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感言
端午节感言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我发现,我们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背景。端午节也不例外。通过查资料的办法,我了解了一些关于端午节的知识。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有很多,比如: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屈原;
有的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曹娥,等等。其中,以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最大。据《史记》上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因为他倡导让有本事的人做事,富国强兵,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所以被赶出都城,最后来到了汨罗江边。公元前278年,屈原眼看楚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还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的风俗;
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主要内容有:悬挂菖蒲、艾草,赛龙舟,吃粽子,给小孩子洗艾叶澡等等。听妈妈说,我们老家桂林那边,端午节是中午过的,也有悬挂菖蒲、吃粽子这些习俗。
端午节这一天,当我还在睡梦里的时候,爸爸妈妈一早就买菜回来了。等我起床,看到妈妈拿着好几把用红线捆扎好的我不知道名字的青藤树叶之类的东西,我很好奇,便问:“妈妈,你
拿的那一把一把的是什么?”妈妈回答说:“是艾叶草呀。”原来,妈妈买回来艾叶草是准备晚上用来烧水给我洗澡用的。我对此非常期待。到了晚上,当妈妈端着一盆用艾叶烧好的水走进浴室里,我闻到了一股清香的味道,原来,看起来那么不起眼的青藤树枝,居然还有这么浓郁的香味儿啊。妈妈一边为我淋澡,一边嘴里念叨:“洗了艾叶澡,不会被虫咬,宝贝健健康康,活蹦乱跳。”我听了之后,忍不住跟妈妈说:“这是不是一种迷信呢?”妈妈回答说:“不是,只是过端午节的一个习俗罢了,它沉淀的是我们的一种传统文化,表达的是大人们对孩子的美好祝福。”我听了之后,心里很受感动。
过端午节,不仅领略到了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更让我感受到了妈妈对我的一片疼爱之心。我爱端午,更爱传统节日的文化气息!
难忘那年端午节感言
时光如故乡的那条溪流里的水,一个转身,不知早已流走了多少,转眼间,又快到了端午节,然而今年端午节我依然不能在故乡,掐指算一算,这已是第五个年头没在故乡过端午节了。每次在异乡过节,心头总会渗出淡淡的忧伤。
托腮怀念故乡的端午,在时光的隧道里,我遇到了一个拿着锄耙一边哭一边卖力地打柳条的女孩,我很想知道她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女孩哭着对我说:“我就是小时候的你呀,你应该知道我为什么哭泣。”女孩的话让我想起了XX年那个令我难忘的端午节。
在我读小学的那段时光里,家里的情况不是很好,三妈常年在外地打工,三叔每年安顿好家里的庄稼就会去邻近的工地打零工,因为离家远,十天半月才能回一次家,因此家里只有奶奶、我还有三叔的两个女儿,虽然工作很忙,但每到传统节日,三叔都会从工地上回来,陪我们一起过节,然而XX年的端午节他却因工期紧而缺席了。
