情意将深深地传递给每一位炎黄子孙。(课件自动配乐朗读全文并展示长城美景)
七、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导游,你会如何介绍长城呢?
板书:
看形态:长龙蜿蜒盘旋
从远到近气魄雄伟
结构:高大坚固城墙外沿伟大奇迹
想 联想:血汗智慧
【篇3:《长城》教学设计】
《长城》教学设计
西村乡中心小学 课题组 王霞
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注意创设情境化的教学氛围,围绕“质疑、解难;
讨论、交流;
读书、感悟”开展教学;
通过激情导入、图片展示让学生“乐中求知”;
相机点拨、随机评价、有感情诵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质疑,升华情感,引导学生“实话实说”。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长城的雄伟壮丽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重点: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2课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课件)指名读。这是外国友人对长城的评价,毛泽东主席也曾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建筑才能得到如此的盛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长城,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认读。
2、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快读浏览课文,画出作者浏览过长城后赞叹长城的句子。理解“奇迹”。读出赞叹之情。
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内容,并在旁边做上标注。
(一)、远看长城,感受长城长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有六千多千米,称之为万里长城只是名副其实。
1、写出了长城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2、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指导朗读。
这样美而又有气势的长城让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近看长城,感受长城高大坚固 1、近看长城有什么特点?(高大坚固)
2、同桌合作学习:长城由哪几部分构成,在79页图中标出,这样的设计在战争中有什么作用?(感受长城设计巧妙) 3、指导朗读。
长城用它独特而巧妙的设计,高大而坚固的身躯,一次次的抵御了外敌的侵略,像这样的设计在世界上市绝无仅有的,让我们再次由衷的赞叹(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联想,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1、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作者想到了什么?
2、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智慧?
联系实际体会“一吨多重”有多重,由条石数量多、分量重、条件差,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
从“多少”“才”体会修筑长城的不易?
3、想象一下修筑长城时都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
4、有感情朗读。 让我们用自豪的心情再次赞美长城(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四、总结方法
回顾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总结本课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11、长城 远看形像长龙
近看高大坚固 伟大奇迹
联想劳动人民
教学反思 《长城》一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找出中心句,然后逐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这种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
根据要求仿课文的结构设计了小练笔:
(1)站在花坛边,摸着嫩嫩的绿叶,望着那艳丽的花朵,很自然地想到。
(2)站在菜田边,望着那绿油油的一大片青菜,很自然地想到 。
(3)站在纪念碑前,望着,听着 ,很自然地想起 。
(4)站在,看着 , 听着 ,很自然地 。
不足之处:
语文课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中总感觉语言点有了,但如何有层次的训练指导学生朗读,我做的还不够。学生在 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问题仍突出表现的声音不够洪亮上。教学总体时间把握不好,前松后紧,总结学习方法时过于仓促。
2013年6月3日
第一课时
一、师:(课件出示:万里长城)起立!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
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
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请坐!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现已于1987年被列为世界遗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城》这篇课文,感受长城的魅力。
二、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先来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全班齐读)
三、请大家把书翻到82页,先请四个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并思考课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四、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生:最后一句)
五、这一句的中心词是哪两个?(气魄雄伟、奇迹)(板书)
六、本篇课文就是围绕气魄雄伟和奇迹这两个词语来介绍长城的特点,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表现长城的气魄雄伟?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七、分小组讨论,你觉得第一自然段中哪个词或者哪个句子可以让你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找出来,说说理由。( 远看长城。。。。。。。蜿蜒盘旋)
八、哦。。。作者把长城比喻为长龙来体现它的长,那它是什么形状呢?(蜿蜒盘旋)还从哪里可以感受到气魄雄伟?(从东头的山海关。。。。。。。一万三千多里)
九、你们都查了资料,知道长城横跨几个生呢吗?(生。。。。。)
十、我们来看看地图。那它具体有多长呢?(一万三千多里) 十
一、作者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来体现长城的长。 (看板书)作者通过对长城“长”的描写来突出它的气魄雄伟,全班一起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们能不能独处气魄雄伟的感觉。(全班读) 十
二、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气魄雄伟,那近看长城,又从哪里可以感受到气魄雄伟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一个词语最能体现气魄雄伟。(高大坚固) 十