那年端午来临前,奶奶跟往常过端午一样早早做好了米酒,还做了很多漂亮的印花馍馍(老家叫故角儿)。随着端午节的逼近,米酒的香味也越来越浓,越来越醇,比邻居亮亮哥哥家的槐花还要醇香。我们几个小孩天天盼望着三叔早点回来,他回来后肯定会给我们带好吃的糖果,还有手上绑的花线线,端午节的早上,我们会跟着三叔去打柳条,然后挑好看的大束的柳条插在家里的每一个门和窗户上,预示着留住春天,也有辟邪的意思。然而直到端午节前夜,三叔还是没有回来,因为三叔不在,奶奶做的可口的饭菜吃起来也没了味道,我们简单吃完晚饭,就早早的睡了。
端午节的早晨,清脆的鸟鸣声叫醒了熟睡中的我,奶奶早已打扫完院子,做好了早饭叫我们吃完了去上学,而我的心里却莫名地难过,因为在故乡,端午节那天,大人都会给小孩的手上和脚上绑上非常漂亮的花丝线做的链子,意味着可以免受灾难,一年平平安安,然而三叔没回来,我们都没有花丝线可带。
我没有心思吃早饭,含着泪水赌气地走出家门,当我看到邻居家的门上插满了大束的青翠欲滴的柳枝时,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像珠子一样掉了下来。我转身回家,拿起锄耙跑到柳树林里,一边哭一边打柳枝,因为力气小,打下来的柳枝细碎而难看。费了好大功夫我才抱着一堆碎小的柳枝跑回家,踩着凳子小心地插在家里的每一扇门和窗户上。
看着随风摇曳的柳枝,我才安心地背着书包去上学,在上学的路上同学们都在炫耀自己手上戴的花丝线,我的心里又一次难过,委屈地偷偷抹眼泪,村里的一个姐姐看到后问我为什么哭,我哽咽地说了原因,姐姐笑着说这是多大的事儿,看我哭个不停,她将自己手上的花丝线取下来戴在了我手上,我才止住了哭泣……
每当想起当年的那些事,我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为几根花丝线,几枝柳条而哭得那么伤心,内心深处的原因也许是因为祖孙几个过节的气氛太过孤单,也许是节日里想念远方的父母……
又是一年端午至,家乡每家每户的门窗上将又会是一片柳叶纷飞的美好景象,小孩子的手上的花丝线应该更加漂亮,而我却因年岁的增长,工作的忙碌,对节日的渴望也越来越淡了。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很多东西都已是物是人非,那年之后的第三年奶奶就去世了,往后的端午节我再也没有机会喝那么香甜的米酒,手上也没绑过花丝线,端午节对我而言也仅仅成了一个节日,却也能扯出万千回忆……
后记:XX年6月2日,是我第一次和父母一起过端午节,母亲早早做好了米酒,节日的前一天做了馍馍(故角儿),并从房梁上割了一大片腊肉早早清洗好,端午节的早晨,父亲骑着电动车在连队的树林带折了几枝杨柳插在门窗上,我能感受到父母对这次节日的重视。出门多少年来,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习俗,我的加入让他们更加重视,而我却很不知足的惦念着在家乡过端午。
我简单炒了两个菜,父母和妹妹们都吃得很尽兴,我却丝毫找不到节日的气氛,吃过早饭就骑着车子去桑树林里摘桑葚,没想到那片林子却让我流连忘返,回来时都快中午,想着下午还要值班,便早早收拾东西准备回单位,母亲说米酒好了叫我尝点,我说桑葚吃饱了,小妹顿时怒了,妈妈专门给你做的米酒,你却不吃,我看到母亲眼里失望的神色,却还是没有吃,我知道母亲的米酒不是我想要的味道。父亲说那把泡好的腊肉带上,我说什么也不带,母亲却麻利地切了一大块小心翼翼地用塑料袋包好装进我的包里。
因为是放假最后一天,回城的班车特别紧,父亲骑摩托送我到场部等车,趴在父亲的背上,我想起了三叔,那些年是三叔骑着自行车送我去上学的……
端午节,我想你们!
端午节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最早的端午节是纪念诗人屈原。传说屈原投江死后,楚国老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如今的端午节已成为我国的法定节日,还申报了国家非物质遗产呢。
家乡的端午节总是在麦收的季节,劳累的人们在这一天会早早的起床,到沟边割艾草,拔来LA-LA穗(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到了端午节植物的顶端会长满种子,圆圆的果实就似草莓的种子一样长在身体的外边。我不能说起它的学名只能有家乡的语音来写了。)据说这种植物能够治疗眼疾,在端午节这一天拔出放在窗台上晾干药效最好。艾草也是一种中药,家乡的人们平时总会拿艾叶煎水饮服来治疗咳嗽。端午节这天,人们把艾草放在门头上用来辟邪。有的人把艾草拧做草绳晾干用来驱蚊子。在田间看庄稼点一根艾叶草绳,一夜蚊虫不咬,睡觉安稳呢。
端午节孩子们很兴奋,这一天妈妈们会缝制各式各样的香袋,心形的居多。五色的线系着挂在脖子里。香袋里的香料香气四溢,这种香气有辟邪驱虫的效果呢。孩子们可不管这么多,相互奔走,看谁的香袋子最好看,谁的香袋里的香料最香,比一比谁的妈妈手最巧。孩子们欢天喜地的乐呵着,脖子里,手脖,脚脖上系着彩色的线,看谁的最鲜艳,谁的色彩最丰富。
五色线老人们说从端午节系上,一直到六月六才可以剪下,扔到水沟里,可以变成长虫,那样以后见到蛇就不怕了,蛇也不会咬人了。随着岁月的流逝,那些记忆仍在我的心里铭刻,现在才知道那是人们美好的愿望。
端午节,家家户户人们早起,妈妈会洗净一篮子鸡蛋,把大蒜洗净和鸡蛋放在大锅里煮。这是家乡的习俗,说吃了大蒜煮鸡蛋百毒不侵。这样的鸡蛋人人要吃的,吃着鸡蛋就着大蒜,能够祛病,身体更健康呢。雄黄酒涂抹在耳边,鼻子,手脖,脚脖,希冀着生活一帆风顺,不被外因侵蚀。
各地的风俗不同,过端午也不一样。在皖南小城生活的几年里,我也感受了那里的风情。
皖南过端午节,不像家乡这样家家户户吃大蒜煮鸡蛋,而是吃粽子。端午节将至的几日里,最热销的就是粽叶和糯米了。老太太们忙着为儿孙包粽子。新鲜的粽叶用开水烫一下,就能闻到一股清香,用这样的叶子包糯米,煮熟后,粽叶的自然清香就融入糯米里,味道更香甜。这里的人们更着重自然的味道,就是包裹粽子的绳子都是绿色的蒲草。蒲草看起来就像一种茅草,长长的,长在山涧溪头,很是旺盛,不过这种草是圆形的,更具有韧性,缠裹起来不容易断。不是亲自尝试还真不知道包粽子也是一件技巧的活。初到小城,还不太熟悉那里的风俗,就跟着隔壁的大娘学包粽子了。把糯米洗干净捞出来空水,手摸着米粒松散,一粒一粒的时候就可以开工了。左手拿着粽叶,把两个粽叶叠加错开一些,让粽叶面尽量的大,把粽叶叠成三角状,握起来像一个圆锥状,把松散的糯米放进去。在做这样的工序时还可以根据人们的口味不同在这个时候把蜜枣啊,香肠啊,炖煮好的大肉,冰糖等放在粽子的心部,这样味道可以向四周弥散。做粽子最为关键的就是封口了,若是封不好口,糯米就会流出来,煮时味道就会流失,失去了原有的香味。看着大娘左叠一下,右叠一下,左压一个,右压一个角,一会儿功夫一个圆锥形的粽子包好了。我却看得眼花,自己做起粽子来用绳子缠了又缠没有一点棱角,难看极了。这样的事看起来小,做起来才知道眼高手低啊。还是大娘包揽下来,才得以吃上香香的粽子。
这里的风俗和家乡的相似,端午节这天门口悬挂艾草,孩子们戴香袋都是一样的。
在这个时节,是栀子花开的季节,很多人会把白色的栀子花插在头上,或是戴在胸前,不知是在闻栀子花的浓浓清香还是在祭奠屈原的忠贞爱国。
时代在变迁,很多习俗都在慢慢的融入,现在家乡的人们过端午节也开始吃粽子,
端午节德育教育
活动目标:
1.通过分享、交流,初步了解体验端午节的相关习俗,体验和集体共同过端午节的乐趣。
2.尝试动手制作端午节的相关物品:粽子、香包、五彩绳、彩蛋。
活动准备:
1.让幼儿收集有关端午节的各种资料。
2.有关制作的各种材料:
粽子——粽叶、糯米、线等。
香包——各种形状的布片、订书器、棉花、香水、干花。
彩蛋——煮熟的鸡蛋、颜料、水彩笔、蜡笔、油画棒。
五彩绳——各色缎带、绒线、绉纸。
3. 有关的图片、艾草和菖蒲。
活动过程:
讲讲看看:
要求:交流幼儿收集的有关端午节的内容。
指导语:
1.(在门上悬挂艾草何菖蒲)知不知道今天我们班的门上挂的是什么呀?(菖蒲)那为什么要挂菖蒲呢?(因为端午节要到了,挂菖蒲是端午节的习俗)
2.那你们知不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呢?