三、作者具体从哪几个方面来变现长城的高大坚固。(生可能会说句子)
十四、这一句描写城墙的哪个地方?(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垛子、城台/堡垒)(板书)
十五、分小组讨论:作者通过对 (城墙顶上、城墙外沿/垛子、城台/堡垒)进行怎样的描写来表现长城的高大坚固?说说理由。
十六、(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并行)“像很宽的马路”是比喻句吗?(是/不是)我们来看看,“方砖像马路”不是比喻句,而是用熟悉的事物介绍不熟悉的事物,叫做打比方(长城方砖—不熟悉;
马路—随处可见),那城墙顶上具体有多宽呢?(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嗯、作者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介绍它的宽度,假如一匹马相当于两个人并排的宽度,那五六匹马就相当于12个人并排站在一起,想像一下,长城的城墙是不是很宽,而且还很厚,外敌入侵时碰到这么宽、这么厚的城墙,是不是只能败退而归?这也证明了长城很(坚固)。
十七、(城墙外沿。。。。。射击用)我们的教师大概在三米左右,垛子的高度和我们的教室差不多高,这里作者是用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哪是垛子、哪是瞭望口、哪是射口,找两个同学来画一画,其他同学可以在纸上画一画,(生画),瞭望口和射口有什么作用呢?古人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既能防守又能进攻,无坚不摧,这么巧妙的设计说明建造长城的劳动人民怎么样(很聪明)、用文中的花概括(很有智慧)。同学们知道长城是修建什么样的的士上吗?(崇山峻岭),高峻的地势、两米多高的垛子和巧妙无坚不摧的设计,说明我们的城墙真的是(高大坚固)
十八、(每个三百多米。。。。。。互相呼应),堡垒是指什么(城台),用来干什么的(屯兵)屯兵是什么意思(军队住扎在城台里)城台可以对士兵形成保护,说明它真的很坚固。
互相呼应是什么意思(狼烟),在没有任何现代通讯设施的古代,设计城台、点燃狼烟来传递敌军的信息,说明我们的劳动人民真的很有智慧。
十九、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到这里就结束了,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观察长城的?(由远到近)除了这个顺序,还有什么顺序,想一想第二自然段,先写总体印象高大坚固,再写。。。。。这是什么顺序?(从整体到部分)
二
十、现在请同学们看黑板 ,讲解堡垒,先观察一下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上下结构、都是土字底)那要怎么记这个字?(生答)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下面我们来写一写这两个字,先看老师来写,两个字都是上下结构,要写得紧凑一点,不能分家,尤其是“土”字底要写得扁一点,最后一横和上半部分一样长。现在请同学自己写一写。
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认识到长城使我国古代劳动人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使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和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重点:
1、理解长城的气势宏伟和高大坚固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难点:
理解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四、教具准备:挂图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初步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观察事物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宏伟和高大坚固。
教具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导语: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相互防御,各自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原先秦、赵、严三国北边的长城予以修缮,并联贯起来。明代为了防御,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土上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2、观察长城远景图,说说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出示挂图)观察长城近景图,说说长城又是怎样的?
(二)、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朗读课文第一段,课文是怎样讲长城的长的?
2、朗读第二段,再次观察长城的近景图,感受的长城的高大坚固。
3、结合课文,具体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4、朗读第三段,看看作者想到了什么?
5、如果登上长城会想到什么?
6、学习第四段,理解长城的气魄雄伟。
(三)教师点播
1、站在长城上为什么会很自然的想起古代的劳动人民来?
长城雄伟坚固、结构合理,谁来到长城也会睹物思人,想起劳动人民,是对他们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2、多少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才凝结成这万里长城。“才”说明了什么?
长城建设的不容易,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敬赞美。
(四)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和建设的不容易,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崇敬和赞美。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城墙顶上,城墙外延,垛子,瞭望口和射口,方形城台”的构造和用途。
3、理清课文顺序,指导背诵
4、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长城。
5、第二自然段:观察点由长城外移至长城脚下和长城上,观察由远及近,。先讲站在长城脚下看长城,高大坚固;
再讲登上长城依次看路面、垛子、瞭望口和射口、城台,结构科学合理。
6、第三自然段:由眼前的长城想到古代的劳动人民。
7、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二、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指导学习生字词。
重点指导:崇嘉瞭慧
2、处理课后练习,拓展学生的能力。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颐和园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
1、
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
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
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
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优秀语文教学教案模板下载(共7篇)
优秀教案模板下载
优秀英语教师教案模板下载
高中优秀语文说课教案模板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