(1)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每家人将钟馗像悬挂在门上,可以镇宅驱邪,保佑一家平安。
(2) 挂艾叶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种叫芳香油的东西,可以用来杀虫防病虫害,它的香气可以起到净化环境、驱虫祛瘟的作用。
(3) 赛龙舟:屈原投湖自杀的时候呢,有许多人划船去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可是却没有能够把屈原就上来,后来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划龙舟来纪念这件事。
(4) 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后,人们怕河里的鱼虾把他的尸体吃掉,就将糯米包在粽叶中,投到河里喂鱼。
(5) 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在端午节这天,人们把它放在米酒中制成雄黄酒,但是小朋友不能喝酒,就用手指沾雄黄酒在额头上写一个“王”字。
(6) 佩香包:端午节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要戴上香包,香包里面放了很多想香料,闻起来香香的,香包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颜色,可以挂在脖子上,也可以带在手腕上,好看极了!
(7) 五彩绳:在端午节人们编各种彩色的带子挂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8) 竖鸡蛋、画彩蛋:人们说:“在端午节的时候,能将鸡蛋竖起来的人,这一年都会有好运气。
关于端午节作文: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作文: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让我给你们讲一讲。从前,有一个爱国诗人屈原,有一次,他进京去办事,看到国家变的非常衰败,就投汩罗江自杀了。临死前,他还写了一首诗。人们为了纪念这个爱国诗人,就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设成端午节。
端午节主要内容就是划龙舟、包粽子。
赛龙舟的场面很热闹,河岸边被挤的水泄不通。只听枪声一响,船上的人拼命的向前划,而河岸边满是加油声。
包粽子,就是用竹叶包,用糯米作馅。包的时候很粘手,不是专业人员可是包不好的哦!
在端午节,人们还要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孳生。
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祭端午 念先祖 弘扬传统文化》。
五月初五,粽叶飘香,又到了一年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关于它的来历,我想不少同学都有了一些了解。我再简单地介绍一下端午节的来历。
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大臣屈原,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却遭到其他贵族的强烈反对。屈原被迫离职,还被赶出都城。他在流放中,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他的诗句“举世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现在读起来仍能感受屈原的气节和伟岸。
后来,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怀沙》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他们有的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体。有的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和酒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被定为端午节,以此来纪念屈原。
现在的端午节,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恐怕就只有吃粽子了,你们知道,古代端午节,人们都有哪些习俗和活动呢?
端午是纪念诗人的节日,是爱国的节日。因为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屈原沉入汨罗江之后。人们自发的把装米的竹筒投入江中,万舟齐发,呐喊鼓乐吓退蛟龙,以此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现在演变成为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端午节的人文内涵已密不可分。端午节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
端午节是讲究卫生的节日。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时,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病虫害渐渐增多,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我们江南地区也将进入闷热、多雨、潮湿的梅雨季节。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人们在端午节前后插艾叶、悬菖蒲用以驱赶蚊子苍蝇、虫子蚂蚁、净化空气,后来又加上了石榴花、大蒜和龙船花,合称“天中五端”。端午这一天成年人要喝雄黄酒和菖蒲酒驱蛇虫,小孩要佩戴藏有朱砂、雄黄、香草的香囊预防疾病。这样来看,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端午节是体育节,因为这一天人们要在水上赛龙舟。龙舟竞赛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它不仅要有体力、耐力,而且还要团结协作、机智灵活,更要熟悉水性。这些都是长期锻炼的结果,绝非一日之功。端午龙舟竞赛能对群众性的水上运动、强身健体、民众团结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现在龙舟竞赛逐渐演变成一项国际体育赛事,起到友谊纽带的作用。
端午是美食节,因为我们要吃粽子。古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人们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形状上有四角形、锥形、菱形,有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筒粽”等等。
同学们,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一部分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西方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更加要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并且要热爱和保护我们的民族传统。
可能很多同学还不知道,我们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端午节,几年前已经被亚洲某国拿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为他们国家的文化遗产,并获得成功。看到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却成了别国的文化遗产,我们除了惊讶和尴尬,更应该问自己,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多少,学习了多少,做出了多少贡献呢?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传统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让我们从这次的端午节活动开始,积极学习和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让古老的华夏文明焕发新的风采! 谢谢大家!
节日期间,全警坚守岗位,保障路畅民安
为确保春节期间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平稳,按照市局统一部署,全市公安交警系统以“降事故、保安全、促畅通”为根本目标,扎实展开了道路交通安全保卫工作。节日期间,全市共出动警力3500多人次,警车1100多辆次,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4500余起。
强化领导,持续部署
成立了由支队长崔平任组长的全市公安交警系统春节战时交通安全保卫工作领导小组,先后三次下发强化节日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责任,细化措施,要求全市广大交管民警牢固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用全警的辛勤努力保障广大群众过一个平安、祥和的春节。期间,专门建立了每日一次综合调度制度,及时总结每日安全形势,科学研判通行情况,深入部署安保工作。
严格勤务,强化管控
部署各级公安交警部门以路面为交管工作主战场,最大限度地将警力下沉到一线,加大对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县乡公路巡逻管控,切实做到“白天看得到警车、夜间看得到警灯、有事找得到警察”。同时,依托全市16处春运
交通安全检查服务站,对七座以上客运车辆严格实行“六必查”,在全市五家二级以上长途客运站严格落实警力驻站监管,严防公路客运车辆超员违法行为。
理性执法,便民出行
针对春节期间群众出行实际,组织全市各级公安交警
部门严格按照“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要求,对轻微违法行为,一律以教育为主,实行“不罚款、不扣车”举措,驾驶人承认错误后教育放行,最大限度地为群众出行提供便利,受到了出行群众的肯定。同时,对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的违法行为,严格实行上限处罚,并先后三次开展以酒驾、超员和疲劳驾驶为重点整治工作,持续营造强大打击氛围。
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全面启动市区大型电子显示屏,循环播报“拒绝酒驾”、“平安出行”提示,警示广大群众欢度节日勿忘安全。印制了20000份安全出行提示卡,依托交通安全检查服务站、高速公路收费口向过往车辆和群众发放,并采取“请你安全驾驶”等当面提示语,大力营造浓厚交通安全宣传氛围。
领导重视,强化督导
21日和22日,市委书记陈铁新、市长王明玉、市委
秘书长屈连春、政法委书记赵璟、副市长、公安局长石新力等领导分别慰问了春节期间奋战在一线的公安交管民
警,并就强化春节期间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作指示、提要求。支队长崔平坚持每天对市区和高速大队勤务情况进行现场检查,一线指挥和调度安保工作。支队其他党委成员也分片包干,先后两次到包片县(市)、高速大队进行专项督导推进。
端午节感人问候语
端午节读后感(共8篇)
端午节美好空间留言
端午节文艺空间留言
端午节唯美空间留言